《教科版初二政治上册教案汇总两篇》
科学的初二政治教案设计总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依据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科版初二政治上册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思想品德课若干问题的探讨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学校德育新体制,需要学校、社会、家庭方方面面携 手协作,密切配合。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的思想品德课在德育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起着独 特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加快我校实施“愉快教育”的步伐,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根据 我们实践体会,就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功能和教学规律问题略谈浅见,与同行研讨。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功能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系统工程中的地位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对思想品德课在学 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已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嗣后,《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 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及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对此问题都作了具体阐明。同时 ,国家教委还集中力量编写了系列教材。遗憾的是,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有的人口头上承认它的重要性,但在 实践中却把它作为软任务;有的教师厌教,因而影响学生厌学;有的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好思想品德课与班主任 、少先队工作的辩证关系,往往把思想品德课这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当作为班主任工作服务的工具,处于从 属地位。这就极大地贬低了它应有的地位和削弱它的德育功能。在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今天,我们应站在历史 的高度,以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重新领悟中共中央有关德育工作的指示和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所谓“重要途径”,既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一般途径。而是占有重 要地位。众所皆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削弱德育就不能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育目标多途径、多渠道。除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和各学科 教学等等。这些基本渠道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但是,必 须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诸渠道中处于特殊地位和起着其他途径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思想品德课以课堂教学为 基本形式,遵照自身的教学大纲,以比较系统的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教育;每一个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的教育都是一场“阵地战”、“攻坚战”,像钉子入木那样,牢牢地在学生 头脑中扎根,并引导学生相应地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着重及时抓住学生现实思想和行 为进行教育,灵活性强但欠系统。各学科教学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仅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适当地联系学 生思想实际,没有象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系统。可见,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重要途径不是人们主观的臆 造,而是有着不容否认的客观依据。
还要强调指出:思想品德课设置是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它作为一门学生思想品德奠 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素质基础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 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奠定思想基础 。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很重视在小学开设不同名称的道德课,所不同的是,它们是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基 础,而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那种把思想品德看作是一种软任务,将它贬低为为 班主任工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无疑是扭曲了思想品德课本来的真实面目。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功能是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同任何事物一样,思想品 德课的教育功能是固有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其本身固有的内在的功能,才能在对学生思想 品德课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与任何学科教学 一样,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但由于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中的特殊地位,在实现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中它又 承担着自身固有的独特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 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这是思想品德课最显著、最突出、最主要的功能。现实表明,小学是 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 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促使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更 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五爱”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 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总之,《思 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功能,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历史赋予的重任,又是时代的要求 。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和运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按其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 着,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碰钉子、受挫折,甚至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思想品德 课教学同样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与他系统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与学之间是这一过程 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开展和解决一刻也离不开教学载体--教材。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达到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内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形成道德观念,相信真理性的教材内容 ;然后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学生主观努力,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由此可推断出: 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
知,是指认知、知识、知道。这个“知”,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就是道德认识。情,是指情感,是指人们 对事物爱憎的态度和体验。它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所内化的道德情感。积极情感的形成,不仅深化了认知, 而且有利于转化为信念。信,即相信,相信教材真理性的道德观念、道德观点,是知、情的“合金”。这是道 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具有关键的一环。信念的萌发既加深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又将成为付诸行动的强 大推动力。意即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行动的一种能力,是知、情、信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 ,即行动、实践。在坚强意志支配下,将道德观念、观点付诸实际行动,形成知行统一。这是衡量思想品德课 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可见,知是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不 可缺少的心理活动的环节;信是以知、情为基础所形成的较为坚定的道德观念,是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核心。 行是归缩、目的、立脚点。意志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直至形成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不 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当学生有了坚定信念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反过来又促进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深 化。可见,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既然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它必然受着诸多客观规律所制约。如注意规律、认 识规律、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统一等规律同样支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择教法,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都必须胸中有全局,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地把握教学规律,方能胜 利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历史使命。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的具体运用
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教学实践表明,“激情、 悟理、导行”三部曲(或三步骤)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特殊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1、激情。激情指的是激发情感。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内驱力启动的必备前提和基础。人们常说,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情 振奋,心扉敞开,内驱力启动,学习动机必然易于确立。同时,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追求新颖感、渴求新知 识的心理特点。用“愉快教育”手段撞击童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学伊始,应精心 设计,创设童心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因人、因教材特点而异, 形式多种多样。小品、讲故事、直观演示、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电教手段等都是行之有 效的好形式。如讲授“怎样穿着才算美”一课,先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学生珍珍和她表姐如何教她打扮去参加 “怎样穿着才算美”的讨论会的小品。矛盾由此展开,全体学生身临其境,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乐趣中开 始探求美的道德观念。
2、悟理。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观点,初 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为达此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若干个 问题(矛盾)逐层推进。即把矛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形成激疑一求疑一解疑的过程。如,在 《珍珍穿着》的小品演完后,教师逐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珍珍的打扮美不美?②为什么说珍珍 表姐的打扮用在珍珍身上就未必美?③鲜艳、时髦能不能与美划等号?④小学生的穿着打扮怎样才算美?怎样 不算美?这些问题象投石激浪,学生情情骤增,举手争先发言。教师从中因势利导,适当点拨,间中穿插音乐 伴随穿着表演。最后教师归纳板书“质朴、自然、大方”,并略加解释。矛盾展开至解决,高潮迭起,学生思 维始终处于紧张、兴奋和欢乐之中。从而让学生在愉快体验中获得“穿着美”的道德真理。
悟理是教学过程重要步骤,抓好了有利于导行奠定扎实基础。从我们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看来,需要注意 四点:第一,要有趣味性。教学中的趣味性,既是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需求,也是“愉快教育”的手段和目标 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设疑和语言表述以及引用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要有科学性。趣味性必须以 科学性为基础,否则为趣味而趣味,投学生不健康的所好是一种低级庸俗的表现。科学性要求:①知识、观点 要正确。②事例要科学准确。③事实与观点应吻合。④设置的问题要规范,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接受能力。⑤ 板书内容要与教学目标、课题相一致。第三,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论是设疑、解 疑,还是引用材料都应从学生思想实际、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若脱离学生的实际,不仅无助 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也难以开拓学生思维,师生双边活动难以进行。教学上“启而不发”,教师唱独角戏 ,往往是由此而产生。第四,要有教育性。教育性即思想性,这是本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在宏观上 ,可根据形势要求和学校每月思想教育中心调整教材顺序;还可适当增删教学内容。在微观上,充分挖掘教材 思想性,增强教育效果。如讲授刘伯承率领红军过彝族地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时,应升华到中国共产党民 族政策的高度。同时,教师应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情理交融。
3、导行。导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愉 快教育”不仅要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乐学中求发展,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勤学获得真理,享受着成功的欢 乐。倘若缺乏道德行为的体现,必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成为空洞的说教,那就会丧失本门学科的 生命力,违反设置这门学科的初衷。
如何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我们着重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观点,辨析是非。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在悟理的基础上,针 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 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 道德行为。
第二,课后检查,深化导行。根据每堂课讲授的道德观点,提高相应的行为要求(有时采用书面作业形式 )。经过一、二周,采用简便形式或在一堂思想品德课讲新内容之前的几分钟组织汇报,做对的给予肯定,不 足之处再提出要求,教师适当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项依据。
第三,客观评从,巩固成果。学业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 课堂教学和课后检查督促上,而且还应体现在考核评价上。目前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只重书面 考分,不管运用,不管行为表现,久面久之,势必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单纯背条文,学用分离的恶果。因此 ,改革这种弊端,构建客观合理的评价考试制度和实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是 本门学科本质属性及其特殊规律的客观要求。只有实施知行结合的学习质量评价,才能体现思想品德课教育目 标的真实面目,达到巩固成果的目的。这项改革任务艰巨,目前尚在探索中,我们将让它开花结果。
概括地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倍,炼之以意,导之以行”,就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奥秘 。
看了“教科版初二政治上册教案”的人还看了:
1.八年级上教科版政治教学计划
2.八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教科版
3.八年级上册政治复习提纲教科版
4.初二政治上册教学计划
5.八年级教科版政治教学计划
教科版初二政治上教案
第六课 从众与自主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
2、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选择
4、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评价自己。
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剖析从众”和“走向自主”两部分。
第一部分“剖析从众”分为两个层次:“从众种种”和“从众是与非”。侧重分析学生中常见的从众现象,正确认识从众现象的问题。第二部分“走向自主”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和“自主选择,勇于负责”,主要认识从众心理的原因及避免消极从众的方式或途径。
第一部分:剖析从众(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众种种
首先从生活现象出发,分析什么是从众和从众现象。从众指的是在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意见或行为的现象;从众现象分为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认识学生中的从众现象。
【第二层次】从众是与非
了解从众有积极的从众,有消极的从众和有害的从众。
接着先以一篇阅读材料,从三个角度分析了积极从众现象:有助于完成群体的目标;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等。
以“物理学家富尔顿的‘习惯’”“愚蠢的毛毛虫”和学生消极从众的表现三篇阅读材料认识消极从众的影响:阻碍个人的发展;影响集体的事业;违法犯罪行为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
第二部分:走向自主(本部分内容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明确缺乏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是盲目从众的原因之一,具体分析了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征。
其次,从独立思考、提高自己两个方面提出了克服消极的从众的方法或途径。
【第二层次】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明确产生从众现象的另外两个原因:一方面来自社会群体的压力与影响;另一方面是缺乏抵制和抗拒压力与诱惑的能力。
提出了两个克服从众现象的方法:培养、发展个性和能力,尤其是培养自主选择的能力;锻炼抵制和抗拒压力与诱惑的能力。教科书先通过阅读材料“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说明既要自主地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决定,还要为这种选择和决定的后果承担责任。教科书还对如何作出选择及行动具体步骤和方案提供了相关参考资料。对于后者,则相对“细致”地结合学生团体生活的特点分析了如何锻炼抵制、抗拒团体与外部压力和诱惑的方式或途径。
最后,结合阅读材料“梨无主,我心有主”总结出,只有坚持“心中有原则”,自觉抵制不合理的压力和影响,并自主作出正确选择,那么就可以克服从众现象。
第一部分 剖析从众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的从众心理。
3、板书设计:
1、什么是从众现象 ?从众现象主要表现为什么(P53)
2、列举生活中的从众现象
(1)积极作用 (P55)
3、从众具有两重性
(2)消极影响 (P57)
4、导入建议:
P52插图《都跟着跑起来了!》或《望天》《闻苹果》《阿呆排队进公厕》《毛毛虫实验》等
5、活动建议:
引导学生列举身边的从众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影响
6、结论:
心理从众和行为从众是十分常见的,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具有两重性
7、注意的问题 :
引导学生辨证的看待从众的两重性,克服盲目的从众,也要克服盲目的反从众
8、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 走向自主
1、课时:建议用1课时。
2、重点:避免盲目的从众心理,走向自主。
3、板书设计:
(1)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P58)
(2)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 (P59)
(3)缺乏抵御非正式团体和外部不良影响的能力 (P59)
(1)独立思考,明辨是非。(P58--59)
(2)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P59--60)
(3)增强抵挡团体不合理的压力和外部不良诱惑的能力(P62)
4、导入建议:
问题导入:导致盲目从众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怎样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
5、活动建议:
P59“搜集名言警句”应课前布置;其他活动口头回答即可
6、结论:
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主选择,勇于负责;坚持原则,提高抵抗力,克服消极的从众心理,才能走向自主
7、注意的问题 :
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归纳;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加强正面引导
8、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