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篇1
一、在质疑中创新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确实,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有疑才有进步,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但这个“问”并不是让学生提一些机械地再现课文中的语句的问题,而是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有所“发现”、产生思维创新的“问”,让学生大胆“问”,并乐于发表独立见解。
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教师可从题目上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不叫蟋蟀的窝而叫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是怎样的?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便会在读中努力地寻找答案,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而且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二、在探究中创新
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诱导学生围绕问题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地释疑。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不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求知的满足,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而且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思考价值等有了更深的体会更实在的认识,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质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给颜黎民的信》时,学生质疑:“给鲁迅写信的青年为什么要用假名?”教师避而不答,反问学生:“谁知道这封信写在何时?”“旧中国。”“三十年代。”教师借此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啊,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鲁迅以笔为武器同敌人斗争,敌人就疯狂地迫害鲁迅,哪怕是别人写给他的信,敌人也要检查。”“老师,我懂了。那写信的人是怕自己用真名会被敌人发现,会受到迫害。”学生稍作思考后说。“你真聪明。尽管写信人署的是假名,鲁迅也照样复信。从这里你又知道些什么?想一想,再互相说一说。”学生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鲁迅对青年人十分关心、爱护。”“鲁迅是个胸怀宽广的人。”……
在这一教例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并非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而是巧妙地绕开,看似不管,实则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悟自答。这么一绕,学生既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又增长了一些历史知识,同时,进一步了解了鲁迅的人格,感受到他对青年人的火热的心,感受到他那颗爱国之心。
三、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对此,列宁曾评价说:“幻想是很重要的品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因此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应当特别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而不是老在重复课文情节上设问。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教学细节 捕捉 预设 生成
一、捕捉细节,闪动智慧的灵光
教学细节是一个包含着现实的或潜在的师生互动的语言和行为单位,具有独立的教育学价值和意义。它形成和产生于特定的教学现场(情境)中,并推动和促进着教学现场(情境)的进一步发展;它可能是教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也可能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无疑它是一个局部甚至于是一个细部,但却具有分析和评判的意义和价值。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
课堂中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教学才那样充实饱满。但成也在此,败也在此,如果在实践中操作中,我们没有及时发现或妥善处理这一个个小小细节,那反而会适得其反。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案例】听一位老师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请学生思考蟋蟀的住宅的可取之处是什么、不足之处又是什么?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教师脸上闪耀着兴奋和自豪。这时候,又有一个学生举手,教师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让他站起来回答,这位学生说:“老师,黑板上”蟋蟀“少了一点。”教师脸上顿时暗了下来,“哦”了一声,转过身把黑板上的字改了过来。(可能因为是公开课)这位老师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说:“XX同学虽然平时上课不太积极,可是今天却很细心,我们表扬他。”学生听着老师的口令,机械地“啪啪啪”,响起了几声掌声,XX脸上也不知是什么表情坐下了。应该说,这位学生是个细心的人,而这位老师虽然及时对他进行了激励性评价,可这表扬的背后是否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味呢:你平时学习是不认真的,今天也没有动脑筋。学生听后的感想如何呢?如果换一种评价:XX同学发现了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细节,真不简单!或者是:XX,你敢于指出老师的错误,真佩服你的勇气!这样效果是否更好呢?
细节是机遇也是挑战。就像这位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它并不是秀一秀、演一演,它是一种理念,一种必须时时渗透在老师的教育思想中,处处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的理念,只有这样,我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们的教育中,细节虽小,但内涵深远啊!
二、预设细节,生成精彩的瞬间
文本是由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对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如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人物个性化语言、画龙点睛的句子等,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揣摩、品味往往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对文本细节的处理,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也有一些需要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生成。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重视,也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们教师应该关注文本细节,因为这些细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感的东西,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发现细节,并以细节为基础,从细节突破,容易使教学落到实处。而忽视细节,贪大求全,无法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决定成功。“窥一斑而知全豹”,把握细节是洞悉全文的窗口。当然,强调文本细节也并不是面面俱到,处理文本细节,仍旧要有“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果断,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善于抓住文本典型的细节来组织教学。学语言、品语言、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目的。只有将文本解读细化、精化,才是真正的语文。
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诗意和灵动,充满智慧和创造。其实教学的细节就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次错误,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教材,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
1.李建华。让教学细节更有价值。教育在线。
2.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篇3
语文课堂教学要摆脱危襟正坐,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语文教学走出课堂并不是摆脱课堂,而是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发展,向校外延伸,触及生活,触及社会,触及自然。
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尝试我是这样做的。我在讲《蟋蟀的住宅》一课时,首先和学生做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让每一组同学找到一只蟋蟀,二是我和学生一起找到一个蟋蟀的洞穴。然后我依托课堂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了解课文内容,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并提出他们不懂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有的学生提出:“蟋蟀的住宅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建造住宅的工具又是那么柔弱,柔弱到什么程度呢?”我发现学生将信将疑,就请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活蟋蟀拿出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说:“小东西还没有手指大呢。”有的学生摸摸蟋蟀的触须和嘴,有的学生边数蟋蟀的足边进行比较,有的同学竟把它的腿拽了下来,并且折断,还说:“真好玩,太柔弱了,如果它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无论如何也建造不出这样的工程的。”当学生们看到蟋蟀被扯碎时,都面面相觑,课堂上鸦雀无声。这时,我点了点头,当即表扬道:“我很佩服你的这种勇敢精神。没有尝试,就没有这么深刻的体会;不敢冒险,也就不会有发现。”这种及时的表扬,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更加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恐怕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及时的引导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句成语叫做触景生情,只有接触到实际景物,学生才有物可看、有事可想、有感可发、有话可说,这可比死抱书本去谈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语文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有不断走出课堂,走向五彩缤纷的生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再现一个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篇4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互补,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交融。创新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使思维的“新”与“活”。“新”就是在理解中的独特见解,在表达中有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漏出新意,也就是标新立异。“活”就是在理解、表达时,思路要宽,思维要活,讲究方法突进的多样性,体现出灵活与机智。
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健全主体意识,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它们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创新教育的目标才真正实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我的体会是:
一、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疑则发端于问题情境,即教师要千方百计的提供给学生想问、敢问的课堂氛围和质疑机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置,才能让学生大胆想,在明确问题上产生强烈的释疑愿望,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例如:《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当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偷偷的逃走了,我就此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南郭先生刚要逃走遇到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人会怎么说呢?假如你碰到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这样创设情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又如:在理解“渑池之会”的结局时,我发现学生们的认识趋同,于是我引导他们讨论“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是打成平局,还是分出了胜负?”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由发散到辅合,由浅入深,也悟出了读书方法——“读细想深”。
二、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当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和自信心的感召中,他们往往会萌生热切的探究欲望。而好奇心的火花没有探究的燃旺就不可能成为燎原之火。情景教学处处蕴含着有趣的问题,吸引孩子们去探索。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的特点,知道蟋蟀的住宅有一座门,一个平台,一个隧道,还有大厅、卧室,接着,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蟋蟀的住宅,并请他们假想参观,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其实蟋蟀的住宅只不过是一个小洞,洞口的草就是所谓的门……,于是学生很自然的发出疑问:为什么作者要把这么简单的建筑说的这么复杂?这么说又有什么好处?进一步学习后明白了,作者运用这种比拟手法,一方面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对于只有柔弱工具的蟋蟀来说,这项建筑的确是伟大工程,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使他们为探究而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滋养了主体意识。
三、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定的创新感念,让学生首先知道到底什么是创新行为和表现。目前的课堂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教师问得多,学生问的少。学生的学习还保持着“被动的吸取、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模式。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学习的方法不是靠老师的牵,而是通过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尽兴提问,大胆质疑来实现的。因此,“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使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做到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纷纷提问,活跃而充满激情,才能使学生蕴含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以闪现,才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提问,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人,敢做课堂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然后提问:“大家看到这个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全班同学马上展开讨论,纷纷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我的花让别人看?”“哪里的人会这样做?”……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通过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联想是从已知事物联想其他相关事物,或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的思维方法,世界上总有一些事物,彼此是相似的,他们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如果把未知事物相联系进行观察、类比,发现其特点,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变未知为已知,从而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如学了《两只鸟蛋》,学生由此联想到喂狗鸡蛋、鹅蛋;学了《白杨》一课后,老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粉笔颂》、《松树的风格》,既真实地描述事物的外形,有联系相应的品格精神,表达了思想志向。通过联想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丰富开阔了学生眼界。
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主观体验就是情感。情感能够驱使一个人无条件地冲破困难,不懈努力地去达到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失去情感则失去兴趣,失去兴趣则失去推动求知的力量。美国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对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进行试验。实验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情感,那么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全会受到压抑和阻碍。培养情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在教《兰兰过桥》时,以“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模式进行教学,课后许多学生都按自己想到的与众不同的桥梁或建筑物进行实践创造,一个叫李明的同学已经用木板、铝片、泡沫等作为原料做成了一个叫“海上浮楼群”。现在正摆放在他家楼顶露天游泳池上,一阵风春来,“楼群”随着波浪游动。看上去有点粗糙,但毕竟是学生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