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3篇正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3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位数时商111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45:563:7429654:925:5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760:4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

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

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 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

⒉ 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115~117页。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建立起对称的概念。

2.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过程,在此过程中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3.感受生活中物体的对称美,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对称

1.开门见山,指出学习课题:对称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对称。

2.独立看书第115~116页

教师:请同学们看书115~116页,边看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看了,想了,想不想说说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发现或看书后的想法。

要求:组内每个人均要发言,老师可以通过看、听、问的方式了解组内说的情况。

4.全班交流

抽代表在全班交流,有不同的。发现时,其他小组派代表补充,相同发现不重复发言。

要求:发言时要说明是组中集体的认识还是个别认识,如果有个别认识,应说明是谁认识到的。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调控,如果学生表达偏离建立对称概念的目标时,要适时适宜导回,并注意点到对称的本质,即对称事物(以及后面的轴对称图形)的共性:可以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完全一样。不要在美、漂亮这些非本质属性上过多纠缠!

有!于是便有了上面的教学安排。此安排充分利用了教科书上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教科书的作用。学生独立看、想,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在生活中(室内、室外、校外)找对称现象,拓宽对称外延的认识

(1)教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交流知道了许多物体是对称的。其实生活中远不止这些对称现象。想一想,你还发现过哪些物体是对称的?为什么说它是对称的?先独立想,再告诉同伴,好吗?

(2)抽代表全班交流,相互学习。

在解释为什么说它是对称时,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说出基本意思即可。

三、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对称的认识

(1)书上第117页第2题做墨渍图。

(2)书上第117页第3题:搭积木,无积木者可用小棒、图片等代替。要求:要边做边说,如:我搭了一口箱子,是对称的

四、在辨析中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通过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许多图片(也可就用书上第119页练习二十第1题的素材),让学生辨析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并简述原因。

五、通过生活中的反例进一步深化对对称的认识

教师:生活中有没有不对称的事物呢?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再相互说说,最后全班交流。教师要引导点穿:不对称的事物也有!但有些事物不对称的话就不美、不谐调、不方便。如:缺了一只眼、一只耳朵、一只手、一条腿的人或其他动物。

六、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称)能闭上眼睛想一想对称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吗?(可以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完全一样)

指出:正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现象,我们这个世界才会这样美丽、漂亮,想知道关于对称的更多知识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的活动较多,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做好引导,在活动后及时总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际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途径,是用任何语言也无法取代的宝贵经历。所以在教学中,当需要学生操作的时候,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的过程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重视操作中的适当引导。

学生的操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不加以引导,难免会流于形式,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操作切中要害,教师加强了对学生操作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每一次操作的目的,从而让操作真正成为学习新知的助推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剪刀正方形或长方形纸。

学生准备剪刀正方形或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组剪纸图片)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漂亮的剪纸是怎样做出来的吗?这些剪纸中藏着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这节课就可以学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精美的剪纸图案不仅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还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唤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实践,学习新知

1、学做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一起剪一剪。

(课件出示教材25页主题图)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看看剪纸的步骤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剪纸的步骤是:将纸对折—→画图案—→剪一剪—→打开。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和纸,一起来做漂亮的剪纸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展示作品,发现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①组织展示。

师:请大家把做好的剪纸放到黑板上,咱们来办一个剪纸展览吧。

学生将剪好的作品粘到黑板上。

②观察交流。

师:说一说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你们是怎样做出这些图形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总结出要得到轴对称图形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先把纸对折,第二是对折后只画出图形的一半。

2、想象完整的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教材第二个例题中的两幅图)

师:这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们能猜测整个图形是什么吗?

(学生进行观察、猜测)

(2)组织交流。

师:你们猜测的结果是什么?说说自己猜测的依据。

引导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3)操作验证。

让学生剪下附页1中的图4,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左图打开后是花瓶图案,右图打开后是短袖上衣图案。

3、猜测展开后的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第三个例题。

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和观察画面明确题意:问题中上面两幅图是对折前后的长方形纸,在对折后的纸上剪出了两个圆形的洞;下面四幅图是展开后的备选图形,要选出一幅正确的。

(2)猜测结果。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思考,猜想出结果,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师:先观察一下这两个圆分别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再想象与它对称的那个圆应该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

引导学生在交流时说出: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与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贴近对称轴一边的,同样道理上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远,与其对称的圆也应该是在远离对称轴一边的,因此图(3)是正确的。

(3)操作验证。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一下,照着第三个问题中的样子剪出两个圆,然后打开,看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作品,验证猜测的结果。

(4)回顾反思。

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猜测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猜测的结果,更能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篇7

第一单元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材分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

3. 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 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买书”一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小数含义的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难点:小数含义的理解。

关键:联系现实背景,结合具体内容,帮助理解。

课时安排:6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后编5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究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3。小游戏

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三、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几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红色长方形、黄色长方形、蓝色长方形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学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儿童画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装饰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一块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适呢?还能用长短来表述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我们身边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请你们找一找并摸一摸它们的。面,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观察铅笔盒盖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课件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表面的大小。

3、我们如果把黑板画在纸上是什么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在哪里?

4、(课件演示)观察这几个图形,它们的面又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封闭图形才有面的大小。

5、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

6、感知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比较了什么?所比较大小的部分有一个名字叫面积。

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完善面积的含义)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面积的定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两遍定义。

7、下面这四个图形中谁的面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

(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每人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谁能不借助学具很快比较出哪张彩纸的面积,哪张彩纸的面积最小。(学生活动)说说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汇报。

3、那么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红色和蓝色)

意见不统一,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张彩纸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你们的学具,动手试试。(四人小组活动)

4、小组汇报,交流反馈比较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学生看书,说说书上还介绍了哪些方法?

6、�

(三)解决问题。

1、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练习十八第1题)

2、判断方格纸中哪个图形的面积?

3、判断下面哪个图案的面积大?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儿童画配一块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长短来表述,要用什么来表述?

四、图案设计大赛。(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篇11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第107页第6题。

(1)出示例图,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3)师生共同归纳。

2.完成第107页第7题。

(1)自由读题,独立思考完成。

(2)集体校对。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指名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5)。

3.完成第107页第8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仔细观察,说说每组的规律。

(3)独立试着往下写。

(4)集体反馈并。

4.完成第107页第9题。

(1)引导看图,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填的正确。

(3)全班交流反馈。

5.完成第107页思考题。

(1)尝试独立解答,如有困难可请教你的同位或小组成员。

(2)集体交流思考方法。友情提醒:可以把第二个条件中的“2倍”在图上表示出来。

6.自由阅读“你知道吗?”

(1)自由阅读文字介绍。

(2)交流获得的信息。

(3)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信息。

(4)谈谈了解这些知识后的体会。

7.作业(小黑板出示)

(1)一桶色拉油,连桶共重5.1千克,桶重0.2千克。油重多少千克?

(2)一只茶杯4.5元,一支牙膏2.8元,一把牙刷3.6元。

①买一支牙膏和一把牙刷一共多少元?

②一只茶杯比一把牙刷贵多少元?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

三、反馈升华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