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精彩9篇)正文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精彩9篇)》

时间: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集,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这次为您整理了《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精彩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

沈复与陈芸青梅竹马,两人情投意合,终成眷属。

林语堂先生称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他们把普通的日子过成了烟火神仙。

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两人的温馨甜蜜,尽在沈复笔下重现,平淡如水、对酒当歌、相约来世。

然而,造化弄人,妻子陈芸早逝,独留沈复,长相忆。

沈复的后半生,在追忆中度过——

无人问我粥可暖,无人与我共黄昏。

想必在甜蜜往昔之后,引发的更多的是作者的悲怆,无人能言说。这种凄苦之情,也被我的那位来自声音课的学长演绎得万分悲凉、充满落寞,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WWW.BAIHUAWEN.com】空拳,寸心欲碎。丧妻、丧父、丧子,人生颠沛流离。

天地如逆旅,人生如过客,“浮生”,“若梦”?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 篇2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3

起初只是这本书素白的封面上有一只小船。船中坐着一位男人,船头站着一位。女人。只是这样,这本书就已给我带来了奇妙的感觉,我忍不住翻开它。

《浮生六记》的语言有些晦涩,像是文言又透露着现代文的风格。虽是散文写作,但书中一件件家常趣事颇像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人看了就无法停下。作者沈复,苏州人,出身雁门伐北,专门写平沙漠漠。而这本书去文采熠熠,处处透露着温柔的气息。书中更多的写的是沈复妻子芸的故事。在沈复的笔下,他虽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却处处透露着可爱。林语堂先生曾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芸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人。她仔细打理家中的一事一物,也会有女扮男装看庙会,为丈夫主动谋妾室。诸如此类令人神往而又感到惊奇的行为。云于古代的才女不同,既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有痴情一往,可爱聪慧。这似真实似虚幻的角色,让人不禁感慨。文章看似散乱,却无处不透露着才子佳人艳羡的爱情,与令人向往的充实生活。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沈父见到妻子怎能不欢喜,妻子也如此。沈复对妻子的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以至于他的书中描写的妻子,是如此的情致动人,独一无二,甚至让我们感到沈复配不上他的妻子。他们之间的爱情在书中的一字一句中体现。虽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描写,但沈复与妻子插花、在月夜划船、读诗、游戏,都使我们感觉到了那份甜蜜而又平淡的爱情。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这样的生活,怎能不欢喜?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四篇文字中有三天都是谈论生活细节: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都是典型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情志。沈复是实干的人,他的文采也没有太多的点缀,然而只是平常的叙述,细微曲折,点到为止,就足足体现出他生活处处有趣的细节。沈复好热闹,整篇文章都无太多删减,充分的展现了文人们平时休闲且充实的生活。他用最平实的文笔描写出读者们最向往的生活。虽然他与芸的生活着实清寒不易,许多时候得苦心经营才能过的下去。最后也是妻子早逝。但这篇文章却在两百年后为我们刻下了最美爱情的模样。以至于观赏过后不经感慨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但我在合上书时,背面有一句话,“这本书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浮生六记》给我带来的确实不止如此,而我对于这本书,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对此千万的感受只能凝于一句话: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4

名为六记,后两记遗失,现存只有四记。

如果去掉第三记《坎坷记愁》,那真是理想的婚姻和生活:青梅竹马举案齐眉、对花吟诗对月小酌、拈花弄草泼墨作画、浪迹天涯快意江湖,有没有柴米油盐之干扰、没有争风吃醋之烦忧、没有追名逐利之市侩,这是中国文人所最求的最高境界,比陶渊明的隐居乡间更胜一筹。令人向往之!

可惜生而为人要养自己的臭皮囊、为人子女做人父母要尽孝尽责,于是就悲剧了!追求诗和远方是有条件的,要先处理好眼前的苟且!也许只有在为人兄友这一方面,沈复是无愧于心的吧:为友慷慨豪爽、为兄放弃家产!

世俗之人大多以成败论英雄,如我之辈就忍不住边读边嘘唏感慨:沈复同学实在是缺乏为人处世和生存立世的能力,让父母妻儿都极为窘困尴尬,最后妻亡女散、儿子夭折,只剩自己孑然一身飘落在外、靠朋友帮衬生活!作为一个男人、确实挺失败的!

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人也是挺难得的吧。世上极少数人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超凡的能力;大多数人资质平平、能力有限,但不甘平庸无趣,有的孜孜不倦努力向上、有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有的精致有趣小有情调,都想法设法活的精彩,绽放美丽,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苔花。沈复在借款途中尚能恣意出游,且尽兴攀高、惊的导游瞠目结舌,俗世烦恼困不住不羁的灵魂!这样的人生状态确实值得称赞和羡慕!

从文中看不出成书具体时间,大概是作者晚年吧。可能事隔多年,作者已平心静气、释然豁达,对苦难坎坷没有丝毫的怨愤:对父母弟友没有责问和不平,对官场苟且没有抱怨和批评,甚至不屑于花费笔墨将事情原委和盘托出,只用一句“母亲看了一眼第妹”带过了兄弟恩怨,用一句“看多了官场”绕开了名利之争。这样的宅心仁厚真是难能可贵!留下记忆里的,或者说值得记忆的,只有童年的快乐、夫妻的和鸣、浪游的痛快,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遗憾,其他的都不重要,任其流逝在时间的长河里吧!

阅读这本两百年前的作品(1810~1830),相对于史记汉赋之类的早期古文,确实更为容易些。不像古文那样简缩严重,需要不断的扩词翻译、前后连贯,才能理解其内容和逻辑。这本清末散文已经很接近了,泛泛粗读不做细究就能理解大概意思。如果详读,个别词字需要工具书帮助:一部分是现在基本不用的字或词,只在古文中能看到;一部分是现在还用的字、但是某些涵义已经基本不用了。

细细查看,觉得第二种情形非常有趣。“已”现在多用“过去、以前”的意思(已经、事已至此)、偶尔用其本意“停止”(死而后已、学不可以已),但它还可表示“太”(不为已甚—不做的太过分)、“后来”(已忽不见—一会儿就不见了)。哈哈,有时候指“以前”、有时候指“后来”。“倩”字现在基本只用在“倩女”一词中,指美丽的女子,很多女孩都取名为“倩”,殊不知这个字本意为“男子的美称”,也指“女婿”(妹倩—妹夫),引申为“美好”(巧笑倩兮),做动词时指“请”(倩笔—请人代笔、倩雇—雇请)。汉语还真是复杂呢,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5

《浮生六记》这本书搁置多年没再看,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净了,前几天在头条上看了“舞马长枪”老师的分享后,勾起了一点儿记忆。

《浮生六记》人称“晚清小红楼梦”,讲的是发生在二百年前的一个爱情故事。他们称赞沈复和芸娘的伉俪情深,也感叹芸娘的有趣,还称她为“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我看完后,却觉得有一点悲哀。

初始的沈复和芸娘真的很甜,从小相识,相知,相爱,花前月下,联诗对赋,生活平淡,却有诸多情趣。

芸娘即是才女,也算得上是贤妻,反观沈复也就是一个才子书生了吧?

年轻时靠着父亲生活,活得很是潇洒。无法处理好家庭的关系,被赶出家门,生活潦倒,风雅却不少。

他有多爱自己的妻子,真的没多少。做他的妻子,芸娘受了很多委屈,有的和他无关,有些却是他带来的。

芸娘为他纳妾,操持家务,跟他过穷苦日子,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女人的命运,也是芸娘甘之如饴的,我不能说什么。

可是一个男人,自己入不了仕途(虽然做过幕僚),也做不了生意,基本没有能力养家糊口。有家小,还那么天真,就知道玩乐,要让女儿当童养媳,儿子也年幼死去,跟随他流浪的妻子也早逝,真的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

选择跟一个人一起生活,真的不能只看ta说了什么,而是看ta做了什么,再多的情话,也填不平因为ta而受到的伤害。

你可以心甘情愿为ta吃苦受累,但ta不该就那么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做什么努力和改变。

这本书是清代散文家沈复写给亡妻芸娘的绝美情书。从初见的怦然心动到婚后的举案齐眉,从谈诗论画到赏月弄花,平的柴米夫妻将清贫的日子过成了诗意佳话。他们遭遇了家庭变故,半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一直不离不弃、相扶相依。

《浮生六记》读后感1500字 篇6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7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许多年过去,学过的课文早就不能一字一句的背下来,但是上这一课时,脑子里曾浮现的画面依旧栩栩如生。

彼时还只当沈复是一个让无数人屈服于“背诵全文”的始作俑者之一。没想到无意间买了《浮生六记》并反复读过之后,发现这沈三白真乃一妙人哉。寥寥几万于字,沈三白在前三记中将他与芸娘的生活写得妙趣横生。

人生难得一知己,难得一爱人,当这二者化为芸娘时,三白何其有幸。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始于年少时的一句“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此后的两小无猜,藏粥待君,围炉夜话,共读西厢,邀月小酌却都变成了人间久别,似乎避暑我取轩,耕织仓米巷,男装游庙会都只是浮生一梦。可惜伊人早逝,儿子夭亡,世间徒留三白一人历尽人间坎坷生死之事。该是怎样的绝望才会让三白执笔在薄纸上写道:“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曾有人哀叹芸娘这样才思隽秀,聪颖可爱的女子嫁给狎妓游乐,醉心山水不作生计的三白是所托非人。我却更赞同其夫妻二人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全的观点。三白为芸娘舍弃家族庇护,陪她赏月万年桥下,在男权社会中竭力保留芸娘的天真可爱,释放其天性,而后袒露自己的过错来衬托妻子是难能可贵的。芸娘和三白根植于所处的社会文化受当时的民族精神影响,我们何必用现代的是非观念来苛责批评。如林语堂说的“婚姻和爱情的本质都是悲剧性的,完美是不真实也是不可能的,而残缺才是真,甚至也是美。”

半生快活,半生坎坷萧索。浮生若梦,唯二三趣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1000字 篇8

这是一个凄婉动人又十分励志的故事,篇幅不大却道尽人生的沧桑与无奈。沈复就像曹雪芹一样,在人生的过程中沉浮。所谓“浮生”也是源于此意吧,不受控制则为“浮”。

现在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爱情观当然都有各种不理解和不明白;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件不受时空限制的事儿,那就是——变故。变故这个话题也是怎么说都不为过,因为它基本上是脱离了所有控制,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存在。

失去爱人是变故,家道中落是变故,纳妾不成是变故,颠沛流离更是变故……几乎走遍了全中国、阅尽了人生辛酸的沈复,行文间却没有什么大喜大悲,只是从容的道来这一生之事。是真的看破,还是无奈到了尽头?是想明白了人生,还是出离了命运?我很难揣测,唯有感其心、劳其形,算是一种状态的释放。

话说回来,无论幅度大小,我们的人生也都是沉浮不定的。就跟心电图一样,只有起伏高低的不同,但都在起伏,没几个人希望变成一条线的样子吧?所以我们能不能安心的面对沉浮,真是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

按照目前的科技进步,我们对自己命运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直到最后会有一批长生不死(不老难度太大)的人。这种人你说到了最后是不是也没什么好追求的了,也不能有什么变化了?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会成为一批有史以来最害怕变化的人,因为死不了了,所以只要有一点儿生命危险的事儿都是巨大的风险,他们的余生都将在与这种风险的对抗中度过。

这样看来,咱们现在这个活法儿还不错,起码想开了的可以不畏生死,没想开的也顶多想多活几年。总比扛着巨大的压力强,不敢坐车坐船坐飞机,也不敢散步游泳玩儿攀岩,生命变成了漫长的平淡折磨,也算是被拉平了一条线,生命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就可以说结论了,虽然起起伏伏跌跌宕宕的人生看上去很辛苦,但,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质。无论遭遇多大的变故,前面都有可能峰回路转,即便生活真的局限于平庸,你还可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在这里还会有栖息之所,也还有逆转的空间和余地。

越写越像鸡汤了,看上去有点儿像——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这样的忽悠。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觉得失去了就悲伤,得到了就欢喜,失败了就认怂,成功了就叫嚣。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天经地义的。但无论你走上的是哪条沉浮之路,成也好,败也罢,你的内心都要清醒自知——成败得失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的变故,又会带你到不同境地。

所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在我看来就是起于波澜,止于不惊。看的时候——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想的时候——却是从容与安宁。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9

想去听的人生第一场演唱会名字叫“浮生之旅”。与这部书一样,都用到了“浮生”这个词。

他们在巡回演出的海报上这样写道:

“浮生”一词该怎么解释呢,是浮浮沉沉的生命,还是漂浮转而安稳的一生,抑或是浮生偷得半日闲的惬意,都是,也都不是。浮生该是依附于你,是风向随你,是昼夜在你手里,属于你的,任你浮想的一生。

人之生命便是一场路途,前路漫漫不能回头。总要走的,要来的,要遇见的,要失散的。有些行囊带不走,有些行囊丢不掉,所以这一生,也是“浮生之旅”。

文字是个好东西,借由它我们才能看到沈复的这部《浮生六记》,才能穿过历史的尘埃去一探数百年前一个古人的浮生之旅。

文言文做成的文章初读确实有些吃力,可慢慢读进去才发现原来文字竟可以精炼到如此的地步,短短几个字就能把人物、景物描写的透彻入里,鲜明生动。

不得不佩服沈复的文字功底。跟着他的文字了解到他的浮沉一生,有他对妻子的深沉感情,有对家庭亲情寡薄的无奈,也有对山物景色的独到见解。读起来让人时而羡慕,时而唏嘘,漂亮的文字。

人生果然若江河,时而湍急时而平缓,从不缺故事。没有永远有趣的日子,也没有永远悲惨的生活。若能做到不妄喜,不妄悲,知世事无常是人生常态,能坦然用平淡之心待之,浮浮沉沉中淡然过完这一生也未必不是喜事一桩。

这样的书值得多读几遍,并不是所有印成的铅字都能称作书。历经数百年仍能流传至今,甚至被称为小红楼梦必有它过人之处。有时翻一段文字出来,一个人慢慢通读下来,细细咀嚼,其意境之美,总觉言语难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