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 ×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扩大100倍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 ×4 ×4 25×7 ×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3.5元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例2
0、 7 2扩大到它的100倍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扩大到它的10倍1 2
× 0. 8扩大到它的10倍× 8
6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2×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 4 1 3
× 4 × 2 6
9 6 7 8
2 4 2 6
3 6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 ×
3、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
×1
76×3
75×5
5×6
×
②根据1056×27=,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 6×7= 056×27= ×7=
板书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适时渗透法制、德育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制哩念。教学重点: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前几节课学习的混合计算进行练习,比一比谁练习得最好。(板书课题)
⒉口算
90÷3012×578×2270÷903×1557÷3200÷5027×396×12280÷40
4×1960÷15
二、整理混合运算顺序
⒈运算顺序。
⑴出示:280+120÷10280+120×10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⑵出示:30÷6×530-6+5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⑶出示:(120+150)÷9017×(78-29)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⑷提问:刚刚计算的几道题可以分成几类?应该怎样计算?
⒉完成练习五第2题
⑴出示:480-180+6031+2×30240÷4×20480-(180+60)(31+2)×30240÷(4×20)请同学们分组分别进行计算。
⑵比一比。
提问:每组中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呢?
三、实际应用
⒈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
①出示题目列表。提问: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来计算。
②指名请同学们说说解题思路,并相应地说综合算式为什么这么列式。
⒉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①出示第6题的3小题。提问: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同学们独立完成。
③分析、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1、3、4题
练习十二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二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⒉口算:
720÷90484÷2450÷5028+4213×4840÷21360×265-1756+8
⒊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87-49+21(90+70)÷80100-5×1332×(47-17)
二、灵活运用
⒈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⑴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一线一组地算一算。
⑵比较: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关系?
⑶小结:能过这组题的计算,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数边续除以两个数,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果相同。⑷组织同学们分组举例,并证实以上的结论。
⒉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比较。
⑵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题比较时的思考过程。
⒊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同学们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是纠正。四、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十二、布置作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
教材第114 一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一13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法则,谁还记得?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回忆并口答。
提问:为什么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强调: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并验算。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根据等式的什么性质来解的?
2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发现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找到下面的规律。
( l )这些分数都是分子是1 的分数。(2 )每道算式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互质的。(3 )计算时,只需将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减)的结果作分子,就可以速算出得数。
指出:今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可以利用规律口算出结果。
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你能直接说出结果吗?
学生举例,如: + = - =
3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7 题。
请学生先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解答。
4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8 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回答,然后交换过来。要求自制卡片中的分数不要超出本单元分数的范围。
5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 题。
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后再动手画。讲评时,请学生说一说思路。
6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 题。
老师先介绍"杨辉三角",再让学生算一算表中每一横行各数的和,概括得出的一串和有什么规律。
出示"杨辉三角"图:
再将表中的'1"都换成" ",看看这个规律还存在吗?换成" "呢?
(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发现规律依然存在。)
7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 题。
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填表并计算,然后制成条形统计图。
8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2 题。
学生先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然后用分数加法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可以这样操作:先将4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4÷8= (个);再将剩下的2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2 ÷8 = (个),所以,每个孩子可分得 + = (个)。
9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 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的特点,想想按什么顺序思考比较简便,请学生先说出思路,再进行计算。
(四)思维训练
1 .在O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三角形每一条边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等于1 。
2 。 = + = + + = + + = + + + + + + +
3 .写出两个不同的最简分数,使它们的和是 。你能写出几组?
(五)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们还探索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些特殊情况的计算规律,这个规律是:当两个分数的分子为1 ,分母互质时,它们的结果是用这两个分母的和(差)作分子,用两个分母的乘积作分母。以后,
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就可以直接得出结果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4=,再用÷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算理,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发展运算、分析、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本节课关键性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实物投影
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一.错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出示课题)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所以昨天我做了一次课前调查,这是同学们列的两道竖式:
师:你认为哪道是对的?
师追问: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错例引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为自主探究作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关键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出示学习单
小组合作要求:
(1)组长合理分工,在最短时间内让组员将讨论结果内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汇报时按顺序依次发言。
(3)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预设生):百分位与百分位加,十分位与十分位加,个位与个位加。
(预设生):用计数器来表示算法的。
(预设生):2个一加3个一,6个0.1加2个0.1,5个0.01加0个0.01。
(预设生):用格子图来解释。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这个5相加,而要与6相加了吗?
(预设生):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同时板书)他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师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吗?
小结:是的,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也就是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练习:判断一下下面哪道竖式是正确的?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啊!
(预设生):看看小数点对齐了没有。
小结: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那么以后再算小数加法时我们要做到什么?
(预设生):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自主发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
与整数加法进行比较
1、【关键问题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师:相同数位对齐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在哪里听过。
出示课件
小结:在做整数加减法的时候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原来小数加减法与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2、回到课前调查引出小数减法
师:看来同学们,小数加法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请再来看看课前调查中的那一道算式:
师:现在你知道哪道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师: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减?
师:计算小数减法时有什么好窍门?
小结:所以以后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了,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旧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练习巩固
1、校对时借助课件用计数器演示退位过程。
设计意图:借助开小卡车,调节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通过演示计数器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退位过程。
2、你觉得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小数加减的地方?
师:这是小马虎的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清单,可是清单的右下角被油渍弄脏了看不清了,你们能帮忙算一算吗?先估一估大约是几元?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方框上填上运算符号,然后添上小数点,使竖式成立。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三、课堂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会归纳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养成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2 4。8÷6 9。09÷9
8。24÷8 6÷5 1÷5
2、填空,并说出为什么?
(复习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验算做好准备)
3、列竖式计算(生板演)
(1)7。44÷4(2)7。44÷8
(3)102÷24(4)4。551÷5
四道逐渐变难
二、探究新知
1、在评价学生的计算结果中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你能说出小数除以整数是怎么除的吗?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会把步骤在说一遍,有的会讲出前面“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两种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教师一一给与肯定。
师:做小数除以整数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学情预设:生根据小数乘法经验说出转化乘整数除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然后继续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
课件出示补充。
2、在暴露计算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验算。
(1)师:为了保证我们的计算正确,怎么办?——验算
验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怎样验算黑板上面的小数除法呢?
学情预设:生根据整数除法经验能说出用乘法验算除法,或估算一下,或用被除数除以商等。
师:四人小组,一人选一道进行验算,算完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门诊台
课件出示。
小结:用估算能知道计算有没有错;用乘法或再除一遍的方法能保证计算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马虎也做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看看他做对了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订正?
37。8÷6=63 7。4÷5=1。4……4
2、计算并验算
43。5÷29 18。9÷27
1。35÷15 207÷45
3、书第20页:7、8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及运算律、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它是根据整数除法迁移过来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将其转化为整数除法,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数小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增进对相关运算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除数大于1(或小于1、接近1)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学生要能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能举例说明估算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
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重视结合已有知识和折纸、画图等经验,进一步学习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