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共价键教学设计优秀6篇正文

《共价键教学设计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编辑帮大伙儿找到的6篇化学键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共价键教学设计 篇1

一、课题:《化学键》第2课时《共价健》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

2、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

3、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化学键的概念 •能力方面

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通过对共价健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解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

1、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键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

1、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键的形成过程。

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判断。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本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类型的化学键——共价键。推进新课

什么是共价键呢?

思考与交流:分析H和Cl的原子结构,你认为H2、HCl的形成与氯化钠会是一样的吗? 师: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请你指出H2、Cl2、HCl、NaCl分别由什么粒子构成。

生:氯化钠是由Na+和Cl-构成,而H2、Cl2、HCl分别由氢分子、氯分子、氯化氢分子构成的。

师:很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用电子式表示它的形成过程。生:Na + Cl →Na+[ Cl ]-

师:很好。形成氯化钠时,由于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这个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Na+,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Cl-,Na+与Cl-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了离子键。氢原子最外层也只有一个电子,它与氯原子结合时,是否很容易失去这个电子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不是。若氢原子也容易失去电子,则氯化氢也应由H+和Cl-构成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氢原子要达到稳定结构需要一个电子,氯原子也需要一个电子,那么一个H原子和一个Cl原子又是如何形成HCl分子的呢?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多媒体演示:

画面上有一条河,河边有大、小两个小精灵,小的代表氢原子,大的代表氯原子。河的对岸风景优美,并写有“成功的彼岸——稳定结构”的字样。代表氢原子的小精灵手里拿着一朵花,自言自语地说:“要到达彼岸,我还需要一朵花。”代表氯原子的小精灵手里拿着七朵花,望着彼岸对自己说:“我要成功,还得去找另一朵花来。”它俩都在河边匆匆地寻找另一朵花。当它们相遇时,眼里都放出了光彩。代表氯原子的小精灵欲去把氢原子小精灵手里的花夺过来,而氢原子小精灵呢,却上前去抢它手中的一朵花,因为互不相让,两人便撕打起来。虽然打得筋疲力尽,但却都未达到目的(因为它们的力气相差不大)。最后两个小精灵异口同声地说:“让我们讲和吧!”这时,氢原子小精灵把手中的一朵花递过去,氯原子小精灵也把它的一朵花递过来,它们的手握在了一起。氢原子小精灵高兴地说:“我终于有两朵花可以到彼岸了。”氯原子小精灵也兴奋地说:“我所需要的八朵花也够了。不过,我的劲儿大,这两朵花得离我近一点。”氢原子小精灵虽不情愿,但却无可奈何,只好点了点头。协议成功后,两个小精灵便携手飞向了彼岸。

师:从以上画面容易得出,两个小精灵是如何到达“成功的彼岸——稳定结构”的? 生:共用了两朵花。

师:回答得很好。从氯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来分析,由于氯和氢都是非金属元素,不仅氯原子易得一个电子形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而且氢原子也易获得一个电子,形成最外层两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所以相遇时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这两种元素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用,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对,就是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受两个核的共同吸引,使两个原子结合在一起。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于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稍强一些,所以电子对偏向氯原子一方。因此,氯原子一方略显负电性,氢原子一方略显正电性,但作为分子整体仍呈电中性。

象这样的原子间通过共同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这样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生1: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生2:共价键的成键粒子是原子,离子键的粒子是阴、阳离子。生3:共价键是通过共用电子对,离子键是通过静电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也可以用电子式表示如下: H× + Cl →H Cl 师:请同学们回忆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它与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有哪些区别呢?

生1:没有小弧线表示电子的得失。

生2:生成的HCl中Cl原子也没有用括号括起来。生3:H、Cl原子没有标电荷。生4:共用电子对偏向Cl。

师:很好。为什么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与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有如此区别呢? 生:共用电子对仅发生偏移,没有发生电子得失,未形成阴阳离子。师:很好。除了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结合时以共价键结合,在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中,它们的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共价键,如H2、Cl2,它们的形成过程如下:

师:H2、Cl2的形成过程与HCl又有何不同?

生1:同原子的电子式用相同的符号“•”或“×”。

生2: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电子对会偏向非金属性强的一方,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电子对不偏移。师:很好。为什么两个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两个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而不是3个,4个呢?为什么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结合成氯化氢分子,而不是以其他的个数比相结合呢? 生:因为H原子、Cl原子都差一个电子达到8电子(H为2电子)稳定结构,所以它们之间只需共用一对电子。

师:很好。一般原子在结合成物质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与达稳定结构相比,差几个电子,则需共用几对电子。投影仪展示

练习: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NH3、CO2、O2、N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让四个同学到黑板上各写一个。

师:对四个同学书写的结果进行评价并纠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1、不知怎样确定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和位置。

2、受离子键的影响而出现中括号,或写成离子的形式。

3、把“→”写成“=”

4、把氮气的电子式写成 N N5、把物质的形成过程与物质的表示混淆。师:如果共价键中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就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偏离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使得共价键中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不相重合,键显极性。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这样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不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这样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投影仪展示

练习: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是 ;含有极性键的是。A.H2O B.N2 C.NaI D.CO2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所谓的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指的是共价键,离子键中不存在极性和非极性之分。

在化学上,我们常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这样得到的式子又叫结构式。以上提到的几种粒子,表示成结构式分别为

H—Cl H—H Cl—Cl N O=C=O O=O N≡N O 思考与交流: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有什么区别?

生1:离子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共价化合物含有共价键。生2: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构成,共价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师:很好。凡含离子键的物质为离子化合物。凡含共价键的物质为共价化合物对吗?举例说明。生1:凡含离子键的纯物质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正确。

生2:凡含共价键的纯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错误。如H2、O2中含共价键,它们为单质。师:正确。那么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吗?下面,我们通过分析氢氧化钠的结构来对此结构进行判断。

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NaOH是离子化合物,它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试用电子式表示。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Na+[ O H]-

根据氢氧化钠的电子式分析,氢氧化钠中存在什么类型的化学键?

生: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之间是离子键,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是共价键。师: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这句话是正确? 生:不正确。师:因此,我们说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几种化合物的电子式。Na+ [ O O ]2-Na+ H O O H 请大家标出其中存在的化学键。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相应位置写上离子键、共价键。师:通过以上实例及以前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离子化合物中可能有共价键,而在共价化合物中却不可能有离子键。

从有关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成分子的主要因素。我们把这种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理解化学键的定义时,一定要注意“相邻”和“强烈”。如水分子里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化学键,而两个氢原子之间及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是不存在化学键的。学了有关化学键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用化学键的观点来概括地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如钠与***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第一步是金属钠和***分子中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发生断裂(旧键断裂),其中金属钠破坏的是金属键,***分子断开的是共价键,它们分别得到钠原子和氯原子;第二步是钠原子和氯原子相互结合,形成钠、氯之间的化学键——离子键(新键形成)。分析其他化学反应,也可以得出过程类似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师:请大学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H2分子与Cl2分子作用生成HCl分子的过程。

生:先是H2分子与Cl2分子中的H—H键、Cl—Cl键被破坏,分别生成氯原子和氢原子,然后氯原子与氢原子又以新的共价键结合成氯化氢原子。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共价键的实质及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希望同学们要注意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注意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区别,注意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深入理解化学键的内涵并学会判断离子键、共价键。

六、布置作业 P257、8、9

七、板书设计

二、共价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H× + Cl →H Cl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三、化学键

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共价键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反思宁县一中 雷震宇

一、通过本节课的上课情况来看,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做得较为成功:

1、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

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中的地位。化学键是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构建物质结构,从而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重要学科思想,是重要的化学理论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理解微观结构时往往感到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必须有一个深化理解的过程,因此本节课在知识目标的定位上,以试图了解共价键的形成,理解共价键的概念为重点,首先使学生充分理解的共价键的概念,以此为基础从而逐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共价物质的形成过程,初步学会常见共价物质的电子式和结构式,部部为营,不断深化。在教学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上,通过与离子键的对比学习,发现问题,寻找非金属元素间形成稳定物质的途径,从而深刻理解共价键的实质。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上主要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运用对比发现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并逐步形成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从本节课目标完成情况上看,学生基本完成预期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2、教材处理得当:

在电子式和结构式的教学中,通过氯化氢、二氧化碳、氮气等物质的电子式的书写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成键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的不同,巧妙地将电子式与结构式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理解结构式书写的方法和其重要性,效果颇佳。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1)课题引入恰当,本节通过与离子键的对比学习,寻找非金属原子间形成稳定结构的途径时,发现非金属原子间如形成离子键时会产生矛盾,从而形成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深刻的理解共价键,并体验科学探究的正确思想方法。

(2)教学流程严密流畅。通过引入课题,产生疑问,探究氯化氢形成的真正原因,然后通过动画演示来具体、形象展示氯化氢形成过程,揭示共价键的形成原因,从而理解共价物质的电子式,在此基础上来巩固物质电子式的书写方法,通过电子式的书写进一步理解物质结构式的书写,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始终将学生学习的基础来设计后面的教学内容,始终将让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知识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和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3)课堂小结新颖,通过小结不但回顾本堂课学习的重要知识和领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同时进一步领会物质形成稳定结构的途径。

二、还有以下几点须改进:

1、在课堂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应给予足够的时空:

对于一些探究性问题,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如:对共价物质的电子式的书写的练习时间、讨论和方法总结不够充分;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比较仓促。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功能有待加强:

本节课的多媒体的功能开发不够,有许多内容作了电子黑板的作用,尤其在本节课中共价键形成过程是否可用一些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对共价键的理解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在今后还应加强多媒体制作的学习和提高。

苏教版化学共价键教学设计 篇3

第二单元 课时2

共价键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共价键,学会用电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常见的几种共价分子。2.了解碳原子的价键构型和连接方式。

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掌握从具体到一般的方法。4.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共价键的形成和共价键的表示方法。难点:共价键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问题1]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宏观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构成物质的主要微粒有哪些呢?

原子、分子和离子

[讲述] 通过上一节课关于离子键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间彼此通过离子键可以形成宏观的物质,如氯化钠。原子得失电子离子离子键 物质?分子?

那么,原子是如何构成物质?原子是如何形成分子?分子是如何构成物质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问题2] 我们首先回忆一下具有怎样结构特点的原子相遇时彼此会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既而形成离子键?

答:第 IA、ⅡA 族的活泼金属 元素和第ⅥA、ⅦA 族的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

[设问]那对于非金属原子之间,它们彼此间是如何形成分子的呢? [讲述]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氯化氢分子中氢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展示]氢分子和氯分子的示意图(ppt:3)

[讲述] 氯原子和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较多,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因此能量高,很不稳定。但是它们两个原子彼此无法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于是他们各自拿出一个电子,彼此共用,通过共用电子对的作用,将氢原子和氯原子彼此联系起来,我们这将这种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列的相互作用称为“共价键”。也就是说,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一个氢分子。

(ppt:7)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如***分子。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多,由于未达到稳定结构,此时单一的氯原子能量很高,很不稳定。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在氯分子中,也有两个电子同时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共同作用,这两个电子为两个原子所共用,而每个氯原子仍就还有6个电子只受一个原子核的作用。同样,我们也将两个共用电子称为共用电子对,两个氯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彼此连接开来,形成一个氯分子。

[小结]现在,通过氯化氢和***的例子,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共价键?ppt8k.s.5.u.c.o.m 共价键

一、共价键: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二、共价键作用的本质:共用电子与成键原子间的作用

三、成键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释放出能量

(形成稳定结构。若要共价键断裂,则要吸收能量。)

[讲述]如何表示共价键和共价分子结构呢?方法有多种。其中表示共价键的一种方法是电子式。

[问题3]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电子式的书写,并且学过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请大家思考,什么是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点或叉来表示最外层电子的化学符号。[讲述]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三种常见物质的电子式ppt9

[问题4]通过上面3 个电子式,大家可以总结出书写电子式的几个简单规律是什么?

书写完成后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每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共用电子对数有一定的关系。每一个原子缺几个饱和,就会形成几个共用电子对。[问题5]请大家书写下列共价分子的电子式: COCHCCl4

请学生上黑板书写上述电子式,并讲评。

[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用电子式可以表示共价分子,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很清楚地认识到共用电子对,但它的缺点是很复杂,最外层没有参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也必须表示出来,很繁琐。

为了更简捷地表示两个原子间的共价键,我们可以将电子式进行简化。将没有参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省略,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这样写出的化学式称为结构式。w.w.w.k.s.5.u.c.o.m 如,上面的共价分子均可表示为:H-H,H-Cl,[问题6]请大家用结构式共价分子:

CO2

CH4

CCl4

[讲述]这样的化学式称为结构式,但要注意,它并不表示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对于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肯定是直线型的,但对于多原子分子,几个原子是如何堆积在一起,或者说它们形成共价键时以怎样的角度成键呢?结构式不能表示出来。

要表示多原子的共价分子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用模型来表示。我们要介绍两种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ppt13)[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

[讲述]这是表示甲烷五个原子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的球棍模型。所谓球棍模型,就是用球表示原子,用短棍表示共价键得到的模型。它的优点是能很清楚地表示原子间的共价键以及原子的空间位置,如甲烷的五个原子是位置是:五个原子中相互连接起来形成正四面体的结构,其中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四个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顶点上。球棍模型的特点是可以表示各个原子在空间的取向,但它不能表示各种原子间的距离。也就是说,球棍模型中的短棍是表示共价键,它是将原子间的共价键进行了夸张,但在实际分子中不是这样的。

要表示原子间的相对距离可以用比例模型。[展示]甲烷的比例模型

[讲述]这是甲烷的比例模型,它是按照氢原子和碳原子的大小按比例放大得到的。它可以很好地表示各个原子的相对距离,但它很难看出各原子在空间的位置。

所以两种模型各有侧重,各有不足。[小结并板书]表示共价分子的方法有几种:

电子式和结构式,主要用于表示原子的连接方式

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主要用于表示原子的空间结构

引导学生阅读P.14页的几种物质的电子式、结构式、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过渡]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它既难失电子也难得电子,因此碳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时主要是形成共价键。但是,碳原子的共价键有多种的成键方式。

[板书]

五、碳原子形成共价键的多样性 [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

[讲述]碳原子有4个电子,它可以形成4根的共价键。但是,这四根共价键它有多种成键的方式。

[展示]乙烷的分子的球棍模型

[讲述]这是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在乙烷分子中,有两个碳原子彼此相连,其余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展示]乙烷的比例模型

[讲述]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形成长链

[展示]乙烯的球棍模型

[讲述]碳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两个共价键,然后再与氢原子形成共价键,即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双键,也不破坏碳的4个价键原则。

[展示]乙炔的球棍模型

[讲述]碳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叁键。[展示]环己烷的球棍模型

[讲述]碳原子可以首尾相连形成环状

[小结] 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共价键直接形成物质,这就回答了初中学习的这幅关系图中的一个关系,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间可以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但分子如何形成物质,这是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w.w.w.k.s.5.u.c.o.m

(五)附录 板书

1.2.2共价键

原子得失电子离子离子键 物质?分子?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作用的本质:共用电子与成键原子间的作用 成键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释放出能量

表示共价分子的方法

电子式和结构式,主要用于表示原子的连接方式 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主要用于表示原子的空间结构

化学键教案范文 篇4

关键词:导学案;高效课堂;化学;应用

分组式学案导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引入高中化学教学是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关键,导学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分组式互动发现问题,进行自我探究,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分组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学案导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由“教”转“导”,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学案导学”提供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条件,教师的教学思路改变,以“学”为重点,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效率。导学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性,创新性地设计导学案,问题设置由易到难,基础知识―强化巩固―创新拓展,学案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各个发展水平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参与并获取知识。分组式学案导学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式学案导学运用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实效,显示了独特的魅力,在学案导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探究,大胆尝试,恰当设计导学案,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二、分组式学案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1.做好课前预习是分组式学案导学实施的前提

课前预习是学生的自学环节,教师在课前把班级学生分成小组,向各小组发放导学案,学生借助导学案,自学教材内容,简单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解决,通过课前学习形成知识点,对于讨论后,仍然难以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负责记录。例如,教学“钠与水的反应”时,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初步了解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教师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找出重难点,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在上课前,收回导学案,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整理出学生在预习中感觉困惑的问题,适当调整教学设计,依据“学案”预习新知识,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在预习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相互交流,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解答。通过预习,了解教学内容,师生合作设计教学目标,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同步发展,把握重点难点,学生亲自参与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

2.小组合作交流是分组式学案导学实施的关键

学生通过预习,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教师要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知识,建立小组合作形式,实现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是课堂活动的主体,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前提。例如,教学“钠与水的反应”时,在学生初步了解钠与水反应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把学生分成小组,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角色和分工,各小组做实验,边做边思考,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金属钠切开后的颜色变化,思考变色的原因,将金属钠投入水中,让学生观察,钠在水中剧烈运动,发出声音,并很快消失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分析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让学生触摸烧杯外壁并说出感觉,观察烧杯中水的颜色,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3.反馈评价是实施分组式学案导学的完善

各小组组长总结本小组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成果,组内成员补充评价,总体考查小组成员的学习行为,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团结合作精神、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多元化评价,关注人人进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归纳知识点是分组式学案导学画龙点睛之笔,教师的总结力求清晰简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学生的共性问题,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补充归纳,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构建完善认知结构。例如,教学“钠与水的反应”时,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知识点,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经历合作过程,学会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分组式学案导学是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模式,分组式学案导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均照,张英锋,马子川。高中化学导学案教学及小组合作研究实施的感悟与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03).

化学键教案范文 篇5

一、课前准备

1.课时规划[HJ]

《苯》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中的内容,是来自石油和煤的化工原料之一。苯的化学式简单但碳氢比例很特殊,学生对其排列方式比较好奇,可以利用学生猎奇心理展开对本节课的总体规划。本节的学习内容包括:①苯的物理性质;②通过实验探究苯的化学性质;③进一步认识苯分子的结构;④学会书写苯性质方程式。

2.微课设计与微课录制

微课,顾名思义为短小的课程。微课由老师利用录屏软件,将课件和老师的讲解声音录制成视频,由学生观看学习。其关键点在小而精湛,特点在于能够快进、暂停和重复播放,改善了教师只能照顾大部分学生,而不能手把手对每个学生进行施教。这也与传统的录制课程存在巨大的差异。传统录课中既包括课件和教师声音的录制,还把教师的举动与整个课堂反应录入其中,这导致学生的注意力经常分散,不利于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录制微课时要控制时间在10分钟内,并且在内容上开门见山,其重点放在某个问题的其中探讨,避免把所有的内容都录制在里面,防止微课变为传统授课的复述者。

本节课中可以提供给学生两个微课,其一为探究苯的结构式和实验验证方案,其二为讲解苯的化学性质。

3.两案编制

两案包括自学质疑案和训练展示案。自学质疑案是引导学生能动性学习的主要抓手和督促其学习的关键手段。它可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安排自学质疑课中时间分配,给学生以学习的紧迫感。除了具有传统学案的目标、重难点和基础内容外,还具有特色的功能,如“记录下你的学习障碍”、“反思和总结”等模块。训练展示案可以针对学生自学内容,加强相应知识点的训练题目。

二、课中实践

1.在自学质疑阶段中

此阶段的学习主导权在与学生手中。教师对此节课已在课前做足工作,该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均在微课和学案中体现,该让学生培养的能力也会在本节课中的各个环节中完成。

①目标导学

学生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观看微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均包含在学案中的目标导学中。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把握本节课基础内容,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形成学习的系统性。本节的目标在上面已做介绍,不再重复。

②教材自学

阅读课本(20分钟),圈画重点独立完成学案并将思考过程中的疑难点记录在学案之上。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自己写出苯的物理性质(重点了解苯的溶解性和密度),知道苯中的化学键与碳碳双键不一样,由此推出苯的性质与乙烯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③微课助学

学生在利用学案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有关苯价键的特殊性理解,甲苯的硝化反应迁移应用等问题。此时就用到了老师早已录制好的微课。学生通过微课观看,整理完善自己的学案,同时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④合作互学

组长领导小组讨论并完成课本69页实验3-1,进一步完善学案。讨论完成后组长整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课代表反馈给教师。这个环节的要素是小组合作,生帮生。让学习者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学生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在这个问题中是学生,换个问题就可能变为老师。当他们着实解决不了问题时,便会自动的找寻问题的解决者――老师。这样的安排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变学生的被动为自主,让学生体会到排除万难而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节省了老师教授简单知识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时已经解决),把更重要的精力放在重难点。这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且将传统的求着学生问问题转变成学生求着问教师问题。

⑤在线测学

教师选择性的选取典型例题,上传于平台之上。学生可在课堂完成学习之后,在线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选项可以了解学生的困惑点在哪,为下一节训练展示课做准备。

2.在训练展示阶段中

通过批阅学生的自学质疑学案、收集的小组问题和在线测学的基本情况,教师大致了解了学生在自学本节内容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盲点,教师可以先进行对学生知识盲点的重点讲解,也就是疑难突破环节。

①疑难突破

问题1:以下三个实验的现象比较。

[TP9GH06.TIF,BP#]

实验1中考察了苯溶于有机溶剂的物理性质。实验2中考察了苯在水中不溶解且密度比水小,能萃取水中的溴。这两个实验共同说明了苯不与Br2反应。

实验3中考察了苯的物理性质和不与KMnO4(H+)反应的性质。

学生易将三个实验的现象和原理混淆,教师需要反复强调其区别。

问题2:硝化反应的书写

苯及甲苯硝化反应方程式,学生理解不透彻。通过对自学质疑学案中的错误方程式的分析,解决诸问题,如N原子连接苯环而非O原子,苯环易写成环己烷等。

问题3:判断下列物质有几种可能的结构:[JG(][LJS,S(1,3,5)][JJ5;6]ClCl[JG)]

通过分析邻二氯苯中两个氯原子间是双线和单线的结构是一样的,从而将知识点返回到课本上苯中化学键的特殊性。

以上过程的用时控制在10 min内。

②训练展示与合作提升

在本次训练展示中包括了9个题目,涵盖了有关苯性质的选择题和计算题。教师将选取6个不同组的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学案中的题目,其余同学在下面做。在上面展示时需写明题目的分析过程,防止只写答案。在黑板上完成题目的同时,其余同学完成后可互相讨论,确定正确答案,并分析所展示的题目答案是否正确以及哪里出现了问题。

当展示题目完成后,教师鼓励班内其他同学自主到黑板上讲解并用红笔标出出现错误的地方并将其改正,最后由学生给[HJ1.4mm]出相应的分数。

③评价点拨

如果学生自己讲解的很好则可省略教师的点拨,若学生讲评较差,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展示及讲解情况选择性地讲解易出错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善于备课前课,同时善于备课中课,考验教师的灵活处理能力及对本节课知识的储备量。

④总结反思

每节课均要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让其反思课堂内容,总结所得知识,是学生反刍消化所学的内容的环节,时间所用不多。符合记忆规律,且取得的效果显著。

化学键教案范文 篇6

关键词:问题;设计策略;实施策略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理念下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是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编写教案化

教案的关键点在于教师的讲和如何讲,在这里教师为主体。学案的关键点在于学生的学和如何学,在这里学生是主体。多数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思想转变不够,把学案的要求详细化,规定学生的学习思路,呈现出固定的思维模式。

2.编写知识罗列化

多数老师在编制导学案时,照本宣科,教材怎么写就怎么编。

3.编写形式化

导学案编写要有梯度,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

二、优化导学案的设计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使用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关系,教师是引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能更好地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更宽广。根据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我们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确立目标

教师首先熟悉本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学习目标,并将其展示在“导学案”上。上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自学与交流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把本节的知识点全部呈现为填空题,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解决自己会的知识点,再有选择性地自学,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3.展示与思考

经过刚才的自学及合作,让各小组选代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解决了部分问题,对于疑难问题,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4.探究与合作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随时提供有关的信息,关注问题讨论的效果,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引领学生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5.总结与巩固

检测练习的设置要求分层次,有梯度,突出重点,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练习进行批阅,及时反馈信息,随时矫正补救。

三、优化导学案的实施策略

根据多年的经验与体会,我认为学案的实施分以下几步:

1.课前发放学案

教师将学案整理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预习。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例如:要求学生找出书中的重难点及疑难问题。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学生预习的情况,使讲解更具有针对性。

2.组织课堂教学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教师提问程度较低的学生,也可生生之间互问。对于重难点知识,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密切关注,及时启发、点拨。学案中的练习题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讲评。这样既巩固所学,又得到及时锻炼,同时教师也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了依据。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下列两种模式:

启发式:提问―讨论(探究)―归纳。启发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就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疑难的问题,教师进行总结与拓展延伸。

案例:根据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推测氢氧化钠溶液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根据所给仪器,合作探究。(1)回顾知识:两种常见的碱均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石蕊试液变蓝、使酚酞试液变红,二氧化碳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2)根据所给药品和仪器,分小组合作探究二氧化碳是否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生设计的方案如图1、图2、图3所示。

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3)教师也提出一个实验方案(如图4),由学生来进行评价。(4)实施方案,并得出结论。(5)反思评价: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另一个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发散式:总结―探讨―应用。发散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复习课,为了更好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法指导上采用合作、探讨、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查缺补漏,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