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说课稿(最新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高中美术说课稿(最新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内容、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间美术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风筝、玩具、编织、剪纸等民间美术。本课结合苏州地区的特色,重点介绍年画和刺绣。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对我们伟大民族灿烂丰富的民间美术有所了解,增加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间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它独特的形式语言。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间美术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增强民族自豪感。
(2)难点: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的理解以及其中的寓意。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对美术作品也有了自己的了解和偏好。对于民间美术,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民间美术这一主题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有学生认为民间美术就是简单粗糙的代名词,又或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需要民间美术等等的狭隘想法。因为有了这些想法,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还会有抵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容不宜讲得过于理论化,而应当多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在体验中意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价
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对图片更感兴趣,所以本课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简单知识的传授。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指导
根据本课性质及学生状况,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与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2、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欣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等方法学习。通过视频或实物的展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亲手创作,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讨论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1分钟)
利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作为开场。播放视频《中国民间美术》,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民间美术有直接的感受。
请各组根据课前预习,从预先放置的盒子中,集体讨论后选出属于民间美术作品。小组讨论后结合书本知识,推荐一位评委上台讲评。
(三)讲授新课
1、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欣赏
讲解民间美术的定义,并提问:民间美术有哪些特点?民间美术大体有哪些种类?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学生回答问题后,对答案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后提问:同学们知道自己家乡有些什么民间美术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解
选取年画、刺绣、风筝、玩具、编织、剪纸作为素材,介绍相关艺术作品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和目前的发展状况。同时解析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的所表示的深刻含义。
(1)年画(12分钟)
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备出,曾有过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年画深受其影响,追溯起来千年历史。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雍,乾里,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铺纷纷迁至唐伯虎居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师边介绍桃花坞年画,边放桃花坞年画从古至今的社址变迁片断],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解放后,桃花坞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多次到日、美、意、卢森堡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引领学生欣赏桃花坞年画的制作过程,展示作品。《一团和气》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画面呈圆型。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似稚童,又似老妪的笑脸,身穿锦团服饰,颈佩长命富贵银锁,手棒《各气吉祥》卷轴,给人喜气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呈圆型,寓意“团圆”“圆满”,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诸事顺道的良好的愿望。请学生看完后谈自己的感想。
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相当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之作外,还有小说戏剧类、祈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比如这一幅《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同学们看完后,通过解释和互相提问等方法上讲台介绍作品
(2)刺绣(9分钟)
分别介绍中国的四大名绣: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
苏绣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双面绣可称是皇冠上的明珠。什么是双面绣呢?
[播放一段介绍苏绣的片子] [同学们互相交流感受]老师示范刺绣的制作。
(3)风筝(1分钟)
放风筝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集运动、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风筝及放风筝的感受。
(4)玩具(2分钟)
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充满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爱和美好的祝愿,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请学生生回忆儿时的玩具,并介绍以前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为什么?
(5)编织(1分钟)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藤、草、玉米皮遍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质,巧妙编织出造型优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美观的工艺品,在我国南方的竹编,劳动人民利用竹材的皮和簧不同泽,竹、幂的宽和窄,编插技法制成不同的竹制品,造型美观,而耐用的整体形态达到静中有色,粗中有细,硬中有柔的艺术效果。[边介绍边看各地编织品的录像]
(6)剪纸(2分钟)
[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通过表演剪、贴、看的一系列动作,请同学们猜含义。]
仅仅靠一把剪刀在纸上剪刻,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老师边剪边展示)。
3、赏析比较
教师展示一幅中国文人画作品和一幅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思考: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形式方面有什么不同?(注意: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材料、形式以及创作者和作品的服务对象等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分组讨论后请代表讲评。
教师总结:刚刚大家分析得很好,文人画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情趣,以笔墨直抒胸中的自我成为文人画家的主旨,而民间美术是一种自发性的美术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积累中,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以及祈求幸福的愿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美术门类。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教师:民间美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一些风格独特的艺术品,它丰富了我们的视觉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好好保护,继承和发扬等。学生相互探讨民间美术与生活究竟有哪些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作品的不同,直接感受民间美术特有的美。通过学生对民间美术与生活关系的探讨,让学生体会到民间美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1分钟)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俗活动美术。它遍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代传承与创造的珍贵财富,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内涵。我们既要自觉保护它,更应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有选择地将其继承、发扬广大。最后同学们观看了创意剪纸作品及视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后,学生进行了课堂练习,在刚刚完成的作品中,有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创意,很不错。
课后活动建议:
①调查你所居住的地方有哪些民俗,尝试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②收集你最喜欢的民间美术作品,尝试用它们来布置你的房间,谈谈从中有什么体会并与同学交流。
五、板书设计
比较人文画作品和剪纸作品的区别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转身板书《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回到原来位置
一、说教材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第15册第1课的内容。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的设置突出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特征,所打上的历史烙印。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发展综合思考能力。教材选择了若干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服装、工艺、建筑和摄影等。引导学生理解在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美术是如何反映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所以我会注意学生的学情。针对他们的年龄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把握。由于他们的认知领域已经比较完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开始向多维度发展。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的来启发引导,结合他们的学习能力足以很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活动。
1、知识目标:对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欣赏、比较,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并对“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方式承载,展示人类文化”这一观点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2、能力目标:将历史、地理等科学知识与美术能力结合起来,提高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的文化造型载体”这一基本知识。
(2)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的联系。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中我先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性质和学生对象的情况特点分析,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欣赏法和情景教学法。
接下来我说学法,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引导点拨,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导入,教授课程,共同探究,最后小结这几个步骤:
1、导入:展示一组图片:出示作品——壁画艺术。《舞马衔杯纹银壶》(唐)和《三彩骆驼载舞俑》(唐),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提出问题思考与讨论。我在学生常识性地回答问题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人类没有创造文字之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造型实物(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等)获得的。即便文字出现以后,也需要造型实物提供直观的印证。所以,一件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有美术的意义,而且能够代表一定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2、教授课程
我们在接触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加以欣赏,而且要善于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A欣赏图片:我会利用媒体展示图片:《簪花仕女图》以及时代背景。在欣赏的同时我会穿插提出问题:
(1)比如在看《簪花仕女图》整体场景的时候,让学生再仔细观察过后说说自己的对这幅画的理解。从作品中,你能看出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2) 在欣赏局部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装和精美的首饰中入手,观察讨论唐代纺织技术与工艺水平如何?
(3)从画面上的人物动物在唐代就已经被描绘的如此栩栩如生细致入微,而在当今社会却甚少佳作。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感受?我想通过本问题的设置使同学们明白在当今社会中绘画教育的利与弊,从而深化本课的情感价值目标。
3、共同探究
为了进一步论证“为什么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我会要求学生运用新学的欣赏评述方法对本组作品进行简单分析和评价:
分别展示“青铜文化”、“唐代人物画”、“西方绘画”、“建筑与文化”、“服装文化”五个方面的图片。师生共同探究证明“为什么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通过同类美术作品来反映当时的历史。
每组代表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深刻魅力和内涵,我希望我们以后再欣赏美术(艺术)作品的时候,不要仅仅只从审美价值的方面去做审视,而且还要善于发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对问题的整体认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5、作业布置
(我主要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如:欣赏淡彩画作品《春》,并试着分析作品蕴含的人类文化,有不懂的地方下
次上课大家一起讨论。
探讨:除了美术外,其他艺术,诸如音乐,戏剧,电影,文化等是否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为什么?
六、板书设计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我的板书线索明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楚、简洁明了。由于时间关系板书展示不完整,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年级美术鉴赏中的《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雕塑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是对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在对雕塑时代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雕塑艺术的知识。本课将以雕塑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雕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陵墓雕刻、佛教石窟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
3.中国古代雕塑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三.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这篇文章内容较难理解,我设计了一些有关雕塑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再通过讲解与比较大概了解各时期雕塑,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和录相,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动地了解有关雕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 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观看图片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去观看,效果更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2、要点:①知道中国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现形式。
②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历程。
③对其代表作品欣赏,了解其艺术特点。
3、教学重难点:古代雕塑呈现形式和重要作品的欣赏。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
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雕塑?
它们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答: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泥土、木头等。
雕塑和绘画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雕塑是有实在体积的形象,我们用手就可以摸得着。
(直接入题)平时所说的“雕塑”,指的是什么?
1、涵义
雕塑──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作为雕塑作品而言,三维空间的体积是其艺术语言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进、凸现、间隔、断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尽管雕塑也可以实现由三维到二维空间的转换,但是立体空间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2、种类
下面两件雕塑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圆雕、浮雕
(这里将浮雕和圆雕以概念结合实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
3、想一想:
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
(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
师言:了解了雕塑的表现形式,那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雕塑。
⑴教师板书:概术
陵墓雕刻
佛教石窟造像
⑵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教学活动(一)陵墓雕刻
陵墓雕刻产生的背景:
在封建社会里,帝王、贵族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而盛行厚葬。在他们的陵墓区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刻作品。这些雕刻作品代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部分。
欣赏:中国古代雕塑──陵墓雕刻
欣赏任务:霍去病陵墓雕刻
教师提出问题:
①说 一说:
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点
②学生讨论,回顾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作回答。
形体单纯、古朴,构思独特,气魄雄伟,力量沉厚。作者通过岩石
的自然形态,产生联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凿一锤,极富艺术创造力。
教学活动(二)中国古代雕塑──石窟造像
佛教造像产生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段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自然地会向往有一个能解放他们的救星出现统治者也需要一种法宝来证明自己作威作福是理所当然的,使人民甘愿受宰割。佛教就这样出现了。因此当时的统治者都大力推崇佛教,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欣赏任务:我国四大石窟简介
在我国,自魏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开始凿的石窟有15处,其中最著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以下四个石窟群:
甘肃敦煌石窟
甘肃天水城东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崖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
六、教师课后总述:
1、陵墓雕刻产生的社会原因:是帝王贵族为巩固他们
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盛行厚葬而产生的。
2、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
在战乱的年代,人民要寻求得到解脱的精神支柱,统治者要寻求巩固政治的理论根据。佛教恰恰提供了这样包治百病的精神药方。随着佛教的传播,石窟雕刻得以产生。
3、石窟造像、陵墓雕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时代特点:在什么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作品的出现。没有游离于时代背景之外的艺术。如陵墓雕刻与佛教造像。
民族风格:古朴庄重、深沉雄大、气魄宏伟、想象神气、富于审美理想,是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突出的特点。
4、课后探究作业(网上查阅)
查阅《击鼓说唱》《昭陵六陵》的相关资料,概其艺术特点。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静物构图》是选取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绘画雕塑》系列中的《绘画》模块第二课《形的视觉印象》的延伸内容。这一课包括客观物象在平面上呈现的形体、特征及我们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我从中选取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这一节加以扩展静物该怎样构图,作为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从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进行描绘,然后通过活动,让同学们给与意见,结合教师所说的理论知识进行修改再创造。采用学生上台手绘、师生交流的形式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再创作。
2、教学目标:
美术绘画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绘画基础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运用绘画的理论,进而培养学生动手绘画创作的能力。根据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静物构图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A。提高学生的观察静物取舍的能力
B。培养学生对静物素描动手绘画能力
(3)发展目标: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培养学生开拓新思维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
(2)静物构图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如何取景
4、教师准备:
静物作品图片、知识
5、学生准备:
简单的静物:本子,书籍,笔,橡皮擦,文具盒等一些学习用品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绘画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体会生活总结体会讨论探究知识扩展再创生活
互 动
师 引导体会说出问题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是回忆自己生活里的美丽图片,自己是怎么把这些情景拍摄下来的,自己有过什么样的想法没有,也可请学生上台来大概绘画一下自己有过的好的设想或作品,并阐述一下自己的构思,之后师生一起进行点评,说出优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请同学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见,之后教师结合构图的基本知识点进行讲解构图的要素进而讲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静物,并讲解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则,结合我所画的静物构图进行分析和阐述。然后要同学们结合静物构图理论,自己用眼前书桌上的东西摆设一组静物并进行取舍描绘,之后再请同学上台绘一次,并说明自己的想法,怎样和静物构图理论知识结合,我们给与一定的意见,进行完善,并最后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应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说过程:
1、提问:以前出去拍照,你会怎么拍摄,怎样构思,有没有重点?或是自己喜欢的图片是怎么样的,喜欢的是它的什么?
学生回答
2、活动(一)请同学们把自己美好的回忆再描绘一下,并请同学在台上进行描绘,阐述自己的观点
3、大家一起进行点评,提出意见,老师也会提出意见并转入思考自己该怎样梳理一些身边不注意的静物,该怎样发现美,并创造美
4、教师结合自己的静物作品讲解静物构图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并分析作品是如何进行的,另外注意存在的一些常见的构图错误,分析错误。
5、学生结合知识要点对自己前面的作品进行修改,并相互交流,完了之后,再创作一幅作品活动(二),就拿自己的学习用品作为道具,进行摆设,取景,描绘,并请同学上台来展示。大家可以发表意见完善作品
6、总结内容,并发动学生课后去室外取景,并描绘下来
四、说注意事项
1、在活动(一)的时候是要求学生图说并茂,叫两个学生上台就可以了,不拘束学生的思维,畅谈自己的设想
2、在活动(二)中,要强调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来重新认识静物构图,并自己创作一幅谈自己的感受
3、在学生在下面绘画时,教师应下台观察,选择有画的好的或很有想法的同学上台描绘讲解,适当的发问学生这么画的缘由
4、本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加上活动式的教学法,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应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程度。
五、小结
本节课以活动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以上阐述了静物构图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5
1、开场白:
各位好!今天我来说课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不缺单位,另一个是因为我参加了全市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教学比武研讨会,回来后我就写了一个总结报告向学校教导处汇了报,在这里我准备把外面学习的经验和收获结合相关内容把我对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说出来,请领导、评委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2、说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是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的,供高中学生选用,共有《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和《现代媒体艺术》五个系列共计9本书,我校选发的教材是《美术鉴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七课《新的实验》,也是上篇的最后一课。它既是第二单元的收尾之篇,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① 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中后期出现和形成的一些新的艺术表现形态,并了解他们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和特点。
② 通过认知——讨论探究——再认知的欣赏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能力、理解感受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 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多元化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逐步树立宽广包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创新精神。
4、说教学重点、难点:
先说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中期以来的艺术家的多种艺术“新实验”(现代实验性艺术),以及他们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
再说难点:大胆发表自己对“新实验”的感受和见解,通过讨论探究获得对新艺术的再认知。
5、说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一些教法和学法。
教法:引导法,演示法
学法:讨论探究法,辨析法
教法和学法分别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学的角色来了一个互换,教师始终是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设计者,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承载者、探索者、实践者、创造者,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和教学的意义所在。
6、说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采用多媒体设备和相关的ppt课件,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教材,参考图片和相关网页。
学生准备: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笔记本等。
7、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及目标定位
一、课题导入 用多媒体出示波洛克“滴淌画”的图片,然后请同学们发言,波洛克在干什么?他的作画方式与你以前所见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他的画中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板书课题:《新的实验》
从波洛克作“滴淌画”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画家的“新实验”的与众不同。
二、观察、感受、探究 第一节:学生自读全文,自赏每一幅图片。 第一节: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图文,对20世纪中期以来艺术家的“新实验”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节:学生围绕如下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发言。
1、你对现代艺术的看法如何?
2、你同意P51“思考与交流”里的一些评论吗?
3、P50—52页这么多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最不喜欢哪一件作品?说出你的理由。 第二节: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交流 感受的同时,探究现代实验性艺术的特点:
1、强调艺术的非理性和无意识,从而否定了艺术创作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把握;
2、主张艺术的本质在于制造新奇,追求所谓的原创性;
3、尝试以现成品和自然物来代替艺术品的制作过程,从而取消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4、企图打破艺术博物馆体系以及收藏制度,主张艺术向自然靠拢,以此来对抗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对艺术的占有和消费。
第三节:老师引导学生将P50-52的每幅作品按现代实验艺术的特点分类,可列出分类表。 第三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现代实验艺术作品的重新评价,再认知。
三、拓展探究 学生欣赏现代兴起的一些新美术形式:沙画和地画 让学生通过欣赏进一步了解现代新实验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总结 正如德国艺术家博伊斯所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它与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断地模糊”。的确,在当代似乎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果真如此吗?也许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真金”并不多。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分析与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采用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
本课内容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认知的开篇环节,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具象艺术的特点,功能等),由学生较能"看得懂"的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是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
2、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高一级学生。由于地方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美术教学受到忽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的现象普遍存在。
但是,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渐形成一套认识,分析,判断事物的方法,手段,对富有挑战性的事物有极高的热情。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可塑性仍非常大,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结合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认知目标。
了解若干中外具象艺术著作 ,掌握具象艺术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
4、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关注社会。
(三)发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点。
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真实性,情节性,典型性)以及社会功能(社会记录,社会干预),并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五)教学难点。
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在具象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对艺术形象作典型性的处理(塑造典型的形象与典型的环境)。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1、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教学的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引导发现法,情景教学法。
2、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教科书中的内容主要是循着问题"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 ,"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 " ,"具象艺术有哪些功能 "逐一展开。按着这样的顺序讲解,容易回到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式教学是相背离的。于是,我以教学重难点作为隐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自发探究为主,适时点击知识点,使活动游离于知识点之内,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吸收新的知识。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一)教学步骤:
1、点题,故事引入。
2、浏览图片,锁定图片。
3、活动:模拟情景。
(1)案情分析《马拉之死》。
(2)心理分析《最后的晚餐》(补充)。
4、小结。
5、示图,浏览。
6、思考与讨论。
7、作业安排。
(二)教学设想
1、环节1:点题,故事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出具象艺术最显著的特征:真实(客观再现现实)。设问:其真实性可否让照相机替代 进入第二个环节 。
2、环节2:浏览图片,锁定图片——欣赏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经典的中外具象艺术作品,感受学生的兴趣所在,稍微穿插对作品的讲解。锁定画面《马拉之死》。
3、环节3:
(1)模拟情景——“马拉之死”案情分析。
(2)角色模拟。
①师:主持会场。
②生:探长。
③各小组:来自不同国家的专案组。
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让学生在激烈的解疑氛围中体会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将生活典型化,艺术化的处理。
4、环节4:
小结:
(1)充分地肯定学生学积极地思考,参与,合理的推断。对学生的评价是站在学生是否在细致地观察,合理地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2)点出作品所定格的瞬间,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引发丰富的联想是因为作品中的人,物,场景是艺术家经过精心设计的。
5、环节5:
示图,浏览:活动后的思考与缓冲。学生已完成各自的理解,程度不一,让他们在作品欣赏中得以补充。(转换到艺术表现方面思考作品内容)
6、环节6:思考与讨论。
(1)在分析场景,解答疑团后,换位思考:作为艺术家,马拉的好友,你会如何画《马拉之死》
(2)具象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给人以真实感,故事情节,在社会生活中你认为它有没有意义 可结合作品说明。(深化,提升认识)
7、环节7:作业安排。
(1)根据《最后的晚餐》所提供的信息,小组合作调查,找到出卖耶酥的人。并试着安排耶酥新的座位。(合作学习法,教学反馈)
(2)在教学设计中,模拟情景为主要环节,其他的是铺垫与有效的补充。创设案情分析的情景,角色假拟,为课堂的气氛增色不少,我只是个主持人的角色,众学生成了众探长,每个小组成了来自各个国家的专案组,称呼变成这样"请来自美国专案组的李探长为我们分析案情"。学生由观察,理解的切入点不同而有各自的答案,事先因说明只作两种假设:自杀或他杀,根据画面提供的场景分析即可。在此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对细节的观察,合理的分析,让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探疑”的队伍中来。
(3)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把握,采用的方式是自然渗透,不罗列讲解,也不在小结中体现,而是适时地"点击",使学生关注,有所领悟,艺术家艺术表现方法及特色的讲解也是如此。
(4)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地关注美术作品,美术现象,了解相应的知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四、教学反馈。
学生注意力集中,围绕着教学过程展开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情分析"的环节中来;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点击知识点,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作业反馈:在作业中留下悬念,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感兴趣的美术知识方向等等。以便教师总结反思,构思接下来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保障措施。
1、“案情分析”环节的开展,学生的兴致会越来越高,有可能出现互相争执不下的局面,或者有些班的"破案"氛围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此时,在调节课堂气氛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案情分析",浏览图片,小结的时间长度。
2、根据教学需要,“作业”同“思考与讨论”可互换。
六、教学思考。
活动与关注的要点衔接的是否紧密,所设置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思考,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也许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班,对教学环节有所增减,有所侧重。课后及时地记录,小结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这一节课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具象艺术的功能:
(1)艺术作品(具象艺术 )。
(2)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
(3)记录功能,社会干预功能。
2、如何鉴赏具象艺术。
(1)具象艺术作品的形式。
(2)典型的形象 典型的情景。
(3)一个,一群 时间,地点,环境。
3、作品主题。
(1)《马拉之死》。
(2)《开国大典》 董希文。
(3)《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意)。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7
各位专家、老师:
您们好!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是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各门类的特点及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在理解、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3)让学生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在初中时根本没上过美术课,对美术课早已麻木,失去兴趣。不了解其对健康心理的塑造和个人素质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经典绘画直观的形象和蕴涵的丰富哲理会影响人的一生。教学目的分析:
通过这堂课,我力求使学生了解美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
在能力和情感上达到以下目标: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我认为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鉴赏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处理分为以下四步:
首先第一步是导入
同学们在小学和初中都学习了美术,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都喜欢哪些美术作品,并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此时回答可能有:中国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张大千的《春水归舟》等,外国有凡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不管啥样的回答,都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
接着我让学生欣赏课本插图《向日葵》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看书:1、鉴赏仅仅是欣赏吗? 接着讲述什么是美术?它和艺术的关系是什么?并板书: 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美术、艺术: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艺术,即通过手工制作的一种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和戏剧等等。之后中国文艺界、教育界才把“美术”和“艺术”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艺术包含美术,美术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艺术还包括音乐、戏曲、影视、文学、杂技等。
第二步、新授部分
首先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出美术的真正定义。
接着讲述美术的范畴并板书:
绘画 ﹙壁画、中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等美术雕塑 ﹙圆雕、浮雕﹚ 建筑工艺 ﹙编织、染织、刺绣等﹚书法、篆刻
我对于美术的各种类型让学生举例,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⑴历史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这些著名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
学生简单表述后,我结合图例,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第一幅:《放牧》
第一是艺术形式:雕刻岩画:岩石,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着,作为劳动工具,作为日常用品,也所为生的和死的住所。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画布,先民们在岩石上刻划和涂绘,来描绘人类的自身生活, 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
第二是年代:古代
第三是画面内容:对动物的各种基本形状和人手掌的描写,表达出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 第二幅:《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
战国时期的雕刻作品描绘了宴请宾客、歌舞声乐、采桑、狩猎、交战(水战、陆战)等场景,请在图中一一找出。
第三幅:《人物御龙帛画》
此处我设置了三个问题:a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b构图上有何特点?c根据男子的动作猜测他想做什么? d 该帛画用什么造型手法?
分析的第四幅是《奔马》
我首先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构图用笔特点。
承上启下,我接着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
我首先简单介绍“六法”理论,气韵生动、应物象形、骨法用笔、
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接着讲解美术鉴赏基本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纵向和横向比较(并进行板书)
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选择一副插图进行鉴赏,2分钟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强调他们个性。
第三步是小结
美术鉴赏的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第四步是给学生布置作业一个课后练习题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8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2、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
冷抽象含义: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热抽象含义: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作品赏析《百老汇的爵士乐》。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老师介绍:1、爵士音乐;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1、这幅作品使用的语言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块让你联想起什么?横竖交错的线条让你想起什么?
教师活动:老师补充总结
能力练习:欣赏几幅作品,判断它们是属于冷抽象还是热抽象艺术作品。
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思考:具象艺术能够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而抽象艺术却完全排除现实形象的可辨性呢?那么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
由上面的问题引出:
(二)艺术走向抽象的原因
问题思考: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25页,回答问题。1.抽象艺术的形成?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1、抽象艺术的形成:
19世纪中叶照相机的发明加速人们对美术的本质思考,20世纪初,抽象艺术的概念在西方已经基本确立
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照相机的发明,现代的社会化大分工,西方科学理性的影响。
抽象艺术形成之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分析性,即把艺术的各种语汇分析、抽离、孤立出来并加以夸大,甚至绝对化,这就形成了抽象艺术特殊的艺术美。
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
学生能力练习: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知识补充:抽象艺术在我国的独特表现,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拓展:学生欣赏完这些作品后,跃跃欲试,都想创作抽象艺术作品,那么,这时候老师要适时满足学生的欲望,动手实践,创作作品。让学生听一首音乐,创作一幅抽象艺术作品。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重点讲述的是冷、热抽象艺术作品,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冷抽象、热抽象美术作品,分析其分类、代表艺术家、特点等环节,分析鉴赏部分作品。
高中美术说课稿 篇9
一、什么是说课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增添了一个新的课题——说课。什么是说课?我们认为,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在上课前向领导或者同行们阐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具体地说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和对教材的处理,包括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采用,学法上的指导等方面的观点。说课是教师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它有利于推动美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二、说课说什么
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说教材主要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材的编排体系上说对教材的理解。主要从以下三点去说: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及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由是什么。
(2)说本节课教材在本课书或全册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教材的联系。
(3)怎样处理教材。处理教材要看下面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①教材内容的观点包括教材的例子与形势发展比较带有滞后性怎样进行处理。
②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对教材内容在教学程序上怎样进行调整。说教材,实质上是分析教材,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师说课的重点内容。
(二)说教法。说教法就是说这一节课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说明采用这些方法的理由和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一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一种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说教法时,首先说出这一节课选择哪一种方法为基本教法,理由是什么。其次说出在哪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上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说学法是说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即学法指导。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写生、技法训练等方法。在一堂课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学习规律全都教给学生掌握,说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出其中一至两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手段。说教学手段就是说这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哪些教学手段。例如教哪些内容需要挂图或实物展示、哪些内容用投影、挂范画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要恰当地有机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不是使用得越多就越好。说教学手段要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条件的实际。
(五)说训练。说练习就是说这一节课设计了哪些东西在课堂和课外让学生进行写生或临摹练习。重点说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说训练时要简明扼要,切不可把零碎的东西都一一作介绍,应择其要者而述之。
(六)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说教学过程就是说这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说课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说明应如何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如何进行能力培养和进行德育渗透等有关内容。最后说一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过程是说课最重要的内容,它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因此,说课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去研究,说好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