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6篇】》
课堂能否进行高效率授课,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否做到默契配合,教师能否让一节课的内容合理分布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这些都有赖于教师的教案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整体情况,下面是敬业的小编飞白为家人们分享的6篇初一语文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 篇1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初一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写景状物,表达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紫藤萝瀑布》原文和作文格子纸打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周老师和大家一起研讨的写作内容,是站在你们语文老师的肩膀之上进行的,关于景物描写,我们从七年级就进行过专项训练(展示投影1)
【投影展示】
写作训练一: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七上第四单元)
写作训练二: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七下第三单元)
写作训练三: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八下第一单元)
【那么如何运用多种方法来写景状物,让一枝一叶自然地融入自己的真情呢?(展示投影2)
我们先来(展示投影3)【请常棋媛同学朗读自己写的这一段文字。】(展示投影4)
【投影展示】
那天,我骑着自行车,扛着相机,想拍几张美景作为素材留下来。
于是,我来到了公园。
风吹柳絮,枝叶摇曳,这儿真是一个令人心情舒畅的地方。看那片枝头,小鸟们成群结队的,热闹极了,似乎在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森林演唱会呢!
东台实验初中常棋媛
(师)【听完后,同学们看看她笔下的公园之景有什么特点?(有生机)
选了哪些景物来描写突出公园是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呢?
(柳絮、枝叶和小鸟)(投影红色字体柳和小鸟)
【是的,在她的笔下,风吹柳絮,柳枝摇曳,小鸟欢闹,有活泼泼的生命扑入视野,充满活力。这就是我喜欢这段文字的原因。你也像我一样喜欢这段文字的请举手。
可是,我再用研究的眼光看,发现有点不够味了。
风吹柳絮的季节,应该不是“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早春,而是“烟花三月”,柳絮的色彩,被风吹起的状态,柳枝的形态,柳叶的质地甚至小鸟的如何欢闹的,都令人遐想。
(师)【小结过渡:是的,我们写景状物就是要做到把身体的全部感官都调动起来,不仅能看到,听到,还要触到,嗅到,想到,这样,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就会灵动得很,讨人喜欢得很。】
【因此,这节课我们要再向前走一步,虽说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景物描写了,但写好景物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有点难。今天周老师就带着大家回顾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是状物抒情散文的经典篇章之一。我探寻写好景物的两个点,和同学们一起研读,争取在后面的写作中有启发,有提高。请同学们打开手中的材料,我们先看看宗璞是怎么描写紫藤萝的】(展示投影5)
【学生读段落1—6】
(师)【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具有什么特点?】(师生交流、互评)
(繁茂、充满活力)
(师)【作者运用哪些写景手法来突出紫藤萝繁盛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
【师生交流、互动】
【随机板书:抓住特征】
【小结:宗璞抓住藤萝繁茂、充满活力的特点,调动感官,运用奇妙的想象,匠心独运的修辞,精心锤炼的词句来描写藤萝,藤萝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光,就在我们眼前流动。
如果老师把个别句子变换了一下顺序,你看行吗?为什么?】(展示投影6)
【投影展示】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那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
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
而那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
【投影展示】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小结:从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然后写到这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深深浅浅的紫,然后继续写这深深浅浅的紫当中的点点银光,这个叫什么?叫从整体到局部。像瀑布,像大条幅,像水花,也符合观赏景物的习惯,先欣赏整体美,然后才会走近,越看越细。写作表现的真实也就是这样体现的。
过渡:我们再看一段文字,当走近紫藤萝了,我们会描写什么呢?请你给括号内填写上描写对象。
2、添加描写对象读。
【每一穗花】
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
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小结:从每一穗花到每一朵盛开的花,视线越来越集中,这就像我们拍照,采用的是聚焦法,对盛开的花做定点特写,再写它们的形态,甚至香味,这样可爱的充满喜悦的藤萝花如活泼泼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这样写景,从整体到局部,甚至再精细点,到花蕊,细致而有序。
2—6节写紫藤萝,我们既回顾了写景的多种方法,又学到对静态物的描述方法,我们一般叫做状物。我们可以联想与想象,可以调动感官,可以妙用修辞,可以精心锤炼词语。可以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动静结合等。写景状物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哪怕就学会运用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法也会让我们受益很多。这不仅是写景的方法,还可以是文章段落展开的方式。
初一语文教案 篇3
行道树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3、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4、认同自我牺牲精神的崇高,立志做一名奉献者
教学重点:
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意站在 ,因为 ”的句式说一句话。
二、简介作者
张晓风,1941年出生,中国台湾女作家,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辈中国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愁乡石》《地毯的那一端》《再生缘》等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堕落 点缀 牙龈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四、指导朗读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
五、整体感知课文
生齐读课文,思考:
1、 行道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本文其实借行道树赞扬一种人,赞颂一种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六、合作探究
1、第二段,为什么说是一种堕落?
明确:“堕落”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堕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2、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一句中哪三个词最关键?
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
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一切神圣的事业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最后一段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与开头照应,是文章结构完整,同时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5、文中有两处对比,请找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行 道 树 繁华热闹的城市
(对比)
原始森林 孤独寂寞的行道树
作用:突出表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堕落 点缀 苦熬 冉冉 贪婪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和二。1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1、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1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课前播放《生命之杯》乐曲,喧染气氛,创设情境)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全班交流。)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练习
写一个人的传记,有时需要叙述对这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几个生活片断,如《第一千个球》就属于这种情况。试模仿《第一千个球》,用一两段文字,叙述对自己或他人影响深远的一两个生活片断。
六、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投影显示)
霆 斋 艨艟 履 倏 舸 泅 鲸 绮 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师问: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初一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得主要内容。
3、了解《论语》得基本情况及孔子得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得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得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得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得“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
2、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得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得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得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得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得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得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得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得赞誉,唐代得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得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得需要,也一再得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得曲阜得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得宫殿建筑,也是著名得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得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得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得话,不写出说话得环境(包括说话得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得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得问题所作得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得原话,但没有写谈话得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得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得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得弟子们得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得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得《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得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得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得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得《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得何晏集汉儒以来得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得最早得《论语》注本。
有得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得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得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得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得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得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得孔子得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得内容包括学习得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得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