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终身学习论文【精选5篇】正文

《终身学习论文【精选5篇】》

时间:

终身学习的意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终身学习论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终身学习论文 篇1

【摘  要  题】终身教育

【关  键  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目的

自从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首次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一词之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加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很快成为各国教育界乃至思想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社会也逐渐成为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指导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但是,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探讨最多的是它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差异,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即更多的是在形式和概念的层面上探讨它对传统教育的矫正和革新,更多地强调教育的全程性、全员性及教育机会的均等性等教育形式方面,更多的突出教育的终身性、主体性。当然,这些都是非常必要强调和突出的,它们正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得以提出并能迅速传播且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然而,笔者在此想表明的是,这种强调和突出似乎跨越了某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更多地去追求目标的实现。如果不首先搞清楚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即如果不首先弄清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将很难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很难对其规划和实施。因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开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构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前提和首要条件。因此,只有首先弄清楚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才可以谈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施、学习社会的构建等实际问题。

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

尽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出现的时间、强调的侧重点甚至在所追求的实际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比终身学习早,终身学习的概念是在人们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从保罗·朗格郎最先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起,人们对它的理解就一直存在出入。保罗·朗格郎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及研究方法,”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治。”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任研究员R·H戴维则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者集团为了自身生活的向上,而通过每个人的一生可达到的一种人情的、社会的、职业的发展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阶段及生活领域,已带来启发或提高为目的,并包括全部‘正规的’、‘非正规的’及‘非正式的’学习在内的,一种总合和统一的理念”。关于“终身教育”的这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尽管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但其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人的一生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接受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而人们对“终身学习”这一概念的理解,则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习者个人内部的变化。它是一个在社会的支持和引导下,个体在某一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以求得意识和行为的改善,从而不断提高其文化素养、社会经验和职业能力的社会活动过程,它主要针对的是成人期以后的教育和学习状况而提出的。因为在成人期及其以后的人生发展阶段,学习者和接受教育的人均是自立的社会人,他们不可能再像儿童、青少年那样单纯的从事学校学习和接受教育活动,他们必须担负一定的社会作用和责任。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以自己为中心,去选择适应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内容,而且他们常常采取的是“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在任何场合,他们都应当以自己为中心进行计划和实施各项学习活动,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尽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存在以上显著的不同,但这也仅是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同,而非思想本质和最终目的意义上的不同。终身学习的实质“并非是要否定或轻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而更需强调的是,在确立终身学习为主体的基点上,变教育的‘强制性’为对成人独立的学习活动的支援和促进。究其根本意图,即是试图通过高质量学习计划的制定,有效学习课程的供给,即对学习者个人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援助等措施,来推动成人终身学习的开展。”[1]也可以说“终身学习”概念在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对社会提供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终身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者提供富有成效的个性化学习援助,而反对传统教育的“强制性”和整齐划一性。但是,就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本质和最终目的而言,两者都是非常一致的,即它们都是通过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知识,使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技能,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人们进行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人性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真正的实现。这也正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之所在。

二、关于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实现之教育目的观

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任何形式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只要有一种正义的教育,一种面向全人类的文明的教育,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教育目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也不能例外。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完美的人性与真正人生价值的孜孜追求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17世纪20年代,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在其《大教学论》中就已明确指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2]大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是做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目的据以产生的理想为“发展人所有一切自然禀赋和才能”。[3]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Froebel,1782-1852)在其《人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忠诚的、纯洁的、宁静的也便是神圣的人生”。[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5月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书中对教育目的作了如下论述:“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4]并进一步指出,这种教育的终极目的必然是特殊的,同时也是普遍的。这一目的又常体现在对以下事物的追求中,即体现在对科学的人道主义、理性的发展、创造性及对社会负责的精神的追求上;体现在对构成人格因素的智力的、伦理的、情感的、身体的均衡发展的追求上;体现在对有关人类历史命运的积极认识的追求上等方面。最早提出“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这一概念的美国著名学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R·M·Hutchins)在其《学习社会》一书中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获得谋取职业的能力,而是应该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如果不把人性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彻底的转变以往的传统价值观,那么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也更谈不上学习社会的创建。他说:“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职业获得及人材的养成中解脱出来,而向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转换。”[5]

以上所有这些对教育目的探讨,均体现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也是人类社会的教育得以产生并日趋繁荣、日趋必要根本之所在。因为教育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本然地包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人们总是通过教育的传递和塑造功能,把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生生不息的传递下去,并在这种传递过程中,不断塑造和完善人类自身,不断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因此,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特征之一,人们积极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人们希望终身接受教育,正是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完善,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内在需求的体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正是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宏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我们设想创建和实践学习社会,就必须建基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这一根本目的之上。其实,也只有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才能成为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富有人性修养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教育和学习活动;也只有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三、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的思想观念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追求教育终身化和学习终身化,重视社区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创建学习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教育部《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规定,“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运用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但是,目前人们对于学习社会的创建研究多是“如何创建学习社会”这一焦点问题,即较多地从创建学习社会所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遵循的原则及学习社会的模式等“形成性”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这对于学习社会的创建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于学习社会的本质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即应该正确认识我们所要创建的学习社会本来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也就是说,应该首先弄清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我们对学习社会的本质没有一个恰当的把握,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只要为所有社会员提供了范围广泛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的社会就是学习社会,或者一个单纯教育制度发达的社会就是学习社会,那么我们对于学习社会的认识就未免显得太肤浅了,而我们据此所“创建”的“学习社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会。

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对人的认识,即身处学习社会中的人应具有什么特征,应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学习社会对人的规定性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一根本问题,我们才能据此进行创建学习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哈钦斯指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的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以学习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5]在此,哈钦斯强调了学习社会对人、对人生及对人生的真正价值的培养和实现,这应该是学习社会的本质之所在。只有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为人的价值的培养和实现提供充分的环境和保障,学习社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只有使人生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使人类天生具有愿意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天赋得以充分的发展,学习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学习社会只有在不断追求人生的完美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的教育目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实现和不断发展,这是创建学习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最后,让我们重温哈钦斯的名言,它对我们创建学习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许多启示:“学习社会这种形式……现实是可能的。即为了受启发而学习,为了具有人性而学习。由此世界范围的交流将成为现实,教育也将恢复其本来的面貌。”[6]

收稿日期 2002-12-10

参考文献

[1] 吴遵民。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康德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终身学习论文 篇2

1.1英国1995年,英国就创设了学习型城市网络组织(Lcom),与教育与就业部、成人和继续教育国家研究所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英国的学习型城市运动。英国政府1997年以来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技术支持体系的投资已超过百亿英镑。英国的学习型城市运动总体来看,有如下特点:第一,制定资源质量标准,保障资源开发品质。第二,儿童阶段开始抓起,注重终身学习运动。第三,建设优质资源平台,促进终身教育应用。第四,提供多种基金资助,支持学习资源采购。

1.2美国美国政府重视和推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利用政府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营机制,带动了整个资源建设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并积极促进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之间的多方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公司的资金优势和政府部门的决策优势,共同推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形成联合各级院校、文化传播公司、新闻媒体、图书馆、学术团体及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整合体系。美国在学习资源平台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和完善,特别是资源请求服务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在终身教育方面的成果很多,如:“金字塔表现性模型(PerformancePyramidModel)”、“eThemes信息化教育资源”项目都引起了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关注。在理念研究、技术实现、教学应用、发展展望等方面的“基于标准、反应性支持、用户参与、动态长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机制,会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3欧洲委员会2006年欧盟资助的旗舰教育培训项目欧洲终身学习项目启动。该项目是早起数字化学习项目苏格拉底、达芬奇等项目的后续项目,项目总预算为69.7亿欧元,实施周期为7年,即自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底。资助资金将被用于资助数百万个人在线学习、培训、教学的项目与活动,以及用于促进教育与培训机构和欧盟内部各体系之间交流、合作,加强事务处理的机动性和发展。同时,2007开始,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Twinning数字化学习项目融入了终身学习项目。eTwinning门户网站利用通信技术促进欧洲学校之间的合作,为教育者提供有关学校对活动的建议、帮助和资源。五年中,有17000多个会员单位和超过5324个学校参与此项目。

1.4亚洲泰国于2005年成立了泰国网络大学(简称TCU)以解决高等教育危机。TCU致力于数字化学习的研究与应用,并以门户网站的方式呈现数字化教育资源,提供近500门课程和十几个在线资格认证培训。与国内外28所大学和6个机构有了合作交流。在日本,开放课件联盟(JOCW)致力于推动日本教育资源的共享。JOCW的成员从开始的6家大学,发展到2010年的42个成员,课程数量也从开始的150多门发展到近1500门。

2国内学习资源整合和共享现状调查

2.1上海上海市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非常成功。上海教育资源中心整合了教育电视台、电大教育馆以及十余家国内外供应商的资源,以基础资源为主体,同时涵盖了学前、职业、高等及继续教育领域,构建了较完整的平台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源制作、管理、应用和服务的支持平台。

2.2天津天津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包括党员培训、滨海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红十字会远程培训网、中小学课外教育、社区教育、幼儿教师培训等10大方面的远程教育应用,整合课程3105门,视频资源长度达到100万多分钟。

2.3长春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与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心、超星、奥鹏学习中心及十三所城市电大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学习资源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生活课程、学历教育等等;开通了“全民学习接待中心”、“市民学讲堂”等服务系统。3.4广州以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广泛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创建了以“SSRCS+T+P”为核心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3学习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学习资源整合的现状调查,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数字化终身学习方面进行了研究与项目实践,很有成效。相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基础环境建设方面已趋于成熟,并且有大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和相关质量控制机制。另外,发展中国家的终身教育基本还集中在学历教育层面;而发达国家已走在前列,已经在终身学习的开展方面做了大量的项目实践。很多终身学习开展比较好的国家在线教育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学习者被其全球优质资源共享、免费、互动体验等特点吸引;设立了数字化学习中心或社区,很多终身学习项目都很重视国际合作。我国的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成果较显著,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终身学习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好用的资源缺乏;资源有效利用共享水平较低。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良性建设模式尚未建立,资源开发体制单一,市场力量参与不足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有益的工作:

3.1政府主导学习资源的整合①政府注重投入,夯实全社会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和平台建设在全国展开。无论是学校教育的信息化还是社会公众信息化的建设投入稳步加大。②注重全国一盘棋战略。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整合全国各地终身学习平台资源,提供丰富的非盈利性的优质资源共享。③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量高新企业参与,主持选定平台和资源制作的专业团体,通过投入、引导、制定标准,保证数字化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3.2学习资源的整合策略①组建国家公共的资源服务平台,不同来源的各类资源;利用开放源代码和接口以及利用scorm等国际标准来构建国家层面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规范各级学习中心、服务平台的接入与访问。②学习资源有国家层面开发的优质公共资源,也有政府投入资金由地方开发的地域及特色资源,通过每年下拨专项基金,鼓励终身学习和非组织的个性化开发,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需要。③注重资源的来源和合理利用,研究人的终身学习,从儿童到老年,从学校到社区。构建便捷的服务机制,广泛收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群的学习需求。④注重终身教育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共识。因此,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和国内,应更加开拓视野,放眼世界,与各国政府、高校、企业合作,共同策划和建设。不仅仅要专注数字化学习资源容量,更要有目的扩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率,真正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 篇3

关键词:终身学习;成人;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概述

纵观中外,美学思想的发展根源虽不尽相同,但它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影响仍清晰可见。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在诞生之后审美意识就在不断地发展,原始社会的祭祀、巫术、乐舞等活动都蕴含着美育思想。随着社会发展美育活动有了固定程序和内容。18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正式提出“审美美育”这一概念,认为美育是改造现实社会的手段和艺术的需要,“为了解决经验中的政治问题,人们必须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1]这里的自由指的是实现人性真正的自由,人们能够走向人性真正的自由是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即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审美教育结合教育学、美学等学科的思想和观点,试图用美学的观点解决教育学的问题,同时也尝试在教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美学的观点。审美教育教授人们批评和欣赏的方法,让人们能够认知美,形成美感观念,丰富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培养感知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欣赏是发现美的重要途径,批评亦是欣赏的一种方式,在欣赏中创造美,在创造中欣赏美,激发联想力和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最大特性。美感经验如同诗歌、音乐、文学作品一样,需要人们倾注情感并加以联系维持才能生生不息,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正是因为人们情感的渗透才能引发共鸣。审美教育引导人如何适当的移情于物,将抒发情感和提高审美情趣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审美水平与能力的目的。正是因为美,美育才能遏制人性的扭曲,解放人的情感,最终达到人性的解放。

二、基于终身学习的成人审美教育意义

成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同时也承担着多重责任,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活动也因自身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不同而有所不同。成人的学习并不局限于正式学习和接受传统教育,在工作场所、家庭等不同情境中以各种方式发生的非正式学习和非正式教育也是成人学习的主要方式。成人的学习不仅强调成人对于各种生活情境的参与互动,也注重对成人情感的释放和学习意愿的培养。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成人审美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有助于解放成人的情感

美的事物总能给予人感官上的愉悦,但将这些能给人感官或者精神上愉悦的事物简单地视为美是错误的。个体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于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体验,即个体思维中美的意象和概念是不同的。倡导审美教育并不是为了僵化美的概念,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授以正确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将美和快感分辨开来,和美的事物亲密接触,抒发自己的情感。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指出美育具有解放情感的功能,“人类生来有许多本能冲动和附带的情感,如性欲、生存欲、占有欲、爱、恶、怜、惧之类”,[2]这些情感需要适当地抒发。审美教育可以引导正确抒发情感,使人们摆脱单纯的物欲和情欲,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近代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给人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人性的异化和精神世界的空虚。社会正经历着转型,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强烈追求和过度释放过去被长期压抑禁锢的“利”与“感性欲望”,情感铺张与庸俗化释放使人们步入感性沉沦的误区。功利化追求与物欲膨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与冷漠,同时现代竞争的加剧与生活节奏的高速运转又使人们承受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当前的社会需要发展审美教育来正确引导成人抒发自身异化的审美诉求,解放情感。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成人的学习不仅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情感、态度、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成人的学习状态。审美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用美学的思想和方式解决教育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审美的意象、审美的方式等理论均可运用于终身学习过程,以提升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一方面,将审美意象具体化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反馈。在终身学习实践中,要培养审美意识,树立审美情趣,不断完成既有的审美目标,进而追求新的审美目标,不断把审美意象表达为终身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目标,通过反馈自身,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持续地发展。另一方面,将审美方式视作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审美的主要方式是欣赏和批评,但这两种方式都需要知识的积淀作为基础,如同要批评一样事物,就需要具备批评的能力。可从感知、记忆、反思、想象、创新等多个维度出发,将成人终身学习概括为学习适应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语言运用六种能力。通过欣赏和批评的方式,能够不断促进成人进行感知、反思、创新和想象,从而提升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是成人对自身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终身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完善人的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正是用审美的方式,在美的实践中,通过激发成人的感知能力、识别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来提升成人的审美品位,培养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审美教育有助于构建成人的精神家园

“美育对于人们艺术鉴赏水平的培养,是在充分调动对象的个性想象基础上来实现的,它强调个性心理的独特价值,倡导在艺术的天地中,驰骋个体想象,激发个体情感,在充分发挥审美个性的基础上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和谐”。[3]个体在社会的交互过程中得以抒发和彰显的情感是热烈又激昂的,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同时也是超前的、理想的,既立身于现实主义又超越现实主义。审美教育是联系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有效途径,能够引导情感的抒发,推动着审美主体摆脱现实世界的拘束,进入理想的审美世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个体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种种矛盾带来的压力,个体的情感和精神有所压抑,需要超越现实,构建自身的精神家园,达到真正的人性自由。对于成人来说,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不断超越现实世界,不断提升自身境界,实现自下而上对于现实世界的突破,达到情感的升华和超脱。审美教育解放成人的情感,使成人在终身学习过程中建构起丰富而有弹性的情感世界,学会审美生存,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找到心灵归属。

三、基于终身学习的成人审美教育策略

(一)激发成人的审美动机

一方面,辨别审美意象。在美学发展史上,人们容易将快感与美感相混淆,将美的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实际上,审美教育中的“美”应该是脱离实用性和占有欲,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对事物形象的直观感受,如对于一幅画、一朵花,个体在欣赏与品味之时,并不会因为它所在的地方不同导致美感观念有所差距。开展成人审美教育需要普及正确的审美知识,辨别美感和快感,才能明晰审美的意象。另一方面,树立审美观念。人们对美的事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审美意识在幼年时就会得到启发,并逐渐形成审美观念。情感的抒发是审美观念形成的诱因,需要正确引导成人抒发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

通过外部手段进行适当引导,培养成人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与能力,这就是审美教育的目的。把传统和现代的知识文化作为审美教育内容,使成人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批判性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审美教育的培养需要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教师在专门的环境中进行引导,结合成人的心理发展状况,予以适当的刺激,这样才能实现目标。因此,独立的空间和时间、专门的教师和设备、多样化的课程和训练形式、审美能力的衡量尺度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丰富审美教育内容需要将更多的文化思想纳入审美教育的范畴。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审美教育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也是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要求人们达到主客体的统一。当今社会倡导终身学习,已建立许多学习型组织。从研究小组、社区、培训机构、学习型城市到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开展方式和内容都层出不穷,将审美教育融入各式各样的终身学习活动往往就是实施成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成人在各种学习情境中的情感交互和参与,重视情感和情境的作用,将欣赏、批评、启发、引导、情境等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到成人审美教育过程中。

(四)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蔡元培认为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十分重要,提出营造审美氛围的建议,这对于当今审美氛围的营造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社会需要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如干净整洁的街道,提供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规划适宜的绿地、公园等,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审美风尚和审美氛围,为成人的终身学习提供资源和环境。终身学习是跨时间和空间的,从个体的出生到死亡,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场所和社区,个体的学习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点和空间点。整个社会因教育技术的发展而连接在一起,交互连接,互动紧密,这为终身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为此,成人审美教育的实施需要将审美思想融入终身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

四、结语

审美教育以自身独特的形式和魅力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人类的产生初始就存在于生活实践之中。成人在社会承担着多元角色和责任,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抒发成人的情感,推动成人进入审美的世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怡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德]席 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

终身学习论文 篇4

关键词:高中体育;学习氛围;教学观念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将终身体育意识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那还需转变教学观念,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而抓好体育理论教育,以开放式的教学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革新模式,注重理论教学

高中学生逐渐成熟,社会意识开始增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观念,转而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指引,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那就需以体育理论为基础。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打排球,不知道乒乓球的运动规律,只是盲目地从事运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学尤为关键。如:在高低运球、单手前后左右运球、左右手交替运球、体前变向运球、胯下运球、急停急起运球等基础动作要如何做才能更到位,教师可先进行示范,然后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中分组对比、讨论、分析,然后再练习,最后总结。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自己学”的状态,学习才会更加有效。

二、创设氛围,突出主体,提倡开放式教学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还要转变师生关系,通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要在学习过程中注重采用合作探究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实施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当然,教学中教师还需从传统的牧羊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小组实践,实践中对中长跑中的摆手、呼吸、加速等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来促进学生的参与,提高理论教学效率,通过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这样才有利于终身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终身学习论文 篇5

关键词:终身学习;中国古代终身学习思想;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219-02

一、终身学习理论起源及产生背景

1994年11月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议将终身学习定义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的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地愉快地应用它们”。

“终身学习”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埃德加・富尔(Edgard Faure)提出的,他指出:在急剧变化的当代社会,个人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渐渐由接受教育的客体向学习知识的主体转变。也就是说,“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1]

当今社会已由原来的工业经济时代逐渐转变为一个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经济时候的到来使得各种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新的教学形式成为传统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形成使得今天的日常知识量和信息量都呈现爆炸特征,为了培养具有批判与反思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首先的一条就是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重视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类寿命延长两大趋势使得全球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和人们工作年限延长。同时,人类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又要求人们不断学习,以应付工作年限延长和寿命延长带来的知识需求量的增加。

二、中国终身学习古代思想研究

虽然终身学习理论是近年才从国外引进并运用到中国教育中的,但实际上这一理念在中国自古已有,只是始终没有被清晰地定义为“终身学习”。在中国古代对终身学习思想的大量观点中,孔子和荀子的阐述最为深刻和全面。

1.孔子的终身学习观。首先,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有教无类”即提倡全员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含有现代终身学习主体全员性的思想萌芽。[2]其次,《论语・述而》中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仅反映了孔子对学与教的不倦态度,更反映了他对纵向贯穿个人一生学习的提倡。同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则指出每个人的学习对象不仅要以有优点的人为师,还要以有缺点的人为师,并且揭示了每个人在教育主客体之间自由转换的可能性。[3]再次,《论语・子张》中,子贡以“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回答卫公孙朝所提出的“仲尼焉学?”的疑问。这正反映了孔子学习的全方位性,即终身学习的横向学习方式多元化的要求,不但有学校教育的正规学习,有即时性和针对性的非正规学习,还有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非正式学习。最后,孔子还提出了“修已安人”(出自《论语・宪问》),即强调终身学习是以人为本,目的不但在于促进学习者自我完善,而且在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2.荀子终身学习的观点。荀子对终身学习理论的理解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一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二是强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即强调学习范围的广泛和在实践中学习。三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有坚持学习才能达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最终目的。

三、中国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

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论,并将其迅速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积极推进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1995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两者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一方面,终身教育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自上而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体制变革,同时它又是个人终身学习的制度保障,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保障,个人的终身学习就难以真正实现。另一方面,终身学习,强调的是从个体角度出发,自下而上的,以提升自我素质、能力、达到自我实现为目的,最终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然而,作为一项将要长期实施的学习战略,仅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还应从其他方面着手,以加强和推进终身学习的发展。

四、促进中国终身学习发展的方式

一是终身学习的立法。虽然终身学习方面的立法不仅可以宣传终身学习的理念,规范社会和个人的行为,但中国至今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简单提到终身学习及终身教育,还没有对终身学习进行专门立法。而美国早在1976年就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日本则于1990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

二是推进终身学习理论研究。中国终身学习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终身学习实践。中国不但需要加强对终身学习理论研究和创新,把相关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并对其进行指导,还应该关注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把其合理的经验运用到中国终身学习发展的实践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是发挥高等学校作用。为了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高等学校应首先帮助大学生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树立自主学习观,明确学习目的,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作为以提供正规学习为主的高等学校,应改变课堂讲授为主,学术讲座为辅的单一教学模式,而采用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教学不仅适用于理工类科目,也同样适用于金融、财会和管理等文科科目,如股票、期货和外汇模拟操作系统,以及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借助沙盘模具。最后,还应引导高校学生加强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

四是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属于非正规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成员的继续学习应该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和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五是加对终身学习计划的管理。在发挥地方发展终身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为了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和减少地方实施终身学习所带来的盲目性,政府应加强了对终身学习计划的宏观调控与监督。

六是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可能同时实现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办学成本的教育发展三大目标。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终身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中国发展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条件下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保证。现代远程教育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水平、不同年龄的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最终使上述教育发展三大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