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优秀5篇)正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优秀5篇)》

时间: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篇1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初稿)

题 目:《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浅议 指导教师:庄逸云 准考证号: 390102100569 考生姓名:陈阳武 资阳市雁江区

工作单位: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初级中学 写作时间:2011年8月[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浅议

指导老师:庄逸云

作者:陈阳武

准考证号:390102100569 内容摘要]:猪八戒是作者刻意刻画的喜剧典型,作者在很多方面都肯定他欣赏他,但对他性格的很多消极方面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本人以为《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最具人性化的一个,他象征的是中国农民,是具有中国喜剧色彩的中国传统男人。这个人物性格清晰鲜明。[关键词]:西游记

猪八戒

形象分析

《西游记》上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作者吴承恩着力刻画的几位人物形象,孙悟空是和猪八戒无疑是最为典型和成功的。猪八戒是作者刻意刻画的喜剧典型,作者在很多方面都肯定他欣赏他,但对他性格的很多消极方面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本人以为《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最具人性化的一个,他象征的是中国农民,是具有中国喜剧色彩的中国传统男人。这个人物性格清晰鲜明。我从猪八戒的形象的历史演变喜剧性和积极性以及这个形象的意义几个方面探求这一形象的真谛。

一、猪八戒形象的演变

据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内,由帝国主义分子窃去的敦煌唐人绘图像《大摩里支菩萨图》中,我们发现了猪八戒最原始的形象。这里是一张幢幡,上绘大摩里支菩萨,菩萨脚前有一只猪,猪头人身,双手架开,作奔走如飞状,造形活泼,显出法力无边的样子。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野猪精——猪八戒的最早雏形。(1)

在《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中,我们看到的猪八戒形象还是比较粗略的。

《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形象占了整整一本四折、很活跃,是迄今所见吴氏《西游记》以前猪八戒形象最详细的描述。(2)《西游记平话》中已有猪八戒形象。《西游记平话》在国内早已失传,只根据朝鲜《朴通事谚解》的七条注文及“车迟国斗圣”一段梗概和《永乐大典》第一三一九卷《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及明抄本《销释真空宝卷》推测它的大致面貌。在《西游记平话》里的猪八戒形象是吴承恩取材的直接依据,黑猪精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的净坛使者与吴氏笔下的猪八戒形象相差无几了。(2)猪八戒最完整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是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在第十三出《妖猪幻惑》开头自敘到:“自天门到下方,只身唯恨少糟糠。神道若使些兒个,三界神祇腦(恼)得忙。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軍。生于亥地,长于乾宮;搭琅地盜了金铃,支楞地顿开金锁。潜藏在黑风洞里,隐现在白雾坡前。生得嘴长项阔,蹄硬鬣刚。得天地之精华,秉山川之秀丽。在此积年矣。自号黑风大王,左右前后,无敢争者。”。(3)而在民间,猪八戒的形象在唐宋元以来就已流传,画家、雕塑家、陶瓷工艺匠人,小说戏曲家,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一种艺术形象来创造的。但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一种 艺术的升华。在整整一百页的回的篇幅中,有猪八戒的文字就占了八十四回,几乎贯穿始终。

猪八戒原本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掌管银河中的十万天兵,后因酒后戏嫦娥被罚下界来,却又误投猪胎。原本可在高老庄享受清福却被去西天取经的一行和尚收服,走上了取经的长途。师兄几个辅佐唐僧取回真经,修成正果,最终回归天界。他从一出现就带有极强的喜剧色彩。日本人武田雅哉关于猪八戒专门写了一本《猪八戒》大冒险《三省堂》,广告词说“猪八戒还在走,在中国文明中撑船划桨”,说这个人物身上隐藏着中华二千年的秘密“。作为我们民族的产儿,明中叶以来中国新兴平民,商人和农民的综合体,猪八戒完全可以与堂·吉珂德、桑丘、福斯泰夫、阿尔巴贡、夏洛克一道屹立于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之林。(4)

猪八戒形象集中体现六贪:贪吃、贪睡、贪色、贪财、贪名、贪利,但什么事也少不了猪八戒。猪八戒的猪头人身,九齿钉耙都是中国特产,猪八戒的语言也极富趣味:“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我丑自丑有几句口号儿,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

”,“ 我丑自丑却都有用”。另外,他又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风趣富有个性化。什么“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斯文,斯文,肚里空空”“槽洒鼻子不吃酒枉担名”“斋僧不饱,不如活埋”“粗柳簸箕细柳头,世上谁见男儿丑”“口里摆菜碟儿,干鱼可好与猫儿作枕头”“曾着卖糖君子哄,今不信口甜人”“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情。”前世天蓬元帅,而降世却是猪,最后成了农民的代表,而且他能降妖,也是立了功的,还很幽默。

猪八戒是取经师徒中唯一一个有情感的,早年他那神仙生活,严格的清规戒律也没能他青春期的躁动,由于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他为人单纯,身体强壮,对女人有情有义,在高老庄,对高小姐的爱遭到了武力反时,在取经途中虽然对其他女子有过一时的邪念,但始终如一的信念是:等取经回来,一定要去高老庄,他身上的本能的反应从侧面抨击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桎梏。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完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无穷的臂力和杰出的才干被高老庄相中招为女婿。这一改变,决定了猪八戒的现实性—能劳动,会干活,能吃苦,心地善良,他耕田种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一个典型的庄稼汉。在取经过程中,猪八戒形象表现出了多面性,心地善良又爱耍小心眼,作战勇敢而又贪生怕死,自私自利而不忘取经大义等等。这种多侧面的人物形象远远超出了以前的猪八戒形象。

二、猪八戒的喜剧形象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得在《诗学》中说“喜剧是对于在较坏的人的模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或丑陋,不能引起痛苦或伤害。”(5)而《西游记》的艺术成功之一,就是它的喜剧艺术性,而这种幽默诙谐充满“人情味”的喜剧,所集中在猪八戒身上,首先人物形象本身不统一。八戒猪头人身,是猪与人的结合。其次人物形象语言行动的矛盾,憨厚老实又爱耍小心眼,蠢笨只能又自作聪明的,丑陋无比又反以为美。最后动物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体现在猪八戒身上猪性与人性的完美统一、猪的贪吃,贪睡,懒惰的特点却集中在猪八戒身上,具体来说,这种喜剧色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猪八戒的名字。所谓八戒,即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八条戒律。准确说来,应该称为八戒一斋。八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 鬓香油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猪八戒具有凡夫俗子的贪吃贪睡贪财贪色和懒惰的习性。虽然号为八戒,实际上什么也戒不了。这既与他错投猪胎有关,又是人性的表现,更是它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二是猪八戒的模样。猪八戒长得猪头人身,书中第八回写他“卷脏莲蓬吊搭嘴、耳似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猪八戒相貌丑陋,生得长嘴大耳朵,脑后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又有腾云驾雾和变化的本领,是猪与人和神的综合体。猪八戒相貌丑陋,长长的嘴巴、大大的耳朵,胖大臃肿的体态,加之猪的贪吃、贪睡、懒惰的特点都集中在猪八戒的身上,而且吃相非常夸张,睡觉更不分场地,使得这种“呆”、“夯”的特征不断制造出喜剧情调。贪吃好睡、笨拙等又都符合猪的习性。

三是猪八戒的武器。猪八戒的九齿钉耙虽然是个宝物,可孙悟空说这耙是做园工筑地种菜的,沙僧也说“看你那个锈钉耙,只好锄地与种菜”,一路上更有很多妖怪嘲笑猪八戒的钉耙,锄地用耙子尚可,但充当武器就充满戏谑意味,增添了许多喜剧性色彩。

四是猪八戒的变化。猪八戒有三十六般变化,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变一些笨重的东西。如只能变山、变树、变石块、变土墩、变赖象、变科猪、变水牛、变骆驼。书中第四十七回“真个变过头来,就也象女孩儿面目,只是肚子胖大,朗伉不像”,需要悟空帮忙才变成轻巧的小女孩儿,让人发笑。他是猪精式的人,作为猪精,他虽外貌丑陋,但本领高强。把动物的姿态强加在人上,表现出生性笨拙的不协调让人感到非常可笑。

五是猪八戒的言行。猪八戒丑陋无比又反以为美,蠢笨无能而又自作聪明,憨厚老实又爱耍小心眼,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在取经路上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还偷偷攒下私房钱。取经途中,猪八戒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错误,并常常自食其果。怕孙悟空抢了头功,前去助阵败下阵来,却躲进草丛睡大觉,既滑稽荒唐,又可笑可恨,有着直率可爱的一面。巡山化斋时,在平顶山对着石头编造谎言,自以为滴水不漏却被悟空当场揭穿。猪八戒主动驮悟空去水底,想跌坏悟空却反被捉弄。唐僧在三个徒弟中对猪八戒比较偏爱宽容,可猪八戒却多次在唐僧被擒以后,嚷着要分了行李散伙,丝毫不把师父的性命安危放在心上,与美猴王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豪言壮语形成强烈的对比。明明长得一脸猪相,猪八戒却常说:“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丑便丑,奈看,再停一时就俊了” “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我丑自丑,有几句口号儿: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我们丑自丑却都有用”。掩耳盗铃般自己欺骗自己。猪八戒不讲礼仪,戏弄权威,书中第四十四回猪八戒把三清扔进茅厕还嘴里祷着让其做个受气的天尊。成了正果还闹地位观念,吵着如来佛组分配不公。这种调侃不由使人感到愉悦,进而笑出声来。猪八戒在悟空面前喊他哥哥,可一旦离开孙悟空就骂他弼马瘟,表现出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不但不可恨,反而变得可爱。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猪八戒的话语更是贴近其思想意识和性格特征,只有猪八戒才能说出的特色语言,极具喜剧色彩。猪八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喊出了“斋僧不饱,不如活埋”、“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油脂”的经典话语,更幽默地说出“干鱼可好与猫儿作枕头”、“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等谚语,甚至嘲笑悟空“哥哥不曾读书。《百家姓》后有一句„上官欧阳‟。”显示自己的学问,特别是第四十一回当红孩儿放火时猪八戒紧张地说出“把 老猪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 语言风趣,富有个性化。用插科打诨的语言营造了舞台上的喜剧效果。

六是猪八戒的理想与面对的现实。猪八戒的理想是过上普通老百姓那种“男耕女织乐井田”的生活模式。从根本上说,猪八戒参与取经是一种人生的无奈,他更愿意过高老庄的农家生活。因为猪八戒身上有着强烈的“入赘情结”,时刻想过上稳定的小生产者生活。加入取经队伍后,作为欲望很强的猪八戒与出家成为和尚的猪八戒,是水火不相容的。猪八戒基本没有宗教信仰,因为他是一个俗人,只追求现时的、当下的人生享乐而不相信未来。猪八戒饭量很大,却没有孙悟空化斋本领大,时常忍饥挨饿;色心未泯,却没有唐僧的英俊容貌,一路上入赘的梦想全部以破灭告终;偷懒耍滑却受到师徒三人的打骂和歧视,所以吃尽了苦头的猪八戒经常发牢骚要散伙回到高老庄。理想和现实所产生的矛盾不仅闹出了很多喜剧,更放大了猪八戒身上的可笑之处,使人忍俊不禁。最后被如来佛祖封为净坛使者成了正果,标志着充满矛盾性格的猪八戒经过苦难的历程,终于喜剧性地战胜自己,完成了人性、神性和动物性的完美统一。

三 猪八戒的积极形象

猪八戒是西天取经集体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他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他皈依佛门,受观音菩萨点化,虔心向佛,保护师傅唐僧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只往西天大雷音寺——如来佛祖处求取真经,以救济天下芸芸众生,拯救人民于水火,用佛禅之学洗去人们心灵的肮脏。在这一点上他与孙悟空目标一致、命运与共,在任何时候他们的敌人都是共同的。一路上“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也出了不少力。虽然说遇事不能独挡一面,但孙悟空在许多场合都离不开他这个本领不太高强的师弟。陈家庄变化一秤金,没有猪八戒就不能成事;开辟稀柿同,也只有猪八戒能“干这场臭功”;取经途中每遇上众多的妖精,他就挥钯上阵,施展神威,否则孙悟空也不免孤掌难鸣。

他能吃苦,也能耐劳。在高老庄招亲,他替丈人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耙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在八百里荆棘岭,他精神抖擞,挥钯开山,还赋诗两句道:“自今八戒能开破,直透西方路尽平。”

八戒作战有时还相当勇敢,钉钯凶猛。对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也是相当痛恨,敢于反抗的。李大春在《读西游记的几点心得》中说,“从《西游记》所经历的唐、宋、元、明各朝代的时代条件看来,只有农民才能和地主阶级对抗,才能成为积极反抗地主阶级的主要力量。”(6)在小说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中这样写道“那八戒抖擞精神,束一束皂裰搴钯上阵,没头没脸地使钉钯乱筑”。无论是强敌弱兵,八戒都有一时之勇、提钯上阵,他有时也还想立功,如“沙僧你在这里扶持,让老猪去帮打帮打,莫教那猴子独干这功,领头一钟酒。”尤其可贵的是,他虽屡遭妖魔拿,却从来没有低头屈服过,总是骂了又骂、嚷了又嚷。更有意思的是这呆子有时竟粗中有细。小说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美猴王”中“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便说了一通谎话直气得美猴王抓耳挠腮、暴躁乱跳,与八戒共赴宝象国,降服黄袍怪。”猪八戒急中生智,义激美猴王,为唐僧取经立下一大功。小说的表现对象是人,人的思想和情感、人的生活,因而塑造出典型的人物是小说创作的重要任务,创造典型人物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是将人物置身于困境之中,通过人物面对困境的反应突现人物的性格。狄德罗在《论剧艺术》中说“如果人物的处境愈棘手就愈容易决定。试想你的人物所要度过的二十四小时是他们一生中最动荡、最颠沛的时刻,你就可以 把他们安置在尽可能大的困境之中,人物的处境要有力地激动人心,并使之与人物的性格成为对比,同时使人物的利益互相对立,应该使一个人不破坏别人的计划就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使大家关心同一事件,然而每个人希望这事件按照他的想法进展对他有利”。(7)“意马心猿”一段文字中悟空嫉恨在心,执意不离花果山,与八戒心念取经人急于搭救形成了困境中人物性格的反差,即“与人物的性格成为对比”,八戒对师傅的尊敬与爱护与君子大肚情怀就突现在眼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猪八戒有上述一些优点,所以他不失为正面人物。在他身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特别是个体生产者所具有的勤劳、朴实、善良的性格特点。方白在《谈猪八戒》中说“作者借用一些农民的形象加在猪八戒身上这是什么用意呢?我觉得这与作者企图塑造的猪八戒的性格是有关系的。”(8)猪八戒作为一个现实的典型,他有许多地方当然不如孙悟空那样理想,而恰恰是这些不够理想的地方成为他性格真实的体现。他反映了劳动人民现实性的一面,他热爱生活,对现实生活充满依恋之情,取经途中他几次提出要回高老庄,表现了他对翠兰和高老丈人的想念。如果取经不成的话他也许真就回到高老庄娶妻生子繁衍生息,过劳动人民平凡的生活,眷恋朴实清淡的园田生活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点愿望。此外他还充满乐天精神,有一种摆脱一切束缚的无牵无挂的忘我的天真。他从不把自己的蠢笨呆傻当作一种精神上的负赘,而且懂得自我开脱,别人讥笑他相貌丑陋,他却常说“丑归丑却还是本色,可是我能劳动、有力气,庄稼地里的事儿,也是一把手儿。”在女儿国他戴上花儿,擦上脂粉,钻进女儿的闺房照照镜子故意摆出妩媚的姿态,那身装束与丑陋的外形,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捧腹,觉得这呆子呆得喜人、丑得可爱,也就由心底而生一种喜爱之情,小说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猪八戒的喜爱之情。李希凡在《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中指出“《西游记》的作者创造英雄人物,是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而创造有严重缺点的人物,却是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9)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确实赋予了猪八戒新的活力,这个形象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他那些不够理想,受人嘲笑之处,这些地方更富于人情味,最具有现实感。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能接受并喜爱这个人物,也正是因为他的形象更贴近生活,在他的身上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不觉之中与他心灵上的距离就缩短了一程。

猪八戒形象的意义

猪八戒的形象具有时代意义。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习惯更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护僧取经是出于无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要散伙,嚷着回高老庄做女婿、种地过日子,这种回归土地、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也正是长期依附于土地的典型的农民意识和农民心理。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劳动人民的典型化身,他深刻存在守着土地而养成的顽固的保守心理,和神、道、佛相对立,表现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猪八戒身上贪财、贪色、自私自利,还表现着明代社会好色好货思想的沉淀,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具有那个时代的思想特色。因为,随着明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新生的市民阶层继宋、元之后进一步壮大,并在社会中开始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中国已经衰落的封建经济仍然非常强大,整个社会仍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明朝新兴市民阶层中仍然存在着进步与保守两种因素。猪八戒形象在明朝的市民阶层中具有普遍 性,是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代表着农民阶层并具有市民特征的下层人民形象。

猪八戒的形象具有当代意义。猪八戒率性而为,张扬个性,其自然天性根源于他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凡夫俗子;一个普普通通、安守本分,一个并不情愿、时时打退堂鼓地凡夫俗子;一个作为上至公卿下至百姓都可以轻松嘲笑并调侃的对象,一个来自于人民内部的、带有芸芸众生的人性优点及弱点的形象,因此,具有迎合大众文化的当代意义。如民间中的一些歇后语:猪八戒背媳妇——费力不讨好;猪八戒耍耙子——就会一手;猪八戒掏耳朵——里面有货;猪八戒调戏嫦娥——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当代也涌现出了几部关于猪八戒的影视产品,如《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猪八戒之所以在当代大众文化圈里得到这样的欢迎,主要是与他的亲和力有关,与当今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关。所以,在当代社会,猪八戒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总而言之,猪八戒形象固然有自唐宋金元以来民间传说、戏曲、话本的模特儿,但是,吴氏笔下的这一形象却是新时代的一种伟大的创造。十六世纪的中国淮安就是猪八戒产生的新时代。“商人重利轻别离”,猪八戒身上贪财、贪色、自私自利既是中国小农身上又是中国新兴市民、商人身上存在的缺点。而猪八戒追求幸福生活的进取精神却是新兴市民、商人身上所体现的新特点。可见,八戒身上的这些优缺点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影子。所以作为一个人物形象,猪八戒不光有现实性,而且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猪八戒之所以招人喜爱就因为他的身上代表了中国新兴市民、商人和农民的思想意识,他是中国新兴市民、商人和农民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就是时代折光的体现,是猪八戒形象的时代性所在,同时也是这一艺术形象所具有的永久生命力之所在。

引用书目:

(1)《中国佛教史》37页黄忏华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影印于1940年11月(2)曹炳建《〈西游记〉作者研究回眸及我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 5期⑹网站:《西游记宫》西游记论坛 : 《论孙悟空的血统问题》 张锦池著 原载《北方论丛》1987年第5期)

(3)詹石窗 《中国道教十五讲》212页、224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4)武田雅哉《猪八戒の大冒険 もの言うブタの怪物誌 三省堂 》1995.09.05.(5)见《诗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见李大春在《读西游记的几点心得》(7)见狄德罗《论剧艺术》2003年(8)见方白《谈猪八戒》

7(9)见李希凡《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11参考文献

《西游记》 吴承恩著 中华书局 2009年第一版

《中国禅学》(第一卷)吴立民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书局2002年 《明清生活掠影》王凯旋、李洪权著沈阳出版 2001 年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漫说西游》张锦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重印 《中国古代文化精要》刘洪人著 巴蜀书社2003年

修改建议:

1、文章第三部分的标题“猪八戒的辩证形象”表述不准确,建议修改。另外,第三部分的论述亦存在含混及牵强之处。如认为“把猪八戒刻划成一个农民的形象,也表达了他对当时黑暗统治的不满与反抗”,该观点即较牵强,在文中亦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

2、文章第四部分虽题为“猪八戒形象的意义”,但论述的重点则是《西游记》的创作意旨及意义,所以该部分存在文不对题的现象,建议作出修改。

3、文中若引用了他人的观点,需以脚注的形式注明具体的出处,提供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引文所在的页码等信息。

4、文末需提供参考文献。各条参考文献亦需罗列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等信息。

9月2日修改建议:

1、文中若引用了他人的观点,需以脚注的形式注明具体的出处,提供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引文所在的页码等信息。你提供的注释内容不完整。另外,你的注释序号严重影响到阅读,请以工具栏中“插入——引用——脚注”的方式自动生成注释。

2、论文题目不妨改成“浅议《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

3、论文第一部分谈猪八戒形象的演变,一看即知你是抄录了他人的论文,建议你干脆将此部分删除。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篇2

内容摘要: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教育思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中将对后现代教育思想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影响予以探究,分析这一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意义与途径。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独具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开展这一专业课程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展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应当将转变教育思想作为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重点内容。

一。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后现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首先,后现代教育提倡教育的人性化与个性化,即关注人的生存环境与个性发展,使人能够主动对自身以及身边环境进行改善。汉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汉语言文学的特征显露出来。其次,后现代教育提倡提问式与对话式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一问一答中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引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进一步思考。再次,后现代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发展,这种观念有利于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后现代教育提倡创新观念,创新是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将对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了突出位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总的来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应当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才能力与思维的全面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二。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途径

1、调整教学计划

传统教学活动完全依照教学计划执行,缺乏灵活性与实用性,课堂节奏完全由教师掌控,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以被动的形式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汉语言文学内容繁多复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为了将其特点充分的展示出来,教师应当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予以调整。教学计划应当具有灵活性,应当让计划适应实际教学活动,而不是让教学活动迎合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专业特征、学生、教师三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2、转变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涵盖内容丰富,包括诗词、小说、曲赋、散文等,单凭直白的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的,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单向的输出模式转化为双向互动模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探究,通过交流学生能够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汉语言文学有着更为深入的体会与了解,使看似枯燥的文学课变的生动活泼。另外,通过面对面交流与探究能够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加深彼此的了解,为教学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3、明确教材意义。

教材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但是却并没有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内容大多为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些文学作品与自身的相关性以及与生活实际的相关性,因此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素质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对教材进行研究,明确教材内容设置的实际意义并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实际生活以及教材内容联系一起,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在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有效利用知识。

教育教学开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对知识予以利用,提高学生的实际素质与能力。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知识,学生要对知识予以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养成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可以主动投身到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当中。汉语言文学涵盖的内容丰富,仅凭课堂教学难以将让学生完全了解该专业知识,因此学生需对课堂知识予以有效利用,并将课堂延伸到课下。

三。结语

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教育、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思想的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创新教育思维,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都要对教材的含义进行深入探究并可以对知识予以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2]赵莹。探析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关于语言应用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3

摘要: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语言应用;汉语言文学

一、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作为汉语言专业讲师,应该强化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对语言意境分析的能力,这也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所以,汉语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是所有汉语言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能够灵活使用,否则,语言就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汉语言的应用也就促成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语文知识的形成与汉语言素养强化相得益彰。例如,在形容风景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风光旖旎、风景秀丽”,如果用作“风光靓丽,风景艳丽”,不仅读起来拗口,就连基本意思也被扭曲,让美丽的风景变得艳俗无比,让人无语。虽然四个词语单独拎出来都是形容词,但是用法差别很大。所以,汉语言的应用会直接影响语境的塑造,说“风光旖旎、风景秀丽”人们会眼前一亮,甚至可以想象出美好的景色,但是如果用“靓丽、艳丽”形容风景,只会让人们倒胃口,很难找到美的感觉。

2、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当今社会,人们除了需要语言交流,还需要借助安静、舒适的文学阅读来提高修养。所以,在品读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时候,不仅需要对汉语言的使用环境进行了解,还要对语言的使用意境进行深入地了解。如果不了解汉语言的使用方法和意境,就无法安心阅读,也不能完全理解文学作品中极尽深刻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欣赏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后四句包含作者所有的寄托:“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单的语言朴素明朗却又隽永清新,作者对世界充满希望,充满感恩,善良虔诚的祈祷,愿每一个人在尘世间都可以获得幸福,而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仅仅依靠语言根本无法理解全诗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在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观也会更加准确和健康。

二、如何提高汉语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能力

1、增加阅读、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学习语言最好的途径之一,增加文章的阅读量,可以让学生尽快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所以,增加阅读量有助于理解汉语的应用,同时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会逐渐提高。最终,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基调,易于挖掘文章深处的含义,提高对汉语言的应用和分析。

2、增加必要的背诵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参考文献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伍建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1541

2、基于学术BBS的信息交流研究——以北大中文论坛的汉语言文学版为例邱均平;熊尊妍;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08-1531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4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应整合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从浅层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深层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针对教学现状,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进行结合,提升高校教学水平。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理念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文学素养稳步提升。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去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现手法及结构安排,再通过临摹仿写新的文章,有利于学生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形成高水平的审美能力。

艺术是美的结晶,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观察、感受它。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时,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期盼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该专业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未来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其内在的美感。

学生在树立这样的审美理念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巩固审美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将文学中的内在美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的作用,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解剖,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处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洗礼。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性作用,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论坛,定时开展研讨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将自己对美的感受、领悟采用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中要把握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全面鉴赏的过程中抓住具体作品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但从其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古诗词的背诵,几乎没有加入任何关于审美的内容。

要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把审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观察美、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记忆。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选取美学价值高的作品,符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文章,同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当然,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应该统一进行,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其中的美育,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刻变化的,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至关重要。

当然,目前高校也在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极力倡导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审美教育步入正轨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7):292.

[2]程民,刘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与实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55-59.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 篇5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历史古国,所传承与积淀的文化精髓是我国重要的财富,对促进我国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语言与意境是重要的研究内容,语言是本质,意境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是对汉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更加精确地管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读书人在语言应用中,通常会深思熟虑以探求语言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组合出来的语言往往会给人一种触类旁通、柳暗花明之妙感。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主要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描述,融入作者对生活与时代背景的感悟,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意境。

一、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而我国的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与积淀,融合了更多精华。

其中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更加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了解汉语言的基础,也是深入学习的重要门户,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及形式千变万化,在研究语言时对象及内容也更加广泛。

汉语言的意境是一种比较微妙的感觉,这是一种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思想与灵魂的升华。

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包罗万象,同样的事物,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以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就会阐述出不同的意境。

意境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在对客观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就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化成人生感悟,然后通过语言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

欣赏者在品味其作品时,就会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作者的理想与抱负。

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了解的重要方式,也是领悟汉语言文学内涵的重要手段。

二、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作用

语言与意境是研究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内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不仅能提高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素质,同时还能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灵魂上得到净化。

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进入汉语言文学的门户,是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对语言与意境研究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可以提升文学素养

语言是了解和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基础,语言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元素,也是后期对意境研究的一个载体。

语言和意境相辅相成,语言的形式比较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语言的运用与掌握是研究意境的前提条件。

通过不同形式的语言描述,能展现不同的语言意境,从而会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力,在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素养方面也会更加丰富,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提高文章鉴赏能力

我国的文学书籍中,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且意境幽深,都是通过语言和意境体现出来的。

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想更加深入,就需要提升在赏析语言与意境方面的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中作者语言艺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结合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就能品味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能从作者的角度去感悟作品中的内涵。

意境的研究是一种境界上的升华,是对文学作品内在价值进行挖掘的重要途径。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是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只有通过对意境的体会,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意义。

(三)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学科,是对我国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通过语言与意境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我国的历史文化久远,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每个时期的文学作品都能展现出当时的。文化背景及政治色彩。

在对语言与意境研究的过程中,能透过作品,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特色,能通过作者的表述感受到当时的大环境,并从不同层面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更加客观而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三、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的应用

(一)增加阅读量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众多,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本质也不相同,要想更好地驾驭语言意境,还需要增加阅读量,熟练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及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通过创作的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情境,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意境。

(二)掌握语言规律

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

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

如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地将一些读音弄混,而北方人对卷舌的敏感度较低。

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三)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而意境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体验诗歌的美感,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

而营造意境,不仅能使美感体验更加深刻,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从而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步伐。

语言与意境是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深入学习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途径。

语言运用方式灵活多变,语言是意境表现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描述可以展现不同的意境层次,语言意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通过对语言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能提升文学素质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所以对语言意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