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案优秀2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
《回声》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藏、捡、扔、波、荡”这些生字和所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文两个问题:①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学他说话?②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从而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回声,知道回声产生的原因。
4、通过学习《回声》这篇课文,认识科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小黑板、水缸、生字卡
教学要点: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回声》的教案 2
活动目标:
1、能听辨声音的强弱,并能用对唱的形式来表现。
2、体验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音乐图谱、小司机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价值分析:音乐游戏中巩固节奏练习。
1、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做小司机,开车子去郊游吧。(音乐律动入场)
2、做小司机开心吗?你开什么车?(节奏练习)
二、听一听(播放PPT)
价值分析:在理解什么是回声的基础上,通过钢琴的不用演绎,让幼儿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回声的奥秘,初步感知音乐的强弱。
1、给大山唱歌的时候你会怎么唱呢?(大声唱)
小结:我们对着大山要大声的唱,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语叫放声歌唱。
2、播放PPT——这么美的山谷,不知道山那边住着谁呢?让我来问问它吧。
“喂”——“喂”;
提问: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你唱什么,他也唱什么,先传过去的声音强,再传回来的声音弱。
“你是谁?”——“你是谁?”
“请你快来”——“请你快来”
“来唱歌”——“来唱歌”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老师:这是什么声音?回音是怎么样的?
小结:回音就是你唱什么,大山也唱什么,你的声音强,大山的声音弱。
3、我们来听听钢琴是怎么表现的。( so mi sao mi do do do do do do)
4、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回声。
5、对大山说的话是那个符号?回声又是那个符号表示?
过渡句:今天,我们就要学用回声的方法唱一唱动物的。事情。
三、唱一唱
价值分析: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培养幼儿对回声的兴趣,让幼儿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回声的含义。同时能更好的表现回声。
1、先一起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要对大山唱的第一句歌词,叉叉是什么意思?还有谁呀?(拍手一起念)
2、第二张图谱你们看的懂吗?这些树可能会表示些什么呢?(森林)
3、第三张图谱谁来说说看会说了了什么呢?
4、歌词我们已经会念了,接下来,我们要来学唱这句歌词。(从低到高)
5、找一个好朋友,自己商量,谁是对着大山唱歌,谁是学回声。
《回声》教案 3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只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一个声音,好像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它奇怪地问妈妈,妈妈的解答使他明白那声音是自己的声音。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以童话的形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了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帮助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产生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采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是带后鼻韵母的生字,如“藏”、“扔”、“荡”的读音及“哪儿”、“哩”等语气词的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自然段,知道课文主要讲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行词句、朗读等训练,懂得什么是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和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这课,齐读课题。上节课,孩子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什么是回声以及回声是怎么形成的?童话中的小青蛙和老师也想知道呢!咱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弄明白这些问题吧。
二、学习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板画半圆的桥洞)
(过渡:这个地方怎么样呢?)
⑵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地方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的?
⑶ 理解第二句。第二句是什么句?为什么觉得这句美?把什么比作什么?
⑷ 出示课件,教师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以渲染美景。
⑸ 学生以自读、指名读、评议后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其美景。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 引读第二自然段(教师读叙述语,学生读小青蛙的话和它的回声)相机引导激发学生读书的情感。
⑵ 课件播放小青蛙的叫声和它的回声,问: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觉得怎样?指导朗读小青蛙奇怪极了的语气。(引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河岸上以后是怎么做的?
⑵ 画出表示妈妈动作的词(捡、扔)
画出河水变化的有关动作的词(激、碰、荡)
⑶ 用找出来的动词连起来说说妈妈是怎么做的?河面有什么变化?
⑷ 课件出示课后填空题叫生填空: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⑸ 做实验:(出示水槽)
第一次认识“水的波纹”。
第二次观察“水的波纹的变化”。
第三次观察“水的波纹荡回来的样子”。
(相机板画水波)
⑹ 齐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青蛙妈妈这样做是想干什么呢?咱们看看青蛙妈妈是怎么给小青蛙讲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用“——”勾出妈妈说的话,想想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
⑵ 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情况。
⑶ 出示课件结合二、三句讲解声波和水波的相似之处及回声形成的原因及什么是回声,相机引导学生弄懂不明白的问题。
⑷ (课件出示填空):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⑸ 课件播放有关回声的录像。
⑹ 课件出示青蛙妈妈的话,生再齐读。
⑺ 你们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形成的,高兴吗?小青蛙也和你们一样呢,看,他高兴得怎样?(让生做动作体会小青蛙的高兴心情并朗读小青蛙的话。)
5、学习第六自然段:
⑴ 课件出示小青蛙又游回桥洞的画面,问:小青蛙干什么去了?生齐读课文最后第六自然段。
⑵ 问:小青蛙为什么要回到桥洞底下叫个不停?体会小青蛙这次高兴与前一段中高兴的不同原因,并用课件来渲染小青蛙高兴的气氛,朗读好小青蛙的话。
三、总结激趣
1、结合板书总结。
2、激趣:孩子们,为什么我们有时能听到回声,有时听不到?(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一人汇报。)
3、总结:孩子们,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回声这样看似神奇但并不神奇的科学知识,还等着我们去探究呢!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探究,就一定能弄明白的。
附板书:回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通过课后练习和分角色朗读,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略)
《回声》教案 4
师:我来写一个字,请你认真观察我写的是什么字?
生:回。
师:有哪两个字组成?
生:两个口。
师:什么意思?从口里出去又从口里回来。
师:你能用“回”组个词吗?
生:回来,回家,回去,回归……
师:写“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是《回声》(板书课题)
你能说说回声是什么意思?
生:声音传出去又返回来。
师:我们同学都预习了,谁来当小老师?(带拼音的)
生:呱,圈,碰,返
师:拼音去掉了?
生:呱呱叫,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来,他在学我说话哩。
师:生字读好了,放回课文中再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
师: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看到了周围美丽的景色……美不美?
生:美。
师:特别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种景色?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多美啊,谁再来读一读?一起来读一读。
师:月亮是什么形状?他们都是圆形,观察圆字,细心看笔顺。
师:“圆”字什么结构?指导书写。
生:全包围结构。描红,练写。
师:实投纠正学生书写。
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高兴地说什么?看看语文书。
生:“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指导朗读,小青蛙都高兴地叫起来了,怎么读?
师:小青蛙特别好奇,他问道:你是谁?你在哪?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
生:读这句话。
师:看着这四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两句都是一样的。
师:我们配合来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小青蛙的话,女生读看不见的那只小青蛙说的话。
师:读了这四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生:是不是真有两只小青蛙?
师:真的有吗?
生:没有。
师:小青蛙觉得奇怪极了,是不是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呢?
师:读出奇怪。
师:那你们从哪知道的?
生:4、5自然段。
师:请你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上岸以后做什么了?用直线画出来。
生:读出来,做动作。汇报:捡,扔。
师:妈妈这个动作对波纹有没有影响?波纹发生了什么变化?(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播放课件)
师:妈妈还对小青蛙还说了什么?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第五)用曲线标一标妈妈说的话。标出有几句话。
生:读妈妈的话。(4句话)
师:看看这一段的第几句话是描写水的波纹的?谁来读读?
师:那描写声音的波纹是哪句话?谁来读读?
师:声音的波纹就像这水的波纹。
师:两句话填空。
生:学生边读边填。(师板书:声波,画桥洞演示)
师:小青蛙知道了什么是回声,高兴的怎么样?
生:高兴地一蹦老高。
生:读一读,读出高兴。
师:小青蛙明白了什么是回声,你们明白了吗?
师:做游戏,你们来当我的回声。
师:小青蛙也觉得特别有意思,他又回到了桥洞下,他欢快的说:“多好玩儿啊!”
师:指导读出小青蛙的高兴。
师:什么好玩儿啊?
生:回声。
师:你们听到过回声吗?你在哪听到过?
生:地下通道,立交桥下,楼道里,天坛的回音壁。
师:纠正不是回声的回答。
师:我们国家的好多建筑物都用到了回声的知识,你们想看看吗?(播放关于回声的视频)有意思吗?你们可以用放假的时间去天坛公园看一看。
师:请你再读一遍课文。
师:留一个作业,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听。
板书设计:
声 波
回 声
《回声》教案 5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
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生:不会。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荡
师:(板书,水波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生:(指图说)。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
师:(板书声波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师: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生:(加动作读)。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回声》教案 6
一、教材简析
《回声》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课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充满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了解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和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次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来组织教学,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学习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波纹”、“激起”、“荡回来”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奇怪”、“高兴”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能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妈妈说的话,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的相似点,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五、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回声的成因。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看一段录象:用用你的小耳朵。仔细听。
(播放课件:一位小朋友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我来啦!”“太美了!”)
(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 课文学习。)
2、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在录象片段中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3、学生据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在初读 课文时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应把注意力引导到这两个问题上来: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
(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了学生在不明白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跟着老师指挥棒转的现状。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选择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二)学习1、2段
教师过渡:有一天,一只小青蛙跟着妈妈出去玩,发现一只小青蛙在跟他学说话呢。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呢?
1、指名读第1、2段,思考问题,读后回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利用插图体会比喻句的用处,指导读出环境的优美。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3——6段
1、引读第三段。小青蛙奇怪极了,就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
2、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5段,用——画出妈妈怎么做的句子,用 画出妈妈说的话。
3、学生读完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
(1)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机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 地( )回来。
(2)实验演示。观察水的变化,并说说水的变化。相机理解“激起”、“波纹|”、“荡回来”的意思。
(3)运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说说对回声的理解,同桌互讲。教师可出示以下两种方式供学生选择练习说话。
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验、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让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初步了解回声的现象。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抓住“奇怪”、“高兴”“笑着”等词语引导学生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读后评议。
(通过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内容,在读中悟情。)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件再次展现课前播放的情境,引导讨论:现在,你知道回声是怎么一回事了?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懂得回声的原理,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关于回声有许多奥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五)实践活动
到空旷的山谷或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一回事,感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
(六)板书
根据回声形成的原理,设计板书如下:
回声
碰到
波纹————石壁
返回
《回声》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的语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2、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3、(板书“回”)构成课题,这种声音你听到过吗?(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打开书,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下面请同学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⑴(课件出示插图)说图意,美吗?
⑵书上是怎么写的呢?生读第一段。
⑶美美地读第一段,指导学生读,理解句子“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⑷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好像个大月亮?用“好象”说句子
2、就在这美丽的桥洞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⑴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怎样了?(课件出示第二段)学习“呱”字,指导形声字
⑵指导读好小青蛙高兴的句子。
⑶这时,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
当听见有人学他时,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⑷课件出示问句:你是谁,你在哪?朗读指导
⑸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小青蛙听后怎么样?出示第三段,指导读好奇怪的语气。随机学习“哩”
3、学习四五段
⑴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看课件)
⑵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书上是怎么写的,读第四段。
⑶出示字卡“圈”,读。学生用手画一个圈。老师画很多圈,指导一圈圈。河水激起一圈圈什么?出字卡一圈圈波纹,认读。再看课件,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后,波纹又怎样了?
⑷填空: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到河岸,又回来。
⑸读一下青蛙妈妈的话
师示范读,评价,学生练习读
⑹读了青蛙妈妈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再看课件,填空:声音的碰到要回来。学习“返“
⑺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出来的?
指导读好句子: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4、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了,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
(齐读)。
四、总结拓展。
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课后可以体验回声,和大家谈谈感受。
《回声》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能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感受6/8的韵律感,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达6/8的旋律。
3、通过学唱歌曲,创编回声效果,发挥学生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控制声音的强弱表现人声与回声的奇妙和谐、遥相呼应的音响效果。
2、唱准六度音程、唱出6/8的韵律感。
教学设计思想:
1、创设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从而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和表现。
2、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音乐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反复的感知音乐,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4、给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5、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及艺术愉悦原则。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具准备:打击乐若干、多媒体电脑、歌纸
教学过程:
一、听拉索的《回声》(时间:5分钟)
1、你有什么感觉?歌曲创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境?
2、自然界中怎样的环境下会产生回声效果?
3、你能制造回声吗?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愿望。]
二、以小组为单位,用所给的教具制造回声,鼓励用其他方法制造回声(各种打击乐器、或其它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时间:5分钟)
1、小组实践活动、讨论。
2、分小组表演。
3、结论:回声可以通过强弱的对比以及旋律的完全重复来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创编《***的回声》(时间:10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简单的歌曲进行回声的创编。(《小雨沙沙》、《布谷》《乃哟乃》)
2、各组表演并说出创编的根据与意图。
3、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鼓励音乐创作,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学习歌曲(时间:20分钟)
1、揭题听范唱。
问:歌曲的哪一句用了回声的效果?
2、老师唱人声,学生模仿回声。
问:这首歌除了用完全重复及强弱对
比的方法来表现回声效果以外,它还运用了和声的方法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请同学们找找看是哪一句。
3、学习和声部分歌谱。(出示歌谱)
问:出现了哪两个和声音程?
*学生进行和声练习。
*视唱整句歌谱。
4、第二遍听歌曲,学生轻声哼唱。要求人声部分用“a”回声部分用“o”
[设计意图:运用元音进行声音的练习,并利用两个音发声时嘴形的大小不同来形象表现人声和回声的强弱区别,化难为易,便于学生寻找强弱感。]
5、完整演唱全曲。
*强弱的对比。
*比较认识3/4与6/8的特点,3/4是舒缓优美,6/8轻巧欢快。
*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位置。
《回声》教案 9
目标:1、认识“呱、哩”等6个我会认的字。会写“岸、纹”等8个生字。
2、了解回声现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识字写字,了解回声现象等科学常识。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听了以后,你们知道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吗?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青蛙知道是回声的?(4、5自然段)
3、齐读4、5自然段,有趣吗?
4、再读课文,把文中我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三、学习我会认的字。
1、分小组自学生字。
2、检测自学情况。
指名读、用生字组词、偏旁、字型结构、开火车。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齐读生字、记生字。
2、用生字组词,理解词义。
3、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师示范。
4、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1、流利地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卡,复习生字。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小河上这座石桥美吗?指导朗读。
2、小青蛙来到桥底下,心情怎样?他是怎么叫的?看课件。
3、看了以后,你们感觉怎么样?(很奇怪)小青蛙也感觉很奇怪。
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来到岸上,是怎么给他讲的呢?
4、看课件,你们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吗?
5、你听到过回声吗?是在哪儿听到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出小青蛙高兴的语气。
三、读读抄抄。
1、小河上有座石桥。
2、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3、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32课。
《回声》教案 10
教学目标:
一、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p\f,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二、用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运用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感受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重点: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力度记号p\f,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教学难点:运用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今天,王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到山谷中去郊游。我们出发吧。(出示节奏x x x x‖,教师用小军鼓敲击这条节奏)
三、师:你能拍一拍吗?
生:学生慢慢的跟入,跟拍。
师:听一听,我的脚步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敲击有强弱的节奏。
x x x︱x ︱x—‖学生聆听并回答)[出示p f]
师:我们来试试看。(学生跟着小军鼓拍出有强弱的节奏)
师:再听一听,我们的脚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敲击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力度效果)
[出示p mp mf f mp p ]
弱 中弱 中强 强 中弱 弱
[出示
师:我们再来试试看。(学生表现渐强、渐弱的力度效果)
四、新课教学
1、师:走进大山,大山里有什么样的景色呢?(多媒体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画面是山谷的画面)
2、师: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师:哇,这个山谷真是好美啊!老师忍不住想对着山谷大喊一声:喂!你好吗?〈回声〉喂,你好吗?诶,同学们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请同学们来回答〉
3, 师:同学们很聪明,山谷里传来了老师说话的回声,那么同学们了解回声吗?能不能说一说回声有什么特点呢?〈要求说出轻,弱〉
4, 师:那同学们就跟老师一起来玩一玩这个回声游戏吧,请同学们来做老师的回声,咱们来试一试。(师生共玩回声游戏)
5、师:山谷里除了美妙的回声,还有悦耳的叮咚声呢。你听?(出示旋律0 31 15(01︱50)53 31(03︱10)6 5—︱5 05 1 0‖,教师范唱旋律)
(1)出示顿音,唱一唱。
(2)加入力度记号,唱一唱。
(3)加入回声,唱一唱。
7、师:竖起耳朵听一听是什么声音?
8、聆听音乐。(多媒体出示歌谱,播放音乐。)
衔:地质队叔叔的辛勤劳动让山谷变得更美了。我们也来朗诵一下,要让老师们也能感受到这美丽的画面好吗?
9、 师生对答式朗诵。
10、这么美的山谷用我们最美的歌声来唱一唱。
(1)用la哼唱旋律。
(2)歌词带入唱一唱。(学生的难点在教唱中一一解决)
(3)用断音和连音唱一唱。
11、师:我们请力度记号来帮帮忙,让我们的歌声更美。
12、出示力度记号,让学生自己把这些力度记号放入歌曲中。
注意:趣味性。“如薄薄的雾”够薄了吗?……
13、用最美的歌声唱一唱。
五、走出山谷(师喊:喂!我们下山了!)音乐起
师:今天静悄悄的山谷中到处飘荡着同学们优美的声音!希望能把优美的歌声带到大森林里,去寻找大自然美妙的声音!也谢谢地质队的叔叔阿姨们的辛勤劳动。
《回声》的教案 11
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1、能够初步听辩声音的强弱,寻找自然界音响的'强弱,并能在打击乐器上奏出强音,弱音。
2、演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并能够用歌声表现强弱。
3、 从中体验到大自然中充满的乐趣。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听音乐进教室
1、 听音乐,根据节奏拍手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感受、引导、掌握
1、 听音乐,感受强弱。
2、 理解“强弱”定义。
3、 再听,分辨强弱,认识“f”和“p”。
4、 奏出强弱,并能根据弱音,做出相应手势。
5、 想象自然界中的音响。
三、听赏、表现
1、 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中带回音)。
2、 学回声
3、 欣赏歌曲
4、 师生合作学唱歌曲
(1) 师生互唱
(2) 模唱
(3) 分组接龙唱
(4) 齐唱
四、小结
大家玩的高兴吗?从中都学到了一些什么?
对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掌握知识目标方面 ,利用各种手段,淡化音乐知识概念,注重了教学的感受性。整堂课,学生能和老师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合作和创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回声》教案 12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激励、体验、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在审美、创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合作能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甜美的声音演唱《友谊的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感受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的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的回荡。
3、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
在听、想、唱、创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回声这一自然音响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创编并运用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回声。
教材切入点:
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回声》,感受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欣赏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法、交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学法: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感受、游戏、讨论、演唱、体验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旋律条、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聆听感受
1、欣赏歌曲《回声》
问: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能给这首歌曲起一个名字吗?
2、介绍歌曲:
《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是十六世纪以来的一首经典合唱曲。
3、复听:
边看教材中的歌词边欣赏歌曲。
问:听了这首歌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介绍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演唱是采用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小型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一个大的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内容把学生引入一个带有回声的山谷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二、情景创作
1、问:你们知道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铺垫。]
2、学唱旋律:
3、回声游戏:
①请一名同学模仿全体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②请一组同学模仿另外三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③请两组同学模仿另外两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小结:①人数差距 ②演唱技巧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回声的不同效果。教师通过对即时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对学生模仿的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扬,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感与创新精神。通过学生间互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4、为学唱的旋律加上力度变化,并演唱。
5、小组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旋律设计一句话,表现回声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探索自然界(回声)的音响为创作主题,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通过探究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综合表现
1、欣赏歌曲《友谊的回声》。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3、再次欣赏歌曲,指导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哼唱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减轻学习的难度,为学唱旋律做铺垫。]
4、学唱歌曲旋律:
①教师范唱歌曲旋律。
②随教师轻声视唱歌曲的旋律。
③随琴演唱歌曲的旋律。
5、学习歌词:
①把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②全体学生按女声、男声、合这一要求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注重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6、随音乐轻声填词。
7、完整演唱歌曲。
8、问: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扩展升华
1、问:除了回声部分有力度变化外,还可以根据歌词加入哪些力度变化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及力度变化的理解,为歌曲加入适当的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教师按照学生设计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师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回声》教案 13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 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⑶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⑴ 小声自由读。
⑵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⑶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⑷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⑸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①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②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⑹ (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⑺ 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⑵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⑶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⑷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⑸ 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⑹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波纹 荡
⑺ 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⑻ 齐读这个自然段。
⑼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⑵ 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⑶ 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⑷ 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⑸ 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⑹ 填空练习:
① 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②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③ 小结板书:明白
④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3、完成课后练习题
4、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5、布置作业: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抄写生字词。
6、附板书设计:
回声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奇怪 明白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回声》教案 14
《回声》教学反思
桦南中心小学 田晓华
一、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习生字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这个故事,你们愿意吗?想不想像刚才这位老师一样地来读读这个故事?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这些生字吧!
1、学生小组学习识记生字。
第一步: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思考怎样记住生字。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怎样的方法记住每个生字。
第三步:组长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师:刚才的要求都清楚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先自己读课文,识记生字吧!
学生开始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检查。
2、识字情况反馈。
(1)、学生汇报生字的识记方法。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师:现在我们就来考考大家对这些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了?(出示词语)
小组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二、读课文。
1、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指生读一读。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1)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句子,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 )一颗石子,(扔进 )河里,河水被激起( 一圈圈波纹 )。波纹(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地(荡 )回来。
3、 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反思:
《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我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这些字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这些字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通过小组合作读书,让学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了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加深了对回声的巩固理解。最后,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有许多欠缺的地方:
1、本节课学生识字的效果不是很好,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识字反馈用的时间过多,导致朗读时间少了,起不到预计的效果。
3、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还要努力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力争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回声》教案 15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
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生:不会。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荡
师:(板书,水波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生:(指图说)。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
师:(板书声波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师: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生:(加动作读)。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回声》教案 16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回声》教案 17
《回声》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分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4.教学准备:字卡、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 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力求遵循“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原则,紧扣教材重点。
学习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轻声自渎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用填空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的这一现象,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并想象句子的内容。这样,把朗读的训练和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大家知道会发生什么吗?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谈)(板题:回声)
(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指名读,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哩”的轻声读音。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a、呱:“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有描写小青蛙叫声的句子。(“呱呱呱,多好看哪!”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
b、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指名读,齐读。(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学生造句。出示句子: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指名读,齐读。)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两个字左窄右宽,哪个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写字就要注意观察字的结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2、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又一圈圈地( )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播放课件)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1)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
(2)你能用上“因为声音的波纹……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 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第5自然段,理解回声的原理,即青蛙妈妈说的一段话。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突破难点,理解回声现象。
这节课的设计,我定位于学生,以学定教。让学生通过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然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读文、感悟、动画、游戏、体验等形式理解课文,突破难点。这个学期,我着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展示,已经显示了成效。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有价值的问题率较高。有的学生一下就提出了整篇课文的问题所在,如“回声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意思?“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说明学生用心去读文了。
上课开始,我以故事的方式导入,这时学生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回声想象。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通过小明妈妈的角色转换,告诉小明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明白其中的原理。在他们口述时,有学生把 “石壁”一词换成“大山”,说明学生真正地了解了回声,达到了落实的目的。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当学生把较为重要的两三个问题提完后,我应该再问一问,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没有了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处理会更好些。另外,在朗读的环节上,还是要再进行加强。朗读的时间少了,形式也不够多样。
《回声》的教案 18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教学方法:
采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电教创景,激情引趣。
1、课前谈话:
谁来说说你的爱好是什么? 我也有一个爱好,就是把生活中有趣的、难忘的事用摄像机把记录下来。今天我就带来一段录像,你们想看吗?
2、播放课件:(人在山谷中大声叫的回声片断)
看了录像你想说什么?
3、引入新课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则源于好奇。为了能使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我先播放一段人在山谷中大声叫的片断,幽静的山谷,反复的回声。学生很快被吸引住了,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伸长了脖子,说:“老师我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回声……”,“老师,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出了那是回声,也提出了疑问。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并且迫切地想知道回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 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 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 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 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 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1.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2. 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 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 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回声》教案 19
[设计理念]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 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 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 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 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 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 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 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 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1.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2. 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 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 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 研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 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 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碰
水波 ))))))))))) 河岸
荡回来
4. 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 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 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 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 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 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 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 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碰
声波 ))))))))))) 石壁(障碍物)
返回来
4. 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方敏,女,1965年出生,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教改之星、金华市劳动模范、教坛新秀、首届名师等。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教改实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生活作文”和“情趣作文”研究,引导学生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回声》教案 20
本课的生字真是难写。我的字不好,我唯一可以自豪的是我可能看得出怎么样写好。我在崔教师那里学习时,也是极认真的记了每一个字的写法。甚至每一笔的写法。我想信勤能补拙的。我自己的字不好,觉得有时很受限,所以我不想让我的学生受我这样的限制。
左中右结构的字,两边大,中间小。我在写的时候。特意画出了字型的框架。要学生在学写的时候,注意是不是按照字型框写的。
三PIE的写法,每一笔顶腰起笔。前两笔平,最后一笔竖。这个影字,我专门拿出时间来练,几乎每个学生都指导到了。
岸的写法。下面的半包围结构,里的字要稍稍向外延。这样字才能协调的。
纹。自然是PIE应该是先竖后PIE。
我的学生在写大口框和门字框时,有一个特别大的毛病就是竖折不直。或向里扣或向外延。弄得整字特别的难看。我就把门指给学生看,说,门框是不能歪的,不然怎么做门呢?但学生在写的时候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看来写字说是一回事。,写又是一回事。当然,我就是现成的例子嘛。
《回声》教案 2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语句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青蛙妈妈的话,弄懂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知道什么是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一、学习第一段
1、放录像,相机理解“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2、指导读出景物的美。
二、学习第二段
1、看录像,说说:在这个美丽的桥洞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第二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3、讨论上述问题。
4、指导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找出写小青蛙这时心情的语句。
2、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3、引导想象: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些什么?
4、小青蛙又是怎么做的?
5、指导有感情朗读小青蛙妈妈的话。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3、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4、讨论: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语?
5、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6、看录像,理解:“激”、“荡”。
7、师生共同用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8、齐读,小结: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青蛙妈妈的话,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青蛙妈妈第一句说了什么?
3、自由读2、3句,思考: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
4、放录像,想象声波碰到洞壁返回来的现象。
5、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6、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7、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8、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9、小结: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六、 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段。
2、放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3、小青蛙现在的心情怎样?(理解“欢快”)
4、它这时的高兴与它刚来到桥洞时的高兴一样吗?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总结全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两同学角色表演四、五段内容,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3、口头填空:
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_碰到__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4、师讲述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板书设计〗
回声
奇怪 水波 河岸 高兴
荡
一蹦老高
明白 声波 石壁 欢快
返
《回声》教案 2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说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文中配有插图。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它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调皮的学它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而变化的。要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同时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欲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巩固“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圆”“围”两个字。②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③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创新目标。
① 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② 圆、围这两个字达到四会。
(2)、教学难点
① 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读出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各种语气,在教学中采用了导读法。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进行师生互读。在教学1--3自然段时,对重点句子进行范读、赛读、对比读。在教学4-6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带动作读、小组里边读、分角色读、齐读、带头饰表演读。俗话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我把读贯穿于全文。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4—5自然段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本篇课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1—3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的方式,并且说说都读懂了什么?在教学4—5自然段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并且自己选择朗读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头饰。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我是分六大部分进行的。
1、看图谈话,设悬导入。
我设计两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为讲授新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利用猜字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采取同桌互读和猜字谜的办法来巩固生字,符合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巩固生字的目的。
3、师生合作,朗读感悟,研究体验。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后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1---3自然段。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完了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都读懂了什么?老师对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朗读方式。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设计了一个这样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接着实验演示,突破难点,研读4、5自然段。先让学生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然后进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的叫声,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水和声波的变化。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让学生明白回声的原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语言。了解回声的形成是教学的难� 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回声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带上头饰演读课文并进行拓展练习。
4、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什么?教师示范写字。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鼓励写的好的和写的有进步的学生。并挑选学生写的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5、总结全文。
6、体验性作业。
《回声》教案 23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得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2、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练习说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理解回声的科学原理,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回声。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 收集查阅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31课的生字,还会认吗?(重点识记“游”和“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小诗,也是一个谜语,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来。
她躲在峡谷里
她站在山崖上
你不理她
她不理你
你喊她,她喊你
你骂她,她骂你
千万不要和她吵嘴
最后一声总是她
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回声?
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请打开书翻到148页,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里的回声是谁在哪里发现的?
(三)朗读感悟课文1——3自然段
1、请看图:美不美?师述图意,生指图。谁能把这美丽的景色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这里的景色多美呀!小青蛙禁不住呱呱地唱起歌来。唱着唱着,它发现了什么?(自读第二段,思考。)
3、指名回答。
4、指名分角色读2段。
5 、小青蛙觉得怎么样?请把“奇怪极了”打上点。谁来学着小青蛙奇怪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6、小结,师生合作读1——3段,读出美感和趣味。
课文1、2、3自然段写小青蛙在美丽的桥洞底下发现了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妈妈。青蛙妈妈是怎样让小青蛙弄明白的?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和朗读,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小青蛙的天真可爱。)
(四)读悟4自然段。
1、看图,妈妈把它带到岸边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第五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圆圈画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水面变化的句子。
2、小青蛙看见了什么?(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被激起圈圈( )( ),( )(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2、小青蛙观察可仔细啦!他发现了什么?(板书:声波 河岸)
3、指名读,其余学生做动作;起立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是这样吗?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和水面的变化。
①练习说话。
说说你看看到了什么?老师的动作与青蛙妈妈有什么不一样?谁能学着课文第四段,把老师刚才的动作说一说?(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 扔—投 河岸—盆壁。”)
②同桌互相说一说。
③小结。瞧,小朋友们和作者一样,都会准确用词啦!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五)读悟5、6自然段。
1、青蛙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读读五自然段,仔细想想青蛙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1、2学生读。在他读之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待会儿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填空,看课件听蛙叫声及其回声。
青蛙叫的声音的( )( ),碰到桥洞的( )( ),也要( )回来。
4、你能把声音的波纹表示出来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引导学生明白回声形成的条件。)
5、同学们真聪明!不光读懂了课文,自己还能把回声的科学道理表示出来。看看小青蛙呢,他弄明白没有?(指导读有关句子,读出高兴的语气。)
6、现在明白了吧?青蛙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小青蛙又是怎样弄明白的?
7、学到这里,你想夸夸谁呢?
8、总结:看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要虚心请教,留心观察,开动脑筋,一定会学到更多知识的!我们来分角色读4、5自然段。(指名;师、男女生分角色;)
9、弄懂了回声是怎么回事,小青蛙多高兴啊!让我们高兴地齐读第六段。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水面波纹变化和充分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回声”。这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又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青蛙妈妈和小青蛙的夸奖,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受到人文熏陶。)
(六)总结全文,交流资料,拓展课外。
1、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2、那你们听到过回声吗?谁来说一说。(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回声的知识呢?
是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知识,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呢!衷心祝愿同学们能在生活中会观察,会思考,学到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回声》教案 24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乐、奇怪、亲切的语气。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回声吗?你在哪儿听过?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
5、写字指导。
(1) 学生观察。
(2) 教师示范:“纹、影、倒、游”四个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
1、默读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画出有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
3、课件演示回声的成因。在读读妈妈说的话。
4、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理解回声的成因。
三、实践活动。
回家后做实验或到郊外听回声。
《回声》教案 25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妈妈,今天妈妈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开心吗?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宝们真聪明,妈妈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吧(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宝们感觉怎样?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师:你能来试一下吗?
生:可以。
(师生共同评议。)
师:宝宝们,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明白了吗?
生:……
(师适时板书波纹碰到石壁又返回来的简笔图。)
师:宝宝们真棒,自己弄清了回声的知识,高兴吗?
生:高兴。
师:把高兴的样子表现给妈妈看看。
(学生自由表演)
师:有个青蛙宝宝,他问我:“妈妈,如果当时我不是在桥洞里叫的。而是就在小河边叫的,我会听到自己的回声吗?”哪个宝宝告诉他?
生:也许不会,因为他的叫声,不会碰到东西返回来。
师:是呀!如果声音的波纹没有碰到阻挡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回声。
四、拓展
师:宝宝们,妈妈带你们到鸣凤山去玩吧,瞧,小熊的妈妈带着小熊也来了,瞧,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熊的妈妈和小熊来到山顶,小熊对着大山喊:“啊,好漂亮呀。”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
师:宝宝们,你们能替小熊的妈妈告诉小熊吗?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各述己见)
师: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宝宝。妈妈还希望宝宝们不仅会写自己的,还要会写小伙伴的名字,你们一定能行!
五、指导书写
师:(出示:游 纹)以前妈妈教宝宝们写过好多好多的字,你们观察一下,该怎么写呢?
生:观察后发言。
师:总结(边写边说)“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当丝作为偏旁的时候,一横就要变成提了,旁边文字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倾斜。“游”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注意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反文旁,它下面是个子字。
师:宝宝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的快的宝宝自己还可以挑选几个写一写。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六、总结课文
师:今天宝宝们和妈妈玩的开心吗?和妈妈玩,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奥妙,只要宝宝们勇于去发现,去探索,一定会揭开他的神秘面纱的。
七、实践活动
师:宝宝们可以到大山脚下或空房子里去体验一下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回声》教案 26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31课《回声》。这一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有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有海涵的说明文,有图文并茂的科学连环画,介绍了气象、航天、动植物及农业科技等丰富的科学知识。在读书识字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小青蛙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二)过程与方法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把学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学习语言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感悟“拾、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二)难点: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青蛙头饰
学生现在上二年级了,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本领,写字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了提高。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媒体辅助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创设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课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 识记生字,感悟课文,第二课时,复习巩固,指导书写。我重点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5分钟)(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20分钟)(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分钟)。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放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们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我接着问:“为什么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回声》,我板书课题,生书空。
(这样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接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新课。)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老师把注意力引导到两个主要问题上来,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我们就带着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2生读完后,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3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了这些字?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例如开火车、赛读等。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学生自己想各种方法识记生字,培养了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生感知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一步引导学生细读感悟。
1本环节我首先创设情境:有一天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发生了奇怪的事情。
①指生读1、2段,其余思考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②指导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
2感悟3—6段,重点4、5段
①妈妈怎么说?怎么做的?
学生用-----画出妈妈的话,用﹋﹋画出妈妈怎么做的。(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②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③课件出示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被( )起一圈圈波纹。波纹( )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学生填空捡、扔、激、碰、荡五个动词,并做动作感悟动词的用法。还可以选取其中几个动词说句子,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④课件演示水波的变化,对比理解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⑤说说回声的形成 师填空提示: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听到( )啦。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演示、讨论、填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了解回声现象,同时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⑥(《语言课标》中指出,各个学生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在理解回声之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就把自己当成小青蛙或青蛙妈妈,体会小青蛙的心情,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等语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很多问题等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小学语文姓小,但内涵并不小,我牢固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把课内引向课外。)
(五)作业超市
1和家长或小伙伴戴上头饰演一演。
2在空旷的屋子里大叫几声,亲身体验回声带来的乐趣。
3推荐《金色的小船》《语文经典读本》中的相关文章。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六)板书设计
31 回声
碰到
波纹←→ 石壁
返回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又在板书中巩固了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在课堂上我的教学理念就是崔峦老师所说的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今天我就说到这里,不当之处恳请领导老师批评指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