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历史》教案【优秀9篇】正文

《《历史》教案【优秀9篇】》

时间:

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历史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感谢您的阅读,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历史》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历史》教案 篇1

教学设计示例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提问:请大家回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哪种远古人类?(北京人)那么,北京人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历史上它的地位又如何呢?

一、 完全形成的人

最初的人类在人类学中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一般把这一阶段的人类在分成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请同学们参照教材第一页的表格和图片。明确我们中国的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处于四个阶段中的哪一个阶段。回忆他们在体态,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随着晚期智人的出现,现代人种在体型、肤色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这种差异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古印度社会的雅利安人和现代社会的德国纳粹党人所宣扬的人种高贵理论都是站不住脚的。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历史,人们最初经历的是原始社会。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又是按怎样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呢?

二、 氏族公社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了氏族。在中国古代史中,我们曾经接触过氏族这一概念。请问:在氏族中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人们按血统关系组成固定的集团。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氏族公社的发展中,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时期。

请同学们思考划分这两个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妇女和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起初,妇女在食物采集和家务劳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这就是母系氏族。之后适合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父系氏族最终取代母系氏族。

进一步提问:造成这种地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氏族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当然无论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财产是公有的,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他们的地位也是平等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原始社会最终瓦解,国家产生。

三、 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逐渐出现了剩余产品。这种状况引起了连锁反应。一方面工具、牲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同时`为减轻劳动强度,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把战俘变成奴隶。私有财产和奴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中出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出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立。当矛盾无法调和时出现军队,法庭,监狱和城墙。这样原始社会瓦解国家出现。

在本节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历史的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相关内容,加强对这段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中外对比的习惯。

扩展资料

早期人类的演化

南方古猿

1925年达特教授将发现于塔昂的幼年灵长类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并认为它是一种最接近人类的古猿。但是,达特的鉴定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有人怀疑这是一件黑猿幼体的化石。从此,塔昂"幼儿"渐渐被人淡忘了。

1936年,在南非一个叫斯特克方丹的金矿区,比勒陀利亚特兰斯瓦尔博物馆脊椎动物馆馆长罗伯特·布鲁姆把在这里发现的一些化石拼合起来后,认出这是一件成年南猿的头骨。1938年的一天,一个名叫克罗姆德莱的学生发现了一具特别的头骨:脸部比斯特克方丹的南猿要平,下颌骨厚重;虽然门齿和犬齿较小,但臼齿相当大,与人牙不同。这与塔昂和斯特克方丹的标本差异如此之大,看来南非曾存在地两种不同的早期种类。较小的一种颇为纤细,臼齿小,即达特命名的南猿非洲种。而下颌硕大的克罗姆德莱类型的臼齿很大,布鲁姆用它建立子一个新属新种,?quot;傍人粗壮种"。

几年之后,有相当数量的两类化石被发现,在它们之间已能建立起明确的科学界限。一种人科动物,其中包括克罗姆德莱的标本应当叫"南猿粗壮种",体型硕大,体重可达68Э恕A硪恢纸闲。舷讼福逯毓兰圃?6~45千克,即南猿非洲种。

布鲁姆继续他的搜索,很快找到了更多的证据。但是他找到的新的粗壮种材料,使问题又变复杂了。看来,在两种南猿中,粗壮种生活的时代较晚,但却显得更加复杂。它们的下颌和臼齿比南猿非洲种更不像人。布鲁姆着手了解南猿非洲种的时代,并作了大胆的推断,宣布南猿非洲种大约生活在200万年以前,即上新世晚期。

布鲁姆的观点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嘲笑。令其他学者感到困惑的是,当他们观察南猿这种人科动物的躯干时,难以想象人的祖先在200万年前居然仅有黑猿相仿的脑量,但却能用两脚到处奔跑。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南猿仍未被科学界所接受。部分原因是达特教授是一名解剖学家,并不充分了解古人类学,而古人类学权威都在美国、英国和德国。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这些南猿的脑量不足以令这些科学家们信服。因为他们仍然被皮尔唐人大脑量的错误概念所支配。南猿在他们眼里充其量是一种变异的黑猿。

尽管如此,化石仍然在不断出土。1947年,布鲁姆在崩炸一些洞穴时意外地引出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一个脑量为485毫升的成年女性头骨被发现,随之而来的发现包括一件男性下颌骨,上面留有磨蚀得很平的牙齿。1947年8月,又发现一件几乎完整的女性骨盆。这是除头骨以外最重要的发现,因为它可以提供人类直立姿势的信息。它表明南猿已能直立行走和奔跑。其他骨盆和大腿骨的残片也再次证实了这点。

到1949年,从南非的洞穴中发现了三十余个南猿个体的化石。到50年代中期,共有五处遗址出土了几十个南猿非洲种和粗壮种的个体。越来越多的发现,使布鲁姆确信,非洲种和粗壮种是两种不同的生物。而南非人布赖恩对不同地点的沉积物作相对年代分析,确认纤细种南猿时代愈古老,个体愈小。它们向体型增大的趋势演化。相反,粗壮种南猿的时代总是较晚,而且在它们生存的时间中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根据目前发现的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大约在280万年前,南非斯特克方丹地区只生活着南猿非洲种,它们不会制造工具。到了200万~150万年前,这一地区生活着两种人科动物,粗壮南猿以非常粗糙的植物为生,不会制造工具;而另一种会制造工具。粗壮种南猿是灭绝了的一条进化旁支。

东非的发现

东非的奥杜威峡谷是地球上的一条大伤疤。它南北长约32千米,深约90米。古代河流的深切,使峡谷两壁露出了由漫长岁月沉积的地层剖面。这里埋藏着丰富的动物化石。肯尼亚内罗毕的柯林顿纪念博物馆的年轻馆长路易斯·利基,在1931年筹足所需的经费,开始了奥杜威的考察。

几乎整整20年,利基与妻子和儿子在这里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找到了当时东非和中非最古老的人科动物头骨,而且还发现了这类动物的栖息地。从复原的头骨来看,这是一个已接近成年的男性,很像南非的粗壮型南猿,臼齿极大,头骨显示出非常独特的性状,厚实的脸部以及低平的额部,特点比南猿粗壮种更甚。利基将其定名为一个新属种叫"东非人鲍氏种"。后来,这具头骨被定为南猿属中的一个种,叫"南猿鲍氏种",这是一种超级粗壮型南猿。经多次测定,鲍氏种的年代大约在距今175万年前。这一年代测定结果证实了布鲁姆对南猿非洲种距今200万年的估计相当准确。

然而,谁是最早的石器制造者,仍然困扰着古人类学家。1960年,利基夫妇的儿子乔纳森在发现东非人的地点,发现了第二具人科动物的牙齿和骨片。路易斯·利基意识到这个人科成员要比鲍氏种更像人。

虽然这具新的化石与鲍氏种一样古老,但是它代表了一个独特的新种,甚至比南猿非洲种更为纤细,更具人的特点。利基将这具化石定为人属,称其为"能人",并相信他才是石器工具的制造者。这一看法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从非洲的发现可以知道,人类早期的演化呈现一种镶嵌的模式,常常有两种不同的人科动物共生并存。比如,在南非粗壮种南猿与人属动物共存,在东非南猿鲍氏种与能人共生。它们甚至被发现在同一居住面上。有证据表明,大约在130万年前的库彼福勒,南猿鲍氏种曾与直立人并存过。

根据目前的化石材料,科学家们对早期人类的演化作出了三点结论:

(1)人科动物与猿至少在500万年前已分道扬镳。

(2)在250万年前人科动物进化的不同路线至少有两支。

(3)其中一支人科动物进化到人,而其他类型大约在100万年前完全灭绝。

《历史》教案 篇2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严峻的人口形势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分析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的特点,说明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的人口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办小报,办展览,实地参观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通过本课学习及活动课教学,加强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拼搏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为祖国,为家乡做奉献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以及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本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众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常识性的内容对初三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然而我国的人口形势到底严峻到什么程度,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国人口特点和严峻形势是什么,只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才能让学生树立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讲好讲透这一基本国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理解现行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教学中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大量数据,通过让学生访问人口普查办公室,收集人口普查中的材料及本地人口状况(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程度,每年新增人口数量等),拍摄集贸市场、火车站等人员众多的场景,切身感受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程度等等对比,了解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的现状,通过饼图、柱状图显示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及农村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提供的真实材料分析,掌握这一学习内容,意识到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本框又一教学重点。在了解了我国人口形势的严峻之后必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计划生育不仅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而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写进我国的宪法,任何人都要遵守,因此正确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依据,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成为教学的重点。学习这一内容可以将学生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世界各国人口政策的分析之中进行,从而更加明确基本国情是任何国家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列举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政策,从而提出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科学依据,也有力地驳斥美国以往的人权报告中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恶意攻击。教师可以运用分析归纳法,借助多媒体手段,显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要求和目的,并结合最近颁布的《人口法》,说明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及重大意义。同时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后所取得的成就,坚定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的决心,进而突破这一教学重点。

教学设计理念:

本框题的内容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对人口形势的正确认识。

教学内容和选择原则:

通过对我国人口形势的分析和了解,突出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人口意识,而且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本课从人口的角度,进一步阐述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说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从教材的逻辑结构来说,本课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其应有的地位。在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学形式的构想:

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

导入  环节:

图片:中国地图和人口密集

春运期间北京火车站一幕

提问: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学生讨论:

教师导入  新课:春运这个词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春运所反映的许多问题无不与我国的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板书 二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情景设置第一组:(配合课件依次出现)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人口比较柱状图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图表

计算题:中国人口如果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几圈?中国人口增长每分钟一个排,每小时一个团,每天一个集团军,中国每两秒钟就有一个婴儿诞生,请你计算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

我国有文化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图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图。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

6.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预测表。

7. 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担一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讨论题目是:每个情景分别反映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什么?

师生小结:

图1. 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

图2. 说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

图3. 说明我国新增人口多

图4. 说明我国人口素质偏低

图5. 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多

图6. 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图7. 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

板书:1. 我国人口的特征

情景设置第二组:

1.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图

2. 环境破坏的漫画

3. 城市垃圾包围居民生活圈

4. 中国与世界教育经费对比图

5. 新增人口消耗的图表

6. 北京人才招聘会

提问:以上情景说明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切身感受。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

图1. 说明人口多给自然资源造成压力,人均占有量少。

图2、3. 说明人口多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带来压力。

图4. 说明人口多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图5. 说明新增人口多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图6. 说明人口多给就业带来压力

板书 2. 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情景设置第三组:

新加坡、印度的人口政策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宣传画。

提问:结合上述事例,说说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师生小结:(投影)

解决各国人口问题的出发点是各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过多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同时也要提高人口素质,双管齐下,才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为此1972年开始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30年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中国人口少生2.8亿,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贡献,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将长期坚持下去,一百年不动摇。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高度看待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世界性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必须从整个地球,全人类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

为此我们的口号是:关注地球!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人类!

板书:3.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的具体政策包括: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介绍相关知识)

“我为国家解忧愁”:怎样把“人口包袱”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全班讨论各抒己见。

师生小结:1、实行计划生育,通过优生优育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质

2、各级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对公民实施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板书设计 :

二、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1. 我国人口的特征

2. 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

3.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预期效果及反思:

与学生在共同的交流、探讨中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了解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了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容及具体要求。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形势的特点及基本国策的具体要求。 通过大量的事实资料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冷静分析,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历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戊戌变法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戊戌变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戊戌变法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戊戌变法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

导入  :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  “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2.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历史》教案 篇4

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

【时间】 

【地点】 七年级(3)班

【课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1、 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 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2、 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  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

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  新课

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老师简介)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2、进士科主要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策论/隋炀帝、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唐高宗、诗赋/唐玄宗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P18“活动与探究1”:  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

一、             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      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 布置】《新学案》的练习

教学反思

优质高中历史教案 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掌握人文主义的概念;记忆“文学三杰”“人文主义之父”和达o芬奇;了解“九十五条论纲”。

2、理解:文艺复兴和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信仰上帝就可以拯救灵魂”的意义。

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十日谈》和拉斐尔《圣母与圣子》,理解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1、故事创设情景。

2、图片赏析。

3、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文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意义。

2、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的巨人们热爱生活、富有创造的精神。

3、用马丁o路德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关系;人文主义的概念。

难点

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o芬奇的艺术成就。画中人物优雅,笑容微妙,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这幅作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名作,最主要是因为画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人文主义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新课学习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展示图片15世纪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物质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阶级基础: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3)人才优势: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4)文化传统:古希腊罗马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文艺复兴

展示图片“文艺复兴三杰”

什么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指的是14~17世纪,初期在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封建教会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核心:追求自由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批判教会-,但不反对宗教。

这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打着光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呢?

(1)利用地图说明意大利和古希腊罗马的地域继承关系;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旧地,有机会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为其率先进行文艺复兴提供了帮助。

(2)早期资本主义还处在萌芽不太成熟发达的时期,文艺复兴是还不强大的资产阶级力图借助光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宣传资产阶级需要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文艺复兴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如:薄伽丘和《十日谈》,是以关注人为中心的,而故事的内容则是讽刺鞭挞教会的荒淫伪善。

《神曲》片段:作者用梦幻的手法,以主人身份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通过游历中见到的人物,表达作者对教权至上的批判,对以神为本的批判,对教会的批判,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对蒙昧主义的批判。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和《歌集》介绍:彼特拉克广泛搜求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最早突破中世纪神学观念,运用人文主义观点予以诠释和阐述,对意大利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影响,成为这一运动的先驱。抒情诗集《歌集》是他的秀的作品,他以丰富多彩的笔墨,披露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大胆地歌颂爱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这些诗歌中破中世纪禁欲主义和神学思想的藩篱,表达了以人与现实生活为中心的新世界观和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

文艺复兴的影响:

积极影响:

冲破了-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们的自我意识,为后来启蒙运动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的新篇章。

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消极影响:

对人文主义的过渡推崇,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讨论】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宗教,你觉得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对宗教是什么态度?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完成教材中的问题。文艺复兴是反对封建教会的-和愚昧,但文艺复兴不反对宗教,他们的作品大多利用宗教题材表达人文主义思想。

【过渡】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早期资产阶级要求反封建神学反封建-的需要,在这个运动中文学、艺术、科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并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清醒和解放出来,天主教的-越来越受到挑战。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一场直接针对封建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了。

三、宗教改革

展示图片马丁路德与教皇的辩论

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马丁o路德是怎样进行宗教改革的?

原因:宗教改革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黑暗-和贪婪的运动,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对宗教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最早在德意志爆发的原因:德意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不断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发展到德意志;德意志是受罗马教皇压榨最严的的地区。

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

“九十五条论纲”:揭露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是捏造;提出赦罪和免罪与购买赎罪券无关;揭露教皇的贪婪和掠夺;提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拯救灵魂。

马丁o路德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每个-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君主权力高于教皇和教士。

扩展:宗教改革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新教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皇的-,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性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资本主义-。

影响:打破了人们对于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及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马丁o路德提出对宗教进行改革,为什么说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宗教改革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不再迷信教皇的说教,教皇对人的思想的控制减弱,这为人文主义的传播进一步打开通道;马丁o路德在改革中强调:信徒凭借信仰,无需教会这个媒介,就能够直接与上帝相沟通。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的作用,人人可以和上帝直接对话,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是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通过宗教方式提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为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扫除障碍。

【教师总结】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形式表达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从他们打着光复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和披着宗教外衣的方式说明早期资产阶级力量还不是十分强大,但人文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兴起和发展起来了,这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选择题

1、(2013o广东文综)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2、(2012o福建文综)15世纪学者费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原本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3、(2012o广东文综)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o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当时欧洲既有教会资助艺术,又有富有阶级资助艺术。而富有阶级资助的艺术家创作的重点是能够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肖像画,这些作品体现了对现实中“人”的关注,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据此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运动性质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论证和求证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抓住时间:15世纪;地点:佛罗伦萨;关键信息:“诗歌、雄辩术”“复活”,说明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得以复活与传承,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C、D两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宗教改革主张的理解。材料本质上体现的是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的分歧,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教会是否-、信仰是否必要的信息,A、B两项错误;教皇把持的教会和马丁o路德创建的新教都信仰《圣经》,不同的是如何解释《圣经》,D项错误。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材料的内涵和马丁o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答案:C

《历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会的出现,基督教会三大派别的形成。

通过基督教的产生和基督教会三大派别的形成的学习,对于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通过对于基督教会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基督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节简单介绍了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重点介绍了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基督教会起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奴隶制度时期,逐渐演变位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欧洲最大的封建主,资本主义产生后新教又进一步称为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工具,直至今天仍然很有市场,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本节教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起后的地位。

教法分析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建议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参看教材内容,整理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教师在简单介绍基督教的教义后,设计以下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回答:①基督教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的犹太人中间?②基督教会是穷苦人的组织,罗马帝国皇帝对其也采取敌视、镇压态度,可后来为什么转而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呢?③基督教会的两次大分裂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其结果如何?④你如何看待基督教会的上述演变?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重点分析”部分的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难点突破方案:参见“重点突破方案”部分。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参见“重点突破方案”部分。

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

重点分析:

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是重点。由于学生的水平所限,他们对于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的理解比较困难。①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的犹太人中间。犹太民族有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是长期以来不断遭受异族压迫,他们不断反抗但是都没有成功。他们渴望有人拯救他们,于是利用犹太教中的关于“救世主”的传说,创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形象耶稣,基督教由此产生。②早期的基督教是穷苦人的宗教,其教义的主要内容如下: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只有信仰上帝并且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就要下地狱;信仰基督教的人应该把财产贡献出来,一起过共同生活。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很多穷苦人都信仰它,并且因此还成立了穷苦人的宗教组织——基督教会。③罗马帝国皇帝开始对于基督教会采取敌视、镇压态度,后来则转而采取控制、利用、把持基督教会的做法,并且最终在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位时期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此后基督教会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并且逐渐成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如下:一是镇压无效,基督教继续广泛传播;二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也先后加入教会,并且逐渐占据了教会的主要职位;三是基督教义中提倡驯服、忍耐和阶级调和,具有麻痹人们斗志的作用。④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东西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终于导致了公元1054年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⑤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天主教会称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严重障碍,这最终导致了公元16世纪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此后最终形成了基督教会的三大派别——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难点分析: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是难点。参见“重点分析”部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

难点: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参见第9课图片。

教学过程 :

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引入本课主题。

一、拜占廷帝国

本目属于阅读教材,教师只按照教材讲清楚以下三点既可:①拜占廷帝国的出现及其疆域;②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上述内容可以参看扩展资料部分。

二、基督教

1、基督教的产生

关于基督教的产生,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基督教产生的情况,然后提问学生:基督教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的犹太人中间?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2、基督教会的出现

关于基督教会的出现,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基督教会开始出现时,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按照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3、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大

关于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大,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基督教的相关教义,然后要求学生看教材相应内容,再提问学生:基督教会是穷苦人的组织,罗马帝国皇帝对其也采取敌视、镇压态度,可后来为什么转而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4、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

关于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分裂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基督教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其结果如何?

5、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

关于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分裂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基督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其结果如何?

最后要求学生按照先后顺序列举基督教的三大派别(派别名称、出现时间、主要流行地域、代表的阶级利益)。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基督教会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相关问题的设置和教师对于学生答问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历史》教案 篇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盟军在北非取得胜利;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开罗会议及《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及对德作战方针的确定;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及其主要协议;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 第二次大战在欧洲结束,《波茨坦公告》 日本投降 第二次大战结束。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有积极作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肯定了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苏德战场的胜利,英美开辟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的作用的比较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讲授新课: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不同社会性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民紧密团结,形成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了正义和平力量对邪恶战争势力的大包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异;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援助。它最终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伟大胜利,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反法西斯国家召开了多次会议(开罗会议:《开罗宣言》,确认中国在战后收回中国台湾等被日本侵占的领土。和德黑兰会议:苏美英在德黑兰会议上通过了三国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而且决定在1944年5月以前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二、最后的胜利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苏胜德)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于是德国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攻势,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的交通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之间的交通要道。

1942年7月,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希特勒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军队。先后出动飞机十万架次,投掷***100万枚,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但英勇的苏联军民坚持战斗。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为苏联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冬季,苏军展开强大的反攻。到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德军遭到了它发动战争以来的失败。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法西斯轴心国是以德国为核心的,希特勒的胜利是建立在进攻之上的,进攻一旦停止,它灭亡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此外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巩固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2.中途岛之战(太平洋战场—一美胜日)

为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6月,日军进攻美国的太平洋海军基地中途岛。美国成功截获了日军的密码,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最后,美国以少胜多,日军损失惨重。从此,美国取得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3.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英胜德意)

1941年初,德军进入北非。纳粹名将隆美尔指挥德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之后,在1942年6月逼近阿拉曼,英军如果不能取胜,就可能丧失包括埃及在内的整个中东的势力范围,英国同海外殖民地的联系就会切断。英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反攻,取得了胜利,改变了北非战场形势。

这三场战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巩固并发展了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的瓦解,推动了整个战场形势的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之战以前,日本几乎没打过败仗,而以后日本没打过胜仗。阿拉曼战役以后,丘吉尔曾说: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战无不胜。以这些战役为代表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阶段。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来看,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过程,即反法西斯力量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过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其中最重要的转折。

1943年,北非的德意军队投降,美英盟军乘胜追击,在西西里登陆,攻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3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出现胜利的曙光。

诺曼底登陆地图,登陆路线,登陆战斗的图片;东西夹击德国进军路线。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西线逼近德国。苏军也在东线发动猛攻。从此德国便陷入盟军东西夹攻之中。1945年初,两线军队相继攻入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为加快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雅尔塔会议。

三、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溃灭,欧洲战事胜利结束。7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波茨坦会晤,重申对德国问题处理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在反法西斯力量打击下,9月,日本签定投降书。这样,一场人类文明史规模空前的战争结束了。反法西斯同盟一方取得彻底胜利。

提问:二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呢?

可采取表格的方式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二战后期四次非常重要的国际会议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它们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同阶段。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作用是有效地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巩固和发展了反法西斯同盟,对加速二战的胜利起来重要的促进作用。

提问:那么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伟大的正义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历史》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朝鲜王国的建立,大和统一日本,大化改新,武士阶层的形成,幕府统治的建立。

通过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对于日本大化改新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对于朝鲜和日本历史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通过学生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朝鲜和日本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本节教材地位分析:本节教材简单讲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是与我国相临的东亚国家的历史。学习他们的历史,了解我国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情况,对于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很有益处。重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给出表头,由学生填写下列内容: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自古以来

奴隶社会

公元前后

高句丽、百济、新罗

先后出现,三国鼎立

封建社会

676年

新罗

统一的封建王朝

②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后,教师对于上述两点内容稍做补充,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本节教材简单讲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全过程,是与我国相临的东亚国家的历史。学习他们的历史,了解我国周边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情况,对于21世纪改革开放的中国很有益处。

重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给出表头,由学生填写下列内容: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自古以来

奴隶社会

公元前后

高句丽、百济、新罗

先后出现,三国鼎立

封建社会

676年

新罗

统一的封建王朝

②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后,教师对于上述两点内容稍做补充,然后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参考教材小字内容分析公元7世纪时大和国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哪些表现?你若是统治者,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巩固你的统治?然后回过头来再依照上述“重点突破方案”中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分析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学生分析时教师应该参照“难点分析”部分做出相应的补充说明。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

日本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日本历史上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之一(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掌握它的内容,对于全面理解日本的历史非常重要。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经济上的“班田收授法”和政治上的加强中央集权,这两方面的措施都是日本的有识之士向先进的中国隋唐政权学习的结果(日本历史上曾经先后向中国派出了三次谴隋使和十三次谴唐使,另外还有几次送唐使)。

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

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是难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很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公元7世纪日本要进行大化改新,更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公元7世纪时,日本社会的各种矛盾都非常尖锐,这里的各种矛盾指的是以下两种矛盾:一是劳动人民与皇室、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矛盾,二是皇室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以孝德天皇为首的进步势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参见“重点分析”部分),而这两个方面的措施都是日本的有识之士向先进的中国隋唐政权学习的结果,而当时中国的隋唐政权正在处于封建制度的繁荣时期;改革以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就很自然的学习到了中国的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制度;日本的历史也就很自然的向封建社会过渡。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内容虽然少(正文只有一段,小字部分有三段),但是却包含了朝鲜半岛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的历史史实;并且此间朝鲜半岛还历经了由分裂到第一次统一的全过程;小字部分还详细介绍了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和向中国学习政治思想文化的全过程。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①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教师给出下列表格,由学生填写: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②关于“日本大化改新”,教师在让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首先按照“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表格的式样填写关于日本列岛的相关表格如下:

社会制度

开始时代

代表性政权名称

代表性政权特点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然后依次回答下面的问题:分析公元7世纪时大和国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哪些表现?你若是统治者,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巩固你的统治?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③在本节教材新课学习完毕后,教师布置作业 如下:依照教材说明中国隋唐文化对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影响。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①新罗统一朝鲜半岛;②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日本大化改新和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

教师首先直接说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导入  新课。

一、新罗的统一和朝鲜王国的建立

关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部分的内容,参见重点突破方案中的建议处理。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由学生填写关于朝鲜半岛的相关表格。

关于高丽王朝的建立,教师只简单给出时间(10世纪初)和人物(王建),不必补充其他内容。

关于朝鲜王朝的建,教师应做如下讲解:①朝鲜王朝的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国号朝鲜。②朝鲜王朝的历史地位:朝鲜王朝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直至20世纪初朝鲜被日本吞并。

二、日本的大化改新

参见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中的关于日本大化改新部分内容处理。教师在让学生看书的基础上首先按照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表格的式样填写关于日本列岛的相关表格,然后依次回答下面的问题:分析公元7世纪时大和国尖锐的社会矛盾有哪些表现?你若是统治者,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巩固你的统治?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的出处何在?实施上述内容的用意何在?有什么影响?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做相应的补充说明。

三、日本武士阶层的形成

关于武士阶层的形成,教师首先依照教材相关内容,给出武士阶层定义,然后依照教材内容讲解武士阶层形成的背景即可,不必补充更多内容。

关于幕府统治的建立,教师首先依照教材相关内容,依次给出将军、幕府的定义,然后介绍幕府统治的建立。最后补充说明日本幕府统治前后共计700年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也叫德川幕府)

最后参见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中的作业 ,提出如下思考题:依照教材说明中国隋唐文化对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影响。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填写相关表格和回答关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设计相关表格和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及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

《历史》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和重要成果;知道垄断资本的含义。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爆发的原因;理解大企业与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垄断资本出现的影响。

2.引领学生阅读教材(包括插图和小字史料等),培养学生学习教材、挖掘教材资源的方法;把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的分析方法;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具有历史分析的习惯与能力。

3.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使学生领会到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让学生正确对待新事物,既要肯定它的积极面,又要看到它的消极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力时代

难点:垄断组织

说明:

1. 电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象征,电能的广泛使用推动着与电相关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由于电能的出现,推动新材料、新兴工业部门等相继出现,这不但构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也凸现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2. 垄断资本是新科技广泛运用到生产中而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为适应生产力高度发展而实行的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但它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利于中小企业参与竞争,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些道理中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假如你家停电一天甚至更长时间会带来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当补充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雪灾引起大面积电力中断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在合理的设想中意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为电力时代的来临做好铺垫。

2. 电力时代的来临

出示材料一:选取教材中1900年巴黎展览会图片,及教材小字部分一家报纸对这次展览的评价的引文。

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完成教学:

1)很显然,这里的空格(教师在制作PPT时,在原文中拉掉"电"字,改为一个空格)应填什么?从这字里行间透射出当时的人们对电的出现是怎样的心情?

通过阅读教材以及对材料的解读,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电的出现,感到震撼、惊喜、赞叹的心情,凸现主题"电力时代的来临"。

2)电作为新能源是何时被人类推广的?与哪些科学家的贡献分不开?

通过此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即19世纪60至70年代,人物如法拉第等相关基础知识的教学。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爆发的原因,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工业革命的爆发,需要稳定的政治,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科技基础等,而中国等这些正处于殖民统治的国家不具备爆发工业革命的土壤。

3)出现照片中"展现出耀眼光芒"的场景,最早应该出现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为何不会出现在像中国这样曾创造辉煌文明的东方古国?

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仅仅是在电力方面取得成就吗?还有哪些具体成就?

出示材料二:伍尔沃斯大厦、"没有马的马车"两幅图片。

设计问题:

1)从这些图片中,你联想到了哪些相关产业(工业)?

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新材料及相应的工业部门,如根据"伍尔沃斯大厦"联想到钢铁冶炼技术、钢材、化学工业等,由"没有马的马车"联想到汽车制造及交通运输等具体成就,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挖掘历史信息,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

2)工业革命有如此多的成就,但我们的标题却是"电力时代的来临",这是不是有点以偏概全?能揣摩编写者的意图吗?

通过此问使学生明白电能的发现及应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即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读书,从教材中挖掘信息的方法。

讨论:

我们教材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一个"革新突破高潮迭起的时代",你认为有道理吗?请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相比较,证明教材中这个观点的合理性。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范围较大,本问题的设计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学生,从能源、材料、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生活等角度,体现出第二次工业的"革新突破",使学生领会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更高,科技与生产、科技与生活的结合更紧密,科技提高生产力,科技提高生活质量等。同时自然的过渡到教材的第二目"企业与垄断资本"。

3.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结合课后的练习与测评二的材料:洛克菲勒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对教材的问题作以下改动:

1)通过这个个案,说说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呈现什么发展趋势?

通过此问,点出资本主义从小企业到大企业最终发展到垄断集团的过程。

2)阅读课文,并补充材料三:泰勒及列宁对泰勒制的评价。提出问题:你认为导致这个企业由小作大的原因有哪些?

通过此问,完成垄断资本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关键。这样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垄断企业。而且,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大型企业的出现,例如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能是小企业吗?这样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然连接。

3)这个个案中说:"到80年代该企业已控制美国90%的石油供给与提炼市场,掌握了美国石油也后,有控制了煤气、电气等行业。"由此,从中能解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吗?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何时发展到这个阶段的?通过文中所反映的现象,引导学生知道资本与生产高度集中,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过渡:出现这样的垄断企业是福还是祸?这曾经在美国的政界也引起过讨论。

出示材料四:反垄断的漫画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话。

问题引导:

这幅漫画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前面个案加以说明。为何总统不禁止它的存在?能理解其中的"污垢"吗?我们应如何看待垄断资本?从中能否给我们评价历史事件一些启示呢?

通过图片及文字史料,并结合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的引导,进一步理解:垄断是科技应用到生产中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研发新的成品,不断改善管理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故不能禁止它的存在,但它在竞争中优势明显,不利于中小企业参与竞争,也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容易扩大社会的两级分化,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故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去除它的"污垢",(在归纳的时候可以结合当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欧盟反微软案、中国电信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走极端。

4.小结: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的进步总是以牺牲为代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为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人类据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分化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科技革命,是坚持还是放弃,是发展还是抵制?请结合以上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与工业革命为人类文明进步相比,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这些代价不是工业革命应有的结果,而是失误。关键是如何权衡利弊,走持续性发展的道路。通过此问,进一步深化主题,培养学生对事物要辩证地的认识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资料附录]

材料一:

一个评论家在报纸上写到:"没有电,这个展览会仅仅是毫无生命力的一堆展品。只要将手指在开关上一按,魔术倾泻而出,宫殿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光和生命。" --本课教材

材料三:

列宁认为:"泰勒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操作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统计和监督制等等。"

--学习时报网

材料四:

西奥多?罗斯福:"垄断组织。不要禁止它的存在,而是对之监督和控制,去除其中的污垢。" --摘自高三选修教材95页

[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

兴起时间:19世纪70年代

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

兴起原因

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电力时代 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的来临 新能源--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新机械--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电机制造

生 自 主要成就 新材料--钢材、建材

产 由 新技术--钢铁冶炼

力 竞 新兴工业部门--化学工业、钢铁工业

提 争 主要特点:科学理论对技术创新的推动明显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大企业与 积极: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

垄断资本 提高的表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评价 消极: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容易导致经济危机。

[训练设计]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 摘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三》

回答问题:

(1)马克思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指的是哪一事件?请从经济结构方面说明该事件为社会带来的影响。

(2)"电力"取代"蒸汽"指的又是哪一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电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更大,他的预言正确吗?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2)第二次工业革命;正确,如,伴随电力能源的开发,推动着电器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并都成了近代工业体系中最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直接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出现垄断企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到发展到垄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