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司马光教学设计(优秀6篇)正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优秀6篇)》

时间: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二、理解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一讲。

三、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一讲。

教学难点 从司马光救友的故事中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简单介绍文言文的知识。板书课题 29.古文两篇

板书“司马光救友”,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你会想些什么?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一、准确、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背诵课文。

第一关:朗读课文关

闯关提示:

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分钟可以吗?)

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后学生读书,相互评价,老师相机指导。

二、语速适中,停顿恰当。(2分钟)

司马光救友

元《宋史》 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老师范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生齐读。

第二关:理解文意关

闯关宝典:

一、先自己借助注释、工具书或图文对照等方式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不懂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

(5分钟可以吗?)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按要求,先怎么,然后怎么,注意组长的作用。 对刚才的学习你还有疑问吗?交流,生问生答,教师相机点拨。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生回答,生板书。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遍古文,提醒注意根据故事的情节,选择恰当的语气、语速。教师再次相机指导朗读。

二、展开想象,在小组内讲讲这个故事。注意加上动作和表

情。(3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讲一讲。)

提醒不要受书上的文字限制。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急中生智)

第三关:背诵课文关

过关要求:

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

(提示:可以自由背,同桌比赛背,小组合作背等)

(4分钟后比比谁最棒!)

指名背诵,齐诵。

表扬学生,送一首儿歌《司马光砸缸》给他们。

出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二、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一句话。

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四、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小结:

同学们,文言文的学习一点也不难,大家很容易就完成任务了。 今后大家可以自由的去遨游文言文的海洋,去撷取一朵又一朵中国传统文化美丽的浪花。

课堂检测

1、按原文填空。

光生七岁, ,一儿登瓮, , ,光持石击瓮破之, ,儿得活。

2、司马光小时候遇事 、 、 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在事态危急的时刻,猛然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用成语( )来概括。

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这篇古文。

二、任选一个完成:

(一)发挥你的想象把这个故事写成400字左右的一篇文章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弟弟妹妹或长辈听,然后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29、古文两篇

司马光救友

元 《宋史》

起因:与群儿戏于庭

经过: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附】《司马光救友》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方法探索古代有司马光幼年砸缸破水救小孩的故事,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说司马光聪明在何处呢?就在于他的思维方法独特,即紧紧抓住了使水离开人这个问题的中心,用石头破缸。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取这种形式来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恰当路径,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本质就逐步缩小,利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将是很有效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有必要逐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种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学本课还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一、分组讨论。你认为救小朋友可以采用哪些办法?

二、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可以用梯子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跑去喊大人;有的说一起用力把水缸掀倒;有的说用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这些学生的汇报都是常用的办法,有可能危及落水孩子的生命。而司马光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迅速用石头砸缸。)

三、这些办法中,你认为谁的办法最好?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的办法最好。这样同学们对司马光机智聪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具】

小黑板、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教学过程】

1、定向

⑴ 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⑵ 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

(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3、练习

(说话练习)

⑴ 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⑵ 给课文标段号。

⑶ 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⑷ 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 伙伴 捉迷藏 亭子 躲在 扑通 急中生智 哗夸 机智 勇敢

5、作业

⑴ 读课文1遍。

⑵ 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⑶ 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 )砸缸救人。

2、介绍司马光。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 )缸。(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惊叫,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⑴ 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⑵ 急中生智。“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救人的原因。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四、词语训练: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五、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慌字中间没有—点。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什么地方?干什么?

2、自读第1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这时情况怎么样?谁来读?

(2)语汇议:是否读出了危险的语气。

(3)指导诗词:一不小心。

(4)指读,个别读,章读。

3、在这危险紧急关头,小朋友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和做法一样吗?用画出有关句子。自读2~3节。

4、反馈、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①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

②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④表演读这句话。

⑤且扩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话吗?

(2)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

①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指导读句子,表演朗读。

②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结果呢?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④如果这时大人赶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5、小结。

6、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表演课文:

板书设计:21·司马光

没有慌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有主张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认读课文中的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一两句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主动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设计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按着鸡吃米,它怎么也不肯吃;把它放在地上,它会主动地去找着吃。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抓住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自然生成,将会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2、正音:司、光。

3、学生质疑。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是怎样一个人?

(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提问,一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读通课文,把握整体。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生字,并联系课文组词、说句。

3、结合课文说说对司马光的认识。

(字词的教学仍不可放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学,不但学得有趣,而且有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找找课文哪一小节交待了这一内容,读一读。

2、司马光是怎样一个人?学习课文2----6小节,重点学习4、5、6小节。

(1)自由读课文的2、3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事情发生后,在场的小朋友是如何表现的?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为什么?

(3)对比朗读4、5小节。注意读出慌张急切的心情,读出司马光的冷静沉着,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4)课本剧表演《司马光砸缸》。

3、感情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研读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使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主动需要。)

四、拓展训练,主动内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想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通过说话的形式,进一步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使“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的思想真正得到内化。)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观察字形等方法随文识记“司、跌”等5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写好“司、庭、跌”3个生字。

2、通过跟老师读、画停顿符号等方法学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课文节奏。

3、借助注释、插图、微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

【教学流程】

一、旧知导课,揭示课题

1、揭题导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2、介绍复姓“司马”:司马光是一个人的名字,你知道他姓什么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姓氏歌,里面就提到了不少复姓,有哪些?(诸葛、东方、上官、欧阳)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复姓,叫——司马。

3、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也就是说他研究历史、写文章都非常厉害。他编写的《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很伟大的史书。

4、联系旧知,引出“文言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但是今天的课文和平时的课文很不一样,这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叫作“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二、读出节奏,读通课文

1、范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学文言文,文言文的朗读和现代文有点不一样,所以就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2、跟读:是不是我现代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想不想来学一学呢?好,捧起你们的书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逐句跟读)

3、开火车跟读:接下来我们开一列小火车好不好?(逐句开火车3—4人跟读,随时词卡正音)

4、集中正音(瓮、迸)。

5、联读:读准了字音,又跟着我这样读了几遍,接下来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读一读好吗?我们来联读,我读句子的句首,你们连着来把下面的句子读完整。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跟读长句:想不想再来读一读?我们接下来难度加大,跟着我来读长长的一句好不好?(生跟读)

7、自由读:想不想试着自己连起来把它读一读?好,那就自己大声地读几遍吧。

8、指名读。

9、画停顿符号:她棒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她读文言文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停顿了呀。我们来看一看,她在哪里做了小小的停顿?(齐答,师画斜杠)

10、引导发现人物后面的停顿。

11、引导发现动作后面的停顿。

12、小结:是呀,在表示人物名称和表示动作的词语后面稍稍作了停顿,这个文言文读起来味道就不一样了。

13、齐读:我们再一起捧起书本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吧。

三、读懂课文,讲好故事

(一)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1、粗知大意: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自由交流)

2、引出故事:你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了周老师这个故事大概的意思,让我知道了故事原来发生的情形就是——一起读(读第一句,其它隐灰)

3、借助不同的方式学习第一句。

(1)“群儿戏于庭”(标红)

借助注释理解“庭”:你是怎么读懂这个“庭”的?噢,注释告诉了我们这里的“庭”是庭院的意思。(圈画)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其实借助注释学文言文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注释在哪里出现过?对了,我们在学古诗的时候就碰到过。

引导发现文言文中词语的换序理解:戏于庭——在庭院中玩耍。聪明的你发现了吗,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顺序和我们今天说的不太一样。“戏于庭”是“在庭院里玩耍”。

换序理解(拓展):这样的说法你会吗?下课了,我们都跑到操场上游戏,古人会怎么说?在操场上游戏——戏于场。铃声一响,我们都回到了教师学习,又该怎么说?在教室里学习——习于室。小结:同学们可真厉害,都会学古人说话了。

文中的这群小朋友是在——庭院里玩耍。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半句话。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标红)

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一个小朋友爬到了一口瓮上面。“瓮”是什么?(微课)

合作表演“足跌没水中”:谁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是呀,“没水中”就是指那个小朋友沉入到水中了。

情景创设,谈感受:眼看着自己的小伙伴要被水淹没了,你的心情怎样?

情感朗读: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个短语。你能把这份心情读出来吗?试试看。

3、想象说话:那你会怎么办呢?想什么办法救出来呢?(指名2—3生)

(二)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1、了解其他人的做法:你们那么多的行为,文言文只用了一句话,那就是,读——众皆弃去。孩子们都怎么样了?(都跑开了,有的去找大人了,有的……有的……)

板书:众 弃去

2、读懂司马光的做法:只有司马光,他怎么办?一起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他怎么做的?(指名回答)你从哪里看到的?

3、演一演司马光: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板书:光 )持石击瓮,把这口瓮砸破了,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司马光击瓮破之的样子。

4、情境创设,感情朗读:司马光呀,司马光,当其他小伙伴们都跑了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跑呢?(谈感受,朗读)

5、了解人物形象:同学们,当小伙伴跌入瓮中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读——只有司马光——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指名2生回答,朗读,齐读)

6、读懂结局:果然,司马光的方法奏效了,一起读——水迸,儿得活。开火车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形?

7、小结:瓮被——砸破了,水——涌了出来,所以小孩——得救了。一起再来读一读。

8、齐读:看来你们真的把这个文言文的故事读懂了,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借助注释讲故事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接下来,我们要借助注释来讲一件这则故事吗?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2、推荐同桌讲故事:觉得自己的同桌讲得怎么样?推荐一位来讲一讲。(用讯飞呈现于屏幕之中)

3、检查是否借助注释。

4、师生合作文白互读,梳理结构。

5、文白对比,发现特点:刚才那位同学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话,课文只有短短两句话,你发现文言文有什么特点?(自主交流)

四、小结课堂,指导书写

1、男女生合作读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文化:其实啊在古代,读文言文还可以用吟唱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指导书写:庭、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