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一家人一家亲》观后感最新7篇正文

《《一家人一家亲》观后感最新7篇》

时间:

正是有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才能促使大家一起共筑中国梦。我们都深知实现这一梦想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大家的努力。那么,民族一家亲心得体会怎么写?

家人一家亲观后感 篇1

10月12日22:30,吐格曼博依村“访惠聚”工作队组织全体工作队员认真地观看了新疆卫视1套《美丽梦想》栏目播出的《一家人 一家亲》专题片。

大家结合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的工作要求,观看专题片后深入开展了全员座谈讨论,大家认为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专题片,没有夸张手法,没有超越生活,人物有血有肉,一个个结亲故事感人至深。

《一家人一家亲》观后感最新7篇

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可以说是把积累多年的推进民族团结的经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回归到求真务实的结对认亲工作中。我们知道,认亲,是情感上的交融和关联,是对社会关系中稳固而强劲的文化脉络的确认,这也促进了社会陌生人向亲人的文化复归,将各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的关系深深植根在新疆大地之上。

专题片中自治区卫生计生委疾控中心结亲干部崔燕和她亲戚的感人事迹,超越民族的精神感动了工作队员,大家纷纷表示正是这种超越民族的精神凸显了我们伟大的新疆精神。

工作队副队长李鹏说:对每一个新疆人来说,民族团结从个人做起,不是高不可及,也不是遥远的事,它就在我们身边,是每天可以去做、去实现的事情。民族团结就像空气、阳光,要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其实每一个人的言行,都会形成蝴蝶效应,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最终良好的结果也会反作用到自己身上。结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自己的爱。多一点付出,就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满足,也会让爱得到升华。因为,爱加上爱是更多的爱。这

工作队员江波说:结亲行动,只是良好的开端。如果只是在一起吃吃饭,搞些活动,送点米面油生活必需品或者慰问金,然后一走了之,是很难取得长期实效的。一家人的稳定与和睦,靠什么来维系?除了天然的血脉之外,心靠在一起是最为重要的因素。而成为亲戚的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也同样如此,只有做到相互交心、贴心,才能真正心意相通、心心相连,才能开诚相见、互相理解、共同进步与发展。做到了交心结心,就会宽容和理解,就会有耐心和细心,就会一起去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

工作队员依里夏提·库得来提说:结对认亲重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上。百姓脱贫致富、生活更加幸福,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工作队员马晓军说:回顾新疆的发展历程,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好了,什么时候社会更稳定,经济更健康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更改善。社会安定了,发展也就有了良好的环境,各族群众就能安居乐业了。”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这句维吾尔族谚语道出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意义所在。作为“访惠聚”队员我们一定要以I十2十5总体要求,以现代文化作为工作统领,要学习、弘扬各民族的优良传统,切实担当责任,付出更多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好脱贫攻坚和群众工作,为群众谋福,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美好、幸福的大美新疆。

《一家人 一家亲》观后感 篇2

近日,公司机关*支部**各部门员工观看了新疆卫视关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专题纪录片《一家人,一家亲》,我也参加了这次观影。

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中描述了全疆各地**与自家亲戚,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的感人的事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援疆**说:“民族团结一家亲”不是一句**,而是真心实意为各族老百姓着想,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办事。片中描述的一件件民族团结的故事也让我感触颇深,看着片中各族同胞深情拥抱,各自抒发着结对亲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转变,他们在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了*与老百姓之间的桥梁,经常在一起谈心,沟通交流,互相解决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思想困扰,不禁让我想起公司最近开展的中秋节民族团结一家亲座谈会活动,让公司一对对结亲亲戚体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中秋节,活动中汉族亲戚为自家亲戚介绍了与中秋节有关的传统习俗,并真诚地分享自己以往的中秋节趣事,聊一聊贴心话,用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正如影片中所讲的':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最近的距离也是心与心的距离。自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以来,我发现公司里的问候多了、关心多了、笑容也多了!我想这就是这项活动的深远意义,其成效充分体现在围绕总目标、实现总目标、服务总目标上,体现在促进各民族大团结,进一步凝聚人心上!

从记录片的开始到结束,感人的时刻从未停止过,这些发生在全疆各个地州的真人真事,鼓励我们每一个人付出自己的爱。多一点付出,就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满足,也会让爱得到升华,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团结的好卫士!

桥下一家人读后感_读后感 篇3

《桥下一家人》读后感450字_400字读后感

我看过一本外国小说,它的名字叫《桥下一家人》,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他写的这本书得过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

《桥下一家人》是一本非常优美、感动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在巴黎生活的老流浪汉阿曼德,总是靠乞讨要来的一些钱生活。横跨塞纳河的大桥下便是阿曼德的栖身之所。有一次当他回去时,发现有三个小孩子和一只狗把地盘给占了。他很生气,想把他们赶走,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孩子们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爷爷。后来,他知道孩子们最渴望、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家,阿曼德决心振作起来,找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孩子们的妈妈一起支撑起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家。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愿望,如果是乞丐也要像阿曼德那样振作起来,找一份新工作,不要再乞讨,找回自我。

我的生活中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有一次我和妈妈在逛街,在转角处看见一个上了年纪的乞丐。他坐在地上,头发乱蓬蓬的,黑中带点白,他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和非常短的裤子,鞋子是能看到脚趾头的那种。只要一有人经过,他就向路过的人要钱,人们很少会给他钱。忽然一个叔叔走了过去,从口袋里拿出一圆钱,“咚”的一声扔进那个破碗里,扭头走开了。那个乞丐听见有声音,条件反射一样念念有词“谢谢,谢谢,给我点钱吧!”也不知他有没有看清楚人就乱叫。我心想:叔叔已经给他钱了,他还问叔叔要,难道他就这样乞讨下去了吗?他有手有脚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去找一份工作啊。

就算是乞丐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前途,实现自己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应该像阿曼德一样不气馁,用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生活。

《桥下一家人》读后感400字_400字读后感

家,一个充满爱和力量的字眼,这个字可以让我们从心里去改变自己。而《桥下一家人》的主人公阿曼德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流浪汉,一个“讨厌小孩”是因为害怕被小孩“偷走”他那颗善良的心的人。他却为了三个小孩改变了自己邋里邋遢、不顾别人的行为,变成了一个有责任、爱小孩的人。你觉得不可思议对吗?可事实就是这样!

这也许就是家的力量。家是爱的源泉,是包容的开始。一个人只有真正拥有了家才会有爱,懂得包容。这是一位贫穷的老人与贫穷的一家人发生的故事,当然,这一家人没有父亲。

住在寒冷的桥洞下,冰冷的风却总也吹不散桥洞下的温暖。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心灵的教诲。这本书更像是我心灵的鸡汤,温暖我的心。在这个社会,他们和这个阿曼德一点血亲都没有,算不上是一家人。但阿曼德的真心和爱让孩子们死死认定了这个爷爷,而阿曼德也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感觉!

在这个社会,有太多的规矩,只有有血缘才是一家人。我知道他们肯定没有读过这本书,品过这碗鸡汤。这个故事中,他没有那么多原则呀、规矩呀。只有一样那就是——爱!这本书里,爱战胜一切,爱创造奇迹,爱让这一家人度过一个又一个危难,迎来新的曙光!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更确定的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但读完这本书我更坚信的是:有爱的地方就是家!家,是人们放松的港湾,要是连放松的港湾都变得循规蹈矩,那这个社会还有没有真正的爱呢?这本书的名字起得好“桥下一家人”。是呀,桥底下也可以是家,也可以有家!这本书说了那么多,但只有一个主题——即使贫穷、苦难,相信诗意、幸福也会与你同在。但在困难的时候你绝望了,好像眼前有一层怎么也穿不过的雾对吗?想要穿过它就需要家的爱,家的爱在这个时候就像是路灯,照亮这条路,助你渡过难关!相信我吧,家并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可以组成,只要有爱就是家!爱能战胜一切,迎来新生!

《一家人 一家亲》观后感 篇4

按照乡*委**安排部署,苏鲁克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村五支力量共计43人,20xx年10月12日22:00时集体收看《一家人 一家亲》专题片。观看结束后,围绕如何更加扎实地贯彻落实**区*委决策部署,开展好“民族团结一家亲”各项活动进行踊跃发言。

驻村**沙迪尔江·艾尔肯第一个发言,他说:“看了专题片之后,才发现自已在结亲活动中有许多不足和差距,特别是看到**区*厅**3天时间就为亲戚修好了厨房,让我很自责,我在为亲戚做好事、办实事上总以时间紧、人手少等理由一拖再拖,很多事情光有想法却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此时我的心中充满了力量,我想我明天就会去一趟亲戚家,把想做但没有做的事完成了”。

从****市到村幼儿园支教的**谷雨在观看专题片时就很兴奋,发言中他激动地说:“专题片中**区*厅侦察处副处长侯胜强是我警校的教官,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在学校时就是我们的偶像,他能上电视我一点也不意外,今天看到他和亲戚的日常点滴我感觉特别亲切,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在警校的时光……作为他的学生,我一定会继续以他为榜样,发挥好自己的光和热,教好普通话,管好班级,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个个带得棒棒地!”

驻村工作队队长木辉提·对山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强调:一是要充分认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站位。二是要查找差距,抓好“惠民生”各项工作落实,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的关怀和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挖掘身边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来带动“民族团结一家亲”更加深入的开展。

桥下一家人读后感 篇5

---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

这本书中的老流浪汉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是一个软心肠的人。孩子们和这个阿曼德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算不上是一家人。但阿曼德的真心和善良让孩子们死死认定了这个爷爷,而阿曼德也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感觉!家并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可以组成,只要有爱就是家!爱能战胜一切。

阿曼德的这种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令我敬佩不已,使我慢慢喜欢上这本书。

爱是多么强大,就算再艰难再贫穷也不会吹散一家人的亲情。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家人一家亲观后感 篇6

10月12日晚上,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新疆卫视一套播出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电视专题片《一家人 一家亲》, 30多分钟的专题片中,那种超越血脉、民族类别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了我,我被片中几个主人公无私的大爱感动地热泪盈眶。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事关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祖国统一,边疆巩固,国家安全。为结亲的维吾尔族大妈家盖厨房的自治区干部侯圣强、帮结亲的维吾尔族大妈联系医院,通过手术,治好结核病的自治区干部崔燕、积极为大家做好宣讲工作,主动认了22个亲戚的阿图什市干部杨益忠、乌鲁木齐市平顶山社区书记白莉以及帮助亲戚养蟹致富的江苏援疆干部董建,他们用一桩桩小事,一件件实事,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为新疆留下了一段段民族团结的佳话,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民族团结,什么叫做血肉相连,什么叫做超越民族的亲情,什么叫做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心间。

正如专题片结束语中所说:“世界人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世界上最近的距离还是心与心的距离。一个个温暖如春的拥抱,一次次实打实的帮扶,一幅幅绽放笑脸的全家福,一回回心与心的交融,一次接亲,终身结缘,走过严冬的人们,更懂得春天的美好。”

这部专题片的展播,对促进全疆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形象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我认为我们不仅仅只是观看,更要深刻体会在专题片展现出的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共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在新疆这个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里,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从自身做起,为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一家人读后感 篇7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家人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家人读后感

读了莫泊桑的《一家人》,心中感慨颇多。想和看完《羊脂球》《项链》等作品之后一样,上网汇聚思想。可惜的是,这么好的作品竟然没有名气,不禁有些遗憾。

《一家人》讲述的是三代之家。线索是卡拉望先生的妈妈,一位吝啬多病的老太太。主角,我感觉应该是卡拉望太太。一天晚上吃饭时,卡拉望先生的女儿发现奶奶在二楼昏了过去,一家人吓坏了,赶快去找那位自称为“大夫”的舍奈先生。“经验丰富”的舍奈“大夫”当时就判定,老太太死了。卡拉望先生悲痛欲绝,卡拉望太太却不屑一顾,自己“装装样子,也得吃点东西”,心里盘算着划分老太太的遗产,因为老太太还有一个女儿。卡拉望先生悲痛过后,卡拉望太太便叫他给妹妹拍电报,之后又趁着晚上把老太太值钱的摆钟和柜子搬到了自己的屋子。

第二天人们纷纷到访,卡拉望太太又假装伤心,“哭”了好半天。大女儿玛丽·露易丝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带着一堆朋友来炫耀死人是什么样。

晚上,卡拉望家里没有蜡烛了,无情的卡拉望太太叫大女儿去奶奶的遗体旁拿蜡烛,大女儿发现老太太正在穿衣服。这下他们傻眼了。卡拉望先生的妹妹恰在此时到访。老太太一步步走下来。原来他只是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昏了过去。舍奈“大夫”也到场了,看着“死了”的老太太,先是一愣,后来又恢复了正常,“我早就知道会这样,大家等着瞧吧,她会参加我们这些人的葬礼。”老太太知道这一天来发生的全部事情,只淡淡地对卡拉望夫妇说:“把我的摆钟和柜子般回去”便和女儿布罗太太上楼上了。卡拉望太太快疯掉了,抓起布罗先生就开始骂。布罗太太下来,和卡拉望太太骂在一起。

看完这篇故事,我的心中感慨万分,有喜有忧。喜的是老太太认清了卡拉望一家的真面目。这样分析,老太太很有可能把自己的遗产全部给女儿布罗太太。这就是令我忧的事情。从最后的描写来看,布罗先生脸上露出了微笑,那么作者是在说明,布罗一家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老太太的财产,并 布罗先生的笑,大概是幸灾乐祸吧。如果我是老太太,我会把我的遗产赠给公益部门。与其给这些狼心狗肺的子女,还不如捐给素不相识的善良人。

更令我担忧的,是他们的大女儿,玛丽·露易丝。她才12岁,便和母亲一样麻木不仁,装腔作势。无可置疑,她什么都不懂,她应该被原谅。可是她那麻木的心灵,谁会拯救呢?青少年是一个社会的未来,从这位“祖国的未来”来看,就可以理解当时社会人与人的状况了。

这个故事对我们来说似乎很熟悉,不是吗?我们只要一打开法制节目,10个故事有5个都是儿女抢遗产而六亲不认的。不得不佩服莫泊桑前辈的先见之明。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也希望那些自私自立的家长们看到这个故事会有所启迪。,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