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5篇《为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为学》教学设计 篇1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及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即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师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其次,还要尊重学习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和问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恰当的指导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学习者特征分析方法相同。
(3)学习内容分析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能体现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体现,就需要对学习内容深入分析,明确学习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以及知识内容的结构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
(4)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提出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和重点,为学习着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可能。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案例,项目或是观点分歧,他们都代表某种连续性的复杂问题,能够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展开,均要求采用真实的情景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来学习。
(5)学习情境设计
建构性的学习情景有三个要素:学习情境的上下文或背景。描述问题产生的背景,有利于控制,定义问题;学习情境的表述及模拟。为学习着提供一个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上下文背景;学习情境的操作空间。为学习着提供感知真实问题所需要的工具,符号等。
(6)信息资源的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最好能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或使用现有的资源管理系统),并提供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以帮助。
(7)提供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Derry,1990).在现代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也可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与协作。
(8)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指为了激发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要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四类: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协作式策略和情境性策略。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均应成分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②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③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9)管理和帮助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由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路径,所遇到的困难不相同,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而且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启发,使他们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10)总结和强化练习
适时地进行教学总结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在总结之后,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11)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主张评价不能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即通过让学生去实际完成一个真实任务来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优劣。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源于建构观的评价并不强调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而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
《为学》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说明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本文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说理深刻,语言精练,是古汉语学习的典范。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后用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全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二学情分析
城区学生见多识广,语文基本功扎实,语文能力也较强,宜以自主自学为主,加以适当辅导即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流利地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理解摆事实的作用,初步认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它。
四教学重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读解文言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初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明确“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自读和探究结合法引导教学法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或白板
八教学课时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三)诵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四)译读课文
1)难解词语:A蜀之鄙____有二僧。B其___一贫其一富。
C贫者语____于富者曰D子何恃___而往
E西蜀之去____南海F顾___不如蜀鄙之僧哉
2)虚词“之”的解法归类:
①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②作助词,相当于“的”③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为之,则难者亦易也()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D吾欲之南海()
E顾不如蜀鄙之僧哉()F学之,则难者亦易也()
G西蜀之去南海()H人之立志()
3)翻译课文:一句一段的进行,有学生口译,学生评价指正。
(五)赏析课文
1)文言句式赏析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用设问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学问的难易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从天下事说起,再到做学问,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深刻阐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文中出现两处,都是富和尚说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疑问句式,是质疑穷和尚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充满了怀疑。第二句是祈使句式,是在陈述自己条件优越尚且不成之后说的,充满了不屑和轻视。
《为学》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为”的道理。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从而告诫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容易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画出来,读
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
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
为之:难→→易。 贫者
学之:难→→易。
不为:难 富者
《为学》教学反思
《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本文选自他的《白鹤堂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文言文。 亮点:
一、文章的导入的设计比较新颖,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学们也能够积极参与。
二、以小故事为切入点进行课文分析。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语言,又能够走出故事,得出启示。
三、板书设计较有新意,能够为教学效果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四、学生预习很认真,比较到位。因此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不足:(主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解题。
解题中应该加入对文章原题目和作者初始写作用途的解读。
二、重点词语的解读。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讨论法,讨论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解答后进行归纳。再归纳的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实词意思的总结,而忽略了课文中虚词的归纳和总结。而且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释重点词语。帮学生抓牢基础。在课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课文分析。
由于文章中讲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学们都会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这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快的就将道理渗透给学生,而并没有运用大量的时间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品味对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应该让学生在我环环相扣的问题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读课文。
总体反思与改进:
一、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依然不够深刻;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要作为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的减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二、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总是急于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甚至要想到,上课时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少种答案。
三、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考纲考点的落实依然不够到位,研读考纲考点,尽量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渗透。
四、 由于本人急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节课课显得有点前紧后松,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一定克服这一点。
《为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12个生字,了解“为、迄、之、恃、犹、去、顾、限”在句子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
能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的第1、3自然段。
思品目标
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1、3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和课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把学问学好?(根据学生发言导)
2.有这样一个人认为学习做事能不能成功,与自己是否聪明无关,那么他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齐读课题 8 为学
3.“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是教育我们要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二、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
⑴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读四声)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有惭色。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⑵读准句子中的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贫者/语于/富者曰(读四声)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3.自己练习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5.课文我们基本会读了,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逮和怠要从字义上区分。可以扩展几个字。
提起笔来把字组成词语写一遍。
三、作业。
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给时间自学
二、交流自己学习所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容易之分吗?用心做这件事,那么难事也就变成容易的事情了;不用心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成难事了。人们做学问,求学有难易之分吗?认真地学,刻苦钻研,那么就是再难的也会变成容易的;不学,或是马虎地学,即便是再容易地也会变得困难起来。
2.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 师说不为 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四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纠错。
2.说说下面句子中“之”的意思。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没有实际意义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代词指知识或者学问。
圣人之(的)道,卒于鲁也传之代词。
把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说一说。
3.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的呢?(对比和举事例)
4.谁来把作者的意思读出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
你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
谁来总结一下,你学过“之”的多少意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归纳)
子何恃而往?(凭着,依靠)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还)
3.贫者和富者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谈理解。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
结果也不一样。
(3)有语气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三、贫者为什么能够到达南海,而富者不可以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蜀之鄙有二僧,他们都有什么不一样呢?条件不同,怎么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决心不同: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结果不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在师问生答中就练习了背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的)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 之:用在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副词。反而,却。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至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
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3.最后作者作出了什么总结?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限:限制,限定。
4.把作者要说明的观点读出来。
三、读全文,说说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1段提出了作者的观点,点出了题旨。
第2、3自然段运用对比或者举事例的方法论证作者的观点。
第4自然段照应了二三段,同时又总结了全文。
四、课堂练习。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带点的词。
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至,到)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做)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
子何恃而往?(依靠,依赖)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副词。还,仍然)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距离)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限制,限定)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他的子侄们什么道理?
五、作业。
继续练习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为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相关导入:
同学们,有一句俗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是的,这句话是说,只要肯努力,肯奋斗,不管什么事都会成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彭端淑是如何向我们讲解这个道理的。
二,口述本节课目标:
1.掌握作家作品。
2.了解课文大意,熟读背诵全文。
三,介绍作家作品:
彭端淑(1699---1779),字仪一,四川人,清代中叶文学家。知识广博,工诗能文。著有《白鹤堂文集》。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文集》。首尾两段用精心提炼的句子表达作者的主张;中间用对比手法和生动的对话,写贫富二僧的故事,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本篇文章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四,教师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生僻字的读音。(也可听录音)
需注意读音的字:逮dai(四声)怠dai(四声)卒zu(二声)蜀shu(三声)钵bo(一声)语yu(四声)恃shi(四声)迄qi(四声)屏bing(三声)
需注意的句子的停顿: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
4.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六,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世上的事,难说有难易之分,只要你去做了,难的`也变容易了,不去做,容易的也会变难,学习也是这样。
从前在四川边境有贫富两个和尚……
单有聪明,而不努力,这是自己毁了自己;不够聪明,但能勤奋努力,定能学有所成。
七,阅读背诵:
多种形式,充分阅读。齐读;点名读;分组读;自由背诵。
八、作业
抄写课文并翻译
背诵第一 二段
第二课时
课题:___________(第二课时)
备课日期:xxxxxxxxxxxx授课时间:第x周x星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能够翻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学生自主翻译全文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板书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
实词:为——做、求,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恃——凭借,鄙——边境,虚词:
亦——也,之——到……去,犹——还
重点句子: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易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易矣。
(2)子何恃而往?
(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交流自主翻译。
4.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完成翻译、字词解释
完成点击练习
第三课时
课题:___________(第三课时)
备课日期:xxxxx授课时间:第x周x星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4.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树立远大志向并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文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准确,流畅的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
把握二僧故事的内涵;体会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点名提问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导入新课。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明确本文主旨。
2.学习本文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三,分析文章:
1,细解第一自然段
学生默写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运用什么修辞提出论点的?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
明确:在文章的开头,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
开头先写“天下事”,因为“人之为学”是“天下事”的一种,这样就由泛论天下事过渡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用两个设问,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更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从正反两方面作答,对比鲜明,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道理阐发的更为深刻。
2,点名复述蜀鄙二僧的故事,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故事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二僧居蜀边境,交通闭塞,路途遥远,到南海,有很大困难,贫富二僧面对同样的难题,所恃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僧告诉富僧想去南海,富者表现出极大的怀疑,贫和尚却说“吾一瓶一钵足矣”,“足”字表现出贫和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敢于实践的精神。富和尚却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没有大胆实践的勇气。
贫僧仅一瓶一钵就实现了去南海的愿望。从对比中我们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靠恒心、毅力最终也能获得成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3,背诵第三段,把握主旨。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你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反问句点明了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要知难而进、勇于实践。
4,课文分析完了,下面同学们来思考一下,天下事有没有难易之分?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事当然有难易之分,作者所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论证的,意在鼓励人们立志求学,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坚持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学生感受,不必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和译文
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字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