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相关 > 工作文档 > 规章制度 > 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内容范文精选12篇正文

《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内容范文精选12篇》

时间: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制度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制度是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体化,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想学习拟定制度却不知道该请教谁?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1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发展;教育;信息化

公共卫生管理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区域性疾病、传播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务力量对流行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早预防,建立一套社会保障体制,维护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身心健康。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各组织机构的协调并进,另一方面,要从源头即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事业抓起,为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将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如何科学发展做一探讨。

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

早在秦汉时期,伴随着中医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我国最早的卫生管理思想随之应运而生,此时的卫生管理思想受到统治阶级政治管理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封建性、保守型、强制性、等级性等特征[1]。进入近现代以来,公共卫生管理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且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设定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基础性的、长期的制度安排[2]。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卫生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在我国部分省市的暴发流行,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卫生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导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时,信息交接不对称,播报不完全,沟通不深入;第二,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处理办法;第三,公共卫生管理法制尚不够健全,对民众进行的公共卫生管理法制教育力度不够;第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力资源、物资储备不足,其中,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

2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及教育现状

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提高我国卫生管理行业整体绩效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3]。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突发疾病事件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更多民众的关注,并且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将推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所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对专业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4-5]。但是,我国却仍存在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问题,且这种矛盾正愈发突出,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分离、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构成不合理等问题,另外,随着信息化、网� 虽然,我国卫生管理人力的拥有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和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对于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尚不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人才建设和培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测和监督管理、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能,能在区(县)级卫生机构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综合型人才[6-7]。

3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着眼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我们也同样需要用科学发展思想指导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3.1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卫生管理事业人才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紧扣实际、立足实践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2树立合乎时展的培养目标国外的大学在培养卫生管理人才时注重层次培养,各个层次树立相应的培养目标,比如在美国,卫生管理教育基地设在各州的大学里,一般是设在大学的商学院、医学院或公共卫生学院,不同学历层次培养的目标清晰分明:本科卫生管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四年的教育培养各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和中层卫生管理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组织、医疗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组织与机构、政府等卫生管理部门培养中级或高级的专门管理人才;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以为大学培养专业教师为主,同时为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政府直属的研究部门以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也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少量的高级管理人才[8]。通过不同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组合和搭配及其在卫生管理机构中的协调配置,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各种人才可以各司其职,较为协调、完善地化解危机。而国内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层次不够分明,且高学历卫生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一职多司、多职一司的管理缺陷。

3.3配备合理的课程及教育方法卫生管理人才是融合管理学知识、医学卫生知识以及卫生法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课程设置是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应把社会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融入卫生管理人才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这些知识的学习程度应是有所偏重的,并且不同的组织机构对于知识能力的需求程度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在公共卫生教学中应突破封闭式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基层疾病预防工作实践中。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场讨论模式,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在科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进一步学习所学知识。

3.4服务于人,加强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公共卫生管理的核心是人,同时公共卫生管理的对象也是人,不同的是公共卫生管理者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懂得何为公共卫生问题,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但是民众对于公共问题的认识由于接触的局限性,认知程度还比较抵,在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常显得束手无措。为了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要发展合格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也要对民众的公共卫生教育负责,扫除公共卫生认知的盲点,让群众树立正确的公共卫生理念。作为民众获取公共卫生知识最便捷的场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管理者应树立及时为群众普及卫生安全知识的理念,定期为群众灌输公共卫生知识,夯实群众基础,同时也要做好预警工作,而更多懂得公共卫生知识的民众无疑能够为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们更早地发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更及时有效地排查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3.5全面发展,提高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完成信息的生产、传递、存储、加工、再生和利用的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呈现两次飞跃性的发展。而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我国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时代具有智能性、综合性、全球性、开放性、快速性等特点。而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的就是及时地、快速地信息传播与沟通,公共卫生管理的信息化是公共卫生管理自身特点发展最终的产物。提高整个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首先需要管理者挖掘或新建群众可接触的信息平台。第二,需要权威的、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对突发的卫生安全事故进行严格的定性及评估其危害程度,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方法,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发送给群众。第三,需要群众在平时积累卫生安全相关的知识,保证其能有效地接收到卫生管理者所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通知,便于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参考文献

1蔡亮.秦汉时期卫生管理思想的特征及形成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陈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历史和未来[R].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2003.

3王柳行,任丽平,郑楷,等.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2012,33(1):56-58.

4赵韶韵,郑建中,董魁,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400-402.

5庞肖梦,唐开源,沈文娟,等.公共卫生管理高职专业人才需求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22-23.

6刘宪亮,孔雪峰,张丽萍,等.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社会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8):504-506.

7朱辛奕,吴巍.新形势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需求与对策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33(1):56-58.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2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是我国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原有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合现有的国情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遇到中的问题

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表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卫生方面的立法体系并不是很健全。虽然我国对公共卫生相关法制建设非常重视,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但是其中有些法律法规出现与实际发展不适应的情况,甚至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其次,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比较低。出现了国家投入只够发放相关人员的工资,各个公共卫生防疫站为了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营不得不开展有偿服务来支撑,也正是由于此种原因使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不能落实到位,甚至卫生监督管理� 再次,卫生监测技术以及手段等都比较落后。健康产品是为了保证健康安全的产品,如果出现质量不合格产品,就会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的生产规范与技术检测规范,但是不法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生产出很多不合格的产品,对公共安全造成很大的危害。由于我国的卫生检测技术与手段都还不成熟,从而使大量的不合格产品、假冒产品充斥着市场。检测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我国公共卫生监测技术的不成熟削弱了公共卫生的监管力度;最后,公共卫生监督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构不同于其他的行政执法机构,在此种行业中所需要的人员不仅要掌握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掌握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且在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如果仅是投入大量的金钱与设备,而没有充足的人才也很难真正地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各个卫生防疫机构缺乏专业人才,再加之公共卫生事业人事制度并未深入改革,高素质人才

二、改革对策

1.健全与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立法空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完善:对于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领域加快立法的速度,使律法规范的范围更加全面;加快健全现有安全卫生管理方面法规的配套章程,从而使安全卫生管理的现有法规提升可以操作的性能;完善已经不能适应的法律法规,在对原有立法修订的同时不断强化卫生监督职能,为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实施奠定基石。不仅如此,卫生行政机构要不断转变职能,由原有的微观管理不断走向宏观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向法制管理,依法对社会上的公共卫生事项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公共卫生部门有法可依,尽快实现依法治理的目标。

2.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染病的发生机率不断下降,但是由于人们不良生活习惯而引发的慢性病不断成为人们主要死亡原因,比如说:心脑血管疾病,可能会因为预防不及时而造成的猝死。因此,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应当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的重心。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一整套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我国的疫情监测报告系统进行统一与完善,提升紧急救治传染病的能力,避免疫情的扩大。另外,还要充分的发挥疫苗的功能,加大监控重点流行疾病的力度,避免重大流行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3.加大财政支持,提供后盾保证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关系着我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了提升社会效益,政府部门应适当加大投� 只有完善的财政政策支持才能使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下�

4.明确职权范围,完善内部工作制度

对于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可根据规定明确地划分职权范围。在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按章办事,对于没有按照规定生产的经营者需要安排专人进行现场监督,并限定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进行改正,如果到期生产经营者仍旧没有履行义务,可以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如果卫生监督机构的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程序办事,就属于超出了职权范围,出现此种情况必须严肃处理。另外还要严格内部工作机制,内部工作机制的严格执行,有利于及时发现与纠正工作人员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偏差,有效地防范越权事件与消极执法事件的发生,也能够有效的避免因为某些制度的不健全而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

5.建立技术保障体系,培训合格人才

公共卫生监督管理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不管是依法审核,还是常规的卫生监督过程都需要技术的支持,比如说:食品安全问题都需要技术设备检测,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才能为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监督提供坚实的保障,这也是体制改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外,还要不断培训专业的人才,人才也是技术保障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监督机构人员队伍中的专业人员比较欠缺,为使公共卫生事业安全的顺利开展,可以制定定期培训计划,从而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总之,公共卫生管理是我国卫生管理事务中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人口的健康素质。因此,要加速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现有工作的模式,完善立法,健全应急机制、内部工作机制,明确职权范围,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能力,并要加大财政投入,健全技术保证体系,培训专业人才,使国民全面身体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管理办法 3

一、组织领导

成立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局社区科、公卫科负责人和区公共卫生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社区科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职责分工

(一)区卫生局:为项目的领导单位,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和绩效考核和经费管理。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项目实施单位,负责服务范围内的项目实施;负责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项目培训、技术指导、绩效考核和评估。

三、项目内容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重型精神病患者管理、预防接种、健康教育、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和卫生监督协管项目等10个基本公共卫生项目。

四、督导考核

(一)组织实施:区卫生局组织对项目实施单位开展督导考核。

1.组织:由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成督导考核小组,制定督导方案并实施。

2.频次:区卫生局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督导考核,每季度一次,分别在本年度4月、7月、10月和次年元月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督导考核每季度一次,具体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自行安排。

3.内容:侧重10个项目指标完成情况,侧重于上次督导中发现问题整改情况。

4.方式:现场查阅资料、报表、社区卫生或妇儿保信息化管理系统抽样与电话随机抽查相结合。

4.1档案抽样:从社区卫生或妇儿信息化系统中抽取每季度更新和新建的档案,并根据所建档案量确定合适的抽样组距。

4.2抽样范围:抽样覆盖整个社区,每个社区抽样不少于8份;社区有服务站的,直接从服务站中抽取。

4.3抽样类别:8份档案中高血压2份,糖尿病、0—6岁儿童、孕产妇、重性精神病、残疾人和健康人群各1份,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残疾人和健康人群抽样中没有涵盖65岁以上老人的加抽1份。

(二)指标认定:结合我区项目实施实际,对相关指标进行统一。

1.健康档案

1.1新建数:采用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录电子健康档案入数。

1.2更新数:季度报表数×本季度报表随机抽样真实率×本季度报表随机抽样合格率。

1.3真实率:电话核实,否认、错号、空号、无联系电话、无人接听、停机和不清楚等,能提供真实性佐证的,如门诊日志、全科团队服务日志、辅助科室检查记录等,真实率计为100%;不能提供真实性佐证的,真实率为零。

1.4.合格率:纸质档案所有表格填写缺漏项、该人群的表单漏单、1年内未更新合格率为零;纸质或电子档案健康信息或随访信息与指导意见出现逻辑错误合格率计为20%。

1.5.使用率:已建档案1年内无更新信息使用率为零。

2.老年人保健

2.1管理数:采用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录入数。

2.2规范管理数:季度报表数×本季度报表随机抽样真实率×本季度报表随机抽样规范管理率。

2.3体检表完整率:季度随机抽样填写完整体的体检人数占季度体检报表人数的百分数。

2.4体检数:季度报表数×体检表完整率×本季度体检随机抽样真实率。

3.慢性病管理

3.1管理数:采用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录入数。

3.2规范管理率:季度随机抽样规范管理人数占季度系统录入人数的百分数。

3.3规范管理数:季度报表数×本季度报表随机抽样真实率×本季度规范管理率。

4.控制率:最后一次随访达标人数是指按要求规范随访的最后一次随访达标人数。

4.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4.1管理数:采用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录入数。

4.2规范管理率:季度随机抽样规范管理人数占季度系统录入人数的百分数。

4.3稳定率:按规范要求的最近一次随访时分类为病情稳定的患者数应随访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百分数。

5.其它项目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和卫生监督协管项目等6个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指标按服务规范指标要求认定。

五、经费拨付

(一)拨付方式:项目经费采用预拨、据实拨付和以奖代补相结合的方式。

1.预拨经费:占项目经费的30%。根据各项目实施单位的服务人口和服务内容,核定拨付数额。

2.据实拨付:占项目经费的50%。根据每季度各项目单位的督导考核情况,核定拨付金额,原则上第一季度占5%,第二季度占10%,第三季度占15%,第四季度占20%。

3.以奖代补:不少于项目经费的20%。半年实施一次。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拨付,上半年不少于5%,下半年不少于15%。

(二)经费核定:根据项目服务的质和量核定。量的指标是指季度督导考核新增数量,质是指季度督导考核的分数。半年度分数由一、二季度分数按4:6合成。年度分数由区级和市级考核分数按4:6合成(三十岗卫生院只采用区级分数)。市级分数直接采用年度社区考核该公共卫生项目分数;区级分数由上、下半年分数按4:6比例合成。

1.预拨经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根据人口数核定;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根据人口数和服务内容核定。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4

【关键词】新时期;公共卫生;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65-01

在经济科学技术全球化和卫生管理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的外事工作凸显出特有的作用[1]。外事� 然而,当前我国公共卫生外事工作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何使外事工作服务于公共卫生建设主体,为公共卫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特有的作用,明确公共卫生外事工作的属性,实施外事工作管理体制创新势在必行。

1我国公共卫生外事管理的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省市级公共卫生系统对外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日益活跃。技术人员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技术合作、考察访问以及长期留学等学术活动日益增多,境外来访专家人数也逐年上升[2]。如何通过这些对外交往活动达到学习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公共卫生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缩短与世界先进卫生管理部门之间的差距是公共卫生外事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对于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面临国际竞争,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情况下,加强外事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应予以高度重视。

2公共卫生外事管理工作的属性

2.1参与公共卫生目标管理的属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爱国卫生、精神卫生等多项内容在内的优质高效服务是公共卫生管理的主要目标。公共卫生的外事工作在引进科学的公共卫生管理理念、方法,引进尖端的科研思路及手段,为公共卫生的发展实现总体管理目标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2参与公共卫生人才战略管理的属性人才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部署,是制定和实施长远性战略规划的基础和保障。公共卫生外事部门在开辟育才渠道、有计划选送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到国外深造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公共卫生管理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为我国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3参与公共卫生经济管理的属性新时期我国公共卫生的外事管理工作需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以较少的投入换来了丰硕的显性效益和无以计量的巨大的隐性效益,从而实现我国公共卫生的外事经济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移。可见,外事管理工作对我国公共卫生的经营管理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

3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外事管理策略

3.2 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公共卫生部门引智工作是国际医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公共卫生科研水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一[3]。对于长短期专家的聘请和管理,聘请是关键,管理出效益。在对短期外国公共卫生外事管理专家的聘用中我们应注意衡量聘请的专家是否具有解决当前公共卫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其专长是否与当前的科研和新项目攻关的方向相吻合。

3.2理清外事工作相关政策规划和工作目标按照公共卫生外事� 瞄准世界公共卫生科技发展前沿,站在管理战略发展的高度谋划外事工作,把对外交流作为公共卫生科技发展、培养尖端人才、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来抓。为使选派出国人员能够学有所成、按期回归投身于公共卫生建设事业,做好外派人员的管理工作。

2.3.1稳定开展与国际公共卫生组织、机构的交流世界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形势发展突飞猛进,要想紧跟国际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前沿,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赢得市场,打赢战场,必须加强对外交流[4]。因此,公共卫生部门要把对外交流工作中的人才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经费投人、创造条件等方面要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3.4挖掘潜力和调动积极性为动力,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和途径公共卫生外事工作只有做到点多面广,才有可能在保障重点的基础上保证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均衡发展,调动各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新时期外事工作特点和我国公共卫生发展的现实需要,着眼于提高保障水平,不断拓宽对外交往渠道。

3.5以成果转化交流为平台,增强外事投入的效益回报当前我国公共卫生外派回归人员多为公共卫生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资料统计,近5年来,在我国卫生科研领域的国家科技进步、中华医学科技奖、申请发明专利等科研工作者中,53%的科研群体具有外事工作经历。这说明公共卫生外事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公共卫生科研水平竞争力的提高。另外,公共卫生部门应重视对外交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5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区管委会和有关委办局的共同努力,本区2年-年第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网络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机构的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传染病防治任务依然繁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意外伤害等都将成为影响健康的公共卫生突出问题,特别是定位建设上海国际化工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员流动性增加,各类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都对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巩固成果,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本区公共卫生体系内涵建设和能力建设,根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年)》,结合区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区第二轮公共卫生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注民生、注重内涵、平战结合、常备不懈”为原则,进一步加强本区公共卫生体系七大系统的建设,进一步理顺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储备,到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功能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有序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提升市民健康水平,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二、主要任务

(一)应急控制系统

1、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与区应急指挥联动体系衔接,加快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的建设,实现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决策程序化。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管理体制,明确区和街镇(工业区)两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加强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协调和管理。

2、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依托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充分利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日常监测信息,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制订和完善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健全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各类单项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3、加强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依托有关医疗机构,整合防空、化救、防汛防台等应急救治队伍,建立一支平战结合,集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和医学检测功能于一体的卫生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专用车辆、医疗救治、现场检测和应急处置设备,定期开展应急处置队伍培训和演练,做好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

(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1、完善预防保健专业网络。按照功能对应的原则,调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区CDC)的内设机构,完善区CDC的功能。加强区和街镇(工业区)两级预防保健专业队伍建设,重点充实公共卫生危害因素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强化妇幼保健、精防、眼防、牙防、健康教育等预防保健专业机构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进一步完善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明晰、合作发展、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加强考核管理,确保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控制。进一步落实肠道传染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和有害生物的预防控制措施,继续将本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低水平。根据免疫规划的有关规定,做好扩增、更新第一类疫苗实施工作,逐步实现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进一步落实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完善“爱心小屋”建设,提高咨询检测、疫情管理与综合监测工作能力。继续开展肺结核病人减免治疗,切实落实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报告率、转诊率、系统管理率、追踪到位率和病人家属筛查率。建立健全以医疗机构病例监测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监测报告系统,逐步推进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防治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建立1-2个慢性病防治社区支持中心。加强防盲治盲工作,实施老年白内障减免治疗,基本实现本区70岁以上老年可治白内障患者复明脱盲。加强口腔病防治工作,对本区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口腔疾病免费检查和龋齿充填减免治疗。开展儿童近视监测,实施儿童近视干预方案。加强儿童肥胖病干预,逐步在各镇、街道、工业区开展中小学营养与午餐状况调查,加强学校、家庭合理营养培训与指导。

3、加强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监测和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食品与营养卫生、学校卫生危害因素和相关疾病的监测系统。加强多部门合作,开展气象灾害、环境污染、食品污染、化学中毒等事件的监测、研究、预警和干预。加强学生伤害与青少年危险行为因素监测,完善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个案报告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公共场所和社区意外伤害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机制。

4、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完善本区精神卫生工作管理体系,健全以预防、康复、干预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精神卫生工作网络。石化街道和有条件的镇(工业区)要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精神疾病康复设施建设。对本区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提供基本药品,无业贫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5、加强妇幼保健。推进婚前保健咨询,实施自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围产监护和危重孕产妇救治过程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杜绝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7‰以下。建立孕妇艾滋病防治咨询检测点,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干预。实施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康复指导,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发生率。加强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外来人口孕产妇分娩点要加强自身建设,实施区三、二级医疗机构对外来人口孕产妇定点分娩点医疗机构的技术、管理“双支援”计划,探索外来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的长效管理机制,为外来人口孕产妇和儿童提供适宜、有效的卫生保健服务。

6、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依托建设健康城区行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公共卫生的良好氛围。制订全民健康教育推进工作计划,继续开展以社区、企业、学校、医院为重点的健康场所创建活动,通过积极的干预措施和广泛的宣传发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继续推进控烟工作,积极创建控烟环境。利用各种卫生宣传平台,加强各类重点场所、行业、疾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建立健康教育方法与效果评价体系。完善市“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电话的区内转接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大力推进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实施“上海市百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三)医疗救治系统

1、提高院前、院内医疗急救能力。加快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年,新增救护分站1个(设置在吕巷镇),充实院前急救人员队伍并加强培训和指导。按照市急救中心要求,加强“120”通信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急诊科及ICU建设,对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急诊科、内科、外科、麻醉科的住院医师进行急诊科及ICU轮训并增加为期3个月的院前医疗急救培训,进一步提高院内急救能力。

2、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依托和充分利用市公共卫生中心资源,进一步优化全区传染病医疗资源布局。按照市卫生局要求,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

3、加强上海市核化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分中心建设。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结合建设上海国际化工城的功能定位,加强市核化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分中心设施建设。

4、提高全区采供血服务能力。医院成立独立的输血科,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知识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和安全用血。大力推进自愿无偿献血,为全区提供更多临床用血血源。

(四)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1、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为社区人群和各类场所提供综合卫生服务的机构,主要功能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

2、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各街镇(工业区)要根据区行政区划设置和区域卫生规划,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设置和布点。原则上一个街镇(工业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可根据社区地域、服务半径和人口分布状况合理设置分中心;原则上城区按3-5个居委会或1-2万人口设立1个服务站点,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原村卫生室可予以保留。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设置,门诊以全科门诊为主,不设专家门诊和联合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规范服务项目。

3、推广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居民家庭”的“三站式”服务,落实责任区的健康管理责任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以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以户为单位的健康管理全覆盖,实现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临床与预防工作间的信息共享。

4、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巩固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建设,加强达标创建单位建设,进一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养和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更�

5、加强区三、二级医院和疾病预防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支持,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通过“区骨干全科医师团队”模式,进一步探索和实施区可持续性的三、二级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单位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在三、二级医院建立服务“绿色通道”,使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区域范围内得到有效诊治。

(五)卫生监督系统

1、理顺卫生监督体制。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置卫生监督科。理顺卫生监督工作中的政事职权关系,强化卫生监督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执行职能。按卫生部及市编委有关文件精神,调整卫生监督机构内部设置,理顺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卫生监督日常监管效率,完善社区公共卫生监督网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专职协管员,建立以条块结合、条抓块管,分级负责,部分条线区域综合执法的监督管理模式。

2、全面推进和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卫生监督执法程序和工作规范,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稽查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保障卫生法律法规全面、正确实施。

3、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充实监督执法力量,加强卫生监督员的准入、聘用、培训、考核。完善卫生执法技术手段,区卫生监督所配备现场快速检测、取证勘验等设备,提高现场检测、调查、取证能力。落实执法车辆的配置,力争到年达到每4-6名监督员配备1辆监督执法车的标准。

4、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监管,重点开展传染病防治、母婴保健、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健康相关产品、实验室生物安全等领域的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公共场所、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建立大型化工企业日常管理和行政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自律,将监管结果纳入全市企业单位征信系统。严格医疗服务监管,重点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违法违规医疗广告及医疗美容的卫生监督工作,探索建立公共卫生、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督,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保障食品安全。加大卫生法制宣传与教育,逐步形成“企业自律、行业管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卫生监督管理模式。

(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

1、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区公共卫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1-2名区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或青年人才。三年内计划引进2-3名副高职称以上公共卫生学科技术骨干;计划录用20名公共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和岗位培训,实施社区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计划,三年内培训覆盖率达到60%。到年,区CDC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45%,卫生监督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9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5%;社区全科医师占社区临床执业医师的比例达到45%,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

2、加强公共卫生科研。依托区CDC、卫生监督所,在市CDC、卫生监督所指导下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病原微生物、营养与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监督等领域的公共卫生基础及应用研究,为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七)信息系统

1、完善网络平台建设。采取就近接入区政务外网的方式连接区卫生局和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并通过区政务外网实现和市卫生局联网。建立完善网络安全制度,并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桌面管理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管理。

2、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按照市卫生局的有关布置和要求,建立区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和市、区相关部门的系统对接。至底基本建成一个网络通畅、反应灵敏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为加强本区的公共卫生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技术保障。

3、建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推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至2010年能有3-4家建立基本完善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医院管理系统和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高血压管理、肿瘤管理、糖尿病管理等慢性病管理系统、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农民体检系统等的结合,实现医疗、预防、保健等居民健康信息的整合利用,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多档合一、动态更新、信息共享,为领导决策、应急指挥系统等提供完善的基础数据。

三、重点项目

(一)学科人才建设项目

1、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公共卫生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3、全科医师培养项目。

4、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项目。

5、急救和感染科人员培训计划。

(二)公益实事项目

1、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

2、艾滋病防治自愿咨询检测点建设项目。

3、第一类疫苗品种扩增项目。

4、肺结核病人减免治疗项目。

5、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项目。

6、儿童口腔病防治减免项目。

7、儿童肥胖病干预项目。

8、老年人白内障复明治疗减免项目。

9、儿童近视干预项目。

10、儿童保健门诊温馨化建设项目。

(三)提升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装备建设项目。

2、院前急救系统建设项目。

3、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项目。

4、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5、区CDC实验室设备装备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公共卫生财政投入机制

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区、街镇(工业区)两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原则上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承担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传染病医疗救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的机构,其人员经费及必要的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解决。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金府[]22号)要求,到年,确保预防保健经费达到户籍人口40元/人,外来常住人口20元/人;基本运行经费达到户籍人口50元/人,按实核拨,实行封顶;确保社区卫生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维修、人员培训等专项经费的投入。其中预防保健经费按上级有关要求执行,基本运行经费逐年递增。此外,按照《上海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精神,各级财政要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经费投入。

(二)深化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根据《区(县)专业保健机构建设标准和工作规范》的要求,明确区公共卫生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

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委托、购买、引入竞争等方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

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考核。建立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考核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落实公共卫生工作目标。

(三)完善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加强各部门协作联动,发挥各社会团体的作用,形成更强大的合力,全面提升本区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要坚持

公共卫生管理办法 6

第二条 县城区的环境卫生参照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要求管理,其余乡镇、村(居)参照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要求管理。

第三条 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工作建立县、乡镇、村(居)三级管理网络,县城中心区主要街道、中心广场保洁的管理工作由县环卫所负责,其余区域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县职能单位主要领导、各乡镇长、村(居)委会主任是环境卫生第一责任人。环境卫生工作列入年度乡镇工作实绩考评的一项内容。

第四条 县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召开

会议研究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工作。成员由县政府办、规划建设局、财政局、卫生局、行政执法局、工商局、爱卫办等部门和各乡镇一名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规划建设局,县政府办一名副� 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指导和监督乡镇、职能单位落实环境卫生责任,开展日常巡查和工作检查,向相关部门提出乡镇环境卫生年终考评结果的意见建议,协调全县城乡环境卫生工作有效开展。

第五条 全县城乡生活垃圾要达到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科学处理的要求。城区生活垃圾建立“户集、社区居委会清扫和收集、县中转和处理”的模式,其他乡镇、村(居)建立“户集、村(居)清扫和收集、乡镇中转和处理”的模式。

第六条 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确保辖区内无可视垃圾,干净卫生,做到道路路面、草坪、绿化带、路面两侧、群众门前屋后、公共场所等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污迹。

(二)确保辖区内环境秩序整齐有序,美观大方,做到道路两侧、走廊通巷、公共场所、群众门前屋后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摆摊设点。

(三)确保辖区内溪流、沟渠、水塘、道路两侧水沟无淤积、垃圾、杂物。

(四)确保城区、镇区主次街道街景立面美观,交通秩序良好,车辆停放整齐,“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

(五)按规定禁养或圈养家禽家畜。

第七条 县、乡镇、村(居)要把宣传和教育工作贯穿到环境卫生建设的全过程,增强广大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城乡环境卫生的整治和管理。

第二章 乡镇、村(居)管理责任和要求

第八条 各乡镇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并报县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查。

第九条 各乡镇要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确定一名领导具体负责辖区环境卫生工作,配置专兼职环卫管理工作人员,成立一支环境卫生监督检查队伍,具体负责镇区和村(居)日常的环境卫生工作。

第十条 各乡镇要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镇、村(居)干部年终考核的内容,作为评先评优和奖罚的依据。

第十一条 县城中心区社区按国家建设部关于《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劳动定额》的要求配备环卫保洁队伍。城区其他社区要建立一支满足日常保洁、垃圾转运、垃圾处理需要的环卫队伍,保洁人员实行镇聘,社区居委会管理。

第十二条 其他村(居)要按人口的1-2‰配备一支满足日常保洁需要的环卫保洁队伍,配备日常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员,配置满足村庄垃圾收集需要的垃圾池或垃圾箱。

第十三条 城乡保洁工作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的保洁责任制。县城区主要街道、公共场所推行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实行全日保洁制度,其他乡镇商业文化街道、主要道路、公共场所实行10-12小时动态保洁制度,村(居)主要道路、公共场所实行8-10小时动态保洁制度。

第十四条 各乡镇要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各类制度,包括乡镇领导干部包片包村制度、工作岗位责任制度、镇区卫生保洁责任制度、检查评比通报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

第十五条 加强城乡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城区主要街道两侧每50米左右设1个果皮箱,居民区每60-80户按服务半径50米设置1个垃圾箱。其他乡镇镇区商业文化街道和公共场所按间距50-100米设1个垃圾桶(箱),主、次道路按间距100-200米设1个垃圾桶(箱),建设一定数量的垃圾屋。要求全县城乡居民、商店、农户垃圾袋装化或自备垃圾收集容器,并定时定点投放。

第十六条 各乡镇垃圾收集手推(拉)车、垃圾转运车、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焖烧炉)等环卫设施建设要满足日常垃圾收集、转运、处理需要。城区生活垃圾收集车配用电子喇叭提醒居民定时投放。

第十七条 各村(居)委会是辖区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收集和村容村貌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有一套村(居)主要领导干部参与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确定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村(居)日常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建立村(居)干部包片、包组、包段的卫生责任制。

第十八条 村(居)要制定实施环境卫生管理的村规民约,建立主次村道和公共场所的保洁制度,群众门前屋后的保洁制度,合理有效的卫生保洁经费筹措制度,保洁工人招聘、辞退、处罚和奖励制度,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制度。

第三章 部门管理责任和要求

第十九条 县财政局负责为环境卫生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按要求管理和支付环境卫生建设专项经费。

第二十条 县规划建设局负责做好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环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做好城区公共绿地的日常保洁和养护管理工作,及时修复城区损坏的环卫设施,加强对城区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的管理,指导乡镇做好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做好城区户外广告设置的规划和管理,指导城乡做好垃圾处理费征收和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 县行政执法局负责城区环境卫生执法和督查工作,抓好城区街道“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查处城区乱搭乱盖、乱拉乱挂、乱摆摊设点、摩托车辆乱停乱放以及乱扔废弃物、垃圾等行为。

第二十二条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指导创建卫生乡镇、卫生村(居)活动,加强对餐饮业、经营性公共服务场所、医疗垃圾等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促进活动,组织城乡除“四害”统一行动。

第二十三条 县教育局负责组织学校开展环境卫生宣传和教育活动,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学生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动员广大师生参与城乡环境卫生的整治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县广电局通过广播、电视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的整治和管理,对严重损害、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给予曝光。

第二十五条 县工商局负责审批城乡户外商业广告,配合有关部门对各类市场、工商企业、沿街集市摊点的综合环境卫生管理,督促沿街商店“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

第二十六条 县公路分局负责城乡所管辖公路路面的保洁工作,及时修复损坏的路面,搞好公路沿线的绿化和广告管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 县交通局负责所管辖公路路面的保洁工作,抓好各汽车站的环境卫生,加强对洗车店、机动车维修店的环境卫生管理,指导乡镇做好农村公路的保洁和农村道路的硬化工作。

第二十八条 县环保局负责对城乡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指导乡镇、村(居)做好污水的处理,加强城乡环保的执法工作。

第二十九条 县水利局负责城区主河道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城区人工湖水面的漂浮垃圾,指导和协调乡镇做好溪流、河沟的保护和治理工作。

第三十条 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负责加强城乡交通秩序管理,依法查处违章停车、闯红灯、违法行驶等行为。

第三十一条 县旅游局负责城乡A级景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周边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县经贸局负责市场服务中心所属城区各集贸市场的卫生管理,确保集贸市场及周边秩序良好、整洁卫生。

第三十三条 县农办负责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把环境卫生建设作为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内容,指导农村做好净化、绿化和美化工作。

第三十四条 县民政局负责协调相关部门抓好城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落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措施。

第三十五条 县环卫所负责城区垃圾的清运和处理,做好城区主次干道的洒水和县城中心区主要街道、中心广场保洁的管理工作,按要求做好城区环卫设施的配置和维护,及时收集城区果皮箱的垃圾。

第三十六条 其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要结合各自职能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的宣传和教育,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确保所在区域、办公场所及周边环境干净卫生、整齐美观。

第四章 环境卫生资金投入

第三十七条 建立完善县、乡镇、村(居)三级环境卫生投入和城乡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收费机制。

第三十八条 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配套乡镇、村(居)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垃圾运送、处理的补助。

第三十九条 全县城乡范围内所有产生生活垃圾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营者、交通营运工具、常住人口,均应按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

第四十条 县城中心区社区生活垃圾处理费委托县自来水公司按月,先试点再推广,未用自来水的居民户由所在社区居委会征收。

第四十一条 城区内的其他村(居)、工业园区管委会、市场服务中心、物业管委会按县政府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管理实施办法落实收费工作。

第四十二条 各乡镇、村(居)要将环境卫生整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辖区环境卫生建设。

第四十三条 各乡镇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开征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可参照县政府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管理实施办法执行。各村(居)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于垃圾的清扫、收集和转运。

第四十五条 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职人员必须带头按标准准时缴纳垃圾处理费,并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社会捐资赞助生活垃圾处理费。

第五章 监督检查和考评

第四十六条 城乡环境卫生联席会议办公室分别制定城区社区、各乡镇环境卫生检查考评标准并组织实施。

第四十七条 城乡环境卫生联席会议办公室坚持日常巡查城乡环境卫生制度,检查管理责任单位落实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并通过《简报》、电视或向相关单位通报巡查情况。

第四十八条 城乡环境卫生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巡查发现的和群众举报的环境卫生问题,要及时督促相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和处理,被督促单位必须按要求落实。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7

摘 要 从目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设置来看,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多数来自政府财政拨款,总体资金量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发挥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重要作用,就要结合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际,重点做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应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别,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际,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措施,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公共卫生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工作质量

一、前言

考虑到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性质,其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受到政府资金的限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就要对现有资金进行综合利用,应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采取具体的财务管理方法,达到提高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财务管理发展的目标。从目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来看,要想提高工作质量,就要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同时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充分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规定

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来看,只有严格按照预算制度执行,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通过分析可知,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要想有效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在支出管理上,事业单位支出管理的核心是国家拨入的财政资金,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报预算,经核实后,按进度拨款和使用,应按财政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允许超支、透支和有任何形式的浪费。对于预算外资金,只有规范资金使用程序,提高资金监管力度,提升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才能达到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发展的目的。

二是在收入管理上,应将财政拨入资金与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严格区分,在管理的力度上要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管好用好国家资金。考虑到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国家资金额度的限制,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必须对国家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国家资金能够使用好,并发挥积极作用。

三、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应严格规范财务会计行为,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1、严肃财务工作纪律,对财务会计的行为进行规范

考虑到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想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就要重视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应从工作实际出发,明确财务工作纪律,规范财务会计行为。

2、结合单位财务管理实际,建立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属于财政拨款单位,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效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应努力构建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实际。

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是推动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保证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要求,就要注意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财务队伍中普及法律知识

考虑到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财务人员要对法律法规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应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能够在工作中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正确行使会计职能,正确报税纳税。

2、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

在财务管理中,会计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整体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为此,应以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重点教育,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

3、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中,应夯实财务管理基础,不断加强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全面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使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得到持续提高。

4、实现会计电算化

考虑到财务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应采用会计电算化技术,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所以,实现会计电算化是提升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整个单位是否能够有效运行以及职能是否能正常发挥。因此,我们应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际,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席佳;面向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财务报告研究。青岛大学。2010年。

[2]秦;信息质量特征视角的财务报告改进研究。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3]陈明海;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研究。厦门大学。2007年。

[4]仇学农。浅析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足与完善。现代商业。2008(10).

公共卫生管理办法 8

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无锡卫生事业改革的正式启动和无锡市卫生事业发展新格局的初步建立。无锡市委副书记张锦贤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改变无锡卫生事业和社会发展历史的事件,无锡卫生事业正经历一场变革。这个改革举措在全国是领先的,有关专家称之为医疗改革的“无锡模式”。目前,卫生部对无锡市的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给予了肯定。

历史症结:管办不分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医疗体制改革,经过13年的历程,“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广泛存在医疗机构公益性与营利性不分、医药不分和管办不分的现象,这是造成医疗体制改革困难重重的原因。管办不分是医疗体制上的弊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多年直接办医院、管医院,严重地阻碍了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卫生职能――弱化

在传统医疗体制下,卫生局的工作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卫生经费的投入重医院轻社区,重医疗机构轻公共卫生机构等等。无锡市卫生局局长王爱国认为:卫生局的管理应该是全行业的管理,而不单是管理几家直属医院。

由于没有全行业的体制,没有大卫生的意识,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出现偏差。在集中人、财、物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同时,公共卫生事业受到了忽视。疾病预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等基层卫生和基本医疗水平低下,政府应该承担的发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责任没有到位。

卫生运行机制――僵化

王爱国指出:作为行业管理和为公共服务的卫生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医院的经营业务和内部管理等具体事务上。卫生局长变成了医院的“总院长”。由于卫生局职责不清,该管的没有管起来,该放的没有放掉,使医院作为独立的事业法人地位和身份不能形成。医院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都要卫生行政部门决定,使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无法被充分调动起来,医院的经营管理缺乏应有的活力。

“教练员”=“裁判员”――尴尬

卫生局既要代表政府,又要代表病人,还要代表医院的利益,这就造成在对医院的管理上,卫生局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办又办不好,管又管不到位,在重大决策和对一些问题处理上往往患得患失,处于两难境地。

由于隶属关系上的亲疏,卫生行政部门对公立医院违规行为的处理往往存在着手软情况,而在资金扶持、专科建设、人才引进、设备配置等方面多有照顾,在行业管理上出现不平衡现象。同时由于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办医院,使行业的监管职能发挥不够。

“无锡模式”:管办分离

2001年,无锡市开始医改探索,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了“托管制”,对医院下放了经营管理权、经济分配权和人事用工权;此次“管办分离”则是在“托管制”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改革,其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分设医管中心与卫生局。

方案:分设医管中心与卫生局

成立的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是针对“管办不分”的现状而设的。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主任杜寿强说:这是个正处级的行政管理事业单位。

原卫生局直属医疗机构和卫生局的关系从隶属关系变为行业管理关系。医院管理中心由市政府授权,举办和管理市属国有医院,明确中心是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和所属国有卫生资本管理的责任主体。

目标:管办分离

卫生局不直接办医院,无锡的卫生事业如何发展?王爱国指出:卫生局长以前既是局长又是总院长,大部分精力放在医院管理上。医管中心成立后,卫生局工作的起点会更高,工作范围会更广,工作力度会更大。宏观调控的功能要加强,要合理准入和优化配置无锡的医疗资源;公共卫生功能也要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也要成为工作的重点,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良好局面;指导监管的功能也要加强,卫生局不直接办医院,但是会对全市的医疗机构依法监管。

新卫生局不再直接管理市属国有医院,这将进一步体现管理的公平性,比如在对公立医院不规范行为的监管上,不会患得患失,下手过软。在人才的引进、重点专科的设置、资金的投向以及医疗服务范围的开展、医疗项目的设置、大型设备的配置等方面,以往考虑市属大医院多些,而今后将对市属大医院和民营医院、无锡市委副书记张锦贤在挂牌仪式上讲话基层医院都“一视同仁”。在对医院不规范行为的监管上,卫生局对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基层医院的处理也将“一视同仁”,不会有任何偏袒。

医改之路:管办分离不是终点

无锡市政府一直对医疗卫生事业十分关注,无锡在没有医学院的不利条件下,已拥有6家三甲医院,卫生行业的净资产在江苏省处于领先地位,在今年公示的108项中华医学大奖中无锡占了3项。由于内地还没有管办分离的具体经验,在此之前,由无锡市领导带队,多个部门的相关人员专程赴香港进行了调研,结合无锡市的实际,提出了卫生改革的实施方案。

管办分离:医改的新起点

无锡的医改探索始于2001年6月,无锡市体改办等8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市属医院实行医疗服务资产经营委托管理目标责任制的意见(试行)》,无锡市卫生局在市属医院中开展了以经营权和所有权适度分离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服务和资产经营托管制”改革试点工作。目前,该项改革已经在无锡全市所有市属医院及部分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推开实施。“托管制”改革是在医院性质、职能、隶属关系和国家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各项优惠政策不变的基础上,按照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的原则,对医院管理机制、经营机制、人事用工机制、分配机制和投入机制等方面实施的重大改革。此次“管办分离”则是在“托管制”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改革,这将成为无锡医疗改革新的起点。

医院管理中心成立后能否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彻底解决医院在现行医疗体制下的困局?张锦贤认

为这是正在研究的一个问题,他说目前造成“看病贵”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对基本医疗投入不足。张锦贤对比了香港和无锡的医疗投入情况:在同样设有医院管理中心的香港,政府每年投入300亿港币保证700万人的基本医疗,而拥有500万人的无锡每年只有2.5亿元基本医疗投入,差距十分巨大。缓解“看病贵”问题,关键还要政府加大投入。

转变政府职能、减少体制成本,只是缓解矛盾的一步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无锡医管中心的成立只是一种管理体制的改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但是体制的改变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我们要充分下放医院的管理权,赋予医院独立法人的地位,要有效地激发医院的内在活力和效率。要适当给医院减负,把本来不应该由医院承担的责任改由社会承担,让医院有精力来专心研究和应用最新的医疗科技。

张锦贤同时又指出,医院管理中心的成立和群众的利益关系密切,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他说,我们现在改变的是一种管理机制,这种机制的改变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医院会发生医疗纠纷,以前发生医疗纠纷,先是由医院受理,如果有异议,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诉。由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之间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这就会影响医疗纠纷公正公平的处理。现在医院管理中心有质量投诉部,受卫生局管理,使纠纷可以在医院管理中心质量投诉部得到解决。患者还可以到卫生局投诉,并且可以要求复议。卫生局和医院之间已经没有利益的相关性,这样卫生局的处理意见就会变得更加公正。

医院不正之风中的“回扣”、“红包”现象屡禁不绝,医管中心成立后,卫生局对于这类现象的管理将会更加直接和有力。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医管中心成立后,卫生局工作重点可以转到公共卫生管理方面来,重点发展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无锡卫生系统现在直接管辖人员有7400名职工,其中7000多名职工在公立医院。医管中心成立后,卫生局的主要精力就可以放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

四大目标:无锡医改方向

早日实现无锡卫生事业国际化,是无锡卫生事业改革的既定方向。医院管理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无锡卫生事业改革已经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指出:卫生事业改革,一定要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服务人民。无锡医改的努力方向在以下四大目标中得以体现: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政事分开后,确保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实施宏观规划、管理和全行业监督上,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越位和缺位的问题。

二是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充分下放事业单位管理权,真正赋予其事业单位独立法人地位。通过深化“托管制”改革,推进医院管理中心在完善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体制上有更多创新的举动,真正调动医院内部的体制活力。

公共卫生管理办法 9

二、主要指标[大秘书网文章-d找文章,到大秘书网]一食卫、公卫卫生许可证办证率95%;二健康证办证率95%以上;三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90%以上,餐具消毒合格率85%以上;四医疗机构消毒监督覆盖率95%以上,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回收率85%以上;五卫生监督信息上报及时完整率100%;六行政投诉、处罚案件结案率100%;七放射卫生许可证审、换、发证率100%,健康证办证率100%;

三、工作重点一综合卫生监督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全年设立宣传咨询点,出动宣传车巡回宣讲宣传活动不少于4场次。及时收集全县卫生监督信息,全年发表信息、新闻稿件20篇以上,并及时上报各种报表,完整、及时率100%。对违反《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通过电视新闻公开曝光,对好的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2、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做好卫生许可证申请受理及证件发放工作,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的设计审查和现场审核工作。严把审核换发证关,严格按许可程序发放卫生许可证,做到“谁发证、谁负责”。3、加强卫生监督员业务培训工作,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业务学习由各职能股室负责,要有学习笔记备查。4、规范卫生执法监督与稽查工作,提高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严格稽查制度,每月稽查一次,将稽查情况收集反馈各业务科室落实,提高办证率、卫生学审查率、监督监测频率,每月将工作进度及各种监督监测数据书面报办公室。5、受理各种卫生投诉案件,及时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督导各职能科室调查处理。为较大数额罚款、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的行政处罚案件的听证、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应诉与行政赔偿提供相应法律法规依据,建档率100%,结案率100%。

一、食品卫生监督

1、加大监督力度,提高办证率。加强对餐饮、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监督力度,办证率要在2009年基础上有所提高。加强体检工作,对检查出的传染病从业人员坚决调离。2、严把卫生许可审查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凡是不具备基本卫生条件的一律不办,对进行整改后仍达不到卫生要求的坚决取缔。实行发证责任追究制,谁签字谁负责,彻底改变重许可轻监督的工作作风。3、加大日常监督力度。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分地段、分乡镇,划片包干到人,责任人定期到责任区进行监督检查,监督覆盖率95%以上。5、加强食品从业人员知识培训工作。食品从业人员在健康证发放之前,进行一次培训,对大型宾馆、超市各学校食堂半年进行一次培训工作,并与大型食品单位签定安全责任书。6、将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工作纳入日常监督工作。根据《关于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审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加大食品量化分级工作力度,将量化分级纳入日常工作中。7、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加大食品专项整治力度。开展奶制品、豆制品、集贸市场、学校食品、生活饮用水等专项整治活动。8、及时处理各种举报、投诉案件。对群众举报的投诉案件,及时进行处理,做好案件记录。9、做好食物中毒预防工作。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培训,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加大食品抽检,节假日专项整治力度,实施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和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

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

1、依照《全国卫生监督工作规范》认真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建立公共场所本底资料。2、对照《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条例》及《实施细则》,进一步对我县公共场所行业的“硬件设施、卫生管理、公共用具消毒”等加强管理,严格卫生许可条件,把好公共场所发证关,提高核、发证质量。3、加大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执法和公共场所用具的监测力度,对公共场所公共用具的消毒情况进行抽样监测,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全年监测收入达到2万元。4、加大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管理力度,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经营者的卫生法律意识和管理水平。5、加强公共场所化妆品使用的卫生执法检查工作,杜绝假冒伪劣化妆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6、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专项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计划

三、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对全县集中式供水单位及涉水产品生产销售单位进行卫生监督。

1、建立健全供水单位的卫生监督档案。2、加强供水单位新、改、扩建项目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3、严把供水单位的卫生许可关,负责对核、换卫生许可证的单位进行现场卫生监督审核。5、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体检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和管理水平。

四、职业病防治

1、加大宣传力度。利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进行职业病防治宣传;在安全咨询月期间在街上进行一次咨询活动,并深入厂矿企业发放宣传单,对企业领导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2、做好职业危害企业卫生学审查工作。加强对新、改、扩建建设项目的卫生监管力度,做好职业危害预评价工作。未经职业危害预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进行建设,对已经生产而产生职业危害项目的,要加强整改。3、加强与各部门配合。通过与安全局、建设局合作与协调,切实加大监管力度,明确各自职责,加强沟通,形成强有力的监管链,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4、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开展职业病防治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治理专项整治工作,举办一期企业负责人培训班。5、做好从业人员健康监护工作。对全县电站、煤矿、石材企业工人进行职业病健康检查,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全年监测收入达到2万元。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10

摘 要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行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公共卫生事业的特有社会关注性,决定了其会计核算具有的特殊性的一面。目前没有具有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特色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本文针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涉及专项资金、固定资产、物资材料的核算中显露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建立健全具有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特色的会计核算办法提出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问题 建议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面临着发展和变革。目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具有公共卫生事业特色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有序进行,也不利于财政部门实施监督。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包括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健康教育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工作关系群众身体健康、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更高的要求。

一、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按照目前的经营管理体制的要求,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满足财政预算管理为主要会计目标,兼顾单位内部管理和相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的拨款,专项资金占财政拨款的比例不断加大。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不仅是财政资金的拨入、使用及结余,还要充分反映财政拨款的支出效率,会计核算上要注意分专户、分专款管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各项财产物资的核算要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特有的行业特色的要求,提高资产使用的效率。

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拨款支出核算不够细化,专项资金的支出效率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加大了投入力度,各种财政口径的专项资金明显增多。但现有的会计制度无法满足对此的核算要求,从而使资金利用率大幅度的降低,加之配套的各项会计监督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使得会计行为主体监督执行力度不足,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目前,我国部分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的支出、使用过程中,没能明确区分单位的项目支出、基本支出,如果基本支出的经费不足,甚至可能会挪用项目支出资金进行基本支出,对于一些维持日常公用的支出经费,没有采取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方式进行管理。

专项资金的下拨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工作项目而专门下拨的工作经费,都是带着工作指标的经费,经费的支出效率也是考核项目工作完成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普遍只关注款项的下拨,而忽视对资金的监管,对于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以及使用过程、效率等都缺乏系统的监督,不仅会造成会计核算的失准性,还反映不出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就疾控中心而言,每年各级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种类繁多,往往能达到几十个专款项目,每个项目又包括数个工作领域,而现有的会计核算过于简单,反映不出专项资金的各个工作领域的资金使用效果。

(二)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存在问题,资产的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进行了大规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首先是一些新的固定资产如占地面积、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等不断增加,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提高。同时又存在一些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相差过大的现象。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按照取得或构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账面价值按取得或构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无法反映出新旧程度和实际损耗,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相差越来越大。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用于固定资产价值损耗的补偿,但提取比例不是按照固定资产的原值为基础的,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实务操作中,很多事业单位往往从未提取过修购基金,也不按程序进行固定资产的清理报废。往往实物已经毁损、报废,或者某些像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快,早已淘汰不用,但依旧按原值挂在账上,造成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相差过大,无法反映资产现有的真实价值。

(三)物资材料管理制度不完善,日常管理及成本核算方面薄弱

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行业的特殊性,物品材料相对而说种类繁多,即涉及一般材料也涉及为完成一定工作而购入的药品、试剂、材料等需要入库保管的物品。一些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存在“重钱轻物”的现象,物品材料疏于管理,出现了物品材料的短缺、丢失和损失等现象。

三、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实际核算中,对于所有财政性资金收入均通过“财政补助收入”总账科目核算,不仅要按“国家预算收入科目”的“款”级科目设明细账,同时还要按项目设置辅助账,分工作领域登记辅助账。对于专项经费,要制定科学的资金使用进度,并对项目收入金额分项目进行辅助登记,保证项目实施进度有计划、有条理,经费支出有预算,核算明细清晰。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范文 11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天津 300193 ; 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

[摘要] 本文以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四年制)为例,探讨其本科教育开设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淡化学科分界,优化配套教材、加速授课团队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教学模式优化设想。

[

关键词 ] 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 基础医学概论

[中图分类号] R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30-02

Teaching practice on essentials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for undergraduate majored in the health management

ZHOU Tao1 TAN Junzhen1 CAI Qing1 LI Chunshen1 XU Pengjuan1 WANG Rong1 MIAO Rong2 BIAN Yuhong1 WANG Wei1 WANG Hongwu1

1.Colleg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China;2.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im to explore the essentiality and necessity of offering essentials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for undergraduate majored in the health management a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is evidence it was put forward on stressing on key point, integrating medical course contents, optimizing teaching materials, improving the teacher’s quality, rai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looking for the effective methods on culturing medicine talent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management; Essentials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基金项目] 2012年天津市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项目代码:CO4-1001)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 周涛,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针刺效应作用规律以及中西医结合基础教育。

[通讯作者] 王威,男。蔡青,男。

历史证实,中医药对于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该校在2005年新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四年制),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突出医学特色。基础医学概论是该校在2009年新开设的一门医学课程,该课程通过整合和精简教学内容,有助于优化课程教学,适应本专业学习医学概貌[2]。本文拟探讨其课程教学的现状,为医学院校开设该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1课程教学的现状

基础医学概论在我校开设的时间较短,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众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具体如下:

1.1授课内容多,授课学时短

该课程是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纵横汇总,然而由于要求层次的限制,教学课时相对较少。例如我校基础医学概论总计72学时,但其内容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等,教学内容繁冗复杂。

1.2授课模式陈旧

目前,该课程主要采取“ 然而由于各学科授课学时较少,这就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依靠删减部分章节的做法容易造成内容的脱节,也会给教学带来困难。

1.3授课团队需要专业化

该课程在该校开设的时间较短,基础相对薄弱,授课教师来自不同教研室。该课程频繁地更换教师不利于协调授课计划,授课内容也容易彼此重复;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也容易引起学生的不适应,导致授课效率不高。因此有必要培养该课程的专业教师。

1.4教材建设不规范

教材建设直接影响本科教育的质量。近年来该课程的配套教材还不够规范,教材的编写多采用按学科浓缩编写的方式,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融合,重点不突出[3]。

1.5学生对该课程重视不足,兴趣不高

该课程学习内容繁杂枯燥,授课学时相对较少。因此,在面对就业岗位不在临床,以及其它专业课压力的影响下,就容易引起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或者仅在考试前突击应付。

2 课程教学模式优化

2.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本专业要求层次以及授课学时的限制,该课程应注重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形成对医学的初步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涉及到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应将其简化,或删除。

2.2优化配套教材

该校编写了该课程的配套教材,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生命科学基础,介绍了细胞的基本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与基因表达等;下篇为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以解剖生理为基础,以人体系统为主线,将组织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有关内容融入其中。教材的编写注重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既使学生易于接受,又能为学生配备应有的医学知识背景。

2.3优化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尝试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增加学科间的知识整合[4-5]。我校在编写配套教材的基础上,也在逐步展开“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淡化学科分界,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2.4 加快授课团队建设

该课程涉及多门基础医学知识,这要求代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广的知识面,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6]。我校安排了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采取有别于医药专业的授课模式,负责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培养和发展,采取试讲、集体备课、听课和学术讲座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5 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前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获取知识,并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提问、总结,以平时成绩的方式记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例如国家精品课程等资源,以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等文件解释抽象乏味的医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复习总结,例如布置课后复习题,不定期进行小测验,对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通过BB教学平台建立互动网络联系等。

3 结语

实问题模式jiaoxue我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认为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配套教材,加速授课团队的建设,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实现培养目标。同时也需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职称晋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

参考文献]

[1] 熊智波,王思成,邴媛媛,等。科技支撑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几点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01-304.

[2] 赵婷秀,万文成,沈耿,等。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思考[J].吉林医学,2012,33(35):7839-7840.

[3] 钱珍珠,杨云滨,施建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71-73.

[4] 刘芳娥,刘力兵,杨芳,等。《基础医学概论》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0,12(4):363-365.

[5] 金昌洙,柴勇,袁文丹。我校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53.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范文 12

1期刊文献情况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SCI科学引文索引(检索日期为2010年1月20日)。以期刊名“JournalofPublicHealthManagement&Practice”为对象进行检索,时间为2005—2009年。该杂志共收录36期杂志,篇目总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447篇。期刊中的文献类型有9种,其中以“Article(学术)”类型最多,共355篇,占全部文献的56.08%,其次是“Editorial(编辑)”类型和“Miscellaneous(杂项)”类型,分别占25.75%和12.16%。可见《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是以刊载学术论文为主的专业杂志。由不同类型的文献所占比例不难看出其重要程度或含金量的差异,“Article”类型最具价值,其次是“Editorial”类型和“Miscellaneous”类型。

2目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项,是对研究内容的概括与提炼,通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研究利用关键词的词频与共现关系分析近期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分布。2005—2009年共36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中篇目共计633篇,提供关键词的文献共447篇。考虑到文献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文献的题目当中,结合文献标题和关键词统计,出现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有141个。

选取keyword项出现2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同一关键词在keyword项出现次数与其在keyword及title项出现次数基本呈正比(表1)。可以看出,公共卫生、社区、环境、人才培养等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重点主题;政策研究、评估和监督是该领域讨论的重要内容,相关的伦理学讨论也是研究的重点。从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来看,人才培养、社区、预防和政策是重点。在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预防疾病、地区卫生政策和社区卫生方面,特别是对卫生政策实施与评估、对社区居民的健康保健教育研究等领域。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访谈和案例分析。

2.1公共卫生研究角度分析由于《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是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阵地,“publichealth(公共卫生)”和“publichealthpractice(公共卫生实践)”无疑 公共卫生作为关键词出现在2005—2009年中该期刊108篇文献中,由表2统计的与之有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看来,公共卫生实践、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公共卫生伦理学和公共卫生追踪系统是公共卫生重要的研究方向。

公共卫生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对公众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定义、范围、数量、结构和能力应该与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公共卫生发展趋势相匹配[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多体现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缺陷,目前国外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公共卫生管理的领导者,不少研究者认为应当将这种教育提前至本科教育以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同时应当加强循证公共卫生课程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作用;公共卫生训练中心(PublicHealthTrainingCenter,PHTC)对于公共卫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应起到模范作用。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地区表示建设不足,这对于进一步改进公共卫生管理实践工作有较大启示。公共卫生伦理学问题体现在由政治环境产生的伦理问题,如公共卫生议程的设置,政治压力,政治冲突的处理以及公共卫生实践的范围,说明政治和公共卫生伦理本质相交,但是政治压力和优先事项往往会对医生的伦理提出挑战。当前,在美国,环境公共卫生跟踪(EnvironmentalPublicHealthTracking,EPHT)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关于环境对公共卫生危害的信息会通过国家数据库得到共享,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与EPHT计划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帮助发展中国家。

结合《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中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国外有关卫生部门开展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了解卫生部门某一方面工作的效果或者对特定地区的特定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调研,提出意见与建议。目前卫生信息(知识)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不论是卫生部门通过培训卫生工作人员进而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以达到控制和减少疾病的效果,还是提升卫生网站的公信度来更好地宣传卫生知识,都说明了这一点。

2.2社区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community(社区)”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社区卫生,其次是社区健康评估和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healthservices)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经济方便、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保健服务发展的大趋势[4]。在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研究中,社区卫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在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以社区为单位的人群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3环境公共卫生研究本研究统计了与“environment(环境)”相关的关键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环境公共卫生,其次是环境卫生和环境公共卫生跟踪。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研究,会结合当前政府的相关卫生政策进行评价。

环境公共卫生检测指标的评价中,有三个评估阶段:(1)科学性和相关性;(2)分析有效性;(3)用于公用事业的可行性。然后确定重要的标准和框架,从而提供了一个系统、有效的方案,成为环境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学决策的有效工具,以更有效地确保公众健康。

对于国家环境公共卫生跟踪网络计划的研究中得出,该计划的实施需要国家之间的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机构的正式合作,目前国家和机构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已使得环境公共卫生和监测公众健康的工作取得成效。在未来,应该大力开发和利用各国的跟踪网络,增强协作和信息共享。

3小结

通过对2005—2009年《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期刊》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重点在于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社区卫生管理的完善以及环境公共卫生检测系统的巩固和扩大,这样不难归纳出当前国外公共卫生管理与实践的前进方向: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以及服务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