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校本课程开发【最新11篇】正文

《校本课程开发【最新11篇】》

时间: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小月月帮大伙儿整编的11篇校本课程开发,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 篇1

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是一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现有教学班35个,各民族学生共1950人。学生的民族成分包括汉族、壮族、苗族、瑶族、回族、侗族、京族等民族,其中汉族学生约占67%,壮族学生约占31%。从2003年开始学校承办了少数民族助学班和宏志班,目前,宏志教育已成为我校办学特色的又一大亮点。由于壮族为学生的主要民族成分之一,又地处壮族聚居区,学生们有了解壮族历史与文化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在对各种环境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发挥广西壮族资源优势为立足点,确定的历史校本课程的名称为《了解我们广西的民族——之壮族篇》,我们的考虑是以壮族为开发民族知识教育历史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将历史知识与壮族文化结合起来,从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的角度向学生介绍壮族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并完善校本课程,进而逐步增添对其他民族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广西世居的12个民族有个整体而深刻的认识。

一、校本课程的基本目标

1、知识与能力层面。知道壮族的分布、族原、经济生活、语言与文字概况、民族文化、传统艺术、传统节日、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壮族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明的贡献。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预设课堂讨论、辩论、读书、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考察、调查等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促成学生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逐步感知壮族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习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培养学生对广西各民族团结与发展的社会现实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逐步形成对本民族和家乡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自觉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意识。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标准

历史校本课程《了解我们广西的民族——之壮族篇》的内容标准共分为以下八个部分:

1、居住水头壮人家。知道壮族的分布情况、分布特点。

2、源远流长的壮族历史。了解关于壮族起源的历史传说,知道壮族的发展简史。知道壮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制度如封建时代的土司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壮族人民以及发生在壮族地区的反抗剥削与压迫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如侬智高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前后的广西壮族人民的斗争、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

3、富饶壮乡物产多。了解壮族稻作农业的发展,生产工具,丰富的农作物品种和矿产资源。

4、有趣的语言与文字。简单了解壮族的语言和文字,学说一两句常用壮语,知道壮语与东南亚国家许多民族语言相近的现实,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

5、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1)丰富的壮族文学:知道壮族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如民间神话《妈勒访天边》,民间传说《刘三姐》、《莫一大王》、《侬智高》、 《韦拔群变龙》,民间故事《百鸟衣》等。了解一些壮族的文人及作品。(2)善歌的民族:知道壮族民歌的简单分类、壮族歌圩、“三月三”歌节、那坡黑衣壮“尼的呀”合唱团等知识。(3)具有生活气息的民族舞蹈:知道具有代表性的壮族舞蹈如扁担舞、采茶舞、铜鼓舞、板鞋舞等。(4)独具特色的壮族戏剧:知道壮剧、壮族师公戏和靖西木偶戏和壮族歌舞剧。(5)知道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绘画艺术、漓江画派中的壮族作家,了解壮族的铜鼓艺术和壮锦艺术。(6)说明壮族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

6、壮族生活习俗及传统节日。知道壮族居住的“干栏”及村落特点,知道壮族的饮食习俗和服饰习俗,知道壮族传统节日和娱乐活动:如“三月三”歌节,蚂拐节、牛主节等传统节日和抛绣球、舞龙舞狮、龙舟比赛、抢花炮等娱乐活动。

7、多元的宗教信仰。简单知道一些壮族的民间信仰,并学习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加以鉴别。

8、走向开放和繁荣的广西壮族。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对外交往方面的突飞猛进的变化和成就。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召开等史实为例来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

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每学期在课时上分成三个部分:一是课堂中的教师讲座,约需要8课时;二是校外参观、访问学者、调查收集资料等社会实践活动,约需要20课时;三是总结交流、成果展示,约要8课时。

四、校本课程实施建议

1、教师应根据民族知识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着眼于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也可以借鉴历史教学中开展民族知识教育的课内策略与课外活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2、以学生为主体,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

3、充分挖掘校本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加深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4、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2

【关键词】薄弱学校;校本课程;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一所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其中,薄弱学校开发其校本课程,更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一、薄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是中央的决策。传统的课程是由国家开发,它注重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但是它的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不能照顾到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为了尽可能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在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决定。两年后,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又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两个“决定”都是中央的决策。这些“决定”的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教育的需要的。

2、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形成更好地切合自己的实际,能较好地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赋予学校各类课程以鲜活的生命力,并且有助于教师克服自卑心态,学校能逐步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真正能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摆脱薄弱学校的帽子,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前,课程开发是由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如果教师不能理解课程开发者的意图,他就不能很好地实施课程,就很难使课程达到设计者预期好的效果。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教师是课程开发的本身,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知识,对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从上面几点意义来看,薄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不是“非要”,而是“必要”。

二、薄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建立组织机构。规模较大的中小学须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网络。首先,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教科研中心、教导处、学生处(或政教处)、总务处的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予以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其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组,由教科研中心的负责人和本校一些资深教师组成;必要时,可聘请课程专家参与。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帮助教师小组正确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促进教师小组同校外专家的联系与合作,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第三,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小组,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个项目(或科目)而分别组建。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定本科目的开发方案,编写《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页资料。这三级组织机构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通过建立和贯彻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形成快速高效的运行机制。

2、分析学校现状。学校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即他们在学习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时未能得到满足的合理需要。可发动教师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各年级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研究,作出初步结论。另一方面,调查和分析本校的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提供的课程资源。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初步确定本校要开发的主要科目。

3、制定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规划和指南。这一课程文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其目的是指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期望得到的主要结果,包括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其主要依据包括国家的政策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条件。第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目标、是一定学段的校本课程力图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要求。它是人们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校本课程的特点,对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育人结果作出的预见性反映。

4、开展校本师资培训。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只有开展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才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校本培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强化课程意识,树立明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能辨别和抵制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行为;(2)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大意义,了解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3)领会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会编写《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书》;(4)领会校本课程的学和教的特点,开展生动活泼、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校本培训要以教师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为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也可请一些经常深入中小学的课程理论工作者来校作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指导,但不宜安排那种理论脱离实际和旁征博引式的“专家讲座”。

5、加强校本课程试验的管理。学校行政对校本课程试验的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指导试验小组制定课程试验方案,编写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书(教师用书);(2)安排课程试验的教学时间,提供教室、活动场地、试验设备与试验经费;(3)检查试验进展情况,帮助试验小组解决试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4)部署课程试验的检测和总结。

6、组织课程评价。随着校本课程试验的展开,校本课程的评价就得提上议事日程。评价的客体主要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以及各门校本课程纲要。这属于形成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要找出《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和不规范之处,及时予以修改。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新生的事物,正处在初始阶段。特别是在薄弱学校,这一新生事物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和扩大实践。不过,历史告诉我们,成功和失败是共存的。今后,校本课程开发前景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娄亚敏。 师范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校本课程开发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关键问题

由于适用于普遍性教学的国家基础课程难以凸显地方教学的人文特色,也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因此,各地方高中学校有必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需要充分挖掘多种文化资源,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校本课程开发也需要结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教师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本文针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论述,以做好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究。

1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当前,素质教学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学生个性多元化的发展,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应用普遍性的特点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不少教师研发的新方向。对于地方学校来说,校本课程主要为了凸显地方教学的人文特色,根据区域发展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校本课程既是国家基础课程的补充,又是地方学校文化资源发展的依托。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根据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扩展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校本课程依托地方教学特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1]。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来说,重要的是学校资源的依托,只有在有应用性资源的同时,才能进行资源开发。所谓课程资源实际上就是一切可以为教学应用的课程资源,例如社会和文化资源、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都可 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有效应用。

2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1注重学习视野的拓展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培养语文的核心素�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离不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就是说,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不能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课堂外的知识拓展,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以达到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构建校本课程时,要凸显课程的课外延伸功能,立足于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等模块,在课程中增加大量课外元素和素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满足学生语文需求的目的[2]。例如,鲁迅《祝福》是高中生需要学习并要求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篇课文,国家课程教材在设置时根据应用普遍性的原则,进行了相应的规划,但是仍旧难以满足不同区域学生的价值观需求,难以做到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视野拓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研发时,要做好对国家基础课程的补充。比如在《祝福》文章中提到的家乡风俗,教师就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加关于本区域的家乡风俗的讨论活动,以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营造愉悦的课堂文化氛围;又比如为了增加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在设置校本教材时,让学生探讨“同学们身边还有祥林嫂这样的人吗?”这一问题,使其在把握祥林嫂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从而展开深入的探究,实现学生由课本到生活的视角的转变。

2.2做好课程开发的教研活动

要凸显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教师认识到国家基础课程在应用于本校学生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不能只是注重一些零散、不实际的问题。当前很多高中在教学中注重了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研发时却忽视了教学的根本目标,在研发过程中注重的是一些板书设计、课堂导入等细枝末节的部分,使得教材在研发时难以结合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不能规避传统教材开发的弊端。因此,教师在研发时要凸显自己的学校特色,以学校资源为依托,积极创设自己的教研阵地。首先,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研发时,要组建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以优秀教师为带领者,发挥团队集体协作的精神;其次,将研发校本教材体现于行动中,通过积极走访学生,进行调研,明确当前教材应用中的利弊,在根据学校师生反馈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最后,教研活动应体现创新性,可以根据语文教学中的模块分别研发教材,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某校高一年级为了探究适合当前学生教学的校本课程,成立专业的语文教学调研小组,通过教研组的优秀教师引领,在对学校同学和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教学教材中的不足,从而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积极开发了“语文第二课堂”,为学生进行专题知识讲解,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时间有限的难题。总之,利用学校教研活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新方向。

2.3树立信息化社会的知识观和课程观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已走进校园的今天,利用网络构建校本课程也已成为教学的重要趋势[3]。相较于传统的语文课堂,网络教学有着方便、资源获取快捷、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多方面的优势。在改革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意识。首先,教师要构建语文教材与网络应用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的便利性。例如,在讲《雷雨》时,就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作者曹禺的相关人物资料以及文学作品信息。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本文的话剧,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中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特点。其次,我们还要利用网络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对于语文课程来说,丰富的课外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多媒体教学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拓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多元化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挑战,语文教师要积极看到传统校本教学的缺陷,积极利用学校资源,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构建满足其文学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锡昌。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化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8(22):33-35.

[2]邱海林。普通高中文言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8(05):36-39.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4

一、背景与调研

1.明晰学校教育理念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与创建“校园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2.学生的发展需求分析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高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课程资源分析

“节约型生活”,低碳生活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创意生活DIY》就是要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环保理念。现在电视、网络有很多介绍生活小技巧的内容。央视经济生活频道“交换空间”栏目就有“旧物改造”这一环节,网络上也有大量介绍手工制作的网站。《创意生活DIY》选择制作的材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如纸盒、衣服、树叶等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课程培养目标

《创意生活DIY》课程的总体育人目标是:“我参与、我自信、我成功、我快乐。”将学生培养成健康文明自信、关爱社会他人、勤于学习思考、善于合作交流、有特长能创新、竞争意识强的人。围绕这个总目标,校本课程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追求学生主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习和掌握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通过自主参与一些创意设计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的情感,学会分享与合作,最终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二、开发与实施

1.课程形式

本课程主要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主动学习和创作动手实践的欲望,授课形式是先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资源,结合教师和学生课余时间搜集资料,让学生欣赏一些范例,然后教师讲授或学生合作探究制作方法和步骤,最后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制作实践,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契机,营造创新与实践的氛围,构筑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

2.课程安排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自由选课(预设人数40左右)

授课教师:高文蓉 杨德慧

授课地点:高一6班教室

授课时间:每周二下午第三节

3.课程内容

(1)创意笔袋的制作

(2)小毛巾变身玩偶

(3)树叶粘贴画

(4)茶叶罐变身笔筒

(5)旧衣服再利用创意拼布地毯、收纳盒的制作

(6)用纸盒、纸芯设计的大容量多功能笔筒收纳盒

(7)废旧塑料瓶改造

(8)牛仔裤收纳袋

(9)瓦楞纸iPad支架

(10)创意DIY相片墙

三、管理与评价

1.学校统一管理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顺利的开展与实施,学校建立了统一管理机制,建立起教务处统筹(主要负责制订校本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审议,教材管理以及培训教师),专人指导(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包括查阅备课、上课、评价和日常管理),教师负责(完成备课、课堂教学)。

2.多元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展示相结合;过程评价与作品打分相结合;教师评分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情感态度与协作精神相结合的多元评价。

(1)过程性评价标准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实践作品标准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独特,制作精美。

良好:主题明确,材料运用得当,能完成作品。

及格:能完成作品。

四、效果与反思

1.优化各类活动,挖掘学生潜能

在完成好《创意生活DIY》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基于学以致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开发着眼点,围绕课程主体组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教室布置活动,学生为自己班级设计了班徽、制作照片墙、制作班级名片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在活动中学生锻炼自己动手能力,学会交往,懂得合作,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2.教材二度开发,实现共建共享

学生的制作创意层出不穷,让学生 通过师生主体的共同参与,逐步完善本课程,逐步锻炼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使本课程成为无数学生成长的芳草地。

校本课程开发 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学制度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当前的小学教学工作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就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展,从而体现出教学目标以及办学特色。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小学在开展和实践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

一、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实际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此不太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常被其他学科所占据,教学质量较低。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和领导也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没有将其安排到抽测科目中,这也就进一步导致教学质量久久不能提升。第二,教师自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升[1]。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应当将自身的学习重点放在各文化课上,所以一味地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考试中不能够被体现出来,所以课程的开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第三,对于农村小学教学工作来说,教师存在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或是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时,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导致课程的开发重形式轻过程,且形式过于单一,存在资源不足、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第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基础性条件的支持和辅助,大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开设校本课程的难度较大。

二、促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可行性策略

(一)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以促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提升课程的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应当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再综合考虑教育与课程发展存在的规律,然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之间相互统一协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开发出能够提供给学生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此同时,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以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为参考,以培养当地人才为前提和保障基础,及时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把国家规定的相关政策及课程方案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促使国家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育与农村小学培养目标一致,突出农村的特色,促进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优化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制度

相关部门应优化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制度,确保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渐渐地在教学工作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校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的教师而言,由于身处的环境,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在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存在着自卑心理。所以说,相关部门只有完善和优化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保护制度,才能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参与度。

(三)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扎实基础

积极开发和实践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扎实基础。课堂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教学中的每个科目在课程体系中都发挥着自身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对各科目的学习,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因此,农村小学一定要坚持各科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地通过以下手段来落实各科的教学。首先,学校应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采取专职、专任的手段来确保教师团队具有专业性的技能及综合素质,并合理地分配教学力量,提升各学科的总体教学质量;同时还应当完成对各学科的同步管理工作。例如,科学学科的测试手段应当是通过实验报告或者观察记录等方式开展;美术学科应以学生绘画作品的形式来进行检测。学校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的作品及各个学科的试卷交给家长观看,让家长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小学各个学科之间要避免出现相互挤占教学时间等不良现象。即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一定要避免被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学科所占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各学科教学的平稳进行,进而为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和关注各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要重视和关注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当前的小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可开展的实践活动是多样的。根据其类型我们将其分为四大类,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会服务实践、劳动教育等,我们以趣味知识类的实践活动开展为例,管理人员在学校中应合理地为学生组织和开展少年讲坛、情境英语及趣味数学等实践活动,以实现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生的各科学习相互联系,通过各种形式多样又有趣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当为学生开展趣味数学这一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并且规定学生在同一时间段观察从校门口经过的车辆数,或是在学校超市里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关系密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在农村小学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够体现出农村小学的办学特色,还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教师要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优化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制度,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扎实基础及重视和关注各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提高农村小学学校教学质量的“双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祝韩东。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三化”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5(03):52-53.

校本课程开发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生物学教学

引言: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各个学科都在与时俱进地进行着教学创新工作,其中以课本教学资源为载体围绕学生实际学习发展需要和当地教育特色而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已� 在新课改教学工作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发极具自身教学特色的校本教学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基于此,立足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问题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一、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就当前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而言,与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知识内容大致相同,都是作为单一独立的学科而参与教学的,课程内容知识会根据教学大纲的不同设计被人为地打乱,知识点的学习也较为分散。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来说,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科知识的学习难度,并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基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内容,相对于课本教材来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实践教学应用过程中可以从学生实际学习特征出发设计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加强课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课本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融入多样的校本课程教学资源中去,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引,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这一层面分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构建系统而完整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应用中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也可以促进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这部分内容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教学资源,设计校本课程内容,围绕“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为主题进行探究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立足生物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生物学科知识出发,解释人体呼吸过程中气体的交换情况;从化学角度分析,就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变浑浊的现象进行解释;从物理角度解释气体扩散和分子运动问题。在这种富有学校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中,融入多种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拓宽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活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强化学科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

就当前素质教育视角而言,在现代化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灵活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内容,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有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而言,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其目的也在于着眼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服务。在实践教学阶段,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科课本内容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观察、思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立足社会生活实践,着眼实际生活话题,就生物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中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生物学科与实际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与日常生活与学校所处地区的生产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地域性原则

在现代化素质教育背景下,各版本教材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教学针对性,但是由于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在实际教学阶段课本的许多植物资源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常见,而学校所在地特有的植物种类在课本教学资源中也没有相应的体现。这种课本教学资源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断层也会给生物学课程教学工作带来许多的不便之处。基于此,在校本课程资源的设计阶段就可以立足学校当地特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地区生物的优势来丰富课本教学资源内容,尤其是当地的一些特产以及特有的植物种类,这些都是优秀的生物课程校本资源。通过这种类型的校本课程资源设计,拉近学生与生物学科之间距离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从生活化角度出发对当地特有的生物资源有所了解,并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尝试探究本地区经济发展建设与当地生物资源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实践性与创新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也应当在传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为此,在实践教学阶段,生物学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应当围绕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的� 除此之外,从生物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实践性教学特点分析,大部分种类的探究性学习课题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实践教学应用中,并不局限于课内教学活动,也应包含众多的校外实践类型课题内容。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方式主动汲取学科知识内容。将课本静态的文化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充分利用校园、社区以及自然资源和优势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

三、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1.立足学生学习需求,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在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阶段,教师首先就需要明确学生学习需求在课程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学习特点出发灵活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在搜集校本课程学习内容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参与其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参与到学校校本课程的选择与设计工作中,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驱动下构建特色校本课程资源体系。除此之外,在选择校本课程资源内容时也应当立足学校本地实际特色,发挥特有地域资源的作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视野。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以来,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正在逐步朝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发展方面转变。为此,课程资源的内容与选择也应当从贴近自然生活以及社会实践出发,将各类生活话题融入其中,拉近校本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的距� 例如,在“我国的植物资源”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工作就可以围绕当地特色的植物资源展开,从极具特色的植物类型入手逐步延伸到环境保护的话题,将课程教学和生活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围绕学科教学特点,开发生物校本课程

相较于其他几门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而言,初中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自然学科,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同时也强调从身边常见的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入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特征也是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以往的课程教学理念中,教师大多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一味地追求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素质教育的实施,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日常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充分融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学校方面就要充分结合实际学科教学特点,将极具学校教育特征的教育资源融入其中,建设学校特有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借助生活实践活动,丰富校本课程

内容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课堂知识在生活场景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酸奶的发酵、食物腐败现象、植物光合作用等等,都是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直接应用和体现。由此可见,初中生物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物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积极发掘校本课程资源内容,借助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科知识。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就可以从生活话题入手,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吃奶、小鸟筑巢、鹦鹉学舌等现象引入校本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学习场景,以生活场景以及生活中的生物应用问题为教学契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加强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

四、总结

在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并围绕其基本设计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立足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学习需求多样化设计校本课程教学资源,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敏龙。利用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提升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思考[J].天津教育,2019(35):84+86.

[2]窦喆。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8,34(02):69-70.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7

校本课程是近几年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英语校本课程是以英语知识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 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使学生热爱英语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英语素质的一门课程。英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展无疑给英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五彩滨纷的英语学习平台。

二、开发目的

开设了英语校木课程,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便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欣赏英语国家文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参与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三、开发原则

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运用为基本宗旨,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与创新精神。

(1)有效性和重要性的原则。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临着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在选择课程内容的过程中,经过英语教师的精选,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2)趣味性和可学性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开发的出发点。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易于学生消化学习的内容。同时,在编制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课程的内容要选择学生能接受并能理解的知识范围,而且内容要健康。

(3)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原则。现实性就是要求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横向思维能力。应用性就是要求在课程开发中选择最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

四、课程内容

(1)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较小,在英语方面的知识较少,又有好动、爱表现、胆子大的心理特点,所以就初一年级的学生中开发难度小可以激发兴趣的课本剧表演、背诵诗歌、讲小故事等课程。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简单、生动活泼的视听材料,如:录像,DVD等作为教材。首先在课堂上介绍影像资料中会出现的生词并帮助学生借助图片等理解单词;用简单英语解释生词。然后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故事或是诗歌,确定朗读基调、把握主题线索、掌握轻重快慢,反复实践。教师示范朗读某一类作品,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朗诵技巧。最后由学生通过移动多媒体图片或表演的方式模仿故事中某些关键句的节奏和语调,以各种单人或集体的方法复述故事或诗歌。要求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情绪饱满,仪表端庄,仪态大方,有感染力。定期开展比赛检查课程开展的效果。

(2)初二的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心理上较初一成熟,而且还需要培养阅读的能力为初三打基础,所以在初二学生中开展以经典和时尚热点相� 首先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文章,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课文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并把这些材料按不同内容编排成册。然后以没课时一个单元的方式给学生授课,并注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泛读和精读的方法指导,尤其是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理解这些方法技巧,并掌握它们。每月进行一次阅读理解的摸底调查,以便更好地进行评价。

(3)初三学生在英语的知识方面已经有了两年的积累,对中西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需要细化,了解中西习俗差异,要求我们学生要根据不同场合、对象、话题、身份等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

另外,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注意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并且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业考试要准备,所以结合以上的特点,在初三学生中开发以写作为主的课程。教师就以下方面指导学生。

①认真审题,确定体裁;根据题目要求,理解要表达的要点。

②设计好文章的层次段落,考虑所用时态、人称等,把要点串联起来,构成文章框架;

③在要点、层次明确的情况下,选用自己最熟悉的单词、句式进行造句,如果不会用复杂句就用简单句表达要点,注意主谓语一致、人称、数量、大小写、标点;

④仔细阅读全文,查找是否有错,注意时态、单词拼写、字母大小写、标点是否有误,句式是否正确,逻辑是否一致。

初一学年:快乐英语:

学唱英文歌曲,学习英文谚语

负责人:初一英语组全体教师。

初二学年:趣味英语:

趣味朗读与对话,趣味英语阅读。

负责人:初二英语组全体教师。

初三学年:了解习俗,提升能力

中西习俗差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负责人:初三英语组全体教师。

语音室:欣赏英语:

欣赏英文原声歌曲和电影。

负责人:语音室王老师。

内容来源: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搜集资料,形成教材。

五、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语感。

2、通过听、说、读、写、唱、演、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3、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5、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六、开发步骤

1、组内开会,研讨确定课程内容。

2、各组教师通力合作,做到资源共享。

3、搜集资料,编写教材。

4、课时安排,每两周一课时。

七、课程评价措施

1、课前教师布置话题,学生查找、整理、组织资料的能力。

2、课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热情,以及参与积极性。

3、组内成员合作能力。

4、学生考勤情况。

本评价不采用考试形式,根据以上情况分为优秀、良好、加油、需努力。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重视:学校一贯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允诺,课题一经立项,马上拨给研究经费及其他辅助条件。

2、成员素质较高。

校本课程开发 篇8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本课程 开发程序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53-02

所谓“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立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校为基地,在充分、合理利用本校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是区别于国家和地方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地方、行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技工院校增强办学实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和壮大的有效途径。在此,本文试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对技工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及方法谈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1 明确目标 理念先行

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和学生生源大战,瞄准目标,抓住优势专业,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突显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已成为发展壮大学校的利器。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或技巧,更是一种理念,关涉一种教育哲学。

技工院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地方课程开发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它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技工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并设计专业课程结构。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师或高级、中级技术工人,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技师学院教学行为上应以岗位(工种)为本位,特别注重学生技能培养。技工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必须明确其指导思想,受到正确理念的支配。即专业课程体系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向“能力本位”方向发展,形成一种技能型的课程观。根据企业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引导“企业文化”早期进入校园,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注重人文与技能的结合,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在明确理念的前提下,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在集体合作、探究与共享中酝酿校本课程开发的土壤。

2 建立规范的开发运行机制

2.1 建立健全组织与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包括两种:一种是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由教学院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企业代表、家长代表构成,负责审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目标,形成开发指南或方案。同时,指导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督促、指导学习和分析、评估等事项;另一种是由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具体某一门类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方案实施,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参考资料、教学组织方式、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

2.2 寻找理论支撑,理论指导实践

对教师进行适时理论培训。前人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已有很多,但不同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教师学习理论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少走弯路,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

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就业为主导的,培养的是直接面向企业的技术工人。因此,技工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绝不是简单地教材开发,而应是从市场调研开始,确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确定培养目标,再到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变革。它是一个环环相扣、教学环节全方位的开发过程。

(1)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针对不同的目标和对象进行调查,获取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学生学习内容的改革需要与社会、与企事业单位对接,与学校对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市场调研要充分论证周边、社会目前乃至未来几年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人文综合素质。依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确定具体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在调研的基础上,各专业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需求,确立课程目标,然后,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教学评价等方面制定课程标准。

(3)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材开发一般要邀请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参与,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突破学科界限,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确立相关教材的编写方向,设计教材内容,各专业小组可根据自己的专长负责编制教材里的某个模块。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对于职业实践活动的步骤及细节注意事项更熟悉,更有发言权。

(4)教学验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内容怎样传授给学生呢?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应是最好的教学模式。目前技工院校正在探索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的。各专业小组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法、案例式等。在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模拟真实工作情境,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同时要注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安全卫生等方面。

4 校本课程的检验

对校本课程的检验要从三个时间段进行,一是学生校内生活时期,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及职业资格证的成绩;二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接受市场的检验,看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各专业课程开发小组要到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研;三是跟踪调查,看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的发展潜力。

5 评价修订与推广使用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是一个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一个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至少需要2~3年一个学生学习周期。它要求各开发小组建立学生学习发展档案,从设计评价方案、观察、追踪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到分析研究开发策略,最后进行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的修订。一个轮回下来,如果不理想,还要在原因分析、调研,征求意见等基础上,再次论证修改,直至完善成熟。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要发挥作用,让更多的学生能从中受益,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那么,最终,学校将推广教材的使用,并进一步开发更多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崔允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校本课程开发 篇9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开发 注意问题

校本课程即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前校本课程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和人们的口中,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如果要很好地贯彻新课程的实行,就必须对校本课程究竟是什么、如何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

“校本课程”从字面上可以分为“校本”和“课程”两部分。所谓“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课程是一个争议很多的概念,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作了界定,课程概念的多样性同时也带来了校本课程概念的多样性。

校本课程应该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概念,它要求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我们不可固守某一种概念而以词害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局限于任何一种定义,那反而会阻碍思路。

如果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来理解校本课程,可

校本课程产生和使用确实意味着课程权力的下移,它的出现使得学校、教师在课程的选择、实施、评价等方面有了相当的自,这可以说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特点。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实施、评价各个环节都要能体现出一种民主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教师得到成长,使得学�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它主要强调以校为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条件来进行课程开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

1.以学校为基地。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

2.以学校为基础。学校是否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必须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

3.以学校为主体。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是学校在领会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或整合的校本化的过程。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成员,特别是广大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

4.以学校为整体。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到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整体学习需要,要充分依托并最大程度地调动校内相关人员和校外课程专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临近社区、学生家庭等学校办学因素的功能。

5.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校本课程开发要遵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更要着力于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程对策。

虽然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但是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接受中央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不能随心所欲。如果一味强调以校为本而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且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也不允许脱离国家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体现出的是不同的学术理念,两者在课程目标、教师观、学生观、课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三、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列工程,从西方引入中国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

1.不可把校本课程当作“救命稻草”。目前一提到一种新的思想或理念,都会被用来试图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以这种态度来对待校本课程,以为只要实施了校本课程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那恐怕从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选错了目标,而且还可能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引向歧途。如果过于追求功利的目的,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措施和环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积淀和酝酿。

2.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其理念上,而非技术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其背后有民主的观念在支撑,可以说它是民主观念进入到学校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只是把它的操作层面的东西拿来使用而忽视或无视其背后的民主理念,则可以说是买椟还珠,与校本课程之所以产生背道而驰。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10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参与决策的全过程,肩负着审议开发过程中重大决策的任务。

1.鉴于审议委员会成员的特殊构成,因此,要求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人士,必须认真自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如《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的相关论述等,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技术。

2.校本课程开发起始阶段,审议委员会成员应该进行自我技术培训,如审议《课程纲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培训等。

3.分析评估学生、学校、社区的不同需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手资料,便于指导工作,解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审议委员会必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基本原则,客观、公正、科学、民主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审议活动,确保校本课程开足课时,开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5.认真负责地审议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一要审《纲要》内的项目是否齐全;二要审授课时间是否确定;三要看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否恰当、合理,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否与学校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紧密联系;四要看课程内容是否适合授课对象;五要看课程实施建议的可行性;六要看课程评价是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对审议内容要作好详细记载,经过大家讨论、分析、归纳后,确立所开课程,并公告审议结果。

6.审议委员会两月召开一次全体人员例会。每次会议,每个成员必须先汇报自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情况,提出疑难问题,大家研讨解决;必须对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与反馈,提出促改意见,还应及时向社会、家长报告相关信息。

7.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相关制度,如《校本课程开发激励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并监督制度的执行与落实。

8.检查与督促《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对工作完成好的人员给予奖励。

9.及时地将各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报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校本课程培训制度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首要任务就是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教师们以新的思想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

为了较好地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中层领导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导 为此,我校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制定了校本课程的培训制度。

一、组织教师培训,帮助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有赖于教师真诚参与的意愿、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所能够获得的课程资源。因此学校将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校内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对教师进行陪训。使老师们在生动具体的实例中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手中、校本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消除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我校有自己独特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本校、本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与信息、资源,把各种课程资源在时空上合理地统等安排。

三、学校领导要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制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把握校本开发的质量。每位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一学期至少听六节校本课程课,并作好听课、评课记录。

四、责任到人,将课程开发的实施情况与学校的奖评制度相结合,将校本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落到实处,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数量。

五、校本课程年级组长要组织好小组成员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有关校本课程的各项任务。

六、学校每学年组织开展一次有一定规模的校本课程公开活动,每位老师在一学年中至少上一节校本课程观摩研讨课。

七、每月请专家对授课教师进行讲座。

八、学校对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每学期期末进行“校本课程优秀工作者评比”。

九、每学年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已有校本课程进行绩效评估,对校本课程教案进行修订完善。从学生、家长、社会效益和学校规划及培养目标等多角度出发,对每门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开展提出改进方案。

十、以校本课程门类为单位形成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小组活动每月一次,大组活动每学期两次。

十一、教研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小组活动以专业知识进修和教学活动设计,预案编写讨论等为主;大组活动以校本课程理论培训、课程纲要撰写方法介绍等为主。

十二、每位教师每学年要撰写一篇有质量的校本课程研究论文或两篇校本课程故事。

十三、每学期期初和期末各召开一次学校校本课程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反馈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逐一剖析、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共同商讨下一步对策、措施。

校本课程教研组活动制度

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教研组成员的研究情况直接关系到我校校本课程的质量,故制定本制度

一、教研室活动制度

1.教研室每月组织教师进行一次学习活动,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等书籍,收集精彩文章,使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基本理论。

2.教研室加强教研组建设,每学期组织两次专题研讨活动,并请区市教研员及专家听课指导。

3.教研室认真研究、制定《校本课程评价表》。组织教师依据《校本课程评价表》进行说课、做课、听课、评课,始终用《校本课程评价表》来指导和监控学习过程。

4.教研室负责人通过与教师、学生、家长座谈,通过听课、发调查问卷等形式,随时了解校本课程的效果,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总结分析各种实验结果,不断调整课程。

二、教研组活动制度:

1.搜集资源:教师围绕自己的课程主题,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的、大量的资料,并筛选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

2.编写教材:按时认真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

3.进行课题研究:教师每学期写一篇教学案例或课例。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并对所搜集的相关实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11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县域高中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基础,在尊重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由教师自主研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学校落实课程赋权的一种行为,是体现学校办学目标、表达学校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县域高中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力量。探索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管理和评价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切入点。如何研发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如何加强过程性管理?备课组和年级分权下各自承担什么职责?只有明晰课程管理的这一主线,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真实的校本行为,从而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校本课程研发

在分析学校发展情况、调研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针对教师课程能力制订有效的《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是研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课程形成过程是: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制订各领域的课程规划;各学科从教学实际来定位科目框架下的校本课程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校本课程内容;通过校本课程教案的编写来保证校本课程规范执行,从而形成不同科目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块。

(一)校本课程研发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研发方式主要有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选用和改编是校本课程研发的最低层次,改编、整合和补充是依据学校需求选择性使用已有校本课程的过程。

有效拓展国家课程是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学科框架下对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拓展。研发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通过拓宽课程范围为学生提供较多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基于教师能力制订可行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否则,不顾教师专业能力盲目开设课程,由此带来的过重教学负担会引发教师抵触心理,这将打乱日常教学秩序和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它会将校本课程实施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研发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国家课程的延伸

国家课程的延伸是指在全面领会国家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和教材要求基础上,改编、新编和拓编国家规定课程,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拓展学科。它的特点是采取学科分层教学,实施学科联动,统整学习内容,革新并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增加选择性空间。这类课程是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选择最新的事件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成就作为校本课程的主体内容。它解决了学科内容单一的问题,使课程走近学生生活。

2.个别化拓宽

为体现学校文化,发挥不同学科的特点,在不耗费教师过多时间也不影响学生常规学习的前提下,为少数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超越《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如奥数、竞赛辅导活动和各种创新设计等。这类课程是校本课程目标之外的课程,如果随意增加这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将会把学校教育引向误区。

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有效拓展和创生性整合,校本课程的实施就必须依据国家课程的质量要求,并沿国家课程呈现的顺序来开发。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必须顾及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发展兴趣和需求,从而使校本课程从研发到实施都能遵循国家课程的规范运作和质量要求。这应是目前县域高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线。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教师将经验性知识自觉上升到课程意识,县域高中从而推动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校本课程研发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模式,其基本过程为:确立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一进行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一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形成校本课程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模式,其基本过程为:围绕本学科《课程标准》,教研组研制校本课程科目规划备课组基于科目规划研发《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议形成年级校本课程内容和规划课表备课组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年级进行过程性管理并组织学业评价。

校本课程研发管理的思路是:校内外专业力量学校课程委员会《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学校课程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下的校本课程规划年级以领域和学科管理审议《学科校本课程纲要》备课组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并撰写校本课程教案。

年级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工作,即:年级备课组教师个体或团队《校本课程纲要》和教案。

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现阶段主要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与校外专家联合开发这两种主体类型。基于上述管理框架,教师依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兴趣,组建校本课程研发和实践联合体,承担备课组的校本课程任务,研读校本课程学科目标,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备课组进行合作性研究。形成一致认识后,备课组将《校本课程纲要》提交年级进行审批。年级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定并给出指导意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向学校课程委员会提交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课程教案,待审议批复后编入《校本课程选修》中。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包括该模块开设的课时量、内容、评价方式、执教教师、上课地点和课程形式,这是保障校本课程实现选课走班的前提。

二、校本课程管理

为保障校本课程有效研发和规范运作,学校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顺利运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校本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和评价方案等。承担不同管理职能的处室和年级只有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才能使校本课程管理成为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实践校本课程目标。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行政机构,对“学校校本课程专业委员会”负责。教务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学校校本课程方案》,检查年级实施情况,协同年级对课程、教师和教学成效进行评价。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关系,从而落实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年级、备课组、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与学生的职责如下。

(一)年级的职责

年级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订学年及学期校本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管理等各项工作。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指导备课组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校本课程研发主线,形成学期或学年的校本课程表。

第二,指导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选修介绍》。在开学第一周发给学生,便于做好选课登记。

第三,年级对各学科预定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排,依据各学科的资源状况、任课教师情况、学生选修的数量,对不同校本课程模块教学的实施,选择不同数额的班级作为选课走班的管理单元。同一年级某一学科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必须相对集中,具体时间由各年级自行安排。

第四,年级对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给予指导,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保证课程合力的有效形成。一门规范的校本课程必须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实施教案、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校本课程阶段性教学评价表、校本课程学分评价表和校本课程绩效评定等七种管理材料。

第五,调研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需求,同时为学校课程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备课组的职责

备课组是组织教师开发和申报校本课程的管理组织,是落实《学科校本课程规划》的具体单位。它的职责包括:制订校本课程目标,选编校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时数等。它的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每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国家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发展基础制订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第二,邀请学科教研组和资深教师审议校本课程规划,分析讨论,确立校本课程主题单元。

第三,依据校本课程主题单元的要求,尊重备课组内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对任务进行分解,确立校本课程教学单元的主备和从备教师,并组织教师向年级申报校本课程。

第四,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介绍》,进行选课指导后形成《学科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

第五,备课组依据年级校本课程课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施,包括选修管理、学习量统计和学分认定。

第六,组织教师反思性研究本学期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的成效,向学校提交研究报告。组织教师参加阶段性的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第七,每学月组织教师核对并填写《校本课程评价量规表》,统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量和实施工作量,并对校本课程实施绩效进行评定。

(三)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的职责

教师与具有相同发展意愿的同伴组成教师合作研究共同体是教师互助型组织的有效方式。他们是研发并执行校本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担负以下任务。

第一,依据《学校校本课程方案》和备课组内校本课程主题单元计划,承担校本课程不同模块的研发和教学实施任务。

第二,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和相关教案的编写工作。

第三,待年级审批通过后,进一步丰富并规范研制《校本课程单元教学实施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案,编印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学生选课走班,通过实施《校本课程选修登记》,对选修学习过程进行规范记录。

第四,指导任教班级的学生对本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对任教班级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并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选课后的学习管理小组。为加强学生对选修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教师要制作选课花名册,汇总后报年级组,形成年级总的校本课程选修登记表,以便于选修管理。

第五,加强对校本课程选修过程的管理,包括记录学习量、评价学习态度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它主要有书面和实践活动等形式。

第六,参与年级校本课程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完成校本课程学业评价。

(四)学生的职责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选课志愿,确定学年或者学期内校本课程的选修表。校本课程每一选修模块结束后该教学班解体,学生自动进入下一模块选修的管理过程。

实施校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课程的选修实现学生自我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我潜能的认识,指出他们发展的优势,推动不同层次学生教师获得发展,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进步、体验到成功。因此,校本课程的学业评价就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基础,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作品展示、现场表演、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档案袋记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