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文言文《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正文

《文言文《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5篇文言文《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教学案例螳螂捕蝉 篇1

教学案例

回想《螳螂捕蝉》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教是的施教真所谓“润物细无声”。看似随意轻松地与学生“闲聊”,实是精心地点拨,抓住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

现就本课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正确、轻声地朗读课文,并且强调要正确、轻声。在学生自由朗读后,由于课文比较长,教师引导学生挑选两节重要内容读读,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选择9和11自然段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认真朗读。

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练习扫除障碍。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初读检查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对照要求评价”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读之前,对自己提出要求,让同学评一评,同时也让读的学生自评,而且再次提醒,引导学生在听别人读一遍的时候自己也要读一遍,要记住别人在读的时候也要跟着读(默读)。这样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情感,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学习的热情。

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交流。如在精读课文时,教师先出示要求:精读课文,划出� ,每个同学可以重点准备两三个。且点拨提醒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精读课文就是逐词逐句地读,关键词语在一篇课文中只有几个,要找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后,再以有关�

“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老师也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如本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疑惑:侍奉吴王的少年为什么可以在后花园随意走动?围绕这个疑问,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教师也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当楚国也作好了准备,你再去攻打楚国,你就不会强大。”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与文本完全相反的观点来进行讨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

总之,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态度,善于使用简洁明快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出现了乐学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与同学分享。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利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理解语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5、从少年言行的巧妙,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相信聪明的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明白的。

二、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引导学生直到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精读课文

师:一篇600多字的课文,同学们用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接下来,我们还要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的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 老师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生默读课文。)

5、师说明交流方法: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说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生交流。)

6、学生全部交流完后,师:大臣们劝阻不了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劝阻成功了,少年的劝叫什么劝?(生答)少年敢于劝阻,而且是巧劝,妙劝,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四个字的词回答。(生答)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快速读读前面的内容,说一说。(生答)

7、指名学生回答应该怎样读这段对话。按照自己的体会自由读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应的段落)

8、指名学生回答这段对话中哪句是最关键的。蝉、螳螂、黄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读读课文中对应的句子。(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然后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到黑板上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9、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时的动作。然后齐读这一部分,体会用词的准确。

10、让学生看板书,把板书内容替换一下,并说说替换后的关系,然后读读相应的课文内容。

11、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什么了?

12、学生谈学习课文的收获。(学生谈完收获后,出示成语的寓意。)

四、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小练笔:帮吴王设计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吴王,他第二天早朝时将如何面对那些力劝他的大臣们?怎样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为自己的“死命令”自圆其说?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尽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书设计:

蝉←螳螂←黄雀

楚国←吴国←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教学背景

由于本班学生平时对古代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

教学课题《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位少年用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来劝诫吴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本文重在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故事的情节,而且也要善于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为课文内容并不复杂,对成语的理解通过预习就能解决。所以,在教学时,我并没有在这个环节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这个环节上。对于“少年的聪明”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课文的细节描写却体会不到。这就需要教师往深层引导。少年在“谁在劝阻就会有杀头之祸”的情况下仍然劝说,“露水打湿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为了等待吴王“连转了三个早晨”,“我在大鸟”……少年的一行一动和不露声色的语言,无不告诉人们这是这位爱国的少年精心策划的计谋,无不体现了少年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学生也感受到了这是智劝、巧劝、妙劝,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先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亲切随和的话语,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从题目入手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还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我始终认为,开启学生知智慧的大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当时觉得这份设计已近乎完美。但一堂课下来,总是留有些许遗憾。开头揭示课题后,是由我给学生解答什么是寓言的,如果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寓言会更好,在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时,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灵活,在出示《螳螂捕蝉》原文时如果让学生读一读,再找出文中揭示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语句,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入。看来,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无止境的,努力永远不能停止。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质疑解疑为主线,穿插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表演情节,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由读到演,由演到说,由说到写,因势利导,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掌握生字——整体感知——了解起起因、结果——引发探究——回归整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 蝉)

(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

(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篇4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螳螂捕蝉》。谁能用简练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课文讲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劝他,但他不听,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那么,少年是怎样来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的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你能不能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学生准备)

②指名讲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好,同学们,少年通过讲这个故事,他想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你在文中找出少年讲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想蝉、螳螂和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自学,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露水 螳螂

螳螂 蝉 黄雀

黄雀 螳螂 少年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师:可是,蝉,螳螂,黄雀,它们想到了这些吗?(没有!)

⑥齐读“蝉、螳螂……祸患呢!”

⑦好,少年讲了这个故事,吴王明白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你能读出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吗?练读吴王说的话)

⑧那么,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出示春秋形势图。

师解说:你们看,这就是当时的形势图。如果吴国攻打楚国,点击一下。那么,周围的诸侯国就会趁吴国国内兵力空虚,向吴国发起进攻。也就是大臣们说的——“乘虚而入”。

如果那样的话,吴国将面临怎样的处境呢?

⑨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听不进大臣们的劝告,却听得进少年的话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2—8自然段,边读边想,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各自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小结:

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 “巧劝”“智劝”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 ”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设计 篇5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参照课文插图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 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 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从读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读课文12节)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板书:恍然大悟 )

3、这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课件:说一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相机板书:楚国---吴国---其它诸侯国)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与大臣一样,只是劝说的方式不同,如果说大臣是直劝、力劝,那么少年就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一人提示语,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体悟

过渡: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 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