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红星照耀中国优秀读后感_读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优秀9篇)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优秀读后感_读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优秀9篇)》

时间: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证明了一个记者的正直和职业道德,斯诺客观详实的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纲领,让全世界知道,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的未来在哪里。不晓得看过的同学们都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呢?这次为您整理了红星照耀中国优秀读后感_读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1

读《红星照耀中国》,想当年贺龙拿着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他袭击了国民党的人,毫无畏惧之心,随后加入国民党,最后在南昌起义后又加入了共产党。

他是大家公认的“黑帮头头”,是一个正义感十足的好男人。不像杜月笙那样反抗正义,引发惨案;也不像汪精卫那样外表友善,内心狠毒背后捅刀。他性格急躁,但又很谦虚,可以像唐太宗一样虚心听取意见,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在将士们面前更有信服力。加上他雄辩的口才,成就一支庞大的队伍,也为红军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贺龙,他平易近人,照顾下士,即使在长征那最艰难的岁月里,他忍着伤痛,背着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在粮食几乎断绝的情况下,他想尽一切办法,不让手下的将士倒下;所以在被国民党围剿、形势恶劣的情况下,战士们都没有忘记贺龙有恩于他们的点点滴滴,宁可追随着贺龙,在路上死去,也不愿离开,可见贺龙平时对他人没有贫贵之分,人人平等相待,而这一切的结果是——红军取得胜利。

有人说贺龙的行为过于急躁,没有将帅风范,只配是一个战场上的一兵卒,但贺龙忠诚于党,待人真诚,嫉恶如仇,大家纷纷前来来投奔他,这就说明他有着超赞的凝聚力和超强的战斗力。虽然他在解放战争中并没有许许多多骄人的战绩,但他仍是后勤部队中不可缺的一部分,红军的胜利,他功不可没!

他无怨无悔为党奋斗终身,最后的结局却令人唏嘘,即使当时他被,“打倒贺龙”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在39年后的今天,他早获平反,早已被认定为党的忠臣,人民心中的好同志!

今年是贺龙诞辰122周年,我若有幸回到抗战时期,见到身材魁梧的贺龙将军,必定给他行一个标准的军礼:“贺军长,您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00字 篇2

忆往峥嵘岁月,风华正茂斥方遒。东方红星冉冉升起,照耀中华历史长亭。中国是野火烧不尽的茵草;是大浪推不翻的航船;更是云层盖不住的红色星光。少年缓缓走进山园,与埃德加·斯诺先生一起把历史铭记于心,把红军故事诉说于人,把长征精神歌颂给全世界。

1936年,斯诺先生从“白区”前往“红区”。当时正是中国混战时期,通往目的地的途中,在拥挤的火车厢里,有人说红军是无情的强盗,只会勒索百姓;有人说红是杀人不眨眼的土匪,无数无辜生命死于他们大刀下;亦有人说,红军是农民心中的好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外界的种种声音使他不解,但先生从不相信没有证实过的话,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他满怀好奇地踏入了那片神秘的红色土地,去追寻关于中国红军战士的谜底。

他采访了许多红军战士,与他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去过同一片战场,看过每一个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战士。在斯诺先生看来,红军战士们铁骨铮铮,忠贞不渝,是人民的英雄。

泸定桥,铁索连环,桥身被北风吹得东摇西晃,像欲翻的船只向红军叫嚣。狂风肆意拍打战士的胸膛,暗黑的夜里唯有战士们心中的火把在散发光明,那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烈焰。战士们无惧万丈悬崖,因为要会师,要服从党的命令,要与敌人抗战到底,所以他们每每踏出的步履,都是神圣且坚定的。在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时代,有那么一群勇敢可爱的人去抗争,在他们眼里,是数不尽的坚毅,是道不尽的情怀。雪地里、草地上都留着他们的足迹,深刻且清晰。外界是非黑白永远永阻挡不了向往光明的战士,只要他们心有国家和人民,泥泞坎坷又算得上什么。

故事翻页,一幕幕的历史场景,如一帧帧的画面在我脑海里滚动,我观览党的历史,走进红军的战场,去贵州遵义的木楼,去那片青青草地,去那座皑皑雪山。风吹脸颊,日光透过沼泽和湿地,我不再寻找战土的身影,但红军的精神,我感受到了,丰碑不朽,屹立于大地之上和雪山之巅。是英雄的汗水在编织中华的希望,红色的传说,是那样悲壮与难忘。

现在的中国,旗帜飘扬,那年那月的光与尘沙,终于照亮到祖国的各角落。在激情洋溢的年华里,我们终将奔跑在红色赛道,朝着赤色朝阳奋勇前进。光芒透过窗户洒在少年肩膀上,是爱意与期待。

岁岁年年,朝朝暮暮,党在我们心中何止几点。红旗飘扬,少年仰望,许下诺言"把一生奉献给中华“。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3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美国记者,也就是埃德加·斯诺,他克服国民党的阻碍,来到苏区,采访了红军领袖,也记录了红军的生活和他们的行军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最近我读了埃德加·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美国记者,也就是埃德加·斯诺,他克服国民党的阻碍,来到苏区,采访了红军领袖,也记录了红军的生活和他们的行军过程。在读过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原因。

首先,红军纪律严明。斯诺——那个美国记者在记叙的采访毛泽东的章节中,就曾提到过红军的纪律,比如“一、上门板;二、捆铺草……”虽然关于红军日常生活的纪律只有短短八条,但红军们还是每天背诵。另外,毛泽东等红军军官也定了三项准则,让红军遵守:“第一,对敌人要斗争到底;第二,要武装群众;第三,要筹款帮助斗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纪律、守则;正是因为有了红军的每天背诵,严格遵守;才成就了这样一支军队,才成就了红军最后的胜利。

其次,红军战士们团结一心。团结就是力量,击败红军中的一个人或许很容易,但击败一群团结的人却是不容易。在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一种向心凝聚力,或许有的人参加红(☆)军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妻儿;或许有的人是为了救国;但,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解放中国。而且红军里不会发生内斗,要说几个士兵打起来那也只是开开玩笑而已;而国民党却不同,或许那些国民党士兵只是蒋介石和那些上位着用来争夺权利,满足自己私欲的工具。读后感·而红军却是一群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哪怕是总司令也好,参谋长也好,吃的住的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红军,又怎么会不团结呢?

最后,红军很得民心。不管是从红军的日常生治、作战以及真极事态展来说来都是十分令人敬佩。光是靠那八条纪律中的几条来说,都足以让老百姓们对红军有好感,比如“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七、买东西要付钱……”就连在红军长征途中那些少数民族们也是对红军心服口服。这可比那些一占领欺压百姓的军队好多了。同时,红军的得民心,可不仅体现在对老白姓方面,还体现在对敌人的态度上。在红军与张学良军队打仗的时候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口号也是影响到了东北军的全体官员。这也促成了张学良军队与红军的合作。

以上就是我从这本书中所知的红军为什么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纪实文学的真实性深深地打动了我,红军的精神更是打动了我。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范文多篇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500字左右范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00字 篇4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一篇纪实性作品。作者埃德加是第一个在红色根据地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他带着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种种好奇和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踏入中国的红色根据地。《西行漫记》于1937年在英国首次出版,1938年被翻译成中文,并流入中国,但是很快就成了禁书。

作者用幽默而富有文采的语言描写了一个个中国共产党战士及领导人,比如富有军事才能和超人胆量的贺龙、诚实纯朴的“姚”和李长林、温和文雅的高才生周恩来、志向坚定的毛泽东、可爱的“红小鬼”等等。他们似乎有血有肉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些多是青年的战士大多经历过长征的洗礼,但他们没有惧怕过长征的艰苦,反倒一个个自豪地向作者讲述长征中发生的一件件事。

埃德加的作品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动荡错乱的时代,让我们可以用既不是“白匪”也不是“红匪”的视角来看待那段历史。他通过深入红色根据地而得出的资料,是研究红军革命的重要一手资料。

记得郭老师曾说,这个美国佬对事情看得还是很准很深的。的确,当时的红军确实有点像一支是人数较多的“土匪”队伍,但作者仿佛在1936年就明白,中国终将被红色所照耀。这位美国朋友刚来时还被称作“洋鬼子”,但很快便与红军打成一片,后来甚至还被邀请参加新中国成立21周年的庆典。

《红星照耀中国》为中国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不论是对众多红军战士的刻画,还是对长征的描写都是如此。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将该书与其它描写这段岁月的作品进行比较,了解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观察和态度,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5

作者斯诺为了解决自己心头疑问,冒着生命危险,穿过重重封锁,

终于找到了答案,然后写出了大绿色作文网名鼎鼎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许多人物:邓发、贺龙、林彪、彭德怀、林伯渠,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变得鲜活,让人们能更深刻地了解他们,比如周恩来,他富有个人气质,不屈不挠,处事冷静,这也是为什么他成功领导了起义但可惜最终失败了。

其中,我最敬佩的伟人是毛泽东,他是“中华人民苏维埃主席”,不过我更敬佩的是他的精神,他勇敢无畏,勇于反抗,表现在他勇敢反抗封建势力,公开反抗父亲,保卫自己的立场,积级组织新民学会,专门反抗湖南督军;他一心向党,虽在秋收起义间被捕,险些枪决,最后死里逃生,依然继续工作。

可以说,毛泽东不仅是呈现他的个人经历,也呈现了整个红军的成长。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6

《红心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一位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兼任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此书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激斗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在途中帮助老百姓,深受爱戴。其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__、彭德怀等领导人关心民众,与战士同甘共苦和红军过泸定桥时的不怕牺牲,以及走完坎坷六千英里长征路的长征精神。

书中我最喜欢的便是__,他身为领导人却无领导架子,与士兵、百姓同吃同住,还经常关心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并且,__也是个善于指挥的优秀领导人,他带领着红军获得一步步胜利,扼杀敌人气势,让敌人望而生畏。

这本书让我知道我们现在和平的生活是靠工业红军用献血换来的,同时也让我知道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即使不能做到红军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也要尝试着贡献最大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7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穿过国民党的防线,进入华北地区的红色区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采访红军的西方记者。作为记者,他想去那是自由地探寻真相。在这片他逐渐了解并热爱的土地上,他目睹了中国饥荒爆发和腐败的人地社会现象。

要前往西北的苏区,他必须穿过蒋介石政权的重重封所锁,这段旅程因而险象环生。但是斯诺有非常多的问题他想要找到答案——中国共D是一些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真的准备和蒋介石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他们运用的是怎样的军事战术?没有任何人确切地知道答案,所以斯诺为了解答他和其他人心中的疑惑,不畏险阻进入了苏区。

斯诺为我们展示了一群有血有肉的红军战士和那些伟大仔领袖人物。他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他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D人的原因。通过访谈与对话,他还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这个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D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和红军战士们的生活,和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让全世界知道了为什么红军没有任何军事物资却能继续生存并扩大队伍。

这正如“红星”这个字其含义:中国共D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篇8

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领略了真是而又鲜活的抗战时期的中国,重温抗日战争时期那段非凡而难忘的历史。

20世纪初,硝烟四起,四处战乱,烽火连天,在这样的时代里,却有人不畏困难,逆火而行,从光明之处走进了黑暗之处。他独自一人穿过石雨江,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带到了世界的眼前,留下了一本宝贵而富有深刻文学意义的著作。他,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这本书以出色的文学口吻描绘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的立体图像,写了中国共产党以及红军战士们英勇战斗不畏艰难险阻,坚韧不拔的故事和传奇经历,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这些无一不是苏区最真实的鲜活场面。折射出的是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与生命之光,这代表着正义,也是中国希望的象征。

在中国建党之时,再品读《红星照耀中国》,肯定会有新的感受与收获。红军战士们为崇高理想而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的精神也会一直铭记在我们心中。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00字 篇9

(文林宇彤)1936年,正是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动荡的时期。当我跟随作者走近西北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我对当时的毛主席等领导、红军战士与人民大众有了崭新且深刻的认识。在苏区战斗工作、生活的人,他们的言行无不表现着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勇往直前,忠心爱国的红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如一颗光华璀璨,熠熠生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的领导。那么,这些领导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的衣食住行是否远远高于人民的待遇呢?答案是否定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朴实宽厚,令人敬佩又惊讶。他们才华过人,受到万众景仰,但毫无领导架子。他们与农民在夜晚一起散步,与士兵一起吃饭时说笑,住着简陋的窑洞,吃着粗糙的馒头,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我想,这就是他们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取胜的重要原因,他们是深得民心的。

令我难忘的文字有两处,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名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像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是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正所谓“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因为代表着群众利益,人民才会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原来我以为,当时人民的思想一定十分保守,然而事实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也会批评和抱怨,但更能团结一致,并支持“苏维埃”和红军,说明他们思想觉悟高,有共同的追求和目标,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在文章中也有深刻反映。

说到人民,人们就会就会提起红军。在《“真”的红军》一节中,作者写道:“旅长以下的军官,常常和士兵共同作战。一位外国军事随员说过,有一件事,可以单独说明红军和广大优势的故人军队作战的能力。这件事就是军官们习惯说:‘跟着我来,弟兄们!’而不说‘向前去,弟兄们!’”红军军官们把自己与士兵放在同一个位置,与他们心连心。这样团结一心的军队,怎么可能不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书中没有华丽的描写,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又生动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共产党。翻开这本书,我认识了一群有气魄有抱负的领导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充满活力的苏区,了解了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并为之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