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读图时代话读图最新3篇正文

《读图时代话读图最新3篇》

时间:

这里是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3篇读图时代的相关文章

读图时代话读图 篇1

生活节奏总是在不断加快,使得我们静下心来阅读文字的时间和耐心越来越少,无论报纸期刊还是电子传媒,海量的信息总会伴随着一幅幅图像,充斥着我们的视觉。图像可以瞬间给人留以形象的记忆,同时图像也是一种无国界、无障碍的语言,所以这个以图像作为信息传播主流的时期,被人们称作“读图时代”。

“读图时代”即“以读取图像来获取信息的时代”,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是仔细想想,为何叫做“读图”,而不是“看图”呢?我想,读与看应该是两种不同的态度。“看”是第一印象,是表象,短暂而简单,一略而过。就像我们每天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看”许多图片,但真正在留在记忆中的会有多少呢?可以说“看”只是一种粗浅的过滤,“读”才是深入的探究,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是一种理性和感性兼而有之的判断与分析,读图不仅仅是看表象是否赏心悦目,而是去了解图片的内含、寓意,甚至能够品味到图片所传递的情感、趣味以及哲理。

“读图”的另一概念在于“图”,“图”包含有摄影、绘画、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当然,从传播角度看,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还是摄影。先进的科技早已让摄影这种曾经是少数人掌握的技术,变得像人们掌握电视摇控器一样简单。所以今天的摄影,已成为人们形象思维的载体,成为公众表述自我视点或情绪情感的传播手段。尤其在中国,众多的人口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使中国迅速成为摄影消费大国。但是,美学普及的欠缺以及浮躁的艺术创作心态,又使我们处于垃圾图片极度泛滥的环境之中,摄影消费大国也迟迟未能升级为摄影强国。

从读图来看,我们既可以把“读图”理解为精神层面的概念,也可理解为阅读者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不仅是作者,也包括传媒编辑。同时,创作者自身也是读者,而且是高水平的,具有理解力和分析力的读者。试想,创作者自身都不懂得如何解读图像,又怎样能够创造出让读者乐于阅读且过目难忘的作品呢?所以,创作者的创新并非是题材的猎奇,更是想象力和审美力、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提升。撇开浮躁和高傲,静下心来阅读,读取他人作品中的特点,表象的,内在的,技术的,观念的,思想的,哲学的……从各类艺术中汲取精华,提高修养。

如今,还有一种流行说法,叫做“全民摄影时代”。有

图书如此,图像创作也是如此。当我们摄影人在为影赛的成功而喜悦,或因落选而苦闷时,更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并且不失时机地去读取每一幅影像所传递的内涵和意义。所以我认为,对于摄影人而言,精读比多拍更加重要,虚心比指责更有意义,思考比盲从更有价值。

关于“读图时代”阅读方式变迁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篇2

论文摘要:“读图时代”概念在20世纪被提出。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迅速兴起,引起了业界和学界关于人类阅读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激烈讨论。在阅读方式变迁语境下审视和展望“读图时代”所引起的变革,可为今天的传媒研究带来一定的启迪。

论文关键词:读图时代;阅读方式变迁;内涵特征及意义

人类阅读和传播信息方式变迁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速发展,使得网络阅� 这种由于阅读方式转变而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在人类阅读史中出现过不止一次。往回追溯,距离本次阅读大讨论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讨论要算兴起于20世纪并延续至今的关于“读图时代”的论争。

一、“读图时代”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20世纪初,电影理论家巴拉兹预言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20世纪30年代初,海德格尔提出传播形式将由文到图转变,预言“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1994年,美国学者米歇尔和瑞士学者博姆同时提出了“图像转向”的观点。“读图时代”的概念则是中国钟洁玲1998年在《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中第一次提出的。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的传播形态扩展了以往的“读图”内容和范围,“后读图时代”正式来临。

李培林给读图时代下的定义是:“读图时代乃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学不断进步,传播环境较为完善的背景下,使用图片在信息传播中实现的量的提高与质的飞跃,与文字共同促进信息传播优化的一种状态。” 姚展雄认为“读图时代”是在现代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加速背景下,图像在传播中被大量运用的一种状态。

葛连升、张春晓认为读图时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改变了由时间宰制的线性传播方式,引入空间关系,和时间共同作用于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读”的行为具有了多维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二,使形式与内容同时成为传播的重要存在力量,并赋予形式独立于内容的特殊价值。第三,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读”不再是少数训练有素者的行为,带动了文化普及和社会交往。第四,“读”开始以视觉优位为特征,阅� 第五,由于形象思维以及图像在形式美表达上天然地优于文字,表层化的“浅阅读”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促进了绘画、设计、电子影像制作与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景观无处不在。

二、对“读图时代”的不同看法

读图时代的来临有可能使得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这一点,大多数研究者的意见较为一致,但是在它如何影响人们以及在怎样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上,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

北大王岳川教授认为,“读图时代”信息传播不可能高于文字所传达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文字所能传达的深刻意义仍可以一当十,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传播媒介仍将占主导地位,在短期之内新兴媒介对人们的影响难以超越文字。人大金元蒲教授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将使传播方式变成以数字电子媒介为主,会产生诸多跟图像有关的传播现象,以文字为主的获取知识方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最终将使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没有好与坏的倾向。

然而,有部分观点对读图时代抱有较为极端的认识倾向。

《读书的挽歌》作者斯文·伯克茨对读图时代的到来持消极的看法。 周小平 章熙则提出了更加系统的否定,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首先会让人们逐渐失去应有的冷静和耐心,从而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他发现,随着语言文字认识论日益衰退,图像文化认识论将不断壮大,人们把握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了质变,关于真理的看法也将发生改变,人们将变得毫无原则。

另一部分人则对“读图时代”抱有积极的看法。他 图像或者影像亦可创造经典和传达深刻的意义,甚至可以传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书法绘画、彩陶纹绘以及雕塑壁画、传世名品中所诠释出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是文字所难以企及的。作为人类文化的经典,它们构建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持折衷观� 同为思想的载体,不仅没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存在着密切关系。在以文字为主的文化里,图像主要用来解释文字,作为文字的补充;在以图像或图像生产为主的时代里,文字则成为图像的补充说明,更好阐释图像的内涵和意蕴。新闻媒体加入解说图像、照片甚至活动影像,能够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信息,有利于阐释文字要表达的内容;书籍中加入插图,能够抓住读者注意力,更好地吸引读者、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本。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一些传统经典名著经由现代艺术家融入独具匠心的设计和诠释,当它们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受众的面前时,经典文化也就深入人心了,并且拥有了更多的读者。由此,在某种意义上读图时代使得精英文化走向大众,使经典得以普及,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读图时代”阅读方式变迁的意义

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读图时代的来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现代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以多媒体技术为承载的图像语言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或许用哲学家萨特“存在即是合理”的观点认识和评价读图时代的来临才是正确的态度。

从现代技术的角度上理解以文字为主的传播时代,可以发现其主要优势是以简洁的卷、册形式将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以利于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当人们要提取的时候,需要对信息进行重新解读和还原。或许这样的活动能给部分人带来快乐,但也有部分人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对采用文字方式来压缩信息、传播思想过程当中所造成的信息丢失、传意偏差进行有效的测验和评估,更没有谁能对错误理解文本信息所导致的巨大损失进行量化评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多媒体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消除文字媒介对信息存储的模糊和不确定,使得解读过程精准、高效,避免了各种负面因素。

当我们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和展望读图时代所带来的新改变的时候,可以发现,在现代高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人们要浓缩信息、压缩思想、打包上述内容成一个可以在不同时空中传播、重复使用、存储和复制的单元的时候,不需要对信息和思想的内容进行删繁就简的“有损”处理了,所要传递的信息、思想甚至是场景氛围,都可以生动地从一个地方收集好然后再另外一个地方完美再现。人们在理解和诠释伟大思想者思想的时候,可以轻松越过抽象、晦涩的文字藩篱,直接靠近思想本身来探索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人们对伟大思想的传承以及应用伟大思想进行创新的能力将随着这种传播形式的发展而进入更高境界。或许,人类发展抛弃了已往的抽象传播形式的时候,将会走得更好、跑得更快、前进得更远。

“读图时代”探源 篇3

【摘要】“读图时代”一词在上世纪90年代末首次提出,至今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文章,其中研究的焦点是对视觉传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本文在收集大量近现代画报研究资料的前提下,以史为证,对“读图时代”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读图时代 画报 图画

我国关于“读图时代”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序中。当时,这套共计六本的由台湾引进的原版图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当时的流行思潮和风云人物。为了推广这套丛书,编辑钟洁玲提出了“读图时代”一词,使它最早现身于新闻传播领域。

什么是“读图时代”?就“读图时代”概念所归属的研究范围而言,大体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读图时代’,即报纸为适应社会的变化,改变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模式,图片(主要是新闻摄影图片)将由以前的� ”[1]针对这种观点,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此界定机械地使用以谁为主、以谁为辅的简单模式来解释“读图时代”的内涵,有曲解之嫌。“‘读图时代’源于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公众阅读心理,即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视觉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日益影响着大众的阅读取向,人们在阅读文字时,越来越青睐图片,通过图片获得视觉信息,并获得感官上的享受。”[2]后一种观点充分肯定了“读图时代”并非新闻传播领域有的概念,从而突破了对于“读图时代”狭隘的认识,获得了绝大多数学者的相对认可。但笔者认为此种观点仍有失偏颇。当下,对于“读图时代”的研究与探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它的概念界定,更多的学者放开眼光,追溯“读图时代”的历史渊源。

有学者认为“真正的‘读图时代’是在远古,当人类文明开始萌芽,还未出现文字的时候,人们用图画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3]而笔者认为,“读图时代”应基于有大众传播媒介的年代,因此,远古时期不列入本文的论述范畴。在以诉诸人们视觉为主的近现代平面出版物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中,近现代画报是有关“读图时代”探源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什么是画报?学界与业界对画报是“ 现代画报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甚至更早一些。本文将以近现代中国三个典型时期的画报为文本,结合相关研究资料的观点,解读“读图时代”的历史渊源。

一、“读图时代”始于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不少报纸随报奉送一种石印的画页,页面大都是时事新闻,不识字的人也一样看,故传播得很快。辛亥革命前就已达70多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卷的《图画日报》堪称晚清上海乃至中国缤纷斑驳众生之巨型画库。“读图时代”雏形初显。在这一历史时期,“图”多以“画”的形式出现于画报上。

《点石斋画报》是这个时期画报的典范。创刊于1884年5月8日,作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申报》的副刊,它以图配文的形式把知识传播于文化素质较低的民众。内容都为迎合大众趣味而设,文字和图画虽过于夸张,报道甚至有严重的缺失,但其反映出西学东渐的盛行,无论在知识界,还是在普通民众中都广受欢迎。萨空了在《五十年来中国画报的三个时期》中说“中国之有画报,半系受外国画报之影响,半受传奇小说前插图之影响,此应为一般人之所公认。”[4]石印技术较之木刻技术的先进性为画报的印刷带来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对新闻中西结合的“美术”插画式解读,使《点石斋画报》不 受《点石斋画报》成功范例的鼓舞,晚清出现一股画报热。“据彭永祥统计,截止到1919年,国人共刊行过118种画报。”[5]客观上,为“读图时代”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给予了充足的养料。

二、20世纪20、30年代:“读图时代”的发展时期

随着我国美术的一个新种类漫画的出现(从清末画报上的“讽画”到20、30年代报刊上的“漫画”);紧接着,连环画出现了(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正式打出“连环图画”的旗帜);民间年画也达到自己生命的辉煌期。“图”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个“读图时代”可谓极其壮观。

在关于那个时期的画报研究中,《良友》画报为当下多数学者所追捧。1926年2月诞生的《良友》画报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图文并茂著称。可贵之处在于《良友》人对杂志中“图画”的深谙其道,在他们出版的大型《中国画册》中曾提出“……宣扬之道,文字之功故大,图画之效尤伟,盖文字之艰深,难以索解;图画显明,易于认识故也。”[6]“历经近20年,《良友》画报共发行174期,刊载过3万余帧图片,400余幅彩图,内容浩繁丰富。”[7]除了大美术中分门别类的“图画”,照片伴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开始在《良友》画报之类的都市报刊中流行。

在《良友》画报大众视觉读物之外,还有一批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画报也格外引人注目。出于革命宣传、开启民智的目的,《大革命写真画》(1911年10月创刊)、《红十字会战地写真》(1912年创刊)、《广州时事画报》(1912年创刊)、《真相画报》(1912年创刊)等画报刊登大量新闻摄影图片,对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直观地认识国内时事与外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此时,艺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些前沿名家改变了对摄影的看法,蔡元培也曾评价“摄影术本是一种应用的工艺,而一入美术家的手,选拔风景,调剂光影,与画相等。”[8]摄影照片得以“正身”并在过去“ 如果说“图说”(图文互释)的形式在晚清画报中已被普遍采用成就了中国“读图时代”的开始,那么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和摄影照片获得的社会认可程度的提高客观上又促进了“读图时代”的向前发展。“录事概用图说”[9],“人人易知易解”[10],画报的传播为20世纪初期的国人提供了易知易解的社会文化。

三、20世纪40年代:“读图时代”的特殊繁荣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所创办的大量画报将中国的“读图时代”推向了一个顶峰。

目前已知的中共建国前50多种画报,包括中共地方性画报和中共中央创办的画报。“1926年6月25日,中共六届二中全会通过《宣传工作决议案》,其中强调:‘要适合于一般工农群众的兴趣,与一般比较落后的女工童工苦力工人农民的文化水平,党必须注意编印画报画册及通俗小册字的工作。党必须注意用图画及照片介绍国际与国内政治及工农斗争情形,画册则用联锁画附加通俗解释小册子,与一般通俗小册子都要注意解释各种政治和革命的理论问题。’[11]

创办于1942年5月1日的《晋察冀画报》,作为中共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在画报研究中理所当然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数据资料显示,仅“画报的创刊号一共发表新闻照片162幅(其中82幅出自沙飞一人之手)。”[12]在物质资源极度匮乏和技术条件极为落后的动乱年代,沙飞“创造了工业文明的奇迹”[13]《晋察冀画报》担负着对内对外形象宣传的双重任务。在战争条件下,沙飞还通过各种方式言传身教,为继来的革命画报创办培养了大批后备军。

笔者要指出的是,在解放区,除了画报,还有像新年画、连环画、传单等一批木刻印刷品在敌前敌后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苏区农村展开的年画遥相对立的典型是城市中渐渐流行的月份牌广告年画。月份牌广告年画的美女形象的细节化铺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城市的商业化程度和市民阶层的新生活。活跃于同一时期两个不同区域的风格迥同的年画图像模式,构成了当时中国“读图”新格局。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读图时代”的空前繁荣

当下,科技日新月异,为“读图时代”带来了空前繁荣的契机。人大中文系教授金元蒲认为“读图时代与我们现代社会产生的巨大变化相关。在传播方式上,原来的印刷媒介变成了现代的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于是产生了我们现在诸多的视觉图像或者叫读图时代的一些现象。”[14]北大中文系教授王岳川指出“读图时代确实包括影视、广告、卡通及图片的传播。”[15]与过去相比,科技的进步和媒介的发展让人们能够接受图片的载体和接触图片的种类大大增加。这个时代是世界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时代,“读图”变得更具多样性。

经过以上对画报的粗略梳理,笔者认为,纷繁芜杂的图像“外爆”不是证明“读图时代”始于当下的充足理由。就纸质媒介(报刊)而言,尽管传统画报的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诸多困难,甚至有学者惊呼画报时代已经终结,但报纸的编辑思想由80年代中期的“图文并茂”向现在的“图文并重”迈进;由单一机械的加大图片版面到探索建设高素质的新闻摄影队伍、完善图片运营机制的改变却引人注目。90年代初期,报纸杂志化开创了纸质媒介“读图”新时代。

由此看来,“读图时代”背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背景,它体现的是图像的传者、受众和社会的有机互动。“读图时代”不是一个机械的概念,对它的探源研究是把握不同的“读图时代”的现代性的基础。■

注释

[1]张玉川:《报纸的读图时代真的到来了吗?》,《传媒观察》,2003年第1期,26页

[2]陈相雨 汤天明:《“读图时代”:从粗放走向集约》,《传媒观察》,2003年第5期,43页

[3]孙晓燕:《解读“读图时代”》,《编辑学刊》,2004年第2期

[4]转引自陈平原:《新闻与石印――之成立》,《开放时代》,2000年7月,60页,

[5]陈平原:《以“图像”说“晚清”――导论》,《开放时代》,2001年5月,59页

[6]李志雄:《画报:画报史上的一朵奇葩》,《编辑学刊》,2002年第3期,90页

[7]李康化:《及其文化效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第10卷

[8]转引自王跃年:《从到――1912-1937年中国摄影画报简论》,《民国档案》,2004年第3期,66页

[9][10]转引自张元卿:《读图时代的绅商、大众读物和文学》,《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122页,124页

[11]何扬鸣:《概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创办的画报》,《新闻大学》,2000年第3期(秋),75页

[12][13]刘亚:《沙飞与》,《新闻与成才》,2003年第4期

[14][15]转引自朱雯:《“读图时代”与传播》,www.省略/

blog/zwen,2005年7月2日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