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心理教育论文(精选5篇)正文

《心理教育论文(精选5篇)》

时间: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提升,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心理教育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视为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呈现出新特点,主要表现为社会阅历浅、心理不成熟、自我定位高、以我为中心、过于自信和自负、情绪易激动等复杂多样的特点。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关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再次强调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以自己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课外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构筑起坚固的心理防线。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优美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明显。心理研究表明,视觉信息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和行为。高校图书馆以其整洁优美的馆容、绿意盎然的花木、自然的通风采光、整齐有序的图书、馆员亲切文明的行为,营造出学校图书馆宁静雅致、充满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这种氛围像一位默默无闻而又风度非凡的老师,发挥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图书馆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和思维的效率。

2.丰富的文献知识可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图书馆被誉为“知识的海洋”、“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展览馆”,拥有各学科、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能从各个方面充实武装学生的头脑。除专业书刊外,还包括有大量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从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到对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分析、疏导等书刊,应有尽有。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不断发展,各种有关心理健康信息的来源将更加广泛,更加便捷,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使学生能增长智慧,启迪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3.高校图书馆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课堂

图书馆是学生重要的课外教育基地,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拥有其他部门都不具备的优势。在图书馆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平等,既避免了使大学生感到无奈的心理咨询、心理开导之类的说教,又不直接触及有心理问题的人的个人隐私,更不会产生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的恐惧心理。通过查阅书籍、文献资料、网络对话交流等方式,大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释放自己的情绪。这种方式,学生易于接受,受益者广,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1.利用丰富的纸质资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图书馆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书刊、专题文章等供学生们阅读。通过与书上各位“心理医生”,“心理问题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心理交流,大学生的感情和情绪会得到有效的释放和抚慰,空虚者得到了充实,孤独者得到了活跃,寡闻者丰富了信息,偏激者得到了协调,郁积者得到了宣泄和化解,从而维护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间接渗透方式更加轻松、自然,容易被学生接受。

2.利用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馆藏电子信息资源是对纸质资源的有效补充。电子信息资源以其易获取性、信息的时效性、形式的多样性、知识的类聚性、易于管理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及特点,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方面电子信息资源的征订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阅读场地,加强电子信息资源使用的培训,加强电子阅览室的管理,讲授文献信息检索、网上信息查询、馆内数据库信息数据检索等知识,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信息摄取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科技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手段更趋现代化。网络的不断发展,也为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主页,图书馆可以最新心理研究动态,针对高校各年级出现的普遍心理问题,在网页上给出具体的疏导、解决的办法,并时时刷新,供学生随时点击。开通心理健康热线,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完全地敞开心扉,更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然,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净化网络通道,加强“网风”、“网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以便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

4.图书馆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育人”意识

学校图书馆意识,在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同时,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图书馆员应为师生服务,提供人与人、人与信息直接交流的自由空间。学生更喜欢教师兼朋友型的图书馆员,他们希望得到这样的馆员的帮助指导,愿意向这样的馆员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苦闷。所以,馆员应该把“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自觉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提倡主动地、人性化地为师生服务。馆员应以良好的形象,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

5.强化馆员素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的灵魂,大学生在通过馆藏资源获取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图书馆馆员。馆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知识及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的服务,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课本,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也对馆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馆员自身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能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学生。其次,馆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活动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大学生的心智得到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知识和文献资源,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勇于开拓,图书馆将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钧.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目前,随着军队院校普遍开设《军人心理学》课程,学员心理保健的意识正逐步增强。但心理疾病的排除、健康心理的培育,是不会也不可能通过几十学时的心理学授课就能够实现的。仍有一些学员对自身的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或存在后顾之忧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军校心理教育应充分认识到自尊需求对于学员群体的突出意义以及他们自我认识的能力,挖掘自助潜能。

(一)自助互助是学员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最高目标是助人自助。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靠一时的教育就能具备,而是要靠平时经常性的自身教育和训练才能达到。所以,对于军校学员自身来讲,日常的自我教育将是关键。学员可以在咨询老师的指导、培训下,了解、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心理调适能力,进行心理调节,这是确保学员自身心理健康的最根本途径。

(二)自助互助是心理咨询的有效补充

学员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互助潜力。他们时空的接近性,情绪情感、态度的相似性,使得学员互助会产生特殊而有意义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接纳、支持、鼓励和帮助,可以满足学员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感;战友的尊重理解,可使其开启心灵的大门;相互的倾诉、倾听,会为其宣泄心理压力、及时发现问题提供方便。可使新老学员队结成互助队,从老学员队中,挑选心理素质优秀的学员,定期和新生面谈或通过电话、校园网等方式交谈,帮助其他学员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增强自信,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小组是深入开展心理教育的延伸

心理机构可以通过学员心理健康小组将工作延伸到学员中去,从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员中的影响力。军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学员中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组成心理健康小组。学员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员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员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介绍、推荐有问题的学员去寻求专业帮助。同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员的情况及时向所在部系或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做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监控的工作。

二、建立中级保健网——以基层主官和政工干部为主力

基层干部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负有基础性、前沿性的责任,学员队主官、基层政工干部与学员关系密切,对学员了解最多,在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一)教育骨干队伍的建立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做好工作

所谓全方位,就是针对心理教育贯穿到军校工作、学习、训练和管理各个方面。多层次就是针对学员间不同年龄、性格、家庭、兴趣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不同内容、有所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分阶段,是指学员不同发展阶段,面临问题不同,想法不同,如果把各个阶段学员的心理状态了解清楚,利用心理学知识,正确对待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正面的心理引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重点,就是在新学员入伍,老学员毕业、入党、评优争先等时机,做好他们的心理调节,避免不良诱因造成学员的情绪不稳定甚至精神障碍。

(二)以基层干部为骨干的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

为了预防和减少学员心理障碍的发生,军校基层主官、政工干部也必须尽可能地营造一个有利于学员心理健康的环境和氛围,自觉为学员创设出宽松的适应环境、科学的训练环境、文明的管理环境、健康愉悦的生活环境。从而能陶冶情操、融洽关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为他们提供合理心理宣泄的良好场所,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发挥引导、监控的作用,密切注意学员个体心理动态的变化

作为二级保健组织,应结合军校各时期的军政教育特点,把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放在重要位置,对训练和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带普遍性的苗头,及时发现并转化。同时,利用军队院校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信息网络,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好日常监控与维护工作,这样才能在中间环节达到有效的心理引导。

三、建立高级保健网——以专业心理人员心理咨询为中心

军队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心理保健网络最高机构,其主要职能是:(1)领导、规划、组织、实施军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强对初、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特别应加强对基层人员中心理骨干的培训。(2)提供预防发展性咨询,而非治疗性咨询。把提高学员心理素质,发展学员的心理保健意识,开发学员的心理潜能作为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全体学员提供心理卫生和心理保健常识教育,为需要进行心理指导的学员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和干预服务。(3)建立广泛而全程的心理健康评价体系。建立适合军队院校自己特点的量表、档案系统,对学员定期测评,建立和更新心理档案,使之成为有实效和时效的参考评价体系,为顺利开展和有效地管理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4)开展系统心理发展监控与评价工作。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员心理发展的整体状况,对心理发展存在特殊问题的学员进行遴选和甄别,提供科学的心理诊断服务。(5)建立定期巡诊制度,特别对心理障碍者应当建立定期随访制度,追踪他们在心理方面的变化,就其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并同有关人员交流看法,做好心理维护工作。(6)借助校园网开展网上咨询。可开设专家咨询网页,或利用校园网开设专门的网页单独与学员对话,迅速地了解学员的具体情况并予以解答。

参考文献:

[1]高津滔。军校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2]贺淑曼。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心理健康教育课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0-0007-0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传统的教育课程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反思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令人堪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应该走上科学化、规划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概念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课程实施”,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上。施良方认为,“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他认为课程实施的两种基本方式是变革与教学,而课程计划的实施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他认为“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钟启泉在这个问题上也同意将教学与课程实施同义。泰巴(H.taba)的“课程设计的图式模式”(schematic model for curriculum design)中关于课程编制过程的第三个步骤即为课程实施,他表述的“选择与组织学习经验”与教学为同义词。廖哲勋等学者认为,课程实施应该被称为学习活动方式,它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方式是客观存在的学习活动的类型及运行的时间扩建和程序在课程内部的反映。”由此可见,课程实施是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的预先设计,是学生实际的各种学习活动在课程中的体现。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概念

姚本先(2003)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没有十分严格的课堂结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到人的因素、课程因素以及背景因素;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课程因素主要有教学设备的配置、教材的质量、课程实施必要性;背景因素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与外部的协调。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这也是导致一些教学不能达到效果的原因。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没有明确的要求,并缺乏系统的计划、安排、检查与评估,因而在课时、师资及具体实施要求上缺乏制度保障。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

(一)课程实施中观念上的认识偏差

在调查教师对学校领导课程是否重视时,回答重视的有2人,占2%;不重视的有93人,占93%;持无所谓态度的有4人,占4%。认为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名数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有69人,所占比例是36.5%;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54人,占28.6%。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学校开展的时间不长,许多管理者和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受此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主要表现为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种观念上的东西,根本不需要“真刀真枪”地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可有可无,在“行政压力”或“舆论压力”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作为学校装点“门面”的“标饰物”,纯粹为了应付有关的检查和评估;而在升学压力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不要,或只是将其定位在课外活动的层次上,或即便开设,也是作为提高升学率,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手段,定位在为升学服务的层次上。这种“上级检查时重要,平常教学中次要,抓统考抓升学时不要”的观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了最起码的保障条件。然而,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随意、盲目和各行其是的混乱现象,有的学校在理论上重视而实际上不太重视,只开几节选修课或搞几节课外活动作个点缀;有的完全流于形式,或者随便开个讲座或专题,敷衍了事,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成其为课程,缺乏应有的生命力。

(二)课程实施中缺乏教师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仍旧有中小学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中很多学校是通过学科渗透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初一年级通过思想政治课渗透教育;在高中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由没有经过相关专业培训的教师讲解。在对教师的调查中,认为现有的师资需要改善的有94人,占总人数的94.9%;师资一般的有5人,占总人数5.1%。

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政治、生物、语文或其他学科的教师。这些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尚未把现代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作用、特点、原则等方面的认知依然模糊不清。因此,大多数教师仅凭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或德育工作的经验或学科教学的经验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近年来虽然各地也开展了不少培训工作,但由于大都采取大规模“短、平、快”的讲座或报告方式,培训内容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极差,因而收效甚微,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由于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和职称评聘没有落实,致使一些有条件从兼职转为专职的教师有后顾之忧,不愿“完全专职”,而“继续兼职”的教师因为此项工作并非他们的“主业”,自然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三)课程实施中课时得不到保障

课时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然而很多中小学校课时得不到保障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调查中得出有53.7%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是不够的。然而大部分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排入课程表,有的学校虽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之中,认为有开课的必要,但是在具体落实课时的时候,往往受很多因素限制,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或是只通过班会或自习的时间不定期地上几次课。受时间限制,以这种形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保障教育效果。

笔者通过访谈发现有些学校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归为班会活动之中,但是班级活动又很多,最终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寥寥无几。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上课没有规律。这种断断续续的上课形式,不但使课程内容没有连贯性,而且使学生学习也没有连续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课程实施中学生参与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只有学生投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主动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情感体验,真正进入角色,才能真正获得帮助。

在调查的数据中也发现,只有1.4%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角,竟然有98.6%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课堂的主角,这跟学生没有自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调查中有67.1%学生不喜欢课堂气氛,有86.9%学生没有体会到课堂的快乐。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客观因素。各个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个体有差异,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有所不同,以开课的形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很难使所有的学生对每个问题的解答都满意。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有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学科授课形式,甚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惜牺牲让学生自由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转变领导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领导的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到实处,就必须首先转变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一方面,这需要学校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为升学服务,更要促进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和课程观。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时间、空间、师资等方面有所保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得以有效而顺利地发挥。

(二)改善教师队伍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来看,解决师资问题是关键。首先,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学校管理者应当明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是高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的。因此,学校在缺乏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应首选那些教育观念新、态度积极、爱岗敬业、师生关系融洽、素质良好、自身心理健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而不是“谁课少谁去上”或“谁爱上谁去上”,更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人人都可以上”。只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功才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才能获得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的培训与管理工作,由于目前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是兼职的,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对“优化”后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培训。同时,加强师资的规范化管理也极为重要。这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条件对培训后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持证上岗;解决好专职教师的编制及职称评聘待遇问题,以吸引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充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职教师队伍。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活动为载体,将课程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但为什么必须采用活动的形式,其深层次的原因必须从现代心理学理论中发掘。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一切认识和心理产生的源泉。他将活动视为整个认识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个体的认识产生于主体的活动,活动时主体认知结构不断形成、丰富和发展。他认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分化都离不开活动这一中介物,借助于活动,主客体得以不断地互为建构,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当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多种,教师在课堂上用的最多的是讲授法、谈论法、角色扮演法和训练法,并不是每一节课只用某一种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合理地选择与组合上述方法。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既有讲授,又是谈论,还有角色扮演,甚至安排几次行为训练。这样让学生随时处在变化的活动之中,不至于感到单调、乏味和厌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四)发挥学生主体性

从本质上说,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活动,因而教学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失去了主体性,素质教育也就失去了灵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就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认识和实践活动。

此外,现代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人人都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倾向;而建构主义理论则强调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教师从活动设计到活动的安排、组织,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还要注意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言行、人格和内心世界,使学生安全地敞开心扉,自由地参与活动,彻底进入良好的心理状态,尽情释放自我,以达到陶冶身心的目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满足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如果仅仅让学生懂一些道理,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应强调学生的自觉、自愿、自主、自动,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我们的活动,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角色扮演,宣泄自己的情感,从中得到体验,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自主自动的学会独立向前迈进。

(五)加强师生之间交流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中,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交往过程,只有当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可以信赖和尊敬,可以交流思想并能获得帮助的朋友时,他们才会敞开胸怀向教师吐露真情。反之,学生一旦不认可教师,就容易导致心理隔阂,引起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封闭心理,此时教师的所有努力,即便是最好的教学内容配以最理想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必须摒弃传统的师生之间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双方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建立一种和谐信赖的师生关系。理解、尊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和看法,接纳学生,承认学生的独特性。教师可以同意学生的看法和行为,但必须把每个学生当作与其他人不相同的独立的个体予以接受。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接纳学生、尊重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愿望,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7.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6.

[4]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217.

心理健康课论文 篇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校围绕“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课题,基于校本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多措并举地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完善制度,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力度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一是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由“校长、教导、总辅导员、班主任、科任教师、校外辅导员、关工委、家委会”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展开,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之中。二是配备专兼职教师。我校配备了两位专职教师,五位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得到了不断壮大。

2.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背景资料、各类心理测评的资料以及与个体学习活动有关的资料。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学生本人及生活状况的资料,如本人的基本简历及其经济状况、生活态度等;生长及健康资料包括学生个人的生长史和基本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等;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及社会环境等。同时,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心理测试,并建立档案,留下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并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学籍卡、素质教育评估手册的评语中,反映学生的心理情况。

3.完善实验研究制度。我校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工作制度。一是每月上一节实验课,进行一次专题研究;二是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举行一次校内课题研究研讨会,组织一次心理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三是每学年举办一次讲座,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由于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加强了管理的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文化熏陶,夯实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基础

1.精心规划校园环境。以“环境优美,文化浓厚,和谐雅致”为目标,对校园环境进行了整体规划和设计,充分地把学校的育人理念、人文关怀渗透到校园整体环境中,构建了人本化的生态校园。“让校园的每堵墙壁都说话”,这是我们赋予校园建筑设施的文化内涵。为了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我校利用板报、橱窗、壁砖、雕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悬挂英雄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张挂学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自主展示小制作、小发明,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做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生态和谐、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我校从各班实际出发,确立班集体奋斗目标,制定言简意赅的班训,引导学生自主拟定班级公约,紧紧围绕班级建设主题,设置相应个性版块,形成有个性的班级环境。同时,树立“为学生发展出发”的活动理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组织吟诵古诗词、新童谣编创、诵读等多种多样的班级教育活动,不断促进团结向上的班风班貌形成。

3.开展多种文化活动。课余文化活动更能充分地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施展才华。我校扎实举办了活泼新颖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活动,通过各种训练、表演和竞赛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这种“流动的文化”中真实感受校园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乐园。

三、学习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水平

1.学习培训,拓宽理论视野

一是认真学习。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观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实录,听取心理学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并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心灵驿站”栏目,针对教师易焦虑、失眠等情况,采用“Zung氏焦虑”、“Zung氏抑郁”、“阿森斯失眠”等量表,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改善心理品质,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积极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定期邀请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和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成员到校为师生作《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等专题讲座,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有关理论,扎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我们还充分利用机会,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先后到了厦门、泉州等地参观学习,广泛学习外地学校的先进经验。我们还选派多位教师外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

2.行动研究,提升教育水平。围绕“精品化课堂和教学精品化工程”,结合我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采取行动研究的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积极引导教师阅读心理健康教育专著,并立足课堂,以“岗位练兵”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研课、说课、上汇报课、观看教学录像,训练教师的心理教育基本功;倡导教师认真撰写教学日志和教育随笔,循环研究,突出实效。并组织开展了教师优质课评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优秀心理咨询案例等评选活动,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探索,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效

1.注重学科渗透,增强心理素养。一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化,学习意识的磨练,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科教学中的经常性的任务,常抓不懈。二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协同活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各学科中开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观摩活动。

2.推行“道德早餐”,滋养心理“养分”。充分利用晨会课时间深入开展“道德早餐”活动,由学生轮流组织,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和体会,通过讲道德故事、演讲、讨论、知识问答等形式,对一些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进行探讨和评论。以年级为单位,做好阶段“早餐”项目内容安排,各班课前制定好“早餐”方案,以讲故事、演讲、辩论、知识问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道德疑问,谈谈对某个道德现象的理解和评论。最后老师在总结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不断输入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养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内化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3.书写心灵周记,调控心理情绪。情感交流人们是互相了解的主要渠道。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再无话不说,有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总是把一些不高兴的事藏在心里。这样长期压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心灵周记”就是让学生把一周以来的主要心理困惑和思想动向写下来,以释放心理压力,调控情绪。我校在中高年级开展了班级心灵周记活动,让学生通过写周记的形式,把心里的话向老师说、向知心朋友说,诉说自己的困惑,再由教师点评,与学生交流。由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4.开展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一是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倾诉苦恼,寻求心理抚慰的场所,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积极面对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是各班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班主任、辅导员经常聚在一起,将咨询的内容进行综合整理,提供几种有效的建议给前来咨询的学生,并在每周理出热点问题,从关怀体贴、防患于未然的立场出发,在少先队广播站中举行心理健康小讲座,在手抄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尽量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认识自我,走出困境。三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和主题班会中,精心安排,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5.强化自我管理,内化心理品质。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 我校重点发挥班级这个集体的力量,做好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要求每个班级让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目标,并把教育目的同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从而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树立远大的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每个班级建立心理健康交流信箱、QQ咨询与电话热线,并选出2名心理联络管理员;每个学期召开l~2次心理联络会议,交流经验,指导方法,排查问题,发挥心理咨询室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几年来,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课题实验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其中两篇论文在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一篇获二等奖。我校还被泉州市确定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素养普遍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明显增强,学生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心理品质得到了培养。

目前,我校正在制定近期的教育计划和长远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并将通过实验,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向深入,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

心理健康课论文 篇5

区域共发展,心育搭平台。

王韶先 1954年生人, 现任黑龙江省鸡西市教育学院德育部主任,心理学副教授。兼任黑龙江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理事,鸡西市家庭教育学会等职务。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以来,曾担任多门学科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副主编《心理学》、《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指南》、《现代心理学基础》等二十余册著作。《浅谈青春期情绪障碍》、《独生子女社会性心理与教育》等二十余篇,并获国家、省级一、二等奖。参与负责教育部课题三个,省级课题三个。

多年来以教学、培训和科研工作为中心,以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依托,努力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中小学心育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探索,研究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比赛和观摩展示课等形式,培植发现典型,带动全局。深入基层听课,解决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师资培训,分层次加大全员培训力度。

冯耀 1950年生人,贵州省赤水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1年至1995年曾任乡中心校校长、区中心校校长、区教办主任、赤水九中校长等职。1995年调教育局后,任过赤水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教育局勤工办主任、赤水市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等职。2000年12月调赤水市教育局教研室任中学教研员,分管心理健康教育。

在《遵义教育》、《贵州教育》、《贵州教育科研》等省内杂志上发表过十多篇文章。《浅谈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一文发表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三期;《培养健全人格,铸就辉煌人生》一文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一期;《谈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一文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十期,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登于2006年第三期。积极参加“健康杯”的征文和组织活动,曾获一、二、三等奖。

2003年到2007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研究”,成绩突出,得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总课题组的肯定,被评为先进个人。1995年教师节获贵州省教委“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10月获贵州省先进教研员荣誉证书。

石研 1966年生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德育部主任,黑龙江省实验区课题组核心组成员,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小学德育教研中心组成员,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研员,齐齐哈尔市德育学会秘书长,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兼职督学。

近几年来,始终坚持科研是规范和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这一理念,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使实验区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实验区,她也多次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个人。2006年本课题的结题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石研同志被评为“全国百名德育专家”。

由于工作积极努力,专业能力强,表现出色,得到省、市级领导的表扬与认可。先后荣获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省级优秀教研员,市级优秀教师,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社科系统先进工作者、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近五年有十几篇论文荣获国家、省级一等奖,先后有九篇文章在部级刊物上发表。

伊腾 1962年生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教育局副局长兼教研室主任,本科学历。

积极组织桂平市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首先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还组织桂平市骨干教师外出培训达四百多人次。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作为学校常规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其次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在他的倡议下,市教育局与市人民广播电台、市团委联合举办了“心灵直通车”节目,定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此外,他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带动市内的学校参与各级课题。

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他总结出了一个适合桂平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关注全体学生,抓住两条主线,营造一个氛围”。“关注全体学生”,就是专注于促进全体学生心智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抓住两条主线”,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和面向少数学生开展补救性的个别辅导。“营造一个氛围”,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努力营造人人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累累硕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桂平市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该市基础教育的一个亮点。

齐炜 1966年生人,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在任职期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引进了多位具有全国、省、市级资格证的专职心理教师。牵头申报了青岛市重点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索性研究”,确立了八所实验学校,组建了市南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带领市南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艰难历程。选拔优秀人才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并选择“团体辅导在小学中的应用”作为工作重点,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以“个别辅导”为主的局限,扩大了受益面。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山东省教育厅二等奖,并顺利结题。

组织带领教师在教师校本培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等方面开展研究。区教体局所属教师先后获得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一等奖、青岛市优质课一、二等奖,这是首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全省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另外,组织十余人次参加省、市、区公开课和研究课,并圆满组织了2004、2007年两次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市南区现场会,推广工作经验。所指导的本区教师成才快,出课面广,在省、市、区各层次的学科教学研究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获得省、市分管部门的充分认可。

何丽芳 1967年生人,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教研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昌平区班主任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从2005年12月起主抓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两年多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基本理念,积极为昌平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何丽芳发起建设了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组织培训了大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如组织教师参加“YTL当代青少年教育”培训、“NLP亲子沟通技巧”培训、箱庭疗法培训等。两年来,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第四届、第五届“健康杯”论文评比中,昌平区共有240多篇论文获奖。

两年中,何丽芳撰写多篇研究报告获奖,并多次在部级刊物上发表。如《昌平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获中央教科所“首届全国新课程下德育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获第五届“健康杯”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此外,她还承担了区级课题“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策略的研究”,参与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

张景芳 1966年生人,北京市石景山区心理教研员,石景山区教育科研中心科研员,石景山区教委服务大厅心理咨询负责人。先后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育学硕士。先后在师范学校、中学、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担任心理教育教学工作,担任班主任15年。曾在“郝老师青少年热线”、“毕淑敏心理咨询公司”、“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等单位兼职。多次获区县级模范、师德标兵。

参加过国家、市、区、校级课题多项,近五年来获区以上奖和三十余篇,近来发表的文章有《谈心理咨询员的觉察能力》、《小组心理辅导的三个课题》、《不能让孩子的教育失控》、《人本主义团体心理咨询对改善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研究》等。

参与编写的教材和图书有:

独著《人与社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辅导教材初中第二册; 参编《倾听B关注B探索》、《心理发展》、《辅导个案与活动方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用书》和《北京市中小学廉洁教育读本》。

李立军 1969年生人,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心理研究室负责人,北京市教育学会心理学研究会理事。1991年7月于北京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硕士学历。多次被评为市、区级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

李立军负责顺义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师资培训、网站建设等工作。在课题方面,受“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德育”课题组的委托,申报了“顺义区教育教学成果奖”,并被评为一等奖。在调研方面,参与了部级课题“环境对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对区内各中学“双生子”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圆满完成了课题的调研工作。撰写的论文《北京市顺义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7年第五期上发表。参与编写了素质教育研究丛书《探索与实践》一书,由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立军积极指导区内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全区中小学参加了第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经过反复的筛选,顺义区共向北京市德育中心推荐了371篇案例及论文,经市德育中心的评选,择优向“健康杯”组委会推荐了182篇案例及论文,有11篇文章获全国一等奖。

陈凤英 1968年生人,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德育教研部教研员,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

陈凤英本着服务于基层的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建立健全了三级工作网络,稳定并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确立了以进修学院为依托全面开展鹤岗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同时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开展网上教研,《教师心理健康与咨询》的远程辅导受到了四百余名教师的好评。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岗前培训与跟踪培训保证了心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几年来以课题为牵动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先后组织鹤岗市30所学校参加了省级心育课题的研究,两所学校参加了部级心育课题的研究。

2007年陈凤英组织了鹤岗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二百余人获奖。2007年6月组织了鹤岗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评比活动。2007年12月开展了鹤岗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展示活动。两年来的努力使该市心育工作出现了喜人局面,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与教学能手。多次指导省市级优秀课均得到各级教研部门的认可,曾被评为省优秀教研员、课题先进实验工作者。

陈丽娟 1957年生人,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教研员,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基础道德委员会理事,中国科协学会管理中心基础教育部副秘书长。

陈丽娟从1988年至今参与十多项各级课题,并负责多项课题研究。主要成果有1988年至1994年主持东城区“八五”重点课题“青少年健康个性的研究与发展” ,获东城区“八五”成果三等奖;1997年担任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北京市东城区课题负责人;2005年加拿大基金会“儿童自我认知指导训练教育项目”主持人;2006年 “十一五”部级课题“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追踪研究”北京市东城区负责人;2007年“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高级记忆能力发展与促进的研究”核心组成员。

此外,她还撰写发表了多篇论文,如《了解 关心 行动》发表于《少年儿童研究》;《心灵关注 促进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参编的《辅导个案和活动方案》一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丽娟还积极组织东城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005年至2007年,共组织区内一千多人参加 “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

单松涛 1964年生人,黑龙江省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教师。1986年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黑龙江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主持、参加过多项省、部级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在有关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担任过多部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材的主编、副主编。

1993年开始在大庆地区宣传、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大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使大庆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走在黑龙江省的前列。

赵之云 1956年生人,山西省阳泉市城区教育局督学兼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山西省心理学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6年以来通过电台、电话、电邮、报纸、杂志、面谈、信函、QQ等各种形式为18省市的男女老少咨询达3500余人次。先后被《科学之友》、《人人健康》、《人间方圆》和《成才之路》四家杂志聘为咨询栏目的特邀专栏作者。在《中国人才》、《人事》和《心理咨询个案录》等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书籍上,有《新世纪人才的心理素质》、《想要离家出走怎么办》等二百余篇心智咨询文章发表。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和阳泉市的心理学科普先进工作者。是国内较早开展咨询活动的科普工作者之一。咨询成果分别获得“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独立研创的心智调适咨询体系所包括的14项调适内容(智力素质7项,非智力素质7项),对人们提升心智素质,创造成功人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咨询实践,帮助人们在心业、身业、家业、事业、学业、管业和维业方面的心理和行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咨询对策,实现人生“七业”的和谐发展。

褚建和 1958年生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和副理事。主要科研方向为教育科研管理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近期:《落实校本研究促进课程改革》发表于《重庆教育》2003年第七期;《调动农村女教师积极性,推进重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发表于《重庆教育论丛》2006年第四期。

近期出版著作: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物理》、《劳技》等教材的编写工作,参编《校本教研文集》三卷;编辑《今日教育》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二十周年院庆部分成果集,《今日教育》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2007年度论坛《学校教育科研创新发展论坛专辑》;《重庆教育》学校文化专辑等。

科研获奖项目:主研的课题“强化职业道德,强化专业技术,全面提高职业中学学生素质”在四川省教委第二届教育科研评比中获一等奖;主研的课题“重庆市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整合模式研究与实践”在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优秀教改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

近期参研课题:参与教育部规划课题“西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担任重庆市哲社重点项目“加快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建设的政策研究”的课题秘书。

耿春华 1967年生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科所科研室主任。南宁市第五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南宁市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南宁市“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广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广西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南宁市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宁市青少年维权中心12355青少年服务台顾问。

耿春华老师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心育经验,治学严谨。近年来,南宁市承担的广西教育科学A类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该课题成果《走向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获“南宁市第六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为了尽快提高南宁市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专长,每学期主持九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她经常深入学校,帮助城区中小学组建心理咨询室,指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组织科室教研员,深入各县区中学,为毕业生提供考前心理咨询服务。

近年来,耿老师多次被聘为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评审专家;曾参与主持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专题发言;所撰写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在《广西教育》上发表。

赵兴万 1976年生人,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2005年于天津师范大学硕士毕业。

赵兴万曾参与部级课题“中学JIP实验”和“网络教研”;主持省级课题“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个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唐山)”、“构建四位一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实验研究”和“校本课程研究(唐山)”。

2004年,主持的课题“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唐山)”被河北省政府评为教学成果三等奖。2007年,主持的课题“构建四位一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实验研究”已被推荐参加第四届河北省省级教学成果奖选拔。

除了承担课题项目外,赵兴万还撰写了大量论文和文章,并多次获奖或发表。2002年《素质教育关系的课程体系改革原则初探》发表于《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年《素质教育观下的课程体系改革原则初探》被河北省教育学会评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7年《如何提高心理活动的实效性》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几个误区》发表于《综合实践》。

由于业绩突出,赵兴万曾被评为唐山市先进教学工作者、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先进个人,被授予唐山市政府嘉奖。

黄学碧 1976年生人,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实验学校校长。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事会理事,南昌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自1999年任校长以来,坚持以人为本,内强管理,外树形象,抢抓机遇,克难求进,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使实验学校一跃成为一所硬件设施领先、内部管理有序、教学质量上乘、在社会中口碑良好的优质学校。

学校设施先进,配套一流,建有实验楼、图书馆、电教中心、塑胶环形运动场、风雨球场等;同时配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学校各活动场所布局规范、结构新颖、草地平整、绿树成荫,整个校园洋溢着和谐、温馨、活泼、优美的心育氛围。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县、区教育先进单位,管理先进单位,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市、区平安校园,市、区法制教育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