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让学生们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1、 指名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是有限的 还是无限的?
2、 10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板书:因数。
二、 探索新知。
1、 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多媒体出示例1) 师: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多媒体展台展示。 生1:12=1×12 生2:12=2×6 生3:12=3×4 师:两个数相乘,乘数也叫因数,所以1、2、3、4、6、12这些 数又叫12的因数。
2、 学生探讨: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
生1:两个自然数相乘得到一个数,那么这两个数就叫这个数的'因数。
生2:可以用字母表示因数与积的关系,如a、b、c都是自然数,且a×b=c,那么a、b就叫c的因数。
3、 试一试: 师:18的因数有哪些?
4、 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师:在练习本上写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生2:我发现有些数的因数只有两个因数,有些数的因数不止两个。
生3:我发现1只有一个因数就是它本身。 ……
师生共同概括出: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 练一练。
1、 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 学生利用数表,在书上圈出质数。再集体订正。
四、 拓展练习。
1、 同桌各出一个数,让对方说一说这个数的因数。
2、 找出50~100的自然数中的质数。相互交流想法。
五、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最小因数是1。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4的因数有:1、2、4
3的因数有:1、3
6的因数有:1、2、3、6
5的因数有:1、5
8的因数有:1、2、4、8
7的因数有:1、7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
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尾数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比较的思维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及概括的能力和符号意识。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
教学难点:
改写和省略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课件出示:把下面画横线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57910000千米。
(2)太阳中心的温度是10000000摄氏度。
(3)2008年8月8日,有150900多观众在现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4)地球赤道周长40075700米。
2.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先分级,再去掉57910000万位后面的4个0,换成万字,是5791万。
(2)先分级,再去掉10000000万位后面的4个0换成万字,是1000万。
(3)先分级,150900的千位上是0,比5小,把尾数舍去,写上万字,约是15万。
(4)先分级,40075700的千位上是5,够5,向万位后面进1,舍去尾数,写上万字,约是4008万。
3.师:怎样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师:怎样把不是整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这种方法叫什么?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那亿以上的数怎么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情境复习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为学习亿以上数的改写和省略做准备,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亿以上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00000000 1000000000 530500000000
2.自主探究:
(1)读一读这些数。
(2)把这些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3.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0000┊0000=2亿,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
师:你怎么能很快地找到亿位?(分级)
师:看来,当位数很多时,分级很重要。
(2)师:改写时,是不是要去掉所有的0?(只需要去掉亿位后面的0,不是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10┊0000┊0000=10亿,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
(3)5305┊0000┊0000=5305亿,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
4.小结:怎样把整亿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先分级,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换成“亿”字)
5.练习:做一做第3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把例3中的三个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使学生将整万数的改写迁移到整亿数的改写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能很快地找到亿位?”和“改写时,是不是要去掉所有的0?”这两个问题,在强调分级重要的同时,使学生感悟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只需要去掉亿位后面的0,不是去掉所有0。】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6-17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课件 直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说一说
1、师板书:线
2、谈话:这是什么字?说说你平时见过的线。
3、导入:刚才大家谈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看到的、摸到的线,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三种线,这三种线分别叫做直线、线段、射线,同时板书课题:线的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4、引发思考: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活动二:看一看
1、课件出示“看一看”的三幅图。
2、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用线表示一条斑马线。
(2)学生试着用线表示:斑马线、射灯发出来的光线、铁轨。(学生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及时展示,并相机对比用上直尺和没有用上直尺的同学的作品,适时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课件演示抽象出来的三种线。
活动三:想一想 认一认
1、思考:你们觉得这三种线都可以叫做什么?为什么?
2、认一认(课件演示三种线的名称,并认识端点)。
3、闭眼想象,动手描描。
活动四:说一说
1、独立思考:直线、线段、射线都有什么特征?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4、讨论:这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认可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汇报时没有用表格形式整理,教师可以出示:
名称
共同点
不同点
直线
都是直的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没有端点,可无限延长
线段
有两个端点,不可无限延长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无限延长
活动五 读一读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请个别学生辨认。
2、学生在本子上分别画出三种线,同桌相互辨认。
3、提出问题:其实这些图形都有自己的名字,书上16页告诉大家怎样读。(学生自学课本)
4、同桌相互读一读。
5、提出问题:射线AB和射线BA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
活动六 闯一闯
1、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有始有终 无始无终 有始无终。
2、找一找。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射线、直线吗? 总结反思。
1、说说收获。
2、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我们的知识在一天天增长,如果说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来表示你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你们喜欢用哪条线来表示?
以生活中的线引出数学中的线,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开门见山引出三种线的名称,直接切入课的主题。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整理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直线、线段、射线的过程,为进一步体验、对比三种线的特征做基础。
在起名和说原因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三种线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三种线的表象。
这个环节重点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汇报整理,进一步理解三种线的特征、联系、区别。重点引导学生从线的形状、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线的认识。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
教师在总结时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画、辨认加强对每种线的特征的认识。
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拓展练习设计,通过几个成语的出现猜线的名称,沟通学生对语文文字理解和数学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
此练习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种线之间联系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页。
【教材、学情分析】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3、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4、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学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PPT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口算:
12×6= 25×3= 180×4= 15×6= 180-45= 60÷4= 36×2= 29×2= 17×5= 96÷6=
【设计意图】:口算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提高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每节课都应在课前进行口算的热身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运用课件出示口算,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会画五角星吗?
(课件出示)
一个标准的五角星以及五角星的两个基本数学特征:
①五条线段长度相等;
②每个顶角都是36度……
现在你觉得可以怎样画出一个标准的五角星?
如果会画36度的角,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板书:画角)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用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画标准的五角星进行新课的导入。我根据五角星的两个数学特征,每条边长度相等、每个顶角都是36度,引导学生画36度角,进一步探讨如何画指定度数的角。
三、探究画角方法。
1、摆角。
请同学们用小棒在纸上摆一个大约36度的角。
估计得接不接近呢?你准备怎样检验?(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摆出的36度角)
(三角板、量角器等)
看来要画一个准确度数的角是不能光用目测的,还要借助三角板、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2、尝试画角。
照着你所摆的36度角的样子,用工具试着画出36度的角。
3、交流是怎样画的角。
(借助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
4、尝试画60度、105度的角。
(多媒体出示画角的过程。)
5、怎样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学生交流画法。
【设计意图】:画准角的前提是脑海中有角的大致样子,因此在探讨角的画法之前先让学生通过摆角、估计角、辨别角等一系列活动做到“胸中有角”,以达到准确画出指定度数角的效果。使用实物投影等先进教学设备,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过程,直观、形象、准确、方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巩固练习。
1、用纸折角(90度、45度、135度等。)
折好后,问学生:你还能折出多少度数的角?
2、(多媒体展示)拼角:用三角板拼一拼,说一说,都能拼出哪些特殊度数的角,分别是怎样拼成的。
五、作业:
用今天所学的画角方法,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让学生画标准的五角星,可谓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总评与反思】:
本节课有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尤其是课上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