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选7篇)正文

《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选7篇)》

时间:

考研政治: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篇1

考研政治: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重大论断,表明我们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既是我们改革30多年经验的高度凝练,也释放了深化政治改革的明确信号,回答了18大以来人们关心的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改革领域如何推进的重大问题,对于实现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保障中国稳定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不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和人亡政息;同时也是我们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1、只有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不会导致动荡、分裂和人亡政息

中国不能乱,乱了就什么也无从谈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所形成的共识,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基本政治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执政的东欧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整个社会和政局出现动荡、分裂和人亡政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教训极其深刻。当时,这场世界级政治冲击波也波及到了我们,能否顶住这场冲击波,中国的发展是否也会出现如东欧和苏联共产党这样改弦易帜的局面,为世人瞩目。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正是在东欧和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遇到重大挫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的一条政治发展道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是适合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它保证了在遇到**和挫折时,我们能够顶住压力和挑战,保持政局和社会稳定。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命根子,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必须坚持,不能动摇。

2、只有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梦想不是空想,要实现梦想,必须有通往梦想的道路。已经走过的路成为昨天,所经历的挫折和艰险已经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经验。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的路不会平坦,必然要经历新的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今天的世界,风云激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正在被一股国际极右翼势力的公然践踏,如何应对来自这股遏制中国崛起的国际势力,是我们通往梦想道路上必须越过一道坎,如何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今天的中国,国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固化的藩篱没有完全破除,腐败的顽疾威胁到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财富分布呈现出失衡状态,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各种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都是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严重障碍。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破除这些矛盾,是摆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改革没有回头路,如何深化改革,改革要改什么,路该怎么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都告诉我们,老路走不通,也不可能走,邪路不能走,走了就天下大乱,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所有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条件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只有坚持这套制度,才能保证政治发展道路不变形,不走样。政治制度是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政治道路是政治制度的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

1、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是保证中国政治发展沿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基础

我们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样一套政治制度,内涵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权力运行方式和治理模式,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一个完整的权力运行系统。它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中国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懈奋斗所形成的政治制度成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从新中国成立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历史实践证明,尽管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依靠这套政治制度,我们保持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这是一套保证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好制度。这套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坚持中完善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偏离方向。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发展规律。

制度体系就是若干有关的制度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的相互联系的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和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是我国长期政治发展进程业已证明了的,适合我国实际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了我们的政治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推进。但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有缺陷。因此,任何制度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政治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这样才具有生命力。要看到,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遏制腐败蔓延的新要求相比,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制度完善、立法程序、监督职能,代表遴选等方面切实改进,使之真正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使人民真正享有参与管理社会,监督政府的权利。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

1、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人类社会产生政治现象以来,政治大体上就分为专制政治和民主政治。专制政治宣扬“君权神授”,权力可以恣意妄为,民众在权力的压迫下处于奴役状态;民主政治则主张“人民主权”,公权受到制约和监督,民众在权利的保障中尽享自由生活。从专制政治发展到民主政治,是人们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也是我们党始终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党找到的一条跳出“兴亡”历史周期率的新路。1945年,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忧虑的历史周期率时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民主之所以能成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是因为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证。只有不断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才能保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永保生机和活力。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防止人民形式上有权而实际无权。使全体人民能够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

2、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法制是规范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法律化、秩序化体现。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3、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告诫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坚持这一原则,我们的党就有可能有失去执政地位的危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核心要素,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保持我们不走邪路歪路的决定性要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心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 一律、归于一尊。不能照搬别人,也不能故步自封。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主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优化,以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秩序,巩固政治统治的政治活动,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必须在稳定的环境中循序推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可靠保证。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

国家收入的分配

1、什么叫财政?财政收入都包括什么?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组成部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B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多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支出

(1)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主要用途:(我国财政支出有哪些项目?)

A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居于首位)B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C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E债务支出

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一是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具有科学的品格和科学的精神,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四是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融合和吸收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五是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自于人民群众,代表人民意愿,为群众服务,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六是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不断提升,不断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新的文化。

党的十七大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新要求,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通过努力,使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篇3

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引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与是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推进理论原创密切相关。只有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指导和引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反之,如果以教条主义的态度一切从本本出发,必然窒息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走入低谷。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能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打破西方学者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终结人类历史”的狂妄臆想,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进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作出贡献?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引领中国稳住阵脚向前发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发展壮大,破除了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统天下,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同中流砥柱,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最有作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光明前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源于其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创。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它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际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思想既坚持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同时又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保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创新发展。这一思想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这些重大原创,守住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命脉,同时又使这些基本原则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中以及与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又使马克思主义实现新飞跃的重大原创。

在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紧要关头,引领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突破“历史周期律”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理论,但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对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不可能提交超越时代的答卷。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从反面证明了通过原创来破解这一课题的极端重要性。破解这一课题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夺取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尤其是长期执政的政党,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革弊鼎新,更是难上加难。

在党和国家发展面临风险挑战的历史关口,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难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不信邪、敢较真的精神,直面“七个有之”等重大积弊,直击“四风”顽症,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我革命的可操作化。特别是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中国共产党又一次通过自我革命正本清源、赢得民心,向着破解“历史周期律”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自我革命,源于成功的思想革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重大创见,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发挥了伟大引领作用。这一思想展现着真挚的人民情怀,这就促使党中央在惩治数以万计的腐败分子与得罪13亿人民之间作出了清醒的抉择,坚定了刀口向内推进自我革命的决心意志;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就促使我们党与一切妄图颠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作坚决斗争,同时通过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等。这些重大原创,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推进到开展自我革命、着力突破“历史周期律”的新境界。

在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引领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大国兴衰的历史活剧,最能吸引世人的目光;如何实现国家强盛,最能引起战略家们的深思。迄今为止,一些大国在崛起之路上无所不用其极,但仍然难以规避各种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国能否避免掉进这些陷阱,同时又实现强盛和民族复兴,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又一世界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马列老祖宗”的本本上没有提及,只能依靠我们党自己去探索。今天,在国家由大向强“关键一跃”的历史节点,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每向世界舞台中央前进一步,都会遭遇巨大压力和阻力。这一切,呼唤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聚焦强国复兴,提出超越历史、超越西方的重大理论原创。

党的xx大以来,着眼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着力探索解决强国复兴面临的重大课题。比如,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上,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又如,在力避“修昔底德陷阱”这个问题上,强调: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以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科学方法论进行深谋远虑和战略考量,作出当代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战略设计,擘画强国复兴的宏伟蓝图,引领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xx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最重要的在于有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特别是这一思想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创,为强国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思想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强国复兴提供了目标引领,指明了实现路径。这些重大原创,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主义大国如何以文明方式实现强盛的战略运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本色,又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白。

在人民军队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的时代条件下,引领我军向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目标阔步迈进

如何处理强国与强军的关系,是考验各国的一项重大课题。成功破解这一难题的国家,往往能够实现强国与强军互促互进。而那些未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的国家,往往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要么忽视强军,导致军力不能支撑强国;要么过度重视强军,掉入军备竞赛的陷阱,最终拖垮整个国家。

党的xx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强军思想指引下,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重大原创,阐明了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这就把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纳入强国复兴大战略、大布局,擘画了强军事业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是运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政治与军事、强国与强军等范畴作出的清醒判断和重大决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深厚底蕴,又体现了其作为思想武器处理重大矛盾关系的真理力量。

在世界发展进入大变革大调整的新阶段,为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向文明进步方向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向何处去?人类的未来在哪里?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许多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困惑,迫切希望能看到未来世界的新愿景、新蓝图。同时,如何处理本国与世界的关系,也考验着各国政治家的眼光、胸怀和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提出一系列有利于解决全球问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正确主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拓展深化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朋友圈”。

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不仅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而且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引领。这一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同,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向往的和平、发展、繁荣的“最大公约数”;创造性地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其实质就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可靠的现实抓手和依托平台。这些重大原创,是坚持人民立场、体现博大胸怀和崇高道义、运用科学思维作出的理论创造,是新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创新成果。

思想宣传范文】二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确立了根本遵循,提出了重大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关键人。当前,要紧紧抓住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着力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确保高质量完成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学习讲话精神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高屋建瓴,既从历史维度深刻总结了党的xx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又从现实维度科学揭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九个坚持”规律,指出了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任务、目标要求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需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完成光荣的使命任务,就必须首先在学习讲话精神上狠下功夫。要认认真真读讲话、扎扎实实学讲话、勤勤恳恳悟讲话,既从整体全面把握讲话内容,又从细节深化研究重要思想,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体悟敢于担当的政治品质,科学理解和把握讲话的人民性、时代性、思想性,切实学懂弄通讲话精神,切实防止出现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的现象。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做实做细要求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等等。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必须把有关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杜绝落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守政治立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落实工作,切实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要坚决防止出现口头重视、行动忽视,表态积极、行动迟缓等问题,坚决防止落实工作打折扣、搞变通,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针对本人岗位职责,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对标讲话要求,拿出实实在在的工作规划,一步一步地狠抓细化实化工作,真正把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明确要求贯彻下来,做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带头发挥作用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宣传思想战线干部,明确指出“宣传思想战线广大干部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并从战略高度强调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能否把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打造好,关键在于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能否发挥好。当前,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正确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带头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掌握新本领、增强新能力,切实以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的优秀事迹激励人、崇高品格引领人、出色业绩鼓舞人,发挥“关键少数”团结、带领、影响“绝大多数”的正向作用,形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新格局。与此同时,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还要在社会中带好头、示好范,要带头旗帜鲜明坚持真理,带头做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带头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促进提高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带头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敢于发声、敢于亮剑。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创新工作路径上狠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实现强起来的目标,既指宣传思想工作整体强,又指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等组成部分工作强。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发展还很不平衡,宣传思想各个组成部分工作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客观存在。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是一篇大文章。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结合各自实情,立足各自优势,更加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打造贯彻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要求、遵循宣传思想工作规律、彰显宣传思想工作特点、有助提高宣传思想工作质量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路径,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务实管用、可推广、可复制的宣传思想工作一般做法、样本案例、经验启示,进一步从整体上降低宣传思想工作成本、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创新性。

【思想宣传范文】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xx大以来,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原创性、民族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兴文化”作出重要阐释。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是重大理论突破。党的十九大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极大深化,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文明内涵和价值底蕴,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和历史成果得以在文明的层次得到总结和提升,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将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尤其是在价值观念分化多元、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尖锐的时代大环境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事关道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新时代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中国实践为立足点,克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以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同时,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广泛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加生动鲜活,使马克思主义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出书本、走向人民群众。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些论述充分显示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以及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立足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融通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文化风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彰显出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内在要求。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团结奋斗的过程。凝聚最广大人民形成奋斗合力,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广泛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更加自觉地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出发,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起来,使抽象的价值原则与具体的生活实践、人格养成相结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全面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最关键的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在感情上真挚地热爱人民,文艺工作者才能扎根人民和生活,创造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伟大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真善美的文艺力量观照社会现实,鼓舞人民前进。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党。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敢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亮剑,发扬斗争精神,始终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第一线,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抵制错误思潮。加强阵地意识,抓好阵地建设和管理,全面改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要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巩固壮大互联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同时,要做好对外宣传和传播工作,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思想宣传范文】四

20xx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深刻理解“红船精神”的精神实质、政治意蕴,始终不忘“红船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我们才能更好、更稳、更快地走好新的长征路。

1.“红船精神”为不断夺取新胜利提供精神伟力

“红船精神”包含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基因,蕴含着把中国革命事业引向最后胜利的思维变革和方法创新。这一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的万千优秀儿女集体实践的精神结晶,是燎原火种的初心源头。正如所指出的:“‘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从1920xx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经历了一个艰苦卓绝的历史阶段,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xx年浴血奋战中,革命先辈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围绕着如何打破对书本、经验的崇拜和膜拜,如何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始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革命道路。“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精神之源,是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奋进明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精神伟力。

思维创新首先体现在准确把握时代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应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时代问题的解决为旨归。在上个世纪初,各种政党、各种主义粉墨登场,都由于与历史潮流不一致,只能以失败收场。而作为一个新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将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写进革命方案,更是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人民立场。毛泽东同志指出:“从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利益出发……讨论其他任何别的问题,就是这个出发点,或者叫做立场。还有什么别的出发点、别的立场没有?没有了。为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历史和事实证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牢记根本宗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映照了历史的天空。

思维创新还体现在正确指明时代问题的解决办法。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不同的是结合我国国情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过20xx年奋争,“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胜利。这是狭隘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无法想象,也无法复制的。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人在红船上通过的革命纲领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开端,是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光辉起点。这一红色传统传承至今。

创新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特别是制度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改革的接力棒,改革开放再出发,把人民放在价值追求的制高点,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实现幸福生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新的起点和新的境界。

2.“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经历的近百年航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辉煌伟大历程的精神隐喻,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之基。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蕴含着无数生动感人的故事,值得珍视、珍藏和永久流传。指出:“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呈现发展轨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卓越、独特的精神标识。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0xx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之地,也是中国革命运动演进之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等也就成为党领导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阵地和精神高地。

实际上,革命文化作为不同于传统样态的新文化形态,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伟大斗争历程,相继培育出彪炳史册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凝结着我们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丰厚滋养。

“红船精神”的价值逻辑培厚思想沃土。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充分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从数十名党员的新生政党到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大党,道路的曲折与艰辛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具有高尚政治追求的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神州大地上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宏伟史诗。

价值认同是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与实践认同的高度统一。实践证明,“红船精神”的价值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情感、精神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感召群众、引领群众、凝聚群众的精神财富和不朽坐标。无论是王尽美在临终之际简短医嘱中提到的“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还是方志敏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清贫》满怀憧憬的革命襟怀,这些革命烈士的不朽之作穿透历史沧桑,不仅激励了当时革命者见贤思齐、对标学习,更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深刻而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教育篇章。

弘扬“红船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在新时代,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迈开新步伐,谱写新篇章,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想宣传范文】五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党的xx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各国面临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个别国家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冲击。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一新形势下,只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应对、有力化解新问题新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的制度安排。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保证,有利于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曾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但也加剧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有难以克服的痼疾。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不仅能够更大程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缺陷。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运行的市场经济。这一体制能够有效结合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各自优势,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抵御重大风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风险与挑战。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与挑战。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在经济建设中的统筹、协调和动员能力,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弥合分歧、形成合力,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与挑战提供制度保障。第三,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独立自主发展、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同时有利于我国经济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与挑战,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40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以伟大觉醒孕育伟大创造,用伟大革命推动伟大飞跃,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1、赶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伟大觉醒中奋起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和平与发展客观上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打破封锁,调整发展战略,参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分工提供了可能的外部环境。怎样通过改革抓住世界变革的机遇,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力,在变与不变的逻辑中实现发展,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让中国社会发展起来,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考题。我们党善于赶考,善于把严峻的考验转化为创造的机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解放思想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回望改革开放40年,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通过解放思想恢复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破除了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习惯思维和做法,打破了体制机制桎梏的束缚,亿万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始“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启了中国社会通过全面小康迈向全面现代化的历史征程。

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43元,贫困人口还有2.5亿,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上发达国家。面对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实际,我们党做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并强调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也正是这一科学判断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我们党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了大踏步赶上时代的辉煌征程,创造了一个个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奇迹。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源。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按联合国现行标准,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2、顺应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伟大实践中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创,又在实践中发展。改革开放40年就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重大时代课题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首先面临的重大课题。40年来我们党紧紧抓住这一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构建了体制保障;提出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等等。在这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如何经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考题。40年来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到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到打铁必须自身硬,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在这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40年来我们明确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实现了从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到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部署的重大跨越。在这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深刻回答了这一“时代之问”,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四个全面”到“四个自信”,从以人民为中心到新发展理念,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高质量发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建设,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锻造到人民军队的革命性重塑,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做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境界。

3、引领时代: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篇章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同时,“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必须随时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革命进行好。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走向光明未来的科学遵循。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才能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正是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我们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能统领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价值指向。回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破解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伟大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伟大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不仅“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还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世界担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亮丽的时代标识。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世界发展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体现出中国智慧、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意义更为深远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但在世界上把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举起,使得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崭新的阶段,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政治自信,在奋斗和担当中守正出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不断谱写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篇章,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飞跃。

【思想宣传范文】二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永葆生机活力,一个重要原因是遵循了守正创新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增强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增强主动应变、积极求变的决心,继续以守正创新增强制度活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何以能够行稳致远?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制度),坚持守正创新,将坚持正确方向的定力与勇敢创新的自觉统一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证。

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的理论底蕴

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原理看,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它本身就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过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党始终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不断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国人具有守正的传统。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按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称赞赵禹“据法守正”。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在《鄙孝议下》中说:“有守正者,虽大孝不录;为非者,虽小道必旌。则圣人之制,后何法焉?”同样强调守正的意义。中国人也富有创新的传统。几千年前,我国先民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荀子》有载:“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这不仅讲明了体常与尽变的联系,而且揭示了守正与创新的关联。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从制度方面来讲,守正强调的是坚守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正确制度,要求制度设计必须承接历史,反映现行制度与先前制度之间的联系;创新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制度因素,要求制度设计超越历史,反映现行制度对先前制度的发展。简言之,守正夯基础、承历史、重联系,创新把关键、谋未来、求发展,在制度建设上分别反映了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又是内在统一的。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明确的方向;只有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不竭的活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我们坚持正确的制度发展方向,适时改变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改革开放行稳致远,这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本质要求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的实践展开

守正创新的基本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的基本逻辑。一方面,中国制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中国制度紧紧把握时代脉动,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不断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实践特色。

守正创新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将人民的意见和感受作为制度设计、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1984年,针对一些人关于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政策会不会变的担心,邓小平同志明确表示:“我们的政策不会变,谁也变不了。因为这些政策见效、对头,人民都拥护。既然是人民拥护,谁要变人民就会反对。”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的根本价值取向。

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逻辑、价值取向,既表现出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也表现出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的决断;既注意到社会变革的深刻性、广泛性、复杂性,又保持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性、稳定性、延续性。对于中国制度而言,就是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比如,从经济领域来看,我们既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又不断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筑牢了巩固和发展中国制度的基础;我们既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注重突破旧的经济体制束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6项重大改革举措中已出台实施方案的超过95%,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中国制度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

增强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制度,必须强化守正这个基础。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关于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方向,社会上仍存在一些噪音、杂音。对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正路,才能更好地走稳走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之路。

增强主动应变、积极求变的决心。改革意味着创新与超越。完善和发展中国制度,必须抓牢创新这个关键。当前,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大好局面。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必须坚定信心和决心,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继续以守正创新增强制度活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只有同时保持制度的自信与创新的自觉,同时保持守正的坚定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度的生机活力。

【思想宣传范文】三

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扶贫干部,事关扶贫工作成效。扶贫干部直接面对贫困群众,是联系帮扶贫困户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央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敢于攻坚、以民为先的扶贫干部先进典型,他们牢记党中央“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用真心、真情为群众脱贫出实招、干实事,赢得群众称赞。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创新、奋斗、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在扶贫领域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风貌。

践行“红船精神”,展现新时代干部的精神风貌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当前我国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成为广大扶贫干部的奋斗誓言。

奋战在精准扶贫第一线的同志们,舍小家顾大家,来到穷乡僻壤,工作“5+2”“白+黑”,兢兢业业,彰显奉献精神。他们有的奉献时间,有的奉献财物,有的奉献智慧,更有甚者献出生命。

河北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4月,他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默默地无私奉献着,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扶贫脱贫工作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就需要广大扶贫干部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来抓工作。全新的精准扶贫工作没有现成模式可套,面对这一现状,广大扶贫干部勇于创新,在吃透政策、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从而做到精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为了达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扶贫要求,广大扶贫干部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低保政策兜底扶贫等方面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力求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永久脱贫。

广大扶贫干部本着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坚守在扶贫一线,从源头上想办法,既授鱼,又授渔,既扶智,又扶志。

扶贫干部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的扶智活动,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恢复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了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成将来能够反哺当地的建设者,有的扶贫干部筹资修建校舍,捐赠图书和电脑,引入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扶贫干部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的扶志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落后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生活的信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同时,扶贫干部用自己的奋斗精神带动和感染着扶贫对象,让他们认识和体会到脱贫是可能的,幸福是可以奋斗出来的。

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不管到什么时候,创新、奋斗、奉献精神永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动力和胜利的保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到艰苦环境中历练,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奉献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这为年轻干部成长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脱贫攻坚工作不仅对贫困群众、对社会和国家意义重大,而且对扶贫干部本人具有重要价值,扶贫的历练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这种历练最初是艰苦的。工作环境从原本舒适的城市环境变为异常艰苦的穷乡僻壤,工作内容从原本熟悉的本职工作变为几乎完全陌生的扶贫工作,这种转变和切换必然会带来各方面的不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善于和勇于创新,扶贫干部在艰苦的扶贫工作中得到了历练,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也收获了更多的成长机会。

这种历练是对扶贫干部自身能力的全方位检验。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识别判断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政策执行能力等,这些在扶贫攻坚中锻炼出的过硬本领可以应用到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去,转化为他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不能贪图安逸,要主动在艰苦环境中历练,迎难而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主动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全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严格的组织、严明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原因。加强纪律建设,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论是对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还是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加强纪律建设是我们党应对新考验的必然要求

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些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了更为充分的自信。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一条笔直平坦的大道,而是充满了各种风险和考验的新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所强调的,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这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大判断。

应对这些考验,化解这些危险,对党来讲是全方位的要求,但加强党的纪律是这些要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加强纪律建设,保证党在广大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把广大群众真正团结凝聚在我们党周围,形成克服各种困难、化解各种风险的坚实群众基础。纪律是代表形象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并没有掌握国家政权,更没有掌握优势的经济资源,但我们党的组织,我们党所领导的军队,却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是具有严格纪律的政党,我们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一支具有严格纪律的军队,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一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人民群众为这支军队抬担架、送军粮,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决定了这支军队无往而不胜。

今天,面对前进途中的各种风险,我们党的组织、我们党的干部、我们的党员队伍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我们的目标,同样需要有严格的纪律。

加强纪律建设,保证党在整体上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战胜各种困难,化解各种风险。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内部规约,把各种无序的、分散的力量排列、组合、配置,成为一种有序的整体力量。这种内部规约的明确和有效程度,是决定整体力量大小的关键。可以说,任何组织都会强调内部纪律。纪律作为一种统一的强制性要求,保证了一支队伍在整体行动上的一致性,体现出强大的整体合力。如果没有严格的纪律,大家各行其是,那就会涣散无力。今天,全党同志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落实到位。

加强纪律建设,形成预防腐败的有效防线。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对我们党是一大考验,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行使公权力的党员、干部是严峻考验。现实中,很多人发生腐败行为,就是因为没能经受住这种考验。而观察这些腐败现象,我们也能够看到一种规律,那就是出现腐败问题的党员干部,都是从违反纪律开始走上歧途的。如果说他们有纪律意识,或者一开始违反纪律时就能够及时得到纠正,也就不至于走向犯罪的深渊。把纪律挺在前面,就要筑牢纪律防线,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使我们党能够应对各种新的考验。

2、强调政治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

党的纪律,包含了对党员政治、组织、廉洁、工作、生活和处理党群关系等各方面的要求。在这些纪律要求中,政治纪律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这由党作为一个先进的政治组织基本性质所决定,也由政治纪律与其他纪律之间的内在关系所决定。把纪律挺在前面,首先要把政治纪律挺在前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性。政治纪律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严格的政治纪律能够产生强大的政治感召力。政治纪律,作为一种纪律约束,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含义和政治取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纪律,是对党员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体现的是党的政治主张的一贯性,是党员政治忠诚的一贯性。作为政治组织,它的组织内部成员先要有对于组织的绝对忠诚,先要有为组织使命献身的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中,很多民主人士和党外群众,就是被共产党人为目标奋斗的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所感动,为共产党人对自己组织无限忠诚的行为所感动,才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甚至投入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中,参加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理解和响应,不仅要靠宣传教育,更要靠我们广大共产党员的实际言行,靠共产党员坚守自己政治信仰的巨大人格力量。我们的党员要坚决贯彻党组织的政治主张,对党的组织和党的事业做到绝对忠诚,把群众团结在我们党周围。

严格的政治纪律,能够产生强大的政治感染力。政治纪律,作为一种政治上的要求,在组织内部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场效应,使得加入这个组织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在政治上的责任和义务,感受到按照党的章程和各项党内法规要求严格自律的重要性。我们常把党的组织比作一个大熔炉,而能够使熔炉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就是政治纪律。

作为纪律,政治纪律直接体现的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要求。但政治纪律同时也是对党员政治觉悟和政治责任的要求,更多需要党员的自觉性。如果一个党员没有相应的政治觉悟,缺乏必要的政治责任,那就很难真正做到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甚至会出现心口不一、表里不一的情况,形成政治上的两面人。强化党员政治纪律,就要不断培养提高党员的整体政治素养。强调党的政治纪律,对于党内形成纯洁的同志关系,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从而保证每一个党员在这样一个整体氛围中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严格的政治纪律,能够产生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党的凝聚力,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党的规模和党员数量,是党强大与否的一个因素,但党员数量和党的战斗力并不必然成正比,如果只有数量而缺乏质量,或欠缺其他方面的条件,规模很大的政党也不会有强大战斗力。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是党在整体上的凝聚力。凝聚力来自于人们对一种共同目标的真心认同,来自于人们对共同组织的绝对忠诚。我们讲政治纪律,也要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只有广大党员具备了对党的组织及其担负的历史使命的绝对忠诚,党才能有真正的凝聚力,才能经得起各种大风大浪的考验。我们今天强调党的政治纪律,很重要的一个现实意义是要通过不断增强全党的政治纪律观念和意识,强化党整体上的凝聚力。

3、保证纪律的应有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纪律建设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项纪律规定也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如党中央两次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贯彻纪律建设要求,保证纪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充分发挥纪律的预防和警示作用。任何时候,制定纪律其重要意义在于预防。因为纪律明确告诉人们,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哪些事是做了要受到惩罚的。纪律划出红线,标出雷区,就是让大家不要逾越,不要去踩,这就是预防和警示。要使这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纪律教育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强化纪律意识和纪律观念,绷紧纪律之弦,形成对纪律应有的敬畏感。

当然,仅有教育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对已经违反纪律的行为不能够执行纪律,那纪律就会流于形式,只有对已经违反了纪律的行为严格地执行纪律,才能保证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执行纪律重要目的也是警示,使更多的人不去违反纪律。从这点上说,加强纪律,也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保护,是为了让大家不犯纪律。

充分发挥纪律的约束和规范作用。纪律是一种约束和规范,党的各项纪律,就是对党员工作、生活各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纪律和自由对立统一,凡是有明确的纪律规定的地方,自由就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但这种限制,又是为了保证其他方面更大和更必要的自由。党的纪律对各种有害于党的组织和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规范,如不许拉帮结派、不许任人唯亲、不许拉票贿选、不许泄露机密、不许侵害群众等,就是为了保证党内党外有一种健康的、公正的、清正的环境和风气。约束和规范越明确,执行越严格,越有利于保障党员各项正当权利和自由。

充分发挥纪律惩戒和纠错作用。给予违反纪律的行为以相应的纪律处分,保证制度的公平公正,起到激浊扬善、奖优罚劣的作用。违反纪律,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行为,错误形成的原因,现实中可能多种多样,但不管什么原因,错误总是需要纠正的,而对错误的处罚,本身就是纠正错误的必要环节。只有这种处罚,才能引起犯错者的反思,才能使别人从中吸取教训。当然,这种处罚也需要有理有据,罚之当罚,并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本着对组织和个人负责的态度,善意地帮助犯错者认识和改正错误,以达到党在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更为纯洁的目的。自我纠错,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而纪律就是党实现自我纠错的有力武器。

【思想宣传范文】五

内容提要: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之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3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改善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治本之策。在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法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这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领会、认真贯彻执行。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之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但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其深层根源是体制机制问题。这是由国际和国内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对我国出口造成很大冲击,成为加剧国内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10%左右,—20出口和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众多行业产能井喷式增长。年以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采取了力度很大的刺激政策,许多行业产能大幅增长,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不断积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作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正确判断,强调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是我国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意义深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根本不是一回事。它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既包括改善商品和服务供给又包括改善体制机制和制度供给,强调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归根结底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3年多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三去一降一补”和“破、立、降”深入推进。钢铁、煤炭行业“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一大批“僵尸企业”出清。去库存取得积极进展,9月末,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待售面积分别比20末下降26.0%和42.5%。去杠杆稳步推进,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降成本持续发力,20减税降费规模达1.3万亿元。补短板成效明显,创新驱动、基础设施、脱贫攻坚、城乡统筹发展、民生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投入力度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重点行业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改善,系统性风险发生概率趋降。尤其应看到,近几年特别是年由于国际环境变化,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6.5%—6.9%的合理区间,成绩来之不易。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作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还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两个重大论断赋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更高要求和更重要意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已经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品供给结构升级滞后已成为消费市场扩大的严重障碍。与此同时,服务业发展与需求增长明显脱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既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又妨碍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医疗、教育、育幼、养老等服务业发展滞后,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洁净的水和空气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跨越关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供给侧创新不足导致很多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近些年我国供给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而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面临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要素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迁移的困扰。突破这种前堵后追的挤压和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还表现在金融出现“脱实向虚”问题,主要原因是存在金融资源错配、金融结构和传导机制不合理。这就要深化金融改革,调整金融结构,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也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表现。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对我国经济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内在关系中两个互相依存的基本方面,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现在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恰是因为需求居于重要地位,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必须同需求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总需求,使总需求增长与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相匹配。具体而言,应通过稳就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精准脱贫、完善消费环境等举措,抑制消费需求增长放缓趋势,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确保财政支出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大力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质量,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在扩大进口的同时努力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出发的立足点。3年多的实践证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要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巩固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破、立、降”力度,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市场出清释放大量沉淀资源;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继续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和企业优胜劣汰。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落实保护产权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发展更多优质企业。破除妨碍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力度,实施竞争中立政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改善营商环境。

提升产业链水平,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要以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目标,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以生产为起点经过流通、分配到达消费为终点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十分通畅,社会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和国内市场的潜力,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原动力。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消除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结合的障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障碍、人力资源和实体经济需求的结构性障碍、政府各部门协同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障碍,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本学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使我们收获颇丰。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从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从建国前我国“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也完成了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将我国与国际连接,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搞活,将经济现状上的一潭死水变为一簇活泉,我国的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蒸蒸日上,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

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篇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教学目标: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重点和难点分析

关于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握这个重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理解概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这表明,

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2)客观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一)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有关概念。

2、能联系实际和事实对基本经济制度及有关理论加以说明解释。

三、教学重、难点:

1、公有制经济有关概念

2、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1) 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成分,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那么什么是国有经济?什么是集体经济?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含义,并列举几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名称。

① 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

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工业增加值 41045 17.0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9408 14.3 其中:集体企业 2787 11.5 股份制企业 16878 18.3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174 20.0 其中:轻工业 14653 14.6 重工业 26392 18.6

提问:投影的资料说名了什么?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中,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国国有经济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在我国,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

当然,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如中国海油公司2001年在美国和香港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②关于集体经济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华西村”(媒体素材)

(教师提问)我国农村是什么经济形式?它有什么作用?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同样,集体经济也可以有多种具体形式,都不会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广泛吸收社会上的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比较:

共同点 : 公有化程度不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

国有经济 ,都属于公有制经济,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 ,起主导作用。集体经济, 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所有, 主要作用。

当然,除了公有制经济外,我国现在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它们同样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着积极、有意的作用。

五:小结

六:作业:

理解记忆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概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二)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有关概念。

2、能联系实际和事实对基本经济制度及有关理论加以说明解释。

三、教学重、难点:

1、公有制经济有关概念

2、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1)、多种所有制经济各显其能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不可动摇的。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非公有制经济包含那些经济成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服务和便利?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日常生活中的小商店、理发店、小吃部等均属于个体经济的范围,这些个体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利用资源、发展传统技艺、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体经济是我国现阶段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

在我们经济生活中有较大影响的私营企业,如四川希望集团、辽宁盼盼集团、湖北红桃K集团、深圳华为集团等。摩托罗拉,菲利普等。私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变动表

指标 各种经济成分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各种经济成分占零售商品额的比重

所有制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1978    77.6%   22.2%    0.2%     54.0%   43.3%    2.1%

1985   65.0%   32.0%    3.0%    41.0%   37.0%    22.0%

1990   54.6%   35.6%    9.8%    39.5%   31.7%    28.8%

1999   28.5%   38.5%    33.0%   24.3%   18.2%    51.5%

提问: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提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巩固新课]

1.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了( )

A.我国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

B.我国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性质

C.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D.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

2.下列选项不属于公有制经济的有( )

①宝钢集团②华西村③麦当劳快餐店④小明家开的花店⑤中国人民银行⑥中国电信集团⑦新希望集团⑧中国义乌小商品城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

3.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这与我们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第四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7

第四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步解析与检测※

初三政治总复习

第四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一、知识结构(见课堂笔记)

二、考试说明要求

框  题

知 识 要 点

基本要求

识记

理解

活动

充满生机和活力

的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

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现阶段我国存在的经济成分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表现

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

三、课堂练习

(一)   1、填空:(每空2分,共36分)

国 有 经 济

集 体 经 济

含义

地位

作用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 。

4、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 和 决定的。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6、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7、所谓小康水平,既包括 的改善,也包括 的充实;既包括 的改善,也包括 的改善。

8、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 ;二是 。

二、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的要求有哪些?(14分)

2、小康水平的含义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我国的小康水平的`?(13分)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和目标是什么(三步走战略)(15分)

三、辨析: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地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12分)

2、小康水平就是指物质生活宽裕。(10分)

附:【联想与扩展】1、西部大开发符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

2、实施西部大开发更体现出祖国对人才的需要。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做?

答:(1)树立祟高远大的理想。(2)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能。(3)正确选择目标,从实际出发,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应用怎样的行动推动西部大开发?

答:(1)立志投身报效祖国。(2)向家人、亲友宣传西部大开发,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持西部大开发。(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打下基础。

※同步解析与检测※

初三政治总复习

第四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一、知识结构(见课堂笔记)

二、考试说明要求

框  题

知 识 要 点

基本要求

识记

理解

活动

人民当家作主

的法治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和睦团结的

祖国大家庭

用实例说明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和睦团结

我们是国家

的小主人

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有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责任

公民主动参与对推进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练习

(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 。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 。

3、我国的权力机关是 。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4、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 、 、

和 。

5、依法治国,对公民的要求是人人都要、、、和,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6、政府能否 ,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高低。

7、法律的本质是保护 的。

8、民族 、和 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政策。

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 。

二、简答:

1、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15分)

2、结合材料和具体实例谈谈依法行使职权,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5分)

三、不定项选择题(10分)【精典题例】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段歌词表明( )

A、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B、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

C、我国已确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D、爱国主义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

2、5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如今,西电东送北、中、南三大通道全面提速,西部生生不息的水火正在变成电流,在空中实现能源大规模东进已为时不远。西电东送工程的开工建设有利于( )

A、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B、发展地方经济,增强民族团结

C、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D、东西部地区同步富裕

四、辨析: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民并一定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国家机关?它行使什么职权?(20分)

【联想与拓展】: 1、十六大的全称是什么?什么时候召开的?

答:全称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于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

2、十六的主题是什么?

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知识链接】

十六大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第四课)。

2、“一国两制”:(含义、重要意义、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其在香港和澳门成功实践的意义)(P书54-56页)

3、“三个代表”思想的含义、重要意义:(P书45-46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党的基本路线(第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