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透镜教案(优秀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爱岗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12篇透镜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
八年级物理教案《透镜》 篇1
课型:
新授课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透镜。边缘薄中央厚的是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幻灯机
D、照相机
9、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透镜的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透镜的教案 篇3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篇4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透镜》教案 篇5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 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透镜的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教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
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
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 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难点分析 篇7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乙)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甲),和(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透镜的教案 篇8
一、教案分析
本节接上一节透镜的内容介绍凸透镜在生活中的三个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到透镜成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到透镜成像的各自特点及异同,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作准备。可以说这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
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学生调节投影仪,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调动学生进行自制“水滴放大镜”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还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1、提前几天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为新课作准备。首先确定制作的学生人员,然后共同准备制作的器材:凸透镜、硬纸板、半透明塑料纸、双面胶。再集中讲述制作要点后让学生自主结伴课余或回家制作,完成者经教师验收后自行准备好。
2、提前让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感受其形状特征。
3、教师准备学生用的凸透镜备用、自带照相机。
说明:课前准备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制品胜利完成,还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同时可以在学生间为上课内容作宣传。而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却非多余,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物体往往不细观察,他们对投影仪的镜头由凸透镜制成大半无知。
注:模拟照相机的凸透镜一部分由教师提供,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准备。
三、教学过程
1、照相机
展示自带照相机让学生观察其镜头,并说明是凸透镜。由于部分同学课前用凸透镜自制模拟照相机,已为本节课作了宣传,所以许多学生已知照相机镜头为凸透镜,然后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同学轮流利用它们观察窗外景物,其余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在学生得到其感性认识后讲述照相机原理。
说明:以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作为教具有许多好处。首先它能增加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其次能突破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知识应用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受并掌握所学知识,避免教师无味的讲述。通过大家认可,还可以鼓励制作者,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2、投影仪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已经知道了投影仪镜头即为凸透镜。拆下反光镜,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在天花板上成像的特点。学生通过分析照相机的像的特点后已能非常准确的分析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了。在得到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装上反光镜,使像处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讨论平面镜的作用,从而完成投影仪的基本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容易看清投影片,如何帮助老师调节投影仪使其成的像在屏幕上又大又清晰?学生中立即有人跃跃欲试,大家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又一次被激发。
说明:在学生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3、放大镜
先让学生动手如何才能使凸透镜成为所谓的放大镜,也就是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像的条件。学生在调整好凸透镜后观察放大镜成像的特点,都能够说出其正立放大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讨论放大镜成的像与照相机、投影仪成的像的区别并指出其物像同侧。接着请学生猜想如何才能使放大镜成的像变大,并动手验证,这样又进一步掌握了放大镜的使用。最后进行学生“自制水滴放大镜”比赛,看谁的“放大镜”最历害,此时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动脑,大家或高兴或叹息,探究之情溢于言表。我紧接着评出“冠军放大镜”,指出其形状特点。
四、教后感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上课内容以书本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书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课程教学。其中,学生通过活动,可以进一步掌握教学内�
透镜的教案 篇9
【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老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透镜》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作业:物理套餐的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章 透镜及其作用
一、透镜
1. 凸透镜和凹透镜
2. 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学生活动设计 篇11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透镜的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 归纳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