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孔子观后感【优秀7篇】正文

《孔子观后感【优秀7篇】》

时间: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孔子观后感【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的观后感 篇1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即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但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即使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见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许多的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因此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见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孔子的观后感 篇2

东周末年,屹立数百年的周朝王室已经朝不保夕,各个诸侯国均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这是中国历史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的与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他数度被乱军围困而绝粮,也曾被卷入阴谋的漩涡,其意被世人误解,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电影《孔子》开篇,是从孔子中年为官开始讲起的。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都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足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执政,独霸朝纲,也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三桓”是鲁国大夫季孙氏孟损失叔孙氏三家的合称,而季孙氏又是三桓的首脑,而孔子因阻止季桓子家奴免受陪葬,后又在朝堂上提出废除人殉的请求与之结怨,双方矛盾显现。

孔子治鲁小有成就,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齐国试图借助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君。孔子随鲁定公前往。会晤中,齐国发难,出动队,对鲁定公进行要挟,而鲁国方面,按孔子设计的第二套方案出动一百两牛车在后方扬起阵阵尘土,迷惑齐国,使之以为山谷中藏有千军万马,进而逼退了齐军。孔子与齐景公和齐国大夫斗智斗勇,最终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了被齐国侵占三十年的汶上三城,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外交才能,孔子也因此出任代国相。

为了削弱季孙、孟孙、叔孙三家的势力,孔子提出了堕三桓的举措,因此与三家产生深重矛盾,堕三桓的举措也因种种阴谋阻挠而半途而废,并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鲁定公与季桓子开始迷恋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季桓子更是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领颜回、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深受卫灵公宠爱的夫人南子。南子听说过孔子的贤名,请求卫灵公对其予以重任,但卫灵公却认为孔子只是一个满口道德的读书人,并未予以重任。后又应夫人南子的请求,要孔子见见南子。孔子推脱不掉,只好前去见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并在交谈中展示了自己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但南子的一句“世人也许很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为之动容。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说和人品。南子在戏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是神来之笔,她的言语也提高了孔子的历史形象。别南子之后孔子对弟子说,卫国将乱,不宜久住,便离开了卫国。后南子死于卫国战乱。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接孔子。陈、蔡两国大夫怕孔子到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平道。孔子所带粮食吃完,绝粮多日。最后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被困依然讲诵《诗》《礼》,不得不让人佩服之至。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他的一些弟子被召回鲁国做官。其弟子冉求在齐鲁大战中,率军取得大胜后,季康子问他军旅的本领是学来的还是天生就会的,冉求回答说:“学之于孔子”,随后季康子就决心请回孔子,而此时孔子已经68岁了。老了的孔子,思想更加稳重,回国后不再涉足政治,专心于著书,教学。

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不适应社会大变革的,但却终促成了万世师表,创造与支撑了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辉煌。正如孔子开篇回忆所说“我老了,很久没有见到周公了,礼乐仁和的。理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自汉代起,儒学一度成为显学,孔子的思想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基矗即使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不朽,孔子学院孔子文化节更是层出不穷。孔子“仁”的思想也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孔子的观后感 篇3

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儒家思想,为世界举世瞩目。这次我看了一部《孔子》电影,讲述的即是孔子围着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的艰辛故事。

在春秋战乱的年代,各国群雄争立,唯有领土利益最强,虽口称为周天子打赢天下,却已经开始了纷纷扬扬的战争。鲁国——孔子的母国,孔子在这儿开始了他的儒家宣传。孔子崇尚周朝礼乐,一心想借着道德礼仪来影响鲁国的子民,重振鲁国雄风。但仔细想想,便知道,在战乱纷飞的年代,君主为争地盘而谋生,丝毫不顾及国内的民生和道德。因此凭借这点,是绝对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绝对礼仪制度。

然而孔子说服了鲁王,从而得以继续推行自己的仁礼政策与平民政策。我在电影中的孔子表情中看出,此时孔子丝毫未察觉出鲁王和群臣的眼光异样,和他们不坚信的心情。然而,孔子还未站好脚步,便又将鲁国内三桓的势力削减,大幅度削减三桓城墙高度。如此一来,一定得罪了三桓高官贵族,然而三桓中有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似听从孔子的布置,实则容忍或者说是卧薪尝胆。从这点看出,孔子并不能学会贯通,而只是一味的追求目的,忽视了与周边三桓的人际关系友好,进一步的导致和加深了三桓与王君和孔子的决裂。

孔子在平定了三桓部分叛乱后,立马开始大幅度的削三桓的城墙活动,在电影中,季氏看见自己的城墙被削后,心情一定是十分激动和恼火,然而他却抓起一撮沙,接着闭上眼,松开手,让土随风飘扬。从这里我看出季孙斯的容忍已经无法承受,却将仇恨化为沙子一般,随风飘扬,这跟其仇视孔子的心情有密切的联系。电影中又给了一个小插曲,季孙斯走进拆城墙军营,却听到的到处是尽早拆完城墙的愿望,我看见季孙斯的脸色有些苍白。

电影中的片段拍摄十分精巧:季孙斯脸色一使,托付手下人,黯然下了一计,以鲁王的名义托人给了孔子一块碎玉,口中碎念:“孔子只要见了此物,便知道该怎么做。”正是电影的细节拍摄,影响了我对季孙斯的很大一部分看法。从中我能够看出季孙斯的意思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如此残忍的手段,逼迫着孔子离开了鲁国。我觉得孔子之因此落的如此下场,正是因为将毕生重振鲁国仁德、礼乐的希望置于鲁王身上。却换来的是王室贵族的排斥和打击。从这里我觉得,孔子正是因为过于强烈的、急功近利的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鲁国,从而让自己踏上舟车劳顿、奔走列国的旅途。

孔子来到了卫国,然后先后拜访了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欲将自己的仁德理想托付于一国一君,以达到施政目的。然而事实并不尽如人意,发挥施政理想的希望一一破碎了。最后鲁国接回了孔子,便再也不过问政事,只是专心讲学。

这部电影让我看见了一位为自己的仁德施政理想奋斗的孔子,也看见了暗施毒计、心狠手辣的季孙斯、也领略了春秋的战乱纷飞。加上电影的特效剪辑,更是如虎添翼。《孔子》将孔子刻画的淋漓尽致,扮演孔子的演员其心情和人物神态,十分符合。虽然孔子并不是一位很好的政治家,但是作为思想家影响中国两千年,作出了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这部电影将剧情和拍摄手段融为一体,比较精彩。我很喜欢。

孔子的观后感 篇4

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能够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

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的人,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还要好得多。

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但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

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但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

《孔子》观后感 篇5

在2013年度国家艺术院团展演中,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的大型舞剧《孔子》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全局浓缩精炼,剧终意犹未尽!这次首演原创舞剧《孔子》,可谓“探索具有民族风格的舞剧创作之路”又一精心尝试和挑战。

舞剧《孔子》以孔子的生平事件为线索,运用舞剧艺术形式的独特表演手段和肢体语言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质,来演绎历史人物中的经典故事情节,来进行完整的人物塑造。孔子扮演者胡阳是刚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年轻演员,在2012年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得成年组表演一等奖。剧中,胡阳以纯熟的舞技,飘逸流畅的表演很好地表现了孔子的魅力、智慧、思想和生命力,“以情代技,技在情中”,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个性,且充分体现了演员圆熟的技术技巧,深厚的艺术表现力,达到情与技的完美统一。他仅有二十几岁的年龄,塑造舞剧中孔子厚重跌宕的一生,竟然能入木三分,让人赞叹。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文化的主流。虽然其间也经历了多次的冷落、质疑、否定和批判,但一阵波澜过后,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及行为准则上的重要地位。当前,儒家文化正在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经历一场复兴;在学界,拯救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渐成共识。此次,中国歌剧舞剧院以舞剧的形式向全球介绍孔子以及儒家文化,是从纪念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倡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舞剧《孔子》的编剧、导演孔德辛,是第77代孔子后人。她以自己的文学观艺术观来打造孔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先、以忠孝为大、以智信为怀、以情义为天”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形象。《孔子》的舞台大气沉稳,运用了现代的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视觉展示,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演员阵容强大,灯光、舞美干净大气,造型服装色彩独特,音乐旋律优美细腻,段落起伏分明悠长,多种艺术形式的交错,营造了《孔子》的整体艺术氛围,给整个舞台增资姿添彩。舞剧《孔子》在编排上出色地演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当代艺术的创新又不失传统艺术之美,顺应时代之需又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美学之精华,民族化和当代化结合得恰到好处。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儒家文化“反求诸己”的修身之法,可以极大地安抚人的“心智”;而转型社会的道德缺失与重建需求,也为儒家文化复兴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儒家文化对秩序、和谐、均衡的重视,更为富裕起来的人们提供了哲学、道德和人生价值的引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认为:“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独到的思考,这种继承是没有生命力的。”如今,在注重迎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创作者要提高关注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探讨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不断丰富舞蹈创作的文化内涵,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品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

《孔子》观后感 篇6

电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现在来写观后感,纯属个人意见,不知道该对谁说:

第一、形象和场景刻画:

关于周润发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认周润发演技比较好来的,这部电影刻画的孔子,一直微笑着,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觉,温润有余而宽厚不足。而历史上那个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还不错。

对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门道,我想的就是两点:一本片中齐鲁卫等各国的都城、村落明显不同,反映出了经济实力和民风民俗的差异,比那种看不出发生在那个城市的现代剧好很多。二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周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春秋时代似乎最北边的小国燕也是在现在北京这个位置,也就是说,他周游列国应该都在黄河附近或者以南,为啥后半段那个雪花飘飘的,象东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们的、国君们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没见过把一大堆蓝色珊瑚珠纷纷扬扬挂一脑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还从一排蓝色珠帘中走出来。

第二、电影与历史和着作的契合:

因为这个阶段在读论语,所以还是有些感想的。

开篇处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鲁国国君说的那些话,差不多都是论语或者相关原文,不过改换了环境,比如该和冉有说的,对鲁国国君说了,这个也算是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著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还有孔子的妻子儿女,其实这里要说导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龄形态气质都符合的演员估计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关于颜回之死,我印象中论语中没有颜回是怎么死的的论述,只是说颜渊死,子哭之恸。回来百度一下,也是没有史料记载,导演安排他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简被冻死,于情还是不错的,但是细一想,还是发现了bug:论语中有一段,颜渊死了师兄弟们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车给颜渊改成棺椁,孔子回答,孔鲤(孔子的儿子,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影片字幕是锂字,而书上一向都是鲤鱼的鲤。)死的时候,有棺而无椁,按亲疏远近我应该给儿子而不应该给弟子,而我谁都不给的原因是,我和公卿们共同出行的时候,按礼数我的车不能比他们差,我只有一个车了,要保留。按这段的意思,颜渊死应该在回鲁国以后。(因为流亡的时候,孔鲤生死孔子是不知道的,而且流亡当中也不会有公卿并列。)

孔子的观后感 篇7

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见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能寄托给能够采纳它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因此当我们看见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见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

电影的结尾我们看见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因此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槃,让它拥有了能够撼动世界的力量。因此,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