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优秀13篇》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醉清风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3篇《三顾茅庐》教案,欢迎借鉴。
顾 茅 庐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10
美化阅读教学《三顾茅庐》阅读教学实录
周施清
一、质疑导读,披文入情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全文,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访孔明”,谁能说说对刘备的初步印象?
生:刘备仰慕孔明。
生: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也很能总结。
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的过程,大家有什么新的问题吗?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生:课文是怎么详写刘各等人请诸葛亮出山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张飞?
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我们怎么样来研究文中刘备、张飞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呢?
生:……
二、合作探究,深入课文
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懂人物形象的奸方法。同学们是研究人物的专家,请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交流时要做到有话可说。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师小结学法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先让研究刘备的同学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心得体会(交流刘备的几处言行,原则上以学生的学路为主,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悟出情感,读出个性,说出见解)
生:我读了刘备斥责张飞的话,知道了他很仰慕敬重诸葛亮。(一些同学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师: (出示文中四句刘备斥责张飞的句子,不出示提示语)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读……
师:你觉得读得好吗?
生:——般。
师:老师出示提示语“斥责”、“大声斥责”,引导学生再读句子。
生再读……
师:大家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很不简单,谁能用四个字概括刘备的话意。
生:斥责张飞。
师: (板书后)刘备是这样说的,又是怎么样做的?
生: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引导学生读好后,概括句意,请学生板生:端正地写“下马步行”。
师:好,我们应该端端正正写字。
生:我从“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读懂了刘备敬重诸葛亮。
师:点击“轻轻”、 “恭恭敬敬”,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
师:能不能将这一长句概括成四字短语。
生:等候孔明。
师:能不能加进表示地点的词语?
生:阶下等候。
师:好,能不能把“恭恭敬敬”这一层意思也说进去。
生:阶下恭候。
生:我从“赶紧下拜”句也读懂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是诚心诚意的。
师:出示句子,上学生自己读,同桌交流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评析。
生: “谒见’’这个词是指晚辈拜访长辈,下级拜访上级,而那时刘备是大将军、皇叔,诸葛
亮是一个村夫,说明刘备尊重孔明。
生:我还有补充,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好几岁,谁知道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几岁?
生:二岁。
生:五岁。
生:八岁。
师:二十岁。
生:(惊讶)我认为这句话应概括成“下拜谒见”
师:请研究张飞的同学汇报研究的成果。
生:课文写张飞是为了反衬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读了张飞的话,我更敬佩刘备了。
师:出示有关句子(“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白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先请学生自由读,然后交流。
生:我认为,张飞看不起诸葛亮,所以“——个村夫”应该读得又轻又慢。
生:我有补充,张飞是一个猛将,说话很直,应该读得很有力。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白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书,互相交流。)
师:请大家看黑板,用“刘备( )为了表明( )”说一句完整的话。
生:刘备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诚心。
师:不错。谁能再说得简单些?
生:我从刘备的“言行”中明白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懂人物形象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说,我们善于加强人物的比较进行研究,那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会对刘备的形象和品质有更清晰的认识。
师:·(出示刘备张飞的四组对话)请问学们找合作伙伴,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越是读得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会越深,请同学们再看看课题,读读课文,你有没有更新更深的发现。
生:课题“三顾”指刘备去的次数多,坚持不懈。
生:课文多次写张飞是为了说明刘备心之诚,情之切。
生:……
师:课后我们还可以商量一下,如果还有新的发现,可以告诉老师。
三、联系生活,跳出课文
师: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 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四人小组交流后汇报:
学生1:请人帮助,心诚则灵。
学生2:尊重他人,以诚待人。
学生3: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学生4:作为一名单位领导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学生5:……(联系到囚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已经学会如何做人了。老师为你们高兴。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学习的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山课堂。根据大家现在的认识和理解,想提出哪些新问题呢?
生:张飞能不能与诸葛亮合作好?
生:课文开头写刘备仰慕诸葛亮,后来写“经过一番议沦后”更敬佩诸葛完了,诸葛亮到底说了哪些话?
师:他们第一次的对话,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隆中对》,课后请可学们去研究研究,收获一定不小。
(学生十分兴奋)……
师:你们有兴趣想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是怎么合作打天下的吗?课文与原作有什么异同之处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三国演义》。
周施清 桐乡市凤呜小学校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网址是
顾茅庐教案 篇2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 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主人公 篇3
刘备简介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躬耕陇亩”[3]。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以题目为切入点,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
1、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2、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悬念导入,激兴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我们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时代条件下的各种纷争、矛盾,叙述了三国时期群英聚集,风云天下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抓住文眼,构情节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
2、速读课文,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再次解析题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
小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使其答应出山。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
质疑:
刘备是如何做到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的呢?(诚心)
文本探究
(一)刘备之“诚”
1、自读课文,思考: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
2、诸葛亮答应出山,只是因为刘备诚心吗?刘备的身上还有什么特质是让诸葛亮欣赏,愿意跟随的呢?
3、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4、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互评。
明确:
(1)拜访次数?
(2)充分信任
(3)下马步行
(4)等候醒来
(5)批评张飞
刘备:有雄心壮志、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威望,有号召力,气度宽宏
小结:正是刘备集这些优秀的特质于一身,才能在诚心的拜访后求得大贤。
(二)诸葛亮之“贤”
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刘备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诸葛亮能够脱颖而出,使得刘备三顾茅庐,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明确:雄才伟略、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淡泊名利
四、总结归纳,谈收获
从两个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总结: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五、课后练笔,促提升
请同学们以《理想与成功的距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学习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贤
雄心抱负
汉室可兴,大业可成
《三顾茅庐》教案 篇5
周五下午。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6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 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 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 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顾 茅 庐 篇7
课题
8、三顾茅庐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教师
李娇娇
学习
内容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两个多音字。
3、感知课文大意,按事情起因、经过、经过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两个多音字。
课前
准备
学案卡
学
习
过
程
一、知识链接:(先自己完成,在二人小组交流)
1、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最聪明的人大家知道是谁吗?
师 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各诸侯国都想请他出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顾茅庐》来了解诸葛亮是怎样被请出山的。(板书:三顾茅庐)
二、设问自学:(先自己完成,在二人小组交流)
1、读课题,说说“顾”、“茅庐”的意思?
2、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3、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姓名?诸葛亮姓啥名谁?这就是复姓我们知道的有(公孙 诸葛 司马 东郭 欧阳 令狐)
4、学生以小组自己的方法自学本课生字?
三、交流释疑(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1、(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重点理解“半晌”“青翠欲滴”“茅塞顿开”等词语的意思
统一中国 蜿蜒起伏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半晌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如鱼得水 辅助 邀请
重点提醒两个多音字,多音字“着”“塞”
2、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3、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事情发展情形为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略写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没有见着。这一部分简要交代事情:两次拜访,都未见着。同时必须重视的是刘备拜访的态度和目的:诚心诚意,辅助自己。这一部分也为第三次拜访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叙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层次分明地展开:先写出发之前。突出了关羽、张飞和刘备的不同态度,显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为下文具体描写作了铺垫。其次写见面之前。隆中的优美自然景色映衬了诸葛亮的高雅不俗;接着写刘备在半里多远处“下马步行”,适值诸葛亮午睡未醒更不敢惊动,继而是阶下等候满含恭敬,最后才堂见面,这儿环环连接,突出了刘备的求贤谦恭之态。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叙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亲密之情和敬重之意,反映了刘备贤才的正确认识好真诚态度。这一部分其实不是“三顾茅庐”的直接体现,却是带来的良好效应,所以不宜详写,略作点染就顺势收篇了。
四、巩固提升(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目标练习》知识达标 1、 看拼音 写词语
五、拓展延伸(先自己完成,在四人小组交流)
《目标练习》中
1、写出下例词语的反义词
2、搭配词语
板书
8.三顾茅庐
茅 葛 恭
两次 未见着
求贤谦恭
真诚态度
教学
反思
顾 茅 庐 篇8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四年级上学期表示才华横溢的成语:“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同学们,这些成语里可藏着秘密,你们想知道吗?大声地读两遍,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
2、在古代才华横溢的人被称为名士、圣贤。
(老师板书: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知道这两成语的意思吗?开动小脑筋猜猜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故事。
(1)齐读课题,理解三顾茅庐。
(2)自渎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4、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并抄写生字新词。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董卓、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最终却被刘备得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第一自然段读。(突出诚心诚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声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刘备言行的语句。
2、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教案 篇9
作者:向阳小学 许梅芬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7
浓浓的语文味——评董建华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
向阳小学 许梅芬
语文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语文课应该是简单的、扎实的、朴实的;语文首先是姓“语”。以上观点都是对当前新课程下的语文课的很实在的思索。今天我听了董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很好地体现了以上的观点,是一堂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 紧扣“求贤若渴”,自读自悟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学生围绕刘备“求贤若渴”这一中心,自由找重点句,抓重点词自读自悟,层层深入。看似自由,其实在课堂中却能多次看到教师精彩的引领作用,如在学习刘备三顾茅庐时的动作语言,让学生感悟他的求贤若渴。学生在自读感悟了3句句子后,教师适时地穿插了有关历史资料说明“等候的时间长”,最后教师又通过师生合作反复朗读的方式,突出刘备的“恭恭敬敬”。整堂课师生的合作很常态,语文味十足。
二、 走进人物内心,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词语的体会,从而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们当时的想法,指导学生朗读,祈祷了很好的效果,刘备的大声斥责,张飞的卤莽,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得惟妙惟肖。指导朗读时,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整堂课书声朗朗,而且朗读很有层次。
三、 注重课程资源整合,具有大语文观。
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教师不时插入有关刘备和诸葛亮身份的资料,以及刘备等候诸葛亮时间的内容更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在课的最后又观看了刘备和诸葛亮相见的场面,更深地感受到诸葛亮正是被刘备的求贤若渴精神所感动才出山辅佐刘备。教师还通过小建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收集《三国演义》中有关尊重人才的故事。整堂课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教师具有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观。
四、 研讨之处:
刘备在三顾茅庐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张飞,张飞的卤莽更突出刘备的诚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思想的感悟,还应引导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体现。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刘备恭恭敬敬等候的时间之久时,拓展了一个资料,这对文本的理解很有好处,但所呈现的资料的古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如半晌、时辰等,这样的拓展才更有效果。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顾茅庐》教案 篇10
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 洪春幸
课前,教师和学生调侃(具体内容保密,嘿嘿……),笑声不断。正前方屏幕上打出关于《三国演义》的简单介绍。
师:孩子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齐喊:《三国演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来,看老师写课题。
(老师很认真地板书课题,同时不断的唠叨)
师: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凭老师的经验,这两个只是比较容易写错的,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队,还要写好。
(学生写字)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过课文,”。看来,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两遍的请举手。
(所有学生迅速举手)
师:很好,我们接着再检查,已经能保证自己能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陆续把手举了起来,等待片刻,还是有八只小手没有举起)
师:看来,有些同学还是对自己缺乏自信。(这句话师跟教海泛舟学的,事先没征得他的同意:))那么,我们就用两分钟时间,让这些同学重新唤起自信,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大家来自由的读课文,只读那些�
(学生以哩哇啦地读课文)
师:时间到,这会有自信了吗?
生:有了!
师:好,我相信你们,免检通过!不过,我还想让你们读课文,不过这次不是朗读,而是默读,默读好,默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些问题。课题《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含义深刻,比较难于理解。现在,我们就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一些课文中的词句。开始!
师:差不多了吧,谁来说说?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
师:不错,能加上一个谁,就更好了!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茅草屋,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师:很好,不但加上一个谁,还把原因也说出来了。要是能说清结果就更完整了。
生: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师:对,这样就很完整了。你有一个次用得真好,是哪一个?
生齐生说:恳请。
师:对!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姓刘名备的人,恳请一个姓诸名葛亮,字孔明的人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教师边说边板书“刘备”、“诸葛亮”、“恳请出山”)对吗?
生:对。
生:不对。(同时说)
师:不对?哪里不对?
生:不是姓诸——
师:不是姓诸?那姓什么?你说——(指一名学生说)
生:姓诸。(笑声)
师:真得姓诸?
生:(挠挠头)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来回答吗?你轻轻的读读你妈妈的签名——
生:申屠春红
师:诸葛亮姓什么?
生:可能和我妈妈一样,是复姓,姓诸葛?!
师:不是可能,就是姓诸葛。
师: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生:孔明
师:刘备,字——
生:玄德
师:张飞,字——
生:翼德
师:关羽,字——
生:云长
师:还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还有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古人的名字比我们现在有趣,是吧?
生:嗯。(好多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下了课,也给自己弄个字呀,号啊,什么的。(指一个学生)你就号富春居士吧!(笑声)
(说明:这节课是在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三小借班上的)
师: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
生:刘备
师:你对他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有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它表现得很有诚意。
生:诚心诚意
生:很有耐心,很有毅力,很诚恳。
师: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读书思考)
师: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
生:5处
生:6处
师: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
生: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生: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生: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师: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 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
师:谁先来?
生:我认为从刘备斥责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师:你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斥责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诚心。
师:刘备和张飞的关系,你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偷偷地在大屏幕上打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斥责,就是——
生:责备
生:训斥
生:骂人
师: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
生:好,在第二小节,找到了吗?(笑声)
师:找到了。我读张飞,你读刘备。
(教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一个村夫,何必你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生:(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你看到那个感叹号了吗?该怎么读?吸一口气,再读!
生:(再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好!谁还有兴趣,也来读一读。
(又有两个学生和老师对读,效果不错)
师:孔明是当今大贤。“大贤”什么意思?
生:(无语)
师:那你们知道管很有钱的人叫什么?
生:大款
师:管那些当红的影星歌星叫什么?
生:(争先恐后)大腕
师:那么,那些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什么?
生:(大叫)大侠
师:像我这样的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什么?(笑声)(课前教师和学生谈起过很会做菜)
生:大厨
师:那些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
生:(齐声大叫)大贤
师:你们不是知道嘛!(笑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又斥责了张飞,也可以看出他很诚心。
师:对,而且是大声斥责。还想和老师读一读吗?
生:想!
(教师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读得不错)
师:你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无礼?”后面停顿了一下,又改换了一下语气。你这一停,到让我想起,刘备在这一停之间会想一些什么呢?
生:可能在想这个猛张飞可能坏了我的大事,不能让他去。
生:我可不能因为张飞的鲁莽,让诸葛亮怀疑我的诚心诚意。
生:毕竟是兄弟,不能太凶了,他就是这个脾气。
……
师:想得真好,一定能读得更好!谁再来读?
(教师再次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还配上了表情、动作)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有声有色)
师:(朗读)“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配上了表情、动作,声音怪怪的)(笑声)
生:(朗读)“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一幅居高临下状)
师:看看,我们演的怎么样?
生:好!
师:好,怎么还不鼓掌?(笑声,西里哗啦的掌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的这句话“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天气这么冷,还去——
师:书上有几个描写天气的词,你读读——
生: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师:多冷啊,刘备饮食要执意前往,多——
生:(和老师一起说)诚心啊!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笑声)来,一起等候啊!一起来!
生:(陆续有学生站起来,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师:你等着,别动。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继续站着)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如果你觉得他说的和你想的差不多,那就坐下去。
生:他会想,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
生: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师:噢,刘备尽在想一些个问题。
生:他在想: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生:为了诸葛亮,我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它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得备感动了!
师: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师:还有吗?
生: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师:如果不下马步行就不诚心了吗?
生:不下马步行,一会儿见了诸葛亮,就显得高高在上,不够诚心。
生: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师:诚心诚意还有真有假的?(笑声)那叫假心假意。
师:还有吗?
生:刘备回到新野驻地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从立即这个词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诚心。
师:你看,他读书多仔细。还有吗?
生:刘备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师:这正是太感动了,我都站不稳了,受不了,受不了。(教师作摇摇摆摆状)(笑声)
师:(朗读)“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
生:大将军
生: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读书人
生: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用我的话说他就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
生:天地
师:诸葛亮(笑声)
师:我们来看,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生:刘备对我可真是一片诚心啊!
生:刘备对我这么诚心,我在他手下做官一定不会吃亏。
师:嗯,到时候,他还会给个红包什么的。(笑声)
生:刘备这么有诚意,我就出山吧!
生(女):我要是一个女的,我就要嫁给他!(全场大笑)
师:你这是以身相许了。诸葛亮也确实是对刘备以身相许。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隐约听到铃声)
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师: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那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师:下课了吧?
生:没有。
师:(问听课的老师)下课了吗?
(听课的老师摇摇手,又伸出几根手指)
师:刚才那铃声不是下课啊。那本来我们还可以慢慢的来。(笑声)
师:最后,布置一个作业 ,背诵《出师表》节选。
生:啊?
师:啊什么?这可是好东西!背下来!
下课。
顾 茅 庐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江都市实验小学 点击数:316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与评析(新世纪园丁杯论文)--江都市实验小学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生:看过。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三国演义》?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英雄人物,比如:刘备、张飞、关羽、曹操、周瑜……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课前,老师也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出示多媒体课件,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字简介及有关人物图片,老师配
乐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浩瀚的篇章,深入描绘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们看,这是(生说刘备),他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与张飞、关羽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后� 这是(生说诸葛亮),他是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汉县隆中,留心世事,号称“卧龙”。这是(生说关羽),刘备的二弟,智勇双全、武艺高强。这是(生说张飞),刘备的三弟,生性鲁莽、豪爽。《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下。这节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十七回的一个小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生:三顾茅庐。
点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件《三国演义》的简介,特别是介绍了课文中所提到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个人物,情景交融,学生身临其境,营造出美好的心境,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老师来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课文中的生词谁来读?
生:(读词,教师重点指导“冈”是第一声,“响”读shang,“塞”是多音字)。
生:齐读词。
师:生字词掌握得不错,课文是不是读正确、读通顺了,哪些同学愿意分小节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其他同学听得也很认真,同学们,课题中这个“庐”是什么意思?
生:字典中“庐”指房舍,就是指房子。
师:“茅庐”是什么样的房子?
生:用茅草搭成的房子,很简陋。
师:用茅草搭成的房子多简陋,过去,乡野村夫住的就是茅庐,在课文中,“茅庐”是谁住的?
生:(齐说)诸葛亮。
师:“顾”是什么意思?
生:“顾”是拜访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预习时,查了字典,字典中有几种解释,我觉得这种比较合适。
师:你真会学习。“三顾茅庐”又是什么意思?
生:三次拜访诸葛亮。
师:谁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齐说)刘备。
师: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想干什么?
生:想请他帮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师: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三次终于见着了。课文就是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点评:从“庐”字入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内容。对“茅庐”的了解,也是对诸葛亮身份的了解,感受诸葛亮地位的卑微,为下面的品味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三:精读,感悟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已读了不少遍了吧?
生:是的。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刘备非常尊重人才。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礼貌、很谦虚。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诚意。
生:我觉得刘备很渴望得到人才。
师:对的,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求贤若渴”。
生:我觉得刘备很器重人才。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能读出刚才你们所说的刘备人物特点的句子画出来。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浏览课文,画句子。
师:同学们刚才找得很认真,谁来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从第3小节中读出来的。
师: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同诸葛亮见面。
师:(出示这部分句子)和老师找到一块去了。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部分,找一找这部分哪些词让你深有体会,能够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
生:轻声读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从“下马步行”这个词感受到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还有半里多路了,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可见他对诸葛亮很尊重。
师:刘备为什么下马步行?
生:刘备怕自己的马蹄声会吵到诸葛亮。
师:仅仅是为了不吵到诸葛亮吗?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刘备是什么身份?
生:是一位皇叔。
生:是一位将军。
师:住在“茅庐”的诸葛亮的身份又怎样?
生:是一位村夫,地位很低下。
师:试想一下假如一位将军骑马一路驰骋去拜访一个村夫,会显得怎样?
生: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生:不尊重别人。
生:刘备下马步行,就是降低自己的身份,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和他平起平坐,就显得很尊重诸葛亮。
师:说得好!能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读出来吗?
生:(齐声读)。
点评:“下马步行”学生通常只能理解到刘备怕打扰到诸葛亮,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刘备、诸葛亮身份入手,突出刘备这样做的目的以及他对人才的尊重。
师:还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我从“轻轻敲门”这个词能感受到。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礼貌。
师:正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才会这样地有礼貌。
师:还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从“不要惊醒”这个词能感受到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刘备前两次都未见着诸葛亮,这次听说诸葛亮在家,一定很想立即见到他,可听说诸葛亮在午睡,就让童子不要惊醒他,可见他真的很尊重诸葛亮。
师:说得好。还有哪些词能感受到?
生:“恭恭敬敬”这个词能感受到。
师:读到这个词,你仿佛看见刘备怎样地站在台阶下等候?
生: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
生:两手放在前面,头低着,一动也不动地等候。
师:在平时的电影、电视中,你看过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
生:皇帝上朝时,那些大臣们就这样站。
生:大户人家,那些佣人也这样站。
师:是的。只有皇帝的臣子、那些奴仆、佣人才会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同学们都知道,当时刘备的身份是(生齐说:一位皇叔),诸葛亮的身份是(生齐说:一位村夫)。老师还要告诉你们的是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仅仅27岁。身份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都不应该“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可他却这样做了,同学们你们想说什么?
生:刘备不顾自己的身份、年龄,就是为了显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刘备这样做正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诚心,想感动诸葛亮。
生:刘备这样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可见他很想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生:我觉得刘备真是求贤如渴,对人才十分地尊重。
师:说得真好!读读这句话,把刘备恭恭敬敬等待的画面读出来。(生练习读)
点评:学生对“恭恭敬敬”一词没有真切的感受。引导学生联系电影、电视中所看过的画面,弥补缺少的感受,让学生在深切感受的基础上,对刘备这样身份尊贵的人恭恭敬敬地等候一个身份卑微的人,有表达的渴望。
师:还有哪些词能够感受到?
生:“半响功夫”“一个时辰”能感受到刘备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不耐烦,可见他真的很尊重诸葛亮。
师:刘备不光恭恭敬敬地等了,还等了很长时间。这么长时间,一般人都无法等下去,更何况外面是早春,春寒料峭,里面的人却在呼呼大睡;更何况是一位身份高贵的皇叔在等一个地位卑微的乡野村夫;更何况是一位47岁的长辈在等一个27岁的晚辈,在漫长的等待中,刘备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生:刘备会在想自己一定要耐心等下去,用自己的诚心感动诸葛亮。
生:刘备会在想等诸葛亮醒来,自己怎样说动诸葛亮帮助自己。
生:刘备也许会在想诸葛亮快点醒来吧。
生:刘会在想诸葛亮不管你睡到什么时候,我都要等你醒来,我不能叫醒你,否则就显得我太不尊重人才人。
师:是的,尽管等待的时间很漫长,内心很着急,刘备却这样恭恭敬敬地等候着。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地尊重啊!多么渴求啊!齐读这句话,把漫长的等待过程读出来。(生齐读)。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刘备心里,想刘备心中所想,更加深入地感受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
师:这部分处处都能体会出身份的悬殊、辈份的悬殊并未影响到刘备对诸葛亮这一人才的尊重,并未影响刘备对诸葛亮这一人才渴求。让我们把这部分齐读一遍,再次体会一下。
生:齐读这部分。
师:除了这部分,还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生:还可以从他们去之前的对话读出来。
师:(出示对话)你读一读。
生:读对话。
师:从这个“嚷道”你想到什么?
生:张飞很生气,很不满。
师:张飞生气的是什么?不满的是什么?
生:两次都未见着,现在又要去等第三次。
生:刘备一个将军居然这样三番二次地却拜访一个乡村野夫,真不应该。
生:诸葛亮这样一个无名之辈,不值得登门造访。
师:谁来学一学张飞,把心中不满、恼怒嚷出来?(男同学齐读一遍)
师:张飞生气了,刘备听了张飞的话也生气,他生气的又是什么?
生:张飞竟然这样不尊人才。
师:张飞觉得对待诸葛亮不需要三请四邀,刘备是这�
师:虽然前两次都未见着诸葛亮,可他会怎么想?
生:我一定要去第三次,肯定能见着。
生:说不定诸葛亮在考验我呢!我的心一定要诚啊!
师: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啊!刘备不光决定第三次去,去之前还专门请人占卦,挑选了一个好日子,刘备对诸葛亮真是尊重啊!
师:同学们你从刘备对张飞生气地说,还想到了什么?
生: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兄弟情谊很深,可现在却为了诸葛亮斥责张飞,可见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师:谁来学一学刘备生气地说?请大家齐读。(齐读刘备的话)
点评:抓住刘备对张飞、诸葛亮的态度以及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在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
师:刚才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刘备尊重人才,刘备求贤若渴,我们品味人物形象时,就是要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师:受刘备这么尊重的诸葛亮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你又从哪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诸葛亮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再找一找你的依据。(生浏览课文,思考人物特点,找一找画一画)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诸葛亮很有才华,从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可以看出来。刘备这样降低身份去邀请诸葛亮,迫切地想得到他的辅助,可见诸葛亮是人才。
生:刘备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鱼儿离不开水,刘备离不开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帮助很大,可见他非常聪明,才华横溢。
师:是的,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有了诸葛亮,刘备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冀。
生:还可以从第4小节可以看出诸葛亮聪明过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拔开去雾见到了青天。
生: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可见诸葛亮分析得很正确,这正说明诸葛亮是个奇才。
师:同学们真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人物形象。世人评价诸葛亮是旷世奇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点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才本领”。围绕“读了课文,你觉得刘备、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儿读出来的?”展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词、句,在朗读想像对比中品味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地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全方位地主动参与,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总结全文,揭示喻意: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正因为刘备的诚心诚意,正因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誓死效忠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那份虔诚,让你有什么启示?
生:我们要像刘备那样不气馁、坚持到底。
生:我们要像刘备那样为了得到人才不惜降低身份。
生:我们对人才一定要尊重。
生:我们邀请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师:是的,“三顾茅庐”这个词在现在是一个成语,除了包含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这个故事,还指诚心诚意地邀请别人。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也记住了这个成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五: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我国小说中人物形象是非常丰富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刘备、诸葛亮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刘备很看重兄弟情谊。
生:诸葛亮料事如神。
生:刘备有雄心壮志。
生: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师:同学说得都不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一读《三国演义》,好好研讨其中的人物形象。
点评: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感悟的平台,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想象,自由表达。从整体感悟,细处摄神,感悟人物形象。
1、在重点词句中感悟: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点。课文从刘备的动作、语言可以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教学中让学生找找从哪些词能深切感受到。抓住“下马步行”“恭恭敬敬”等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2、在想象补白中感悟
清初学者陆世仪说:“悟者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想象是思的表现方式之一。为了更深入地感悟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刘备二次都未见着诸葛亮心中会想什么,刘备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会想什么,让学生走进刘备心里,体会感悟。《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也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课文经过改编,适合小学生阅读,但也失去了原著中精彩的地方。课前让学生读读原著,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刘备、诸葛亮的身份年龄以及省去的精彩部分,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3、在对比反差中感悟:
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暗藏的对比反差,感悟人物形象。张飞、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刘备对张飞、诸葛亮的不同态度;刘备的所作所为与自身身份、年龄的反差都能折射出刘备的人物特点。抓住这些学生更能深切地感悟人物形象。
江都市实验小学 蒋淑贞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本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文章中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中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分为三段。即:第一段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二段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是课文的重点。第三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设计思路: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先进行细读课文,感悟体会:鲜明的对比;精妙的比喻。接着精读课文,赏析品味最精彩的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加深领会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对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刻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初步感知刘备渴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感悟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出“文眼”。
1、指名读课题
2、“顾”是什么意思?(拜访)“茅庐”指的是什么地方?谁“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怎样去拜访诸葛亮的?(引导生说说议议,学生点出“诚心诚意”)
师:孩子,你真棒,一眼就看出刘备的心思,也把我们文章的眼睛找到了。为了奖励你,第一自然段由你来读。
3、让生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理念:“借题直入”法让学生既能温故上节课所学内容,又引出本文的文眼“诚心诚意”一词,还能在简单的问答中调动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可谓是“一石三鸟”。〗
师: 第一次,刘备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到了寒冬腊月,刘备又决定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来到了隆中,隆中有着怎样的景色呢?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多媒体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二、赏景入境,巧喻“卧龙”。
1、作者除了写隆中的山冈,还有写了什么?
2、写山冈用了什么词?(蜿蜒)是什么意思?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像谁?
3、等待谁让他腾飞?
4、“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景色“秀丽宜人?真是一块宝地啊,不愧称为卧龙。这使我想起了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多媒体出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齐读。
〖设计理念: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 的烘托值得品味,秀丽的环境描写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诸葛亮的名言,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性格。〗
三、精讲点拨,“品味诚意”。
师: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人们都知道他有雄才大略,神机妙算。在那个群雄纷争的年代,很多人都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都不肯出山,而刘备却能让他走出茅庐,你知道诸葛亮到底被刘备的什么感动了?(生回答:诚心诚意)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他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里呢?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
(一)对比中的“诚心诚意”
1、多媒体出示:有关句子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2、指名读(评价:嚷、生气)
3、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生朗读。(如果读得不到位可说:张飞是个脾气急躁之人,此时你这个张飞太温柔了,再帮张飞嚷一次)
〖设计理念:“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个“嚷”字传神的再现了张飞的粗鲁,一个“生气”同时刻画了刘备不顾结拜生死情义,在刘备对生死之交的“气”中,对比反衬出他对诸葛亮的多么敬重,在指导感情朗读中有了对比,情感便有了升华。〗
4、自从“桃园三结义”后,刘备、张飞、关羽则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了。此时,刘备却为诸葛亮而与兄弟生气,可以看出刘备是多么的尊重人才,求贤如渴呀!他的诚心诚意还表现在那些地方?请读出来。
(二)细节中的“诚心诚意”。
1、 多媒体出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去轻轻敲门,……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2、学生默读,用笔在书上圈出词语。
3、指名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词语师生进行探究)
〖设计理念: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在这刘备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与虔诚。〗
(1)“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半里多路有多远?他为什么不直接骑到门前呢?读
(2)“轻轻地敲门”、“轻轻地走出去”,从“轻轻”你读出了什么?刘备为何让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恭恭敬敬”站着,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
(3)(弯腰低头)更恭敬了,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看看书上刘备这样一站就站了多久?
(4)(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孩子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此时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们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5)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身,又等啊等啊,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想见诸葛亮)既然这么迫切相见诸葛亮又为何在他睡觉的时候,而是恭恭敬敬地慢慢等啊等啊?
〖设计理念:透过“快步”品味出诸葛亮醒来时刘备的“急”与刘备先前的“不急”的等待对比中,更加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
四、课内外延伸,感知“雄才”。
1、刘备真是太希望得到有才能的人,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到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去请呢?读第4自然段
2、“茅塞顿开”意思是什么?(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3、此时的刘备听诸葛亮的分析就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此时他心中的疑团终于云霄雾散了。可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你知道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了那些胜仗吗?
多媒体出示: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等图文资料,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的重要!
5、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中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故事又有何作用?(待人诚恳、谦虚、尊重)
五、迁移运用,走近“三国”。
课后作业:
1、读一读下面这些词都跟什么故事有关?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苦肉计
夜走麦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生读词。
(2)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周瑜为什么要打黄盖吗?关羽又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又讲的是谁的故事?等等,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吗?(生:想)
(3)师:欲知下回故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对课外的延伸中,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孩子的好奇中,我以“讲书”的结尾形式戛然而止,将阅读的主动权推向了学生。〗
顾 茅 庐 篇1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 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
(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 )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 责 张 飞
诚 下 马 步 行 礼贤下士 阶 下 恭 候 求贤若渴
下 拜 谒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