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9篇】正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9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9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资料准备】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食物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一知识。

2、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对象: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总结句;三看反复出现的词句。(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作引用、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等。(其中前五种常用)

6、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科学。

7、常见结构方式: 总—分—总;总—分;分—总。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回顾《化石吟》的主要内容,检查背诵情况。

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预zhào ________ ②轻yíng ________ ③líng ________纱

④lín ________波 ⑤崩tā________ ⑥点zhuì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峦( ) ②弥( )漫 ③月晕( )

④霎间( ) ⑤匀称( ) ⑥弧( )形

3、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出示目标

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共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1层:(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当堂小结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清晰。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文章中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的方法,由现象到本质有序地展开说明。

课堂检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 ,是一篇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阅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理解填空。①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来说明的。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的意思是________。这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句是 。

(3)本段运用了 、 和 修辞手法。

(4)本段文字在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方法?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册“基础演练”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二次备课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各种云的形态,从而导入课文。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3、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自动分小组讨论。

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参照课后练习自行设计表格,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在阅读中思考:

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

学生做完这个练习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

3、合作探究

a、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四、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4、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5、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e、论述有理即可。

五、美文欣赏

1、学生看大屏幕,讨论发言。

2、说话练习

六、拓展训练

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的谚语,与同学们交流。

2、做课外练习。

七、总结: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板书设计:

一、(1)关系密切总层次清晰

二、(2—6)云识天气分思路明确

三、(7)意义、局限总一目了然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培养细致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1.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2.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3.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一周),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4.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天气的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目标展示: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培养细致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峰luán( 峦 ) 棉xù( 絮 ) 月yùn( 晕 )

mí(弥)漫 轻盈(yíng)鳞波(lín )

崩塌( tā ) 丝丝缕缕( lǚ )

2.请找出错别字并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

鱼鳞( ) 征照(兆 ) 谚语( )

碧兰(蓝 ) 绸幕( ) 恣态万千( 姿)

四、整体感知:

(一)速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云和天气有什么关系?

(二)小组交流

本文具体介绍了哪些种类的云呢?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拿出你们课前预习设置的表格,小组交流,查缺补漏 。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形态变化位置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形状变化过程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高晴转阴

高层云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更低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里紫外红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

虹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大家交流中有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各种云与天气的关系,让我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三)争做气象小博士(个人风采展示)

要求:观察图片

1、这是什么云?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2、用第一人称描绘。

先教师示范,后小组交流,再个人表述,最后同位交流

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来进行了“看云识天气”,大家掌握得非常好,我想一方面缘于同学们积极地的学习与思考,同时也缘于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使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感受到云的美丽。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同时文中优美的句子也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吸引我们愉快地阅读下去。那么让我们走进课文进行美读欣赏。

五、美读欣赏

(一)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进行赏析。

(二)比比谁最美

原句:有的轻轻地飘在空中。

改句: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参考答案:改动的地方:改句加了“有的像羽毛”巧设妙喻,使云那种轻盈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比原句更形象,更生动。

原句: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根本不能看见,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改句: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参考答案:改动的地方:根本不能看见——都躲藏了起来。修改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比原句既准确又生动形象。

过渡小结: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比喻,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跃,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

(三)妙笔生花

我们如果写作时也能够进行这样生动的描写,我们的文章也会妙笔生花,让我们试试看!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 像奔马……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全班性合作完成)

示例: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个人完成)

示例: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四)齐读课文第一段,领略语言之美。

六、拓展积累

本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教师补充材料: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七、教师小结: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是美丽的,人们经过用心观察竟然发现云与天气有这么神奇的关系!如果我们都用心观察的话,我们的生活肯定会平添更多的美丽,愿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

八、作业设置(课后练习三)

1、从现在开始的几十天内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2、在生活中有一些谚语也能识别天气的情况,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些例子,考证一下它们是否正确,并把这些例子积累下来。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17 看云识天气。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7 看云识天气》。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篇5

17.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教学准备:课件,收集谚语教学过程:一、简介说明文知识说明文知识小解(一)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二)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四)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五)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诗文)。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千姿百态的云。(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师: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学生小声议论各种云)屏幕上出现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时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师: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三、初读感知默读: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2、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请设计几个表格并依次填写。四、演读深究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教师巡视,气氛热烈)3、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交流,同一组同学点评。(形成一个高潮)(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这就是我——积雨云在作怪。我是由积云变化而来,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成了我。我有时恶作剧,还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大家认识我了吗?“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的就是我——霞。我很美丽,常在清晨或傍晚出现,你知道吗?当太阳照到天空,云层变成了红色,我就又穿上美丽的红衣裳……)师: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五、实践发现

听了那么多云的自我介绍,我们对这些云所预示的天气已经很清楚了。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听天气预报,今天我们也可以当一回小小的天气预报员,根据云图自己来预报天气。预报之前也需要小组合作准备一下。因为既然是预报,事先肯定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云,所以只要在非常熟悉每种云预示的天气情况的基础上准备好大致的预报纲要就可以了。预报时要尽量模仿天气预报员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也是5分钟的准备时间,现在开始。

现在是气象服务时间,想要了解未来的天气趋势吗?让我们来听听天气预报。

(海南岛的上空出现了一片积雨云,积雨云……(介绍积云的特点),那里马上就要下雷阵雨,请出门的朋友带好雨具。)

这位预报员的知识非常丰富,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云的知识,可听起来不太像天气预报。有没有同学再来给我们示范一下?

(上海上空偶而飘着几多积云,晴空万里,气温23——27°c。人体舒适指数:2级,气温适宜。穿衣指数:2级,短袖衬衣。旅游指数:3级,适合外出游玩。)

这样的天气预报非常清楚,很人性化。还有没有同学想试一下现场预报窗外的天气?六、品读感悟:1、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对词、句、段落进行了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在“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因为它运用了八个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        特点。美点举例: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用了比喻使卷积云难以描摹的形态特征具体化;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松软洁白;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用“招牌”比喻天上的云,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           总之,都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七、课外延伸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燕子低飞,要下雨。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蜻蜓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师:我还知道一种古老的盐巴占卜术,将盐巴丢到火中,发出劈啪声的预示好天气,可以远行;而没有声音的就象征天气变坏、风雨将至,盐巴警告人们应该呆在家中,等风雨过去再出门远行。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动物与天气。其谚语有: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麻雀囤食要落雪。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蚂蚁垒窝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鱼跳水,有雨来。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燕子低飞要落雨。 龟背潮,下雨兆。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天气谚语: 雾与天气。其谚语有: 雾里日头,晒破石头。      雾气小,天晴好;   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   雾气浓,有大风; 清晨浓雾重,天气必久晴。   雾气重,大雨凶; 早上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雾气轻,隔天晴。 满地大雾盖,当天日头来。   早雾晴,晚雾阴, 雾大不见人,大胆洗衣裳。   晚雾不散,细雨淋淋 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   白茫茫雾晴,阴沉沉雾雨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6

一、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学习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摘抄文中的佳词妙句,积累丰富的词汇;理清写作顺序,体会说明文条理分明说明事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二、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云的种类繁多,相应的天气现象也多样,但仍能让读者一读就懂,其原因有:一、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开门见山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依次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即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结尾点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了总——分——总的结构。二、充分体现了科学小品平实准确的介绍而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描绘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如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写成“云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的形态生动描绘出来,既突出了云的特点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多方引用谚语,突出了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使人兴味倍增。由此可见,本文是篇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佳作。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释疑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投影出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的思路(认知方面)。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能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

(二)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明确2: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 朗读第一段。

2.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 A;有的像鱼鳞, B;有的像羊群, 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 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 ②轻轻地飘在空中 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 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 A—— B—— C—— 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招牌”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 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 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五) 交流展示、读背积累

1.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云和天气关系的成语、谚语,进一步加深对看云可识天气这一事理的认识。

之后教师投影出有关谚语(课后可参照相关资料):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2. 朗读、背诵并摘抄文中优美的比喻句及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积累丰富的词汇。

(六)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七)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1.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来。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附板书:

形态 轻、高、薄云——晴朗

看云 低、厚、密云——阴雨风雪

识天气

光彩 晕 华 虹 霞——晴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⑴ 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⑵ 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 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 霎(与“刹”区别) 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 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 2千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像羊群 2千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卷层云 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分说云的形态、光彩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分类说明) [分 篇8

1、形态:经验:(高、轻、薄) 往往 晴;(先总后分)

(低、厚、密) 常常 阴。

2、光彩:晕、华、虹、霞

三、概述的意义和局限性。 [总] {本质}

语言生动 用词准确 条理清楚

通俗形象 科学性强 层次分明

(比喻、拟人、排比 (一般、可能、渐渐等)

对比、引用;谚语) 幻灯片内容: (一)云的形状与天气关系

云 类 形状 特征 天气

卷 云: 轻 晴

卷积云: 高

积 云: 薄 朗

高积云:

卷层云: 低 阴

高层云: 厚

雨层云: 雨

积雨云: 密 雪

(二)、云的光彩同天气关系 (略)

板书设计 :

看 云 识 天 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了解气象知识, 学会看云识天气。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难点:

1、了解气象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

2、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

3、云名称卡片。

4、云与天气关系简表(10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有句俗话叫“天有不测风云”,意思是“天也有不能预测的时候”,那么用逆向思维反过来思考就成了“天气一般都能预测”。确实,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够预测天气了,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经验总结成了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谚语并做个游戏——找朋友。我这里有谚语的上半句,下半句已经分到了你们手上。我们就来找一找谚语的下半句各是什么。

第一组:天上钩钩云 地下雨淋淋

师:请手里拿着这句谚语的同学到第一组就坐。

第二组:早上乌云盖 无雨也风来

第三组:朝霞不出门 这个简单,下半句是什么? 生:晚霞行千里

第四组:乌云接日头 下一句是什么呢? 生:半夜雨淋淋

第五组:有雨山戴帽 生:无雨云拦腰

第六组: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师:请到第六组就坐。

师:(分学习小组) 好,现在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相互配合。下面我分配一下任务:请①②号同学代表小组发言;③号同学补充;④号同学为组长,组织好合作学习;⑤号同学负责记录下小组讨论的内容,给发言的同学参考。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请认真完成。

师:我们看到古人是那么聪明,已经能将天气情况编成简单的谚语。我们当然也不甘示弱,今天我们也来看云识天气。(补充:课题2)我们虽然没有古人那么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老师。是什么?

生: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五分钟准备)

2、研读课文,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光彩?在文中画出来。(抢答)(出示课件3)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晕、华、虹、霞。

3、这些云和光彩各有什么特征呢?现在请小组长上台来任选其中的两种,小组合作完成简表里相关的内容。(4分钟准备)

4、现在,请各小组根据所选的两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出示课件4)。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先小组活动,五分钟完成。)

答案参考:

我是“雨层云”,我又矮又胖,穿着暗灰色的外衣,太阳、月亮见了我都要躲藏起来,我在天空出现时就表示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来临了。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来临。

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生: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通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听了那么多云和光彩的自我介绍,我们对这些云所预示的天气已经很清楚了。请你判断一下图上分别是什么云? (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层图)象征晴天的是哪几种云?有什么特点?象征雨雪冰雹的是哪几种云? 有什么特点? 云上的光彩又有什么特点呢?预示怎样的天气?

三、我是小小预报员:

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听天气预报,今天我们也来当一次小小的天气预报员,根据云图来预报天气。提示:确定云的种类;说明它所预示的`天气;模仿天气预报员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也是5分钟的准备时间,现在开始。 现在是气象服务时间,想要了解未来的天气趋势吗?让我们来听听天气预报

江西的上空出现了一片雨层云,雨层云……(介绍雨层云的特点),那里马上就要下雨,请出门的朋友带好雨具。

海南岛上空偶而飘着几多积云,晴空万里,气温23——27°C。人体舒适指数:2级,气温适宜。穿衣指数:3级,长袖衬衣。旅游指数:4级,适合外出游玩。

四、课外拓展:

听了那么多介绍,我们发现天上的云真是变化多端,非常奇妙啊。它离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气预测者。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也可以预示天气。你发现过吗?它们预示了什么天气?

燕子低飞,要下雨。

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

蜻蜓低飞要下雨。

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

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我们除了可以看云识天气, 还可以看天象。风向。物象识天气呢。

看物象识天气: 看天象识天气: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看风识天气: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狂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五、课堂小结

有这么多可以预示天气的现象,你们想过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吗?或者有没有什么疑惑?我就有一大堆的疑惑?这些现象真的准确吗?为什么能预示天气?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都在课堂上解决,下课后,学习小组可以继续活动,相互协作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我们还要把这节课上“细心观察、专注思考”的学习方法继续用下去,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小事物,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并用最精彩的话将其记录下来。我们到时来看看谁的发现最新鲜、描写最生动有趣。

板书设计:

17 看云识天气

说明文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怎 卷云 卷积云 高 轻 薄

样 积云 高积云 (晴)

云 卷层云 高层云 低 密 厚

识 雨层云 积雨云 ( 雨雪冰雹)

气 晕 华 虹 霞 (阴晴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