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陋室铭》教案设计(优秀21篇)正文

《《陋室铭》教案设计(优秀21篇)》

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

《陋室铭》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在于。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则:就。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判断动词。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五、常识(分发)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课文引申:——名言等

九、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十、习题讲解:

十一、作业设计:

1、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十二、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十三、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四、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十五、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十六、教学反思

十七、 提供的图片:

十八、音频选择:

十九、鸣谢单位:至诚感谢语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网站、无忧无虑语文网等网站及相关人员。(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 教案订正:(已订正)

二十一、练习册评讲:

二十二、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

背课文。

二十三、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文言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五、佳作选登:

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二十六、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七、课文存疑。(论文材料)

二十八、推荐讲解。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掌握六种技法: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三十、板书设计。

三十一、下轮备课使用的材料——语文教参

《陋室铭》教案设计 2

总体分析:

《陋室铭》是七年级下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本文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并理解性默写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与中考题目作无缝链接,正确完成相关题目;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举一反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及在不同文段中的不同含义。

(2)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习目标: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主旨、手法。

4、反复练习,提升能力。

二、总体分析:

(1)作者回顾:刘禹锡,唐代散文家、诗人

(2)文体复习: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三、背诵默写

出示全文,让全班同学默念一次,然后联系初中学过的刘禹锡的其他两首诗歌,作默写拓展训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词语复习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有名灵:灵验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是: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学识渊博的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弹奏。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低俗吵闹的音乐声,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中考链接:

(1)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A:判断词是/这。B:助词,的/到。C:就。D:可以/以为

(2)下而哪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相同?(B)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B: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

【解析】A:一为“出名”一为“取名”B:“斯”都是“这”

C:“上”一为“映入”一为“上等”D:“素”一为“不加装饰”一为“平时”

五、重点句译注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六、中心分析:

(1)开头以两个类比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绿”“青”二字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优雅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之雅,衬托出主人才学高,品德高尚,也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日常生活。从正反两面写主人的情趣之雅,表明“惟吾德馨”,从侧面写“陋室”不“陋”。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贤人自况,表明“陋室”主人和古贤人有相同的志趣和抱负。

练习:中考默写训练: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用来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七、全文中心小结: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八、中考真题分析: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014,湖南郴州)

A、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来收束全文,突出自己就是和孔子同一类的君子。

B、作者从环境幽雅、交往高雅、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来表现陋室不陋。

C、“铭”是用于述功或劝勉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显然是为了表述自己对那些沉迷官场者的劝勉。

D、“何陋之有”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不将孔子原话全部引用,显得含蓄无穷,引人深思。

【解析】提示:“铭”是用于述功或警戒自己的古代文体,作者为陋室作铭,是为了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警示自己保持高尚品德。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首以山水类比,表明陋室也有山水般的“名”与“灵”;后文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表明三者均因主人德高而显名。

B、“调素琴”与“无丝竹”,前者悦耳,暗示自得其乐的陋室生活;后者是作乐俗音,从正反两面描写的是同一情操,并不矛盾。

C、本文以两个知名历史人物的名室来类比陋室,说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D、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解析】文章没有抒发作者“日后也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希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用“山有仙为名山,水有龙成胜水”的观点,自然引出“陋室”,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

B、本文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简要而生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C、本文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体现了一种整齐与错综相结合的和谐美。

D、全文议论起笔,推出“陋室”一语统摄全篇;次写恬静气氛、往来人物、平常生活:无一“德”字,却处处言“德”。

【解析】应是“德馨”一语统摄全篇。

九、作业:

课后作业:完成《南方新中考》P80-81页相关文段

十、结尾寄语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陋室铭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贯穿“以读会意”的方法。在读的方法上要灵活,可由教师范读、学生推荐朗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由老师帮助解决。疏通文意,然后背诵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说。)唐朝刘禹锡却喜欢鄙陋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及文体。(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明确:(陋:不华美、狭小。馨:香气散布很远。白丁:封建社会里没有功名的人。

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简。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同学解释,如有错误让其他同学纠正。)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明确:(德馨。)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抒发了作者高雅自适的生活情趣。)

4.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研读赏析并阅读全文。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释下列词语。

名灵劳形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著名。灵异。使身体劳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点题德馨

室写景状物

室内人高雅情调

言志君子

山、水——————陋室—————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灵——————德馨—————环境交往情趣————陋室不陋

《陋室铭》教案 4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

二.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

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

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

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班交流

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

四.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看法。

五.学生仿作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 5

【学习目标】

1、熟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背诵文章。

2、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疏通文意。

3、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词汇,把握文章的主旨,欣赏骈句的句式特点。

【学习难点】

2、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活动一】读写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惟吾德馨苔痕

谈笑有鸿儒案牍之劳形诸葛庐

2、参照注释,解释字词。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

谈笑有鸿儒

3、重点句式何陋之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活动二】预习材料交流。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有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中文体。这种文体、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

4、预习心得交流

二、合作学习

【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

步骤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断句、语气。

步骤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出问题。全班齐读。

步骤3、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式的特点。这种句式叫骈句。

【活动二】整体感知

步骤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探究,翻译文章。

注意重点句式、词汇。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句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

步骤2、圈点勾画出文中写了陋室的哪几方面?

《陋室铭》 教案 6

《陋室铭》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点拨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这里有两种房子,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看屏幕,回答。

但刘禹锡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二、新授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陋室铭》及作者刘禹锡。

学生浏览,识记重点。

(一)、简介作家及作品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陋室铭》及刘禹锡。(多媒体显示课题、作者简介)

(二)、解题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比较好理解吧,即(简陋的房子)那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铭”呢?补充一点,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多媒体显示“铭”文的特点)

划出“铭”的注释,回答。

(三)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是理解文意的基础。

(1)、学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正确、流利。

自由读,注意字音、停顿。

(2)、听录音

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录音,看你的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学生认真听,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3)、抽生读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能给予正确评价,生评后,教师给予恰当评价,并适时点拨、指导。

认真听他人读,听后进行评价。

(4)齐读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根据读的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过渡。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译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解疑)

学生利用工具书,注释,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

引导解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学生质疑、解疑、译句。

(3)、巩固理解

(多媒体出示译文)请同学们对照译文,把你觉得不容易翻译的那几句再识记一下。

学生理解译文

(4)、解决重点字词

(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a、请学生在书上找出答案,书上没有的自己写在书下角并补上注释。

学生思考、回答、识记。

b、学生齐答,老师点拨、指导。

3、三读课文,赏析课文

(1)、感受音韵美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有感情地朗读。

(2)、分析课文

(多媒体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在前后桌展开讨论。

1、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2 、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3)、汇报结论

请同学们就刚才讨论的结果发言,如果后面同学与前面的同学结论一致,就不必重复了。(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适当的评价引导)

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小组内有不同意见的,可各抒己见。

(4)、小结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多媒体出示板书)小结: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借陋室以言志,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请你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

三、背诵课文

让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背诵这篇课文,重新品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齐背。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一题。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3、背诵课文。

《陋室铭》教案 7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巩固练习1、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D

4、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5、诸葛亮;杨雄

6、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2、D 3、略 4、A 5、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6、A

《陋室铭》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课文;

能力目标:品读文本的写法特点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人生观。教法与

学法教法:启发、探究、学案导学

学法:主动思维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学生走入文本情境

让学生走入情境,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发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

学案导学检测预习

通过学案导学来检查预习的情况:

1、了解作者

2、了解文体特点

3、检测词语(特别注意)

陋室()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调素琴()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课件适时补充

1、学生介绍作者

2、学生介绍文体特点,明确了题目的含义

3、学生读准字音(或到黑板注音)

学案导学教学法使学生充分的预习,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不做旁观者,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本文使用了大量骈句,还要注意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录音范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教师可泛读)。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作者的创作思路。

教师点拨

陋室不陋德馨

室外景景色之雅

室中人交往之雅

室中事情趣之雅

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3、再读课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

拟人

对比

类比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概括写法、主题1、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

②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③学生听读

2、学生解释词语

几名同学翻译课文

学生分析为主

3、学生自主提出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问题,来考考其他的同学,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环节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生生互动。学生获得了情感熏陶及态度上的提升,并让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主动加入到朗读、评论、质疑等学习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

探索精神。

总结收获说说看,本节的目标你完成的怎样了?进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赠言师生共勉: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给自己在心底留一块净土!

学生谈收获

让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链接生活: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了作者托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下面把你尝试作者的写法写的铭文宣读给大家。

师生共评联系身边的生活完成,力求达到主题明确,表达鲜明的情感态度。

同学读作品其他同学点评拓展视野,使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意味无穷。

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刘禹锡的有关作品来进一步了解刘禹锡的思想清怀。

2、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铭文。

3、对出下联:

上联赏读陋室悟德新

下联

4、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情趣?

(教师可选择)

通过多种渠道来积累知识。

课外相关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

板书设计

陋室铭

托物-------言志

陋室德馨

不陋拟人

室外景景色之雅高洁傲岸

室中人交往之雅安贫乐道对比

室中事情趣之雅

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类比

《陋室铭》教案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华、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陋室不陋”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品结合。

2、学生能以朗读能力的提高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铭,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二、整体感知

《陋室铭》

1、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

2、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作者刘禹锡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3、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庐:简陋的房屋。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三、品读赏析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

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

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3、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这样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5、“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陋室”言“德馨”。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四、拓展延伸

1、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2、小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3、迁移训练,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学习铭》“学习不好,努力就灵;成就再小,收获就行。斯是差生,惟吾德馨。学习上台阶,更上一层楼。谈笑有朋友,往来是挚交。可以读名著、做练习。无噪声之乱耳,无运动之劳形。学校有老师,在家有家长,学生云:何以不学?”

《网吧铭》“地不在大,网快则名。机不在多,不卡则灵。斯是陋吧,惟吾爱去。电光鼠标器,超薄显示屏。谈笑有网友,往来无人查。可以玩游戏、查资料。无噪音之乱耳,无抽查之劳形。南边e空间,北方七彩虹(均是网吧名)。网友云:哪个都行!”

4、作业: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给你的家,你的卧室取个有深意的名字,也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陋室铭》 教案 10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与评价。

1、  了解与认识作者情操

2、  文言词语的积累

3、  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铭体文特色

一、导入

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与教室或自己的书房、卧室日日相处,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说起。

二、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

三、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与自己的前后桌同学讨论。

四、几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而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辅之以朗读、诵读。

1、      在读完以后,你对全文的印象如何?学生在这里可能有三种答案:陋、不陋、陋而不陋。如果答“陋”则以下设计2、3暂时不讲,如答“不陋”与“陋而不陋”可顺次展开。

2、      为什么(陋而)不陋?这里哪两个字是最为关键的?

3、      作者的德馨体现在何处?

这里顺便交代,刘禹锡曾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交好,并有大量诗文传世,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由此可见,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5、      作者为何又写了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作用何在?

6、      由此可见,室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7、      由此可见,文章最后一句是不是“添足”?

五、品评、讨论文章写作目的。

1、  介绍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和县的经历。

2、  回忆刘禹锡的其他诗文,并回忆、品评其中思想 。

3、  读文中用典,了解典故意义。

4、  小结。

六、再次诵读全文,赏析写作特点,结合注释一中对铭的介绍,师生共同讨论文中押韵、对偶、比兴等方法。

课堂讨论与练习

1、  如今物质生活高度丰富,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2、  我们在电视中常看到则广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礼不在多,贴心才行;中脉蜂灵,正在流行。”请品析此广告,并仿写一则。

小结

板书设计          景      环境清幽

陋      友      交往不俗         不陋

趣      情趣高雅

《陋室铭》 教案 11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让学生了解押韵的字和押韵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创作性思维创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解释题目,介绍写作背景

1、导入课文:

师:前一阶段有一首《考试铭》流传很广,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哪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读起来很好笑,但没有什么价值。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对比一下就会明白,不管是从节奏上,意境上,思想上,陋室铭都远远高于考试铭、

2、解释题目: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题目中"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房子、“铭”是什么意思?、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陋室铭"三个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就是对陋室进行歌颂、结合内容,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是要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3、介绍作品背景:

大家知道多少有关刘禹锡的事?给大家讲个有关这篇文章来源的小故事吧: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大厦的官邸。可是,和州的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

二、解释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1、解释字词: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等同学们没有问题后,有重点地解释课文、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2、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一遍课文,提问同学来翻译课文,老师从旁提示、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给课文分层:

(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词统领全篇,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点明全文主旨、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说明"陋室不陋"三句话分别从环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个角度来说明。

(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课文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再朗诵一遍课文,结合意思,在朗诵的过程中,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三、完成课后作业。

陋室铭教案学情分析 12

作者: 加入日期:09-09-20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所以:以后说设计问题要精,组织课堂的能力要加强。图片要清晰。声音也需要美化,语文教师尤其美丽的语言是一种享受。

陋室铭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品析词句之美

四、教学难点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 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 的节操和 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穷 则 独 善 其 身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陋室铭》 教案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导语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邪,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

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锅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符的房子人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腼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音,如“馨 ”、“牍”。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 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索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品味剖析——领悟意境美

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

(1)“苔痕上阶级,草色人帘青。”学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语言描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环境的荒凉冷落。“上”字写出了苦舞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什么。“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把苔薛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  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倩。

(2)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

明确:“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金经”也不可换为“五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

(五)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骄句。骄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本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骄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

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六)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1.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

明确:主题上,两支都表现作者法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陋室铭》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河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对“莲”进行人格化,《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启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案 16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师: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师:好,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

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师: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弄懂了吗?(生点头)还有疑问吗?(学生摇头)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

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同学们一起通过屏幕看

画面,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标注的停顿。(屏幕显示:文章内容及相关画面和文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

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看看第一个问题,《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屏幕显示题目)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生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                 清幽的环境

室     具体描述    博学的友人             身在陋室,乐在其中

铭                 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            何

总结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师:之前我请同学们自主查阅刘禹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资料,那么我们� (屏幕显示题目)

生: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的生活,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的这首《陋室铭》。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陋室铭》 教案 17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在于。 名: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吾: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              鸿:大。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弹奏。素: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 课文朗读:

四、 课文导语:

五、 常识(分发)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 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 课文引申:——名言等

九、 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十、 习题讲解:

十一、 作业设计:

1、 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

a、 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十二、 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十三、 一个优美段(语言)

十四、 激趣内容(上课调整)

十五、 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

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

十六、 教学反思:

十七、 提供的图片:

十八、 音频选择:

十九、 鸣谢单位:至诚感谢语文出版社、古田教育局网站、无忧无虑语文网等网站及相关人员。(若没有写古田教育局网站则说明该网站上没有材料)

二十、 教案订正:(已订正)

二十一、 练习册评讲:

二十二、 推荐背诵:——背中心思想、常识等。

背课文。

二十三、 字音、字词订正。

二十四、 文言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十五、 佳作选登:

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饮酒》、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二十六、 课文附文选读。

二十七、 课文存疑。(论文材料)

二十八、 推荐讲解。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简洁、典雅。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掌握六种技法: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十九、 教学建议:(教学灵感)

三十、 板书设计。

三十一、 下轮备课使用的材料——语文教参

陋室铭教案 1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陋室铭》教案 19

学习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解题导入课文。

①看幻灯,掌握: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 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②了解作者及陋室的由来(学生读幻灯片)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是作者被贬和州时住的房子。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二、交待本课目标:

1、古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

三、欣赏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断句和字音。

2、注意下列词语写法和读音。(学生看幻灯并补充)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四、看注释;互相讨论,翻译文章。(理解实词、虚词的意思或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上阶(阶)绿,草色入帘(帘)青。

作者写 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可以 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之劳形。

教师讲解并明确:这两句采用了正反虚实写法。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教师讲解并明确:宾语前置。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五、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课文小结

1、陪衬比喻,托物言志

2、掌握词语解释。

三、作业。

1、学会字词的意思。

2、背诵默写全文。

3、用现代汉语写两句话,描写一种花或你的居室,要求字数一样多,并且意思相对。

下节课提问内容

一、复习提问。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或作用。

(1)斯是陋室( ) ( )

(2)惟吾德馨 ( )( )

(3)谈笑有鸿儒( ) (4)往来无白丁( )

(5)调素琴( ) (6)调素琴( )

(7)无案牍之劳形( )

(8)何陋之有(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无丝竹之乱耳( )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4、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6、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陋室铭》中考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4分)

2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8.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②无法忍受。9.答案:①这是简陋的屋

《陋室铭》同步练习

1、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 的文字,后�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征不服自己。

第二部分: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17、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18、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二)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l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 )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 )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 )

⑷外举不避仇(举: )

20、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  B、非问臣之仇也

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

21、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

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

C.“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    )

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

22、与“其谁可而为之?”语气相同的一句是(  )

A.解狐非子之仇邪?

B.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⑵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4、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

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

D.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

《陋室铭》答案

1、刘禹锡;唐朝 2.略 3.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D 6.“上”这里是“长上”的意思,动词;“入”在这里是动词,“映入”的意思,两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意近即可) 7.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用韵 8.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藓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10.诸葛亮;杨雄 1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3.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14.D 15.略 16.A 17.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18.A 19.⑴当⑵仇人⑶好⑷推荐 20.B 21.依次是:√ 22.C 23.⑴您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我的儿子。⑵真好啊,祁黄羊的建议! 24.C

《陋室铭》 教案 20

人教版的新编初中《语文》第三册,在“阅读提示”中提到《陋室铭》是托物言志的名作。笔者经仔细思考,颇不以为然。

因为,《陋室铭》并未将“陋室”的物性物态作为描述主体,甚至没有一句写到“陋室”的形状、颜色、结构、陈设等方面的特征,而是在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后,以“陋室”居者的生�

辨析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我们对此文写作方法的基本认识,也关系到我们的教材编者应该把怎样的个人见识“提示”给教师和学生,还关系到我们的教师该如何面对写入课本中的种种制约。以我的眼光来看,此文在不同层次中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细心体会其间的不同与关联,有益于理解此文的深厚内涵。

文章开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用三个基本相同的句式整齐排列而成。前两句是喻体,顺势推出第三句以揭示本意,并使本意在蓄势之后而发,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其本意是说:正如山的“有仙则名”和水的“有龙则灵”一样,只有当人有了馨香之“德”时,“陋室”也便不陋,有了非常广阔的生活天地与心灵世界。这里有比喻,也有议论,自然并非“托物言志”。

紧接着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又仿佛用两组对句构成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一个对句描写陋室之外的自然景色,但由于一个“上”字,一个“入”字,将室外之景引入到台阶之上,门帘之中,其实是引入到室中人的视觉观赏之中。临阶看苔绿,隔帘观草青,人与自然的亲近,带来了无限的生命意趣,正是华屋峻宇之中难以体验的诗的意境。后一个对句,则是以议论的方式写自己的人际交往。“有鸿儒”与“无白丁”虽是以对偶法中的“反对”表达同样的意思,但“有鸿儒”暗含的是欣然的接受和自觉的追求;“无白丁”暗含的则是傲然的排斥和主动的拒绝。也就是说,在“陋室”之中,可以断然地将无学无德的世俗之徒拒之门外,留下一块自由的天地供学高德馨的“鸿儒”们放意地“谈笑”。这正是君子人格外化为生�

再下文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则是叙述“陋室”生活的又一情形。这是说自己有时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悠然地调抚着素琴,有时可以自在地浏览着经卷,任凭自己的精神随着琴声驰骋向无边的时空,放纵自己的心灵去体味佛教对于生命的觉悟。而这样的生活,既没有繁华场所中种种俗乐的扰乱,也没有碌碌官场堆案盈几的公文的劳累,那才是人生真正的潇洒,才有真正的生命意义。而这意义是借行为的叙述与感受的论说传达的,同样不属“托物言志”之列。

文章最后,引“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比自己的“陋室”,仍然不是对“陋室”本身的描写,而是借前贤以比自己。这“诸葛庐”、“子云亭”连同自己的“陋室”都可以视为一种象征,其间寓意遥深,但终究还不是“托物”之法。

《三国志·诸葛亮传》引《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汉书·扬雄传》云:扬雄“清静亡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看来,诸葛亮居草庐时的“淡泊”,扬雄处陋室时的“清静”,都是作者所倾慕的人生,他自然要把这二人引为同调,要想在“诸葛庐”、“子云亭”以及陶渊明的“草屋”之后,将自己的“陋室”同列于天地之间。于是,呼应前句,总括全文,自然推出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杳杳情怀,荡荡余音,千载以来,使后人不能不为之叹赏。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市技工学校

《陋室铭》教案 21

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 学生合作翻译。

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