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2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比较熟练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一、(课件出示:120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二、复习:
(课件出示:2组练习题,每组5道)
56÷9 74÷8 25÷4 36÷8 41÷6
80÷9 63÷8 13÷7 27÷5 66÷7
学生练习
男生女生分别进行比赛(横竖式都写),评出优胜组。
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四、小测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正确地列式解答不同类型的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
3、通过思考题的解答,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确地解答连除应用题;能正确地解答不同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解答不同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引入:我们学习了很多类型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来说说都学了哪些呢?(生讲师板:连乘、连除、除加、除减、乘加、乘减。)
请小朋友来做做下面这几道题是属于哪种类型的。
2、独立做:
(1)电视厂3个装配小组装配电视机3456台,每个装配小组有18人。平均每人装配多少台?
(2)玩具厂每个人每小时制作6个于玩具,9个工人工作8个时可以制作多少玩具?
(3)校办工厂计划每小时生产粉笔90盒,实际24小时生产粉笔2520盒。平均每小时比计划多生产多少盒?
独立做、个别说想法
小结:都是不同的类型
应用题有这么多不同的类型,那么怎么做才使我做正确呢?(要读题目、分析题目,想好了再写不能乱列式。)
二、对比练
1、(1)6匹马8天共吃草576千克,平均1匹马1天吃草多少千克?
(2)1匹马1天吃草12千克,6匹马8天共吃草多少千克?
独立做、个别汇报、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一题是连除、一题是连乘。
2、(1)玩具厂一月份12天生产积木9360盒,二月份比一月份每天多生产260盒。二月份每天生产积木多少盒?
(2)玩具厂一月份12天生产积木9360盒,三月份比一月份每天少生产260盒。三月份每天生产积木多少盒?
独立做、个别汇报、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题是除加、一题是除减。
3、小结:做题时特别要注意读题目、分析题目。
4、根据线段列式计算。
5、先从括号里选择条件和问题,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百货商场运来4箱热水瓶,每箱有8只,每只热水瓶84元,每只热水瓶多少元?一共值多少元?
三、思考题
1、2个小朋友2分削2支铅笔。照这样计算,4个小朋友削铅笔要几分?
2、3只猫3天吃3只老鼠。照这样计算,6只猫6天吃几只老鼠?
独立思考、说说想法。
四、作业:课堂作业第47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 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因为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 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 700×2=
21×4 = 23×2= 32×3=
2. 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 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4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动的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 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二、单元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小数之后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和平均分的经验密不可分。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安排了“分一分(一)”、“分一分(二)”、“比大小”“吃西瓜”四课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方法。
由于“分数”的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对抽象的分数意义的理解无疑是学习的难点,当然也是学习的重� 具体地说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的“数”的系统概念的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分数知识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建议: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且具有较大的理解层面上的难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使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折一折”、“试一试”、“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3、 学习分数 加减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借助图形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的算法原理。
四、教学案例:
案例1
《分一分(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涂色、折纸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1、猴头、桃子的图片。
2、正方形纸、水彩笔、直尺。
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分桃子
师:今天,课堂上来了两位小客人。瞧,他们是谁?
生异口同声:猴子(师出示猴头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咱们都知道他们最爱吃——
生异口同声:桃子。(师出示4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如果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
(学生思考,汇报)
生1:一只猴子2个桃子,另一只猴子也2个桃子。
生2:一只猴子3个桃子,另一只猴子1个桃子。
生3: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
师;�
生2: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公平,因为是平均分的。
师:对,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2 个,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如果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 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师拿去黑板上的2个桃子图片)
生:每只猴子分1个。
师:如果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应该怎么分?(师拿去黑板上的1个桃子图片)
生:1只猴子一半。(师把预先平均切开的1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2、表示“一半”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
(学生独立思考)
师;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和同伴交流一下吧!
(小组交流)
师:谁愿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展示给大家?
生1:我把一块橡皮分成2块,每块是一半。
师:想一想,怎么分成2块,每块是谁的一半。
生2:把一块橡皮平均分成2块,每块是橡皮的一半。
生3:我用1/2表示一半。
师:你在哪里见过?
生:在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你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生1、生2、生3、生4分别画了 表示一半。
师:刚才,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一半,真不错。下面,咱们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大屏幕播放: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是1/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刚才我们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一半,也就是分了这个桃子的1/2,请小朋友们说老师是怎么分的?
生: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桃子的1/2。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
(师生边做动作边说:“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
师: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1/2怎么写呢?
(师指导写1/2)
师:桃子的一半可以用1/2表示,物体或图形的一半也能用1/2表示吗?听了淘气的话,你们就知道了。
(大屏幕播放淘气说:“分别涂出它们的1/2。”以及课本56页涂一涂的内容)
(学生动手涂)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图形说一说它的1/2。
生1: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一片树叶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树叶的1/2。
……
师: 小朋友们不仅涂得好,说得也不错。
2、认识1/4、2/4、3/4、4/4
师:看见小朋友们津津有味地学习,笑笑也来了。听,她约我们干什么?
(大屏幕播放笑笑说:“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
(学生独立折纸)
师:谁把你折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拿着作品到前边介绍所折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种折法一样吗?如果笑笑看见了会高兴吗?为什么?
生:三种折法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所以笑笑会很高兴。
师:笑笑想约我们做涂色游戏,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大屏幕显示课本57页折一折:①、②、③、④的内容。)
师:这是做涂色游戏的方法和步骤,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读一读、涂一涂、说一说、填一填,小组合作完成好吗?
(学生动口说、动手涂、动笔填,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到前面来把你们的作品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1/4。
生2:我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2/4。
生3:我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3/4。
生4:我把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4/4。
师: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呢?
生4:就是涂了这张纸的全部。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张纸的4/4是什么意思?
生5:这张纸的4/4也就是这张纸。
(一组四名学生介绍作品后贴到黑板上并写上相应的分数。)
师:好,还有不同的涂法吗?请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
(生把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3、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像1/2、1/4、2/4……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道的请举手。
(一生说“分数”并板书课题)
师:你写的“分数”2字真漂亮,请领读一遍。
(生领读课题)
师:每个分数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3/4,中间的短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字叫分母,表示平均分了几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字叫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师板书: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读作四分之三
3
4
师:谁说说3/4的意思。
(生说略)
4、联系生活
师:你能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分数吗?
生1:我经常吃一个苹果的1/2。
生2:有一次,妈妈把一张油饼平均分成4份,爸爸吃了2/4,我和妈妈分别吃了1/4。
生3:我能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2份,用彩笔涂出它的5/32。
生4: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占世界的11/1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在报纸上看到的。
师:小朋友们从生活中发现了这么多分数,看来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啊!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用今天学过的分数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交流略)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学生独立作题,然后交流略)
3、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
(①、②、③小题略)
师:用4/6表示阴影,对吗?
生异口同声: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应该用8/12表示。
生:因为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2份,有8份涂了颜色,所以用8/12表示是对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阴影部分到底能不能用4/6表示?
(学生思考)
师 :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师:谁再来发表意见。
生:可以用4/6表示,假设中间的横线没有才能看出来。
生:在这个长方形中,竖着的几条线段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6份,这6份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是对的。
师: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来解释一下。
生(指着图形):中间竖着的5条线段确实把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可以。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个图形中的阴影,用4/6表示是对的,用8/12表示也可以,难道4/6和8/12相等吗?
师:对这个问题,谁有看法?
生:既然用4/6和8/12都可以表示阴影部分,那4/6和8/12肯定是相等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创新发现和精彩解释,4/6确实和8/12是相等的。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略)
师:老师相信,通过你们以后的学习,会有更大的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情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笔算。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学生用已有的笔算知识列出竖式计算
交流:板书: 3 0 或 2 5
观察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3804500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办法来计算?
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安排可以减少计算的错误,并使学生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认识正多边形,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美,利用拼图挖掘美。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正多边形。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童话的世界真奇妙,看,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特殊的小伙伴,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你们发现了这些小伙伴有什么特点吗?”
生:“是长方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
师:“关于这些图形你们知道什么小秘密吗?”
生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探究二
师:“大家说的真好,现在一位神秘嘉宾到来了。你们认识吗?”
录像:魔毯
师:“这位朋友从印度远道而来,让我们靠近好好认识以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毯都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有正方形,有三角形,有六边形,有五边形。”
师:“:这下我们的图形小伙伴都到齐了,请为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那样分,四人小组讨论。”
生①:“按边分,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生②:“按边的特点分,分为每条边长度相同,每条边长度不相同的。”
师:“这些图形,如果它们每条边长度相同,他们分别叫做正多边形。”如:五边形的五条边相等称正五边形。……(不相同的也要交待一下)
师:“这些正多边形还有什么秘密呢?”
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他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请小朋友动手折一折,并完成工作表。”
师:“通过工作表,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生:“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根数和边的根数一样。”
探究三
师:“小朋友,生活中的这些图形美不美?老师找来了一些美丽的图形,你们看,这些是什么?”
出示三角形,四边形,紧接着出现三角形和正方形拼起来的组合图形。
师:“看,这是小丁丁为新家厨房间设计的新地转,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它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
师:“小朋友,在用两种不同的图形拼地转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个不同的图形边的长度要一致。”
课内练习
练习一
师:“接下来我们来创造美吧,小朋友,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图形组成一张画,也可以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不同的图形拼一张图。最后在小组里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评选!
课后小结
本课小结
今天你们又学习了哪些新本领?
⑴每条边长度相同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⑵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条数和边的条数一样。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练习册76、77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8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课是北师版三年级上册《购物》,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导入新课是旧中引新。讲授新课时,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了新知识.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一)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本班学生特点,坚持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这一基本原则,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小组探讨学习的方法解决本课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新课
1、情境导入教学例1: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从图上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说明图意.
2、老师提出问题:
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
请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再说一说怎样列算式,为什么,教师板书
3、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总结方法,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请学生说一说那种方法更好。引导学生观察强调说明用一个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4、学生提出问题,其余学生练习
5、小结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反馈做试一试:
第1、2题由学生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第4题先找学生说一说,再板演完成,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小结
学生说收获,教师总结,布置作业,下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
第一单元:
与实践活动内容: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的主要与实践活动内容是: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并能够正确使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由于克、千克、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本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三者的不同。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是: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并能够正确使用。
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信息窗呈现的是四个小朋友正在翻阅百科全书,了解动物知识的情境。通过阅读,他们了解了“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世界上最小狗大约重1千克”“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等知识,从而引出问题: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进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称一称,比一比,了解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知识,了解三种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将三者形成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自然界中的数学,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实践活动设想:
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克、千克
2、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天平、砝码、教学挂图以及一些带包装的常见物品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你们看,四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他们正在看《动物趣闻》呢!让我们和他们一切去了解一下动物的知识吧!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
1、他们从书中了解了哪些关于动物的知识?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授:
出示问题:1克有多重?
1、你知道
1克有多重吗?联系你平时见过的东西,估计一下。(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多重是1克。
(估计:一片口香糖大约是1克;一粒花生米大约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用天平演示操作,认识1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扩展学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
4、拿出自己准备的较轻的物品,自己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最后,再称一称,验证一下。
5、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作单位吗?出示问题:1千克有多重?
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
(估计:1暖瓶水约重1千克;两袋盐重1千克……)
7、认识1千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8、克与千克是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9、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全班交流)
10、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小组内交流)
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
三、巩固与应用:
1、看图说说这些物品有多重?(自主练习1)
(引导学生学会看秤和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记。)
2、实践活动:掂一掂,称一称(自主练习3)
(注意让学生先通过掂一掂估计一下,再动手称一称。小组合作进行活动。)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克与千克
克g
千克kg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学生对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不太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进一步加强练习与巩固,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两个单位的使用。
第二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教具、学具准备:
袋装大米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谁记得是什么?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练习,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千克=( )克5000克=( )千克
( )千克=8000克( )克=4千克
4、下面的物品可能有多重?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自主练习2)
二、新授:
1、出示: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
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
(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吨的知识。)
2、出示小博士的话:1000千克就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1吨=1000千克
3、感受1吨
4、请几位学生抬一袋大米,感受一下,这袋大米重25千克,那么40袋大米大约重1吨。
5、什么物品一般用吨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回答。
2、自主练习5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你问我答。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6
指名说说图意
自己完成:这艘船能一次将货物运完吗?
全班交流
4、自主练习7
出示图画:认识它们吗?
自己试着填一填
说说为什么填写这样的单位
说说你对这些动物的了解。
作业:
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板书设计:
认识吨(t)
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教学时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
第三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8
出示挂图:认识这几种球吗?
说说它们分别是多重?
哪种球最重?哪种球最轻?
排球比篮球轻多少克?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自主练习9
小组竞赛,开火车
要求:书写端正,速度快,正确率高
3、自主练习10
自己完成,同位互相检查,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全班交流: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
4、自主练习11
出示挂图:一个超市的粮食专柜
今天有什么粮食?价格分别是多少?
(注意特价大米,理解“限买”)
买4千克绿豆需要多少钱?
买5千克大米,你想怎么买?需要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自主练习1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课外调查情况
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6、自主练习13
师生、生生做游戏:猜体重
7、你知道吗?
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
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8、小常识: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学生交流: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在哪儿见过的?一般用它称什么物品?……
三、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学生对三个质量单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这还不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必须加强学生的平日运用,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
第四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页。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小食品及蔬菜、水果,秤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导入:
看,今天我们准备了这么多东西,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开个小超市,怎么样?
师生动手整理
聘请超市小营业员
二、我学会了吗?
1、小超市开业了!先请我们的营业员来介绍一下里面的商品吧!
(重点放在物品的质量)
2、估一估,多少个香蕉大约重1千克?
(估计后,可以称一下进行验证。)
3、你喜欢的食品重多少克?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200个呢?
5、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教学反思:
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了学到的知识,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效果较好。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2、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组合学生解答练习七中的习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1、第2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时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第4题
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
(1)两个倍数为什么不一样?
(2)再过一年(即小孩7岁时),老人的年龄是小孩的几倍?小孩8岁时呢?
(3)有什么规律吗?
3、第5题
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每周存的钱数越多,存的周数就越少”的规律。
4、第7题
数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知道比较“谁打字打得快”,是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打的字数多。学生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解答:
看1分谁打字多。
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看6分谁打字多。
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5、第8题
数学中要结合这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可以:
(1)理解题意,说说从弄脏的购货发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7、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
看1分谁打字多。
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看6分谁打字多。
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设计说明】
1、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利用猜谜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2、重视直观教学,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通过数格、拨钟面等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是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
【重点难点】
1、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2、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一、引入新课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跑不停。
出示谜底:时钟
2、教师拿出钟面并提问。
(1)“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2)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
(3)1时=( )分? 1分=( )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如:9时15分 、7时3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教师课件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
2、老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
3、同桌互相交流。
4、小组汇报:
(1)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2)两个时间在同一个小时内,所以45-30=15,是15分钟。
5、做一做:出示超市情境图,营业时间 早9:00开门,晚8:00关门,现在是早上8:40,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汇报
6、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方法。
老师总结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1、达标测评: 星期六小红9:10做作业,到9:40完成。算一算他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巩固深化: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2、 算一算,填一填。
3. 想一想,说一说。
一列火车本应 9﹕15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什么时候才能到达?
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学习寄语。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3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
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
正方体
五、学具:
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 一 搭
游戏一
游戏二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4
教学内容:
P2P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师生一同复习乘法口诀。
2、 教师向学生出示口算乘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二、 新授
1、 小树有多少棵?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出问题:小树有多少棵?
2、 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 学生完成本道题
4、 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5、 完成P1第2题,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 完成P1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三、 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 1~2 学生独立完成。
2、 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 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 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学生互相背诵,接力背诵也可以有其他方式。
学生听算,写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1、 20+20+20=60
2、 20×3=60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将答案写在书上。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可拓展到课堂外及放学后进行。
学生互相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挂图
20+20+20=60 20×3=60(2×3=6)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5
第1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
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
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
2、正如同学们所猜,我这位朋友买的是晚上9时到西安,闹了个小误会,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几个9时?你有办法避免这种误会吗?
3、教师板书:晚上9时 上午9时
4、师: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方法来区分两个不同的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
二、 探究新知
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书。
3、自学反馈。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时?
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
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
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反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
板书设计:
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
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6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友来到了郊外进行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忙,用手势告诉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
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设计意图:在认识1/2的基础上,由感性经验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创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4、比较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行比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经过猜测、操作、讨论、发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
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17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 )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 )厘米
43毫米+17毫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60米=( )厘米
22分米+8分米=( )分米=( )米
30厘米=( )毫米
90毫米=( )厘米
45分米-36分米=( )分米=( )厘米
86厘米-46厘米=( )厘米=( )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和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引入新课时通过呈现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的活动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8时古丽才起床,而小兰已经开始上课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表、评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8时的时候北京的小兰在教室里认真地上课,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两地的日出时间有差别,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要晚大约2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地方上课时间表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两个小朋友作息时间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第一幅主题图和下面的两个时间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天上午都有四节课。
生2:我发现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午休结束,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上课与下课的时刻都比北京启明小学推迟2时。
生3: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午休时间都是1时25分。
生4:上午11时35分小兰开始午休,古丽却刚刚做完眼保健操。
2、根据时间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出示教材72页三个钟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
②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去掉,保留下来的钟面就是所求。
(4)汇报答案。
第一幅图是小兰所看到的钟面;第三幅图是古丽所看到的钟面。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时间表。
(1)出示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内容。
小兰:下午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第五节课后是1时的大课间,然后上第六节课。
古丽:我们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然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
(2)组织学生认真读对话内容,理解意思后独立补充时间表。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19
内容:
教材第1~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情推理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教具:黄花片(6朵)、蓝花片(5朵)、红花片(8朵)
学具:方块(20个),三角形(5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牵引导入
1.春天美丽的花儿都开放了,看!(课件出示)花坛里的花开得真漂亮呀!这不还引来了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数花呢,(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2.师:比较每种花的朵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提出:
(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2)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3)黄花再添多少朵就和红花同样多?
(4)黄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提的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生答)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种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那就是“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4.那么倍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摆花片来研究。
二、认识“倍”
1.师摆花片:蓝花2朵,黄花6朵
师: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可以把它们圈起来表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请小朋友伸出手比划一下。
2.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小朋友上来圈一圈。
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3.再次感知
追问:为什么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个2朵?我们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请小朋友看着图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教师板贴。
4.如果我添上1朵蓝花,现在把蓝花看作一份,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5.小结:看来,要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首先要知道蓝花的朵数,再看黄花里面有几个蓝花那样的朵数,那么黄花就是蓝花的几倍。
6.操作
(1)要求:第一排摆3个方块,第二排摆6个方块,问:第二排方块的个数是第一排的几倍?怎样分就能一眼看出是2倍?追问:你为什么3个3个的分呢?
(2)要求:左边的小朋友摆三个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15个方块,两人说一说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几倍? (3)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作,左边的小朋友摆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方块,要使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4倍,看谁的方法最多?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蓝花和红花是怎样的关系。
1.(课件出示蓝花和红花),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自己在下面想一想该怎样圈就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倍。
2.问:你是怎样圈的?为什么2个2个圈在一起?红花朵数是蓝花的( )倍? 3.问:如果不摆花片,我们应该怎样去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呢?
小组讨论一下,并说说为什么?汇报交流。(板书:8÷2=4)
明确: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8朵红花里有几个2朵,也就是把8朵红花第2朵一份平均分,所以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指出: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的,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倍”。
四、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看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的?(把绿带子看作一份,红带子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是绿带子的5倍。)
2.想想做做3独立完成
思考:第二幅图中你是把几个胡萝卜连在一起的?为什么第一幅图中2个彩球连在一起,而第二幅图中要把4个萝卜连在一起呢?
3.想想做做4
教学反思:
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根据下面图式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
□○□=□
师: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吧!
2.提出学习目标
a、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b、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展示
(1)例2学生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师: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师: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2)例3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学生展示。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3)例4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线段图表示的意思,应怎么解决。
三、拓展知识外延
1.教材76、77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2.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七的第1、2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计算。
教学反思;
第4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学习例题
⑴观察例题图,说说小华和小红在做什么?
问: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⑵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笔算,小组交流。
⑶班级汇报:
列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⑷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班级交流,由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复杂之处在哪里?
1.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
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班级交流订正。
让学生数一数每题的积各有几位,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
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说一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要求口算哪些题,口算给同桌听,一人口算乘2的题,一人口算乘3的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图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用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
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
教学内容:
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
1吨=1000千克
5、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倍的认识》优秀教案
“倍”的认识是后面继续学习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好。本节复习课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教材112页9题时,通过分析题意、立解决、集体反馈几个步骤,让学生经历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倍”的认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乘法认知结构的优化。
2.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解决有关倍的问题时,经常会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相混淆,主要是因为对题意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本节复习课中,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从而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1题(5):飞机从北京飞往西安大约需要2小时,飞往乌鲁木齐的时间是飞往西安的2倍。北京飞往乌鲁木齐大约需要几小时?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倍的知识。
①“倍”的意义: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意义:一个数中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复习有关倍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对倍的知识的回顾和问题解决,使学生对“倍”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及解题方法,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倍的认识的解题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1)课件出示教材112页9题。
4元16元 ()元 ()元
①笔袋的价钱是三角尺的几倍?
②一盒彩笔的价钱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笔多少钱?
③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2)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三个问题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第三个问题是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3)学生先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第一个问题:16÷4=4;第二个问题:4×9=36(元);第三个问题:16÷2=8(元)]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问题:①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指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样的问题不用写单位名称;②两个数相比较时,把标准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另一个数就是它的几倍)
(5)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答。
(6)引导学生讨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道题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和二者的区别,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17题:兴华村前年只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使用天然气的户数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气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户。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多少户?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寻找解题方法。
(3)列式解答。
16×4=(户) +20=84(户)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4页思考题。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区别:
(1)意义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有单位名称,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没有单位名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1
设计说明
1.结合情境,进行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呈现淘气存零用钱的情境,引入小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
在上课的开始,首先进行了整数加减法的复习,并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应从哪位开始算起。通过复习,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引导。当学生在解决所提的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的汇报中,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学生马上就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复习的铺垫和探究中适时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最后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
1.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笔算:35+52 168-27
想一想:
(1)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位开始算起?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汇报。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回顾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同时,为探究新知作铺垫。
⊙探究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1)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
(2)说说获取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用加法解答,列式为11.5+3.2)
(4)探究算理和算法。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
组织学生各自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学生集体交流后个别汇报。
预设
生1: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11.5元=115角 3.2元=32角
115角+32角=147角147角=14.7元
生2:用竖式计算。 生3:用小数计算。
(5)组织学生讨论:
①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②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不对齐就不能直接相加)
(6)集体评议:哪种算法比较简单?(教师引导学生直接用小数来计算并掌握这种算法和算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2
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混合运算”“加与减”“乘与除”等数的运算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注:
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多,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复习巩固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练习中出现过的错误进行回顾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计算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组织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错误的再次出现。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搜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复习“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都学过哪些运算?
预设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上节课已经复习过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整数的相关运算。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数的运算”的相关知识。
(1)复习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92页3题。
师:请同学们圈一圈,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个体汇报。
师相机指导,学生结合点子图和小棒图重点说清每步计算的实际意义,巩固算理。
(2)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习题:
327+46-135 (126-62)×6
1000-582-10472÷8+75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运算顺序。
让全做对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3)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习题:
80×3=70×9=40×6=500×9=
100×5=6×300=420÷7=630÷7=
900÷3=2×20xx=7×60=400÷8=
学生开火车计算。
指名说算法后,一起回顾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积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92页7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独立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
指名汇报思考问题的方法。
预设
生1:我从问题入手,要求应找回多少元,要用付的钱数减去买篮球花的钱数。
生2:我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先求出4个篮球一共花的钱数,再用200减去买篮球一共花的钱数,所得的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我认为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弄清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按部就班地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3
教学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多数学生的视野不开阔,认知水平较欠缺。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应该说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这些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怎样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创设直观的、形象的、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使教材"活"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学生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引领学生开展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是我本节课研究的任务之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本课的教学将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
本节课采用PPT、结合动画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课件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描绘图形一周的边线"这一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周长的基本概念。除此之外,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其它图形,先让学生动手尝试描出图形的边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再用课件动画展示画边线的方法,以订正纠错、引领学生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课件采用互动交流形式使用,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图形的周长,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机会,实现了课件资源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数学活动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否愿意互相合作、互相交流,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情境创设、新知学习和知识运用过程中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体运用如下:
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一环节中,出示小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情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在再次感知这一环节中出示在几幅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让学生动手比划一下这些图形的周长,同时,用课件一一演示,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再出示一些图形,这些图形有没有周长,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并自然地过渡到下面的教学过程。在进一步感知周长概念这一环节里,为了突破"封闭图形"这一概念,多媒体课件在这一环节中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在实际测量,深化理解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树叶,启发学生算一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对于曲线图形的测量方法,运用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化曲为直"的这一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栅栏图,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与生活挂上钩,很快让学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栅栏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长。在知识升华,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课件出示两个彩旗方阵,让学生分组讨论哪条线路长生再汇报,但是每个班的孩子的"四维"不可能齐步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师用课件将彩旗队的这两条路线一一展示,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教法与学法及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情境中呈现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引到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充分的交流过程中认识周长,掌握测量常见图形周长的方法。
学法:1、观察操作法。2、合作交流法。
教法:情境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动画情节)
2、引导观察,建立认知:(指着画面上小蚂蚁走过的路线)仔细观察,小蚂蚁在干嘛?它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跑步的?
3、初步感知。
我们把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让我们再看一次(再次播放课件)
(设计说明: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出示小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情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让学生观察、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再次感知
1、(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你能找出钟面、游泳池、篮球场、花园的周长吗?
生一边说一边比划它们的周长。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边说边比划的同时运用课件相机地演示出物体的周长,并且闪烁一次,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了"周长"。)
2、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出示课件中的多个图形)下列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
(此处根据学生回答运用课件相机给予判断,让学生更清楚、更明了)
(2)(用课件出示几组图形)仔细比较,谁的。周长长一些?
(最后出示一个封闭的和一个不封闭的图形)比一比?
此时,学生都认为那个封闭的图形的周长比较长,师用课件操作,将那个未封闭的图形继续扩大,生都看傻眼了,马上意识到一定要是封闭图形,才会有周长。
揭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的周长。
(设计说明:此处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就不能确定它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完善周长的概念,此处成功地运用课件解决了这一难点。)
3、找一找。
你能找到我们身边物体或图形有周长吗?
生汇报并比划。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4、比较周长的长短。
(1)目测。从生刚刚找出的周长中,师随机提问,黑板的周长和文具盒的周长哪个长?你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2)测量。(出示课件)这几个图形� )
(3)学生活动。
(4)学生反馈。反馈时说出测量的方法,量出了几条�
5、小结: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如何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光是口说,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此处,用课件展示了如果用绳测法来量曲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变曲为直"的这个过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小花园围上栅栏,需要多少米?(课件出示栅栏图片)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里面有你不理解的知识吗?
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设计说明:如今的孩子,也许见过栅栏,但是对栅栏这个词比较陌生,围栅栏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此处用课件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基础与生活挂上钩,很快让学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栅栏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长。)
四、知识升华,拓展延伸
1、彩旗队策划了两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长?为什么?(课件出示彩旗队路线图)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部分学生还心存疑问:真的是这样吗?(这时师用课件演示两条路线。)
(设计说明:此处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但是每个班的孩子的思维不可能齐步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师用课件将彩旗队的这两条路线一一展示,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2、龟兔赛跑,它们跑的路程一样吗?
3、两人合作测量腰围、头围、胸围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计算教室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栅栏的长度,再结合学校的"金秋体育节"拓展到彩旗队中的问题以及为自己班设计标语牌的实际问题,最后还是回归到生活中,测量和比较腰围、头围、胸围既是对周长概念的巩固,又密切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玩"中用所学的周长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纵观整堂课,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
"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动画效果,让学生观察、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的方式,找出其他物品的周长。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周长的含义,发展了数学思考。
二、让儿童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形成概念。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让学生找图形的周长,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物体周长的含义,而这其中,为了突破"封闭图形"这一难点,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用最直观地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就不能确定它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完善周长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身边物体的周长,再次感知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因此,课的结尾,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对腰围策量的实践活动,这样,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让儿童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想法求出四个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然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如何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光是口说,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此处,用课件展示了如果用绳测法来量曲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变曲为直"的这个过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纵观整节课,我感觉最遗憾还是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四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后进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4
教学内容:教科书P27 28页的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学会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2、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交换律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语引入,从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情境。
二、探究体验:
1、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加法的验算方法,从已有的认识出发,去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掌握两种验算方法:
(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实践应用:完成书上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5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学会口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 培养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游乐园的情境,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为下面学习乘法做背景。
二、探究新知
1、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提出问题:坐碰碰车20元,3人需要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20×3=
提出问题:要怎样计算呢?
预设1:可以用加法计算,20+20+20=60
预设2:2个十乘3是6个十,也就是60。
提出问题:那200×3=多少呢?
预设:2个百乘3是6个百,也就是600。
2、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提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呢?
预设1:12+12+12=36。
预设2:把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
预设3:用3乘2等于6写在个位,1乘3等于3写在十位,就是36。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3写到十位上呢?
预设:因为1表示1个十,1个十乘3就是3个十。
提出问题:想一想,12×4=应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2乘4等于8写到个位上,1乘4等于4写到十位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 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 700×2=
21×4 = 23×2= 32×3=
2、 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多少钱?
3、 一共运来多少千克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口算算法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预设2:两位数乘一位数,把两位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乘一位数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理清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2、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描述,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3、获得一些初步为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得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引入(飞镖)
1、引出“可能”
今天老师要请大家一起玩个游戏,你们喜欢吗?(出示转盘)
请两个学生上来比赛,猜猜谁会赢?
教师小结:刚才这两位同学在没有比赛之前,我们是不能确定他们的输赢情况,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可能”来描述。
现在谁能用可能一次来说说他们两个的输赢情况。
2、引出“不可能”、一定
比赛开始,规则每人投5次,等到第一位同学投完第5次,随机再让学生猜猜他们的输赢情况,并说说理由。从而引出“一定”、“不可能”
(板书:(一定--确定)
(不可能--确定)
3、小结:刚才我们所讲到的“可能、不可能、一定”它是判断一件事情会不会发生的三种情况。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有些事情它可能发生,有些事情它不可能发生,而有些事情则一定发生,下面的事情请你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说一说。
4、练习(课件出示)
(1)小红说:“出生到现在我没有吃过一点东西。”
(2)太阳从西边出来。
(3)吃饭时,有人用左手拿筷子。
(4)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5、教师说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
(1)两个因数相乘,积是两位数。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是两位数。
(3)一个人身高10米。
(4)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二、操作活动探索规律
1、出示活动要求
(1)每人摸3次,摸的时候要按顺序,不能抢。
(2)摸之前将棋子摇一摇,任意摸出一个,小组长记录是什么颜色,然后把棋放回袋子再摸。
(3)小组长统计一共摸了几次,白棋几次,黑棋几次。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摸球情况
请各组的组长汇报你们组的摸球情况。(师将学生的摸球的情况统计在记录表中)仔细地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袋子里装有什么颜色的'棋子,以及两种棋子数量的多少。
5、验证猜测结果
6、师小结:通过再一次的实验证明,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数量)数量多的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少。那么两者的数量相等或差不多时,它们可能性就差不多了。
三、生活应用
我们掌握了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利用它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1、现在我们再来玩玩这个飞镖游戏吧(请两位学生上来)
(1)猜猜他们两个投在那个地方的可能性大一些
(2)学生投了几次之后,猜猜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随机察看情况)
2、定分
老师这儿有一个没有定分的飞镖,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觉得如何定分最合理?
3、摸奖
瞧,元旦马上到了,一百商店举行摸奖活动,规定凡是摸到白球均可获得价值100元的精美礼品。你会选择那一只摸奖工具箱。(说说你的理由)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7
【教学内容】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 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 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 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平,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平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平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习
老师也表示了几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同学们当小老师判断一下,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为什么?
师:看来,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平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认识三分之一
这张纸片,阴影部分能用分数来表示?
你怎么知道能用三分之一来表示?
怎么证明这样分是平均分?(剪开)
大家的眼真锐利。
能说说,什么是三分之一?
(四)认识几分之一
1、独立探索
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
同位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看看谁创造的分数最好?
谁愿把你创造的分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的分数,不要回避,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老师刚才搜集了一些同学们创作的分数,一起来判断一下?
同学们,真聪明,创造了那么多分数,你还能说出其它分数来吗?
能不能都写出来?
分数有多少个?
观察一下,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像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板书:几分之一)
2、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今天,学习内容在课本75-76页,请同学们看书。
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同位两个,举个分数,互相说说,分数各部分名称。
3、小资料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那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想知道吗?
一起来看个小资料,自己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想?
三、练习应用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课都积极努力,下面,考考大家。
78页1、2、 3
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道较灵活的题目,看谁能想出来?
咱们班同学真聪明,这节课上到这里。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8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比较。
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摸球实验——机智问答——解释生活现象——描述生活现象。从摸球实验入手使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通过摸球游戏引入可能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游戏,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学习态度。
机智问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对应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帮小明解释生活现象,将知识从纸上延伸到生活中,学生明确学习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生活现象,进行简单的推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在如何突破重难点时,注重学生的体验,提出问题后,先猜测结果是什么?再实践验证,看看实际和猜测是否一致。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从而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开始,又摸球游戏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来树立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从而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在练习时又创设了小明这个小朋友的一些活动,都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如天气,上街等情境,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非常浓厚。最后,你能用今天所学的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吗?因为学生学习了知识就可以用,所以学生参与的特别积极,也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
二、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
本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从一开始的个别人摸球,得出一定性和可能性,再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从学生摸到黄球和白球次数的不同,来猜测盒中的黄球和白球的多少,再到验证猜测是否准确,从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个结论。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亲历知识探索的过程,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后,结合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有特定的词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三、重视组织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交流。
在重视学生进行充分的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某些事件的可能性或对事件的推测结果先进行独立思考,并用特殊的语言来描述,再引导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测结果先与同伴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交流,一次是将摸球结果,猜测的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第二次是用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发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机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即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个教育教学新理念。四、重视小组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本课中的小组合作有两次,一次是摸球游戏是以6—8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次是最后用所学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以4人小组为单位。我的学生已经三年级了,小组活动已经可以很有序地进行了,明确了问题后,孩子们自行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活动或是讨论、交流,或是游戏。虽说不是非常有效,但是普通的活动都可以进行了,像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活动还是无所适从,没有什么有效的结果。如何使小组活动真正做到有效,如何使小组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几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