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读歌德《浮士德》有感5篇正文

《读歌德《浮士德》有感5篇》

时间: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

读歌德《浮士德》有感 1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诗剧。它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却敢作敢为、豪迈悲壮。

故事是这样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仛打赌。由靡非斯仛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下自我的高尚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仙界,先后经历了对男女之爱、宫廷中权势财富,以及对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能获得心灵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高龄而又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想当时歌德所在的。社会也是这样的吧,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积极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建,腐朽与罪恶,但是我们能够从这本书里,这个小小的社会里感受到。

人们都说地狱是最肮脏的,歌德却说人类的社会比地狱还要肮脏,腐朽。完全能够说人间就是一个炼狱,一个充满罪恶的地域

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心的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天堂地狱之在你一念之间。中国有句老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炼狱象征苦难,象征忏悔。天堂象征救赎这是基督教永恒的主题。炼狱中的忏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恶念,天堂地狱。

看到天堂的光辉,美梦将会成真!地狱恶鬼又再哀嚎,听得我心碎心惊,拖住我的脚想让我沉沦,而我却渴望自由的翱翔,向往天堂的晨光。

最后浮士德在为人类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斗争中,感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后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无疑是积极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质。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幻想。:我要勇立时代的潮头,我要纵身跳上时代的巨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读歌德《浮士德》有感 2

别林斯基曾说:“好书是最珍贵的珍宝。”前几日,我有幸得到一本好书——《浮士德》。

《浮士德》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上帝与魔鬼打赌,由魔鬼自已去引诱一位高尚的人——浮士德,将他变成随落的人,看他是否会放弃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习。浮士德被子恢复了青春,遨游人间和神界,他先后经历了许多是是非非,有了金钱、权利、荣誉等等的事物后,仍不满足。最后,他围海造田,为人民做贡献这一伟大事迹感动了天地。他为人们的幸福着想,因而使上帝赢得了赌局。

我合上书,思绪万千。我想:浮士德虽然有权有势有金钱,但他十分伟大,视权势如粪土。只有为人类做贡献,为人民谋利,谋幸福,才让浮士德感到踏实、满足,真不愧是一代圣人!

这样的人让我又想到了加一好人——中国的雷锋!雷锋一生都献身于人民。人民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记得有一次,雷锋在火车站发现了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她要去吉林,火车票与钱全丢了,这下她可为难了,站在街头哭泣。雷锋就用自己的津贴给娘儿俩买了去吉林的火车票,不留姓名,不求回报,与她们告别了。这个雷锋就像是本文的主人公浮士德!

我觉得《浮士德》一文就是教我们去做一个有用的人,能为大从服务的人,只有那样,人生才不会虚度,人活得才有意思,才有价值勤,才更精彩!

回过头来说,《浮士德》是歌德这大文豪的一部诗剧。它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朵奇葩!它引导人走上正确的道路——为人民服务,为人类做贡献!

我相信,《浮士德》这千古不朽的诗剧将永远受人欢迎!

读歌德《浮士德》有感 3

拿起又放下,疑惑不解却又欲罢不能,就在这反反复复、断断续续之间,终于读完了歌德的长篇诗作《浮士德》。掩卷长思,不由感叹:主人公浮士德那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不懈追求伟大崇高却又难舍现实享受的心路历程,和我读这本书的历程,不也如出一辙吗?

作为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可以说凝聚了歌德的思想精髓和心血才华。1769年,歌德就开始了《浮士德》的构思与创作,但直至1832年,也就是歌德去世前一年才完成全部文稿,前后共64年。诗作中的浮士德,是生活在15世纪的德国一个真实人物,他博学多才,民间传说中甚至有了他是因为得到魔鬼帮助的说法。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正是借助这个古老的传说,让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托达成了一个交易,那就是,梅菲斯托将帮助精神困惑的浮士德,让他在生前享受人世间的一切,但在死后,必须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困厄中的浮士德,答应了梅菲斯托的要求。在经历和面临知识场、情场、权力场、艺术场的美好体验与冲突失败后,他终于认识到:人只有超越自我,创造宏伟事业,拥抱崇高和神圣,才能活出生命的真正价值。这恰如浮士德所说:“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干大事的余地,我要做出惊人的成绩。”“我愿看到这样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结邻。”“请飞升到更高的境地,你们暗暗地在那里成长,按照永远纯洁的方式,天主会赐给你们力量,这是在自由的大气里所具备的精灵的养分,这是永恒的爱的启示,通往至高的天福之境”。

浮士德的一生,实际上是在追求崇高神圣与难以割舍的现实享受中纠结、彷徨、反思、争斗的一生。这正如他的自我解剖说:“有两种精神寓于我的心胸,一个执着尘世,沉溺于爱欲之中;一个则要超离凡尘,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飞升。”这种纠结与争斗,在我看来,实际上就是源自人性中的困厄。

人性是什么?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不了解这个本质,人就可能跑偏方向。就连魔鬼的化身梅菲斯托也说:“等学会简化一切事物,学会了分类恰到好处,那时你就会应付自如。”然而遗憾的是,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我们要么难以认识,要么认识了难以践行,以至于我们时时安于现状却心有不甘,追求崇高却又难脱世俗。这恰如歌德在《塔索》中坦言:没有人认识他内心深处,因为他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时而把自己看得太渺小,可遗憾的却是经常看得太伟大。说到底,一个人要深刻认识并把控住自己的本性是很难的。

那么,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任性、懒惰、嫉妒三大原恶与真、善、美三大原善并存,就是普罗提诺所说的一半魔鬼一半天使。所谓原恶原善,就是与生俱来的、潜伏在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它不会消失,但会随着外在和内在环境的变化而增强或消弱。浮士德的人生悲喜剧,实际是就是一部基于人性原恶与原善的斗争史,是肉体与精神的冲突史。而人生的痛苦,也源自于这两者之间无法达到完美的平衡的痛苦。

任性、懒惰和嫉妒,源于人的自私自利。这是人作为动物性存在的本性使然。浮士德获得梅菲斯托的法力帮助后,拥有了强大的任性能力,在大街上一开始见到美少女葛瑞琛,就对梅菲斯托说:“你给我把那小姑娘弄来”“如果我今夜不能搂抱她,我们在午夜就分道扬镳”,任性之举让梅菲斯托都看不下去,说“简直是花花公子的口气,见鲜花就渴望归于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贪图眼前享受,浮士德不惜与宫廷同流合污,不是用勤奋劳动而是要求梅菲斯托,采取盗取地下宝藏、或点石成金的魔幻之术,满足统治阶层无穷尽的享受。至若嫉妒,更是伴随着浮士德一生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他说:“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丝丝作响的灼煤”。因为嫉妒,引发了浮士德与葛瑞琛亲哥瓦伦特的决斗,而后者的死亡又直接导致了葛瑞琛的悲惨命运,成为了浮士德永恒的痛。

如果仅说这些,好像浮士德真是个十恶不赦之徒。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每一次受梅菲斯托引诱,作出不良行为之后,浮士德总是心感不安,陷于反思与自责之中,而正是这种反思与自责,让他把人生的航向校正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上,以至在死亡之时终于得到了救赎,升入了天堂。

其实,我们人人都是一个浮士德。人性善恶的两面性告诉我们,我们既不要把自己看得多么崇高,也不要把别人看得多么阴暗。人时刻处在变化之中,所要做的或者能够做的,就是努力发掘、培育那些能够让恶性受到遏制、而善性得到发扬的因素。追求人生的真理,完成自我的救赎确实很难,这就是为什么贯穿《浮士德》全剧的是五大悲剧,而� 但人的生命的意义却正寓于这不断的追求之中,这就像启蒙时期德国的剧作家莱辛所说:人的可贵不在于拥有真理,而在于追求真理。

传说中的浮士德已经远去,人性的困厄却永不释怀。实现自我救赎的途径,说起来很难,其实简单讲来就一句话:把握当下。用歌德也是浮士德那亘古长新的经典名言,也就是他们对自己一生所作的总结就是:

愚人才目光向彼岸闪烁,想像着有同类住在天国;

有为者岿然看定四周,这世界对他几曾沉默!

他何须到永恒中漫步,认识到了就径直抓住。

他只踏住这一世光阴,任魔怪现形,我行我素。

前进中会有苦乐悲欢,他任何时候也不满足。

这是不是就是人生应有的态度呢?

读歌德《浮士德》有感 4

寒假里,我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著名诗剧《浮士德》。 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诗剧的主要内容是:上帝与魔鬼梅菲斯特的打赌:梅菲斯特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崇高的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 魔鬼帮助浮士德重获青春,漫游人间与神界,体验对爱情、宫廷权力与财富的'追求与享受,以及古希腊艺术之美,但这些都无法满足浮士德的内心。 最终,在填海造地的事业中,主人公浮士德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说出了决定游戏胜负的一句话,然后倒地而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故事的结局:浮士德没有成为魔鬼梅菲斯特的阶下囚,而是升入了天堂。 因为虽然他说出了决定比赛胜负的那句话——“太美了!请停下来”,但最终的围海填海,却属于上帝当初规定的“带领人们走向幸福”的标准。 开始。 他享受爱情、财富、权力,但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却没有真正满足自己的灵魂。 只有在围海填海这项既征服自然又为大众谋福利的公益事业中,百岁双目失明的浮士德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此时的他,死了,心满意足地死了。

由此,我想: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只是漫无目的、空虚地度过直至死亡,灵魂不会得到真正的充实和满足。 只有在活着的时候奉献自己的力量,多做一些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情,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

读歌德《浮士德》有感 5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他穷其一生所完成的巨作。1768年开始创作,于1832年完成。浮士德是有原型人物的,十六世纪人们都在传有个人博学多才,传说他获得了恶魔的帮助,他于恶魔做了交易。

《浮士德》这本书构思宏伟,结构庞大,复杂的内容和多变的风格让人很难读懂他。这本书是以诗剧的形式写的,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可他确对生活充满了迷茫和不满,久而久之这种迷茫转变成了苦恼,他想到了用自杀来结束这一切。他的方案失败后,魔鬼和上帝打了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在魔鬼的诱惑下签下了契约。浮士德生前的一切要求魔鬼都会容许,与之相对的是在浮士德死后他的灵魂将会被魔鬼收走!

获得魔鬼帮助的浮士德返老还童,来到了一个“酒吧”,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并扬言:“如果我今夜不能搂抱她,我们在午夜就分道扬镳。”连魔鬼都看不下去向他说到“你开口象登徒子之流”。最后连玛甘蕾都无法满足浮士德的要求,他又有了新的目标。

随着与玛甘蕾的爱情生活以悲剧结束,浮士德逃离现实,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为目的的古典美,回归希腊。

《浮士德》这本书有很多的细节,比方魔鬼和小倌的饮酒作乐隐喻了人类自身的现世享受。又通过玛甘蕾肯定了爱情的无私与纯洁。最后浮士德幡然醒悟天使用爱火把魔鬼打败,上天将浮士德解救,最终结束全篇。

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的《浮士德》,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比照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歌德赋予了这本书极高的艺术境界。

最后引用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它的评论来结尾“《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是它的时代的史诗”。我刚读完《浮士德》这本书,听到这个书名,你也许很惊讶吧因为这是一本西方版的书,好多同学都说看不懂。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只是用自我的思想、自我的眼光来看这本书的资料,分辨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