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儿童故事 >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3个最新9篇正文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3个最新9篇》

时间: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收集的9篇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3个,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1

相传非常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始终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河伯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欢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2

民间故事: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共工是个坏水神,性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百姓,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大地弄的一片汪洋。百姓们哭天叫地,苦熬日月。大禹找到共工,劝说其不要再呼风唤雨,发洪水祸害百姓,给华夏之民留条生路,积些德行。共工根本不听大禹的好言相劝,说:“我发我的洪水,和你有啥关系?” 大禹不愿再理这号灵魂低劣之坏神,只好风里来,水里去,顶风冒雨,察看地形,寻找黄河向东的出路。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导黄河,让华夏之民过上正常的生活,顿时火冒三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来,中原一带的洪水于是四处漫溢,到处横流,洪水更大了。大禹东奔西跑,费尽了力气,地上的水却越聚越多,黄河水也是四面八方乱窜。有共工捣乱,黄河没法疏导,大禹忍无可忍,决心带领华夏之民驱逐共工。大禹把随他治水的应龙、黄龙、白龙、苍龙都叫来,并鼓励华夏之民一起出战。共工由于四处作恶,早就声名狼藉,百姓听说大禹要赶走共工,纷纷前来参战。大禹带着大家在水中拦住共工,双方厮杀起来。整整大战了一个月,大禹带华夏之民轮流上阵。共工渐渐疲惫不堪,败下阵后,仓惶而逃,大禹穷追不舍。共工看着自己在劫难逃,便向大禹下跪,发誓永远不再侵犯华夏,再不发水行恶了。大禹心一软,放走了共工。大禹率华夏之民赶走共工后,一鼓作气,把洪水排完,又马不停蹄的把黄河疏导到东海,并用太行山的石头,在黄河两边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坚固的堤岸。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3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gun 读三声)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用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畏艰苦,身先士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4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达成自己成仙的心愿 。成为一名河伯。

1、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称河伯。

他站在黄河岸上。望着 黄河水自西向东流,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

我就是最大的水神!”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始终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河伯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眼前一亮,海神微笑地欢迎他,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

2、鲁班修造将军柱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屹立的大石。百姓称之为将军柱。

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

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

有一天,鲁班的妻子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惊叫。

鲁班一慌,一锤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头也飞到了对岸的山上,桥也就没有建成。

至今在将军柱上有一个十分光滑的石头,好像是整个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间则是脊柱,把石头一分为二,好像是长期靠着休息时留下的。

传说这就是鲁班造桥时所留。

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5

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

沿袭相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6

黄河走蛟

八十年代初我们这的黄河还没有黄河大桥,想过黄河的都是靠摆渡的船家,解放前德国人在我们那黄河上修了条铁路只有不到三米宽 两侧没有护栏,在黄河上延绵几十里,解放后经过人们简单的改造就成了一条很窄的路,那时候车少,桥只能过下一部车,人是不能在在那种桥上过的,有时风大就很危险,几十里的路也很容易晕水,黄河自古怪事多,更是没人敢独自过桥。

有天夜里小雨,有位开三轮车过桥的人在桥上看到了一条红色的蛇,有十多米长,人腰般粗,看了也不觉得叫人害怕,它也不伤人,那人就在桥上停车等着,在车灯的照射下看到蛇无精打采的就那么趴在桥上,到了快早上才不见,开三轮的人也没看到蛇是怎么走的。还有次是几个人摆渡过河,行到河中间就有了很大的风,河面非常不平静,小船不稳眼看要翻船却忽然静下来了,那几个人在感叹老天保佑的时候无意间看到茫茫的无际的水面上有条深色的大蛇在压水,看着很吓人,趁着平静人们就匆匆的过了河,人上了岸再回头看,大蛇盘着高于水面的水域慢慢下沉,黄河上就又起了风浪,每个人看到都很吃惊。

黄河里暗流涌动,水大水急,如果河底塌了河床就有漩涡漩着沙子想上冒泡,水面看不出太多,水面下水势凶的很。就那么恶劣的黄河水里,大蛇很多时候都都在河面游走,穿梭,极少数时大蛇也盘漩涡,低于水面很多,见的人多了,都说这蛇要变龙了,也有上岁数人说这蛇是 蛟 能行水,人们说蛟有爪子,老辈人说,蛟的爪子在行水时才用,人极少能看到。

黄河底都是沙子,几乎没有河床,在勘探后打桩的时候有出问题了,怎么都打不到底,有时连人带设备都被吸到河底,骇人的传言到处都是,那年秋天还发了次洪水,淹了周围十几里,粮食,棉花,西瓜,苹果飘的到处都是。最后省里出面在北京请了高人指点,听说是那蛇是洛阳龙门水域里的灵物,应该是是汉世祖墓的地仙(汉世祖就是光武帝刘秀),那墓涨水不淹,落水不旱,能感应四方,地仙失散是墓位有变,说可能是黄河修大坝有关,用驱蛟的办法试试,就叫了几十人,往黄河里撒米,还有几只快艇往河里扔鼋,(“鼋”和 龟 鳖 的区别是前者能长的特别大,就有很多人在黄河里发现过很多次比桌子还大的鼋),持续几个小时后,河面开始有巨大的起伏,成千都目睹了,河面上高出一大块水晕,在最高处游出一只深色的木头在动,人们高呼 龙! 龙!

越起哄声音越多,甚至还有人在许愿,后来大蛇果然往渤海方向去了,大蛇走到哪,哪的水面就高出一大片,好多人都说看到了大蛇的前爪!

高人还说黄河水五百年一清五百年一浊,五百年出仙,五百年出邪,修完桥就建河伯庙才好。这事在我们那几乎人人都知道。

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7

大禹治理黄河

禹之前鲧被舜派去治水,他采用了“堵”的方法治了3年,失败了,禹改变了鲧的做法,采用了“疏”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九过家门而不入的他,终于成功。禹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后人也尊称禹为“大禹”。

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8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

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

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咱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

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黄河的民间故事 篇9

这是一个诡异得让人无法置信的故事。

故事起源于一件关于黄河的奇闻。

很多在黄河边生活的,如我这样年纪的人,大多会从老人那里,听到很多关于黄河的奇闻逸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这些故事,体验到这一条母亲河的强大,多变和神秘,从而使我们在懵懂中,种下了对黄河的敬畏。

但这一件奇闻,却和其他的故事性的传说不同。

我第一次听到这到这件奇闻,是在十三年前的夏天,说故事的人是我已经过世的姥姥。我听完之后,问姥姥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姥姥笑着和我说了一句话,可惜这一句话,我并没有记住。

事情发生的时候,是在解放前的一个干旱之年。

在黄河的中下游,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村子里没有什么田地和特产,整个村子的人,都靠倒卖黄河黄沙为生。

村子里的人,大多数从几代之前,就从事这种工作,工人将黄河底下的黄沙泥用沙斗挖上来,然后过滤出较细的沙粒,卖到其他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以赚钱;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黄河清淤,减少汛期黄河决堤的危险。

和盐帮,碳帮一样,倒卖黄沙的,到了一定的规模,也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这种倒卖黄沙的村庄,那时候叫做黄沙厂。

每年有一段时间是黄河的枯水期,黄河里一段一段的断流,很多地方都露出了河底,这段时间是挖沙子最好的时候。也是黄沙厂最忙碌的时候。

所有断流的河流,都会形成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一条大河,河底并不平坦,断流之后,河的水位下降,会形成很多的小湖泊和池塘。这时候,其实河流并没有完全断流,水流还是在沙层下面向下游渗透,但是上面的小湖泊却是静止的。

这个黄沙厂所负责的河段,就是这样一个情形,那里黄河河道很宽,断水之后,河道的中间会出现一个很大的断水湖,这个湖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干涸,水可以维持到下一眼黄河汛期到来的时候,传说有一个风水先生说过,这湖就是黄河的眼睛,所以当地人叫这湖为"黄河眼"。

"黄河眼"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干涸过,无论天气再旱,上游断流断得再厉害,"黄河眼"也一直清澈如镜,所以这个黄沙厂,自古以来就不缺水用。老人都说湖底有龙,所以水是不会干的。村里人也从来没有存水的习惯。

然而有一年夏天,村里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穿绿棉袄的小孩子,到处叫,说黄河眼要干了,要大家存水,当时谁也没信他,只是觉得奇怪,这小孩子从来没见过,不知道是谁家的。

后来那小孩子就不见了,大家想可能给大人领回去了,事情也就不了了之,谁也没放心里。

过了几个月,很多人都听到晴天"啪"的一声巨响,从黄河眼的方向传出来,跑去一看,只见一直非常清澈的黄河眼里,竟然一片浑浊,当时有老人一听,就说坏了,黄河眼里的龙飞走了。

果然,第二年黄河断流的时候,几千年来从没干涸过的黄河眼,逐渐见底了。

村里人都非常惶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请了几个风水先生一算,风水先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眼看着黄河眼逐渐变成了一块干地。

"黄河眼"从来没有干过,河底的情形大家都没有见过,所以黄河眼快见底的那几天,老人们诚慌诚恐,在黄河眼岸上烧香祭奠,希望龙再回来,但是更多年轻人都来看热闹,看看河底是不是真的有龙生活过的痕迹。

在黄河眼的底下,自然不会有什么龙,但是奇怪的是,水干了之后,在河底淤泥里,竟然出现了一座半人高,半埋在沙子里的石台。

石台大概有一个篮球场这么大,胆子大的人跑下河底一看,发现不知用什么材料修筑的,似乎没有一丝缝隙,犹如一个整体,上面雕满了类似于鸟的奇怪的图案。

最奇特的是,这石头在阳光下,呈现一种羊脂一样的半透明,透过这种透明,他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黑色的`影子,摸着那石台地方,就是暖的,但是摸着那影子透出的地方,就是冰凉刺骨的,似乎那黑色的影子,能吸收热量。

在黄河中下游生活的人,都知道黄河经常会挖到东西,各地乱七八遭的传说很多,民国的时候,听说在河南和甘肃,都挖出过一种水晶棺材,里面都放着死人,十分奇怪,但是挖出这么大一个半透明的石台,谁也没听说过。

当地老人迷信,就说这东西是龙棺,这石台里面的黑色影子,就是已经死了的龙的尸体,但是影子太模糊了,根本不能分辨是什么,很多人说似乎是个人,也有人说,这影子不是人,是条大鱼。

那几年民不聊生,到处发生奇怪的事情,村里的几个管事的一合计,这事情不能传出去,就找几个胆子大的,把这石台用淤泥给埋了。但奇怪的是,这石头台子怎么也埋不住,今天翻上去的河沙子,第二天就不见了,石台还是弄了个半埋的样子。

最离奇的是,几个眼睛尖的人就发现,这石台里的影子,每每天都在变,一开始似乎是一椭圆形的,后来竟然开始长出手脚的样子来了。

以前遇到这种事情,村里都会找风水先生,但是那时候村子很穷,好的风水先生开价都很高,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招摇撞骗的,一时间也找不到人,就找到村里一资格最老的老头,这老头,已经有九十多岁了,听说以前做过南爬子(盗墓贼),有点看风水的本事,那老头给人抬到那石台边上。

老头干瘦干瘦,犹如一个骷髅,和他同辈的和他下一辈的人,都已经死了,老人平时也几乎不动,整天在屋前坐着,过着等死一样日子,所以谁也不了解他的来历。

老头的眼睛不好,听说是以前盗墓的时候,给尸气熏过,所以大部分的时候,他的眼睛都是睁不开的。

但是一把他带到这石台边上,大家就看到,这老头子眼睛突然睁得很大,还没等其他人开口,他就已经坐直了,好像预感到了什么东西。

那村长就说:"老人家,你见多识广,你给看看这是怎么回事情,这东西是应福还是应祸?"

老头点点头就给人搀扶着下地了,然而他第一眼看的却不是这石头台子,而是去看四周的山。

看了一圈之后,他的表情就变得很奇怪,自言自语了一句:"怎么会是这样?"这才去看那石台子,可是才看了一眼,他就马上把眼睛移了开去,大叫刺眼。

当时很多人都在场看着那石台子,没人觉得有任何光线从石台里射出来,只有那老头就是说刺眼,用手去挡眼睛,其他人给他弄得直冒凉气。

村长就找人弄了副圆片儿墨镜,给那老头带上,老头这才能睁眼睛。他围着这石台子看了一圈,期间也是不停地用手去遮眼睛,似乎光线还是很强。

看完之后,他的脸色就更怪了,又说了一句:"怎么会是在这里?"

村长就问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老头子摆手让他别问,自己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拿出一只奇怪的算盘,人家的算盘是方的,他那只算盘是圆的,这么拨了几拨,脸色就沉了下来,他转头,突然对村长说了一句话。

他说:"把我放到这石台上面去。"

几个人都觉得奇怪,但是看老头的表情,白得可怕,谁也没敢问,于是就让几个小伙子把老头抬到了石台之上。

老头子上了石台后,就盘坐在那里,不再说话,似乎是在闭目养神起来。

这一坐,就坐了将近一天时间,一群人围在一边等着看着,等着等着,有些人不耐烦了,陆续就有人回去,天也逐渐暗下来,到了傍晚的时候,围观的人基本上走光了。

村长看这一坐也不知道要坐到什么时候,留了几个工人在这里看着,自己也先回去了。那时候军阀混战,今天这个村子归你管,明天这个村子归他管,所以当个村长是很忙的,他回到家里,一忙就忙到了很晚,就没有再去黄沙厂子。

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亮,那几个留在那里的工人就跑到村长家里,把村长叫醒了,村长一问干什么,几个工人说:"那老头不见了!"

具体一问,才知道所有人走了之后,那个老头一直坐在石台上,一动也不动,那几个小青年就在边上赌钱喝酒,后来天全黑了,黄河里没有灯,他们几个什么没看见,靠着黄沙就睡着了,醒过来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他们爬起来一看,石台上空空如也,哪里还有那老头的影子。

村长一听,马上带着几个人跑回黄河眼一看,果然,老头子不见了,一开始以为他自己回家了,派人去找了,找了一圈,也没找着,这时候那几个眼尖的就大叫了起来:"在里面!"

大家一看,原来那半透明的石台里面,不知道何时,竟然多出了一个干瘦干瘦的黑色影子!两个影子抱在一起,诡异异常!

村里人吓坏了,都不敢再靠近这个石头台子。

后来这个事情给附近一个军阀知道了,就派了一队当兵的过来,想把这石台挖出来,没想到才挖了几下,石台下面突然开始冒水,水冒得飞快,而且水冰凉,围观的人争相逃命,逃上了黄河眼的岸上,很快,涌出的水就把整个黄河眼填满了,那石台和里面的黑色影子,又隐藏到了这断水湖的深处。

当天晚上,村里很多人都梦见那老头,在对他们做手势,好像是在说六十一,六十一。但是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六十一,是个什么意思。大家只知道从此以后,那个老头子,再也没有在村里出现过,似乎是真的跑到那石台里面去了。

那石台肯定是一个整体,连一条缝隙也没有,这老头是怎么进去的?石台里另一个影子是什么?那石台子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出现在黄河的底部?都没有人能说得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