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优秀5篇】正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优秀5篇】》

时间:

写好教案是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通过教案链接这个两方面。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午夜给家人们收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藏戏的传说及藏戏的特点,体会作

者对藏

戏这种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方法,体会难理解的字、词、句的意

思,了解各段大意。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的学习,提高分析、感悟理解、表达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 知道藏戏的由来及特点,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2、 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句段。

教学难点: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学习本文,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媒体图片人物的视频和课件。

2、录音的戏剧欣赏片段。

3、本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内容:

1、 播放媒体——人物图片。(各种戏剧的人物图片)

2、 指名说说,图片人物都有哪些民族。

3、 放录音,听戏剧片段,式说图片中对应的民族人物。

4、 自由谈谈,你最喜欢的是哪种民族,为什么?

二。 引入课文,板书课题:《藏戏》

三。 学习课文:

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课文范读,边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清除阅读障碍。

2、 播放藏戏的资料,了解藏戏的由来。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阅读要求:(自学或同桌互学)

(1)这是一篇略学课文,主要讲的什么民族的什么内容?

(2)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特魅力的地方是什么?(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和不理

解的词语)

4、 检查学习情况:

(1)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需要同学帮助请提出来?

生:“吞噬、奇葩”

指生解答:(略)

(2)从藏戏方面,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指生回答:(略)

教师板书:藏戏的形成、艺术特色。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藏戏具有独特的魅力?

5、 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总结每段的大意。

给学生时间思考,指名回答,老师明确。

6、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1-3自然段):用设问句揭示藏戏的特点。

第二段(4-7自然段):讲了藏戏的形成。

第三段(8-18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面具特色。

第四段(19-21自然段):藏戏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并一代一代师传身授下去。

7、 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师:齐读第一段,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是写藏戏的特点?

生:(连续的三个排比式句的问句,更能突出藏戏的特点,还含有民族自豪感。)

指名朗读这一段。

8、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1)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2)指小组代表回答。(略)

教师板书:传奇色彩:勇敢的传奇;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艺术的传奇。

(3) 教师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

至今日,在每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着他的画像,让他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

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4)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9、 有感情的自读第三段,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主题,研读时填空:

( )的面具 ( )的舞台 ( )的演唱风格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3)指2—3名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四。 教师板书:多样、夸张、形象的面具

没有固定的舞台

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

五。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一课后,也许同学们已经喜欢上它了。从藏戏可以想象到,许多地区、民

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而藏戏自然、古朴,有神秘的独特魅力,看

戏时的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极美得享受。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

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9、 欣赏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2)同桌交流学习收获。

三。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组词。

婀(婀娜 ) 浑( 雄浑) 俊(俊俏 )

容(容貌 ) 舞(舞姿 ) 身(身份)

唱(唱腔 ) 敦(敦厚 ) 赞(赞叹不已)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带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1)。(善者 )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

(2)(国王 ) 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 威严);

(3)(王妃) 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4)(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5)(巫女)的面具是半白半黑的,象征其性格(两面三刀);

(6)(妖魔)的面具是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三。 板书设计

《藏 戏》

藏戏的形成、艺术特色。

传奇色彩:勇敢的传奇;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艺术的传奇。

特点: 多样、夸张、形象的面具

没有固定的舞台

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钱学森的语言,继续走近这个人物,并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

2、齐读题目

(二)读文悟情。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钱学森说了几次话,用直线划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感受最深的地方,可以写写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读,划,味。

3、交流。(找到了几次话?第一次是在哪在哪里?出示第二自然段,生读句子,教师划语言:“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学生齐读。

(2)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祖国作准备,那么他在美国做了怎样的准备?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体会。

(3)交流(刻苦学习和研究)你从哪里看出来?( 两个“最”字可以看出钱学森在美国时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也很优秀。)

这里的“得意”是什么意思?

(4)是啊,正是因为钱学森刻苦学习,所以得到了卡门教授的高度评价,他曾赞赏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如此发愤努力,为的是什么?(再读钱说的这一段话)

(5)那么钱学森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上文,好好想想。(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6)你能想象他的富裕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吗?(交流引导:住洋房别墅,出门有汽车代步,衣食无忧,生活非常得舒适;有著名的导师指导,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这一切对他搞研究也极为有利)

(7)可是,丰厚的生活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时刻想要回到祖国,他说——引读钱学森的话。(教师趁机板书:抵挡物质诱惑)

(8)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却道出了钱学森的一片爱国情。下面还有哪里也有钱学森的话?

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学生齐读。 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

(2)他怎么会对中国留学生说这番话的?(出示留学生的话:留学生中有人劝他:“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高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3)同学们,从留学生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祖国贫穷和落后,各方面不能与美国相比;回去工作非常艰难)

(4)教师描述:是的,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战火的洗礼,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一切都是百废待兴,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却说(再读他的这段话)

(5)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是的,他明知祖国贫穷,却丝毫不嫌弃,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这是一般的留学生做不到,也是他们不愿意做的,可他做到了,多么了不起啊!(再读)(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6)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 黑暗 走向 光明 ,也会从 走向 ……

6、学习第五、六小节。

(1)新中国的诞生使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去,但是他要回国并不容易。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2)从美国将领的话中,你能读懂写什么?

引导对“抵得上五个师”的理解(教师介绍:一个师相当于1万人或五千人)(他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是巨大的,他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3)这样的杰出人才,怎么能让他走呢?当然应当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他。同学们,如果你就是美国政府的代表,准备怎么来留住钱学森?

交流。

(我们会用更优厚的待遇,更多的钱来留住他。)

·是啊,面对金钱的诱惑,普通人的确很难抵挡。

(我们会给钱学森提供更优越的工作条件,让他能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华。)

·对于一个渴求事业成功的人来说,能让他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取得事业的成功,这也很具有诱惑力。

(4)美国政府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甚至诬蔑、监禁、迫害钱学森,为的就是阻止他回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也要回到祖国(板书:冲破百般阻挠)

(5)引读第六小节。

8、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真是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哪!(板书: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

(三)想象拓展。

1、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交流。(激动和决心)

(四)课后延伸。

1、当钱学森学有所成,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又为建设祖国作出哪些卓越贡献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文只用一句话介绍了钱学森的贡献,老师这有份资料,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对钱学森作出的贡献会有更多的了解。

3、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的心情很不平静,你肯定有很多话要对钱学森说,你想说写什么?

4其实,有许多海外游子,都像钱学森一样,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因为他们心中永远有一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伴随着一曲《我的中国心》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板书:

抵挡物质诱惑

钱学森 不嫌祖国贫穷 殷殷赤子情

拳拳爱国心

冲破百般阻挠

小学语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3

《穷人》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 抓住人物外表、内心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 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练习、重点语句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内心描写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以“读”导入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丈夫 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 和 ,感到 。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引导学生完成并品读这些重点语句,从中体会妻子桑娜的美好品质。(板书)。 桑娜: 勤劳 善良

师: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活动二:感悟“富有”

1、导语: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应变预设: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富有”。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重点的文段,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外貌等方面体会

小学语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4

《列子两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3、 感受这则寓言告诫人们的道理,读书、学习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有大成就。学识技艺,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教学重点:借助书下注释,查找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中每句话的大意。

教学难点:部分句子的理解以及通过品词析句感受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四则》,了解了做学问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个跟学习有关的故事,(请大家打开书翻到84页)这个故事选自《列子》。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列子》?

(相传为战国时期的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齐读课题。

3、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就是薛谭学习歌唱。)“讴”就是歌唱。

4、再齐读课题。理解了意思,再来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

1、练读。学古文,读通是第一步,课前预习了吗?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自己先练习着读一读!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谁愿意先来读一读?

预设:(读得好)读得很好,尤其是有几个比较难读的字,你都读准了,很了不起!

预设:(读得不好)读得不错,但是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要把字音读准。

我们一起来认读这几个字,跟我写:板书 饯 衢 遏(写、谁会读,齐读)

把这几个字送回古文的句子中,读一读。同桌互相听听他读得准不准

3、范读。古文的朗读,除了要读准确外,还要读出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呢?(注意停顿才能读出韵味。还要根据它的意思断句)这样,老师也想给你们读读,可以吗?(你也可以在文中用斜线做一个停顿提示?)好吗?(师范读)

4、练读。老师相信您能比我读得更好,能做到吗?自己练习读一读。

5、指名读。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1 不好 师指导(你们也练习读一读这句)

生2 好 读得好不好

6、齐读。读得很好!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三、读懂课文

(一)课文读通了,第二步是读懂。怎样弄懂古文的意思,你有什么好办法?(看注释、读课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确实,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法宝,下面就让我们先在小组里合作着弄懂课文的意思。

(二)谁来读一读自学提示。自学,小组讨论

(三)汇报交流。

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这样,咱们一块对着注释来理解句子,你们边说老师边把它打在大屏幕上好不好?我们一句一句地来说吧。谁来说?

【一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 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

于 向、跟 为什么不说“薛谭于秦青学讴”,

谓 “自己以为”是从哪些字来的?“自谓”,谓在这里就“以为”的意思。

两个之 大家发现了没有,这句话中有2个一样的字(之),真是个伟大的发现,人们常用“之、乎、者、也”来形容文言文的特点,就是因为它们在文言文中用得特别多,能说一说你们对这两个“之”字的理解吗?

满意了吗?

【二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 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于 “饯于郊忂”中的“于”与上句的“于”意思相同吗?与古诗中的意思一样吗?一词多义,这就是汉语的魅力。 记到书上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怎么解释?这句话是形容什么?(声音极具震撼力)

【三句】

1、生说

2、看他写得你觉得他有没有说清楚、具体、明白。

3、补充、修改。 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评价:你能推敲语言,这就叫字斟句酌。真是精益求精啊!

4、重点理解:

乃:于是、就的意思,看到“乃”字,你们能想起曾经学过的哪句诗?

意思一样吗?学知识能够由此及彼,这就叫融汇贯通, 记到书上

谢:道歉,谢罪。平时我们常说的谢谢的谢是什么意思?(感谢)

【全文】齐读课文。

好,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原文已经译成了一篇现代文,数一数我们在表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和你们查的一样吗?原文用了多少个字,我们看到现代文的特点是十分具体,你比较一下文言文的特点是什么?(简练、读起来朗朗上口。)

文言文简约而不简单,几千年来它传递知识,传承文化,是我们祖国文化的精华!好,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美。

四、拓展延伸

1、想象。文言文虽然简练,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和补白的空间。看到薛谭回来继续学习唱歌,秦青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想象一下并且试着用文言文表述出来吗? 评价:你们不仅能学以致用,还能活学活用。真好!

2、第二段。其实,原文中下面还有一段话,想看看吗?老师来读,你们结合注释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大概是什么? (师读故事)

3、说大意。谁能说说这段话的大概意思。 基本意思说出来了,故事的确如此。

4、成语。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其实我们现在用得很多成语就来自古人的文章,你都知道那些成语出自古人的文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滥竽充数、刻舟求剑)那要是有人问你成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哪里你知道吗?(薛谭学讴)(意思是形容歌声或者是音乐优美,耐人寻味。)真聪明,其实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也有一个成语,知道是哪一个吗?响遏行云 (意思是形容歌声嘹亮。)把这两个成语记在书上。

五、揭示道理、再读课文

1、道理: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课文仅仅有五十一个字,它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谦受益,满招损、知错就改)板书:学无止境

短短五十一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人们,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

2、练习读课文。

同学们,如果我们能重现古人读书的情景那该有多美,比如说,你就是私塾里的白胡子老先生,或者你就是在温习功课准备上京赶考的书生。你将如何吟诵呢?练读。

3、指名读。谁先来试一试?(不好——好共三人)

4、齐读。你们也想吟诵一番吗?想读的站起来读,自己读自己的,相信自

己,你就是最棒的。

六、背诵课文

1、练习背。读得这么好,能试着把它背下来吗?自己先练练。

2、指名背。谁来试一试?(不好——好共三人)

3、齐背。这么多都背下来了,我们一起来背好吗?

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读通了古文,弄懂了它的意思,还有大部分同学把课文背下来了,收获真不小。今天晚上把这篇文言文背给你的家长,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长听,好吗?

作业:

1、搜集名言。

2、预习《纪昌学射》。

自学提示:

1、请同学们先独立学习,弄懂课文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清楚,具体、明白。

2 。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轮流发言。每个同学都要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或者为其它同学做补充。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课文解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借助语言文字揣摩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其“逆境成才”的精神毅力,并适当拓展向类似的人物形象,以进一步体会其品质的可贵。

教学思路: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词串引读理清脉络;

悟读课文:悟读课文深入感受,抓关键词悟读精神。

教学准备:ppt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读通至读熟课文。

2.批注阅读,写写感想、质疑问难。

流程预设:

一、简介几种典型树木分布区域导入

1.椰子树针叶林柳树

2.《咏柳》等诗歌、文中描写平原水边柳树的文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采微》)

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

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这平原水边的柳树的呢?

3.柳树名片:中文学名:柳树

拉丁学名:willow

别称:杨柳、垂杨柳、垂柳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目:杨柳目,金虎尾目malpighiales

科:杨柳科salicaceae

分布区域:中国大陆南方,亚热带区域

4.虽说柳树还有耐寒耐旱的特性,但毕竟只是料峭的春寒而已,再冷它是吃不消的。然而,在祖国的北方,在青海高原上,在尖扎县和化隆县交界的黄河上,有一座李家峡水电站,在这家水电站总部的门口可以看到一株柳树。要知道这青海高原属高山高原气候带,高寒缺氧,对于柳树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那么,这株柳树是如何“逆境成才”的呢?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词串引读理清脉络

1.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疑问,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读一读。相机正音析形。

2.词串引读,理清脉络:

1列: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蓝天深邃 云团凝滞

2列:两合抱粗 百十平米 铁锭色泽 粗实坚硬 苍郁深沉 巍然撑立

3列:持久干旱 严酷寒冷 虐杀生灵 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 雷轰电击

4列:随意抛散 有幸萌发 保存生命 重新抽条 起死回生 九死一生

(生长环境、柳树外形、气候条件、柳树生存)

课文就讲了两大部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样子以及生长在怎样恶劣的地理环境中;青海高原一株柳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三、生字词巩固

四、悟读课文深入感受,抓关键词悟读精神

1.抓柳树形象,挖关键词语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再读这段话,这是一段文字,更是一棵树,一个了不起的神奇的生命,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语让你形象地感觉到这株柳树在与恶劣的环境在与它所遭遇的逆境相抗争?“撑立”)

2.扣关键词语,悟精神实质

这株柳树撑立在怎样的环境之中?

①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重点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②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铁铸:生铁铸就一般的坚硬冰冷。原地:原地本义指本来的地方如原地踏步,在这里指没有任何树木甚至植物覆盖的地面。简笔画辅助理解“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

过渡:这是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棵神奇到令人敬畏的树。这棵树是如何生长起来的呢?

③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以读代讲。联想霍金、恩科西……)

④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ppt分行布局这段话。以读代讲。)

过渡:作者用想象再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如何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顽强的抗争,是如何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同时,他还用对比来突出这株柳树的不同寻常。作者用什么来作对比的?

⑤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 (以读代讲。)

⑥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以读代讲。)

过渡:虽然如此,但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没有抱怨命运--(生接读第末段。)

⑦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命运给予这株柳树的是什么?这株柳树遭遇到的危险和艰难有哪些?又是如何顽强抗争的?回头读读课文说说课文。)

小结:再次通读了全文,我们能完成这样一道填空题吗:

青海高原一株柳,它____________地撑立在_____________的青海高原上,______________的精神也伫立在我们心间。

五、课外拓展

作者陈忠实写《青海高原一株柳》,仅仅就是为了写这株柳树吗?

简介陈忠实:陈忠实,被称为“文坛老农”,历经沧桑、满脸沟壑的陈忠实朴实得就像一株高粱,的的确确是一位农家子。他家祖辈是读书人,到父辈家道中落,连供两个孩子上学的能力都没有,于是他哥哥考上了中师,他休学一年,于是陈忠实一生与大学无缘。对于好学的陈忠实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好在他没有就此丢开书本,反而加倍的努力,就像风将一粒柳絮卷上了高原,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陈忠实硬是开疆辟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他撰写的小说《白鹿原》于1997年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堪称小说丛林中的一棵枝叶茂盛、葳蕤光辉的大树。还还创作了大量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正是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品格意志支撑着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这时候,你想对作家陈忠实和他笔下的这株柳树说些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