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音乐美学论文【精选8篇】正文

《音乐美学论文【精选8篇】》

时间: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优秀的论文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8篇音乐美学论文,欢迎阅读。

音乐美学论文 篇1

摘要:音乐美学是音乐理论的基础学科之一, 它以美学规律为宗旨来研究音乐艺术, 是一门涉及面极广且较复杂的学科。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在音乐表演过程中, 表演者在表演技巧、作品的理解和处理、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及个人风格体现等诸多方面, 无不透露出对美学知识的运用。

关键词:音乐美学; 音乐表演; 声乐演唱; 指导作用;

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正在逐步的深入到各个学科之中, 而音乐美学的诞生就是美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法从音乐艺术的整体高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内容和形式、社会性质、社会功能等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众所周知, 思想理念的深度决定行为实践的高度, 音乐美学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理论学科, 必将决定音乐表演实践的深度和内涵。因此, 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且音乐表演的实践活动离不开音乐美学的指导。

一、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关系

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作为音乐的两大支撑体系, 二者互相依存、互为表里。音乐表演离不开音乐美学的指导, 音乐美学统领音乐表演的全过程, 是音乐表演实践的奠基石。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若离开音乐美学的指导, 其表演将犹如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般失去其内在的音乐内涵和艺术精髓。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桥梁, 是表演者对音乐创作的解释和再创作的一种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是音乐创作的继续。 (1) 音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音乐美学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音乐表演实践可以说是一个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表现过程, 从中潜移默化的体现出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热情, 它不仅展现出音乐表演者自身的个性和高超的演唱和演奏技巧, 而且还渗透出音乐作品所处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由此可见, 音乐演奏或演唱者, 在表现作品的同时, 必会将自己的音乐美学观反馈给听众, 比如自身的艺术风格、演奏技能、情感表达手段以及演唱或演奏者本身对作品的感悟等。由此可见, 音乐表演将音乐美学融入其中, 同时也将反映在音乐表演的实践活动当中, 所以音乐表演与音乐美学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实践作用

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学的基础理论学科, 在音乐的学习、演奏、演唱及音乐表演、创作等实践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音乐表演过程中, 无论是在表演心理、表演技巧还是在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分析等诸多方面, 音乐美学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上文对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关系的论述和分析,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音乐表演者的美学修养对其表演者的能力有着非常深远的作用和意义。演唱者具备训练有素的、高超的演唱技巧是演唱作品的前提条件, 而演唱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其生活阅历的积累是其将作品表现到极致的保障。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就是将理念表现或客观化为感性事物的外形, 成为能诉诸人的感官和心灵的艺术形式。黑格尔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 若从哲学的层面来研究的话,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音乐表演这一艺术形式, 来揭示其音乐表演的本质、内容及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对音乐美学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自己的美学体系, 提高我们的音乐美感, 对我们的音乐表演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表演者在演奏或演唱作品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实践中的作用, 这样不仅能展现音乐表演者自身技术、技能层面的内容, 还能将自身的音乐内涵和美学修养传达给听众。

三、以声乐演唱为例探析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指导作用

中国的传统唱论由来已久, 概括起来, 主要是“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这两个基本美学概念。 (2) 作为一名当代的声乐演唱者, 我们用独特的音色去创造美感、感染听众, 这就需要演唱者要将其作品表达的淋漓尽致, 充分融入自己的情感。接下来笔者将以自身声乐演唱的实践经历,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音乐美学对声乐演唱的指导作用。

(一) 声乐演唱必忠实于原作

每部声乐作品的创作, 都和创作主体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具体情境及个人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作品在无形之中必将融入作者的感情在其中。因此, 我们在演唱声乐作品时, 要对作品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所处的具体情境有一定的了解, 还要深入体会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心境及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更好的展现在观众面前。黑格尔曾说:“艺术形象的决定因素首先是‘普遍的世界情况’, 即一个时代的总的情况, 其次是‘情境’, 即某一个别人物和某一个别情节所由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情境”。 (3) 例如在演唱青主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时, 先要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此音乐作品是青主于1920年在德国创作的, 青主是非常爱国的知识分子, 他身处德国, 也不忘祖国, 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把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寄托于音乐之上, 创作了此艺术歌曲。对这些有了一定了解之后, 我们对这首作品的感情基调有了深刻见解, 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体现原作的真实性, 表达出真挚的内心情感。

(二) 声乐演唱要将历史风格与当代特征相融合

音乐是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产物, 有其特有的音乐风格。历史性是指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 时代性是指音乐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精神, 在不同的时代, 常常会有本质性的不同, 会因表演而展现出不同的解释。 (4) 各个时代的声乐作品, 会因其演唱主体各异以及每个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处理方式的不同, 将会呈现出审美观念上的差异性。但是, 声乐表演者要时刻让自己演绎的作品符合当下时代人民的审美需要, 迎合大众的口味。这就要求声乐表演者在二度创作过程中, 必须抓住时代的风格并与时俱进, 从当下欣赏主体的审美出发, 紧跟时代的步伐, 将历史风格与时代特征相融合。

随着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 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声乐演唱艺术的内涵, 不仅使音乐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 而且越发迎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使声乐表演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 要站在自己的时代立场上去表现作品, 将过去的音乐风格与新时期的音乐发展气息相结合, 这不仅为旧的音乐美学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而且会受到现代人的欢迎。由此可见, 现代音乐美学为声乐表演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声乐演唱艺术焕发出

(三) 声乐演唱技艺与艺术表现相契合

技巧作为声乐表演家的首要条件, 但声乐演唱不仅是演唱技巧的展现, 最重要的是演唱者要将音乐作品的内涵及其艺术精髓传达出来。高超的声乐演唱技巧有助于演唱者发出更美妙动听的音色, 但只拥有高超的演唱技巧没有充沛的情感投入, 其表演终究是空洞、令人乏味的。比如“艺术家”和“艺术匠人”之分, 中国的小提琴演奏家在国外演奏时, 其高超的技术技巧无不被叹服, 但是都被国外的听众称之为“艺术匠人”, 这是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 而“艺术匠人”的习性只是机械的重复, 所以没有达到“艺术家”的水平。黑格尔说:“通过渗透到做作品全体而且灌注生气于作品全体的情感, 艺术家才能使他的材料及其形状的构成体现他的自我, 体现他作为主体的内在特性”。 (5) 因此声乐演唱者在二度创作过程中, 要将个人的演唱技巧与音乐表现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艺术欣赏者。

综上所述,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我们要都杜绝两种极端倾向发生:一是完全不顾甚至私自篡改原作, 一味地炫耀技巧进行自我表现;二是死扣曲谱, 进行刻板的毫无创造性的演唱。因此, 声乐演唱者除了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水平和音乐素养, 只有这样, 声乐演唱者才能更加生动地演绎各种音乐作品, 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音乐表演美学是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是技能与表现的统一, 是历史与时期的统一。 (6) 音乐表演在本质上就是要展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使其听众徜徉在音乐的意境之中。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音乐美感到底从何而来?而音乐美学就是来谈论这一问题的。音乐美学具有审美性, 它是给人以美感、认识、教育的基础。在音乐表演实践中融入音乐美学内涵, 这将使音乐更加充满魅力, 让众人接受。

总的来说, 作为一名音乐的表演者或演奏者, 不仅要有高超的演奏和演唱技巧, 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 重视音乐美学的作用, 传达出音乐作品的内涵所在, 从而让听众们对音乐的理解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 20xx, (12) .

[2]畅言。浅析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要点[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xx, (18) .

[3]储念平。试论如何通过提高音乐美学修养来逐步增强音乐表演能力[J].北方音乐, 20xx, (03) .

[4]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xx.

[5]梁元。音乐美学对钢琴演奏和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J].大学教育, 20xx, (13) .

[6]惠芳。现代音乐美学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J].音乐创作, 20xx, (07) .

[7][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注释

1 程昕:《浅谈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作用》, 《美与时代:城市》, 20xx年第8期。

2 李敬民等:《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xx年版, 第244页。

3 [德]黑格尔:《美学》 (第1卷) ,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 第249页。

4 郭海龙:《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黄河之声》, 20xx年第9期。

5 [德]黑格尔:《美学》 (第1卷) , 第359页。

6 孙珂:《音乐表演美学的理论与实践》, 《大舞台》, 20xx年第4期。

范文一: 音乐美学论文(20xx最新经典范文6篇)

范文二: 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和实践探究

范文三: 分析声乐表演艺术发展趋势及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的影响

范文四: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影响和社会价值探究

范文五: 阐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规范类法规 篇2

这类法规属于音乐要素和组织方式衔接的。重要媒介,属于人们经过长期审美活动之后,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美感形式加以概括的结果。毕竟广大艺术家们在参与美感体验、创造等活动时,还是需要依靠一些基础性法则加以规范引导的。归根结底,音乐和绘画、雕塑等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其绝非单纯地将一些美感要素进行整体、直观地呈现,而是主张有序地规划不同音响的排列次序,使人们在聆听旋律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和谐美[2]。因此,时间对于音乐这类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讲极为重要,当音乐组织技巧在特定时间段内呈现过后,会令听众及时体验到音乐的延续性效果。在此期间,音乐时间和现实时间截然不同,而是作为一种虚化的时间序列而存在。

从本质角度分析,音乐运动属于某种心理活动;而从物理学层面解读,声音产生的根源在于物体的振动现象,正是在一个声音消失而另一个声音接连出现过程中,才形成了整个富有想象力的音乐作品,再经由一代代人传承记忆和完整再现。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 篇3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一)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会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欣赏的一般本质时深深触动我。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欣赏与理解。

关键字: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的本质 韦伯 《自由射手》歌剧

从美学上认识音乐欣赏的本质

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欣赏本质观点欣赏的理解。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有:

1、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我们人的耳朵不仅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判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理性认识对音乐欣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第一天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了,为此他忧心忡忡。这时出现了一个猎人轿卡帕尔,卡帕尔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他骗了马克斯去与魔鬼交换一种叫百发百中的魔弹。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并告诉他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比赛时马克斯六发全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一只白鸽,但是没想到这只白鸽居然是与他相爱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别生气,决定要治马克斯的罪,就在这时,丛林中走出一位老人为马克斯求情,最后马克斯与阿加特终于结为伴侣的爱情故事。欣赏音乐剧时,我其实很不理解音 只能感觉到音乐律动所带来的美。通过这一节课的讲解,我知道欣赏音乐要有听觉审美,通过音乐审美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再通过了解音乐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与作曲家的生平及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于是我又重新对这部歌剧进行了一番功课。

《自由射手》又叫《魔弹射手》,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人物韦伯的作品。韦伯创作高峰是他完成《自由射手》,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最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德国民族歌剧。浪漫主义音乐形成于法国大革命后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历史时期,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在黑暗社会现实下,他们强烈渴望追求新的社会理想,阐发新的音乐思想,表达自我的感情色彩。这些在韦伯的《自由射手》都有体现。歌剧的序曲用圆号和单簧管的配合表现了作者向往的社会生活。森林自由和平,欢乐的生活。突出了猎人马克斯与护林官女儿阿加特相爱的浪漫气息。第一幕中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所唱的宣叙调和咏叹调 “无法忍受失败的痛苦”,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绝望,然后用抒情的咏叹调表述自己的失败回忆起以前欢乐的记忆不由得心痛,最后能听到单簧管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也为下一幕做了铺垫。第二幕,主人公向恶势力屈服,也表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祈祷歌“微风轻吹,将我祷告带上天”表现力女主人公善良的心。第三幕,带有民族风格的合唱“猎人大合唱”雄伟壮观,与序曲中的圆号描写的森林自然景色相互照应,也能从这里表达出韦伯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从韦伯这一部作品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欣赏活动本质,理解认识对我们欣赏音乐审美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音乐欣赏的本质从美学方面的理解。

音乐学院关于音乐的本质

音乐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由古代的相对单一到近现代的复杂多变,音乐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如今,音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已不言而喻,然而,生活在音乐海洋中的人们也许很少深思过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对人类社会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问题。关于音乐的本质的问题,即音乐究竟表现什么的问题,自音乐产生以来便长久地困扰着人们,同时也吸引着人们为之探索,并导致了一门专门学科一音乐美学的诞生。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音乐理论家都曾孜孜以求,在音乐本质问题上耕耘播种,著书立说,形成众多的美学流派,这些流派在音乐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然而迄今为 止,仍找不到一种较为完善、普遍为世人所接受的权威理论。但是这些流派和学说的存在,对于音 乐本质问题的探索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窥探音乐王国的奥秘,进行音乐欣赏是大有好处的。以下将介绍几种主要理论:

一、造型说

造型说是音乐美学史上较早产生的一个美学流派。这个流派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的 “模拟论”为理论依据,认为音乐是对于客观现实中各种音响的模拟,它从属于现实,也依赖于现实;现实中的声音原形象是第一性的,根据现实中声音原形象而创造的音乐形象是第二性的。

二、表情说 音乐学中造型说的缺陷引起了表情说的出现,并与之相抗衡。表情说以感情论作为立论的根据,在德国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观念中得到了特别的发扬。它倾向于主要地、有时是绝对地把音乐的内容看做是人的感情和灵魂的“内在世界”的表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 “仅仅与具有完全直接性质的内在精神运动有关,可以说是与没有思想的情绪的音响有关系”。

三、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的音乐美学倾向在古代就巳出现。该倾向认为,音乐不能模拟任何东西,不能影响人 们的精神生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因素具有纯形式的性质,而音乐所给予人的快感,类似于烹调艺 术产品、吃饭和饮水带来的快感。

四、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与快乐主义是对立的。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而形式主义则完全诉诸 于理性,但两者都否定音乐内容。

(五)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的享受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认同理性,把纯粹而狭隘的职业性提到首位,将音乐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人类的情感等隔离起来。尽管以上理论的美学观点各不相同,但各派理论都同意音乐具有意义。自音乐产生以来 , 西方音乐以不同的审美思想、艺术风格,以及相应的体裁形式为标志,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流派和思潮。各个时期的流派对音乐的本质和意义均有不同的理解,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不仅为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感,而且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净化灵魂和陶冶化育的作用 在音乐艺术的大千世界里 , 各种美学标准和艺术需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风格、类别、形式和体 裁, 这一切都体现在浩瀚的音乐作品中,并且 , 还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丰富和发展。因此,很难用美学观点来解释音乐的全部本质和意义。但是, 各种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站在宏观的角度上了解、探索和把握音乐艺术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具体的观照和体验 ,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二)

周训能用之 , 和乐如一。“移风易俗,莫乐于安;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组观念,叶郎先生对这组观念有提出新的看法,他认为: “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谈的是诗的社会作用。但是如果单就“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来说,我以为主要是对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一种分析。荀子,著有《乐论》。荀子认为,“礼”和“乐”的社会作用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乐合同,礼别异。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制得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必将产生“争”和“乱”。因为“乐” 最终是体现 “道”的,是“道”对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节制和规范。由此可见,在荀子看来,音乐所起的“和” 的作用,首先作用于人的心灵,有了人心灵的净化与 “和”,才会有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和”。《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记》认为,不但“乐”和“礼”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而且它们同“刑”、“政”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有关音乐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对所谓“淫声”的论述。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而“太平由实非由声”,则否定了音乐社会功能的无限性。

关键字:音乐美学 社会功能 孔子 荀子 《乐记》 白居易

音乐美学从诞生开始,就渗透着人的认识思维与人的某种需要的欲望,正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思维与需要的关系,才有了音乐起源的各种学说。虽然,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需要的实际性远远大于审美的表现性,而只有当创造以表现性审美为目的的感觉的形式,也就是艺术形式不再被简单的定义为模仿的时候,表现的审美功能才得以显现。古代文献中曾对 《葛天氏之乐》 做过如下描述: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本》,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长》,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段话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的文字描述,为我们描绘出原始先民在当时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音乐和整个音乐生活的全过程。

这一远古的歌舞形式标明,“音乐是明显的与原始人的人际关系、人际互动、人与自然以及他们在这些关系基础上所诱发出的情感、情绪联系在一起的,即音乐是与原始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的说,原始先民们只知道运用音乐和运用到什么地方,只知道音乐对神有用,而不知道音乐本身是什么,不知道总结出一种音乐与社会直接相连的观念。他们虽然相信神灵,但是并没有亲眼见到神灵。他们所受遇的所谓所谓神灵给予的祸福凶吉,其实本身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后果,其本质是社会、自然现象。只不过是他们还未充分掌握其规律、无能为力而已。因此,他 ”自然也包括它的社会功能。而对人类音乐现象的认识,以至于总结、归纳出人类某一时期的音乐思想,这显然是人类在认识领域的一大进步,一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标志。由此看来,探讨音乐美学的历史本质,已历史存在为依据,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它的特殊存在和意义。据有关史料显示,我国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初步具有了相对成熟的音乐社会观念。《国语 郑语》记载:“公曰 : “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哲》曰:“民之欲,天必从之……周训能用之 , 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无一物讲……得乎?。” 史伯的观点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天、人关系。这是一种“天人合一”观念,“天”仍有意志,但已不再凌驾于人,因而少了人格神的色彩,具有客观规律的意义。第二,客观规律是“和实生物,同则不断”。即“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并使之繁衍不息;“以同裨同”,同类相加,则只有量的增多,而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事物也就不可能继续发展。

第三,所谓“以他平他”,异类相杂最基本的就是“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五种事物构成,音乐也不例外。另外,史伯从他的哲学观点特别是政治观点出发,认为音乐的作用在于“聪”周王之耳,即培养周王听取臣下不同意见的品德,而能妥善处理一切矛盾,达到“和乐如一”的“和之至”的境地,维护周王的统治。在史伯看来,不仅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而且音乐的作用都在于 “和”,“和”是真、善、美的统一。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组观念,并不是独立的、互不干涉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郎先生对这组观念有提出新的看法,他认为: “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谈的是诗的社会作用。如果从孔子的整段话来看,这样说自然没有错。但是如果单就“兴”、“观”、“群”、“怨”这组概念来说,我以为主要是对诗歌欣赏的美感心理特点的一种分析。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的理论,就是建立在他对美感心理特点的这一分析的基础上的。” 他进一步认为: “在孔子看来,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它同时包含理性的内容;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认识活动,它同时是情感活动;美感活动不单纯是被动的接受,它同时是主动的抒发;美感活动不单纯是的人的活动,她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活动。这样来理解美感活动,是比较全面的,因而也是比较客观的,比较深刻的。

荀子认为,“乐合同” 主要是通过音乐以影响人的情感而起作用。人的“性”是天生的,“性”能产生好恶喜怒哀乐之情。如果每个人都无限制得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必将产生“争”和“乱”。因而必须通过音乐对人的情感欲望加以节制和规范。因为“乐” 最终是体现“道”的,是“道” 对于人的情感欲望的节制和规范。荀子说: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荀子还认为:“社会效果的正与负,在于音乐内容的正与反。”强调了音乐功能对人的心灵的影响作用。“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其成像而治生焉。”正声引起“顺气”,对社会的影响是“治”奸声引起“逆气”,对社会的影响是“乱”。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三)

论述了作者对人的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通过分析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得出了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就社会来说 “审美” 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创造力来源于对广义艺术的感知等结论。

关键词: 音乐美学,广义艺术,美,情感,理智,创造力

一、情感与理智

1、情感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 中认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2、理智

理智,一种人类的心智能力。它被认为是一种思考、计算、衡量、推理与逻辑的能力,通常被当成形容词来使用。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理智的,代表他的行为都是经过思考,考虑过对错、前因后果,有道理,合乎逻辑的。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我们会说他是理性的。与理性相对的心智能力,为直觉、感觉、情绪等,这些都是不经过仔细计算与推理,由内在冲动引导,进行决策的能力。可见理智的作用在于使人能够精确,准确,客观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情感和理智的关系

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情感告诉理智要做什么,理智则结合实际情况,对情感要求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精确的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满足情感的需要。因此情感对人类的实践起了主导作用,没有情感只有理智的人是没有创造力的,没有情感的社会更是无法发展和进步的。一般来说,理性往往被看作高级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荣誉,而作为低级能力的情感则被看作对真理的干扰。因此,历来理性一直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而情感则最多只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然而,然而这是错误的看法。人是情感动物,也是理智动物,二者不可缺一。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则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世上决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所以,无论哪一领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区别只在于,由于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对那作为原材料的情感,我们从其产品上或者容易认出,或者不容易认出罢了。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样,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有几种不同情况。其一,两者都弱,冲突也就弱,其表现是平庸。其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情感强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发达而情感贫乏。在这两种情形下,冲突都不会严重,因为一方稳占支配地位。这样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也可能成为杰出的偏才。其三,两者皆强,因而冲突异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终于能驾御磅礴的情感,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便能产生最伟大的成就。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可见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

二、谈“美”

美,一般指 “ 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物,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即,如果没有丑的存在也就没有情感对美的追求。丑的本质在于情感对美的趋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总是先通过感觉来感受,并用最简单的美与丑来评价,评价结果决定了你是否对被认识的事物感兴趣,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理性认识。我们知道追求愉悦和美好的感觉远离痛苦是情感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在前面论述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时提到,情感对人类的实践起了主导作用,如此一来人类便在情感所认识的美的指导下通过理智的实践去创造美好消灭丑陋。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的话,显而易见的是: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人类社会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美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恐怕无法统一,因此不同的人对如何改造世界的观点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出现。换句话来说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根源来自于社会内部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当一段时期的矛盾化解后,新的社会就形成了,从而社会总体的审美观是区分社会所处的时代的标志。可以想象,在理论上你到了一个未知的文明之后,你只要用统计学的方法了解多数人的审美观,就可以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民族。说到这读者可能会想到,审美观如此重要,它是怎样形成的?能否通过通过某种方式改变某个人的审美观,进而化解社会内部的矛盾?

我的看法是审美观是在人类的实践中形成的,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播实践经验可以塑造或者改变人的审美观。如果你是古代的一个皇帝,你想让社会更安定,你肯定会通过政治思想教育的方法让社会中人的审美观统一,使社会更团结,这样你的统治就更方便了,当我觉得从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应当保护审美观的多样性,这样社会才可能更快的进步。事实上只要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第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后的社会相对比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前者不允许有不同审美观(在中国必须为孔子的审美观)后者则保护思想的自由。可见就社会来说“审美” 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和创造力

艺术的目的分为两类即无动机的目的无动机的艺术是指那些本来就是人类不可或缺一部份的艺术,这类的艺术超越个人,或是不是为某一特定目的所创作。以此观点,艺术和创造力一様,是人类依其天性而来的,因此超过实用的层面。这些常常没有特定实际的目的,人类学家认为这些是文化的一部份,多半不是由个人提供,而是许多世代变化之后的结果,也和此文化和宇宙的关系有关。有动机的目的有动机的艺术是指那 可能是为了政治的变革、对社会的某一议题表示意见、表达特定的感情或是态度无动机的目的、陈述个人心理、描述另一个事物、销售产品,或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

在我看来狭义的艺术指的是,人类用于表达情感的而创造的事物,目的是人为的表达和传递某种情感。这里所谈的是广义的艺术,即艺术就是令人产生某种情感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事物,只要在某一时间能令人产生某情感,那么在人体验这种情感的过程中,这个事物被认为是广义的艺术。即艺术是由主观认识决定的。狭义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广义的艺术是个人通过情感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当久居城市处于喧闹,光污染,雾霾的你,有一天登上青藏高原面对青海湖时会产生很多情感,是什么是你流连忘返?当一个军事指挥官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发布一条条军令,将敌人击溃的时候是什么令你拍手叫绝?当困扰全世界科学家的一个个世界难题,被爱因斯坦1905 年发表的 3 篇论文巧妙的解决的时候,是什么让你看到这论文后惊呼,原来是这样是艺术,在那一瞬间你的眼里这些都是艺术,很多事物使你经历的情感震撼不亚于那些顶级艺术家的作品。这就是广义的艺术。体验到这种艺术的瞬间,创造力仿佛瞬间被激发,右脑的想象力变得异常兴奋,随即便是不可阻挡的灵感洪流,强烈的创造欲望。用情感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在情感驱使下改造世界的欲望决定了人的创造力。当别人看来平平常常的事物都能够给你精神震撼的时候你的创造力就会被激发。往往这种艺术感知力强的人创造力强,很多被誉为天才的人都有超常的感知力。

要提及的是,现代社会高度结构化,我们住在规则的楼房里,走在平整的公路上,每天生活在人造环境中,到处都是前辈已创造的东西,感知不到最本源的东西,因此对广义艺术的感知正在逐渐减少,所以创造力正在下降,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就会发现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狭义的艺术内容是有限的,长期依赖于对狭义艺术的感知而进行创作其造成的结果只能是灵感逐渐枯竭一代不如一代。反观当代社会,中国善于“山寨”乐于“山寨”把外国人的产品看作艺术来欣赏拿来模仿,却不从实际生活中去感知,什么样的产品会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长此以往永远不能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忽略对世界的广义艺术感知是不会有创造力的,即使有也不过是在完善已经有的理念。

总之人对广义艺术的感知力决定了人的创造力,培养艺术感知力在认识和实践中情感去感知世界的一切,而不是仅仅用理智,才能使你拥有灵感涌动的大脑。

四、音乐之美

1、音乐和语言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就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来说,音乐的功能相当于语言中的一个字的作用,音乐和组成语言中的一个字都是用来刻画一个意向,只不过音乐刻画的意象更加清晰完善。比如让一个不识字也没听过音乐人听一段音乐,他能够感觉到音乐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象,但让他看一个字他就不知道这个字是表达什么,得经过长期领悟才能直到这个字的表达的什么。但是如果描述一件事情,单纯的用音乐来表达,恐怕就很难让人领悟到音乐表达了什么事情。不过用语言来表达就容易多了。看来语言善于描述事情音乐善于描述感觉,往往用音乐描述事情时就要加入语言形成歌曲,用语言描述感觉是就要加上音调与节奏形成朗诵。

2、音乐的作用

音乐善于描绘形象,感觉等这些必须用情感认知的东西,可以说音乐是情感的载体,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音乐是情感的记录仪,它可以将当时人的感觉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当你再听到同一段音乐后会有相同的感觉。然而几千年后的人听到今天的音乐能否体验到今天的人的情感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不那么准确罢了,这是因为时代变迁引起的。前面论述过 “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当代人和未来的人,和古人审美观都不同,因此体验到的东西也还会有所偏差,只有先了解作曲人的审美观才能体验作曲者的感情。这就是音乐具有了时代性,也寄托了社会理想。对于个人而言音乐已� 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

1)情感与理智的桥梁

前面说过 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理智的精确分析反馈于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音 例如情感使一个人拥有了远大的理想,而理智去脚踏实地的向理想前进,当你懈怠的时候就可以理智的选择一些音乐,让情感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继续努力美好的理想终究会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和理性是通过音乐来沟通的。

2)情感与情感的桥梁

同一段音乐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和自己情感相近的音乐来听,并且将自己的感觉寄存于音乐中。这就实现了人的情感沟通。例如,国歌沟通了整个公民对国家的情感。教会音乐沟通了有相同信仰的人。流行音乐沟通了同

3、音乐美的本质

音乐本身不是情感,但能传递情感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情感传递的作用,前面说过,情感总是会趋向美的事物,因此音乐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实际上传递了美和对美的追求。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

五、结论

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情感总是趋向于美,以情感为实践主导的人就变得总是愿意认识美的东西,并把丑的东西改造成美的东西,因此 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而社会的审美斗争决定社会的发展所以 就社会来说“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人对广义的艺术的感知产生了新的情感这是创造力的来源,这意味着新的审美的产生,并在理智的协助下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也因此将人类世界跨越时空的用情感联系起来为人类的进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协调控制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欣赏等细节 篇4

第一,音乐作品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结合生活体验来进行乐谱记录的过程,许多艺术家习惯于结合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完善的构思,来将头脑中的种种思想透过音乐细致地传达出来。在此期间,要注意搭配好音乐作品的曲式还有旋律,这样才能确保作品问世后是独一无二的。由此看来,音乐艺术的创作和表现,需要经历非声音形态的表现对象选择、声音形态的听觉对象匹配、作品乐谱的形成等环节,任何环节都不可忽略。

第二,在进行音乐艺术表演期间,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其存在模式。表演者想要充分展示出一些音乐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就要先读懂乐谱,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将各类音乐符号转变成为和谐的声音形态,再配合相关乐器和演奏技巧进行优美的呈现。所以说,在音乐表演期间,音乐艺术的存在形式由音乐符号、想象的音乐形象,转变成为现实的音乐作品。

第三,音乐作品欣赏环节中,听众会自觉地对当中的旋律、节奏进行整合,借此加深对音乐作品还有艺术的了解认识。在此期间,听众群体正经历着想象作品、加深情感体验、形成认识结果、做出综合评价等过程。

音乐美学角度下音乐形式的实现路径 篇5

(一)加深对音乐美学的了解

首先,音高的控制。结合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来看,为了紧跟音乐变化发展的趋势,就务必及时挣脱大小调体系的约束,创造出更加宽阔的音乐语言空间之余,使音乐表现力和听众的听觉感性特征持续增强,从而自主加入到现代音乐探索队列之中。在此期间,凭借理性设计作为核心的音乐构成模式,更加有助于激发出听众对音乐的感性想象力,增强音乐作品音响的感染力。因此,要想在音乐表现中遵循音乐美学,就要先学会平衡表达理性和感性的关系,准确控制音高。

其次,节奏的把握。现代音乐在节奏表现层面应该要学会突破传统音乐的约束,想方设法赋予音乐艺术超强的感染力。不仅仅要加入一些鲜活的节奏,同时还应该在节奏衔接上保持一定的跳跃性、灵活性、动态性特征,进而为增强整个音乐作品的表现张力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音乐节奏把握上同样存在理性倾向,那就是在保证和传统音乐节奏有所区分之外,还应顺应大众的审美需要,切不可盲目越过大众听觉感受的范畴,否则会严重削减作品整体的审美效果。

最后,音色的处理。音色同样随着音乐艺术持续变化发展,如今已经随着各类乐器的使用,慢慢越过民族的界限,成为音乐作品中自由使用的元素。但是,总有些人过分追求音色的多元性,不能协调各个音色之间的关系,到头来不仅没有赋予音乐作品流行的推动力,反而破坏了收听效果,因此合理使用音色应该得到创作者们的重视。

音乐美学论文 篇6

前言: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经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已经逐渐渗入到了其他学科之间,特别是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创作包括了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其中的一度创作指作曲家的创造,二度创作指表演者的再创作,三度创作指欣赏者的内心再创造,其中的一二度创作在整个音乐活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何在生态学的视域下加强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已经成为音乐研究领域当中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音乐界的工作者对于生态学在理论层面所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多,对一二度创作的研究成果也要相对较少,为此,应进一步加大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特别是民族歌曲的一二度创作,从而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生态学视域下对音乐美学研究的意义

(一)拓宽音乐美学研究论域

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不仅可以拓宽音乐美学的相关研究论域,还可以从生态学的角度对音乐创作行为和成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使得音乐工作者对歌曲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我国音乐文化中具有着丰富的生态意识资源,利用当代生态文化观对歌曲进行分析,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之上,将其纳入到生态学的研究视域当中,会使得人们对歌曲产生新的认识。例如,使用生态学的理论对我国民族原生态民间音乐和器乐作品等进行剖析,对于歌曲的内涵会实现更加深入的领悟。

(二)改变创作者主体思维模式

一些学者认为,生态学视域下的研究应该突破主体二分二元对立的固定认识论思维模式,并将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关� 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能够帮助推动音乐工作者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健康生存价值观的确立。音乐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坚持这种和谐的心境和崭新的思维方式,其在音乐创造和理论研究上都会取得较大程度的飞跃。

(三)丰富音乐教育理念和强化教育成效

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的意义还体现在丰富音乐教学理念和强化教学成效之上。对于音乐教学而言,让学生对具有生态美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表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态审美观,;教师在教学中对音乐审美、立美予以高度的重视,能够使得学生立于生态学实践当中,对于学生树立生态文化观与价值观,成为具有生态人格美的新一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基于生态学对音乐美学进行研究还能够扩展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提高了生态学研究的多元化。

二、一二度创作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一、二度创作的概念

在音乐美学领域当中,将音乐的创作活动主要分为了一度创作、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这三大部分,其中的一度创作指的是作曲家的创造,二度创作指的是表演者对歌曲的。演绎,三度创作则是指欣赏者在内心层面之上对歌曲所进行的再创造。

对于一首声乐作品而言,词曲作者所完成的完成的谱面的艺术表现是“一度创作”的过程,而要把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用声音和情感将其准确和传神地表现出来就要依靠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实际上指的是在把谱子上的标记和基本情绪唱对的基础之上,在演唱的过程当中还表现出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层内涵,显示了自己与他人具有差异性的艺术个性,使得歌曲因其演唱而增色的声乐表演活动。

通常情况下,如果将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比作是盖房子,那么”二度创作“就是对盖好的房子所进行的装修,实际上演唱者对听众实现征服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不但包括了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歌剧等作品,而且还包括了演唱艺术歌曲在内的各类新创作的声乐作品、戏曲、民歌等。

(二)一、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

对于声乐作品的演绎来说,表演者一方面要完成乐谱谱面的视唱,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内在含义准确且有效的传递给听众,在揭示歌曲所具有的深层内涵的同时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使得听众不仅能够感知到声乐作品中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够从中获得艺术上的满足。对于声乐作品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而言,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当中:

其一,二度创作应该充分的忠于一度创作中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不能与之实现相分离,也不能对声乐作品的内容和基调进行随意的歪曲,与作者的创作初衷相背离。一度创作是二度创作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一度创作的感染力,而不是削弱或改变其原有的主题。

其二,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应该对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民族风格等实现充分的尊重,不论演唱者的演唱有何特色,都不能超出声乐作品的民族、地域和时代风格的范畴。

其三,二度创作需要在表演者自身技术能力的许可范围之内,要想将歌曲演绎的淋漓尽致,就需要进行与演唱者自身技术能力和创作意图相匹配的二度创作,否则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生态学视域下音乐一二度创作的实践

(一)音乐一二度创作立美实践中的生态学思想

从生态学的视角去认识音乐创作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别:一是明确传达环境保护思想和生态学观点的歌曲,例如《山丹红花开》、《爱伊河之歌》等,其中都情真意切的表现出了宁夏回族地区的风景之美;或者是《六盘山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等,都属于这一类的范畴当中。二是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和热爱,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音乐作品,例如《罗山初恋》一曲中就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恩,人类融合于自然怀抱中的喜悦知情。三是通过对当代噪声盈耳的实际环境的表现来折射出人类失调的心理环境,表现出对和谐生态环境的一种追求。四是专门设计的环保音乐,在美妙抒情的音乐当中加入了自然的音响或模拟的自然音响,使得听众在其中感受到置身田野、回归自然的平和心态,增强听众热爱自然和保护生态的观念。五是原生态的民间音乐。

一度创作者的自身形成和发展了生态学观的观念,其在对音乐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个就会有意识的体现生态意识,并对与生态有关的题材予以高度的关注,且能够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在音乐作品中构建生态美。二度创作的表演者在对歌曲进行演绎的时候能够积极的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因素,对其实现创造性的再现,突出歌曲所具有的鲜明特色,通常会给听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二)音乐生态美创造与欣赏本土化之间的协调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将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放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范围当中,实际上也就是对具有生态文化传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特有生态环境、制度文化、语言、风俗等和音乐创造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来看则是对民族心理结构对音乐生态美创造的影响,特别是民族及地域的审美习惯等方面。另外,生态危机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因此生态学也是世界性的一个概念,这样来看在立美、审美的创造活动中则具有了共同的心理基础和共性。例如宁夏回族地区的音乐,从大文化背景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穆斯林是中国的穆斯林,宁夏回族是用汉语对其音调进行演唱,如六盘山地区的“山花儿”和宴席曲等;从题材来看,一些民歌是以往西北地区和汉族之间所共享的,因此其在一二度创作的时候也会有所交融的地方。

(三)基于一度进行二度创作中的表现方法

首先要对歌词进行析。对于声乐作品而言,其基本上都是通过音乐语言和文化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出人性和情感等主题,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的。歌词是表现声乐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歌词实际上是对声乐作品中音乐形象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浓缩,且每个字都抑扬顿挫,每句都起承转合,因此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应对歌词语言进行反复的推敲。例如,宁夏地区特色歌曲《罗山初恋》,其中的“多年以后我再回到这宁夏的山川,大漠的风光依旧美丽我想起了从前”,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其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其次,要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声乐作品张包括了各种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速度、音色、节拍、术语、调式、力度、音区、调性、曲式等,因此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需要准确设计和把握歌曲的基调、层次等。例如宁夏回族地区中原生态的“山花儿”,其在创作的过程中继承了《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等,体现出了生态学中的继承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要对歌曲的风格实现较好的把握。每一部声乐作品都具有其特定的思想表达方式、创作意图等,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要想对歌曲的深刻内涵实现较好的呈现,就应该对其民族风格、地方风� 例如抒情歌曲较为舒展流畅,颂歌较为庄严热烈,叙事歌曲较为形象生动,而小夜曲则柔和甜美。

(四)生态学下一二度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方面要注意对音色的调整。音色是对歌曲情绪和情感实现基本定位的主要方式,对于不同的歌曲应选择不同的音色来对其进行二度创作;一般情况下,如《花儿与少年》、《妹妹的山丹花儿开》等表现快乐和幸福等情感的歌曲其音色应偏明亮,而《穆圣赞歌》、《劝善歌》等表现祈祷、理想等情感的歌曲音色应该比较圆润,略带一点暗色。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对歌曲中高潮点、静点和转折点的把握,在对其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要注意情绪的感染。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宁夏回族歌曲的一二度创作实践为例,以生态学视域为基础,对音乐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基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美学研究能够拓宽音乐美学的研究论域,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歌曲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歌曲创造者和演绎者的主体思维模式更新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还使得音乐教育的理念得以丰富,强化音乐教育效果。

(2)生态学视域下的歌曲一度创作,要求创作者自身具有较为完善的生态美学观念,在对歌曲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体现生态意识,对生态美的相关题材予以关注,从而体现出音乐作品中所具有的生态美。

(3)对于生态学视域下的歌曲二度创作而言,要求表演者能够对一度创作中的生态因素实现发现和挖掘,并对其实现创造性的再现,突出歌曲中所具有的鲜明的生态特色,通过全新的演绎来带给听众别样的感受,使其接受生态思想的影响。

音乐美学结业论文 篇7

音乐美学结业论文

主题:论迪里拜尔与吴碧霞演唱《一杯美酒》的区别。

摘要:《一杯美酒》是一首新疆民歌,它有它浓郁的民族特色。演唱者们,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接受的艺术熏陶也不同,所以,在演唱同一首歌时,受个人的理解,演唱习惯,伴奏元素等因素音影响,产生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感觉。

关键词:音乐美学

吴碧霞

迪里拜尔

新疆民歌

引言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有年轻的学科,他是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他研究的是1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2音乐的价值和功能3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4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5美学史的研究。音乐美学的研究,从三个方面着手:1心理学角度2社会学角度3心态分析学角度,进行分析。

当代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迪里拜尔(Dilber)和曹秀美(Sumi Jo),同为美声歌坛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亚裔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们一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韩国,拥有近似的东方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艺术成长经历。然而,她们却在声乐作品演唱方面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理解,并形成和确立了截然不同的个人演唱风格。本文拟从两位歌唱家的个人生平入手,对其人生成长经历加以相应的比较;而后对照二者在演唱相同或不同的古典艺术歌曲、歌剧作品和本国声乐歌曲时所采用的演唱速度、旋律音调、演唱技术、吐字方法、力度、歌唱音色和作品诠释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整体的综合比较,进而对二人的演唱风格作较为全面的研究;并通过具体比较分析先天生理条件和后天环境因素对歌唱家们的影响,继而探究其演唱风格的形成原因。笔者将声频分析法、音乐心理学、能力心理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交叉渗透到论文中,对迪里拜尔和曹秀美的演唱风格及其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力求“点面兼顾”、“客观理性”地给予中肯的评介。

声乐是一种社会性的艺术,它是以有组织的、在时间上以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用人的声音结合语调为表现手段,来塑造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体现艺术美的歌唱艺术。但由于地理环境、审美情趣与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尤其是语言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源于传统的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历史孕育之下,民族声乐文化瑰丽多彩,并通过千百年来的声乐艺术实践、交流吸收及演化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本文就我国习惯性化分的三种唱法中的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从产生渊源、发声特点进行阐述,并着重就其异同进行比较,就我国现今美声化的民族唱法及民族化的美声唱法提出了见解。

吴碧霞:吴碧霞,被称作是在民歌和歌剧里穿行的“中西合璧的夜莺”。吴碧霞:“中西合璧的夜莺”

吴碧霞是首位集中华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她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清澈、纯净、甜美的极佳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中外两类声乐作品演唱中做到游刃有余,被海外媒体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在声乐上中西兼修,她不仅是音乐界少见的一个,更难得的是,不论唱民歌还是唱歌剧,她均有很好的成就,在国内。“不幸的是,父亲患了喉癌,人们都说,父亲的嗓子是给了吴碧霞。”吴碧霞出生在湖南常德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父亲是花鼓剧团团长,从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吴碧霞受到很好的民间音乐教育,而在演唱中,父母借鉴戏曲手法,对她进行的训练,也使她受益终生。

长着一张娃娃脸、身材矮小的吴碧霞曾被人戏称为“袖珍歌手”,也是因为这一点使她受过挫折,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她学习的脚步,这也是让我钦佩的地方,她用自己的歌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被称作是在民歌和歌剧里穿行的“中西合璧的夜莺”。

一、“取”得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鱼和 西班牙报界称其演唱为“天上传来的声音”,俄罗斯媒体称她为“来自东方的声乐天使”,中国人民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竞赛周刊等多家媒体对吴碧霞亦有专题报道。吴碧霞:歌喉婉转的夜莺@莫恩你为歌唱而生晶亮的眼眸里蕴涵着湘女火辣辣的热情无论是在西班牙。.。吴碧霞近影9突围生命的“高度”——记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吴碧霞!本刊记者@丁丁在人的一生中,高度并不仅仅用尺寸来丈量,因为它常常意味着某种域限。比如说一个人的体态、相貌、意志力、品格等等。这种“高度”有的与生俱来。.。百度“吴碧霞吧”中常常有人提出:我的民歌应该和谁去比,我的外国作品应当和谁去比,吴碧霞更适合发展哪一条路等等。这些问题我从不评论,但心里一直在思考。我没有将二者看作截然不同的东西,而外界却一定要强迫我去选择。如同吃饭,用筷子或刀叉都行,没有。.。迪里拜耳

迪里拜尔是中国著名的世界级歌唱家。她在声乐方面的造诣极高,特别是在演唱中国传统曲目时,做到了西方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歌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风格。与此同时,她在声乐艺术上的成长经历与奋斗过程更是值得众多声乐艺术工作者学习。更多地关注和研究歌唱家们的歌唱艺术,对于促使声乐艺术的正确向上的发展是必需的条件。作为中国优秀的艺术家、歌唱家,迪里拜尔的成功是中国美声教育成功的典范,对她的艺术成长道路及歌唱特色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声乐艺术学习,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迪里拜尔出生于新疆喀什一个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家庭,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她,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她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音乐也一直都保留着很多民族性的东西。迪里拜尔很早就显示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先后师从两位声乐名家——郭凌弼教授与沈湘教授。两位老师的教育风格与艺术理念对迪里拜尔产生了终身的巨大影响,这两段学习经历也为迪里拜尔以后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成功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基础。迪里拜尔的声乐演唱艺术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她发声圆润、吐字清晰、音色纯净,精湛的花腔技巧和大师艺术修养的完美结合使她在全世界获得盛誉。与此同时,她在演唱不同声乐题材如不同国家艺术歌曲、歌剧以及中华民族歌曲时,都能根据其题材的不同风格加以精彩演绎,体现出高超的表演能力与精湛的艺术技巧。她的成长道路和声乐艺术,以及沈湘教授的声乐理念与教育方式,都对当今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声乐教育事业的进步以及声乐工作者具有巨大的贡献和启发意义。当今国内对迪里拜尔声乐艺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她对歌曲的诠释能力和歌唱的艺术特点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和整理。我希望通过论文的写作,能对迪里拜尔的歌唱艺术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使自己今后在声乐学习、演唱以及教学水平等方面有一定提高。

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自然,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特重的起音法,巧妙的滑音,稳定的持续音,有规律的渐强、渐弱以及装饰音等,其目的是要使旋律演唱得更华丽、更灵活、更圆润、更富有光彩,音高更为准确,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该具有三项要求:

一、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

二、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得毫不费力。

三、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

民族唱法听起来声音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提倡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呼吸的运用上,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紧抓额窦、眉心,使声音集中靠前。运用民族唱法的歌手喉器的位置相对美声唱法歌略显得高一些,这无碍于歌唱,但必须要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在放松下腭,打开颌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部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不仅如此,在我国,通过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或通过民族化的美声唱法同样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气息的支持与对抗以及高音区运用关闭或掩盖的方法来找到转换之后的最佳高音等方面,出自中国人手笔的作品不论是旋律还是行腔都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与情趣,无不体现出固有的民族风格与特点。民族唱法美声化、美声唱法民族化,是中西文化相互溶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总之,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美妙的歌声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它可以使歌唱者自己引为无限的愉悦和荣光,并能感动万千听众。

新疆

新疆古称西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小,所以各民族性格开朗外向,自由奔放。新疆音乐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热烈绮丽,太阳般光辉明朗,壮美绚丽。新疆是我国著名的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万花筒般绚新疆地区各族民歌的统称。流行于新疆以至会国各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锡伯、满、塔吉克、塔塔尔、达斡尔、俄罗斯等十三个民族。他们能歌善舞,故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各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活泼鲜明,结构规整对称,情绪热烈欢快,大多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用五声调式,b7、#

1、#

2、#

4、#5等变化音的使用丰富而有变化,色彩鲜明独特,乡土气息较浓。主要伴奏乐器有手鼓、冬不拉、热瓦甫、铁鼓等。歌词通俗易懂,大多结合现实生活,民歌手与民间诗人普遍受到尊敬,他们在民歌的创作、加工以及传播等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维吾尔著名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长期流传民间烂。

进行审美和非审美式的融合 篇8

音乐艺术作品属于一类有机整体,经过了审美和非审美式的整合处理。特别是在同一作品当中,这类融合更加有倾向性。譬如一些轻音乐或是抒情曲艺术作品,重点凸显审美价值,却对一些非审美价值进行弱化处理。现代音乐艺术展现形式更加注重审美、非审美价值的自然融合,毕竟只有两者高度统一之后,音乐作品才显得更为优美动听且富有内涵。归根结底,就是借助特殊的审美滤镜,来将一些科学知识、道德价值观等非审美价值要素巧妙地穿插进去,使得音乐作品本身的魅力增强、内涵更加丰富。

另外,保持音乐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完美的音乐艺术作品,其内容和形式往往彼此关联缜密,相互契合[3]。事实上,音乐艺术作品在内容上显得比较独特,主题明确,而为了更加精准、完整地表达这部分音乐内容,就要求适当的音乐形式作为支撑。所以说,许多创作家都习惯了基于内容和形式的依存、制约关系来展开补充式创作,利用音乐形式把控着音乐内容的描述,配合音乐内容锁定音乐形式的筛选方向,不至于在表现过程中出现情感突兀、节奏紊乱等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