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反思 >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秀13篇】正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秀13篇】》

时间: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细致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秀13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

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活动角,并带到课堂上玩一玩,然后组内交流,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不一会儿,个个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

生1:我们发现角可以自由地变大变小(用角演示)

生2: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交流时,他们发现了用重合法验证:两个角大小一样,初步感知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关系,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生3:我组发现下面的图有3个角。

反思:

⒈动手实践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体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只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动手实践才能实现。假如我不让学生动手实践(玩活动角),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精彩的片断。这正是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才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远远超出了教师所预想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展示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潜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

⒉动手实践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重要的方式之一。课堂实践证明,只要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实践中有了自己的体验,学生创造潜能就会得到巨大的激发。从这节课中,我让学生玩一玩活动角(动手实践),并生成疑问(两个角谁大谁小),促使学生交流,实现了生生互动,在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转变了学习方式,收获了“”有3个角的新知识,而这一切又恰恰是学生在充分动手实践(玩活动角)的基础上才实现的。

⒊动手实践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新课程要求我们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落实。从这一节中证明:学生动手实践,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角的认识与动手能力),同时也经历了探求角的大小比较与什么有关的过程(过程),并在过程中学会了“重合法”(方法),当然,学生在玩活动角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情感),真正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学生生活情景和校园具体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角的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角的画法。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取决定因素的是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

1、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动手折出不同的角,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于动手。让学生通过思考,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在活动过程中,我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再多让学生动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教学目标一是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二是会用尺子画角。

本节课,我利用猜图形的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猜出被遮住的图形分别是三角形和五角星,从而导出这两个图形的共同点都有角,进而导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主题图和例1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角的图形,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角的顶点是尖尖的,不尖不直不是角,然后通过判断题的练习和折角进一步使学生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一。

之后,教学角的画法,在教学角的画法时,我先在黑板上演示,画角时要先定顶点,然后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一个角,然后再在课件上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角的画法,之后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角。从而达成的教学目标二。

本节成功之处是能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通过折角,体验角的顶点尖尖的,两边直直的,通过演示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画出角后,没有让学生很好的展示,另外就是学生画的时间过长,没有来得及全课小结下课铃就响了。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时间,为使学生们更好的交流,还要充分利用展台进行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和领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总结 篇4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资料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资料之一。《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资料,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角的初步认识虽然资料简单,可是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中有关角的概念有很模糊,要想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并不容易。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尽可能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出发,并经过确定角、找出生活中的角、做活动角、画角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开始从美丽的学校情境图入手,给学生介绍园丁手中拿着的剪刀,张开的图形和做操小朋友伸开的两臂构成的图形就是角。让学生在这幅情境图中找出剩余的角,学生汇报时,并用闪烁角展示出来,采用直观法,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许多多物体表面都存在角。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二、探究新知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仍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如何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角,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经过张开的剪刀,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三角尺上这三幅图,在学生找出后,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抽象出来的三个角,比较观察找到角的共同点,讲解顶点和边。然后经过确定角来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其次,经过折角、做活动角让学生发现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它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两边岔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利用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尊重了学生认知的特点。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最终,讲解画角的方法加深对角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课堂的结尾,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让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回顾。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5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思路主要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角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情景引出角,并经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构成表象

1、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仅贴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本事,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性和主动性。

3、发挥想象,构成表象。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异常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讲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4、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5、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的`环节,为学生供给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有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

三、本课的不足之处

1、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2、教师语言单调,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能帮忙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本事,求学网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期望能够切实的帮到大家,同时祝大家学业提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6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资料。这节课虽然资料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尤其是“角的大小与两边无关”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忙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之后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之后,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透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

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必须会有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总结 篇7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角的认识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来抽象出角。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用实物来演示,让学生来观察,触摸,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了认识角,感受角,给角取名字,折出角,制作角,画出角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难点突破不够。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存量有限,对生活中的知识感悟不能灵活的运用到学习中来,导致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大量引导,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在难点突破时,由于我备课时考虑的不够,在课堂上把角的各部分名称放到了后半部分,没有更好的联系前后,因此小部分学生没能完全的突破难点。

二、学生探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数学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过多的设计了学生去主动探究,学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最后的拓展练习时由于时间不够,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还应设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三、拓展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够。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这堂课的练习设计时,我注重提高低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高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高层次的学生有种“吃不饱”的现象,也错失了学生开动思维,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让课堂失去了色彩。

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之路漫漫,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还需要不断的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积累经验。相信功夫不负苦心人,只要坚持钻研,我们都能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的方法,给学生撑起一片学习的蓝天。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先通过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角;通过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此外,在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整个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思路设计清晰。

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充分研究了教参,懂得了本节课有三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是角的认识,第二部分是比较角的大小,第三部分是画角。然后再精心设计每一部分的教学,争取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每一个知识点。

3、采用现代教学技术。

比较角的大小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在PPT中插入了视频动画“红角与蓝角的争论”,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4、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画角的时候,让每个学生都拿起笔来画角,并一一指导,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整个教学设计显得过于累赘。在情景图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生活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做完角之后还是让学生找角指角,虽然这样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但是显得过于繁琐,找角指角的部分适度即可。

在讲解角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时候,除了让学生上到讲台上指一指角,还可以让学生表达一下在哪里找到了角,比如情景图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说:“我在钟表上发现了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这样子,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用手指指说那有角,只会指不会说。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自己动手做了角,教师拿学生做的角和老师三角板上的角去比较,不够明显。可以拿出学生做的两个角去比一比谁大谁小,得出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在讲解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时”,也可以搜索一些网上的动画演示,让一个角的边加上,再加长,缩短,再缩短,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相反,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也可以更新颖一些。这就需要备课的时候下功夫,从网络上、各种资料上查找或者自己设计,新颖的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让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5、评价语言相对单调、机械。

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或操作练习,我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单调,缺乏教学艺术,有些评价语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学习。

听了导师的课,我感觉自己的课设计得不够理想。“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想因为有遗憾,才会不断反思,才会有所发现,才会逐渐进步,所以,我会一直努力。

《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在课前教师针对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和边之间的关系。通与普通的教学相比,本次教学更强调学生参与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的感悟。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由老师包办。

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清晰的空间观念。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就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己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从前期的调查中,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角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对角己经有了很朴素的初步认识,故教学中可以深挖角的初步认识的内涵,这也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认识角》这一课中,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课堂教学中针对性的出现练习,让学生明白,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尖尖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两条线没有一个公共顶点,所以也不是角。

由于学生对怎样的图形是角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故本节课教学步骤有所调整。首先课前引入环节进行了设计,在发现角的这一环节,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虽然学生并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够初步辨认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角。所以,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的环节不需花费太多时间,重点在于如何画角、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加入一定量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创造出角,这就是将学生大脑中己有的角的形象用具体的实物呈现出来。接下去,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教师会尽可能的让学生展示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再给予适时的引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创造工作,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这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知。

而通过活动角的操作,学生在把角变大边小的过程中,将进一步明白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强化了认知,在他们的动手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他们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

通过后续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角的大小的'辨别方法,己经有了很直观的认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材料,通过课堂上一系列有关角的大小的操作活动,学生己经在脑海里建立起角的大小的概念。明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度无关这一角的特点,初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但是问题同样存在,学生在教学后对角的概念己经有了本质的理解,他们在教学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举一反三,他们己经能够找到角,但是他们对两个角拼起来也是一个角这点,还缺乏一定的认知。

而这一点则需要教师在课后加强引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练习纸上画一画角的符号,同时标上数字的方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他们无法在大脑中直接形成很清晰的角的形象。通过画图的方法,能让他们把头脑中的表象具体到纸上。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会产生冲突。两条边能组成一个角,在中间再添上一条边,则又形成了两个角。那么,原来的那个角算不算角呢?冲突产生学生自然而然会理解,原来的那个角也要计算在角的总数之内。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空间观念也获得了建立,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前期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感觉学生对角的大小掌握不是太好。究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此,这次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我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力争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试图找到一种既省时又实效的好教法。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课始我用课件“红角和蓝角的争吵”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在提倡生活数学的今天,何不。.。.。.我惊喜的实践着我的新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

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

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

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

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

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

生:没有。

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

师:你的腿变短了吗?

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

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有没有变长或变短?

全体学生哄笑:没有。

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对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篇11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说角——比划角——创作角——画角”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

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来。学生已有的对角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事实上学生所认识的只是角的顶点,却不知角还有两条边。要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我认为首先要打破学生的错误观念,有破才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学生指给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时,我顺势利导把那点印在黑板上。学生看到那一点才意识到,其实他们刚才指的不是角,只是一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

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时,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物体上的角的样子,然后让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样子画出来,通过让学生想角,在脑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中对学生备得不够,在让学生摸角的两条边时,我问她感觉怎样,她回答感觉很舒服,痒痒的。他的回答让我当时无所适从,但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而是接着问她,为什么会感觉很舒服?他回答因为它很平、很直。还有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指导得还不够细致和到位。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

总的来说,本节课是达到了最后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提醒自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认识角》教学反思 篇12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本节课我主要突出三方面的教学设计。

1.认识角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是让学生观察实物,通过指一指的方式从实物上找到角,把这些从实物上找到的角移下来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从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直观认识了物体上的角。接着,学生通过摸一摸的方式,感受角的特征,知道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边是直直的,教师演示画角,提醒同学可以在角里面画一条弧线来表示这个角。再通过学生自学书本84页了解尖尖的地方是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边,从而得出角是由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最后,由学生自己来画一个角,并能正确指出自己所画角的顶点和边。紧接着,完成判断角和在图形上找角的相应练习,巩固对角的认识。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些遗憾的地方是,在教师演示画角时,采用多媒体演示,如果改成自己黑板上板演画角,学生对角的组成印象会更深刻些,图形展示要比文字的表述来的更形象直观。形成角的表象是重点知识,如果只是多媒体演示一带而过,学生对角的表象可能体会的也不够。

2.认识角的大小

这里我主要分成三个环节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做角:先由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来尝试做一个角,然后,请几位同学上讲台介绍自己做好的角,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的位置,加深孩子们对角的组成的认识。第二个环节才是认识角的大小:这里,我拿了两位同学做好的大小不等的角提问:这两个角一样吗?引发学生去观察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角是不同的,接着追问:哪里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思考两个角不同在哪里,原来是大小不同。从而得出“角是有大小的”这一结论。第三环节是学生活动,通过操作手中做好的活动角,要使角变大一些,你该怎么做?要使角变小一些呢?学生先在下面自己操作,再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边说边展示。学生回答后总结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两条边张开的小,角就小。再通过想想做做3三个钟表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三个角的比较,巩固“对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大小有关”的认识。

这里,由于时间的紧张,第二个环节并没有较好地展开,教学上有些仓促。第一个环节做角,可以多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学生自由创造角。

3.比较角的大小

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我先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学生一下子不能马上回答出结果,设置了一个思维障碍。从而,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重叠法。首先由教师介绍重叠法的操作过程,然后同桌两人用这种方法来比一比谁做的角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操作中掌握重叠法。第二个环节是比较两把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上的同一个角,先提问学生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受三角尺大小的影响,很直接想到大的三角尺上的角比较大,小三角尺上的角比较小。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时,我并没有很快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而是带领他们一起来观察,用重叠法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当操作最后两个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完全重合时,学生表示很惊奇,从而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经过反复修改教案和几次试课中,我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教师的教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过程。即学生对于新知识产生模糊认知,在教师教学引导过程中构成精确的认识,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具备综合运用的本事。另一方面,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必须教学环节有多精彩,可是必须要能引起起学生的思考。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语言严谨规范,问题的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具有层次性,要贴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思考时有可用的抓手。最终,课前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从中能够掌握学生的背景观念,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认知误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规范自我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仅用自我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我的德育人,不仅仅经过自我的语言去传授知识,并且要用自我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把孩子放在心上,不仅仅是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持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