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说课稿(优秀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惊云给大家分享的15篇《列夫.托尔斯泰》说课稿。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
2、 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3、 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教具:
PPT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教学难点:
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手段:
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二)第2——5节
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2—5节,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2~5小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特点?
明确:
第2节、面部轮廓 平庸粗鄙
第3节、面容表情 丑陋可憎
第4节、面部特点 毫无特色
第5节、客人来访 大失所望
你能说说,在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对托尔斯泰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
托尔斯泰其貌不扬,作者如实地予以描绘,从这些描述当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课文。
(“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可以看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尊敬、热爱)
二、研读课文第6~9小节,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读第6~9小节,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1、这部分写的是什么?(托尔斯泰的眼睛)
2、这双眼睛有什么特点?(目光犀利、感情丰富)
3、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比喻和夸张)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明确:
1、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三、语言赏析:
轻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打上星号,有疑问的语句打上问号,全班集体交流,教师适当总结。
四、延伸训练:
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
列夫 托尔斯泰教案 篇2
列夫 托尔斯泰(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2、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测测你的预习情况: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胡髭( ) 长髯( ) 鬈( ) 发黝( ) 禁锢( ) 锃( )亮 甲胄( ) 粲( )然 盎( )然 犀( )利 2.解释词语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广袤无垠: 诚惶诚恐: 颔首低眉: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补充归纳 三、自主探究: (一)默读1-5段,勾画出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找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 文中用了哪些修辞: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直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总之,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二)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感情,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眼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3、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么? 相同点使比喻夸张联袂运用; 不同点是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四,合作交流: 欣赏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你觉得人物肖像描写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总结并明确:肖像描写应抓住人物的特征去写,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使文章更幽默生动,也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 总结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方法:肖像即外貌,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而“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和内心活动,总是通过各种眼神表现出来,所以,通过刻画人物的眼睛来反映其内心活动,抓住眼睛神态变化来写人的心理状态,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一条最有效的`捷径, 五、达标检测: 1.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yǒu( )黑 xuān ( )昂 xī( )利 侏rú ( ) 酒sì( ) chì( )热 càn ( )然 长rán( ) hàn( )首低眉 广mào( )无垠 àn( )然失色 3.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4、揣摩品味语言 (1)、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的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恰当的、很好的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的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六、课后延伸: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让我们擦亮我们的窗户,用传神的语言去描写传神的眼睛。提示:以我们都认识的人为模特,写一段肖像描写,用上至少2种修辞手法。去猜猜他是谁。 板书: 胡须 肖像描写〔 头发 〕抓住人物的特征 五官 非同寻常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 巨大的威力 蕴涵丰富的感情〔不幸的人生〕《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3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第1课时
课题《列夫·托尔斯泰》执教:蔡合良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能力目标
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4. 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5. 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德育目标6.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重点】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作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导入新课: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交流资料:介绍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 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教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所查资料并做简要概括 交流资料1分钟 5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 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 18XX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xx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出示目标 整体感知: 出示目标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yǒu zhì dùn gù xuān xī 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rú gān gà chì làn gòu 侏儒 尴 尬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hàn huáng àn mào yín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sì liǔ rán quán jiá zī 酒肆 一绺 长髯 鬈发 两颊 胡髭 qióng mèi zēng bǐng zèng zhòu 穹顶 蒙昧 面目可憎 屏住 锃亮 甲胄 càn àng qiào cāo 粲然 意趣盎然 刀鞘 粗糙2、解释词语:(重点) 气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座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3、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1---5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在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的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正字正音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读课文 提出要求读一读,写一写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圈点勾画,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默读课文 4分钟 3分钟 15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直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3、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 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教师小结: 课文的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的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这一段也是过渡段。 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引导并纠正 小结 布置作业 讨论交流 15分钟 1分钟 1分钟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复习提问: 1、给下列生字注音或写字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 侏儒 尴 尬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酒肆 一绺 长髯 鬈发两颊 胡髭 穹顶 蒙昧 面目可憎 屏住 锃亮 甲胄 粲然 意趣盎然 刀鞘 粗糙2、解释下列词语:气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座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检查提问 读、写 5分钟 4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广袤无垠:广阔无边。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出示目标: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研读与赏析: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3、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感情,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眼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3、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么?(研讨与练习一)相同点使比喻夸张联袂运用;不同点是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揣摩品味语言3、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的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恰当的、很好的道出了托尔斯泰那 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读课文 提出问题 读、听课文并思考 思考 15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的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拓展延伸: 研讨与练习四 参考答案要点 不矛盾。“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定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依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学生质疑 布置作业:1、 有计划的阅读代表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三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进一步了解这位文学泰斗的风采。2、 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3、 查阅有关资料,试写一篇小论文,论题: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引导学生思考 布置作业 讨论交流 学生质疑 15分钟 5分钟 1分钟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作家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这对我们理解课文非常必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地听。
托尔斯泰,一位文学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他是世袭贵族,却一生致力于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他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却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他。真沙皇对他无可奈何,而他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身体力行向贵族阶层反叛和宣战。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声名显赫,拥有庄园,却甘愿放弃一切、散尽钱财,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
他拥有无数的文学信徒,却不容于家庭,晚年离家出走辞世于车站。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享誉世界,死后却安静而朴素,连一块墓碑都不要求。
他的遗言不是留给妻儿的,而是留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是艺术杰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他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二、初读——初识托翁
1、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已经无缘得见,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拜访这位世界文学巨匠。本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托翁创作的一幅“肖像画”。在茨威格笔下,托翁长相如何?请你浏览文章,勾画描写托翁形貌特征的语句,并概括回答:
托尔斯泰长得,因为他。(用原文语句回答)
师:总结同学们的发现,我发现在茨威格笔下,托翁有着鲜明的外貌特征:
他须发浓密(丑)——乱蓬蓬的头发,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植被多于空地
他脸孔平庸(丑)——: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长相粗劣,像粗制滥造的小屋;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难看的招风耳;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眉毛宽约一指,朝上倒竖,像纠缠不清的树根;小眼睛;狮子鼻宽宽的、两孔朝天,像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他脸色平淡无奇(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像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他气质丑: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拥有一张俄围普通大众的脸,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他身材丑:矮小敦实,像个侏儒。
总体印象:托翁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洞察世事的眼睛。外貌丑——眼睛美
思考:俗话说,瑕不掩瑜,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着重描写托尔斯泰平庸、普通的外貌?
明确: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既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又揭示出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这种写法就是先抑后扬。
三、精读——眼睛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托翁的眼睛?他从托翁的眼睛中读出了什么?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认真阅读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托尔斯泰?
补充材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对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评论。)
补充材料二: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这里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卡列尼娜卧轨时对上流社会的诅咒实际是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补充材料三:托尔斯泰的忧郁
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托尔斯泰还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烧茶、劈柴、生炉子上,为学生编写识字课本,为农民编写俄语读本……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几乎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高尔基就从来不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去种地、修炉灶、做皮靴”有什么必要。但托尔斯泰就这么干了几十年,他穿着宽大的农夫的上衣、一部蓬松的大胡子、满脸愁苦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1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死在他的出走途中,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
补充材料四:托尔斯泰的爱心
19世纪的俄国还很贫穷落后,而且等级森严,农民的孩子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托尔斯泰就在自己的庄园里创办了贫民学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他收的学生都是当地的农民子弟,甚至还有四五名女生,这在当时可真是破天荒。托尔斯泰的教育模式极为自由开明,迥然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墨守成规的贵族教育方式。他对学生不约束,不体罚,完全由着他们的兴趣选课并自由发展,同时注重在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地灌输民主平等的意识。学生中有人在多年后回忆说:“我们早晨到校上学不受时间的限制。学校里没有传统的功课表,也不用打铃的形式来区分课时。每门课都很有意思,每个人都可以上他想上的课程,有人学地理,有人学历史,有人学写作或绘画,有人只想看书。如果学累了,可以随便倚靠着睡觉。我们感到非常自由,经常一整天呆在学校里,到很晚才回家。”
还有一个故事也许更能说明托尔斯泰的爱心。
一次,当托尔斯泰行走在莫斯科的广场时,一个乞丐向他乞讨。托尔斯泰立刻就要掏钱,旁边一个朋友告诉他,这个乞丐不值得施舍,因为其品行之恶劣,全莫斯科都闻名。托尔斯泰回答:“我不是施舍给他那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的爱已经不是洒向某个特定的阶级,某些不幸的个人或人群,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宇宙间的一切生灵的关爱与怜悯,而是已经升华为一种境界,如同一面柔软却又锋利的剑,直面人类的灵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锐利、锋利,让人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他是茨威格心中的偶像。
四、品读——修辞
很高兴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已经从外表逐渐走向内心,这让我们明白了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在阅读文章时,我们除为托尔斯泰的人格所折服,还深深折服于茨威格妙趣横生的文笔。
找出你印象最深的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五、结束语
茨威格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虽然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但却是个很好的开始,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阅读大师,走进经典:
(多媒体展示:《名人传》《忏悔录》《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的深广的人文背景
学习重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一、艺海拾贝
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匠,作为中学生应当有所了解,请利用图书或网络,从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查找资料,摘录在下面。
2、从生平、代表作品和写作托尔斯泰传记缘由方面搜集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摘录在下面。
二、初读标疑
1、读准下列加点汉字的音或完成四字短语填空。
黝( )黑滞( )留禁锢( )甲胄( )
锃( )亮炽( )热广袤( )长髯( )
粲( )然一绺( )
( )制( )造藏( )纳( )郁郁( )欢
《列夫·托尔斯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8226;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作者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本文可以说文质兼美,风流自显根据当代语文教育家王荣生教授的研究,课文依据它们在语文课程中的不同地位、性质、功能等,可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列夫&8226;托尔斯泰》不属于经典名篇,但却属于教读课文,因此可以归入“例文”范畴
初二学生无论是知识的构建和对生命的体悟还有所欠缺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却是那样的强烈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本文时,为了让文本的内涵、作者的感受、编者的意图、教者的预设和学生的需求做到五心合一,我形成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难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二、说教法
我将综合采用点拨法、分组讨论法、诵读法
二、说学法
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质疑法
教法学法多法运用,我将努力营造平等和谐自由开放的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追求生成之自然,我在预设时将尽量留有弹性、留白的空间我把《列夫&8226;托尔斯泰》一文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先通过投影展示托尔斯泰的肖像,然后用富于诗意的语言简介托翁的生平和成就
他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他是俄罗斯人民的良心标尺和道德楷模
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着灵与肉的统一、思想和行为的和谐
他希望营造幸福平等的人间,这注定了他要独自承担人世的众多苦难
他总想走进人民大众,这注定了他必将如同天神一般被人供奉
他就是托尔斯泰
人间的智者、仁者、勇士、英雄
这样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情感,让学生渐渐入情入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思考如下问题:托尔斯泰的外表是一副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他与众不同的眼睛?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需要自己组织语言的用笔简要记录,然后全班交流,我予以引导总结
三、研读细品,质疑问难
茨威格在对托翁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强烈丰富的情感,可谓是字字传情、句句有意例如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象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象”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试从课文中找出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我让学生针对课后习题三进行探究交流并仔细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
在学生发言时,我将适时进行引申评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美美地朗读品味
四、拓展迁移,超越文本
学生在尽情地探究精妙的语言艺术之后,我又将提问学生,茨威格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幸福吗,为什么?
可联系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这一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在品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让语文真正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外表的丑陋因为有了博大的心胸而变得美好,平常的人生因为有了思想的精深而变得丰盈让我们铭记这个伟大的人、伟大的心,伟大的灵魂
六、布置作业,巩固所学请学生们完成课后习题1
七、教学反思,追求完美
整个设计,我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尽力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扎实、情感体验丰富”的教学效果,力求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栖居,实现语文学习的快乐旅行。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文中有一篇是《列夫·托尔斯泰》,时隔半年,我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作者茨威格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托翁的外貌,所用篇幅之大令人咂舌。
比如,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比如,“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再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时讲课的时候,我们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外貌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过去这么久了,我都没有感觉这节课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直到今天,当我读书的时候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忽然令我眼前一亮,继而,一阵深深的遗憾涌满了心头。这段话是这样的:
古人说:“相由心生”。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迈克则要特意赞美鲁迅的脸:“仙人掌般不动声色坐落在时间荒原,连风沙也不敢造次侵蚀。假若当初它曾经包含美指的苦心打造,营造出了的戏剧效果倒真的不着痕迹,功劳恐怕要算到当事人头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脸的美术指导,要为自己的脸担负全部事故责任。要养脸,得先养心。
我就在想,如果之前我能看到这段话,并把它背下来,当我再站在讲台上,从容淡定地把这段话介绍给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遗憾啊遗憾,此时此刻,我完全被遗憾包围,无处奔突。遗憾之余还有内疚,我的这批学生就这样错过了一处精彩。
从此刻开始,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破绽,并能从容地避免自己的失误。好好学习吧,多多充实自己,不要让此类的遗憾再次重现。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识记重点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被誉为“艺术之神”,但是这位“艺术之神”的音容笑貌,我们已经无法亲眼目睹,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入木三分的文字去看一看这一位世界级大文豪的音容笑貌。
二、抽测字词
黝黑、滞留、愚钝、器宇、禁锢、酒肆、轩昂、侏儒、尴尬、犀利
三、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和眼睛。请在三分钟内用接龙的方式,在3分钟内,在黑板上尽可能多的展示表现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特点的词语。
学生完成。
重复上述步骤,在3分钟内,在黑板上尽可能多展示表现托尔斯泰眼睛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并出示幻灯:
四、加深理解
1.教师出示问题
2.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3.教师归纳:
⑴其实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它的主题是一以贯之。课文描述托尔斯泰的外貌是丑陋而平庸,固然是客观描述,更多是强调他的平凡,和俄国人民一样。茨威格借外貌的平凡揭示托尔斯泰虽然出身贵族,却是一个同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这一点决定了托尔斯泰远比同时代的作家要伟大。课文描述托尔斯泰的眼睛之犀利,能够看穿人性和社会,这恰恰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因而,整篇文章都在歌颂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而出色的文学家,两个部分互相交融,互为补充,是不可分割的。而前半部分也是作者表现的重点,当然可以写详。
⑵托尔斯泰的幸福在于他比一般的人要睿智,要看得透彻,也更为正确;但是托尔斯泰的不幸也在于此,正因为看得透彻,他无法享受世俗的幸福,也无法让自己享受世俗的幸福。
第二课时
一、温故抽测
1.抽测
2.导语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文章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描绘托尔斯泰的。
二、研读赏析
1.教师出示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书面展示和口头展示。
3.教师归纳。
三、巩固训练
1.老师出示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进行书面展示和口头展示。
四、教师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积累丰富的词语与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2、理解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强化语言品味,了解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词句;
2、了解外貌描写的作用,学会合理运用修辞;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托尔斯泰的思想、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一位文学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谓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着名。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奥地利着名传记作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伟大的悲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3、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人物的外貌描写。
三、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四、品味语言
(小组合作交流)
1、划出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试作点评:
(要求反复诵读)
2、班中交流:
学生点评、交流,完成对语言的品味和人物思想的领会。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升华。
⑴ 体会容貌特征:
须发──浓密:“植被多于空地”“热带森林”“滔滔白浪”;
长相──平庸、丑陋、粗鄙:“低矮的陋室”;
(眉毛、鼻子、额头、皮肤、耳朵、嘴唇……)
表情──忧郁、愚钝:“禁锢思想的囚牢”。
⑵ 理解精神世界:
(抓住眼睛)
“黑豹似的”“一把锃亮的
钢刀”“枪弹”“金刚刀”—— 目光的犀利;
“刀剑入鞘”“神奇的星光”“手术刀”“x射线”——感情的丰富;
“闪光的珠宝”“猎鹰”“寒光四射的匕首”——眼睛的威力。
⑶ 语言特色:
比喻、夸张兼用,大肆铺排。
五、课堂小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外貌(特别是眼睛)的描绘,极力赞美了托尔斯泰内心情感的丰富,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犀利,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洋洋洒洒,精雕细镂,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之所以产生如此的艺术效果,全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把我们带进无穷想像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揣摩其含义。
六、布置作业
1、猜一猜,下面描写的人是谁: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
2. 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3. 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教具:PPT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教学难点:
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手段:
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 滞留 愚钝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二)第2——5节
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2—5节,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2~5小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特点?
明确:
第2节、面部轮廓 平庸粗鄙
第3节、面容表情 丑陋可憎
第4节、面部特点 毫无特色
第5节、客人来访 大失所望
你能说说,在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对托尔斯泰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
托尔斯泰其貌不扬,作者如实地予以描绘,从这些描述当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课文。
(“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可以看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尊敬、热爱)
二、研读课文第6~9小节,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读第6~9小节,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1、这部分写的是什么?(托尔斯泰的眼睛)
2、这双眼睛有什么特点?(目光犀利、感情丰富)
3、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比喻和夸张)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明确:
1、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三、语言赏析:
轻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打上星号,有疑问的语句打上问号,全班集体交流,教师适当总结。
四、延伸训练:
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篇9
【设计思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适合诵读。因此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欣赏为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朗读上加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初步学会运用“研究性”方式学习文章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精美的画面。
【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的美点:构思、用材、布局
【教学方法】
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课前向学生下发译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交流探究本文景物描写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展现三峡优美风光的记录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说明。
2.欣赏完后教师指出:如今高峡出平湖这二十多年前的三峡美景正在渐渐散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只能在或在模糊的记忆中捕捉它曾经的险峻和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结合课文注释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读懂文意。
听老师带着惊叹、赞颂之情吟诵课文学生学读。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文中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问题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探究。
(一)问题情境。
1.本文文字优美描绘传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峡的风景特点进行描写的?
2.三峡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四季各异追溯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写水哪个季节具体写?为什么?
明确:文章先总写山:山高岭连绵绵不断;再写水的四季不同重点写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话题二:《三峡》写四季的景色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春冬之景:“素”“绿”“清”“影”数字;写秋之景:“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其中“素”“绿”“清”着重写水的色彩而“寒”“肃”“凄”“哀”则蕴涵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属于“借景抒情”一类的典型词语。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话题一:《三峡》语言凝练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却包容了四季景色罗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明确:(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冼炼地描绘。
话题二:课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试想: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清波却怎么可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呢?这个译文是否有问题?
明确:这个翻译的确存在问题。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为“合叙”)的修辞也就是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述翻译时不能逐字进行要从文意出发找出词语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如“耳目聪明”应是“耳聪目明”。据此这句的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话题一:课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用这个例子写出了江水的湍急。
话题二:文章开头突出三峡山高岭连隐天蔽日的特点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证这一特点?
明确:“绝巘”“峻”“林寒涧肃”“空谷”这些词语都能印证。
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一: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能否调整写山写水的顺序?
明确:这体现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了山高岭连的特定地形才能产生江流湍急的水势山是因水是果。因决定了果山是总写水是分写顺序不能调换。
话题二:本文虽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绘景物却尽传其神笔法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可以从语言、结构、描写等角度入手)
明确:(示例)描写手法美:
(1)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2)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峡峰连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拓展研究
1.摹拟《三峡》第二段的写法写出春风拂拂之景。
2.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试比较三峡的古今。
3.课外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优美的文言文试与本文写景进行比较。
4.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展开一场有关保护三峡景观的讨论题目可设计为:
(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三峡的水资源?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独特的魅力?
【教学随想】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新教材内的一篇课文。这两节课我们着重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写景的特征和写作特色。先让学生从描述三峡风光的记录片中获得感性认识产生积极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而后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发现、创新的强烈。
教材的适当“处理”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起点。我们重点选了“三峡的景色欣赏”和“三峡全文的写作特色”两个部分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对课外写景文言文的探究兴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们在课堂上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课文。通过播放用多媒体制作的三峡风光的辑录片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这个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自学课文的一个检测也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对散文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领悟。
第三环节:研究课文。这个环节是重点。我们是从“问题情境”人手运用“话题式”教学设计模式对全文的写作特色进行不同对象的四次对话。对文章的景物特征、重点词语、选材效果、语句翻译、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
这三个环节用简洁的语言可概括为:
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激发兴趣)——→朗读课文(感受内容)——→研究课文(学会鉴赏)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10
《列夫·托尔斯泰》
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
关于主人公: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出身贵族,却不满贵族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不满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晚年致力于"平民化",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事体力劳动。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一、 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髭( )髯( )鬈( )颔( )酒肆( )黝黑( )禁锢( )锃亮( )
2、解释下列词语。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来形容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的样子。
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
泰斗: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粗制滥造:质地不精而又过量制造。
寓居:寄居;侨居。
3、积累词语。
肖像 轩昂 侏儒 犀利 粗鄙 藏污纳垢 非凡器宇 郁郁寡欢
二、 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2、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3、本文两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的真实刻画,这也说明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写他的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为了在下文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字里行间也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托尔斯泰到了晚年才实现了他的世界观的转变,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三、 本文的写作特色。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两点:一是作者以真实的语言刻画了托尔斯泰平庸粗陋的外表;二是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四、思考和探索。
1、读列夫·托尔斯泰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感受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风。 2、再仔细阅读本文,通过作者对他的肖像特别是眼睛的描写,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勾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五、文学常识积累: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11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两位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安妮莎莉文,并且了解了她们的感人事迹。这节课我们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生活,去探索她们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
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知道了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一是海伦·凯勒的学习。那么这节课的重点,我们要解决:莎莉文老师用了哪些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教育这个特殊的残疾儿童海伦·凯勒的?海伦在老师的引导下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地狱走向天堂的呢?
下面我们先看看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下的讨论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配问题]
讨论题(幻灯片显示)
1.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教我识字?哪些词语反映出我学会拼写单词的过程和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文的6—7,划出写莎莉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句子,逐句分析并板书)
2.当我“杯”“水”不分时,莎莉文老师用什么方法来引导我认识水的?当时我的感受如何?(指导学生看课文的8—13,明确:带我到井房让我亲身感受水,我的感受从书中划出关键词并板书)
3.莎莉文老师把对我的启蒙同大自然联系起来,请概述这件事,从此我对大自然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指导学生看课文的14—21,明确:莎莉文老师带我走进大自然,我自己感受到了自然的真实面目,它有美好,也有残酷。板书]
这一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话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说说为什么作者什么也看不见,却能感受到如此美的世界呢?
[明确:心中有爱,我们应该珍惜自己一双明亮的眼睛,用心去感受我们看到的世界。]
4.在第三段中找出作者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有哪些感受?[明确:艰辛而美妙]文中有几处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出它们的含义。[明确:27和38,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摸不着,但却能感受到她带来的甜蜜。]
板书:
再塑生命
莎莉文老师 敬爱与感激 海伦·凯勒
游戏中教单词 兴趣、模仿拼写、自豪
井房中让我感受水 恍然大悟、理解奥秘、唤醒灵魂、启发新思想
带我走进大自然 感到自然美好和残酷
引导我懂得“爱” 艰辛、感觉到爱在穿梭
总结,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并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把海伦一步一步从黑暗沉寂的世界里解救出来。小海伦也是一个好学、聪颖、敏锐、坚强的儿童,她克服自身的困难,不畏艰辛地学习,最终告别了黑暗,获得了心灵的光明。
三、下面还有两道附加的讨论题(幻灯片显示)
1.文题“再塑生命”有什么丰富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谁再塑了谁生命]
明确:“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指:
(1)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2)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到自然,感悟自然。
(3)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海伦·凯勒用此为题为了表达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以从莎莉文老师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海伦·凯勒的角度考虑。]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析课文,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莎莉文老师的奉献精神和作者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用心去爱这个美好的世界。
五、作业。
1.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把自己的感受写成500字的读后感。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作者崇敬赞美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情感。
一、导入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战争与和平》
我觉得,每隔一段时期做一下“灵魂的扫除”是很有益的事情,它能让你自醒自重,同时使你的生活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复活》
人都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安娜·卡列尼娜》
这三激励人心的话虽然出自不同的著作,但这三部著作却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人公——列夫·托尔斯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作者崇敬赞美的情感。
三、预习检测
请用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1、列夫·托尔斯泰出身于怎样的家族?
名门望族
(他出生在俄国的土地上,家族有显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女儿,他是天生的贵族。)
2、人们希望他是一个集什么于一身的人?
一个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的人。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与大家分享:你读到了怎样的列夫·托尔斯泰?
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脸、眉毛、胡子、眼睛)
修辞——比喻、夸张登
其他手法——对比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为托尔斯泰描绘了惟妙惟肖的“肖像画”,他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他的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他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五、情感升华
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跳读课文。
告诉大家:你记住了怎样的列夫·托尔斯泰?
明确:眼睛是心灵窗户——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欲扬先抑)
特有的高贵品质——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白板展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活背景)
再次理解:眼睛是心灵窗户——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特有的高贵品质——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教师小结: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看到社会的弊端,看透了世间的丑恶,将其淋漓尽致地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智者的痛苦往往在于能看清真相,并用一生去改变丑恶而事与愿违。他失去的是自己的幸福,却在民众心里竖起了丰碑,在统治者心里插了一把尖刀。
六、课堂小结
列夫·托尔斯泰留给我们的是无价的财富,所以他虽不幸却也是幸福的。一个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死后依然安静,他的墓前没有墓碑,没有鲜花,没有墓志铭,但作者茨威格却说他的墓是世界上最美、最感动的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有的是无尽的赞美和崇敬。
七、教师寄语
“人都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以后只要我们再读到这些句子,再读到这些作品,我们都会从心底感叹:永远的经典,永远的列夫·托尔斯泰。希望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追梦者,可以循着前人的足迹,传承经典,创新未来。
八、作业
1、积累文中运用修辞的优美语句。
2、运用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给自己崇拜的人描绘一幅肖像画,300字左右。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安排同学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和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同学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实际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考虑:
1.课文主要可分几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志,并考虑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同学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沛的表示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读:找五名同学每人读一段,考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访问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和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只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发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局部,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考虑: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局部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访问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和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烘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安排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标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标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同学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局部,其他同学听读考虑:
1.本局部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局部异同点是什么?
同学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倒霉。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实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同学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同学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同学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富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抵触,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发明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只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重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规范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倒霉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富,以致于和家人发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优秀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倒霉。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篇14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广袤(mào)无垠
犀利(xī)禁锢(gù)滞留(zhì)颔(hàn)首低眉
尴尬(gān gà)黝黑(yǒu)炽热(chì)锃(zâng)亮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他作品还有、、、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托尔斯泰在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篇15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对八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不少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手,学生可以“阅读提示”的引导下进入文本,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借助“思考探究”的提示思考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 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重点难点
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朗读,研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学生朗读王维的《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细柳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驻军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读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吧。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棘门(jí) 彀(gòu) 弓弩(nǔ) 诏(zhào)
按辔(pèi) 揖(yī) 胄 (zhòu) 曩(nǎng)
2.作者连接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 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
3.作品连接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三、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指导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二)理解词语
1.重点实词
彀弓弩(张开)
天子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军中闻将军令(听从)
居无何(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将军亚夫持兵揖(行礼)
使人称谢(告知)
2.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同“披”)
(2)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3.一词多义
(1)使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臣)
(2)军
①军霸上(驻军)
②上自劳军(军队)
(3)之
①已而之细柳军(到)
②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③称善者久之(无意义)
(4)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任命)
②请以军礼见(用)
4.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3)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5)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
5.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介胄之士(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用作动词,下诏)
(4)锐兵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
(三)翻译句子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2.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3.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4.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5.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6.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匈奴入侵,皇帝慰问军营,在周亚夫所在的细柳军营看到了与其他军营不一样的地方,虽然皇帝进细柳军营不太顺利,但对亚夫将军却有着极大的夸奖。
四、拓展延伸
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被任命为太尉,领军东进与叛军作战。出发前向景帝提出用梁王刘武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粮道的战略,得到景帝的认可。后实际作战中,梁军受到吴楚军压迫,不停向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按兵不动,用轻骑兵截断了吴楚军的粮食供给。缺粮的叛军反扑未果,终于崩溃。叛乱历时三个月即被平息。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周亚夫”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
【交流点拨】“此真将军矣!”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交流点拨】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二)深层探究
1. 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2.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三)人物形象
1.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2.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四)写法探究
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拓展延伸
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交流】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七、板书设计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