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最新3篇)正文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最新3篇)》

时间: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最新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圆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首先师生一起复习已学过的线段垂直平分线或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提醒学生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有什么性质.学生很快得出“相等”,如果再换一点看有什么特征.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当学生都承认这个事实后教师再提出:如果线段AB外有一点D,且满足DA=DB.那么这个点D会在什么位置上呢?让学生充分研究,在教师指导下得出,如果DA=DB,那么点D必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有了以上感性认识教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具有这种性质的点的有关问题,——轨迹。

(二)整体感知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用集合的观点定义圆的方法,“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就使学生理解点动成线的这一事实,再复习从定义可看出圆上的点具有两个性质: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这时再引导学生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这一事实看成是条件,那么所得符合这个条件的点都应该在圆上。这时就可给轨迹这个概念下定义了。有了这个定义学生就很容易得出第一个点的轨迹:“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有了这些知识,在复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概念的基础上,很快就能得出第二个、第三个点的轨迹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在学生对三种点的轨迹没有感性、直观的印象之前就抽象出学生难以理解的点的轨迹概念,学生就会感到糊涂。为此我们首先帮助学生学习已有的知识:圆的定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种复习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应该接轨迹概念的要求进行。

提问:从集合的观点,圆是怎样定义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就是说圆是由一些点组成的,那么这些点都满足什么条件呢?学生经过讨论后能说出:“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就可以了。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圆的内部的点、圆上的点、圆外部的点,从这个观点看,满足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是否都在圆上,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就完成了轨迹的两条性质,把它写在黑板的最左边。

已知线段AB,求作AB的垂直平分线ML,学生都会作,作完后再问:如果在直线ML上任取一点D,这一点到线段AB两个端点的距离如何?学生很快就能证明出DA=DB。由于D点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任取的,这个任意性说明什么问题。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把它概括出来。教师点拨学生说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再问学生到线段AB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应该在什么位置上?由前一个例子,学生能回答出“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

已知∠AOB,求作角的平分线OM,问学生:在角的平分线OM上任取一点D,过D点分别作角的两边OA,OB的垂直线,垂足分别为E、F,请同学们观察,这两条垂线段DE,DF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思考,能回答出DF=DE。再问学生如果在∠AOB内任取一点D′,过D′分别作OA,O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且D′E′=D′F′,那么点D′应在什么位置上呢?让学生讨论回答,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复习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有了以上的充分准备现在我们来研究轨迹的问题。

首先用一根细绳,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拴上粉笔,教师在黑板上慢慢的让粉笔动拉紧绳子,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样给学生以点动成线的感觉,在动的过程中教师指出拉紧绳子的是条件——轨,笔画出来的线就是印迹——迹,这就是数学上的轨迹问题。

符合某一条件——拉紧绳子;所有点组成的图形——画出的圆,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这里指画出的图而言)。由于前面的准备讲轨迹所含的两层意思:

1、图形上任何点都符合条件;

2、符合条件的点都在圆形上时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下面就是按照轨迹的定义及我们复习的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三种常见的点的轨迹,教师只能指导、点拨,决不能代替。因为这正是锻炼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等能力的好机会。

学生回答轨迹,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轨迹1: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轨迹2: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轨迹3: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地掌握常见的前三种轨迹,巩固练习下面几个小题:

练习:画图说明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轨迹:

(1)到定点A的距离等于5cm的点的轨迹;

(2)到∠AOB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3)经过已知点A、B的圆O,圆心O的轨迹。

让学生在下面画图,回答满足这个条件的轨迹是什么?让学生归纳出每一个题的点的轨迹属于哪一个基本轨迹。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学生学习了轨迹的概念,特别是通过对三个几何知识的学习,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基本轨迹,使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又提高了一步。

本节课主要学的知识点:xxxx

(五)布置作业

《圆面积公式推导》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3页例2;练一练第1~6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会了求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以及已知圆的半径求圆面积的基础上,来学习已知圆的。周长。求圆面积的应用题。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还可以,就是对应用题有一种害怕心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

2、能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熟练运用公式求圆面积。

教学难点

求出需要的条件,即圆的半径。

教学准备

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件出示:

(一)求下列各题中圆的半径。

(1)C=6.28分米,r=?;(2)d=30厘米,r=?

(3)C=15.7分米,r=?;(4)d=18.84厘米,r=?

(二)、求下列各圆的面积。

(1)r=2分米,S=?(2)d=6米,S=?

(3)r=10厘米,S=?(4)d=3分米,S=?

只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计算公式(不求计算结果)

二、学生活动:

要求两人一小组,到室外找一个圆形物体的平面,计算出它的面积。

运用学生事先准备的工具(细绳、直尺等)

三、汇报交流

小组把作业纸上交,交流心得

姓名

准备工具

物体名称周长

半径

面积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6题。

《作业本》p73。

板书设计:

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R=d÷2

R=c÷π÷2

S=πr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面积》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已知直径求面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一个直径30厘米的水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交流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形状的草坪。

师:同学们,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美化环境,许多地方都种植了草坪,谁来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什么形状的草坪呢?

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

二、草坪面积

1、教师口述问题,并板书出相关数据。

师:许多活动场所都有草坪,有些建筑前也有草坪,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关于建草坪的问题。某公司要在办公大楼前建一个圆形草坪,计划草坪直径为11米。

板书:圆形草坪直径11米

2、提出书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下:草皮和草坪面积的关系,再自己计算。 师:现在的问题是需要多少平方米草皮呢?请大家先想一想:草皮和草坪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草皮的面积就是这个圆形草坪的面积。

师:对,已知圆的半径求面积,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那么知道了这个圆形草坪的直径,怎么求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得数保留整数。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3、全班交流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注:如果有的学生分两步,先算出半径,再计算面积要给予肯定。列综合算式计算时,重点说明掌握( )2的计算顺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1:我先求出圆形草坪的半径11÷2=5.5(米),再用3.14×5.52≈95(平方米),需要约95平方米草皮。

教师板书:11÷2=5.5(米)

3.14×5.52≈95(平方米)

生2:我列的是综合算式,因为r= ,圆的面积S=πr2,所以圆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写成S=π( )2,列式为3.14×( )2=3.14×30.25≈95(平方米),需要约95平方米草皮。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列式方法,教师参与交流,并特别说明。

师:同学们注意,在综合算式里的( )2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求出商后再平方。边说边板书:3.14×( )2=3.14×30.25≈95(平方米)

师:同学们利用圆面积公式解决草坪面积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三、水桶盖面积

1、教师拿出直径30厘米的水桶,先让学生猜测桶口的直径,再提出加木盖,以及木盖比桶口直径大10厘米的事情,提出计算水缸盖面积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算。

出示水桶。

师:这个水桶大家都非常熟悉,猜一猜这个水桶桶口的直径是多少?

学生猜,猜中给予表扬,猜不中,教师告诉,并板书出来:

水桶桶口直径30厘米。

师:现在要给这个水桶加一个大一点儿的木盖。木盖的直径比桶口的直径大10厘米。

板书:木盖直径大10厘米。

师:你们能算出这个木盖的面积吗?试一试!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先计算出木盖的直径,用30+10=40(厘米),再计算木盖的面积3.14×( )2=3.14×202=3.14

×400=1256(平方厘米)

教师板书出算式。

四、归纳整理

1、让学生看90页的两个问题,并找一找有什么共同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90页,课本上的两个问题,就是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自己读一读,看一看,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读书。

2、分别讨论: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已知直径求圆的面积,先算什么,再怎样计算?使学生知道:要先算出半径,再用圆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师:谁来说一说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1)都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

(2)都是已知直径求面积。

(3)都要先算出半径,再求面积。

师:已知直径求面积,要先算什么,再怎样计算?

生:要先算出半径,再利用圆面积公式计算。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打开课本第91页,看“练一练”中的第1题,自己读题,并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做法,这个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

生1:我先求出这个标志牌的半径40÷2=20(厘米),再计算标志牌的面积:3.14×202=1256(平方厘米)

生2:我是用综合算式计算的。标志牌的面积是3.14×( )2=1256(平方厘米)

2、“练一练”第2、3题,让学生自主计算,然后全班订正。 师:我们继续看第2题。自己计算的几个圆的面积。看谁计算的都正确。

师:第3题是三个不同直径的圆,请同学们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学生算完后,交流。

3、练一练第4题,课外实践性作业。 师:第4题,请同学们回家后,测量、计算并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