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整理的阿q正传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阿Q正传》经典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阿Q正传》经典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小说的故事内容。
2、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
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加工能力,让阿Q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鲜活起来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研读法
引言
十四、五岁时读《阿Q正传》,觉得《阿Q正传》是世界上最难懂的书,虽然老师讲过《阿Q正传》是伟大名著,但十几页一口气读下来,像是一碗饭里藏着三分之二的生米,实在不明白,又不好意思问,于是在心里反复寻思。寻思的主题是:阿Q到底是白痴还是弱智,精神不正常吧?
二十岁时读《阿Q正传》,觉得《阿Q正传》是世界上最滑稽的书,读到一半就笑得直不起腰,
三十岁时读《阿Q正传》,《阿Q正传》成了世界上最深刻的书。
阿Q是多么的熟悉,在哪里我见过他。阿Q是如此的亲切,他是我的邻居,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同事,是身边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他的影子随处可见,无法磨灭。
现在的我不敢再读《阿Q正传》,因为那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书。阿Q成了我,我就是阿Q,而在千千万万人中,我发现了所有我熟悉的人物: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还有小D……这些活宝们都来到了我的身边,可我再也笑不出来,因为我知道自己也有一个圆,因为太努力,结果画成了瓜子形。
有关教学的一些想法:
1、《阿Q正传》是经典篇目,要上出新意,体现新课标精神。
2、在上课之前,想办法让学生最起码看三遍,名篇精读嘛。
3、他们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让他们写下来,因为新的一代人对此肯定会有新的想法。
4、不要先入为主,把老的东西灌输给他们,而是通过课堂让新旧观念碰撞,擦出火花来。
5、强调阅读《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并产生鉴赏的美感。
6、学习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从中感知了多少,让学生都能对阿Q“评头品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提前一个星期布置,跨一个周末,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初读课文,感知阿Q;再读阿Q,写下随笔;Q,Q。
第一课时:基本解读
先略去时代背景的累赘介绍,直面人物,让人物自己与学生对话,让学生从人物话语与文章自身的背景资料去领会阿Q生活的社会风貌。
1、阿Q人物形象分析——从原文当中找
出身:(低微,体现在哪里,姓名、与人的交往等,第一自然段等)
职业:(无固定职业 第二自然段 )
外貌:(高、矮、胖、瘦,让他们自己去想象,找出原文“瘦伶仃”、“赤膊”第三自然段)
衣着:(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描写去发挥,虽有电影有插图但不主张先看)
经济状况:(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目前状况)
性格与嗜好:(打人、骂人、赌博、耍流氓等)
语言分析:“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一类的“名言”。说说表现了阿Q什么心态。又让学生列举: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简略分析,点到即可,主要是熟悉课文)
行为分析:集中分析结合“思考·探究·练习”第二题来讲解五次动手打人
2、阿Q周围的人物分析:本选段主要是王胡、小尼姑
3、阿Q生活的环境分析:周围的人对阿Q的态度——很不屑,注定其悲剧的命运与结局。
(注:熟悉课文,初步感知人物,视条件可放映《阿Q正传》的电影片段,为精神胜利法的分析做准备)
第二课时:问题讨论与分析
1、有人说:阿Q性格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你认为呢?
让学生自行充分讨论,老师小结归纳。
精神胜利法的分析:
引用
(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2)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3)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4)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5)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6)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7)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8)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9)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10)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每一点均要求学生在原文找出相应的语言与动作。
2、讨论:阿Q精神有无可取之处?
3、讨论:阿Q只是属于那个腐朽的年代,现代的生活已经没有了阿Q生存的土壤了,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4、阿Q可以被改造吗?救治良方在文中有提示吗?
鲁迅一直致力于改造国民的Q被改造过来了吗?你在小说中标能不能找到?
5、和阿Q一样的短工也有不少,是什么造成了阿Q独特的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深入探讨与拓展
一、问题探究:
1、注意体会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抓住“会姓赵”“配姓赵”,说说这里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
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而赵太爷却说阿Q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并对阿Q又骂又打,他此时心里一定是觉得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当然他不准阿Q姓赵;其实阿Q姓赵真是说不清楚,最可恶而可笑的是,赵太爷太不讲理,他的所作所为,活脱
2、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3、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态?
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心态。以进过城而自负,是对于未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4、“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5、怎样理解这一句里“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
表面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6、联系上下文,说说“蒙”在此处有什么含义。
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这个意思在后文有详细的说明。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7、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结局。
8、“照例”说明什么?
“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一次,而是一种家常便饭。
9、“等候”一词用得妙在何处?
“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10、“””“呆笑”对刻画阿Q起什么作用?
摩着,来回摩擦,用力大概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之态。
11、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这揭示出一个怎样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12、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13、体会“蓬”“粗”用词的准确性。
“蓬”是听觉,“粗”是触觉,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的精神麻木,而且让他肉体也麻木了。
二、人物形象和背景分析(老师提供,让学生在自我充分解读的基础上,点拨提升对人物的认识)
1、阿Q
《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处在社会的Q性格的刻画。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Q的这一性格特征。他对于自己的身世很是渺茫,与别人口角时却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连老婆也娶下上,却偏偏要Q被迫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下他该自认失败了吧?并不,他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个”而在精神上转败为胜,表现出他的自我摧残;被王胡撞头遭到“平生一件的屈辱”,吃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而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和小D摆“斗”,调戏小尼姑,表现出他的畏强凌弱;阿Q向吴妈求爱,被赵秀才用大竹杠教训了一顿,过了一会,他听见外面有声音,一看是吴妈在那里哭闹。“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Q令人难以置信的健忘麻木。阿Q在现实中处处失败却用这种法宝取胜。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也未觉醒。生命将要结束时,阿Q还自我安慰地想“孙子才画得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的集大成。
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的严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
2、阿Q出现的时代意义——背景分析
鲁迅创作阿Q这一艺术形象,是特定时代的孕育,意图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老师小结:我们Q更注重他不受阶级、时代、环境局限的人性当中之不良的因子,而把其Q给我们的启示,不管同学们从阿Q身上领悟到什么,有一点对大家是真实的:阿Q从足够远的地方走过来,向我们走近,我们注视着他,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吹着口哨,摇摇摆摆的骂着“妈妈的,老子…”,他就这样走了很久,很远,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模糊了,而恍惚间阿Q的形象却更清晰了。
阿q正传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
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
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方法:
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阅读第三章: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四。阅读第四章:
1、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实质。
4、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阿q正传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
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
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①简介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
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
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未庄风传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阿Q幻想革命;
地主投机革命。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
①围绕着“革命”这件事,作者写了一些很幽默的情节。你觉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
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
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
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也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体会严肃简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幽默背后的深刻意义。体会这些“幽默”背后的严肃:①民众的“幽默”说明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不理解革命;②地主阶级的“幽默”则说明了他们的狡诈、投机革命。
简略处理这一部分内容,以突出下一步对作品的主人公阿Q的分析。
具体分析“阿Q的幽默”背后的严肃:
⒈把握阿Q性格特点
①在宣布革命的时候,阿Q有两句话:“……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党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②阿Q对革命有哪些幻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进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⒉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阿Q虽然可笑,但历代农民革命者不都和阿Q想的一样吗?从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吗?阿Q是可笑的,可是,他又是典型的;作品是幽默的,可是,又隐藏着深层的悲哀。学生思考回答:
①宣布革命时的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性格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一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另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也就是阿Q对自己革命目的的表述。
②我们可将阿Q的革命目的概括为:报私仇、抢东西、挑女人。这些愿望中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现了他的愚昧落后与不觉悟。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阿Q的形象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体会作者在这两个最滑稽的场面中所蕴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
课堂小结嘲讽的笔调,良苦的用心。突出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巩固拓展①课内练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生活有了什么新认识?
②联系课外阅读的类似的作品,写一篇赏析文章。
①完成课内练习;
②课外完成作文。由一篇文章的学习增进学生对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认识;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附:(一)、板书设计
喜剧的外衣,嘲讽的笔调,
悲剧的内核。良苦的用心。
(二)、课件投影选段
阿q正传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
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 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阿q正传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二、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
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
背景介绍: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
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国民性问题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
3、 写作动机: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4、 结构梳理:
小说共九章:
第1章,序言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第2章,目、阿Q无姓、无名第3章,、无籍贯,第4章,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
第5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第6章,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7章,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8章,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
第9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可悲的结果,第10章,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11章,写阿Q走投无路,第12章,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14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中兴”,第15章,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
第16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第17章,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
第18章,写辛亥革命引起未庄的变化,第19章,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20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全文仅仅围绕阿Q而传,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结构。前三章为情节的开端,中间三节为情节的发展,七、八章为高潮,最后一章是结局。
5、 布置作业:
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2)阅读全文,初步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要点:研读小说情节,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和实质
1、 讨论问题:
序1、在序言中交代了几个问题?(小说缘起、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
2、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作传?(暴露国民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3、给什么人作传?(地位卑贱的普通国民)
优胜记略
1、这一章主要记述了阿Q的几件事?他又是怎么说、怎么想或怎么做的?(注意抓关键词)
2、结合本章的情节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续优胜记略
1、本章记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抓关键词语)
(败在王胡手下、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2、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蛮横霸道,懦弱卑怯;排斥异端,奴性十足;欺软怕硬)。
恋爱的悲剧
1、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小说围绕“女人”一连四次用了“他想”,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和心态?(既体现了他的本能和放纵,又体现了他的正统和卫道)
2、在这一章中,描写阿Q挨打时,多处用了“仿佛”和“似乎”等词语,它突出刻画了阿Q性格的哪一方面?
(麻木健忘。他的精神扭曲变形,明明是被毒打的耻辱,却感觉麻木,淡化和遗忘)
3、你怎样看待阿Q向吴妈求爱和悲惨的结局?
生计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写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动作、语言、神态和侧面烘托,阿Q畏强凌弱,死不觉悟)
2、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又突出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质朴霸道,圆滑无赖)
从中兴到末路
1、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变化过程。
2、结合这一章的情节,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周围的人们趋炎附势、麻木不仁,与革命彻底隔绝,统治者残酷镇压和迫害,这便是产生阿Q精神胜利法的温床,而奴性十足的阿Q也必然走向末路。
革命和不准革命
1、阿Q对革命党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深恶痛绝”--“神往”--“快意”--“投机革命”)
2、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么?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杀仇人、抢财物、讨老婆,心理描写)
3、阿Q去寻找假洋鬼子之前和被赶出后的心情怎样?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
(之前:不平,冷落,赶紧去商量,怯怯;之后:忧愁,无聊,渐渐高兴起来。这部分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阿Q的糊涂落后,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将农民群众拒之门外)
大团圆
1、阿Q的被抓,被审,画押的情节各说明了什么?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抓一个糊涂、手无缚鸡之力的阿Q却动用了这么多人,说明反动统治阶级既残暴又虚弱。夸张讽刺;被关,既说明阿Q的可怜,也说明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
其中“高明”是创造性用词;被审,说明阿Q昏头昏脑,奴性十足也体现了国民的奴性。细节描写、双关语;画押说明阿Q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体现了震撼人心的麻木。细节描写)
2、阿Q游街和被杀前的心态是怎样的?“看客”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阿Q认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游街”,死到临头,心情如此坦然。他无师自通地喊出“过二十年又是一个。”,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还在表演精神胜利法。那些张着嘴的看客,还大声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喝彩,真是不可救药的国民啊!
关于阿Q的形象分析:
1、关于阿Q的形象,有下列不同的观点, 读后谈谈你的看法。
(1)阿Q是个思想的典型,是阿 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个集合体形象。理由是:
A、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阿Q就是这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
B、阿Q的精神--精神胜利法不是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产物,而是某些人普遍的弱点,是祖祖代代生生不已的普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