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篇1
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的丢分大项,虽然一般每小题都能得到分数,但很难把分数拿全,这一直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十分头疼和困惑的问题,为什么“阅读理解”这么难?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小编为各位同学整理好了有关《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答案,欢迎前来学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阅读题目: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与官职
B.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羞耻
C.蔺相如固止之曰 固:坚决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终于,最终
1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者
C.而君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 徒以吾两人在也
B.相如闻,不肯与会 不欲与廉颇争列
C.且相如素贱 且庸人尚羞之
D.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16.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分)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3分)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分)
(4)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3分)
《廉颇蔺相如列传》参考答案:
13.B(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的意思)
14.C
15.D(第一个“其”是领属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指示代词,这,这种。A项两个“以”均为连词,因为。B项两个“与”均为介词,和,跟。C项两个“且”均为副词,况且)
16.D(“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这一说法有误)
17.(1)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孰与1分)(2)只是我考虑这件事(认为),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念1分,徒1分,以1分)(3)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嘉其义 1分,以 1分;定语后置句1分)(4)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说他们的坏话),都给他使眼色。(疾恶1分 ;毁 目 各 1分)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篇2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
一、作家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缪贤舍人(miào) 西河渑池(miǎn) 秦王不怿(y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去亲戚(内外亲属) 约束(信约,限制) 宣言曰(公开扬言) 请指示王(指出来,给人看)
从此以往(往那里) 因而厚遇(趁此) 前进缶(上前,进献) 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以示美人(妃嫔 ) 不过三十日(不超过) 鄙贱之人(知识浅薄,地位低下) 独畏廉将军哉( )
3、下面"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②④⑤请允许我)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
三、课文分析。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答: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2、下面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赵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赵"予"璧与"勿予"璧。
C、说明"报秦者"肩负重任,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
D、这里的"计未定",指的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蔺相如斗强秦,不仅有勇,而且有智。他料定秦王"无意偿赵王城邑"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三,请概述。
(1)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2)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这一部分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情节一波三折,表现他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蔺相如"奉璧"于秦王,见"秦王无意偿赵城",设计夺回玉璧。
B、蔺相如复得璧之后,"怒发上冲冠",数落秦王失信,并誓死与玉璧共存亡。
C、蔺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设计完璧归赵。
D、蔺相如私下完璧归赵,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请就汤镬"。
(二)渑池之会。
5、会前计议"三十里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现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这一思想性格与下文的他与蔺相如争列,是否矛盾?请简析。
会前计议表现了廉颇对国家的忠诚及其胆识。这与下文与蔺相如争列并不矛盾,因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和胸怀和气度。正是由于廉颇有这样的优点的弱点,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可信。
6、会上斗争,蔺相如与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句话--
①表面上说:五步之内,我能够拿我的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②实际上说:我要与大王拼命。
7、斗争结果,"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开头并没有呼应) )
A、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的活动,既详写相如,又兼顾廉颇。
C、指出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的外在原因。 D、交待秦国不敢马上报复赵国的原因。
(三)廉蔺交欢。
8、这一部分可分作三个层次,请概括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每层概括不超过20个字)
(1)廉颇欲辱相如,蔺相如不与他争列。 (2)蔺相如不争列的原因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3)廉颇"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谢罪,成"刎刭之交"。
9、文中写蔺相如与舍人的矛盾冲突,其作用是(C )
A借舍人之口写廉颇与蔺相如"争列"。 B借舍人之口表现舍人的愚昧无知。
C借舍人之口反衬蔺相如胸怀的宽大。 D借舍人之口衬托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四、延伸阅读。
(一)阅读明代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节选),做题。
1、下面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秦王既按图以予城。(C)
A用手压住 B止住 C察看 D依照
(2)而归直于秦(A)
A归属 B归还 C返回 D通"馈",送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1)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D)
A现在大王如果是由于赵璧的缘故而丢失了你的十五城。
B现在却使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失去了那十五城。
C现在使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丢失了你的十五城。
D现在如果大王由于赵璧的缘故而失去了这十五城。
(2)而责璧与信。(B)
A而责难赵国暗中送回玉璧和表示坚决遵守信约用十五城换璧。
B而要索取赵璧和要求赵国守信,用玉璧来换取十五城。
C而责备赵送璧是假,和表明秦用十五城换璧是真。
D而要赵交出玉璧,和秦当遵守信约,划给赵十五城。
(二)阅读下面短文,做题。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 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1、这则短文有一个通假字,这个通假字是 信 ,通_ 伸____。
2、"一奋其气"的"一"的意思是(C)
A一概 B 一样 C一经 D专一
3、"方"作介词所带的对象是(C)
A蔺相如。 B蔺相如引璧睨柱。
C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D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
4、下面动词中有一个语法特点不同于其它三个,这个是(D )
A让 B叱 C引 D诛
5、"智死必勇"的意思是(A )
A能知道死而不怕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B能知道事情发生的结果是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C能知道死的价值而去死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D能知道死是成功的前提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3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
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
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
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
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
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
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
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
2、拟用三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1.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
1、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2.时代背景
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3.了解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
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共写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4.课下通读全文,完成练习一。
5.教后记
第二、三教时总第周第课时
1.复习巩固
1、正字。(请生上黑板给课文中的生字注音、)
2、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主生分析课文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3.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意思,掌握课文有关文言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否,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廷,朝廷
⑷如有司案图——案=按,察看。
⑸设九宾礼于廷——宾=傧
⑹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穆
⑺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熟,仔细。
⑻请奉盆缶
2、一词多义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⑸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修,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4.本文写作特点
1、选取典型事件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3、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崐、
(请生举例说明)
5.教后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篇4
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和理解文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第六册节选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 一、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 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作者在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如果没有地位差别的对比,下文中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目空一切的话语。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鲁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上的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 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而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明,真正的上不如下。 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 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来就有了办法,他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优劣高下,不言自明。 四、蔺相如和赵王的对比 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地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渑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文章作了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在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 五、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得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特别是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却镇定自若:“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外强中干,在后面的渑池会上,作者以精妙的文字同样表现出来。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精神面前,这个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绌,对比是多么鲜明。 六、赵王和秦王的对比 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秦王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对付赵王却能游刃有余。渑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对赵王百般戏弄,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赵王做到这种程度,读者也只有掩卷叹息了。 七、蔺相如和自己舍人的对比 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上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印象自然更加深刻。 八、蔺相如和廉颇两人自身的前后对比 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廉颇勇敢直爽的体现,正因自己的直爽不周,才导致鲁莽;而正是勇敢,才能知错就改,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同样,正是因为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不想跟廉颇“争列”,才有了他与廉颇“卒相与欢”。一切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 总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对比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同学们在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