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什么时候【优秀10篇】》
这里是2015年三伏天和三九天查询表,包括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三九天的。一九、二九、三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详细列出了初伏开始时间、中伏、末伏结束时间,一九开始日期一直到九九的结束日期。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三伏天是什么时候【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伏天的习俗 篇1
在医药文化里,“三伏天”的“伏”也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三伏天作为这样一个独特的时令,形成了不少习俗活动。大体说来,不外冰、饮、食、洗、息。冰是指用冰、颁冰;饮指饮酒喝茶;食指吃东西;洗指洗濯沐浴;息指休息。
冰
先说用冰及颁冰。《周礼·天官冢宰》载藏冰之制,冬藏夏用。“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夏颁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
晋《邺中记》说,十六国君王石季龙曾于“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赐大臣。”从此这种宫俗流传不息,同时按地位高低赐冰镇食物。唐代时长安有“冰盘”、“冰瓜”等,豪富们甚至会举行“冰宴”。据《天宝遗事》记载:“杨家(杨贵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围于宴席间。”
到清朝,宫廷三伏赐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据清《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顽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清嘉录》对民间的三伏凉冰作了记载,江浙一带的农人会三伏担卖凉冰,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
饮
每逢三伏,古人以清凉饮料避暑,并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据《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在农家亦有伏日“斗酒会”。
茶是解暑的饮品。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浙南民间一直有着喝各类“伏茶”的习俗。取夏枯草、淡竹叶、荷叶等煎汤代茶饮,有解暑、止渴的功效。在一些廊桥、凉亭里、码头上、街道边,保留“免费供应伏茶”字样的小摊,亦彰显出“行善是福”的纯朴民风。
食
伏天吃面条的民俗早在三国时期已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荆楚岁时记》中解释:“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在我国古时,人们视五月为“恶月”,六月也沾有“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中也记载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除了民间,宫廷也同样有伏日赐肉的宫俗。《汉书》中的《东方朔传》就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年的三伏天,汉武帝赐肉与众人。众人到了,可奉诏主肉的官员却迟迟不到。等了好久后,东方朔就拔出剑来,自己上前割了一块肉,对大家说:“三伏天肉容易坏,大家快割了拿回去吧!”说完,自己捧着肉回家去了。主肉的官员得知后,便上奏了武帝。第二天早朝时,汉武帝问东方朔:“昨天赐肉,你为什么不等奉诏主肉的官员到来,就擅自割肉回家呢?”东方朔脱下官帽,谢罪说:“臣罪该万死。”武帝说:“那你就先说说自己的罪过吧。”东方朔拜了拜,站起来,说:“东方朔啊东方朔啊,你受赐不受诏,为何如此无礼?你拔剑去割肉,为何如此鲁莽?你只割了一小块,为何如此廉俭?你拿着肉回家献给妻儿,为何又如此仁爱?”汉武帝听了笑起来,说:“我要你批评自己,你却表扬起来了!”随后,又对他作了些赏赐,让他回家交给妻子。
洗
伏天出汗较其他时节要多,洗浴亦是情理之中。“初伏,浴于河,谓之‘洗百病’。”“六月六日,童叟浴于屈产泉,末伏乃止,谓之洗百病。”“初伏洗头去风,以杏仁炒麦子,食数粒,一年不头病、心无呕。”这里所谓的“洗百病”是上古祓禊风俗之承袭。
除了人于伏日进行洗浴外,对动物也要进行洗浴,特别是六月六日。明清时,皇宫中例于三伏日为畜养之象洗浴,届时遣官以鼓乐引导,监浴。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纠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索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时两岸各万众。”
息
人们为了战胜酷暑与疾病,遂有“闭伏”之说。《后汉书·和帝纪》说:“六月己酉,初令伏闭尽日。”俗话谓之“歇伏”,即人们呆在家里不随便出门以防晒。晋·程晓在诗中说:“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当然,朝廷官员在三伏天还可以休假。“人日、中和、二社、上巳、端午、三伏、七夕、授衣、重九、四立、春秋分及每旬假各一日。”(《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六》)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病菌瘟疫流行,高温令人中暑,所以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死也必稀。”为躲避高温,人们纷纷“避暑”、“纳凉”。正所谓“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山中、林中、池畔、泉边、树下、洞中都是很好的避暑场所。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白居易有诗《消暑》,应是“心静自然凉”的注脚。
伏天是什么意思 篇2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那么大家对三伏天真的了解了吗?下面应届毕业生小编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吧!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汉书·郊祀志注》记载:“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越来越少,气温却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立秋前后属于长夏季节,湿气主季,与脾相应。所以人体常表现为头晕脑涨、胸闷心悸、自感发热、不思饮食、汗出口渴、烦躁、倦怠乏力,甚至出现腹痛腹泻等。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易因气候炎热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中暑;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人贪食生冷、贪凉露宿,又容易出现寒邪侵袭导致的寒湿感冒、关节疼痛、急性胃肠炎或面瘫等疾病。与此同时,由于气候炎热,大量出汗,人体阳气外泄,使素体阳虚者阳气更加虚弱,所以三伏天调养十分必要。
1、“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传统习俗里的养生道理。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2、三伏养生:扶阳去火,多酸多甘。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另外,夏季暑湿对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应适当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菠萝、西瓜等;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导致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有绿豆、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食物;同时,牛奶营养全,可以温脾、补水、滋阴,也是夏季良品。
3、躲开阳光未必躲过中暑。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只要是在高温、通风不良且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呆久了,同样容易“中招”。因此,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保持通风尤为重要。
在许多人印象中,在烈日下劳作才容易中暑。其实在高温且通风效果不好的环境下,人体最容易受到暑邪侵袭;而频繁穿梭于高温环境和低温空调场所者,机体忽热忽冷调节不过来,更容易患上暑湿感冒,
大热天人们在室外行走时,皮肤上的汗腺大开,突然进入到十几二十摄氏度的空调环境中,这时体内的暑热还没来得及排完,寒气就突然袭来,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和病症。所以,不要以为只要避开阳光,就可幸免于“暑”。另外,过于贪恋冰冷食物会引起的肠胃不适,长期吹电风扇、洗冷水澡来降温,都易引发暑湿感冒和各种毛病。这些都是暑湿引起的健康问题,也是不同程度中暑的表现。
4、防暑祛湿:藿香正气制剂最适用。现在生活好了,曝晒中暑已经大大减少,然而吹空调,吹电风扇,吃冷饮等人工过度降温方式,导致暑、寒、湿等多种邪气伤人,出现暑热头晕、热伤风、肠胃不适等多种疾病的人却越来越多。从中医来讲,这些人群多是“内湿外热”的病理症状,所以用传统的藿香正气制剂来解暑,就再合适不过了,它是运用藿香、厚朴等具备挥发、升腾作用的药物,通过中药芳香疗法,把人体中暑后“内湿外热”的封闭病理体系打开,挥散掉体内的湿气、抵御体外的热气,这样五脏六腑的运行功能就能恢复正常,人体就可正常排汗了,中暑症状也就很快消失。
5、“夏练三伏”不宜勉强,“慢运动”更合适。俗语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意义在于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的'确,成天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躺着、坐着,一点运动量都没有,会使身体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下降。但在高温三伏天,在酷热的室外做大量高强度运动,也是不可取的,这种锻炼方法不应过度提倡,特别是老年人、孩子和长期不运动的人群。夏天本来体温就高,再加上户外锻炼增加皮肤热量,使人体脱水速度加快,特别是心血管运氧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神经系统紊乱。像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适合“夏练三伏”
建议一个“慢”字,在三伏天做些慢运动、有氧运动,在温度不是特别高时,到户外散步、打太极拳或游泳,一来不会中暑,二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但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若在高温天进行运动时感到身体不适时,则千万不要勉强,应及时就医。
6、流汗、拔火罐、刮痧等助三伏健康“排毒”。三伏天,让身体适度出汗,可以带走体内暑湿之邪,流汗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排毒,调整人的体温和体液,同时将体内废物排出,血液循环也更为通畅,可让身体轻松排去三伏暑湿。对于排毒方式,夏季排汗就是非常重要的排毒方式之一,此外还可推荐拔火罐、刮痧以及以特殊手法的针灸。三伏天适当身体流汗后要注意补充水分。出汗时人体毛孔张开,最好赶快擦干身子,避免吹风和吹空调,防止寒气侵入,引发感冒。三伏天排毒时,千万不要过分贪凉,更不要过度待在空调房内或过量吃冷饮,盲目贪凉不利于身体排毒。健康排毒应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坚持运动,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愉悦心情。
排毒也要因人而异,是否适合排毒还要看个人的体质,三伏天排毒尤其适合那些具有明显湿热症状的人,主要表现为有严重的痤疮、舌苔厚腻等。有些特殊人群不宜受到过大刺激,如:老人、孩子等体质较弱的人。
什么是三伏天 篇3
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合称。
每年初伏、末伏各占10天,而中伏则为10天或20天不等。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每年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结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结束,就是40天(中伏20 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伏天养生 篇4
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素有“夏补三伏”之说,民间也有“夏令进补,冬天打虎”的谚语。饮食进补是夏季养生的重要一环。
三伏天,人体出汗多, 应常吃一些利湿消暑、养阴益气的食品,如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等。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迟钝,如果过食肥甘滋腻之品,则致损伤胃脾,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应多食荷叶、山药、薏米等健脾利湿的食物。此外,苦瓜、苋菜、丝瓜、西红柿等性寒凉,有清暑降火功效,宜适量进食。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祛火。西洋参性凉味甘,具有补气养阴、清火除烦、养胃生津的功效。石斛定神定志、滋阴清热,平时可以煮水代茶饮。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贪食生冷,更要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发生肠胃疾病。
总之,三伏天的饮食应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的调养为主。
起居养生
盛夏要避免大汗淋漓后突然进入温度低的空调房间,谨防得“空调病”。
这个时节防治“暑湿感冒”也很重要。比如出现类似头疼、发热、四肢无力、舌苔厚重、没有胃口、腹泻,冷热交纵等,可选用藿香正气水来解暑祛邪。
运动养生
三伏天,我们应停止一切剧烈活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尤其是老年人。不宜贪凉久居空调室内,要常走出家门,做适当的运动。比如练太极拳、游泳等,都能使机体在盛夏维持健康状态。“动而中和”是运动养身的原则,所谓“中和”就是要适中,要平和,过度和不足都无益于养身。言之“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疗法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制定的我国中医传统特效疗法。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皮毛开泄,此时顺时就势,摄取阳气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以鼓舞正气,驱散阴寒,调节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伏天应该注意些什么 篇5
1、饮食清淡多吃“苦”
三伏天饮食要清淡,注意卫生,避免夏季传染病。同时,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这样可以清热祛暑,健脾开胃,还能增进食欲,缓解不适感。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2、不要吃太多冷饮
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此时再吃冰吃雪糕,相当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气就重的亲,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凉白开,朴素又养生。
3、不能长时间开空调
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病患者来说,夏季应该避免贪凉,不用或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在工作场合中,应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同事,以取得同事的理解,尽量不用空调或适当调高温度。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衣服。
4、外出防晒防中暑
一般来说,上午十点到下午三四点,紫外线指数最高,容易中暑,大家最好在此期间减少户外活动。要外出的话,要做好相应的防暑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防晒霜。可以多喝些淡盐水和绿豆汤,消暑又补充水分。
5、生活起居要规律
三伏天期间不要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6、随身携带防暑药品
三伏天,大家出行时应当尽量避免长时间被太阳直射,同时最好能随身携带一些十滴水、仁丹等防暑药品,也可经常饮用一些淡盐水。
三伏天的划分 篇6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时期,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
农历7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7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初伏,也叫头伏。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末伏,也叫终伏。
伏天养生 篇7
1.艾灸养生——祛湿邪固本元
三伏天艾灸
三伏灸的第一大好处:解暑, 祛湿,祛寒,降火。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元阳之气。
三伏灸的第二大好处:无论天气多么炎热,身心却是舒畅无比。这就是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冬不怕冷,火力充 足,精力旺盛。
三伏灸的第三大好处:祛病愈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
三伏灸的第四大好处:延年益寿。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说:抚阳保命 延寿之法,艾灼第一。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人的'元气(阳气),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三伏天扶正祛邪调整亚健康首选艾境臻远红外线五行悬磁艾灸,冬病夏治正当时!党中央号召全民做艾灸,全家一起灸!灸起来!灸起来!
2.热水泡脚——祛湿邪
很多人在进入伏天后,会感到四肢乏力、全身发困、浑身酸困、汗出过多而黏腻不爽,有时候吃东西也感觉没有胃口,吃下去难以消化,整天肚子胀胀的。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推拿科副主任医师张世卿表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湿邪,而对付湿邪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用热水泡脚。
进入伏天后,大部分人就会把热水泡脚这个好习惯给忽略了。其实天气越热,湿邪越重,热水泡脚就显得更有必要。伏天阳气最盛,热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对于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就可以。出现四肢乏力、发困、食欲减退的人,可以在热水中加上威灵仙(祛湿)20克、苍术(通经)15克、白术(健脾)15克,效果会更好。
三伏灸可以调理的疾病与问题:
妇科问题: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子宫肌瘤、不孕不育、小叶增、产后腰痛等;
骨关节问题:肩周炎、颈椎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滑膜炎等;
胃肠问题:胃寒、胃痛、胃炎、肠炎腹泻、结肠炎、腹部凉怕冷等;
呼吸系统问题:咽炎、气管炎、哮喘、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
体质弱问题:面色晦暗、体弱怕冷、失眠多梦、体质弱挑食、经常感冒等。
选择做敏睿国际艾境臻五行悬磁艾灸疗为你身体祛除寒湿、排出毒素、补益元气,效果杆杆滴!
伏天是指什么天气 篇8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2021三伏天什么时候开始 篇9
初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7月3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31日-2021年8月9日,共1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 篇10
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初伏固定为10天, 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
中伏: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的。一伏。
也指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时间。
也作终伏、三伏。
总的来说“三伏天”其实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的气候特征
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这是因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