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学记》读后感【精选6篇】正文

《《学记》读后感【精选6篇】》

时间:

《学记》读后感(精选6篇)

《学记》读后感 篇1

在寒假期间,我仔仔细细的阅读了《学记》。

这是我国最早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较有系统的教育学着作。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老祖宗的智慧和宝贵的经验。这篇文章对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做了非常全面系统的论述。对我国古代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经验和思想原则,并没有因为时间而过时,很有现实意义。

学习后,我认为他特别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里面囊括了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效果。这里面的内容对我们现在的教学非常有实际意义!其中我最赞成的它所论述的教育原则、方法。其实也就是如此!好的老师主要要看他的和教学效果。没有效果还谈什么教学?在我的体育这一块也一样!在我刚毕业时!感觉的自己理论多深!总有一种不服的感觉!有一点点高傲!其实到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在教学方法方面你连一个当教几年学的兵的都不如。刚上课时你设计的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到实施时,学生东跑西跑,打打闹闹。他们真的不把你当老师看!尽管你喊破喉咙,他还是挤空说他该说的。做他该做的,真让你没有办法!这有可能有点书中所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经验!就我在近期教学中!每节课都认真真的准备,不断地变换花样!就二三班与二四班是选用不同的教法!因为三班学生较贪玩,不易管,象崔国冲、裴佳康、管照伦等孩子!你就必须慢慢的引导,花较多的时间去培养他们的习惯!而四班的孩子就好说多了!像武硕文、童亚博、梦晨遥等广播操稍微一指点就做的非常漂亮!有时做的比老师还好呢!根据这种情况两班决不能用同样的教法。所以我在三班一般以老师的教为主。而四班更多的是带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自己作主较好其他的小朋友!有时四班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也能做好一堂课!读到文中的大学教的方法。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就像文中所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现在在教学中我也能做到这四点。针对孩子性格及时的预防!特别是本学期刚上课我先做的施教于严。让孩子们知道学习过程中的规矩!如主抓不好好站队的、上课说话的。

这就及时避免了孩子们懒散、不专心听讲的毛病!特别是本周学习广播操!为了让孩子不枯燥,故意的编排各节的相互穿插!适时抓住了孩子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还上他们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助!通过那个上课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总之,通过学习《学记》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里面不但但是这些。只要我们再细细品味里面还有许多财富呢!

《学记》读后感 篇2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才知道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今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保持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必须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可以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可以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可以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可以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学记》还提供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能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学记》读后感 篇3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应该如此来教,学习应该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道”“强”“开”,才能达到“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一定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考虑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应该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时时遵循的。面对《学记》我们应该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学记》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姜小牙上学》记,我觉得很好玩,里面说如果铁头知道了。会不会再写一部铁头上学记呢?我觉得很有可能。

里面还讲了,叫姜小牙和他的几个好朋友,这可能谁都知道,不需要讲。里面还讲了他英语学的不好,他爸爸妈妈给他请了一个家教,家教是一个男老师,姓潘。家教用的是吼叫学习法。一天,姜小牙和潘老师正在吼叫单词。楼下的奶奶都要犯心脏病了。所以,奶奶制止了他们的吼叫学习法,说这是扰民,要不然再喊我就报警拉奶奶说。潘老师只好停止了吼叫学习法。

我觉得很有趣,我我妈妈去给我买了两本,一共有三本,我真想让妈妈,把最后那一本给我买上啊,如果买上了,我还要把它看完,因为真的很好看。没有看过的人肯定不知道这本书有多好看,没看过的人也要买上看一看才好啊。如果不想看。我也不要他看,他真的不想看这么有趣的书,他就不要看了。这是他自己不看,又不是我不给他。

《学记》读后感 篇5

这个学期我读了《姜小牙上学记》,作者是刘志刚,1982年出生在哈尔滨,三岁起看别人的小说,十三岁开始逼别人看他的小说。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看的一篇就是《拯救好朋友铁头》,因为铁头的成绩一直都不好,所以老师去铁头家做了一次家访。他的爸爸、妈妈准备让铁头晚上一年小学,但是铁头并不想,所以他的好朋友米小圈和姜小牙决定帮助他,他们就去了铁头的家说服他的爸爸、妈妈,铁头的父母说如果铁头这次考试都及格就可以和大家一起上小学。他们开启了一个美食大作战,只要铁头说出来一个英文单词,比如说苹果,他们就会给铁头一个苹果吃。经过了他们几天的努力,当老师念到铁头的成绩时,大家都屏住呼吸,哇!铁头考了一百分。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和大家一起上一年级了。

想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遇到困难就会逃避。因为是独生女,生活中不愿意与人合作,更想不到主动帮助别人。姜小牙一个学龄前的小孩子,看到同学有困难,不仅伸出援助之手,还主动想出了好办法,让我从心里佩服。

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了,从现在起我也要向姜小牙学习,学习做一个热心帮助他人,乐于动脑思考的好孩子。

《学记》读后感 篇6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