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优秀29篇)正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优秀29篇)》

时间: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优秀29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激趣:谁知道《三国演义》?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三顾茅庐(相机板书课题)

2、自主学习:

(1)、轻声读课文,学习生词,知道课文中多音字“着、塞”的读音、意思

(2)、了解题意:“三顾茅庐”中“三”、“顾”、“茅庐”各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茅庐”在什么地方,里面住着谁?谁“三顾茅庐” ?他“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三顾茅庐”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

(3)、理清思路,了解重点: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

3、集体交流,相机板书:刘备、诸葛亮、两次拜访没见着、第三次拜访见面

(二)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默读课文,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板书: 诚心诚意)

2、“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呢?(课件出示刘备责备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  齐读  板书:尊重人才)

3、合作探究:哪些地方体现了刘备的诚心以及对人才的尊重,最终打动了诸葛亮出山辅助他的呢?(四人一组合作讨论、边读边画)

4、集体交流,朗读体会:(课件出示)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鲜明的对比,突出张飞的莽撞无礼和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板书:生气)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4)、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5)、等了半响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通诸葛亮见面。

(6)、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细节的描写,从语言、动作、神态,突出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求才的虔诚。(板书:步行  轻轻敲门、走进  恭恭敬敬等候)

5、思考交流:从哪里看出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邀请呢?(课件出示)

(1)、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精妙的比喻,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刘备对人才的渴求。(板书:同桌  同榻  一起  鱼水情)

6、有感情地朗读上面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1、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刘备的诚心呢?他用了哪些方法让诸葛亮明白自己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而不是虚假的呢?

真心: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等候

恒心:两次拜访没见着、第三次拜访、等了半响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用心:冬去春来(不顾寒冷坚持拜访)、

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诸葛亮看不见都这样做)

(指导朗读)

2、诸葛亮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才,肯定有很多人请他,可他都没有去,偏偏跟随了刘备,他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是可靠的,是可以信任的呢?

观察:利用书童观察刘备的行为

试探:两次拜访没见着、第三次拜访时等了半响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面试:第三次拜访见面分析群雄纷争的形势

3、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诚心恒心打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就走上了为国家统一大业的路,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同学们,学了本课,将来你做了公司的老总,会像刘备一样招聘人才吗?或者你是一个人才,知道怎样去应聘选择一个合适的公司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吗?

板书:

8、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诚意)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两次拜访没见着

第三次拜访见面      生气(尊重人才)

步行  轻轻敲门、走进  恭恭敬敬等候

同桌  同榻  一起(鱼水情)

作业:

1、用钢笔描红。(书后习题2)

2、抄写词语,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清澈见底   没有见着

3、摘抄课文中你感悟最深的三个句子。

课题: 三顾茅庐四年级语文

教材简解: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课文在写作上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

1、细节的描写,从语言、动作、神态,突出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求才的虔诚。

2、鲜明的对比,突出张飞的莽撞无礼和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3、精妙的比喻,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刘备对人才的渴求。

4、环境的烘托,巧妙地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及雄才大略。

5、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略写第一、二次拜访,详写第三次拜访)。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多音字“着、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设计理念:

1、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表达出思想感情。

2、《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活动提供有效的空间。

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采用重点突破法,通过刘备责备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在诵读与思考中深入体悟,在生活与实践中得到升华。

本课教学分两教时进行,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掌握本课的生词,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感悟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共分为三步: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感悟体会;(三)精读课文,赏析品味。第二教时重点指导学生背诵三、四自然段,学写一处景物,并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空间,了解《三国演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发阅读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

活动内容:

《三顾茅庐》

活动目标:

1、会复述故事《三顾茅庐》

2、能够理解《三顾茅庐》所蕴含的含义。

活动准备:

1、教师提前画好情境画。

2、刘备和诸葛亮的图片及刘备诸葛亮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刘备和诸葛亮的图片,引出三顾茅庐的故事。

二、学习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内容,并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故事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学生复述故事

学生复述故事,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分角色表演故事

五、总结: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

课堂延伸:

回家可以对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教后反思:

我觉得这个活动的优点在于:孩子的。积极性很高,对故事很感兴趣。听的仔细,复述得精彩,提高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孩子喜欢阅读,进一步提高了孩子的倾听能力。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3

作者:米兰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7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

米兰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部分生字,理解三顾茅庐、恭恭敬敬等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才若渴、虔诚的心情。初步感知诸葛亮有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深切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图片,说说你喜欢《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相机板书刘备、诸葛亮,读准字音诸葛,复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之间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顾”是什么意思?(提供选择:①转过头看;②拜访;③注意,照看。)我们除了通过查字典来了理解“顾”的意思,还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有个词就表示“顾”的意思,哪个词?

茅庐指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2、检查词语字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生字词: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时辰

茅塞顿开   策略    辅助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1)指名读词语,提醒字音。

(2)指名读语段,读通顺。

①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回答)

三、略读“两顾茅庐”,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刘备为什么要去三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两次都没有见到,决定第三次去,从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态度怎样?

出示:诚心诚意,理解,指导读。

3、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细读“三顾茅庐”,深入体会“诚心诚意”。

两次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这一部分课文写得很具体,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自然段,:

1、自学要求:划出刘备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2、交流感受。

重点语段a: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它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业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生谁的气?(张飞)生张飞什么气?(嚷着要捆诸葛亮。)

(2)读一读张飞的话,从中你能感受到张飞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词中感受到的?

(3)刘备还说——“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想一想,他们桃园三结义,感情多深哪,为了请诸葛亮,刘备还不带兄弟去了,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对比读他们俩截然不同的态度。

3、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上路前,刘备说的话,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诚心诚意。继续交流,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刘备的什么,再次让我们体会到他的诚呢?

重点语段b: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备的诚意?怎么体会出来的?

①还有半里多路,为什么下马步行?(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多细心,想得多周到呀?

②轻轻敲门,很有礼貌。

③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在门口休息、轻轻走进去。

④理解“恭恭敬敬”,指名表演,指导读这个词。

⑤站在、等候,怎样等候?(恭恭敬敬、站)此时诸葛亮是睡着的,这一站一睡,衬托出什么?

⑥半晌,理解,一个时辰是多久。说明等的时间长。

补充资料:刘备当时是一方首领,统帅着千军,而且,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那时才27岁。

(2)抓住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一段话主要写了来到隆中后,刘备的耐心等候诸葛亮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敬,一心想要邀请诸葛亮出山。

五、补充简点,转化角色体会“诚心诚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从“快步”中你能感觉到刘备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2、想象:刘备见到诸葛亮会怎么说,怎么做?

句式:刘备快步走进草堂,连忙                              。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来到隆中后,刘备耐心等候诸葛亮这部分内容,学习了课文抓住刘备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他的诚心诚意。见面后,他们谈了些什么,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在哪儿呢,人们为什么称诸葛亮是“卧龙先生”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根据提示练习背诵部分内容。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进一步了解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理念】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5

一、独立预习,自学质疑

课前布置预习: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写一写,掌握生字音形;

查一查,弄懂词句意思;想一想,思考课后习题;

搜一搜,查阅相关资料;问一问,提出疑难问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三顾茅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为什么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里来的?(出示课件,交流搜集的材料)

3、出示生词:

诸葛亮 辅助 尊重 卧龙 半晌 时辰 策略 讨论

青翠欲滴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

轻声读,指名读,分析字音字形,齐读。

三、紧扣重点,品读感悟

1、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出示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2——5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家,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a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去隆中前(出示对话)

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来到隆中,刘备又是怎么做的?(出示片段)

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③文章的哪儿还反映出刘备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b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读出情感。

c、刘备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呢?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四、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通过学习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张飞呢?

2、带着对人物的品味理解,再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抄写在听记本上。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书中的原文是怎样写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6

一、以杜诗导入

PPT出示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同学们知道杜甫写的这句话中“三顾”指的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刘备是在什么情况下三顾茅庐,而他请诸葛亮出山,又是为了什么?

出示地图,介绍时代背景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想必请他出山辅佐的人一定很多,为什么只有刘备成功了?你觉得刘备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相机点拨同学们可以到第一自然段找关键词)(板书:诚心诚意)

什么叫“诚心诚意”?(出自真心、真心实意)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好这个词。(两个“诚”,心意多么真诚啊!再读一读。)

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

二、听其言,感诚心

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朗读指导: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生读)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生读)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接着读下去——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当时刘备是什么身份?(大将军、汉朝的皇叔,地位尊贵)诸葛亮是什么身份?(普通百姓,一介村夫)在特别注重身份地位的古代,都是百姓拜见将军,而刘备身为将军却一而再、再而三拜访一个平民百姓,这足以说明刘备拜求贤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刘备的话)

三、观其行,感诚意

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

不要急,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用笔画出那些打动你的地方,好好体会体会,我们被打动了,诸葛亮才会被打动。

交流:刘备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受到他拜访的诚心和对诸葛亮的敬重?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读这句话。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那么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就是“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大家猜猜刘备多大?47岁,整整比诸葛亮年长20岁!47岁的大将军、刘皇叔却要站在台阶下等候一个27岁的毛头小子,

孩子们,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会对刘备说些什么呢?

这一站,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等,等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渐渐地,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相信此刻,一个诚心诚意、恭敬虔诚的刘备已经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带着我们的感动,轻轻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指名配乐朗读。

四、隆中对,感真情

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再次出示地图,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五、赏美景,悟写法

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配乐朗读)

六、出师表,忆真诚

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很多胜仗,建立了蜀国,刘备去世后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动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背景音乐声中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也许大家未必能读懂诸葛亮的每一句话,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真情,找一找,这段话里哪里提到了二十一年前的事?

诸葛亮眼含泪花,深情回首,心怀感激,他念念不忘二十一年前(指板书)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一直站了半晌工夫再加——的诚心诚意!

于是,“三顾茅庐”作为《三国演义》经典中的经典,千年流传;

于是,“三顾茅庐”成了“诚心诚意”的代名词,流传千年。

——这就是经典的影响和魅力!

(播放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顾茅庐》只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精彩故事,课后,让我们翻开《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去领略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去感受那一张张恢弘的历史画卷吧!

板书:9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诚意诸葛亮

尊重人才责备张飞雄才大略

下马步行

阶下恭候

同吃同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落实目标1—4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落实目标5—7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解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听写复习生字词

过渡: 同学们,上节语文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下面请大家读课题。

1、学生读题,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你能把课题说出完整的一句话?

2、请学生根据短文和拼音听写生字。

刘备两次请zhū ɡě(1)亮出山辅助自己,都没有见着。第三次时,张飞要把诸葛亮捆来,刘备怪他不尊重人才。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里山冈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yí( 2 )人。诸葛亮正在草tánɡ(3)午睡,刘备ɡōnɡ ɡōnɡ(4)敬敬地站立等了半shǎng (5)。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刘备听了他的策略后,茅塞顿开。后来,诸葛亮出山,刘备经常和他tǎo(6)论天下大事。这就是三ɡù máo(7)庐的故事。

3、大屏幕出示答案,订正并自由朗读。

第二板块: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过渡:我们知道: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去拜见诸葛亮,可这里却先插入一段隆中的景色描写,你觉得是否合适?找出来,读一读,体味一下。

1、欣赏美景,出示图文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读这段话,里面写了哪几种景物?

(松林、溪流、竹林)

(2)积累词语

怎样的松林? (疏疏朗朗)读好这个词组 (疏疏朗朗的松林)

是啊,稀疏而又清晰的松林,上面或许还有可爱的小松鼠在跳来跳去呢!

怎样的竹林? (青翠欲滴)读好这个词组 (青翠欲滴的竹林)

那颜色绿得都快要流出来了!

怎样的小溪? (清澈见底) (潺潺流动)

读好这个词组。(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动的溪流)

我猜想,那里面的溪水一定非常甘甜!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

2、感受“才华”

a、出示图文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读这句话

(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看图做手势理解。

(3)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除 )

(5)引出二顾茅庐时诸葛均吟诵的诗歌,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才华和等待时机。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这就是此处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与写法。你觉得这部分的景色描写需要吗?(需要,太需要了!)

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美丽而神奇的隆中景色。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过渡:诸葛亮果真是个有人才的人吗?(板书:人才)(是)是的,他不仅才华横溢、雄才大略,还在等待时机,你看,就在那个茅草屋里,刘备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

b、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什么叫“茅塞顿开”?(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

过渡: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

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都是比喻句)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要是这样写就具体了,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形象具体的说明。)

(3)读好这三个比喻句。

第三板块、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过渡:刘备是怎样请到诸葛亮的呢?请同桌分角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前二次没见着诸葛亮,第三次去请的时候,张飞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

(一)语言

1、同桌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1)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2)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3) 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

(4)从这次人物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备的诚意;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分角色再读读这两个人物的语言。

过渡:刘备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二)行动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2、交流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进

3、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 (怕惊着诸葛亮)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 (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怕吵醒诸葛亮)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又说明了什么? (对诸葛亮有礼貌)

这一等等了多久?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

4、读好这些词语。

(1)“下马步行”:脚步轻一点,不要打扰了诸葛先生;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显得自己有礼貌;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快步走进”: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久等了。

5、把这些词语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6、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先让我们一起回到“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细细地去品味呦!(观看录像)

7、看!诸葛亮在温暖舒适的床上高卧不起,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等侯,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这感人的一幕,你能把书上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读好吗?谁来读这部分。(同上)

8、刘备呀刘备,你可是刘皇叔呀,刘大将军呀,怎么对一介村夫如此这样呢?假如你就是刘备,你会对陪同的义弟关羽或张飞说什么呢?

◇  你们真是刘备的知音啊!

◇  嗨!还真跟刘皇叔心有灵犀呢!

◇  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

9、同学们,你们真是刘备的知己呀,你就是刘备,就怀着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诚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再读读这段话,把你的心情传达给大家。

10、提升

“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读)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1、把诸葛亮请了山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刘备当时已47岁,诸葛亮才27多岁,整整比诸葛亮大了20岁;刘备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刘皇叔”,而诸葛亮却是一个“一无文凭,二无地位”的农民,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由此可见他对人才的“尊重”。(板书:尊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

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9

一、导入设疑,揭示课题

1.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

第一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你有什么发现?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有一定的独立性率先品读这段,为后文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铺垫,也避免影响品读刘备言行的整体效果

2.“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三、三顾茅庐表“诚意”

1.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读了本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3.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内容简短,光从“两次”“诚心诚意”还不足以感知刘备的诚意这时,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源,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

四、察言观行话“尊重”

1.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屋,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下面,我们来读第24自然段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0

1、人物形象鲜明是本课的一大特色,这篇课文第三小节开头的一处景色描写也非常好。(教师范读)

[屏显]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小节开头的景色描写,说一说: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了景色的宜人?

[屏显]

2、蜿蜒起伏的山冈,疏疏朗朗的松林,潺潺的小溪,青翠欲滴的竹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这里的“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理解吗?

[屏显]

谁来说一说“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等词语的意思?

3、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景色描写,看看这一段景色描写是怎么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屏显]

4、同学们,这段景色描写,

[屏显]

先写他们来到隆中,再用一个“只见”写出他们看见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仿照着这样的写法,用上“来到……,看见了……”的句式描写一处景色。

5、这一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课文的3、4两小节,再找一本《三国演义》故事书来读一读。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难点:理解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

2、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出示片1: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出示片3

卧龙冈(gang gang)(man man)埋怨

只得(de dei) (shu shu)数九寒天

草舍(she she)(yang 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合作交流,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随机教学“复姓——诸葛”)

3、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

4、交流:

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尊敬诸葛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张飞:做事冲动,鲁莽,心疼哥哥?

诸葛亮:有才华,??

关羽:话不多,??

5、精读感悟,体会人物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有关句子,找出关键词语,读一读,旁边写好自己的'批注。学生交流、汇报。

(1)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指名读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女生齐读

(2)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指名读

(3)从二人对诸葛亮不同的态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作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刘备对人才的敬重。

(4)分角色朗读。读出二人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

过渡:到了隆中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

6.分析人物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找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指名说。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学生生模仿动作。(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怕打扰诸葛亮的休息)

(4)“恭恭敬敬地站”又说明了什么?(亲自恭候更能让诸葛亮体会到他的诚心,打动诸葛亮。)

这一等等了多久?(等了半响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恭恭敬敬地站”是怎么个站法?谁来模仿一下?指名模仿动作:小结: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美美地睡着,而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在阶下恭候了几个小时,可见,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心是多么诚恳啊!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同时也体现了自己求贤的迫切心情)

(6)体会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刘备诚心诚意地尊重人才。

(7)齐读,感悟刘备的诚心。

(9)比赛读。

师小结:古人曾说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想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定会打动诸葛亮,一定会把诸葛亮请出山。请出山了吗?

过渡:“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隆中对策、三分天下)。从中我们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诸葛亮果真是个有才华的人吗?(是)你看,就在那个茅草屋里,刘备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

7.品读比喻句,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A、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什么叫“茅塞顿开”?

2、在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3、把这句话用一个词语形容?师出示:(拨云见日)

过渡:再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出示片9,齐读。

B、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自学要求:在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生交流意见不一致的部分:既说明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又说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密切。

3.把这句话用一个词语形容?师出示:(如鱼得水)

过渡:诸葛亮真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那么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四、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1、诸葛亮出山以后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

2、展示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2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吗?你知道这部书中的一些故事吗?说说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板书:三顾茅庐

二、初读感知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含义深刻,比较难理解。我们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老师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上的一些词句。开始。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带领关羽、张飞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诚意打动,出山辅佐刘备。指出:顾:拜访)

三、由词入境

师:课文中有些四字词语很值得积累。

课件出示: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恭恭敬敬、诚心诚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

1、开火车读。

2、这里的哪几个词是写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的?通过这三个词你感受到什么?(对诸葛亮尊重。)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三个词。

3、哪几个词是写隆中的景色的?这几个词在那个自然段出现,请画出来。

课件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指名读。

(2)隆中这个地方怎么样?(美)

(3)从那体会到隆中很美?

(4)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5)你注意到“来到……,只见……”这个句式吗?指导学生可以用这个句式写一处景物。

(6)谁在这居住啊?(诸葛亮)诸葛亮是杰出的人才,这灵秀之地出现这样的杰出的人物,你会想到那个成语?(板书:人杰地灵)

4、老师来板书两个词,虽然不是课文中的,但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体会人物的品格。(板书: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引导学生说说意思。

这两个词是形容谁的?(刘备)

(1)引言:是啊,刘备从司马徽 水晶先生那得知诸葛亮是当今的大贤,得到他的辅佐就可以成就大业时,求贤心情急切。曾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但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成功了。刘备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板书:诚心诚意)

(2)刘备的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还需要我们好好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边想边画出重点词语,把自己的体会在字里行间写一写。

(3)品读第二自然段

a、通过读第二段感受到刘备诚心诚意了吗?

b、课件出示张飞、刘备的对话。

c、同桌之间分角色读读,读出人物的特点。

e、既然写刘备诚心诚意,为什么要写张飞?(对比的写法,更能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4)品读第三自然段

a、边出示课件边说:看看第三自然段的这段话,你从哪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引导学生抓住:“半里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不要惊醒、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半晌工夫,一个时辰”的词语体会。)

b、围绕“恭恭敬敬”体会。

①“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非常尊敬别人。)

②你还在哪里见过恭恭敬敬的情景?

(大臣对皇上;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

③刘备当时是什么身份?刘备又是什么身份?你总重体会到什么?你读懂了黑板上的哪个词?(礼贤下士)

④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当时的年龄吗?

(刘备当时47岁,而诸葛亮27岁)你有体会到什么?(诚心诚意)

⑤还有可以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半晌工夫,一个时辰)

⑥刘备在这漫长的等待中,他会想什么呢?你读懂了黑板上的哪个词?(求贤若渴)

⑦诸葛亮悠然醒来,当他发现等候多时的刘备,会怎么想?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四、品读孔明

诸葛亮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吗?我来读读第四个自然段,品品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诸葛亮果真是大贤)你能通过诸葛亮的故事品品诸葛亮其人吗?(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舌战群儒等)

文中还有三个比喻句,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大贤。

课件出示:三个比喻句。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藏龙卧虎)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0

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如鱼得水)

指着板书:看我们不仅理解积累了课文的一些词语,还理解和积累了和这篇课文有关系的课外的一些词语,希望以后学着应用。

五、《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还经久不衰,它给我们留下什么呢?(尊重人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成就一番大事;同时要想赢得尊重,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才能的人。下课。

板书:      三顾茅庐                  人杰地灵

求贤若渴

刘备   诚心诚意  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

藏龙卧虎

拨云见日

如鱼得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色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等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积累课内外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隆中景色的美丽,渗透运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

4、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引导学生读课题)。

2、这是一篇人物故事,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一个章节改编而成。既然是人物故事,我们就要认识故事中的人物,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事中介绍了哪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刘备)加上这些人物概括一下故事。相机板书:人物

二、实施活动过程

活动一:体会人物形象

(一)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的句子,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圈画关键词,在旁边简要作批注。”

2、学生读书作批注。

3、小组交流。

4、展示汇报:

(1)对话、神态中体会诚心诚意(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相机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2)指导“嚷”

(3)指导“捆”

师:张飞把诸葛亮当作了东西,用“捆”字可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3)引导:刘备怎么说?

a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

b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

(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刘备不要张飞去,他是要————亲自去(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

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

c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刘备想诚心诚意的请诸葛亮,而张飞却要捆来,这就是此时他们二人的矛盾。相机板书“请捆矛盾“

(2)继续交流,你们还画出哪些描写人物形象的词语、句子。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引导生自己说体会)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扰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指导生扣住关键词说体会,动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体会虔诚)

“不要惊醒”: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轻轻”:生怕惊扰诸葛亮休息。

“恭恭敬敬”:师:想象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会有怎样的动作?师:你会对谁这么恭恭敬敬呢?

(小结:看来,刘备用对待“长辈”的`礼貌,对待“宾客”的热情对待诸葛亮,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刘备可能会对两个弟弟吩咐些什么,又会用怎样的口气怎样的态度?

(学生想象的语言会很丰富,模仿的口气也很像。有的说:“二弟三弟,你们且在门外等候,我先进去。”有的说:“三弟,你性情急躁,现在门外等候,莫要惊扰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

(4)“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生谈体会或师引: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

理解“半晌”半晌是多长时间?“3个小时”

师: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的敬重啊!齐读这部分。

小结:我们从行动中体会到了刘备的诚意,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

真的睡着了不知道的到来吗?不想见他,是想考验他。

相机板书:见不见

小结:故事中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相机板书:情节

活动二:品读环境描写

过渡:刘备为何对诸葛亮如此尊敬,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呢?课文是人物故事,出来描写人物,课文还有一部分课文不是写这些的,能找出来吗?1、

1、出示:(生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品读文字:读完你感受到什么?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怎样把景物写美的?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相机板书环境

2、读到这有疑问吗?引导提问:这是一篇人物故事,为什么要写这儿的环境呢?

体会环境描写在这里的作用。(环境描写巧妙了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3、联系第4自然段体会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师:通过这一段谈话,刘备就明白了当时的形势和以后的打算。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谋略,确实值得刘备三次邀请。齐读第四小节。

4、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板书(如鱼得水)谁是鱼,谁是水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火烧赤壁”、“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巧设空城计”……)

再读读最后一节。

5、再来读读这儿的环境描写。

师小结:俗话说“人杰地灵”,这里的环境衬托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检测活动效果

模仿课文第3节描写“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四、拓展活动时空

读《三国演义》故事中“三顾茅庐”原著?体会原著的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人物

请捆

情节矛盾

见不见

环境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84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会“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生字卡片、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

3、  指导生字“茅”。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对,还要写好。(学生写字)

4、  质疑:“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检查:

(1)读准词语

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辅助  统一  捆来  尊重  山冈  潺潺  时辰  吩咐 拜访  半晌  策略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疏疏朗朗  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群雄纷争

(2)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3)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  初步了解课文

(1)交流刚才质疑的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

指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理解“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知道“顾”是拜访的意思。(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理课文思路,了解详略文中重点。

教师提示: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哪些自然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四、指导生字字形以及书写。

1、  同桌一起学习生字,找找难字。

2、  交流学习生字的体会。

3、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三顾茅庐”的意思?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2、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刘备      诚心诚意)

二、学习课文

(一)教学板块之一

打开思路:

1、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读书思考

3、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6处)

4、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5、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

(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6、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 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d、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二)教学板块之二

1、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指名学生读)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3、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三)教学板块之三

1、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2、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3、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4、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这句话特别吗?(这句话用了比喻)

(2)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

(3)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4)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5)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6)学生练读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6、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7、学生交流。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8、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迁移练习,练习写话。

1、师:隆中美不美?(光盘:请你欣赏)

2、指名朗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4、学生默读研究

5、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6、指导朗读,读出美感。

7、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8、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9、交流后学生习作。

四、布置作业。

1、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课后习题3)

2、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5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

2.通过动作描写理解刘备人物形象,借助本文三首诗句的学习理解诸葛亮人物形象。

3.联系三顾茅庐前几回相关内容,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方法,体会三顾茅庐本身蕴含的丰富意义。

学习过程

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

1.文学常识简介。(投影)

成语三顾茅庐的含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家去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2.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通过预习,请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而出山的故事。

3.诸葛亮出山,是后来赤壁鏖战、三国鼎立的关键。刘备亲自到隆中去了三次,才得见面。刘备请诸葛亮这件事,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只有“凡三往乃见”的简单记载;但在《三国演义》里,主要以讲史为内容,经过作家的想象和渲染等艺术加工再现成文,偏重叙述,故事性强,行文浅显,通俗易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小说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取事件发生先后的关键情节,理清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情节。

(1)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周文王谒姜子牙。(链接:周文王请姜子牙的故事。)

惑:使迷惑。

谒:拜访。晋谒:进见地位高的或者辈分高的人。

俗客:尘世间人,与隐逸之人相对。

文几:几案、书桌。

年幼才疏:才学不高,空虚。

开其愚拯其厄:启发愚鲁,拯救困厄。

顿开茅塞: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顿开:立刻开通。茅塞:谦辞,表示自己无知,思想闭塞,好像心里被茅草堵住了一样。

犬马之劳:像犬马一样所做的操劳。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2)理清情节。

开端:两次不遇,欲再往访。

发展:先生昼寝,玄德侍候。

高潮:屏人促席,隆中对策。

结局:玄德拜请,孔明出山。

二、联系三顾茅庐前几回相关内容,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方法。

从小说整体来看,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的主人公,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他的出场自然而然应是异常隆重的场面,是值得以浓墨重彩大写特写的。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正式出场的过程,所以作者对三顾茅庐的描写,层层铺垫,重重渲染,极尽曲折变化、抑扬顿挫之能事,使得读者对诸葛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期待和仰慕。作者在叙述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前后共使用了十三个顿挫手法(补充: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请同学们按照下列表格前两次拜访的内容找出本次拜访的顿挫来。

三顾茅庐经历的人事顿挫

误把徐庶当孔明①②

司马徽举荐孔明③

一顾茅庐见到孔明家童子④

见到亮友崔州平⑤

二顾茅庐见到亮友石广元、孟公威⑥

见到亮弟诸葛均⑦

见到亮岳父黄承彦⑧

三顾茅庐亮昼寝未醒⑨

亮翻身又睡⑩

亮醒了更衣9322;

请教被推辞9323;

恳请出山难从命9324;

但刘备的诚意最终还是打动了诸葛亮,所以他终于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在叙述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这么多的顿挫手法,充分显示了刘备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同时,由此也刻画出诸葛亮神龙见首不见尾、神秘莫测、高雅洒脱的隐士风流及其立身严正、自尊自信的品格。

三、抓住动作描写,理解刘备形象。

根据情节找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并试着分析从这些动作行为可以看出刘备怎样的心情与品质。

下马步行: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这是古人对特别有地位或对自己敬仰的人表示极大的尊敬。

叩门:敲门,但不是用手敲。古代的大门都有两个铜制的圆环,叩门就是手握圆环,让环敲击大门。进入他人的房间或办公室,都应该轻轻的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贸然闯入。叩门时应以指关节轻叩,不可以用力拍打。不论房间的门是开着还是关着,叩门都是必须的。

徐步而入:轻轻缓慢步入。

拱立阶下、犹然侍立、又立了一个时辰:恭恭敬敬等候。

下拜:拜,《说文解字》的注释:“拜”是会意字。甲骨文像双手捧禾麦献给神祖之形,会向神祖拜祭祈祷之意。本义是拔起禾麦奉献给神祖。引申为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文中提到拱手谢曰、顿首拜谢、拜请、拜献都表示对诸葛亮的敬重。

(补充:叩首,旧时汉族交际礼仪。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一种较重的跪拜礼。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稽首(qǐshǒu),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可见其敬重。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表示敬意。

(拱手礼:两手在胸前相拱,称为"揖”,帝国晚期称“拱手”或“拱手肃立”,是中国古代开始的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的一种礼节。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 女子行拱手礼时则正好反过来,这是因为男子 )

泣曰、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可见玄德请孔明之诚心。

这些细微的动作,表达出了刘备的心情——对贤人的渴求和诚恳,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求才若渴、谦恭真诚的品质。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除了动作刻画以外,还大量刻画了人物的语言,课下同学们可以试着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本文中张飞、关羽的性格。

四、抓住诗句,理解诸葛亮人物形象。

1.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到了很多诗句,要么是作者创作,要么是摘录民间诗歌,就内容而言,有的。是描写景物,有的是突出人物,有的是评论史实,还有的则是抒发感怀。老师在阅读本文的三处诗句的时候,发现三句诗歌都和人物诸葛亮有关。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诗句来分析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就读读这三句诗歌,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2.这些诗歌分别歌唱了诸葛亮怎样的品质?

链接:

(1)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①大梦谁先觉: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原意谓死为大觉,则生为大梦。觉:这里谓觉醒之意。

②平生:平素,往常。杜甫《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③迟迟:徐缓貌。谁是最有觉悟(智慧)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我在草堂美梦醒来,窗外的太阳都迟迟未升起(比太阳还有智慧)。诸葛亮少年狂妄,曾常自比管仲乐毅,此诗应是通过早起超过太阳,引喻:自己才能超众,自信狂妄,也有表达怀才不遇愤怒。

从第一句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才能超众、年少轻狂、自信洒脱、高雅智贤之人。

(2)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豫州牧刘备那日感叹自己势孤力穷,直至遇到了南阳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于是想向诸葛亮了解以后在哪儿建立国家,诸葛亮笑着指着所画的地图中的荆州和益州。

这一句是诸葛亮隆中对策之后后人赞美诸葛亮的诗歌。从隆中对策的全面和作者的评论、世人的赞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高度预见性、正确判断力、筹划周到、具有雄才大略的奇人。展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战略远见。

(3)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生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丁宁,即叮咛。还没有飞黄腾达就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等到建立功业后就归因隆中。但是刘备死后托孤使得诸葛亮无法脱身,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从这句诗中我们又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利禄的轻视,喜爱躬耕的闲适,孤高淡泊的精神品质。这首词表达了对诸葛亮去世的哀痛和惋惜之情,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推崇。

五、讨论理解三顾茅庐故事蕴含的丰富意义。

1.从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谈谈应该怎样做到君臣和谐?

从君主的角度来说,真正贤明的君主应当是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对自己的臣子要有足够的尊重,对奇才异士更要万分敬重,就像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

就臣下来说,既要向君主尽忠,也要追求一定的独立人格,维护自己应有的尊严,就如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中所表现的那样。

这种思想和态度是自古以来儒家所大力倡导和追求的理想。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就刘备、诸葛亮而言,如果没有诸葛亮这种奇才的辅佐,刘备就机会不可能建立起蜀汉基业;如果没有刘备这种贤君的赏识和重用,诸葛亮也可能无法成就他的功业和英名。

2.联系中国古代社会君主专制制度下知识分子的愿望和作者在三顾茅庐中寄寓的愿望。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是建功立业,显亲扬名。但前提是得君行道,也就是得到贤明君主的赏识、信任和重用,就像诸葛亮和刘备、周文王和姜子牙那样君臣和谐、互相信任。但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现象很普遍。因此,三顾茅庐的故事寄寓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愿望:希望自己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得君行道,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6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恼甯兄=淌σ泊笊识量挝模雀桓鍪痉叮痔逑至私淌σ彩茄暗幕锇椋逑挚翁靡彩墙淌ρ暗某∷?br />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7

8.三顾茅庐(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学习思路:

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学习准备:

cai课件、《练习纸》等。

预设过程:

(一)启迪,方言逗乐暖诚意(课前)

1.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说我叫肖绍国)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从大屏幕上看到的)(你真善于观察)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学生说肖老师)是朋友就应该直呼其名,我叫——(肖绍国)谁来叫我的名字?(如果没人叫,教师说一句谚语:老虎赶车——没人敢)(指名学生叫肖绍国)(教师接——哦,在这儿,我给大家上课来了;到!并作立正状)

2.同学们,知道我来自哪儿吗?(湖州)想不想听听湖州话?(想)好!我说一句,你先猜猜是什么意思?再学着我说一说,好不好?

教师说——今天跟大家一起合作,我真快乐!(纯正的湖州腔)(学生猜、学)

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快乐吗?(学生发话)(跟这么多朋友相聚在一起,特别是看到你们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当然是件快乐的事)

好了,你们能不能说一句衢州话,让我也来猜猜、学学?(学生说衢州话,教师学猜、学)

3.看来说好普通话可真重要,大家都说普通话,五湖四海的人们才好沟通。同学们,我们大家都互相认识了,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你们真可爱!)

(二)感觉,第一印象落诚意

同学们,上节课在你们语文老师的帮助下,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像?

(学生说话:礼贤下士、求闲若渴、真心诚意、一片真情……)

(方案一:如果学生一开始说出“礼贤下士、求闲若渴”等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到不了“诚心诚意”上去,教师导:这个词语用得好,文绉绉的,你从哪儿找到的?我怎么没有发现,你真会读书!——刘备的“礼贤下士、求闲若渴”都来自于他内心对诸葛亮的一片诚意!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刘备?——“诚心诚意”)

(方案二:如果学生一开始说出“诚心诚意”,教师先板书“诚”,继续让学生说其它的词语,总结:是呀!刘备的“礼贤下士、求闲若渴”都来自于他内心对诸葛亮的一片诚意!)

(板书:诚)

(三)锁定,揣摩对话悟诚意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想读吗?(想)好!请大家把� (学生读课文)

2.最能体现刘备诚意的语句有好多处,谁先来读?

3.多平台交流——

a.师生对读——预热

当一学生读到以下这组对话时:(大屏幕出示)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

——(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方案一:

◇若学生一上来把“胡说!”一词读得不错,教师则启:你这个“胡说!”读得特别有味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我要读出斥责的口气)——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其:“求贤心切,一片诚心”,(学生接话,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就是非得——刘备出马,(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若学生把“大贤”一词读得不错,导——我觉得你“大贤”一词也读得不错,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话)是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那份诚心、那份敬仰(齐读刘备的的话)——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大贤”,而在张飞眼中诸葛亮只是一个——“村夫”,(学生接话)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一学生读)谁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猛张飞”的感觉?(再指名一学生读——真不愧为“猛张飞”!)——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我们来进行一次对话。(分角色对读)。

方案二:

◇若学生一上来把“大贤”一词读得不错,教师则启:“大贤”这儿读得特棒,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话)是呀!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那份诚心、那份敬仰(指名一学生读)若学生把“胡说!”一词读得不错,导——你除了“大贤”这个词语读得不错外,“胡说!”这儿也读得很棒,你为何要这样读?(我要读出斥责的口气)——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可见其:“求贤心切,一片诚心”,(学生接话)谁来读出斥责的口气,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就是非得——刘备出马,(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带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话,感受感受。(齐读刘备的的话)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大贤”,而在张飞眼中诸葛亮只是一个——“村夫”,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一学生读)他哪里读得好?(学生说话)你们了解张飞的性格吗?谁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猛张飞”的感觉?(再指名一学生读——真不愧为“猛张飞”!)——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我们来进行一次对话。(分角色对读)。

方案三:

◇若学生一上来读得很一般,教师则导:能说说你对这组对话的体会吗?(为了请诸葛亮,刘备斥责自己的弟弟,可见他的诚意)那谁能读出刘备斥责的口气呢?——下面按“方案一、方案二”走。

(2)教师导:刘备怒斥张飞的背后是对诸葛亮的一片诚心啊!(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

b.自由对读——亲历

这个同学是抓住刘、张二人的对话来体会刘备的诚意的,真好!还有哪些同学也是通过刘、张二人的其他对话来体会的,你来读——(随学生朗读完,大屏幕逐个出示)(第一句暂时隐蔽)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1)你们同桌,或者前后同学,你读张飞,我读刘备,选择三

组对话中对你们触动最大的一组,先自由读读,等会儿,请你们展示。(学生合作分角色读)

(2)好,哪两个同学先来?有人说,听话听音,你可要认真

听,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a.当学生读到第二读组对话时,(导:你们俩读出了话中之意)教师启:你听出了什么?(听出了张飞的埋怨,刘备的诚意、气愤)是呀!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谁不会埋怨呢!谁也来埋怨一下?(指名一学生读张飞的话)面对着张飞的埋怨,谁来教训他一下?(指名一学生读刘备的话)教师接:刘备真可真是用心良苦呀!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齐读刘备的话)

b.当学生读到第三组对话时,(导:你们俩读出了弦外之音)教师启:你们听出了什么?(听出了张飞的不耐烦,刘备愤怒)你注意到刘备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吗?(大声斥责)大声斥责的口气是怎样的?谁来读?(指名一学生读),谁跟他读得不一样?(指名一学生读——你给自己的朗读打几分?——推荐一个同学再读)教师导:刘备越大声斥责,越可见其拜访孔明的诚心!(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

c.当学生读到第四组对话时,教师启:你们又听出了什么?(学生说话——导:他就怕张飞失去了礼节)

c.集体引读——升华

(1)来,让我们连起来,把你感悟到的读出来吧。(大屏幕上四组对集中出示)我也想参与到大家的朗读中来,行吗?谢谢!一、二组读刘备,三、四组读张飞,准备——

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

d.创新对读——滚烫

(1)导: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这张飞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2)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怎么样地说呢?

(大屏幕出示)

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刘备           说:“                                  !”

(3)同桌之间先说说——交流。

(教师评价点:抓提示语“斥责——大声斥责——怒不可遏”,

◇  你们真是刘备的知音啊!

◇  嗨!还真跟刘皇叔真心有灵犀呢!

◇  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

(3)短短的一组对话,我们就从张飞的不耐烦、鲁莽中悟出了

刘备的一片诚心。(板书:诚)刘备的这份诚意可真是令人感动呀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8

一、学习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二、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9

之二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

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张飞:嚷、捆

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

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

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刘备听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引述,学生接着往下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复述。

五、课外延伸,发展性诊断。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0

教学提示:

一、课型:阅读课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播放视频)

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三顾茅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

二、检查预习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这些生词一定难不倒大家。

[屏显]

这里,山冈的“冈”的读音,半晌的“晌”的读音,茅塞顿开的“塞”的读音要注意,来,跟老师读一遍。

好,下面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读一读。

[屏显]

2、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课的'9个生字,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生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尤其要注意哪些笔画?

[屏显]

3、这9个生字中,

[屏显]

顾要注意第四笔是竖提,葛下面的是人,半晌字的左边是日,恭字要注意下面不是小,右边是两点。

4、同学们,记清楚了吗?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完成书上的描红练习。

[屏显]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将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的时候,想一想:“三顾茅庐”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的“顾”是什么意思?

[屏显]

2、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哪些地方读错了?

[屏显]

3、课文,同学们都读熟了,那谁来说一说:“三顾茅庐”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的“顾”是什么意思?

[屏显]

4、《三顾茅庐》主要写了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屋去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那谁来说一说:课文重点写的是第几次拜访?哪几小节写出了这一次拜访的全过程?

[屏显]

5、《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刘备第三次拜访,课文2~4小节写出了这次拜访的全过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1

学习目标:

1.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三个重点词语。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学习思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读诗句:回忆《三国演义》中的有名人物性格。重点谈论刘、张、关、诸葛四人。引出《三顾茅庐》直接学习生字、词语。

仰慕   大贤   谒见

老师把它们故事的经过编在一组句子中,谁能读一读? 《求贤》

卧龙冈未见大贤,风雪中轻扣柴门。步行久等识先生,三顾茅庐成大业。

二、整体感知文本,一读课文。

同学们,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诚)

理解课题:刘备三次去草屋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大业。

三、推敲张、刘对话,个性感悟人物形象。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 (学生读课文)

2.向重点推敲对话靠拢。

(1)抓对话品读(幻灯2)

a.品读刘备、张飞第一次对话

重点品悟:胡说、大贤及反问句。

b.自由对读后三次对话

同桌对读——推选同学读(听出了什么)

c.集体引读四次对话

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

d.创新对读

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

同桌说——全班交流

(2)抓行动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什么来感受刘备的一片诚心的?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刘备的诚意呢?全班交流(幻灯3)

四、总结升华(幻灯4)

1、给课文中的每个生字组词,摘抄三句自己喜欢的句子。

2、找到课文中的问句,意思不变前提下,能改成陈述句的都把它改过来。

3、根据例子写词。例:伟大的事业叫(大业),隆重的典礼叫(大典),处理重大事情的权利叫,事情发展的总趋势叫,很有钱的人叫,很用名的明星叫,主要的内容叫,很胖的人叫、

4、把故事讲给3-5年级的同学听,并且把这个故事缩写成200百字的短文,也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写一首诗。

板书:                    三 顾 茅 庐

刘备   →仰慕→ 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独立预习,自学质疑

课前布置预习:读一读,了解文章大意;写一写,掌握生字音形;

查一查,弄懂词句意思;想一想,思考课后习题;

搜一搜,查阅相关资料;问一问,提出疑难问题。

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

1、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三顾茅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为什么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里来的?(出示课件,交流搜集的材料)

3、出示生词:

诸葛亮  辅助  尊重  卧龙 半晌  时辰  策略  讨论

青翠欲滴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

轻声读,指名读,分析字音字形,齐读。

三、紧扣重点,品读感悟

1、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出示第一自然段)

3、学习第2——5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家,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a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去隆中前(出示对话)

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来到隆中,刘备又是怎么做的?(出示片段)

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③文章的哪儿还反映出刘备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b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读出情感。

c、刘备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呢?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四、总结升华,拓展运用

1、通过学习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张飞呢?

2、带着对人物的品味理解,再读课文。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抄写在听记本上。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书中的原文是怎样写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人物和故事。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  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3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4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 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此时刘备会如何拜见,诸葛亮又会说些什么呢?

a 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1、同学们真厉害,从张飞的言行描写中也读懂了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么张飞仅仅是个莽汉吗,张飞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你们还从《三国演义》中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诸葛亮真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那么诸葛亮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板书:   三顾茅庐

张飞——   刘备 ——    诸葛亮

诚心诚意

教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三顾茅庐》一课。

设计思路: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5

312046 浙江省绍兴县秋瑾小学 刘发建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6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四、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7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

同学们,这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6、讨论:你对诸葛亮有了什么了解?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认识到诸葛亮的才能?(引导发现另两个比喻句)指名读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了什么?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               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8

一、感悟刘备

1、同学们,我们知道刘备前两次诚心诚意的去拜访,都因为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失败,第三次拜访终于取得了成功,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2~4小节,说一说:你觉得刘备能够取得拜访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屏显]

2、同学们,刘备能够取得拜访的成功,就在于他诚心诚意,对诸葛亮很尊重的。

[屏显]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2小节,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很尊重?

3、同学们,你们看,第三次拜访前,张飞的“嚷”,和刘备的生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来,我们来读一读他们两个人的话,张飞的话要读出无礼和霸道,刘备的话要读出生气。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屏显]

好,一起读一读。

[屏显]

4、刘备和张飞、关羽来到隆中,刘备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受到他对诸葛亮非常尊重?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3小节,用笔画出表现刘备尊重诸葛亮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屏显]

5、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刘备是一方诸侯,地位是何等的尊贵,而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

[屏显]

(边说边显示红色)可在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时,刘备就下马步行,敲门是轻轻的,诸葛亮午睡,他不让童子叫醒,他也知道张飞、关羽是急性子,就吩咐他们在外等候,自己则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一看到诸葛亮醒了,就快步走进去。这些做法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对诸葛亮的尊重。

来,听老师来读一读。

[屏显]

好,谁也来读一读?

[插入flash动画指名读]

6、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屏显]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5小节,说一说:刘备的是怎么对待诸葛亮的?这些做法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了什么?

7、同学们,你们看,

[屏显]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不仅和他同桌吃饭,还同榻睡觉,他对诸葛亮是何等的尊重呀!来,读一读。

[屏显]

二、感悟诸葛亮

1、同学们,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和诚心诚意让我们感动。

[屏显]

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如此尊重?

2、同学们,刘备尊重诸葛亮,一个关键的原因是诸葛亮是个人才,课文第4小节就写出了这点。来,读一读。

[屏显]

3、[屏显]

这里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都理解吗?说说,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4、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当时群雄纷争的'形势是怎样的吗?诸葛亮是如何分析的?他又提出了什么样策略?这里有一段诸葛亮说话的大意,听老师读一读。

[屏显]

5、你们看,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这样的分析,这样的策略,是前所未有的。

[屏显]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来,读一读。

[屏显]

7、诸葛亮,人称“卧龙”。课文中还有和这句话相似的两个句子,也写出了他的才干之大。

[屏显]

一齐读一读

8、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屏显]

说一说:每个句子的前后两个部分是什么关系?

9、是的,这三个句子都是打比方的句子,它们的后半部分都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对前半部分进行解释。来,一起读一读。

[屏显]

10、对于诸葛亮的故事,同学们课外也一定有所了解,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说明诸葛亮的才干之大?

[屏显]

三、回顾课文

诸葛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刘备又十分尊重人才。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三顾茅庐》这样一个被后人传为佳话的故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9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诸葛亮的面。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终于成功了。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红笔板书:诚心诚意)

2、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1)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

师:刘备为什么要责备张飞?(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师: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师:该怎样读好这两个人的对话呢?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要去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呀!刘备怎么说的?(齐读)

师:让我们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男生读张飞,女生读刘备)

师: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文中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分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前呢?

生: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师:刘备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他——(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师: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还有哪些地方?

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师: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生: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师: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师: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生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转折

师: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见面后,茅塞顿开。

师: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师:刘备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诸葛亮,想要听他的高见,诸葛亮有何高见?(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师:(出示图片)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师:刘备没见到诸葛亮前,他对天下形势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呢?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这就叫(板书:拔云见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作者这样描写刘备当时的心理,对表现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雄才大略)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了吗?

生: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如鱼得水)

师: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出示幻灯片)“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师: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夸诸葛亮)

诸葛亮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这句话。

师:(延伸)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生:待人诚恳,谦虚

生:不要摆架子

生:对人要尊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板书: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

师:课文有一处秀丽的环境描写,你找到了吗?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隆中美不美?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交流(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师小结:山冈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这些景象与隐居其中的诸葛亮的品格多么协调啊!因为诸葛亮为人刚毅,执法严明,敢于抗争,从不苟且,正直无私,正好与山冈、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将山冈的蜿蜒起伏比喻为宛如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

生读,读出美感。(配上画面)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拓展延伸

归纳: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来赞美这则历史故事,齐读: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