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的教案优秀16篇》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函数的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函数的描述性概念,接触了正比例函数,凡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一起看看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新课标语文教案 1
【设计理念】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文章以“美丽”为主线,着眼于形象的塑造,将形象、事情、道理交错运用,情感贯穿其中。作者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借一段关于“提炼镭”的事情的叙述,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坚定、刚毅、执著的居里夫人。本课教学抓住提炼镭的片段深入品读,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置境有悟。再迁移练笔,品味“美丽”的内涵。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关注语文学习。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追求“本色语文”,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已经基本掌握了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但理解还缺乏深度,需要多种策略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研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写法。
【问题对策】
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互评价、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学习品读重点句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学习品读重点句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1)借助本组“导语”和课后思考题预习课文。(2)针对自习提出问题。(3)读课文,自主查找资料。
2.教师教学准备:设计教学预案、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问题预设: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把居里夫人和跨越百年的美丽连在一起?……
2.出示学习目标:1.读懂这篇课文;2.掌握品读重点句段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课伊始,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抓住“美丽”这条主线入课,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感知课文
学文方法:从课题入手质疑,归纳问题,研究问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注意生字读音,思考: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并用横线画出表现美丽的句子。可以参考自己的预习笔记。
(二)反馈效果。
1.读表现“美丽”的句子,相机指导易错字的读音及难读句子。
2.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及预习能力,课堂上,着重抓易错字的读音及难读句子的指导,扫清阅读障碍,为下一个环节再深入的研读做扎实的铺垫。】
三。精读1.2段
学文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运用工具、查找资料。
(一)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居里夫人的美丽?
(二)交流分享,品味领悟。
1.交流反馈:课文第1.2自然段,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居里夫人的美丽?
2.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的意思,并领会作者是如何表现“美丽”的。
3.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中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本段时,着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并从整体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指导书写
(一)指导读帖。
(二)指导运笔。
(三)练习书写。
(四)互评自改。充分肯定,提出修改建议。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1-3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为了落实新课标的写字要求,要求学生下笔前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及关键笔画,在范写时对关键笔画做重点的指导,并给学生练字的时间,写后再让学生互评自改,扎扎实实地进行写字教学。】
五。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二)推荐阅读《居里夫人传》。
(三)摘抄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课前:走近居里夫人。
【课件出示:玛丽?居里,1867年生于波兰。她自小就勤奋好学,16岁时以金奖毕业于中学。25岁来到法国留学,住在学校附近一间阁楼上,没有灯,没有水,只在屋顶上开了一个小天窗。她一心扑在学习上,26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学校物理系。第二年又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该校的数学系。玛丽的勤勉、好学和聪慧,使她赢得了李普曼教授的器重。在荣获物理学硕士学位后,她来到了李普曼教授的实验室,开始了她的科研活动。1898年,31岁的居里夫人与丈夫发现了钋,同年12月又发现了镭……
居里夫人36岁时,与丈夫一起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39岁时,丈夫不幸遇车祸身亡。这一沉重打击,一度几乎使� 但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居里生前的嘱咐激励着她。她勇敢地接替了居里生前的教职,成为法国巴黎大学的第一个女教授。
44岁时,她又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两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67岁时,长期积蓄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所造成的白血病无情地夺去了居里夫人宝贵的生命……】
一。提出目标,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品读重点句段,感悟人物形象。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三个方面:外貌美、科学精神美,还有淡泊名利的人格美。这美丽确实不简单。爱因斯坦说过:任何科学研究,相对于过程来说,结果是微不足道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居里夫妇研究实验的过程,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提炼镭的片段,从作者描述的具体事例中,找出最能表现居里夫人科学精神美的句子,看看句子中哪个词让你印象深刻,画下来,读一读,写上你的体会。
二。品读第3段,感悟“美丽”
(一)自读课文
学生自读提炼镭的。片段,画出最能表现居里夫人科学精神美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和课外资料在书上批注,写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个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课文,感知语言表达的内涵,体会人物可贵的科学精神。】
(二)交流分享
汇报交流自读成果,师相机引导。(依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预设一:“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抓“一锅一锅”等关键词体会地实验过程的漫长、艰辛、枯燥,从而感受居里夫人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
师引导:学会抓关键词进行品味,这不失为一个理解句子的好方法。同时,它之所 由此可见作者在行文中用词的严谨,这也告诉我们日后的写作中要注意用词的准确达意。
预设二:“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1.理解“烟熏火燎”、“点点烧痕”
(1)观察字形,想象“烟熏火燎”的画面。
你从哪些词中获得了环境恶劣的信息?“烟熏火燎”这个词很有意思,你发现了这个词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四个“火”——“熏”的四点底也是“火”字旁的变形。那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出来吗?(体会实验室环境的恶劣,体会居里夫人不惧危险,执着追求,甘于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居里夫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
(2)品味“点点烧痕”,读出自己的感动。
2.理解“废弃的破棚子”。(可结合课外资料《居里夫人传》里关于“破木棚”的描述来理解。)
【补充资料(摘自《居里夫人传》):
资料一:这是个没人用的棚屋,屋顶的天窗玻璃早已破碎,一下雨就漏。以前医学院把这地方用作解剖室,但是长久以来,人们觉得这地方就是停放死尸也不合适了。棚屋里没有地板,地面上铺着一层不平整的沥青,家具只有几张破损的厨房桌子,也不知道这里为何会挂着一块黑板,还有一个旧的铸铁火炉,上面的烟筒已经生了锈。
资料二:棚里有好几个天窗,夏天阳光直射进来,里面闷热得像个蒸笼一样。天一下雨,雨就淅淅沥沥地落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居里夫人就把漏雨的地方用粉笔圈起来,不敢把仪器和笔记本放在禁区里。冬天天寒地冻,即使生上一炉子炭火也无济于事,因为四处漏风的木棚根本不能保温。木棚里连个烟囱也没有,有害毒气弥漫整个屋子里,让人喘不过气来。】
3.理解“终日”“可能”。(联系上下文等理解)
承接“烟熏火燎”、“破棚子”带给学生的感受,体会“终日”、“可能”。
终日是什么意思?(一天从早到晚)居里夫人这样工作,仅仅是一天两天吗?(不是)那是──(三年又九个月)从文中哪个词中可以看出:即使他们付出这么艰辛的劳动也不见得就能提炼出镭?(可能)但是他们还是继续努力,直到实验成功。
预设三:“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抓住“三年又九个月”、“成吨”、“0.1克”来体会语言的魅力)
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时间很长,成吨的矿渣,只有0.1克镭。)三年又九个月、成吨、0.1克,从三个数字的强烈对比中,你感受到这0.1克镭来得──(很不容易)你们知道0.1克镭是多少?它比圆珠笔笔尖还要小,可就是这点镭的发现,为人类治疗癌症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此时,你们还觉得这0.1克镭小吗?它的贡献是──(巨大的)大到居里夫人愿意为之付出──(三年又九个月时间、美丽的容颜、青春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三个数字的强烈对比,就包含着这么多的内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设计意图:简约、清晰地直捣重点——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大胆取舍,集中精力,聚焦“美丽”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展开教学。着重抓住“烟熏火燎”、“终日”、“成吨的矿渣”、“0.1克镭”、“三年又九个月”等关键词句细细品读,同时习得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等写作方法。】
(三)领悟“美丽”的表达内涵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词,还结合课外资料、联系上下文等,从不同角度品味居里夫人的美丽。学到这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居里夫人?(坚定、执著、刚毅)
小结作者的表达特点: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由表及里,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迁移练笔,实践运用
请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课文提供的信息,抓住人物的衣着、长相、动作等,写写你脑海中出现的“实验室里的居里夫人”的形象。
【实验室里的居里夫人:三年又九个月,1360多个日日夜夜,居里夫妇进行数百次的分离,数千次的实验。在烈日炎炎的夏日,______________;在大雪纷飞的冬天,____________;在倾盆大雨中,____________;在狂风怒号时,____________。】
学生写片段,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写字姿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发挥想象,写一写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的形象。这是想象的过程,书面练笔的过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而学生的练笔,也是在感受汉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实现言语意义的再次建构的过程。】
三。自读4—6段,自主品味“美丽”
1.回顾学法:边读边想,发掘问题。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运用工具、查找资料。
2.用刚才的方法自由阅读课文4—6段,品味“美丽”,感悟写法。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运用之前的学法自读,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拓展,既促进了学法的迁移、巩固,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又很好地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五。播放录像,升华美丽
同学们,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力量有如此的坚定与执著?在居里夫人眼中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纪念镭发现25周年的纪念日上居里夫人的讲话。
(播放录像)
结合板书小结:同学们,这就是居里夫人美丽的一生,她的美丽是融(美貌,精神,人格)于一体,正是这样的美丽,它定格在历史上,也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也正是这样的美丽才是──(跨越百年的美丽)我们相信,这份美丽,不光会跨越百年,甚至会跨越千年、万年,这是一份永恒的美丽。居里夫人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好好品读。
六。回顾总结
1.体会文章写法。
为什么课文能给我们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呢?作者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写了几件事来表现人物?(写人离不开事写事离不开人)
2.回顾学习方法。品读重点句段主要方法有边读边想、发掘问题、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运用工具、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上,了解课文内容只是阅读的开始,引导深入探究作者如何写的才是学习文本的重点。从某个角度而言,学习策略,就是那钓鱼的方法,就是那只会生金蛋的“鸡”。】
七。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背诵喜欢的部分,抄写喜欢的句子。
2、推荐阅读书目《居里夫人传》。
3、运用学到方法读课后“阅读链接”,将体会到的感悟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从背一背、读一读、写一写三个方面给学生做了提示,让“美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阅读的广度和宽度,增加教学之厚度。】
【板书设计】
四。回旋读文
同学们,在提炼镭的过程中,居里夫人坚定、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已深深打动了我们。文中像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接下来,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居里夫人的美丽。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
居里夫人的一生是执着追求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回味着她一生的美丽,我们仿佛又看到一百年前,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图片):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我们怎能忘记,三年又九个月,一千三百六十多个日日夜夜,化验室里──
【(居里夫人在化验室的图片):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我们又怎能忘记,她获得了许许多多荣誉,但是──
【(居里夫人年老的图片):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作者梁衡在记事的过程中,被居里夫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所以当叙述了居里夫人据两位科学家发现X光后提出新的思考,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当叙述了居里夫人在恶劣的环境中花了三年又九个月的时间发现了镭之后,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当叙述了居里夫人为科学事业奉献了美貌、健康后,又情不自禁地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最后,作者觉得他的评价力度还不够大,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高度评价了她的淡泊名利——
【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决不排除教师的积极引领和智慧唤醒。此环节,“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教师的引领下,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个来回,在这样回环照应的读文中,促进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也使文本的语言内化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书的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部分、精彩语段、读书感受”等方面,向别人推荐好书。
2.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建议,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给他人补充、评价,语言文明,顺畅、有条理。
3.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向他人推荐好书。
2.难点:表达清楚、有条理。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最喜欢的课外书。
2.填好《好书推荐》表。
3.每个学生把自己看过的课外书的书名写下来。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议论好书。
师:你们在课外都读过哪些好书?那你读过的这些书中,你最喜欢什么书?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二、探究“说法”,尝试推荐。
师:刚才,大家谈的这些书,都是对我们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的好书!你想不想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你的好书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把你的好书推荐给大家,让大家都来喜欢你的书。
(板书课题:好书推荐)
1.请两位同学向大家推荐自己的好书。大家认真听,比较一下,这两个同学,谁的推荐好?好在哪里?通过他的推荐,你知道了什么?
2.师生评价,概括出介绍、推荐一本好书的方法:一是要把书名、内容说清楚明白;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比如有趣的部分、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三是要把握听的同学的疑问简要解答。
重点提示推荐的角度:能够从不同角度介绍所推荐的好书,如:书的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部分、分享精彩语段、说说读书感受、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
三、相互推荐,正确评价。
1.师: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推荐,你是不是受到一点启发呢?推荐好书要做到什么?
注意用好文明礼貌用语,书的优点要说的清楚明白,关键是你的'介绍能够打动别人,把课前准备的推荐办法适当地修改一下。没做好准备的同学,快速酝酿,准备推荐好书,可以同位互相提提建议。
2.准备好了吗?谁愿意先向大家推荐你的好书呢?先推荐的老师还有小礼物送给你!指名推荐。其他同学认真听,他推荐的有什么优点?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并给第一个上台推荐的发小奖章--勇敢参与奖。
3.师:当别人介绍的时候,作为听众,要怎么做呢?
要做文明听众,认真倾听。除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外,还可以学习他的优点,不足的地方可以提出更好的建议,这样才能互相学习。
4.填《好书推荐表》确保人人参与。
推荐书目 作者简介 主要内容 推荐理由 精彩章节读后感悟 读后启示
四、小组练说,人人参与。
1.师:看来,推荐好书还真要讲究方法呢,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就四人一组,练习把你的好书推荐给小组的同学,稍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优秀代表向全体同学推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推荐最有创意,哪个小组就获得今天的合作创意奖!
2.各小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
3.汇报展示,互换《好书推荐表》,颁发奖章。
五、名言结语,形成习惯。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都用学会了用能打动他人的办法向大家推荐了自己的好书,同学确实是一群爱读书、会选书的小书迷。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洋中遨游,学知识,长本领,人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六、扩展延伸,提高能力。
同学们互相借阅在课堂上推荐的好书。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 3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一2.1.4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函数的奇偶性是考察函数性质时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数学领域进行观察、归纳,形成函数奇偶性概念。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二、确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形和数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学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能力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三、 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2、学法 让学生在“观察一归纳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三)学生探索、发展思维。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五、说课过程: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
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对称美,再让学生举例。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数学中对称的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同学们谈到的与轴对称的函数展开研究。 先思考一个问题:哪些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试举例。
然后以函数f(x)=x2和f(x)=︱x︱为例,学生动手作出图像,让学生回想,初中时怎样判断图象关于
轴对称呢? 此时提出研究方向: 今天我们将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
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
得出等式 比较
, 再令
,得到
) 让学生发现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反应到函数值上具有的特性:,然后通过解析式给出严格证明,进一步说明这个特性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成立。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给
出偶函数定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予以提示或调整。
(1) 偶函数的定义:(板书)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D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x∈D 且
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接着提出新问题:
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它的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数值规律是什么呢?然后多媒体展示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函数 f(x)?x和f(x)?1
x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研究。
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结论,再鼓励学生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 奇函数的定义(板书)
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D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x∈D 且
f(-x)= - f(x) ,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三) 学生探索、深化概念:
设计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问题1: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中有“任意”二字,说明函数的奇偶性是怎样的一个性质?与单调性有何区别?
问题2:—x与x在几何有何关系?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定义域有何特征?
问题3:如果一个函数是奇函数,且0在定义域内,f(0)??如果一个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则f(x)有何特性?
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多媒体显示)
问题4:结合函数f(x)?1
x的图像回答以下问题:
(1)对于任意一个奇函数f(x),图像上的点P(x, f(x))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的坐标是什么?点P’是否也在函数f(x)的图像上?由此可得到怎样的结论?
(2)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像是以坐标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能否判断它的奇偶性?
学生通过交流探索问题4可以把奇函数的性质总结出来,然后教师发动学生自己研究一下偶函数图像的性质(教师板书)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例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4 (2)f(x)=x5
(3) f(x)=x+1/x (4)f(x)=1/x2
选例1的第(1)小题板书来示范解题步骤,其他例题让几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完成。
例1设计意图是归纳出判断奇偶性的步骤:
(1) 先求定义域,看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 再判断f(-x)=-f(x) 还是 f(-x)=f(x)。
结合例1的答案,发动学生思考:一个函数奇偶性的可能情况有几种类型?(多媒体显示)
例1完成后,要求学生做练习,及时巩固,教师做好巡视指导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平衡》的教案优秀16篇
下面来学习例2、例3
例2已知函数y=f(x)是偶函数,它在y轴右边的图象如下图,画出在y轴左边的图象。 (多媒体显示)
1例3 研究函数y?2 的性质并作出它的图像 x
课件演示例2,板书例3.
例2 例3主要让学生体会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后为研究函数的性质带来的方便。根据奇、偶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只研究函数在y轴一侧的图像和性质就可以知道在另一侧的图像和性质。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并进行反思。
作业:层次一:教材第52页习题2-1A 6、7、8题 层次二:教材第53页习题2-1B2、3、4题 层次三:补充题:判断按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通过分层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为学有余力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以上是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语文新课标教案 4
学习目标:
1、会认识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知道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
认识泉水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课前准备:
预: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圈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会给课后的生字组词语。
教学过程:
检:
1、课件出示生字词,同桌互读互听,检查生字是否读准。
2、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阅:
一、谈话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泉水吗?在哪儿见过的,什么样子?
2、 出示泉水图片欣赏。
了解:泉水是从岩石裂缝或地下涌出地面的地下水,根据温度可分
为:温泉、冷泉和普通泉。
二、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丁丁冬冬的泉水唱着歌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那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它,那芬芳扑鼻的花香抚摸着她,她高兴极了欢快地向前跑去,她都去了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4、5自然段,边读边用笔画出来。
(1)指名汇报:板书(水池、平地、果园、山谷)
(2)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让我们随着泉水去山腰的水池去看看吧!说说她遇到了谁?说了什么呢?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汇报)板书:姐姐、多(出示课件)
(2)“天然水塔”指什么?(没有污染的水源,在这里指泉水。)
(3)你觉得泉水应该用什么语气说话呢?(自豪)谁能用自豪的语气读读泉水说的话?(指名比赛读)
(4)如果你是山里的姐姐你会对泉水说什呢?(指名说)
师:看来泉水是个热心肠啊!为山里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那就让我们
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泉水姑娘帮助了山里的姐姐后,又来到了山间的平地,这下又会遇到谁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汇报:板书:杜鹃花
师:火红的杜鹃花在干什么呢?这说明了泉水怎么样?板书:清
(2)谁来读读泉水的话?指名读。
(3)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你还能用“……像……”说句子吗?指名说比喻句。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泉水的话可以看出泉水又帮助了火红的杜鹃花。让我们替杜鹃花说声:谢谢吧!
过渡:泉水继续流着,它流到了果园,也穿过了山谷,她又会遇到谁呢?
4、同桌合作学习4、5自然段:
(1)同桌互相读一读并说一说:
汇报:遇到了果树,板书: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
a.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拟人)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什么?(果树非常渴。)
b. 泉水说了什么?你从泉水的话中知道了什么?(甜、帮助人后快乐)
c.她还遇到了谁?指名回答。板书:画眉鸟 它在尽情地歌唱,可以看出它非常的高兴,是因为泉水在帮它伴奏呢!板书:美。很美很美的琴声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谁来美美地朗读泉水的话。
小结:泉水姑娘好不好?是啊!它用那清甜的水滋润着成长的果树,
用它那优美的琴声为画眉鸟伴奏,真是每到一处都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图。
(2)你喜欢她吗?你觉得泉水怎么样?
板书: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过渡:无私奉献的泉水,听到了你们的表扬高兴极了,丁冬,丁冬,欢快地弹着琴跑下山去……
5、齐读课文6、7自然段:
理解:“好多同伴”(小溪、江河)约定大海里见。
师:说得真好,作者用这简单的一句话,就把大自然的知识告诉了我们,无数的河流,小溪最终都会流入大海。
6、想不想去欣赏那欢快的泉水呢?(想)请同学们说说。
四、回顾全文,整体感悟。
1、读完课文,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
板书:关心别人,乐于助人
2、我们应该怎样向泉水学习呢?说说你打算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教案 5
1、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操作观察
1、操作活动: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分组活动: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讲台。
3、汇报:说说测量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探索新知
教师: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还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五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为1厘米中间有1,2,…,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合适。)
2.看书p2,让同桌相互说说图意,师重点引导学生看p3小天使说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做p3“做一做”中的习题,师巡视
2、练习一的第1、2题。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约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说说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吗?
3、验证刚才说的是否正确,并量一量,重点量一分硬币的厚度。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薄的物体,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七、作业设计
1、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135厘米
小红身高60毫米
小刀长15米
黑板长18厘米
铅笔长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略)
3、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2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线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小学新课标语文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 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 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 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 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 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用听读法识字。
三、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四、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 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
(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
(6)齐读课文。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 多音字:只
3、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分析部件:只、尖、里 字理识字:月 数笔画:在、见编儿歌:只、尖猜谜语:月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6、游戏:猜猜他是谁?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新课标语文教案 7
教学法目标
1、能分辨字音
2、会比较形近字
3、掌握字的偏旁归类
4、会读词语、读句说句和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我会连
1、要求把声母和含这个声母的字连起来,以区别平舌音、翘舌音、鼻音和边音,读准每个字。
2、学生先自己连,再同桌二人对一对。
3、学生练时,教师巡视、指导。
二、“读读比比”,是比较形近字。
1、读一读,口头组词
2、说一说这组两个字不同在哪儿。
三、“我会找”
1、以游戏的方式合作进行。如同桌的两个同学每人找一个偏旁的字做上记号,再相互查查找齐了没有。
2、把10个“红苹果”贴在黑板上指名上来摘“苹果”,再领着同学读一读。
四、“我会读”
1、每个学生自己读,记不住的字查看生字表(一);
2、读给旁边的同学听。教师可在巡视中了解认读情况,辅导个别学生。
3、学生自练后教师要抽查,请几个同学读给全班听或开火车读,比比哪列“火车”的性能好。读词中注意“爷爷、我们、漂亮”等词的词尾读轻声。
五、“读读说说”
学生充分读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如问问:第一句讲什么地方?我家门口有什么?第二句呢?然后让学生把第三句补充完整。“屋子里有什么”说的内容不困难,难点是说话时量词可能用得不恰当,教师要在说的过程中相机指导。
如果学生用上“有……有……还有……”,教师可加以鼓励。
六、“读读背背”
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在反复朗读、背诵中增加语言积累。朗读仍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出诗句的节奏感。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案 8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 下南 北
左西 右东
语文新课标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1、规范书写8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青蛙和小鸟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读熟全文,勾画生字,标注自然段。初步认识生字条中的3个生字。
2、读熟“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3、通过查资料或向家长请教,了解有关天文的简单常识,如:地球、月亮、太阳、宇宙的大小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查找资料,不对资料的多少作要求,只引导、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学习课外知识。)
4、用“ ?”标出不懂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识字4这一课里,我们认识了不少成语,你还记得哪些?(自由说,可以说自己在课外收集的成语。)
2、谈话:这些成语常常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坐井观天”的故事。(板书课题)
3、读题,释题。(板画一口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补充课题: 坐井观天。
2、小黑板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及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指名教读。自由读,巩固记忆。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重点教读“信”。
4、提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7个)
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5、引导质疑:读了课文,你有哪些词不懂,哪些问题弄不明白?(在黑板旁边简单标注。)
你能帮助同学解决这些困难吗?(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其他问题咱们一边读书一边解决。
三、朗读感悟,初解寓意
1、图文结合,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思考:青蛙和小鸟在干什么?(争论或对话、谈话。)
口头填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板画青蛙和小鸟或贴图片。)
2、自由读课文,用直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青蛙和小鸟的话。
3、指名分角色读对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无边无际”和“井口那么大”)
4、�
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然后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劝告的语气)
6、过渡:看来真的是青蛙弄错了。聪明的小朋友再帮青蛙找找,他还有什么错?(引导理解小鸟和青蛙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7、指导朗读三次对话: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语气。
分角色朗读。同桌练习,指名读,男女生对话。
四、启发思维,引导总结
1、读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小结。)
2、老师归纳小结寓意。
3、明白了“坐井观天”的意思,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
新课标语文教案 10
【教材简析】
作者介绍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呼啸而来的洪水,他处事不惊、果断的进行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含义”。
【课前准备】
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学过的词语入手(出示词语)(课件6),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在这里,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进入,(课件7)文章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课件8、9)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适时板书:人们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出示句子10)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高潮。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出示片断11)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后,(出示13)表达方法: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语文新课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读诗歌,初步了解农民在不同季节的劳动内容,体会农民的辛苦和快乐。
2、初步了解相关农事,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农民在不同季节的劳动内容,体会农民的辛苦和快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认识的生字朋友,你还记得吗?瞧,他们来了,请这组同学开火车叫出他们的名字。
2、还有一些词语朋友,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3、你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活动的?
这节课咱们就继续学习第四课,《田家四季歌》了解农民伯伯的辛苦,并体会他们的心情。
二、板书课题
1、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四季指的是春、夏、秋、冬。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边请四个小队分别朗读这四小节,等会儿完成这个填空。
2、谁来说说,儿歌按照什么的顺序,描绘了谁一年的什么活动?
四、研习课文
(一)研读第一小节,提炼学习方法。
1、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小节,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请女生齐读第一小节,同学们注意有几句话。
2、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啊,同学们可能有点困难,老师来帮帮大家。也就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根据重点词语,句子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了哪些事物?他们有什么特点?请在相关词语下加点。
2、你还知道春天哪些事物的特点?
3、春天花开草长,充满了勃勃生机,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吗?
4、听了她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
春天真像一位迷人的小姑娘,尽情绽放她的美丽。夏天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二)仿学第二小节,学法迁移:
1、我们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小节。请喜欢第二小节的同学朗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注意有几句话。
2、夏季里,农事忙。忙得什么农事呢?
看图:图上画的谁干什么?
3、这么大一片桑园,满是桑叶,你会想到什么?
4、摘完了桑叶,是为了养蚕宝宝。除此之外,还要干什么?
5、请同学们看插图:图上有什么?
6、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吗?
7、就背着锄头,去地里干活。晚上月亮已经爬上了树梢,他们才背着锄头回家去。
8、读的过程中你发现这段押的是什么韵呢?
(三)合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我们按照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你喜欢哪一自然段,和你的同桌一起学习,哪一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的的同学请举手。请你们到台上来汇报一下:
(1)我知道这一段一共有2句话。
(2)我知道这一段中把稻谷比作黄金。
(3)生:我还知道,虽然辛苦,但他们的心里非常高兴。
(4)我知道这一段押的是ang韵。
3、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学的第四小节。
(1)自然段也一共有两句话。
(2)你从“新制棉衣”和“笑盈盈”知道了什么呢?
(3)我知道这一段押的是ing韵。
(4)下面,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朗诵比赛,请一二小队起立读第三小节,三四小队读第四小节,比一比谁读的更有感情!
(5)咱们合作朗读,我来读黑色部分,你们读红色部分。
五。指导写字
1、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农民伯伯啊,一年下来特别忙,特别辛苦。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学习“忙、辛、苦、年”这四个字。比比看谁写得最漂亮!执笔!
2、写字要做到:
一看二写三对照
看结构,定位置,找主笔
3、忙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高右低。看老师书写,注意在田字格中位置。竖点朝下回笔,小点朝右,竖直直的朝下,再推上去。点,横在点的下边起笔,竖折注意顿笔。
4、“辛”哪一笔在横中线上,哪一笔在竖中线上?
5、“苦”上短下长,草字头的两竖往中间倾斜,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往左倾斜,口字要写好上大下小。
6、“年”的“竖”在竖中线上。顿笔,撇短横,稍长一点的横,小竖,横在横中线上最长,竖中线上悬针竖。
7、然后让看一看同桌写的,如果你觉得他写的不错,就把大拇哥送给他。
得到大拇哥的同学请举手。哇,这么多小书法家呀!这谢课同学们的收获真大呀!这节课我们不但了解了,农民伯伯一年四季的辛苦,同时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同时还成为了小小朗诵家,小小书法家,背诵小能手!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像文章中的农民伯伯一样,在辛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语文新课标教案 12
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由老舍文章中从小处入手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抓细微之处。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注意写作是抓住细微之处的能力。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
以朗读、讨论、交流作为学习本文的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查找有关怀乡的诗文并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乡愁》的诗(背诵)。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余光中先生由“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了他一生的不同
时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结尾处更是由期盼海峡两岸的统一写出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其实类似于余光中的《乡愁》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一直是层出不穷,例如咱们曾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打对应的诗文幻灯片)师:外还有贺之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该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打出相应的诗文的幻灯片)
师:另外还有些的诗句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明等。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同样
是表达怀乡之情的作品,那就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打出相应的幻灯片)
二、作者简介:
师:说到老舍先生咱们不得不了解一下有关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原名舒
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边说边打出老舍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三、文章背景简介(由对题目的解析入手)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既然是想北平,那说明作者当时在不在北平啊?生:不在。
师:的确。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九三六年,当时他正住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了对
中国的侵略,北平正处于危难之中,老舍作为这样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 注意要从细微处入手,小切点,深挖掘。教案说明:
1、《想北平》是高一语文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以“人类的栖居地”为专题,旨在观照两半球中的城乡变迁,了解历史文明的进程和发展走向,展示在特定生存境地中的人类情怀。《想北平》则用热烈而蕴藉的情思写出了与老舍先生“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写出了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深刻的思念之情。
文章中老舍先生先说他说不出对北平的爱,后又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等古代历史都城相比较,写出了北平的特点,其实就是变相写出了对北平的'情有独钟和满腔热情,抓住由说不出到说出这个问题也就将整篇文章的脉络把握清楚了。所以授课时将对文章的理解的重点就放在了这两个问题上,即老舍先生爱北平但又说不出,这是为什么?以及老舍先生说他说不出,其实他还是说出来了,他是怎样说出来的,说出了北平的那些特点?
2、本课的学习分为六个环节来进行:首先是导入,由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以及回顾以往学生学过的相同主题的诗句来引入,旨在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学习情境,以便使他们融入到老舍先生所营造的这种思想之情中;其次是对老舍先生的简介,老舍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一位重要的作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其相关的文学作品;再次是四文章写作背景的说明,文章的写作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与作者相关的人生经历和心态上的,并且也与之息息相关,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四就是让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讨论问题,使学生熟悉课文,并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达到有效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第五步安排了将课文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对比,一则意在在写作上找突破口,二则使学生也有一个整体的单元意识,在写作上找突破口主要是抓取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小切口,深挖掘,并以此作为情感抒发的媒介。最后是根据文章的学习布置作业,以达到有效锻炼承前所学内容的目的。
语文新课标教案 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录音机、舒缓的音乐磁带、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配着舒缓的音乐进入新一课的学习?板书课题。配乐朗诵诗歌。
2、听完诗歌,师问学生配着这么美妙的音乐你们想读吗?
上课伊始是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的美,配乐的美,是学生产生读文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遍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把你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3、派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教师适时点拨下面几点
1、摇篮在文中指什么?(祖先生活成长的地方)
2、“我”想到了什么?提炼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摘、掏、跑、看、逗、采、捉、逮。”让学生模仿祖先的样子做这些动作,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感受文中“我”的美好追想。
3、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再次细读课文,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
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
四、拓展延伸
1、让我们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中会干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站在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面前,你会有哪些问题?想象,和发问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祖先奥秘的兴趣。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小学新课标语文教学设计 14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1)导入。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2)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1)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2)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
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新课标语文教案 15
一、教材分析
《七月的天山》节选自碧野的游记作品《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全文结构清晰,按照刚进天山、天山里面、天山深处的写作顺序,把天山充满异彩的景物渐渐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课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述。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反衬了此时天山的凉爽。“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是这一段的重点,也是全文的总起。随着地点的转换,景物发生着变化。在山脚下,仰望高耸的雪峰,近距离欣赏雪水清流;在山腰,走进密密的塔松之中,感受青松日影里独特风采;在天山深处是广阔的花海,野花缤纷、绵延、耀眼、绚烂,给人以最美的享受。让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天山美,七月的天山更美,不是春天胜春天。
本文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较多地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段,且多是长句子,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诗意盎然,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可以抓住主要的长句子,让学生在反复读议的基础上背诵积累下来。
二、教学要求
1.认识8个生字新词,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天山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瑰丽的诗句都是描写哪个地方的景色的吗?(天山)是呀,“天山”令人神往,今天学习一篇著名作家碧野描写的有关天山的美文,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资料交流
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
三、初读畅游
1.通读全文,文中一共描写了几个美丽的画面?并给这些画面加上小标题。(雪峰美景、幽静森林、繁花似锦)
2.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些画面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的,并找出有关语句。(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如: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四、细读畅谈
细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美丽的画面,是如何把这七月的天山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1.第二自然段
--雪峰美景
展开讨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你为什么喜欢?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C.读一读体会这些描绘方法的好处。
2.学习第三自然段
--森林幽静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蜿蜒无尽--森林之广大。
雪水漫流、马蹄溅水--森林之悠闲、幽静。
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森林之稠密。)
读读重点语句,体会”无尽的翠绿。像撑开的巨伞,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句带的比喻的确切,用词的准确。
3.第四自然段
--繁花似锦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描其色多-- “五彩缤纷”
绘其艳--“像……锦缎……霞光……彩虹”
显其多--“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
夸其高--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
4.齐读最后一段,进一步体会七月的天山之美。
五、精读品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书汇报:把� (每当学生读后,引导大家品味,体会写得精妙之处。如: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景物的形态描写、比喻的确切运用等等)。
3.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新课标语文教案 16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手指》在本组课文中是一篇略读课文,体现本组课文共同的特点,借平凡的日常所见,揭示生活真谛。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尝试着抓住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手指》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哲理散文,他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文章结构严谨,主题鲜明,首尾呼应,读后让人深受启发。
学情分析:
关于人文主题学习,学生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而这些情与理的内省要以学生的反复阅读为前提,以学生搜集的资料为辅助。立足文本,拓展延伸,使课外的信息与课内的文本互相补充,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堂皇 、附庸 、养尊处优”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及活页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在平凡的小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司空见惯的事物,同样蕴含着哲理,只是我们没有发觉而已。同学们手上都有五根手指,你知道就在这五根手指里,蕴藏着怎样的哲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课件
二、初读检查,整体感知
1、同桌互读、互查课文朗读情况,出时要求:课件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比天子,不漏字,不错字;
(2)做到流利:自然停顿,朗读畅,不重复;
(3)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结合课堂字词练习,学生随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教师检查。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 最后总结写( )。
(2)引导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找出分别对应的文章自然段,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了解手指特点,初悟道理。
1、默读课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
2、学生速读自学提示,自主学习(出示要求)。
(1)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默读批画重点语句,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填写表格。
手指名称长处短处大拇指食指食指无名指和小指
3、品析:作者是如何介绍这五根手指各具不同的姿态与性格的? (学生自读课文相关段落,交流讨论其结果。)
大拇指:运用排比的句式,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其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食指 :运用排比句式,举例说明其作用,表现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中指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其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态度。
无名指和小指:列举实例,运用设问,强调了无名指和小指在兰花状姿态中最优美,表现其附庸、享乐的性格。
四、联系生活,感悟道理
1、体会提示: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说说 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具体来说就是人各有所长,既要看到人的长处,也要看到人的短处,彼此谅解,相互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3、 说说你积累的一些有关团结方面的名言、警句或谚语。
4、 总结全文:
的确,五根手指虽又长又短,但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强弱、美丑之分。其实同人也一样,只有团结,中国才有真进步。所以无论做什么时都要记住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该段是对全文的总结,直接告诉我们道理,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五、领悟表达,言行一致
1、你覚得作者喜欢那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2、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六、拓展阅读,练笔延伸
1、自我展示:配乐朗读课后小诗《手》 ,思考:这首小诗表面上是写( )的形状,实际上是在赞美( ),告诉我们( )的道理。
2、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丰子恺的资料。
(2):小练笔:结合生活实际,模仿《手指》的写法写一写你身边是自己有所感触的事物,写清楚事物特点和你从中得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