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推荐两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的第二框题的内容,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重点、难点内容较多,对于初学哲学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由于这一框内容很多,在此我只讲第一课时的内容,请批评指教!
同学们来上课是运动的,物理上有讲运动的,那么哲学上的运动指的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来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说一下教材、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框,本课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觉悟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说教法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应秉着教学直观性原则,始终掌握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如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上一课中,学生学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等内容,这些都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学生身心特点:经过一年半政治课本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很强,能够理解较为抽象的哲学问题。但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自行归纳出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利用团队合作和多种信息资源整合解决问题。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例相整合,举一反三。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上节课知识点回顾: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2)什么是运动;(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展示图片:火山喷发和流星雨图片,提问:想一想图片中到底什么在运动?
学生回答:火和星体在运动;
继续问: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认识运动的主体(或说载体)各是什么?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通过学生的议论回答,从而得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的结论。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教师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引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静止——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提问:(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展示图片) 归纳: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没有。 (2)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展示图片: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引导学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从而要求学生归纳静止的含义。
1、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过渡: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 提问: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归纳: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通过和学生一起的议论和分析后,教师用一个图表帮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见板书)
判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归纳:第一句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第二句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为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框。本框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本框也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教学采用的策略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达成共识。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现在我们来上课,在学习新课之前,首先来看一则趣味哲理故事,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认真品味其中蕴含的哲理。
[环节一]
[展示课件]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要,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师:从哲学的角度如何看待欧布里德的荒唐行为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1.许多故事不仅吸引人,而且蕴含丰富的哲理。因此,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可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堂。2.一材多用,为后面分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做好铺垫。
[环节二]
[展示课件]五种具体运动形式的画面(机械运动、生命运动、化学运动、认识运动、社会运动)。
[活动探究]归纳这五种运动的共性。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问题的探究,归纳出运动的含义。
[展示课件]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一、运动(板书)
1.含义(板书)
[环节三]
[活动探究]如果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了,会有什么结果?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通过探究,归纳总结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板书)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板书)
[环节四]
[展示课件]五种具体运动形式的画面。
[活动探究]这五种运动的承担者是什么?
[设计意图]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对五种具体运动承担者的分析,归纳出运动的承担者——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板书)
[环节五]
[活动探究]有同学说,物质可以离开运动,比如此刻教室的桌子就没运动,这位同学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于学生有疑惑处设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明白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归纳出运动和静止的特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的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板书)
(1)运动和静止的特征(板书)
[环节六]
[活动探究]根据静止的现象及运动的含义归纳静止的含义。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静止的含义。
[展示课件]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静止的含义(板书)
[环节七]
[活动探究]根据前面的分析,归纳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归纳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展示课件]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板书)
[环节八]
[展示课件]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
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新陈代谢
c.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B
a.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b.水往低处流
c.苹果落地
d.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C
a.守株待兔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入手,通过三组判断,分别让学生明白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进而归纳出规律的含义。
[展示课件]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规律(板书)
1.含义(板书)
[环节九]
[活动探究]规律是有的领域有,有的领域没,还是所有领域都有?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探究,归纳出规律的特征之一——普遍性。
2.规律的特征(板书)
(1)普遍性(板书)
[环节十]
[展示课件]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活动探究]拔苗助长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为什么会事半功倍?这两则成语对我们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两则学生熟悉的成语,让学生明白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2)客观性(板书)
3.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方法论(板书)
(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板书)
[环节十一]
[活动探究]规律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板书)
[环节十二]
[畅谈收获]学生小结(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始终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回顾、内化,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并学有所得、升华情感、反思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