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编辑帮大伙儿分享的《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1
一、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二、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
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三、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
我通过“资料袋”,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2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3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一新课标教学模式,既注意知识的整合,又注意学法的引导。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 .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从课始到课终,一直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搜集,介绍资料、自学课文、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学生始终处在乐此不彼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二。 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 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怀疑学生的能力)我的指导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使自己逐渐成熟!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5
由于学生从未学过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课文,我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课前正好赶上军博举办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我就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军博参观,对红军长征有一个系统地了解。这样,对于理解这首诗奠定了基础。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分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时,我问学生: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那该怎么读呢?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滚的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
这两句诗作者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学生理解到位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怎样读出红军的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会读出感情来。
2、观看影像资料,再现红军长征时的情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帮助学生进入情景,读出感情:
当分析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学生谈到暖、寒两个字,特别是寒字,学生体会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险,我就说: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接着我就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学生看后,我说: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湍急的河水、枪林弹雨,你体会到了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学生当时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感受红军翻阅雪山的艰难时,我又放了一段录像,学生看到在茫茫的大学山上,红军战士,艰难地行走着,配上令人恐惧的音乐,使学生内心感受到翻越雪山的艰难。当时我听见前面的学生脱口而出:啊!这哪有路啊?这么陡,这么滑,怎么爬上去呀?然后,我让学生体会着红军的这份艰难读一读,那么,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读出来吧!学生自然能够读出来了。
4、给学生放广播员朗诵的录音,作为范读:
学生听时,十分认真,有的学生小声地跟着读,我叫同学学者广播员的样子读一读,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郭媛媛读这首诗时,感情充沛,真的有些吟诵诗歌的韵味了。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所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朗读不仅是感悟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这节课我就是一次大胆地尝试,为我今后教诗歌体裁的文章积累了很多经验。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老师在课上说的话过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由于时间的原因,有些语句,学生体会得还有待深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颈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2、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解疑,释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认真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七律·长征”。
2、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课题(请几个学生读课题)。提醒学生读课题时注意:课题“七律”后有一个间隔号,要作适当的停顿。齐读课题。
3、读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指名回答)
4、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5、过渡: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我想今天同学们的进步不仅在于依据课题质疑问难,更在于通过搜集材料解决了自己的疑惑。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毛泽东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一首气魄雄伟的壮丽诗篇,这就是《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
二、初读,读顺诗文。
1、引导学生听诗朗诵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诗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师引导学生同桌间合作读诗,并注意互相点评。
4、指导学生读生词。
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5、把词语送到诗句中再读。
6、齐读整首诗。
三、再读,理解诗文。
1、告诉学生,把诗读正确、通顺了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人常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学生静心默读这首诗,找出诗中哪一句能概括整首诗的意思。
2、课件出示整首诗,随学生的回答把第一句变红(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
4、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经历的万水千山)
5、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山名和水名)
6、学生交流(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7、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18座山,24条河。经历这么多的山水,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
四、品读,读出诗情。
(一)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师引: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集到五岭山和乌蒙山。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艰难呢?
2、出示“五岭”图,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山的五岭山。
3、指导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连绵不断、蜿蜒……)
4、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逶迤)
5、引导学生理解“逶迤”就是以上同学们交流的“连绵不断”的意思。告诉学生五岭的长度,让学生更深入理解“逶迤”的意思,体会翻越的“难”。
6、出示“乌蒙”图,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乌蒙山。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7、结合乌蒙山的概况,让学生深入理解“磅礴”的意思,再次体会翻越的“难”。指导学生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并作简单评价。(课件出示: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8、再读上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五岭、乌蒙山的样子,换位体会翻越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其中的“难”。(引导学生说出“难”)
9、引导学生想象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学生说出没有吃的、穿的、敌人的围追堵截……)
10、在红军的眼里,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是怎样的?(师相机出示课件“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让学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12、让学生理解在红军的眼里,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只等闲”),体会“只等闲”的含义。指导学生把“只等闲”的感觉读出来。
13、引导学生画图感受逶迤的五岭与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与滚动的泥丸这种强烈对比,并再次读这句诗。(课件出示:“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变红色)
14、根据学生的回答,让生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并让学生反复品读该句。
15、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是一群无畏、乐观的战士,带着体会再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课件出示这句)
(二)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让生读诗句。(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把“暖”、“寒”变成红色,提问“暖”和“寒”的意思。(指名回答)
3、师过渡: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几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同敌人展开了一场夺桥之战。(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
4、让学生回答看过激烈战斗场面后心里的感想,指导学生意识到心里的感受就是“寒”的意思。
5、反复引读:
师引: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生齐读。
师引: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生齐读。
师引: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生齐读。
6、引导学生体会:1935年,红军来到了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心里有怎样的感受。指明那种感受就是“暖”的意思。
7、反复品读这句诗。(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分别读)
8、总结:引导学生体会,任何困难,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再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课件出示这句)
(三)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让学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让学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引导学生读出红军经历无数的艰险、只要翻过岷山后就迎来长征胜利,心里喜悦的感受。读出欣喜、高兴感觉。
4、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读出红军喜悦的感受。(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引读:我想对着高山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我想对着江河说: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我想对着万水千山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总结,升华诗情。
1、师引:长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长征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它让千山低首,万水颂歌。
让学生全体起立,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这首诗。(课件出示整首诗)
2、师引:长征壮举世人叹,长征精神永流传!让我们踏上长征之路,一同去感受红军战士的天地英雄气。(播放过雪山草地视频)
3、师引:“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让我们向他们致敬,向他们敬礼!
师升华诗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鼓励学生在人生的长征路上勇敢、无畏、乐观。
师引:最后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大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下课!
六、作业
搜集毛泽东的其它诗词来读一读。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7
《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是以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难、只等闲”,因此,在具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画面,背景资料让学生以直观的体验,到达与文本对话目的,对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的赞叹。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环节分为四个版块,先扫除生字词,初步感知长征,再进一步走进长征,以读带讲,深入长征,体会长征路的“难”和红军的“只等闲”乐观精神,最后诵背全诗,升华情感。在教学时,我以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那从诗句中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远征难”?学生透过通读全诗找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大渡桥”、“千里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远征难”,我找来“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红军与“高大耸立的陡峭的乌蒙山”相比较显得那么渺小;“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浪花用力的拍打着岸两边陡峭的悬崖”;“宽阔的大渡桥上横跨着13根冰凉的铁索,望着铁索下湍急的河水令人毛骨悚然”;“一望无际的千里雪山给人感觉刺骨的寒冷”。透过这些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险,困难重重,并且播放了《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片段,帮忙学生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惊险悲壮。我还穿插了长征的背景资料,“当时红军是前有堵军,后有追兵,上有轰炸,除了这些困难,红军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应对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险,勇敢应对困难的革命精神。最后,透过欣赏《长征组歌》中的”红军不
怕远征难”来进一步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由于受潜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如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着重从学生学情思考,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多交流自己掌握的资料,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课文资料。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8
第一次上古诗词的公开课,而且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感觉心里没底。长征的历史背景,对于这些00后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陌生。因此,要想上好这堂课,课前的充分准备极其重要。我让同学们通过上网了解长征的背景,阅读红军长征的故事,听听长征的歌曲等等,来了解长征。自己也精心设计了教案,收集了长征的图片、歌曲、诗词朗诵、视频等,并制作成课件。
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学生观看了一段《飞夺泸定桥》的视频,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看后,我再请同学们发言谈感受,同学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铁索寒”的意思;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绵延不断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终年积雪的岷山……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课即将结束时,我播放了《长征》的歌曲给学生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另外,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入课不久,我首先请学生欣赏全诗的朗读,用激情感染学生;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些句子时,我进行了男女分读、小组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我还请学生在《长征》的歌声中一起朗诵……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激情,努力使课堂环节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仅用一课时,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9
《七律·长征》是xxxx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
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问题,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10
《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的一首七律诗。全诗以豪迈的语势,写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长征的背景和赞颂红军的精神品质则是重点和难点。
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
从教材内容来看,长征距今已七十多年,学生们感觉非常遥远。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地对长征有较好的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搜集相关资料,读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课堂上尽量将孩子们带入长征的情境中,体验长征的艰难。在课堂中,我给学生播放了《长征》的片段,战火硝烟、流血牺牲、雪山草地这些已经离孩子们很远的历史,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对长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由于课前有幸得到学校众多语文教师的指导,经过反复的试讲,我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较到位,注重了教师的本身情感投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中,我更加关注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不再“泛泛而谈”一味的夸奖学生,而是努力指出学生不足之处,帮助其进步等。
课堂总是充满遗憾的。一堂课下来,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充满不足之处。
首先,自己对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真正走进“文本”,也没有真正去感受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所以整堂课下来给人感觉只是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内容浮于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教材、备学情。如果面对这样离生活较远的课文时,要求学生搜集资料的同时,自己要先去了解相关资料,让自己先爱上课文,真正走进课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随机应变,教学能力也亟待提高,特别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没能设计好。当学生没有回答我预期的答案时,我缺乏应变能力,课前的预设不到位。针对这个问题,仍然要“勤”,勤问。经常去请教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勤看,经常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查找教学资料。
最后,作为教师的基本功不够扎实。粉笔字仍然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一定要利用课余时间静下心来多练字,练好基本功。
这节课的收获颇丰。从准备到反思教学,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清楚的判断;对今后的教学更明确了方向。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更激励我勇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