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4篇】正文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4篇】》

时间: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1

作者:蒋军艳    转贴自:武进马杭中心小学    点击数:175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正文网络学习是一场智能的革命,也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者联系世界的方式,对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者的知识与发展的空间,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因此,小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语文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对语文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比如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秦兵马俑》为例,谈谈小学语文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的一些看法,本课生动地描绘了秦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课文看似描写简单,实质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而教材所提供的有关秦兵马俑的信息是有限的,要充分领略秦兵马俑的艺术魅力,离不开生动具体的图片再现,要对他形成较全面的认知,离不开相关文字资料的补充阅读,采用网络教学,利用赏读课文、浏览网站、搜集资料、想象交流等符合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教学基本流程是:提供环境--个人探索--交流内化—总结升华--延伸拓展。

1、提供环境

对同一主题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秦兵马俑以“大、多、精、美”闻名于世,教材所提供的有关秦兵马俑的信息是有限的,要充分领略秦兵马俑的艺术魅力,离不开生动具体的图片再现,要对他对形成较全面的认知,离不开相关文字资料的补充阅读,因此利用校园网和internet交替,建立了“秦兵马俑”专题学习网站。网络的无限容量,使得语文教学所需要的资料可大量储存,而面对大量的原始材料,大多数的学生受年龄、心理、能力、时间、客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抽提内核真正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秦兵马俑”专题网站中,教师输入了大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有关于课文中所介绍的六种类型的兵马俑的大量的图片和相应的文字说明介绍;有关于秦兵马俑的发现、及所获荣誉;有关于秦兵马俑博物馆及三大俑坑的录像片,还有相关的歌曲、美文……,处理后的内容便于学生搜索,提高对有效信息的捕捉效率,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可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信息的沃土上自由耕耘。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心理充分自由安全的境界中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应提供便于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和学生一起借助网络,浏览资料、欣赏画面、展开想象,感受着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个性鲜明”,使学生在一种亲切感、安全感,乐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生动精美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资料,充满想象的乐曲,多种资源的整合使学生走向了综合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2、个人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网络环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化的空间,首先在学习、欣赏将军俑、武士俑等六种不同类型的兵马俑时,传统教学中,一般教师领着走,一二一,齐步走,逐个介绍这几类俑,这样机械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而本课在重点段落(3-9自然段)教学时,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兵马俑进行“个体研究”,如:我喜欢将军俑,那么点击它,便出现了有关将军俑的图文资料及相关视频,我就可以深入的进行探究学习了……在学生独立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他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看图片,浏览相关资料,品读课文描写,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采用个性化的方法,对网络信息进行检索、归纳、整理、内化成自己的成果,在小组中发言交流,至于成果交流,学生应能根据课文描写,结合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将理解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表现出来,也可以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在个人探索的过程中,阅读方式发生以下变革: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3、交流内化

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在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探究后,将自己感兴趣的一类俑的特点在小组、全班介绍(可用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辅助讲解),在说说喜欢的理由过程中学生调动着网站上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如根据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资料上所习得的语言帮助自己表达……通过小组、班级的合作互助学习,使对研究的同一类型兵马俑的学生对这一类兵马俑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让研究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的学生能够信息互补,形成对不同类型兵马俑较为全面的认识。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效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有效改善学生个体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

4、总结升华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的赞美,引领学生感受蕴藏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是这一自然段的重点,这也是全文教学的重点。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屏幕上展示一号坑的全景图,目睹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齐,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再加上音乐《秦兵马俑幻想曲》的渲染,同时通过语言的动情描述:“在遥远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火四起,秦始皇用了整整XX年时间,灭了六国,一统天下。在这十年间,有多少男儿告别年迈的父母,告别新婚的妻子,踏上征程,奔赴战场……”,在多种感观的刺激下,学生一定会借着想像的翅膀来到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军营,来到那战马嘶鸣,鏖战在即的历史画面,一定会为两千多年前的这支地下大军惊叹不已……此时,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民族自豪感的生成已是水到渠成了。最后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建成的“成果分享”提供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将面对这一“世界第八大奇迹”最想说的写下来,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真正宽容了差异,使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可能。这时,学生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朗读、欣赏、想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把秦兵马俑的美,雕塑艺术的美,传统文化的美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自己的血液里,达到文化的濡染作用。同阅读方式一样,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之下,写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是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这是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这是超媒体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它使学生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5、延伸拓展

学生通过网络学完《秦兵马俑》后,可能已经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起有关秦俑文化的一个知识体系,在建构的同时一定又会生成许多新的、感兴趣的问题,这时让学生点击“拓展阅读”利用网络进行课外专题性研究,激发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扩大到课外、校外,从而有效完善自我认知结构,最终完成“秦俑文化”这一知识的建构。

综上所述,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姓名:蒋军艳 单位:武进马杭中心小学

通讯地址:武进马杭中心小学

电话:--1011

课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在哪里吗?

2、在中国,在西安!在沉沉的黄土地下,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

3、知道“俑”是什么意思吗?

4、“秦”指秦代,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马的偶像。

5、通过预习,你对秦兵马俑有了哪些了解?

(可以是收集的资料,可以是书上的介绍。)

6、想亲眼目睹这支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古代帝国的雄兵是怎样的风采吗?

(播放图片)

7、看着这一支支金戈铁马,这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陶俑,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8、作者亲眼看到这些兵马俑时,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一读课文:

看看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对秦兵马俑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用横线划下来。

2、出示第一句:

理解“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指导朗读。

3、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举世无双”?

4、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理解“惟妙惟肖、绝无仅有”,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

(指导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配乐及图片)

3、看着这一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怎能不让我们为拥有这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而自豪呢?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1、作者是如何表现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呢?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它的举世无双的?

2、讨论交流:

⑴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⑵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3、指导朗读1~4句:

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

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折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而折服?

5、(出示画面)看着这一行行、一列列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你想到了些什么?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课文中还有哪一句和它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6、同学们,那一行行、一列列的金戈铁马,那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秦朝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让我们再次自豪地读──(出示字幕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激情升华

法国前总理雅克·希拉克感慨地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来到展厅时,心情激动地说:“我到过许多国家的考古工地,但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雄伟的场面。这里的一切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现在,学习了课文,我们对秦兵马俑有了更多的了解,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兵马俑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画面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

揭示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品词析句

1、整体把握:

⑴这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课件出示: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⑵默读思考:

课文哪部分是写规模宏大?哪部分是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

2、感受规模宏大:

⑴默读思考:

兵马俑规模宏大体现在哪里?着重介绍的是什么?

⑵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介绍的?

(举例、列数字)

结合理解统率、所向披靡。

3、感受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⑴默读思考: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兵马俑的哪些类型?作者抓住什么来写的?

板书:

将军俑

武士俑

骑兵俑

陶马

⑵欣赏将军俑:

①出示课件2:

将军俑的图片。

A、看图,问:

这是什么俑,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

B、指名回答。

C、看看课文是如何来描写武士俑的?

②出示课件3: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鹤冠

A、作者抓住什么来写的?

(身材、穿戴、神态)

B、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武士?

(久经沙场)

C、能通过你的朗读让人感受到将军俑久经沙场的形象吗?

结合理解:

身材魁梧、鹤冠、昂首挺胸、铠甲(看图)。

⑶合作赏俑:

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俑,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你能根据课文的描写分别用三个词来形容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的个性吗?

指导朗读。

过渡:

是呀,兵马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个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⑷感受个性鲜明:

出示课件4:

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故意炯,神态庄重,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在听侯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①读一读:

看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②好像一词能少吗?为什么?

③指导朗读。

⑸练习仿写:

出示课件5:

兵马俑图片。

①学习课文的写法,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说兵马俑的神态。

②学生交流。

小结:正如文中所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再次感受它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感受他丰富的想象。

⑹齐读第9小节。

三、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浏览有关秦兵马俑的网站,更全面地了解秦兵马俑。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列数字、举例子

类型众多: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

形象鲜明:神态各异、精美的艺术珍品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以其紧凑鲜明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述,充满深情地展现了秦兵马俑光辉灿烂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文化艺术。整篇课文涌动着一种浓浓的真情——一种对于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赞叹之情。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更像是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教学本篇课文,可在学生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情”字为切入口,让学生在情境中,在课文生动凝练、细腻传神的语言材料中,在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与碰撞中,受到心灵的熏陶,使自身情感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与作者情感的脉搏形成强烈共振,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请你用一个词语说说它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气势恢弘、举世无双……

2、秦兵马俑之所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因为它——

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指导朗读。

3、同学们,在出土的近8000多个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中,竟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近兵马俑。

二、品词析句,在文本语言中动情

1、学习4——9小节。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4——9小节,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师:的确,大厅里的兵马俑类型众多,每一件都是极为精湛的艺术珍品。板书:类型众多

(2)出示第4小节

出示: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师:每一种类型的兵马俑都有不同的穿着打扮,也有着不同的动作神态,而这些恰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我们一起来看看描写将军俑的这段文字。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将军俑的样子,并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将军俑。

学生交流:

威风凛凛、神态自若、沉着镇定、英姿飒爽、气宇轩昂……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你心目中的将军形象表现出来吗?

指导朗读

(3)自学5——9小节

刚才我们通过将军俑神态、动作的研究,了解了将军俑的威风凛凛,久经沙场的个性特点。那么,武士俑、骑兵俑等等又有什么个性特点呢?请你仔细品读5——9小节中其中的一节,细细体会。

学生自由读。交流,

师:谁来说好所武士俑有什么个性特点?

出示第五小节:武士佣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一律挽成了偏向左侧的发髻。他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生:威武凝重、训练有素、体格健壮、蓄势待发、整装待发……

师:能抓住武士俑的神态、动作描写。

师:从武士俑的神态中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他们个个蓄势待发。这样的军队一定无往不盛。

(4)武士俑威武凝重、高大威猛、英勇善战,那么其他的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交流,让老师对秦兵马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请你挑选你最喜欢的有关段落读给同桌听,把你的理解,感受通过朗读让对方感受到。

学生互读

(5)学习第10小节。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秦朝大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博大场面。我们迈过静静流淌的时间之河,从这些兵马俑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我们再靠近一点,近距离地去欣赏他们各自的不同神态。

A、出示一组神态不同的兵俑图片。

B、出示: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有的凝视远方。引读

C、课文中,是怎样用生动的笔墨来细致描述兵马俑各自不同神态的呢?

再出示联想的句子: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好像随时准备出征;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生:这样写,把兵马俑写活了。

生:兵马俑是雕塑,这样写,赋予了它生命。

生:课文这样写向我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战士。……

师:作者丰富的联想,把兵马俑写活了,使他们富有了感情。

D、说话练习

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是写也写不完的,请你仔细观察,展开联想,学着文中的句式,继续写下去。

出示:有的,好象。

学生交流

E、正如文中所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再次感受它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感受他丰富的想象。齐读第10小节。

F、正因为兵马俑不仅——而且——引读,(再次出示过渡句)所以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板书:形象鲜明

三、主题升华,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秦兵马俑,这沉醉了几千年的瑰宝,一朝腥来,震撼了全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为这雄心万丈的祖先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自豪!我们又仿佛看见那疾驰而来发军阵,听见战马的嘶鸣,让我们满怀激情,朗读最后一节。

四、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浏览有关秦兵马俑的网站,更全面地了解秦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