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及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及式子的分类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别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理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能根据简单的线段图、情境图列出方程,并能在教师引导下找到等量关系,经历利用等量关系进行方程模型建构的过程。
3.在对式子的分类、整理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及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等式”“含有未知数”两个关键词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中等量关系的建立。
教学准备:
课件、写式子的卡片、磁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平,谈话铺垫
教师(出示天平图):这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天平的用途吗?
一般在称东西时,我们在天平的左边放上要称的东西,右边放上砝码。如果天平左右两边达到平衡,左边东西的质量就等于右边砝码的质量。这种平衡的状态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达,就是──等号。
二、探究新知
(一)天平演示,初步感知等与不等。
1.出示天平图1。
现在这种状态,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板书:50+50=100)
2.(出示天平图2和图3)天平向左倾斜表示什么?如果水的质量用g表示,那么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呢?(100+ )
3.如果老师在天平右边再加一个100 g的砝码,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式子来表示。
这三个式子体现在天平上分别是什么样的情况?咱们用手势来表示一下。
4.来看看究竟是哪种情况?(先出示天平图4,后出示天平图5)用式子来表示一下。
5.(出示教材第63页最上面的图)这样的图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感受等与不等。同时通过反馈和追问,帮助学生感受等式的意义。为下一环节中式子的分类及理解等式和不等式做好准备。从天平到式,再从式到天平图,在学生的头脑中利用天平建立左右相等的等式模型,为突破建立方程中的等量关系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二)分类整理,建构概念
1.观察黑板上出现的式子,尝试根据式子的特点进行分类(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黑板上移动式子。
预设1:按左右相等和不等分类(补充等式和不等式);
预设2: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类。
注:教师在按照两种分类方式摆放式子时整理成如下表格所示:
含有未知数、不含有未知、数等式、不等式
3.(指表格)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揭题)。
4.写方程:根据你的理解写2~3个方程,写完之后给同桌看看其是否为方程(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选择一些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写。)
5.说说黑板上同学写的是否为方程,并说说判断理由(主要使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三)概念辨析,理清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1.“做一做”第1题:请学生说说哪些式子是方程,并说说为什么(可以选择其中几个不是方程的式子,请学生说说怎样改一下就可以将其变成方程。)
2.这两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呢?
反馈分析:
(1)式1:一定是。为什么?
(2)式2:一定是等式,可能是方程。
(3)思考: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呢?
(4)引导画集合图,并引导得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分类整理让学生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产生直观、正确的感知;然后通过被蘸了墨水的式子的判别,进一步体会两者的关系;最后,通过韦恩图帮助学生加以明确。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渗透了初步的集合思想。
三、实践反思,巩固提高
1.“做一做”第2题及练习十四第2题:看图列出方程。
学生练习并进行反馈。
反馈侧重: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量相等来列出方程。
2.练习十四第3题:看情境图,思考数量关系再列方程。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据你知道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3)学生自行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能用方程表达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本内容的要求,为从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转变做好准备,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知识至关重要。
四、总结回顾,介绍历史
1.你对方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每个同学说一点,后面的同学要和前面同学不一样。)
2.教师介绍方程的相关知识。(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方程的产生过程产生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数学是一个动态成长的科学,体会到数学的每一个理论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的同时,产生探索的欲望。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
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方程的含义,体会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能根据情景图正确地列出方程。
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和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初步展开新课。
⑴出示“天平”情景图,了解学情。
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天平;两边是一样重的;指针在中间表示就表示相等等等。
⑵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先写出\\等式;交流等式:50+50=100,交流这样列式的思考;揭示概念,象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就是等式。
二、继续出示情景图,深入展开新课。
⑴出示情景图,明确要求。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⑵独立思考,试写式子。
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
⑶学情反馈,班级交流。
让学生自行上黑板写不同的`式子。
可能会出现下面这些式子:x+50>100,x+50≠100, x+50=100+50,x+50<200,x+50≠200,x+x=200,2x=200等。
甄别确认正确答案。
⑷尝试分类,理解方程的意义。
明确要求——分类;为类别起名,等式,不等式;独立分类,等式:x+x=200,2x=200 ,x+50=100+50,50+50=100,不等式:x+50>100,x+50≠100,x+50<200,x+50≠200。
再分类,不等式感悟“>”和“<”比“≠”更准确;等式分类:等式中有一部分叫等式(含有未知数)。
⑸体会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用符号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例如集合图等;用形象的情景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例如部分和总数等。
三、独立练习,进一步内化新知。
⑴完成练一练1。
确定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方程和等式,确定寻找等式和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交流矫正。
⑵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用线连一连。
9—x=3 20+30=50
80÷4=20 等式 x+17=38
x—15 方程 36+ x<40
7y=63 54÷x=9
⑶完成第2页试一试和看图列方程。
先独立列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列式的思考。
⑷完成练习一1~3。
重点交流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