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该页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说课稿10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设计思路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春联》是一篇语言清新的知识小品文。这篇文章介绍了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春联“对仗及音律美”的特点,为了使学生通过学文懂得诵读春联,既是学习又是享受,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贴春联,激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何开头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根据本课实际,我在开头就创造了一个节日的氛围,一曲热闹的《拜新年》伴着爆竹声声,迎面是一幅大红春联和一个倒帖的福字,同学们马上被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气氛中。当大家大声念着黑板上的春联时,学习春联的欲望也大大增加了,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读春联,重积累苏教版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课文中介绍了四大类春联内容,为了使学生既爱读爱学,又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累内化。我首先知道学习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先感知描写的内容,再让学生体会从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这样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词“芳草绿”、“杏花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有加深了对春联描写的内容的印象。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我组织学生自学其余4幅春联,自读自悟,了解内容,感受春联描写的意境。学生兴趣浓,效率高,学习效果好。接着我开展一个春联展示会的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春联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并读给大家听,告诉大家这幅春联所描写的内容,可以从哪些词上看出来。因为能站在前面亲自的春联,学生积极性很高。展示的春联内容丰富,各不相同,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既是在展示自己的春联,同时也在积累别人的春联。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
(三)品春联,拓视野作为小品文,就应该让学生有所得。基于这一点,我把了解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作为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学上不老生常谈,仍然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特点,在读中体会特点,读出感受,读出语感来。精选名联是教学上的关键。如了解“对仗”,我选了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说明。音节上的停顿,自然把对仗的词语划分开来,学生一读就感知了对仗的特点。再如要了解春联音律美,我精选浙江海宁观潮亭一幅名联——“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朝潮落,朝朝落,朝潮朝落”——来说明。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不仅有理解后的高兴,更有了解这些名联背后故事的愉悦。为他们提供了阅读的必要知识,开拓了他们今后阅读的空间,为学生真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打下了兴趣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经常听见它。放录音(恭喜恭喜)
2、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2(春节)春节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大门上还会张贴大红……齐读(春联)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春联大家基本都见过,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春联告诉给大家呢?
2、同学知道的春联还真不少,那春联的内容到底有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课文第一自然段。板书:内容
3、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春联,用“_”画出春联的内容。
4、谁来把你找到的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教师在出示的段落中画出
5、下面请一、二组看上面一副春联,三、四组看下面一副春联同桌进行讨论。出示幻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这副春联讲的是书上哪方面的内容。
(2)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看了这么多的春联后,请同学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春联的内容怎样?板书:各种各样
6、引读:我们测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是……出示:“我们测览……百花园中”
7、分组朗读。边读边想: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指名回答,适当点拨。
(三)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一些特点呢?不信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板书:特点
1、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书中找出描写春联特点的句子。了解对仗,试着给它对对看。板书:对仗
2、看春联第二个特点前老师先读一下这几副春联,你们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3、这就是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黑板出示:抑扬顿挫和谐悦耳齐读
4、谁能任选一副春联读出它这个特点。个别、集体
5、读了这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春联,使我们感到了一种声律美。板书:声律美
(四)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2、出示:开卷有益齐读卷有两种解释(1)试卷(2)书本清为它选择正确的解释。你能说说“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吗?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板书:值得一学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的五副春联。
教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认识角
首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识角。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欣赏发现都是平日里见到过的图画,再让学生观察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一找。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图片上找角。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再让学生在实物——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一起概括出角的特征,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运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在生活中找角,利用练习题辨别角,强化了学生对角特征的理解
(三)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画角,掌握画角的基本步骤。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四)做一做
1、做角,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比角
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思维训练,折角、剪角进一步认识角。
(六)总结全课
(七)布置作业
我的说课完了,感谢各位老师的评价指导!
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 , 模块 《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 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 分钟)
l 导入 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 ( 分钟)
新课学习:
第三环节: ( 分钟)
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四环节: ( 分钟)
布置作业:
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p 和复习本节。
(2)预习下节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和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环节: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六环节:
历史说课稿 篇4
教学方法:
学生:课外搜集整理有关这幅名画的材料,制作ppt,小组合作
教师:结合课标,组织学生赏析名画,把握现实主义美术特点
教学过程:
1、小组1:
这是俄国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画面上展示的是: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
这是画家写生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花了3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1873年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师:补充
伏尔加河——俄国的象征。在俄罗斯文化中,伏尔加河常常被认作俄罗斯和俄罗斯人民的象征。在诸多歌曲诗作中往往被称为“伏尔加母亲河”或者“俄罗斯之河”。类似黄河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象征,如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3、小组2:提出问题:(讨论)
几个纤夫?
11个纤夫(纤:拉船前进的绳子),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
主角的是谁?
主角是第一排的老者。胡须斑白;眼睛深陷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类似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这些意在显出了他的智慧。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身上的麻布衫满是补钉;愁苦的表情。这是一个俄罗斯朴实坚韧、善良的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由于他的智慧、组织才能和朴实坚韧且善良的性格,成为大家的领路人。
最卖力气的是谁?
第一排弯腰前倾拉纤的红头发男子,身材魁梧,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一看就是破产的敦厚农民;第二排细长瘦子的旁边一位,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躬背弯腰几乎要向前倾倒。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计数的基本原理》。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计数的基本原理包括分类计数及分步计数原理,这两个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的基础,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的重要理论,同时也给出了分析解决排列与组合问题的思维方法。因此,在整章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2、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分类计数原理及分步计数原理的区别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复杂事件的分类及分步。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差,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
基于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归纳总结进而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两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计数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计数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四、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关键。正所谓:“学问之道,问而得,不如求得之深固也”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让自己去发现。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的教与学的情境。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根据上述情况,我设计了如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我会给出以下一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爱国热情。
看到图片,有的学生马上脱口而出:“中国女排”。
我说:“对,这正是中国女排在去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画面,好,现在假使你是一名统计员,我给出如下比赛规则: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6支队伍进行循环赛,决出4强,再由这四支对进行淘汰赛,那么请问,夺冠的中国女排总共进行了多少场比赛?
这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困难。
接下来,我又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习本章的知识:排列组合。而在学习排列组合时,通常会用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分类计数原理及分步计数原理。
在导入课题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到概念的。
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首先,我会结合图给出问题1:
问题1:从北京到广州,坐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从北京到广州共有多少种走法?
学生很快说出这道题的答案(答案:3+2=5)
由这道题,我们可以得到分类计数原理
接下来,我再结合图给出为问题2:
问题2:从广州到北京,必须先乘火车到上海,再于次日乘汽车到北京。一天中,火车3班,汽车2班,从广州到北京共有多少种走法?
(答案:3*2=6)。
这里,我启发学生,这个问题与前面的问题同吗?
学生会回答不同。那么,不同在什么地方呢?
前一个问题采用乘汽车或火车中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
但后一个问题必须经过先乘火车再乘汽车两个步骤才行。
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又是多少呢?
3、比较归纳——深化概念
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是数学学习的关键。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深化概念是这一关键所在。因此,对于这两个原理的学习,我注重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原理的异同,深化这两个原理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掌握原理的使用。
4、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
例1:某班同学分成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甲组9人,乙组11人,丙10人,丁组9人
(1)现要求该班选派一人去开会,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若要求从四个小组中各选一人去开会,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5、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计数的基本原理,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分为两个方面。
(1)巩固型作业:P197页1-3题
(2)思维拓展型作业:P197页4、P18.1、3
六、设计说明
1.计数的基本原理
1.分类计数原理定义:例题1
2.分步计数原理定义例题2
3.两个原理的区别与联系例题3
投影屏幕板书设计:
2.时间安排:
课题引入约5分钟,概念的形成6分钟,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约6分钟25分钟,小结与作业约3分钟。(注:一节课40分钟)
结束:以上,我仅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设计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一篇高中文言课文――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就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文言文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文质优美,在写法上非常独特,比兴写法、比喻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作者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通假字等,可结合本课课后练习完成这一单元要求。
二、说重点难点目标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故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将本文的基础目标确定为:
基础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了解通假字的定义,积累10个通假字。
3、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独立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养成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释题,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感知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简析课文,总结文言知识,积累五个实词,熟读成诵,能准确默写蕴含深厚的名句。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三、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以学生自读为主,贯以串讲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用原文语句作答,译出较难的文言句子,改变教师串将到底的做法,在质疑启发时,力求达到引而愤,愤则启、导则悱、悱则发的效果,始终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四、说学法指导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五、说教学程序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的情感愉悦的过程,是学生求知欲望被不断激发的过程。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
2、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3、学生读。
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
四读研究性学习。
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地位上、结构上、资料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资料、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那里能够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能够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如:
1、参与式
2、讨论式
3、互动式
4、体验式
5、研究性学习
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到达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本事;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五、说板书
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景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如果时间很紧张,你能够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能够。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到达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说课稿 篇8
幼儿园小班音乐说课稿:小马
一、说教材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充满了生机。每一次带小朋友出去散步,总能发现孩子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小马又是幼儿特别喜欢玩的一种玩具,因此我设计了此次音乐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简单的音乐游戏,从中获得愉悦的情绪。
2、初步学唱歌曲,熟记歌词。
3、增加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理论依据:《纲要》指出:
1、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2、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初步的音乐常规及用身势进行伴奏的基础。
2、小狗、小猫、小鸡图片;小马一只。
四、活动难重点
幼儿对歌词的掌握。
五、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培养幼儿的乐感、节奏感,具体采用的方法有:
1、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通过教师示范,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设计了提问:“小马是怎么样跑的呀?”在教学中让幼儿充分体验小马波个哩波个哩向前跑的有趣。弹《小马》的音乐,充分的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式的交流,教师和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想法 和愿望。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幼儿对小马玩耍过的地方都有了充分的了解。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2、趣味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所以我选择在活动中和活动后采用出去春游的的形式,引出歌词中的图片内容。
3、采用图片分段学习法: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玩过的,大胆说出来,教师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图片,念一念图片上的内容,学习巩固歌词。
六、说活动程序
1、出示小动物图片,“今天我们小五班来了许多动物朋友,我们用各声把它们请出来吧!”
2、玩小马跟着爸爸妈妈出去春游的游戏。“周老师做马妈妈,一个小朋友做马爸爸,其他小朋友做马宝宝。”
3、“宝宝刚才跟爸爸妈妈出去玩了什么呀?”根据幼儿回答,一一出示图片。
4、学习《小马》,根据图片,学唱过程中请幼儿先通过拍头、腿、肩等进一步巩固歌词,保持住幼儿较高的兴趣,然后借助图片完整试唱,巩固《小马》。
七 、活动延伸
“马宝宝们,你们休息好了吗?跟着爸爸妈妈出去玩吧!”
说课稿 篇9
一、开场白: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四、重点、难点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程序:
《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进行讨论)
同学们刚才都分析的很有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三、文章的疏通:
大家知道,在学习文言文时都会有拦路虎——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由于它们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不一样,阻碍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将和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法:通过逐字逐句的串讲翻译课文,结合启发性提问,互相讨论(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教学方法来学习文言词句知识。
四、熟读课文,讨论绘制结构图示,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
五、作业布置
优秀说课稿 篇10
说课人: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课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自然之道》。
一、 说教材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 说教法
在教学时,我主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本篇课文我准备用三个课时来完成,其三个课时目标大体是:第一个课时导入、生字教学及熟读感知。第二个课时感情朗读、教学课文及理解关键字词句。第三个课时是总结全文,领悟道理及读后感受。本次说课我着重讲第二个课时。
三、 说课时教学目标
1、(在前一节课生字掌握及初读感知到的前提下)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认识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之道,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弄巧成拙。
3、感悟自然之道的蕴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悟出“自然之道”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说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1) 引入“道”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开始,我会先讲一个人人晓知的故事《拔苗助长》,学生猜出故事的题目。随后提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 “自然之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会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的每一部分各讲了什么?(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语文阅读要求就是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精讲课的开始我都会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2) 感悟“道”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引导找出关键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从而提出这是一件什么样的“蠢事”?找到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理解 “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说说“嘲鸫”的动作,体会嘲鸫的心情。
@而在接下来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感悟朗读。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朗读,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自然之道说课稿 《自然之道》说课稿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6、7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在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练习加深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体会课文最后一段关键句向导的感叹,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升华部分)
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会大自然的规律,使“道”深入学生内心。教师相机总结: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一只被圈养的老虎,在管理员的指挥下言听计从,可见老虎已失去了野性。大自然有自己的发展的规律,有它本身的生存之道,各类的动植物在大千世界中都有它生存的道理,都有它生存的原则,更有它避难的本能,如果人为的去破坏它,阻碍它,就会违背自然规律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在此我会设计一道本节课所学内容感悟升华练笔:
扩展:自然之道说课 / 自然之道获奖说课稿 / 自然之道ppt
呼吁人们,遵循自然之道,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爱护我们的小动物从身边做起。
扩展:自然之道说课 / 自然之道获奖说课稿 / 自然之道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