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最新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10篇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1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感悟与案例探讨
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学(王艳丽)
[问题]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与合作者。正是为了很好地贯穿这一思想,在新课程的第一节课《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我采取的是阅读自学与小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由于主要活动在学生,因而,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例题掌握也不错,教学内容完成的轻松愉快。但是,学生作业出现了我根本没有预想到的许多问题。比如,从习题1-1第3,4,5题已明显翻映出学生对集合的描述法表示并未真正理解;对集合描述法与列举法的互化也存在问题;学生的书写也很不规范。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新课程下的第一节课是失败的。
[反思]
本节课从理念上说,应该充分地贯穿了新课程的思想,学生活跃,教师感觉也很好,为什么在知识地掌握上却如此欠缺呢?随后,通过认真反思并与学生沟通,我找到了症结所在。这节课,我过分地主注意了教学活动的形式,而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我所教学生的知识层次等方面未做深的研究。新课程的教材只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与材料。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应将个人对教材的理解,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更应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具体现状灵活地处理教材,而不能不假思索地照本宣科。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在后来的教学
中,在教材的处理上,做了很多尝试。下面,就以《函数的单调性》为课例,与大家探讨。
课题《函数的单调性》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中,教材内容的设置是这样的:
(1)实例分析:以非典时期的函数变化图理解函数的单调性表现
(2)思考交流:以函数的一段图形引出函数单调性的有关定义
(3)例1:说出yx1的单调区间及在区间上的单调性
(4)例2:画出函数y=3x+2的图象,判断单调性并证明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有关概念,能结合函数的图象写出一些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在该区间上的单调性,能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在所给区间的单调性。在抓住本节课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调整
主要教学过程:
(1)实例分析:采用书上提供的非典函数变化图理解函数的单调性
表现
(2)课堂练习:画出函数y=x的图象并填空 2
当x()时,y随的x增大而()当x()时,y随的x增大而()
(3)在学生初中已有的知识条件下,引导学生对上述函数性质进行
数学符号化,从而学习函数的单调递减,单调递增等概念。
(4)练一练:把书上的思考交流变成结合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
间,并说出各个区间上的单调性
(5)议一议: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说出各个区间上的单调性:y=x
2:y=-x
3:yx1
4:y=x2+2x
5:y=-x2x∈[-1,5]
(6)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证明yx1在(0,+∞)是递减的。
(6)课堂练习: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证明y=x在(0,+∞)是递增2的。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做这样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自己所带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本节课的要求,无论是知识层次呈现顺序的调整,还是议一议中学生熟悉的函数的给出,目的都是让学生感觉到本节课与初中所学知识的连贯性,从而很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2
一、利用案例的趣味特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案例一:我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前,首先利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几幅多米诺骨牌的视频,同学们很感兴趣,此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研究一下多米诺骨牌能够依次倒下的条件是什么?”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回答的结果在意料之中,我说很好。紧接着将问题转入本节的数学归纳法,我引导学生通过下表的对比,进一步说明数学归纳法的一般原理。同学们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形象地表达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原理,而且化深奥为浅显,使学生在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原理方面受益多多。我趁势给同学们讲解了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不等式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了这一典型问题的解答。正是我抓住了知识特点和问题特性结合点,创设了有效案例,才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学习欲望和内在潜能的挖掘,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利用案例的概括特征,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每一节数学课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较多,同时还与其他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案例作为教师知识教学有效载体,就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知识要点等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诱导性和可讨论性,并能够切中知识点要害和关键点的问题,将知识点内容及内涵关系有效渗透到选取的每一个案例问题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知,在探究思考过程中,能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找出进行问题解答的正确方法和有效途径,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案例二:根据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测空间四面体的性质,请用类比推理完成下表:
此案例是我在讲解类比推理一节时设计的一个案例,我让学生利用上表进行比较,猜测空间四面体体积与三角形的面积的相似之处。此时学生展开讨论,多数学生能将三角形的内切圆类比为四面体的内接球,然而,在将三角形的周长进行类比时,出现了不同的结论,如有四面体的所有棱长的和,有四面体的侧面积的和,有四面体的表面积,等等。我提示学生,部分同学在由二维向三维类比时,相关量显得不够协调,如三角形的周长即三边长之和,在三维中应类比为四面体的什么量?
我们知道如果类比的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越相关,那么类比得出的命题就越可靠。虽然由类比所得到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但它所具有的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功能,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和事实却是十分有用的。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初步感受推理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最令人感到困惑也是最引人入胜的环节之一,就是如何发现新的规律和事实与怎样证明规律和事实。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原本呆板的数学公式,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学生没有了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不但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实现了教学相长。
总之,新课改,新理念,新要求,广大教师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紧扣学生这一关键要素,认真探知知识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置典型案例,开展有效教学,才能实现教学效能的稳步提升和有效教学活动的跨越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了高中数学有效教学。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以及研究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3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不仅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我们能够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资料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透过选取,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潜力和水平、以下就是我结合高中教师培训联系自己在平时教学时的一些状况对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以数列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数列的概念包含它的定义,表示方法,通向公式,分类,以及几个特殊的数列,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函数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列也是一类函数,当然也具有函数的相关性质,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数列的主要资料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数列与其他中学数学资料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二、对学数学的反思
对于在数学课堂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就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就应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潜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忙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到达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对于书上个别个性难的题目能够不做练。
总之,在上好一堂的同时,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能够不断提高业务潜力和水平,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篇4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A版)第12页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们的课堂教学常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虽然刻意地去改变教学的方式,但仍太多旧时的痕迹,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影,失去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所以如何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就很值得思考探索。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情境,例如单调弹簧振子,圆上一点的运动,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以及三角函数模型的意义。第二、注重三角函数模型的运用即运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和描述周期变化的现象(周期振荡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课程标准》在三角函内容处理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
其一:能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并建立起三角函数的模型;
其二: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摩天轮旋转及生成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并通过问题的探究,体验“数学是过程的思想”,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借助摩天轮的情景问题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3.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P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OA图1 具体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问题1:如图是一个摩天轮,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ho,它的直径为2R,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秒,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从初始位置OA出发(如图1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过了45秒呢?过了t秒呢?
【设计意图】: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选择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此情景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理解。这个数学模型很好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交,也能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地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三角函数过渡,揭示函数的本质。
第二部分——复习回顾锐角三角函数
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分析】:作图如图2很容易知道:从起始位置OA运动30秒后到达P点位置,由题意知AOP300,作PH垂直地面交OA于M,又知MH=ho,所以本问题转变成求PH再次转变为求PM。要求PM就是回到初中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即锐角的三角函数。
问题2:锐角的正弦函数如何定义?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容易得到
sin|MP||MP||MP|Rsin|PH|h0Rsin |OP|R图2 POMABNHPOaMhh0Rsin
所以学生很自然得到“过了30秒后,过了45秒,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
h1h0Rsin300 h2h0Rsin450
Y【教师总结】:t在锐角的范围中,0POMAXhh0Rsint0
第三部分——引入新课
问题3:请问t的范围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能不能猜想hh0Rsint0?
B【分析】: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把锐角的正弦推广到任意角的正弦。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任意角的三函数角函数。
问题4: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设点P(xP,yP),能你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吗?能否也定义其它函数(余弦、正切)?
【学生自主探究】:sin|MP|yP R|OP|cos|MP|yP|OM|xP,tan |OM|xP|OP|R问题5:改变终边上的点的位置,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为什么? 【分析】:先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几个点,计算比值,获得具体认识,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三角函数值不会随着终边上的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只与角有关系。
通过摩天轮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可以跟锐角正弦的定义一样。
问题6:大家根据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能否也给出第二象限角的定义呢?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上面已知知识得到sin|MP|yP R|OP|PxyO学生定义好第二象限角后,让学生自己算出摩天轮座舱在第150秒时,离地面的高度h?
通过摩天轮知道:hh0Rsin1500h1h0Rsin300 由此得到:sin1500
|MP|yP在第二R|OP|12图3【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让学生检验sin象限角是否正确?
问题7:sin|MP|在第三象限角或第四象限能成立吗? |OP|【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模型,检验定义是否正确,从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正、负符号的偏差。(可以让学生取t210,从而hh0Rsin2100,得到sin2100=,发现这与sin|MP||MP|不相符,实际上是sin)|OP||OP|1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个模型知道如何在某些范围内如何计算自已此时离地面的高度,用数学模型hh0Rsint0来表示,当摩天轮转动,角度的概念也不知不觉地推广到任意角,对于任意角的正弦不能只是依赖于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的长度比斜边长度了,我更应该用点P的横坐标来代替|MP|或|MP|,那么这样就能够很好表示出正弦的函数任意角的定义。
第三部分——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如图3,已知点P(x,y)为角终边上的点,点P到顶点O的距离为R,则
siny(R)Rx(R)Ry(k)x2costan【分析】: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模型进一步体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
问题8:当摩天轮的半径R=1时,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主探究】:siny,cosx,tany。x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取到原点的距离为1的点可以使表达式简化。教师进一步给出单位圆的定义 给出下列表格,让学生自己补充完整。三角函数 定义一:|OP|1
定义二:
|OP|R
定义域
sin
y
y Rx RR
cos x
y xR
2tan
y xk
及时归纳总结有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第三部分——例题讲解
例1.(课本P14例2)已知角终边经过点P0(3,4),求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让学生现学现卖,得用上面的定义二就可以得到答案。
例2.(课本P14例1)求
5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3【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独立完成。然后与课本的解答相对比一下,发现本题的难点。
【教师讲解】:本题题意很简单,但是如何入手却是难点,关键是对本节课的三角函数定义的要点有没有领会清楚(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因此本题的重点之处是如何利
PMOxy图4用单位圆找到这个点P,如图4可以知道POM象限,得到P(,123,又点P在第四
3),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得到本题答案。2不妨让学生取R|OP|4,能否也得到点P的坐标,得到的三角函数值是否与单位圆的一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验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 练习1.例2变式求
7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6练习2.问题9:通过观察摩天轮的旋转,三角函数的角的终边所在象限不同,请说说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独立完成课本P15的“探究”。
【设计意图】:练习
1、练习2的设计与例
2、例3衔接,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函数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利用坐标平面内的点的坐标特征自主探究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在特殊情形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第五部分——小结与作业 学生自我总结
作业:P23习题1.2A组 1,2,3
七、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设计及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义: 1.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放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理解上。背景创设是学生熟悉的摩天轮,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这样有利学生的思考。
2.情景设计的数学模型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也能很好引入在直角坐标系中,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同时能够揭示函数的本质。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体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和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
4.《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其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为学生创设应用实践的空间, 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直觉猜想、归纳抽象、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学过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生活、分析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 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 同时也获得了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5
学生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应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参与课堂探究活动,还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关注其差异性,透过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用心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新时代的数学教学,不能依然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而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基础,让学生用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因素,还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需要思考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优化评价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呵护,这样才能帮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自信,促使学生用心参与教学活动。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较差,进入高中后,学习用心性不高。教师要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帮忙学生查找原因,然后给予指导。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与学生平等互动、相互沟通交流,构成伙伴、朋友关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多关注他们的优点,使其能取长补短,萌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方法习惯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潜力
在数学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并非自己不努力,课堂中也较为用心,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也很仔细,可成绩依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不当,从而导致学习事倍功半。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学习策略不同,教师要帮忙学生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预习习惯的培养,而这可透过课前目标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如,在“对数函数”的预习中,什么是对数对数函数的定义是如何的对数函数有什么基本特点对于这些问题,可列出相应的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完成课前练习等预习任务。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如,“不等式的解法”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要注重对典型例题的分析,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用心参与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能更多关注那些优生的参与度,而对后进生的关注却不到位。课堂探究环节是促进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潜力的关键环节。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教育教学是为全体学生而服务的,而教学中教师所应对的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能以相同的标准和要求去对待学生,而要充分思考学生的实际差异,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中下层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忙,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首先,无论是在预习要求、问题难易程度、练习、评价上,都要思考学生的差异性。如,在练习中,有的学生基础不太好,练习题就应以基础练习为主,题量不宜过大,且要注重在学生练习后进行反馈,帮忙学生透过练习而巩固基础知识。其次,要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以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发现其优点,给予鼓励。如,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一般,但课堂中表现用心,能较好地遵守纪律,就应给予鼓励。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倡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只有立足于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兴趣为激发,以方法习惯培养为重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基础上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45-01
教育家克洛维尔谈到“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现代教育追求人的全面成长,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挑战,需要教师不仅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要善于反思,通
过反思教学不断提高改进教学、创新教学。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惯用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计算能力,而这一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更不利于学生从数学知识中发现兴趣,增强数学素养。为此,本文将从高中数学实例讲解入手,通过反思教学来重新审视教学的有效性,探讨改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1 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性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教学反思的内涵又是什么?洛克维尔认为,反思是自身心灵对事物的感知,其过程属于思维活动。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对自我认识论的重构,是认识真理的高级方式。可见,对于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思的内涵及定义也不尽相同。心理学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是个体对问题进行严肃、执着、反复沉思的一种活动。同时,杜威还提出,反思的过程与情绪、理性及直觉有关,是一项复杂的逻辑理性过程。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问题重构的过程。萧恩从“行动”与“反思”的深入研究中发现,行动中反思与行动后反思是不同的,教学反思的关键是从自己的缄默知识中激活、验证、评价和发展,其内容主要是对教学技能及方法进行谨慎、有意识的思考。在理解反思的内涵上,多数学者将反思作为思维形式之一,而杜威则提出反思是随于行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通过对复杂问题的重构来调整自身的行为,以更好的改善行动。
2 课例反思教学过程分析
针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应用,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来探讨。我们从初中数学中掌握的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圆心距及半径的关系来判断,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几何法的观察中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如对于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等位置关系,可以d>r1+r2,表明两圆相离;当d=r1+r2时代表两圆外切;当r1-r2<d<r1+r2时,代表两圆相交;当d=r1-r2时代表两圆内切;当d<r1-r2时代表两圆内含。无论是几何判定法 还是解析判定法,都是通过圆心距和圆半径关系来确定。试问,如果两圆相交,则公共弦的直线方程是什么?假设圆1的方程为x2+y2+D1x+E1y+F1=0,圆2的方程为x2+y2+D2x+E2y+F2=0相交,则公共弦方程为(D1-D2)x+(E1-E2)y+(F1-F2)=0。在本题的证明过程中,对于两圆相交两点,则A(x1,y1),B(x2,y2),因为A在圆1与圆2上,则分别满足方程1与方程2。所以,A点坐标应该满足(D1-D2)x+(E1-E2)y+(F1-F2)=0。同理,B点坐标也应该满足(D1-D2)x+(E1-E2)y+(F1-F2)=0。从而得到A点与B点在直线(D1-D2)x+(E1-E2)y+(F1-F2)=0。由此可见,对于两圆相切,则切点应该满足公切线方程(D1-D2)x+(E1-E2)y+(F1-F2)=0;对于两圆相离,则(D1-D2)x+(E1-E2)y+(F1-F2)=0表示过两圆的四条公切线中点的直线。
同样道理,对于题例:某圆C的圆心在直线x-y-4=0方程上,且通过圆x2+y2-4x-3=0与圆x2+y2-4y-3=0的交点,则求该圆的方程。在解题分析中,可以假设该圆的圆心O(a,b)满足方程x2+y2-4x-3+λ(x2+y2-4y-3)=0(λ≠-1),则通过变换方程可得(1+λ)x2+(1+λ)y2-4x-4λy-3(λ+1)=0,求之得到=,b=,又因为圆心满足直线方程x-y-4=0,所以得到--4=0,求得λ=-。所以,代入方程x2+y2-4x-3-(x2+y2-4y-3)=0;即得到x2+y2-6x+2y-3=0。第二种解题方法,可以从题意中得到该圆的圆心在两圆的圆心连线上,又因为两圆的圆心分别为(2,0)和(0,2),则连心线方程为x+y-2=0。当x+y-2=0与方程x-y-4=0进行方程组求解得到x=3,y=-1。我们假设该圆方程为x2+y2-6x+2y+p=0,则从三圆同一条公共弦可知,p=-3。所以,该圆的方程式为x2+y2-6x+2y-3=0。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7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高职;数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数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可缺少的载体。高职数学在工科高职院校是一门公共基础文化课和基础专业课,他对后续专业课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数学的主要任务:一是学生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能力、计算工具使用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二是要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需、够用的“工具”,使他们具有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由于现在高职生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内容多,学时少、专业课程的多样性,高职数学如何很好的完成它的教学任务摆在高职数学教师的面前。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壁纸觉得高职数学教学选择案例教学是解决此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对象,选择适宜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这样既进行了数学的基本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也兼顾了为专业课程服务。
一、高职数学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所谓的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的对某一实际情景的客观描述[1]。数学案例教学就是在学生掌握数学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式[2]。数学案例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案例一般来源于生活工作实际,给生活和学生学习的专业联系紧密,不是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2)典型性,数学案例是由一个或者几个问题组成,情节详细,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例;(3)启发性,数学案例是为数学理论的服务的,能够引人深思,启迪思路。高职数学实施“案例教学”可以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使学生感觉到学数学有用且能用。
二、高职数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一般的大学里,高等数学认为是最不好学的学科之首。在高职院这种情况更为突出:首先高职数学的教学很多都是本科高等数学教学的“压缩版”,教学内容多为理论,体系单一,内容深奥,脱离实际,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其次近些年高职院学生的数学基础越来越差;再次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生对抽象的数学内容难以理解,从而对数学缺乏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从心底就放弃了数学的学习。很显然现有的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使高职数学的教学适应当前的现状,笔者觉得结合专业案例教学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1、学习目的更明确。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中理论,轻应用,使得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没有用处。而案例教学可以把课堂带进一个真实的世界,把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推导转化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案例,使学生觉得数学是我们需要的,并且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目的。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他们觉得数学的学习是专业的需要,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以往“死气沉沉”的数学课堂有所改善。
3、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学,教与学严重脱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调动。而高职数学案例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的教学。老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是主导,发挥导学的作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质疑对方的假设前提和观点,然后展开争论,不断探讨,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整个过程,学生都是亲自参与其中,亲身经历了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案例具有鲜活的个性,给理论教学带来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个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析、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数学案例的潜移默化中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数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1、课前准备阶段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高职数学案例教学亦是如此。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案例教学是否顺利实施的关键[3]。
学生的准备。实施数学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需要让学生复习和预习相关的数学知识,为数学案例教学实施提高保障。
教师的准备。教师的准备是实施数学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首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案例要取材于生活、工作实际,不能凭空想象或者杜撰。面对高职生,尽量选择他们易理解、易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来源于生活、与所学专业较紧密的案例,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对案例深度的把握,太深,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太浅,学生三两下就做完了,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不能起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其次,数学案例要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智慧不可教,学生要获得数学能力,需要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数学能力。再次,数学案例的选择要适合教育目标的需要,适应学生的数学水平,以便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
2、课堂实施阶段
首先,教师呈现案例。在课堂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教学设备将数学案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对整个案例有一个整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对案例整体把握较全面。其次,课堂讨论。数学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学双方积极地参与和配合[4]。讨论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讨论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展开讨论,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于此同时,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地引导学生,当学生偏离了方向时,及时引回到讨论的主要问题上来。课堂要能在老师的掌控中进行,不要将争论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或者课堂失控,导致教学失败。当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解决方案分歧较大时,老师应抓住问题的焦点,深人讨论研究;对讨论时学生认识上的错误要及时进行纠正;对学生正确的看法或者观点要立即加以肯定,让学生领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对遗漏的问题适当加以补充。再次,案例评价。教师针对学生案例讨论结果给予肯定,指出讨论中错误的地方及其致错原因,对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给予补充和更正。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积极表现,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高职数学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感觉数学不那么枯燥乏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也是我们专业课程学习和以后工作的需要;可以改变数学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提升高职数学专业素质,因为以案例进行数学教学,对教师在备课,讲课,以及对授课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期刊,2004(1).
[2] 程敏。案例教学在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8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提出问题:
新课程认为知识不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的认识,我认为若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将是一种高效的活动。
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的基础上引入指数函数的,而指数函数是高中研究的第一种具体函数。是在初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有关性质的前提下,去研究学习的。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难点在于弄清楚底数a对于函数变化的影响。这节课主要是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并描述出函数的图像特征,从而指出函数的性质。使学生从形到数的熟悉,体验研究函数的过程与思路,实现意识的深化。
设计背景: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慢慢体会到新教材渗透的、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理念,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经历从具体的实例引入,形成概念,再次运用于实际问题或具体数学问题的过程,它的应用性,实用性更明显的体现出来。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经过多年的数学学习,学生还是害怕学数学,尤其高中的数学,它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所以如果再让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那么将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力抓住知识的本质,以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另外,就本章来说,指数函数是学习函数概念及基本性质之后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函数,让学生学会研究一个新的具体函数的方法比学会本身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生疏的,在大脑中没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结构,需要老师的引导,使他们逐渐建立。数学中任何知识的形成都体现出它的思想与方法,因而授课中注重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运用其中的方法去学习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
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能初步把握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由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利用描点作图的方法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有条
件的话借助计算机演示验证指数函数图像)由图像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利用性
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能力:
1.通过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进
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由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的个数y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分裂次数与细胞个数
1,2;2,2×2=22;3,2×2×2=23;„„„„;x,2×2×……×2=2x
归纳:y=2x
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1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
来的84%,那么经过x年后剩留量y与x的关系是什么?
经过1年,剩留量y=1×84%=0.841;经过2年,剩留量y=0.84×0.84=0.842„„„„经过x年,剩留量y=0.84x
寻找异同:
你能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得到的关系式里找到什么异同点吗?
共同点:变量x与y构成函数关系式,是指数的形式,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
是常数;不同点:底数的取值不同。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个基本函数:指数函数
得到指数函数的定义:定义:形如y=ax(a>0且a≠1)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在以前我们学过的函数中,一次函数用形如y=kx+b(k≠0)的形式表示,反比
例函数用形如y=k/x(k≠0)表示,二次函数y=ax2+bx+c(a≠0)表示。对于其一
般形式上的系数都有相应的限制。问:为什么指数函数对底数有这样的要求呢?若a=0,当x>0时,恒等于0,没有研究价值;当x≤0时,无意义。
若an
若a=1,则=1,是一个常量,也没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有规定且a>0且a≠1。
由定义,我们可以对指数函数有一初步熟悉。
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
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在我们学过的指数运算中,指数可以是有理数,当指数是无
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数,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
则都适用,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R.研究函数的途径:由函数的图像的性质,从形与数两方面研究。
学习函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应用,那么首先要对函数作一研究,研究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然后利用其图像性质去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根据以往的经
验,你会从那几个角度考虑?(图像的分布范围,图像的变化趋势,„)图像的分布情况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关,函数的变化趋势体现函数的单调性。引导
学生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着手开始。
首先我们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我们研究一般性的事物,常用的方法是:由特殊
到一般。
我们以具体函数入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取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画它们的图像,将学生画的函数图像展示,(画函数的图像的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最后,老师在黑板(电脑)上演示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并且,画出取不同的值时,函数的图像。
要求学生描述出指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试着描述出性质。
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其中都有丰富的经历,新课程较好的体现了这点。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而言,数学的知识应
该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即通过对常识材料进行细致的观察、思考,借助于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常识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
加工。该案例正是从数学研究和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设计。虽然学生的思维不
一定真实的重演了人类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但确确实实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在探索中将数学数学化,从而才使
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乐趣,对数学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是历史上前人已建构好了的,但对他们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再现类似的过程。该案例正是从创设
问题情景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动手操
作、观察猜想、揭示规律等一系列过程,侧重于学生的探索、分析与思考,侧重
于过程的探究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数学能力。
教师的地位应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学生能自己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获,都有提高。总之,通过案例研究,不断研究新教材、新理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
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能力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继续探究的课题。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9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辨证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必须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4.从自我经历方面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取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这天的学生仍有必须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带给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能够“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篇10
半个学期了,回顾本学期必修1模块的教学情景,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普遍已构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相当部分同学满足于课堂上的认真听讲,满足于课后的作业模仿缺乏进取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期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缺乏自学、看书的本事,甚至有少数同学仍有些学生还相信能够经过“考前突击复习”来取得好成绩。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所以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2、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资料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我的实践,我认为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经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理解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
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靠教师的强求。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
如果注意到以上几点,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