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村居》教案(优秀6篇)正文

《《村居》教案(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

《村居》的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村居》的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

1、 投影 2 、范读磁带 3、配乐磁带 4、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1、 出示插图、筝曲。

2、 图中描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 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板书题目:清平乐 村居

引入诗,范读。

二、 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 听课文录音,注意几个字音。

2、 布置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板书:读准

4、 检查:

指名读,准音。

“乐”“媚”、“翁媪”、 “笼” 、“剥”、“莲蓬”

5、 简介:词是诗的一种。

6、 继续读,想想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7、 相机交流、理解:

(1)“锄豆”、“卧”、“茅檐”、“无赖”、“吴音”、“相媚好”等词的意思。

(2)词牌名与题目的文体知识,“村居”的意思。

8、 质疑。

9、 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

想想,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10、 过渡:

通过朗读和自学就能把意思读懂(相继板书)。当然,不但要读懂,还要把这首词读好。(相机板书)

三、 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 把这首词读好,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读。

布置自渎。

2、 创设朗读情境,自由朗读。

3、 激情:老爷爷、老奶奶在茅檐下看看景色,聊聊天。感觉怎么样?

4、 齐读课文。

5、 展示画面。理清顺序。练习背诵。

6、 指名试背。

7、 读得这么好,大家是不是可以写写什么。人物,环境,感受皆可,有感而发就行。

8、 交流文章

9、 总结: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辛弃疾为我们描写的这首清新宁静的词吧!

齐读。

四、 作业:

(1)找几首辛弃疾写的其它的词来读读,品味品味。

(2)也可以寻找其他词人写的词,读读背背,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词朗诵会。

村居教案 篇3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学习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色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二句。

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六、板书设计

4

草长/鸟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案点评: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教学中,从旧知导入  ,即复习了所学知识,又点明本课又是一篇写春天的诗。结合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意,为有感情朗读做准备。

加强课堂训练意识,重视读与说的结合,突破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传授,对课文的重、难点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讲解,但教学效果却未必令人满意。本教案设计是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进行说话训练,从而突破难点。

教案示例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会认4个新字。

2.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背诵课文是重点。难点是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读背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景象的古诗。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春天,万物复苏,景色优美,许多诗人都曾留下过赞美的诗篇。谁愿意背几首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就是诗人高鼎描写春天农村景致的佳作。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出示挂图(绿草、飞鸟、河堤、杨柳、农房、炊烟、儿童、纸鸢等)或多媒体课件。

描绘情境: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傍晚,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三、自学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对照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3个生字和4个要求会认的新字的读音。提示:

平舌音的字:散、醉

翘舌音的字:趁、纸

后鼻音的字:莺

3.同学之间相互听读古诗,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全班听评是否读得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四、进入情境,指导朗读

1.请同学读古诗,提出你想问的问题。

2.引导看图,体会诗境、质疑,指导朗读。

“草长莺飞”——小草吐绿,莺儿飞翔,形容春天的景象。

“二月天”——指春天。

“拂”——轻轻地擦过。

“春烟”——春天里农家的炊烟。

“醉”——沉迷,陶醉。

指名说说从这两行诗中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指导朗读:(“——”表示轻读)

草长莺飞 / 二月天,拂堤杨柳 / 醉春烟。

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袅袅,春天的农村真美呀!小孩子们可不愿错过这大好春光,他们正忙着干什么呢?(他们放学后早早回家,忙着在春风中放风筝呢)

“纸鸢”——风筝。

“东风”——春风。

“趁”——利用(时间、机会等)。

指导朗读:(“· ”表示重读)

儿童散学 / 归来早,忙趁东风 / 放纸鸢。

五、想象画面,朗读背诵

1.分组练习朗读。让我们设身处地,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自己反复朗读,再在小组内轮读,相互评议。

2.自由背诵这首诗。

3.指名背、齐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回忆诗中描写了春天农村什么样的情景,并说一说。

2.朗读课文。

二、指导认字形,并写字

1.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抽卡片读等多种形式)。

烟   趁   纸

2.师生共同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烟:左右结构,左边是“火”,右边是“因为”的“因”。

趁:与“珍”比较,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纸: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氏”,下面不能多写一点。

3.鼓励学生用生字组词语,尽量多组几个。

4.指导写字。

烟、纸,左窄右宽。趁,“走”字最后一笔捺画要写得平、长一些,“  ”的下面三撇要写正。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教师巡视,及时肯定或纠正学生的书写)

四、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说完后可以试着写下来)

六、扩展练习

春天的农村还有哪些景象?请同学们利用星期天到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写一写,办一份手抄小报。

板书参考

4   村  居

草长莺飞 / 二月天,

拂堤杨柳 / 醉春烟。

儿童散学 / 归来早,

忙趁东风 / 放纸鸢。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诗歌朗诵比赛。先在小组里比,再在全班里比。

《村居》教案 篇4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村居》,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齐板书课题,尤其要注意“居”字的写法。谁来说说这首诗是谁写的?题目村居是什么意思?对了,这首诗写的就是高鼎爷爷住在乡村时的所见所闻。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跟随着高鼎爷爷一起去乡村看一看。

点评:适时进行写字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充分用好教材,学习全面地捕捉相关信息,让高效课堂植根于扎扎实实的教学活动中,这是教者给我们的示范和提示。

二、授新:

1、轻声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春景、读文)

第一句:

2、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理解古诗,和高鼎爷爷进行心灵的对话。首先来看第一句,一边默读一边用笔写出你的理解,可以是字意,可以是词意,还可以是整句诗的意思。

点评:作为教师,不只是把学生引入一个独特的境界,鼓励他们自主地尝试实践,而且时时不忘方法的指导——轻声读,及时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做学生才能“轻负”,学习才能高效。

3、说说你的思考成果。(生汇报)

4、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可见大家都是爱动脑、爱学习的好孩子。但是老师告诉同学们,古诗很简短,用词极其精炼,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却有着一字千金,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学习古诗贵在品词(板书品词),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品。比如第一句诗“草长莺飞二月天”,老师就觉得“草长”这个词特别有味道,我就是这样品的:这小草怎样长呢?(师作手势)慢慢长,越长越高,越长越多,充满活力。我就这样来读(师范读)——草长,要读出草长的活力。另外,草长还可以从颜色、数量来品。你看,这样一品,这词语就活了、动了。好,请同学们再次读读第一句诗,抓住你喜欢的词品一品,看你有哪些新的发现。

点评:在小学阶段,自学+交流应该是常见的有效做法。杨老师俯下身子,转换角色,和学生一起品读诗句,既是方法的示范,更是情感的交流。假如我就是课堂中的一员,肯定会在老师的鼓动下跃跃欲试。

5、生汇报:

①草长:

△小草会在哪儿呢?(房前屋后、草坪、草原、山坡)到处都是小草,目不暇接,读出草的多……

△小草什么颜色呢?绿色、嫩绿嫩绿、那么鲜嫩可爱,读出草绿……

△一阵风吹来,还有青草味儿呢?闻一闻,清香扑鼻,读出草香——一起来,先闻——再读——

②莺飞:你还品出哪个词的意思?

△黄莺会在哪儿飞呢?(天上)那么高那么远,读出莺飞的高远——

△它还会在哪儿飞呢?(树林里、田野上、屋檐下、小河边)到处都有黄莺的身影,读出黄莺的多——

△黄莺会怎样飞?(边飞边唱)唱歌可好听啦!读出它的高兴—

快速的飞,急着回家看宝宝呢!读出它的飞快——

慢慢的飞,在欣赏美景呢!读出它的陶醉——

点评: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结果,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预设,与其说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感受,不如说是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欣赏春天的美景。他们一定看到了鲜嫩而有色有味的小草,看到了可爱而有影有声的黄莺,他们也一定在尝试通过朗读来表现那种情景、来抒发自己喜爱的感情。

6、每一个词我们都读得这么有诗意,整句诗连起来该怎样读?谁来试试。

7、真美!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看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范读)

师读。

8、睁开眼睛,我读得好吗?对,要学会赞美别人、欣赏别人。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诗意悟情:9、诗人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可以看出他对春天有着怎样的感情?(板书悟情)

方法总结:10、会学习的孩子总是找方法。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学习过程:首先读文,了解主要内容,接着逐句品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最后悟情,看看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个三步曲就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自己看着黑板再说一遍。

点评:我们常说教学时要“授之以渔”,但具体该怎样做?杨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引导实践——发现总结——学习提升。学习方法的教学不要总是“渗透”,响亮地提出来,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要注意学段特点,做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循环上升。

第二句:一位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请同学们大声跟我说一遍:大多数人都愿意学习,但是不愿意复习,更不愿意练习,所以没有出息。相信同学们都不愿做这样的人。接下来请同学们练习使用这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第二句诗。

1、说说你品出了哪个词的意思?

①醉:沉醉、陶醉。什么醉了?(杨柳)杨柳的杨字是个生字,一齐看看田字格中是怎样写的,左右结构,左边窄一些,右边宽一些,最后两撇潇洒一些,这样写就好看多了!自己在田字格中描两遍。

②杨柳为什么会醉?(醉春烟,读诗句找)春烟是什么呢?(春天河水蒸发产生的雾气)朦朦胧胧、似纱似雾,读出这种朦胧美——(春烟)

拂堤③醉了的杨柳又是什么姿态呢?(从诗句中找,拂堤杨柳)

拂堤什么意思?(轻拂着堤岸)让我们用手轻拂着自己的头发,另一只手臂什么感觉呢?(轻轻的、柔柔的、舒服)读出这种感觉来,拂堤杨柳——

诗人醉④让我们的目光再次锁定在醉上,想一想,到底是谁醉了?(诗人自己)

诗人为什么会醉呢?(景美)杨柳拂堤,春烟蒙蒙、绿草如茵、黄莺展翅,面对美景,谁人不醉,谁能不醉,何物不醉呢?让我们读出景亦醉人人亦醉的美好境界吧!大组接读醉春烟(师引)——一组、二组、三组、四组、齐读。

⑤至此,品词还未结束。让我们的思维再聚焦在“醉”,从这个“醉”上你还看出高鼎爷爷是个怎样的人?(热爱春天,赞美春天)所以说高鼎爷爷才会发现美,歌颂美,所以这些文字在他的笔下才那么美,那么有生命、有感情、有温度。

2、让我们把“醉”字再放回到诗句中,连起来读读第二句(生读)

点评: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了方法,就要给学生机会去实践,这个过程也是学习巩固、形成能力的过程。灵活的写字指导,抓住重点词去品味,学生学得充实有效。特别需要一提的是,老师抓住了一个“醉”字,引导学生展开了那么多的联想和想像,于是,学生的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扇豁然洞开的、美妙奇异的场景。看一看,想一想,读一读,学生也会沉醉其中。

3、谁来说说河边的美景。

4、杨柳醉了,诗人醉了,我们也醉了!忽然一阵欢笑声传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插图,继续运用三步曲来学习最后两句。

最后两句:1、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示给大家?(生朗读)

忙:你这样读是想告诉大家什么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忙些什么?怎么放?

△忙着找伙伴,结伴放风筝,读出着急的心情——忙趁东风放纸鸢

△一边跑一边放风筝,很多的孩子在放风筝,有的叫、有的跳、有的笑、有的唱,兴高采烈,好不热闹,读出热闹的场面——

△风筝飞上了天,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放飞的不只是风筝,还是自己的快乐、理想和希望,读出这种感情——

点评: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2、一提到放风筝,就把老师的思绪拽到了孩提时代,一曲风筝歌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同学们想听吗?掌声在哪里呀!

总结回首:3、让我们思绪再牵回到课文中,一首诗四句话28个字,却给我们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板书美),充满情趣的美,那就让我们一回首,入情入境体会美!(板书美)放碟片(欣赏春景)此情此景让我们禁不住想美美的再读一遍这首诗。——

3、如果说春天是四季的开始,万物蓬勃生长,那么儿童以及我们每位同学就是人生的春天,人生的开始,未来充满了希望。可见高鼎爷爷诗中的景和人选材是多么的巧妙!让我们站起来,再读一遍这首诗,体会如诗的魅力!(师生带动作读)

点评:由自然的春天到人生的春天,由诗中的人物到现实的学生,整体朗读,整体感知,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4、二回首,好曲不厌百回唱,如诗不厌百回读,让我们二回首,熟读成诵积累美!(板书美)比一比,看谁最先背下来。

一生背。

隔壁李奶奶也吸引过来了,谁愿意背她听呀?(奶奶乐得合不拢嘴呢!)

爸爸妈妈最喜欢听自己的孩子背书了!一齐来背背,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自己给自己鼓掌,真了不起)

点评:其实,不用刻意安排这个环节,学生的背诵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老师创设了特殊的情境,学生更愿意来展示,这样做,也照顾到了学习的不同个体。

三回首:5、春天的美,春天的醉,早已被古代的文人墨客收藏在诗词里。让我们三回首争先恐后展示美。(板书美)

老师也不甘示弱,看看我找的吧!

初读好诗如获良友,重读好诗如逢故知。把你喜欢的诗句写在课文旁边。(停下来,老师真不忍心打断同学们)

点评:适度的拓展,学生的便视野开阔了,学习成果也扩大了。

四回首6、毛爷爷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也就是说,学以致用最重要。(今天晚上请同学四回首)让我们四回首,妙笔生花歌颂美!(明天早上我们再共赏)

结束语:7、美就在我们的眼睛里,美就在我们的心灵中。让我们变成美的使者,不断发现美、传承美、歌颂美!

村居板书

三步曲:读文品词悟情

长、飞醉

春景美美美美……

整体感觉:高效课堂要从认识开始,要从领导做起。身为主抓业务的副校长,杨赞鱼老师更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她凭借着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通过一首小诗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做法。希望广大小学语文老师能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大胆实践,用我们各自的智慧来装点灵宝教育的春天!

《村居》的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师:今天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得先打个招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是新的老师和新的你们,还有新的来听课的老师,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知道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因为不知道,所以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就会带来新鲜的感觉。那你们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现以就请你观察一下老师,说说我给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你像个古人。

师:古人穿长袍子,你看到老师穿着这件风衣,像古人穿了袍子了吧。

生:(笑)

生:你像个闯江湖的。

师生:大笑。

师:嘿,还真让你一眼就看准了,我3年从公办学校出来,到民办学校工作,行走教育的江湖已经三年多了,不过,我可没有变成大侠啊,你看,手中无宝剑啊。

生:学生笑。

生:老师,你怪会搞笑的。

师:笑一笑,十年少,为什么不笑呢?笑里面可是藏着智慧,藏着幽默啊!

师:好了,现在请让我告诉你,请你们翻到《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首先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课文。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倾听,把个别容易读错音的字写在黑板上。请学生看看,再自读课文。

师:马上就到八点了,时间一到,我们的课就开始了,我想请同学回忆一下我们在四年级学的一首古诗,和今天我们今天要学的题目是一样的。你来背背看看。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欲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这是一个城市还是乡村的孩子,他给你什么印象。

生:这个孩子很可爱,很顽皮。

《村居》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 “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 “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

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