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学教案【优秀23篇】正文

《数学教学教案【优秀23篇】》

时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数学教学教案 1

能力目标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探究有关的数学信息,发展初步的分数乘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

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准确的计算出一个分数乘以另一个分数的结果。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计算下列分数乘法运算题。

1/33/72/54/97/105/14

教师:来回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并提问学生说说自己如何计算的?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分数乘以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一题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用折纸的方式再次验证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注意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2题,注意让学生体验分数相乘的积于每一个乘数的关系。

学生做第3题,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几分之几与占整体1之间的关系。

学生做第4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比较1/2的3/4和4/5占整体1的大小。

学生做第5题,教师注意让学生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做第6题,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标准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学生做第7题,教师注意让学生利用分数乘法学会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乘法知识,分辨一下唐僧分西瓜是否公平。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1/23/43/8 ,2/44/54/10=2/5

是整个操场1的3/8,2/

5是整个操场1的2/5。

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法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约分。

数学教学教案 2

课堂准备

一篮水果(包括1个苹果、2个桔子和3个梨子),小动物图片(包括不同种类的小动物,每类小动物数量分别为1、2和3),数字点卡(1—3),3个盘子,1个大归类篮子。

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加强数学认知,学习将物品数量与数字对应,初步体会数序概念。

通过教学引导,帮助幼儿加强操作能力,提高准确性。

教学过程

1、母亲的水果

教师展示一篮水果并问孩子们愿不愿意帮助母亲收拾一下。然后引导孩子们将相同种类的水果放到一个盘子里。

2、数数排队

请孩子们数数每种水果有几个,并将其按照数量从少到多排队。最终请孩子们说出每种水果的数量,比如"一个苹果,两个桔子,三个梨子"。

3、数字点卡

请孩子们按照数量给每种水果送上数字点卡,鼓励他们说出对应数字,比如"一个苹果送一个数字点卡"。

4、甜甜的'水果

拿出小卡片并让孩子们观察和察看,然后请他们将相同种类的水果放到大归类篮子里的一个格子里。最后让他们按照数量的多少重新排队,并给每种水果送上数字点卡。

5、动物孩子

拿出小动物图片,让孩子们先将相同种类的小动物放到大归类篮子里的一个格子里。然后让他们重新排队,并给每类小动物送上数字点卡。

大班数学教案 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图特征。

2、学习通过统计图感知数量的多少。

3、喜欢合作,体验统计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记录纸、记号笔若干 4盒蜡笔 水果图片若干 小熊仔一对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什么水果?

(出示小熊,与幼儿问答互动环节)

你们喜欢的这些水果小熊家都有!小熊家最近开了一家水果店,每次进货的水果都特别新鲜,美味,小动物们可喜欢了。今天勤劳的小熊爸爸又去进货了,好累好辛苦,你们愿意当小小记录员,帮小熊记录一下每种水果的数量吗?

二、幼儿操作

1、交代任务,幼儿分组统计水果并记录,教师指导。

师:我们可以怎样统计水果的数量呢?

2、教师讲解合作统计要求

老师儿有几张记录表,要小朋友们合作记录。4个小朋友一组,每组1位组长。

(幼儿按照学号顺序分组 1—4、 5—8 9—12 13—16 )

我们4个人做一个记录肯定不容易,大家在统计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商量,谁来记、谁来数、谁最后来检查核对(2人核对)。

3、交流分享统计结果。

师:小朋友们统计好了吗?每组请一位小朋友来介绍,果篮里有哪些水果,每种水果有多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下来的?

小结:你们用了数字的办法进行了统计,知道了果篮里有哪些水果,每种水果有多少。请你们再看看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原来我们不能很快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三、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怎样让别人不用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前两天余老师也帮小熊家做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统计图形式:水果标识在下面,用涂格子的方法,一种水果有几个就涂几个格子,按从下往上的顺序排。

教师提问:

1、这张图上记录了哪些水果?怎么看出来的?(引导 水果标识——横坐标)

2、每种水果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 左边数据——纵坐标)

3、哪个的数量最多?哪个最少?(引导 “计数条” )

6、你们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介绍 计数条最高数量最多,最矮数量最少)

讨论总结:你们的眼睛真亮,像这张记录表上由横坐标、纵坐标、计数条组成的表格,我们叫它条形统计图,它能很快告诉我们统计的信息。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果篮里有几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最高的计数条代表的数量是最多的,最矮的计数条代表的数量是最少的。

四、指导幼儿使用条形统计图再次统计。

1、师:刚才啊小熊妈妈又去进来一匹水果,请你们用条形统计图再来帮小熊家做一次统计,看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2、交流分享。

先完成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小组负责人)讲述自己的统计。

“果篮里有几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怎么看出来的?”

五、激发兴趣,拓展生活经验。

1、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还会用到条形统计图,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更复杂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还有什么时候会用到统计。”

2、分享图片:分别观看幼儿身高、夏季气温、热门动画片、奥运会奖牌榜统计图表,再次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幼儿对统计的兴趣。

六、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都很棒!晚上回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他们的物品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 4

一、引言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的、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运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兴趣的数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开展数学活动应更多的通过真实问题的情景产生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并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

二、活动背景

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和合作能力。”在前些阶段,本班幼儿已经学习了8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对于数的组成和分解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幼儿学习并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能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在《和9做游戏》的数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三、教学要求

1。探索9的分合,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意识;

2。引导幼儿用9的分合知识,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用适合幼儿的方式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掌握9的分合。

五、教学过程

1。从操作中探索9 的分合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9个双色的圆片,并且还要和这9 个圆片来做游戏呢!大家可要看仔细了。”教师念儿歌并把9个圆片撒在盒盖上,此时,圆片撒在地面上的结果是4个红色的和5 个绿色的圆片,教师用数字在板上的记录单上记录结果。

(2)撒圆片

A。教师强调要求:把9个圆片握在手里,同时念儿歌,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把圆片轻轻地撒在盒盖上,看看撒出来几个红的和几个绿的,把它记在记录单上;撒一次记一次,记录的结果和撒出的结果要一样,如果撒出一样的结果那就不需要再记录。

B。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提醒幼儿每次都要撒9个圆片,并按要求记录。

2。对照检验,相互交流

A。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结果,教师在板上的记录单上记录。

B。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结果,找一找,自己记录单上有没有不同的记录,看一看,一共有几种记录结果。

C。教师出示一张排列有规律的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和刚才记录过的记录单有什么不同。教师请个别幼儿回答。

D。整齐而又响亮的念一遍排列有规律的分合式。

3。应用

(1)笑脸娃娃捉迷藏

A。教师请出9个磁性娃娃笑脸

师:“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娃娃笑脸都来找我们做游戏了,它要和我们做个《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幼儿:“愿意”教师把9张笑脸展示在黑板上说:“9张笑脸咪咪笑,一张笑脸在板上,几张笑脸藏起来?”幼儿:“8张笑脸藏起来。”师:“9可以分成1和几?几和几组成9?幼儿:“9可以分成1和8,1和8组成9。”

B。用同样方法可请个别孩子回答。

(2)游戏《拾花瓣》

师:“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真美啊!你们喜欢吗?”幼儿:“喜欢”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我的小花园》的歌吧!”师幼齐唱歌曲一遍。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让我们的教室也象小花园一样的美丽呢?”幼儿:“想”师:“你们看,草地上有那么多的花瓣,我们听音乐去拾花瓣吧!”教师讲解拾花瓣和贴花瓣的要求:听音乐去拾花瓣,并且看看花瓣上面的分合式,其中的方框中应该是数字几,就把花瓣贴在相应的花盘里。

第一遍游戏:教师请女孩子去拾花瓣,颜色是黄色的,一次拾一个花瓣。集体检查,及时纠正。

第二遍游戏:教师请男孩子去拾花瓣,颜色是红色的,一次拾一个花瓣。集体检查,及时纠正。

第三遍游戏,教师请全体孩子一起去拾花瓣,一次拾二个花瓣,集体检查并纠正。

全体幼儿唱《我的小花园》结束。

六、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进行很顺利,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能大胆尝试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也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结果,活动结束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反思,认为有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1。提供的材料丰富且易于操作;

2。提供很大的操作平台及思维空间,也不急于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在操作中通过对比、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重视活动延伸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操作并作好记录。

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作用、教师站在幼儿背后,全体幼儿都能主动去操作、尝试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去深深的思考:。在孩子们操作的环节中,当我提示孩子们操作即将告一段落,准备进入下一环节的时候,有位孩子兴致正浓,表示还想玩, 我们都知道,数学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在操作学习,可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给孩子充分的操作时间还是必要的,反之,就是把抽象的知识强加给孩子,同时也体现不出操作真正的意图。

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数学教学教案 6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体的规律进行推理,并能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2.能主动观察,主动探索,感知规律美

活动准备:

1.情境导入

今天小猫过生日,邀请了小狗小兔和小猴来做客,它们各走一条路,请小朋友来看一看它们走了哪三条不同的路。

活动过程:

(1)观察三条路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形状。大小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观察每个小动物食物的排列规律,请个别幼儿进行回答,横线上应该填什么特征的食物。

(3)教师示范,请幼儿认真观察。

(4)幼儿自己运用一定的规律串小鱼

(5)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小鱼是排列的。

活动延伸:

在区域投放不同特征的珠子请幼儿有规律的进行串连并与幼儿分享。

数学的教案 7

设计意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因此我根据中班教材《接着排》的知识点,创设了铺路的游戏情景,为孩子提供熟悉、易操作、多变化的彩色卡片做砖,并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感知有规律的事物、实际操作发现的规律,并尝试运用身体动作、声音等多形式亲身体验自己发现和感受到的规律,充分体会数学活动的有用和有趣。

活动目标:1

、感知发现按两种物体的不同特征排列的规律,根据不同的排 序方法(AAB ABB)往下排。

2、探索运用多种形式表现规律,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

活动重难点:发现不同排序方法 运用多种形式表现规律

活动准备: 课件、两种颜色的幼儿手工纸

活动过程:

一、结合情景,引导幼儿感知规律。

1、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跟着李老师坐车去花园做游戏吧?这么多人怎么上车呢?看一看这个牌子告诉我们该怎么排?咱们按一个女孩,一个男孩的顺序排个长队吧,准备,上车,出发,沿着前方的。石子路向前走,

2、坐下来休息一下,看一看花园里有什么?你发现他们是怎么排的?小结:这些房子、小花、白云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不变的排列下来的。看上去很漂亮、整齐。

二、尝试按两种物体的不同特征排序,探索、分享多种排序方法。

对了,这个花园正在修路,我们都来当建筑师帮,帮忙修路好不好?

看一看想一想这条路上的砖是按什么规律铺成的?该怎么修呢?

请每个小朋友找到一条小路,看一看想一想这条路上的砖是按什么规律铺成的?试一试按照你发现的顺序不变的排下去,看谁先把路修也好。

幼儿尝试发现规律,并按照规律接着往下排,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注意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并按规律不变往下排。

分享交流:大家的小路都铺好了,互相看一看你铺的小路是按一定的规律不变的排列的吗?谁来说说你是按什么规律铺的路?

教师:说说你是按什么规律铺的路?还有谁跟他的排列方法不一样?小结:两种不同的砖排列方法却有很多。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铺出了有规律又漂亮的小路,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庆祝一下吧,做音乐游戏《花园散步》引导幼儿用动作感知规律。

我在花园散步,围着一棵大树,看看我是怎么做?一起来。

三、尝试用动作、声音表现有规律的排序。

1、 动作排序, 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有规律的排序。

2、 声音排序

除了用手,脚来表现有规律的动作,想想我们会说话的嘴巴会用什么声音表现有规律的动作呢?谁来试一试?

数学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0、1、79、 、0.25、0.6、100、 、 、 、85%、30、90%、7、8、2.35……

学生分类填数:

2.导入:上题同学们填得很正确,这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种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

二、探究新知

(一)整数

1.小组讨论.

2.师生总结.

自然数:0、1、2、3、……

自然数是整数.

教师说明:在小学只学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进入初中就要学习小于0的整数.

想一想:自然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说明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分数

1.引导学生思考: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什么数?(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什么?(分数单位)

②在整数范围内能计算2÷9吗?有了分数以后能计算吗?为什么?

2.填空练习.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是 ;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

② 的分数单位是( ),它至少再添上( )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整数.

3.教师说明: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即:

4.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教师板书:

谁能说出真、假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举例说明)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⑤反之,整数和带分数也可以化成假分数.

教师板书:假分数

教师说明: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可以相互转化.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它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三)小数.

教师引导:从分数的意义联想一下,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还学了哪些有关的知识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百分数.

教师提问:你们还记得百分数的意义吗?

教师板书: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用%表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并形成了知识网络,对数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把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的 ,每段长米 .

(2)分数单位是 的最大真分数是 ,它至少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3)10个0.001是( ),10个0.01是( ),10个0.1是( ),10 1是( ),10个10是( ).

(4)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 )位数;最低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有( )位小数.

(5)最小的四位数是( ),最大的三位数是( ),它们相差( ).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不是正确,并说明理由.

(1)自然数既可表示有“多少个”,又可以表示是“第几个”.

(2)0不是自然数.

(3)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五、布置作业.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

9÷11 16÷12 14÷21 39÷26

2.把下面表中的各数互化.

小数

分数

百分数

0.75

120%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朗诵会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亿以内数的读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含有数字的小文章,做成幻灯片(或卡片),并对每篇文章进行编号.

2.教师准备一些写有“读书小能手”的证书和同等数量的大红花.

活动过程

1.学生抽号,教师按号出示幻灯片.

2.学生抽完签后立即开始朗诵,其他学生监督,要求特别注意其中数字的读法.

3.对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颁发“读书小能手”证书,并授予大红花.

智力拼数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结构,并能快速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活动准备

1.若干组数字牌(上写零、一、二……九等大写数字)和文字牌(上写十、百……千万等数位)

2.若干组写有亿以内数的纸牌(如13459000).

活动过程

1.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教师出示纸牌,学生进行拼数.

3.最先完成拼数的小组举手示意,其他小组停止拼数,共同检验.

4.拼数正确记2分,错误则扣1分.

5.分数最高的小组胜出.

数学教学教案 9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

2、知道在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在生活中比较远近或物体长短的经验。

2、学具:水彩笔、记号笔、吸管、丝带、积木、小木棍等;记录单。教具:大记录单;各类尺子。

3、环境创设:布置能进行立定跳远空地,并有起点线。

活动过程:

一、游戏“跳远比赛”导入活动。

1、请几位幼儿进行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桌子边,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集体讨论。小结:测量时要一下挨着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在大记录单上进行统计。

3、讨论并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同?小结:用自然测量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四、集体讨论:生活中除了可以用木棍、丝带以及我们的手、脚等来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我们得到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1、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要出两个节目,大家觉得我们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哪两个节目的票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来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 (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请大家整理好每种节目的票数,再填到统计表中,我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板书“整理数据”)

师:为了能够使每种节目的数目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节目种类。)师: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票,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数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师:下面请小组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一个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两票刚好用4个半格子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没错,我们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票。请大家分别在条形统计图上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每种节目的票数。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师:一个格子表示几票要根据统计表中数量最多的项目和每竖行总共的格子数来确定。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的票最多?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票?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三、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们的统计知识,比如跟跟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我们可以统计买的什么种类的商品最多;老师在班上要统计哪一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组的表现最优秀等等。回家后大家继续找一找能够用到统计的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四、描述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出节目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节目很多,可是出2个节目,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节目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个节目。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出哪2个节目。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数学教学教案 11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都有了一定的兴趣。但由于数学活动比较枯燥,所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经常机械性的学习,学习不够主动。为了让幼儿能更主动的学习,更深入的掌握数的概念,我设计了这一带有情境性的数学游戏活动,利用了幼儿所喜欢的小昆虫―瓢虫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一开始就对活动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按小瓢虫身上的点、数的量不等、颜色不同的特点,让幼儿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学习按二维特征分类。希望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轻松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尝试按数量、颜色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情境创设,让幼儿体验到数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画有4个点、5个点、6个点、7个点的五彩纸制瓢虫若干。

2、画有4个点、5个点、6个点、7个点的五彩树叶若干。

3、5幢五彩房子、瓢虫妈妈一只

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领瓢虫―帮瓢虫挑树叶―帮瓢虫找家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今天,何老师邀请了一群你们的老朋友来我们班里,看看它们是谁?

2、哇,树上有好多小瓢虫呀。它们都长得一样吗?

小结:小瓢虫身上的颜色和点数都不同。

3、那你们知道身上有4个点的瓢虫叫什么吗?(小瓢虫都有自己的名字,它身上有几点就是几星瓢虫了。)

(二)领养小瓢虫

1、那么多小瓢虫,它们都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来找个小瓢虫做朋友吧。(每个幼儿领养一个小瓢虫)。

2、和同伴或客人老师交流一下你领养了一只怎样的小瓢虫。

3、请个别幼儿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小瓢虫。

(三)挑树叶

1、哇,你们看这里有什么?(树叶)

2、是怎样的树叶呢?(颜色不同、数量不同)

3、告诉你们噢,小瓢虫最喜欢在小树叶上玩啦!

4、我们也给自己的小瓢虫挑选一片小树叶,好不好?想一想你的瓢虫朋友会喜欢哪一片小树叶呢?

5、你给小瓢虫选了一片什么样的树叶?为什么?

小结:我们的小朋友们真棒!都为自己的瓢虫朋友挑选了一片它最喜欢的树叶。

(四)找家

1、天黑了,瓢虫妈妈叫孩子们快回家啦!我们把小瓢虫们送回家好不好?

2、这是小瓢虫的家,看看是什么样的?

3、想一想你的瓢虫朋友是住在哪幢房子的哪里?为什么?

4、现在请你们把小瓢虫送回家吧!

5、瓢虫妈妈开心极了,谢谢大家帮忙把它的孩子们送到了各自的家中。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数学的教案 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6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口算除法

60÷6 240÷8 320÷4 450÷9 630÷7

360÷6 120÷3 160÷4 280÷4 250÷7

方法小结:想乘法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

求近似值

148≈ 193≈ 87≈ 93≈

≈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新知

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李叔叔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这个问题和以前提出的有什么不同?关键字是什么?

生:大约当我们不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或是不方便很快的计算出结果的时候,可以估算。估算的结果用≈表示

列式:124÷3≈

2、尝试估算方

124÷3≈如何估算?

生1:124≈120 120÷3=40 124÷3≈40

生2:124=120+4 120÷3=40 4÷3≈1 40+1=41

分析与比较:两种方法都正确,虽有细微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巩固练习

书p16做一做

独立完成思考准确答案的范围是什么?为什么?

独立估算,说说你怎样想的。?

4、小结: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拓展提高

1、每本笔记本3元,200元最多能买多少本?

2、185人的旅游团要在“阳光饭店”住宿,每4人一间,最少需要多少间?

第1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200÷3≈_____。

生1:200≈210 210÷3=70 200÷3≈70最多能买70本。

生2:200≈180 180÷3=60 200÷3≈60最多能买60本。

生3:200=180+20 180÷3=60 20÷3≈6 60+6=66最多能买66本。

(2)组织学生讨论:�

第2题:

(1)学生独立列式估算。 185÷4≈

生1:185≈200 200÷4=50 185÷4≈50最少需要50间。

小学数学教案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5~106页“节约用水”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体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1.调查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

3.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1.视频,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优美的水声。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预设:水)

教师:老师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有关“水”的报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宝贵的水资源)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教师:看完这篇报道,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或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预设2: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教师:是啊,同学们,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水是生命之源,人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在实际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课前我请同学们调查了周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晒一晒”吧!(预设:洗车,水龙头没关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一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很习以为常的小事,因为有些人意识不到水的珍贵。但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一下干旱之苦。(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图片)

3.观看图片,思考讨论揭示活动主题。

教师追问: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水声引入本课内容,并在课堂上连续呈现干旱地区缺水的生活场景图,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有了这种感情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组织活动,交流体验

1.活动一: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出示相关图片)

教师过渡:别小看水龙头流下的这一滴滴小水珠,时间长了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昨天同学们已经调查过了,我们新世纪小学有多少个水龙头?(100个)如果每个龙头都漏水的话,大家猜一猜这样一天下来要浪费多少升水?(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这样漏一天,究竟会浪费多少升水呢?我们可以从1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开始研究。

2.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做了调查,请说说你所调查的漏水的水龙头情况?

教师:大家调查的地点不一样,看来水龙头的漏水情况也不一样。大家认为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数据来代表学校的水龙头漏水量?(预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师:那我们选一个统计量来进行计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0.05升,那么,一个水龙头一天又将漏水多少升呢?100个水龙头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要求,完成1号学习卡的任务。

3.建立直观印象。

教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升,你知道72升水有多少吗?我们的矿泉水桶的容积为18升,一天漏水的体积相当于多少桶矿泉水的体积?

教师:我们把同学们的统计表制成了折线统计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一所学校的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使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教师:同学们,单单我们一个学校的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升,一年就是26吨水啊!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教师: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水的信息(如果1个人1年用30 t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如果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这些水可以造多少吨纸?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同学们自己选一个问题计算,各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答案。)

教师:谈谈你看到计算结果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经历观察、计算、统计等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冲击,进一步激发学生重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四、联系实际,提出建议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老师相信大家也会节约用水的!接下来,对于节约用水,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方法要和大家分享的?(学生自由发言)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几个日常生活节约用水的例子,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结合计算结果,联系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约用水方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课后反思:

地球总水量、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之几等),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并了解我国缺水现状以及水的用途。其次是了解各自家中、学校的生活用水情况,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课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组图片,令学生感悟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触动。

数学的教案 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教科书第77-7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

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根据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本课时的教学正是为学生顺利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展开的。

教具准备:

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写有“你知道吗”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题,揭示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有特殊意义的'脚印图片。(出示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也许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了。再请看第二个脚印:(出示?小华的脚印)这是一张千年之际出生的婴儿脚印的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

二、参与探索,经历新知

1、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1)说明估计的结果及过程

(2)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估计值

(3)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引导学生把图形看成了近似的已学图形,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算出面积

3、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计面积:

三、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1)师: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师板书: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1)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己先独立取脚印,然后借助附页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四、新知实践,解决问题:

1、估算第78页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课件依次出示)

(1)学生独立进行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2、估算手掌的面积:

(1)师:每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

(2)学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纸上验证:(学生在此环节开展好帮差活动)

(3)展示汇报:(师:我们在认识平方分米时,说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六、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数学教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0”,能正确读、写“0”。

2、 联系实际了解“0”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0”。

3、 掌握0的排数,能正确完成看图写数、读数和排数练习。

教学重点:

理解“0”的含义, “0”的读、写及排数、写数。

教学难点:

理解“0”的含义、“0”的写数和排数。

教学准备:

课件、红花、数字卡片、头饰和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唱一唱。

出示课件,播放儿歌《数字歌》

1像铅笔细又长 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小旗随风飘 5像秤钩来买菜 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 8像麻花拧一遭 9像勺子能吃饭

0像鸡蛋做蛋糕

2、认一认。

出示数字,分别点学生认读数字1~9,边读边写出数字。

3、说一说。

(1)( )只小兔

(2)( )只小熊

(3)( )只小鸟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0。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小鸟一只只地飞走了,天上还剩下几只鸟呢?”

学生分别回答“5、4、3、2、1”。

当鸟全部飞走时,教师问“还剩下几只鸟呢?”

引导学生回答“天上没有鸟了”。

一只鸟都没有了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出示数字“0”。

2、导读“0”。

引导学生分小组读“0”,边读边用手跟着老师书空写“0”。

3、理解“0”。

(1)四只小鸟飞走了,(没有小鸟了)树上还有“0”只小鸟;

(2)小白兔把胡萝卜吃完了,(没有胡萝卜了)还有“0”个胡萝卜;

(3)四个气球飞走了,(没有气球了)还有“0”个气球。

什么都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

4、演示“0”。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扮演蝴蝶,另两个小组读数、写数。

5、 写写“0”。

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0”,分小组比赛,看哪个组写得又快又好。

6、 说说“0”。

(1) 引导学生观察:“0像鸡蛋做蛋糕”。

(2) 学生想一想:你还知道有哪些像0的物体呢?

7、 排排“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1、数一数,写一写。

2、读出尺子中的各数。

3、填数。

1 3 5 7 9

四、联系实际,拓展教学

1、生活中的“0”无时不在,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分别读出数字。

2、想一想,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0”的物体呢?

五、练习

1、书写“0”。

2、找一找与“0”有关的事物。

数学教案 16

一、活动目标

导入——师:小朋友谁能帮我到楼下中三班借剪子

(等小朋友回来后)

师:你到中三班时,都经过了哪些地方?比如你下楼梯了吗?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每天从家到幼儿园要经过哪些地方?方向是怎样走的?到哪里要拐个弯再经过什么地点?

2、幼儿操作学具

(1)请幼儿在学具盒中取出路径卡,请幼儿摆弄和观察路径卡的特点。

(2)引导幼儿说一说,每张路径卡上都有什么?(如有数字、箭头和绿色的路)

(3)请幼儿观察比较6张路径卡有哪些不同?(有的卡片上是三个出口,有的是两个出口。而且每个出口的位置都不一样,有的出口在中间,有的在上边,有的比较靠近下边。)

3、幼儿用书:(左图练习)教师以嘟嘟牛为起点,指导幼儿每走到一个交叉路口时,按照路口上的数字提示,找出对应的四张路径卡。以排除的方法进行尝试,先拿出一张路径卡试一试,转不同的方向式,哪张可以把路连同据把它的数字圈起来。

4、(右图练习)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练习是什么意思?(用给出的2号和4号路径卡拼出下面的三个连接图)

5、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在拼图时注意拼图组合两边的出口方向是在什么位置?

6、教师注意引导对手中的路径卡进行角度调整,使他们的两端出口及之间的部分相互连接。

7、连接成功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两张路径卡的箭头方向分别是怎样的。

三、完成练习

教师指导家长与幼儿利用学具盒完成亲自手册相关联系。

小学数学教案 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分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尺,课件、彩纸条。

2、学生准备:彩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个长度单位?(毫米)现在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毫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1毫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测量一只小蚂蚁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测量这张纸条的长度用什么单位?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探索实践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

要求:快用直尺量一量你的纸条长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认识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5分米等于几厘米?

(2)认一认。

引导: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②体验。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说明: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画一画。

①要求: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

②交流: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③引导:(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④ 小结: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⑤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找一找。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

(5)数一数。出示1根纸条,几分米?2根……9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10根是几分米?也几厘米?伸手比画一下,还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长度单位表示?(1米)(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说明: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三、总结

1、提问: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

提问:连同前面学习的,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说明: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册第1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2、指导完成练习册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理由。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学教案 18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你能正确求出1——20各数的因数吗?

小组比一比,看谁列得快。教师指名汇报。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找因数。

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

观察黑板上的三类数各有什么特点?

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结合1——20各数,解释一下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板书概念]

齐读20以内的质数、合数。

问: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如果把整数按自然数的个数来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再次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与同桌说一说,并互相判断对错。

P23做一做。独立练习,全班交流检查。

(2)找质数。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20以内的质数,那“73”它是不是质数。

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对,逐个判断比较麻烦,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地找出来?用排除法可以吗?

因为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质数的倍数就都是合数,只要在数字表上依次划出质数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了。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教材第24页用排除法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一起把100以内的质数读一读。

数学上课教案 19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教学重点:

学会认识基础的图形,并用生活中的例子作对比,从感观上认识图形。

教学难点:

因为是数学启蒙阶段,孩子比较小,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回答孩子们提出来的千奇百怪的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各种道具卡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几种基本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三角形、星形,最直接的了解几种图形的样子。

你知道小动物身后都是哪些形状吗,请用直线将它们连起来。

课后反思:

1、在辨认图形时,要抓住图形的特征,如有几条边,几个角等等。

2、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在于正方形四条边相等,而长方形仅对边相等。

3、圆形和椭圆形的区别在于圆形的圆心到边的距离都相等,而不完全相等。

数学教案 20

一、说教材

《比大小》是爱儿坊学前班数学下册主题三“数字的家”的一节活动课。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经验,制订出本次活动课的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认识50以内的数,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游戏的过程使幼儿经历发现、归纳数学知识的过程,感知学习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字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较抽象的,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活动中结合周围环境和季节特点,以幼儿为主体,以� 根据幼儿认知过程的直观形象性,主要采取数、认、读、比结合法来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活动,以唱、玩、赞穿插入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进步的方法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说活动过程

活动 以开火车这样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为主导,在“准备坐火车——开火车春游——春游进行时”三个环节中,第一环节引导幼儿丰富对5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环节通过有顺序、有目的的关注来引导幼儿尝试比较数的大小,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真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幼儿体验学习快乐,教师发现存在问题。整个活动调动了幼儿身体、感官、思维的活动,使枯燥抽象的数字在游戏中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幼儿园保教活动以游戏为主的目的。

2、培养一种快乐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尤其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户外活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同样的游戏也有玩腻的时候。通过开火车游戏的不同玩法,所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快乐感受和体验。我希望孩子们能培养出一种探索意识,获得一种探索的习惯。

3、关注每一个幼儿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获得表扬和赞许的权利,每一位老师也有表扬赞许孩子的义务。在每个孩子天真稚嫩的童心中,对表演赞许的渴望不亚于花儿对阳光的渴望。每一个幼儿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活动能力和身体各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在工作及这节课中我都一直去留心发现每一个幼儿点滴的进步,并及时说出来。在活动中鼓励那些不积极,不善于表达的幼儿参与活动,我发现:“多给机会,多进步。”

五、活动延伸

回家比比家里人的年龄,你会发现什么?鼓励幼儿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激发幼儿的兴趣。

数学教学教案 21

教学内容:

教材72~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编制6的乘法口诀,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记清6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感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感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谈话:数学乐园要举行书法比赛了,小熊拿到纸以后想:这要写多少个字呢?小朋友先估计一下,一共多少个方格?

二、问题探究

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而且准确知道一共有多少个方格?

用口诀能很快知道,看看用到的是哪句口诀?用1~5的乘法口诀能完成吗?要怎么办?

自己填写算式以及口诀,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巡视指导

归纳板书

三、体验感悟

完成想一想

68=6(1+7)=6(9-1)

完成练一练第1题算一算。通过填表形式巩固6的乘法口诀

第2题对口令

第3题找朋友

说明规则,学生做游戏

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理解、掌握口诀之间的联系,并巩固口诀

四、实践应用

有多少个格子?

引导学生归纳,把后面两幅图转化成第一幅就可以计算了。

也就:6+5+7=6+6+6=63

2+4+6=43=62

数学教案 22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培养本班幼儿的观察能力,根据物体的高矮进行排序,设计了本节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 学习依据物体间的高矮差异进行排序活动。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3、 让幼儿在中体验 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区分物体间的高矮差异,理解排序中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高矮不同的瓶子若干,气球每人一个,长短不同的棉线每人一条。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瓶子娃娃排排队

出示高矮不同的瓶子若干。

-基本环节

1、 幼儿从中任意选出高矮不同的瓶子三到五个。将瓶子放在一起观察比较,一次找出最大的瓶子,然后依次排成序列 ,并描述。

2、 谁的气球飞得高。幼儿将气球吹起来并用线扎紧。

3、 自由结伴组成三至五人一组,比一比谁的气球飞得高,谁的矮。

-结束环节

依次由高到矮排成序列。

-延伸环节

比个子,老师随意叫起三至五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幼儿,引起其他幼儿,按从高到矮把他们排成一队,然后更换角色,人数逐步增多,继续进行排序活动。

数学课教案 2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1.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师板书:商不变

(二)成反比例的量

1.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1)计算工效和时间的乘积. 2.教师提问

(2)这一组题中涉及了几种量?谁与谁是相关联的量?

(3)请你举例说明谁与谁是相对应的两个数?

(4)在这一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举例说明)

3.小结:有什么规律?(板书:积不变)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1)总吨数是怎样得到的? 2.教师提问

(2)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运走的吨数少,剩下的吨数多;运走的吨数多,剩下的吨数少;总和不变

(四)结合三组题观察、讨论、总结变化规律.

讨论题:

1.这三组题每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在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第一组商不变,第二组积不变,第三组和不变.

总结:

3.分别概括正、反比例的意义

4.强调第三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师提问

(1)两种量成正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两种量成反比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五)字母关系式

三、巩固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种圆珠笔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说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

(3)每组等式说明了什么?

(4)两种相关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当速度一定,时间路程成什么比例?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3.长方形的面一定,长和宽

4.修一条路,已修的米数和剩下的米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

五、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二)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